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挥霍是贫困的预言

在最发达的国家中,英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的商人们具有开拓精神,企业家们勤勉实干,工人们兢兢业业。国家因此积累的资产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也十分充足。在蒸汽时代的机器轰鸣声中,工业产品被大量的产出。虽然国家拥有无比的财富,但是仍有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紧邻着财富的大门,门外却是痛苦的呻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建立在大众生活的悲惨与不幸之上的。

国会的调查报告曾多次向人们披露了劳工们悲惨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工厂车间、矿山、砖厂以及乡下劳作。政府致力于从司法上帮助他们摆脱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有救济院向他们提供援助,但贫困依然困扰着这群人。一些慈善人士尽管十分热情,可他们并不因此而心存感激。在施舍与被施舍之间,毫无同情可言。由此看来,那些拥有一切的富人与一无所有的穷人依然分属于社会中强烈对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在原始人之间,生存状态是相同的,他们本能的欲念很容易被满足。在奴隶制度下,贫困的概念也同样不存在,奴隶主们认为仅仅维持奴隶们的生命就够了。只有处在文明和自由的社会状态下,人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公平竞争,贫困和不幸才不会降临。当国家具有高度的文明,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财富时,穷人们的境况才能够得到迅速的改善与提升,贫富间的利益冲突才能得以避免。

现实的不幸很多都源于人性的自私;或是沦为金钱的奴隶,或是放纵膨胀的物欲。财富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将财富的增长当作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研究政治经济学,力求找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勇攀高峰”是时下流行的理念,获取高额利润是商家们的终极目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金钱至上,“只有恶魔才选择最后出现”。这种理念成为人们的精神主宰--

财神为人们引路,

人们最后的精神支柱

已从天堂落入了地狱。

让我们看一看那些赤贫的人们是如何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文明国度中生存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文明世界之外。他们没有受到基督神圣光环的照耀,尽管他们也生活在有基督的国度。他们是异教徒,如同1900多年前在凯撒统治下的特鲁贝特人。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如同紧紧躺在一起的圣詹姆斯和圣基尼斯。在伦敦的社区,你会发现众多的拜金主义者;而在伦敦东部,你会看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也同样在工作、吃饭、喝酒和睡觉,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从不期望明天、下一周或是明年的生活有何变化。他们只忙着享受今天,从不考虑为将来做些准备。诸如突如其来的不幸、苦难、重疾,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和原始人的思想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生活无法得到改善,但也不会变得更糟。像北美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引入白人们带去的文明中,学到了种种恶习,他们不仅没能享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帕里船长在北极海域发现了爱斯基摩人,他们的愚昧状态几乎与城市的贫民们不相上下。他们和野蛮人一样生活,从不懂得储备粮食,总是处于饥饿与暴饮暴食之间。一旦发现大量的鲸脂,他们就会大吃一顿,然后回去睡觉。他们从不担心食物短缺,即便长期找不到食物或燃料,他们也和平时一般高兴和快乐。他们从不认为应该思考明天的生计。“积累”一词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从未出现过。

在文明社会,严寒被称为节俭之母。因为欧洲大陆北部的国家将社会经济繁荣的一部分原因归因于此。严寒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夏季就要准备好过冬的食物、衣物和燃料。严寒也迫使人们修整房屋,做好日常事务。因而,日耳曼人比西西里人勤勉;荷兰人和比利时人比安道尔人勤快;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比墨西哥人勤劳。

当已故的来自纽渥克的国会议员爱德华丹尼逊先生,以一种值得赞扬的自我牺牲精神,致力于帮助伦敦东部的贫民窟里的人群时,建立一座双层式的铁皮包裹的教堂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教堂的底层是学校和讲坛,也可以作为人们的俱乐部和孩子们读书游戏的地方--只要能使他们远离酒馆。“为什么这一带会如此混乱呢?”丹尼逊先生分析说道,“这一带的人居环境整体看非常糟糕,除了吃,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磨机更能使他们兴奋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信仰,教育更无从谈起。所有这一切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无知和肮脏,以及由此带来的犯罪和传染病……他们对奋斗失去了动力,毫无求知欲念,也没有人可以使他们不坠入不幸的深渊……”他继续说道,“这里布道团的牧师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精力旺盛的人。他所做出的努力正渐渐得到人们的回应。但是很可惜,他的大部分努力都用在了食物问题上,甚至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考虑怎样使人们吃饱饭,因而也就不可能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了。这样的事情每年冬季都会发生……对于世界上的富国来说,每年还会有很多人因为得不到救济而面临饥饿和死亡的考验。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可一切说起来容易,我们应当怎样去帮助他们呢?现实的状况不能与我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了。他们或许会有许多法子,可是他们从未遇到过每年冬季都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这般悲惨的境况。事实是,虽然近来20年,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的繁荣,可人们并没有去思考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去思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丹尼逊先生的这番话十分明确地指出,假如这些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能被指导着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幸的事件或许就会避免了。他继续阐述:“是人类自身制造了贫穷与疾患,而事实上,绝对的贫穷是不存在的。只要人们懂得节俭和为将来打算,他们就不会因失业、病痛等一些暂时的困境而使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得到薪水前,我从不小看当前的困境,我认为这一切是合理的。一名码头工人,在他年富力强和无家室的情况下,应该将自己周薪的一半存起来,这样做才不会因暂时的失业而苦恼。”

在说完未婚男子的节俭之路后,他继续讲道:“每个男人都能做到节俭,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果节俭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识和风尚,那么这个社会的穷困和传染病的概率就会被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我坚信这一切必将会发生,如果我有幸活到那一天的话。这种变化必定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然而糟糕的是,如果人们的精神层面没有得到最低层次的提高的话,这一努力会受到打击。如果有强有力的立法、社会教育的力量作后盾,并得到强势的领袖人物的推进,我想这将会成为人们最美好的憧憬,进而指导他们走上勤俭持家的道路,毫无疑问,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体状况将得到提高。”

丹尼逊先生曾这样对比英国劳工与固尔西地方居民生活节俭的差异:“我亲眼见到了这种贫困之间的差别。在英国,我们的工人拿到薪金之后,只知道挥霍一空;与之不同的是,古尔西穷人们的工资的发放却被推迟了。那里的人完全自食其力,从来不会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节俭而谨慎。在地主们的呵斥中,佃农们也变得勤俭节约。我们对这里的佃农表示同情,他们很少吃熏肉和蔬菜,每星期只吃一次荤。油腻腻的菜汤是这的农民的主食。据说,汤是由卷心菜、豌豆加上几滴食用油焖制而成的。这种汤构成了饲养着三四头奶牛、一两头猪和少量家禽的当地农民餐桌上的内容。他们会把土产和肉类拿到集市上去换钱,再把收入投资到房产、股票或者买卖土地上。”

丹尼逊先生没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就离开人世了。他的成果仅仅是个开头。他所痛恨的因挥霍而致贫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并且范围还在扩大。这不仅指的是技师们毫无顾忌的将收入挥霍一空,在他们之上的阶层,也决不能仅用无知来为他们的行为作辩解。这些所谓的上层阶级用来辩解的说辞,决不会比下层阶级更高明。他们把钱财花在装点门面和死要面子这类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实际上,他们任意挥霍、骄奢淫逸的生活充满了罪恶。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判英国工人工作不够勤快。事实上,当代英国工人比其他国家的工人都更勤奋、动作更迅速。假如他们在生活方面表现得和工作时一样勤俭节约的话,他们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但非常糟糕的是,他们天生有着挥霍的德行,即便是他们中间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也会因其大手大脚的花费,而仍处于贫困的边缘。在繁荣时期,他们根本没想过艰难时日的存在,因而,经济不景气时,他们的境况也就跟着变糟起来。

因而,一名勤勉的工人,假如他不能养成勤俭的好习惯,那么他的生活层次也只能停留在满足身体上的需求,增加的收入也只是继续助长他膨胀的消费欲念。查德威克先生曾提到,在棉花减产时期,“许多并不贫穷的家庭和最穷困的人挤在一起领取救济。事实上,这些家庭的收入比助理牧师的所得还要高”。

在社会繁荣时期,工人们载歌载舞,疯狂享乐。经济一旦萧条,他们马上就变得万分恐慌。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他们自己形容的那样:小管子进,大管子出。一旦遭遇裁员,他们就只能靠自己的运气或者祈求上帝的保佑了--除非上帝也赞同奢侈的生活方式。

经济繁荣过后出现萧条迹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定律。就像壁画上的埃及法老的梦境中,瘦牛和肥牛总会交替着显现。急速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必定埋藏着诸多隐患。生产过剩、失业、贫困接踵而至。那些不思节俭、随意挥霍金钱的人很快就会感到拮据,因为他们对此毫无防备。浪费似乎是一个人最糟糕的特性之一。近期贝克先生的一份报告十分明确的指出:“那些居住在工厂周围的人,根本没有一分钱的积蓄。不仅如此,其中一些失业两星期的工人,因为没有钱买食品而正在饥饿中煎熬。”虽然还没有严重到罢工的地步,但工人们毫无疑问已经坠入了贫困的深渊。他们简单的家具和钟表早已被送进了当铺。当遭遇不幸的绝望的哭喊声逼近慈善机构的大门时,许多窘困的家庭已经在排队等待救济了。

集体无意识的挥霍行为--尽管他们当中也会有特殊例子--是造成工人们堕落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众多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也是人性中的无知和懒惰造成的结果。但是尽管造物主为穷人分配了贫困,但不幸并不是穷人的代名词。不幸源于道德的沦丧--很多时候是因为个人的邪恶和挥霍。

罗瑞斯先生在谈及南斯拉夫谢尔那些有着高收入的矿工和冶炼工人时,对他们的品性作了以下的评论:“用挥霍来形容他们的品性也是苍白无力的,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莽撞。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已婚者还是未婚者,他们对自己的挥霍行为毫不感到羞赧。无人认为这种莽撞正在使他们失去人性中美好的品德。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猛几近疯狂。如果不是为了弥补因懒散或狂欢而损失的时间,他们很少会勤奋工作。每个人都对庆祝友人康复或者祝福新人的宴会感兴趣,这一切活动旨在花光他们所有的钱财。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有时候虔诚得让人感到诧异,当人们陷入不幸时,总是举办祈祷会来寻求上天的帮助。他们所狂热信奉的教义常使其陷入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中。人们痛苦的生活着,同时也看到丰年过后必定是饥荒。这种情况年复一年的出现,弄得人心惶惶。谁会知道明天怎样呢?于是一旦手中有钱,就彻夜的狂欢享乐,喝得烂醉如泥,工作日也无法正常上班。在接下来的两三周里,家里的客厅都是一片狼藉。不到下次发工资的时间,决不会去收拾和整理;他们的孩子早早辍了学,妻儿一同进了矿井,家具也进了当铺。一家人挤在泥泞不堪的道路旁的一间小屋内,屋顶和墙壁到处都是裂缝。没有下水道,没有通风口,连正常的饮水都无法保证--在忍受这种恶劣的住房条件的同时,他们却在领取不菲的工资--这些钱足够他们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这一切都在证明,任何法律条款的制定对他们的帮助都显得苍白无力。”

政府在采取各项积极的“改革”措施。人们可以通过投票来决定谁来做家务。与工人阶级相关的粮食、牛、咖啡、糖等供应物的税率也得到了相应的降低,部分应由救济对象缴纳的税款也转移到了中上层阶级的纳税范围。相关的措施已经实行了,从目前情况看,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还未出现较大的改观。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弗兰克林是一位十分有远见的人。他曾对工人阶级作出评论:“工人阶级的工作实在太繁重了;如果只是应付缴纳给政府的税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作出一些补偿;不幸的是,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中的一些人感到悲伤。我们因虚度光阴而背负的债务和政府的税务一样沉重;为傲慢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个的三倍;因愚蠢而受到的惩罚则是它的四倍。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因政府通过降低税率的条款而得到缓解或消除。”

约翰卢塞尔曾因减免税款的问题拜访了工人团体,也发表了相类似的评论:“你们总是在抱怨政府的税率过高,但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加在身上的担子呢?你们花在酒馆的钱,每年就高达5000万。试问有谁敢向你们收缴如此之高的税款?你们肩上的重担应从自身找原因,完全没有必要向我们诉苦。”

谴责法律的不公与抱怨税率太高是毫无用处的。阿里斯多克洛蒂政府的残暴统治所引起的后果在邪恶的欲念所造成的恶果面前,简直不值一提。男人们被引到荆棘路上,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除了浪费光阴、挥霍钱财、自我沉沦,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因自己所承受的痛苦去谴责别人,比自责对自尊心的打击要小得多。很明显,那些生活毫无规律、做事缺乏条理的人,根本没有为其他人着想的习惯--他们即刻用掉了所有的收入,毫无为未来作打算的念头--这为今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使得将来的日子危机四伏。一个迷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你还指望他什么呢?

这些表述似乎令人很绝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工人阶级中的高收入群体如果能够及时做出行动,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懂得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己手中的金钱,如何避免养成挥霍的不良习性,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节俭的方法了解得越多,对改善他们生活的帮助也就越大。人们会对这种文明的、有节制的、理性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正如同丹尼逊先生的断言,实现这一切“必定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 社会总是在缓慢向前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迟缓!旨在提高公民的总体素质而进行的大众教育,它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尽管并不明显。如果想看到明晰的效果,这需要经历几代人的时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悠长岁月中,一代人所做出的贡献或许十分微弱。在打败一个国家之前,许多国家都要忍受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基督教从产生到正式确立,遭受了长达4个世纪的迫害与驱逐;在确立和巩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果之前,国内也经历了2个世纪的内战;农奴们获得解放也同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漫长斗争。从英国人的祖先穿上战袍出征的那一刻--或者是离我们更近的时间,从所有的劳动者都被定义为贱民和农奴,随同土地一起买卖的时代到今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进步意义是多么令人振奋!由此可见,完结恶魔撒旦在懒惰、挥霍与酗酒这些恶习上的邪恶统治,并不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dGHgfgNiD6HuA3eOumlcmI0VQKA7zl255y8A6MSIkArawb9CHtVfkJUAvZmdKE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