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加入富人的行列

几乎所有人都能过上富足、闲适的生活,只要他们开动脑筋,努力去争取它们。那些具有丰厚收入的人们或许能够成为资本家,并且可以在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氛围中享受自己应得的快乐。但是,只有付出自己的劳动、精力、诚信和勤俭,他们才能改善自己的状况或者提升自己的地位。

眼下的社会状况,与其说是在遭受着缺乏财富的痛苦,不如说是在忍受着大肆挥霍财富的痛苦。赚钱比有效消费要容易得多。一个人的财富并不是由他的劳动所得构成的,而是由他的消费和存款的方式造就的。当一个人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超出他个人消费和家庭所需消费的支出之后,他才能慢慢地积攒下一些金钱,很显然,他从此就拥有了在社会上相对自由的生活条件了。这点积蓄或许不算什么,但却是使他获得独立的资本。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现在那些高收入的工人阶层无法积攒自己的财富?这实际上是自我克制和个人节俭习惯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那些实业界的领袖们都是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所组成的。正是不同的工作经验和从业技能的积累区别了工人和非工人,而这也取决于工人自己是愿意节省资金还是浪费能源。如果他自觉节省资金,他将会发现他会有足够的机会把这些资金用于从事有利可图和可以升值的事业上。

“前天当我到达南开郡以后,”科布登先生对他那位米德哈斯特的老乡说,“我和一些先生参观了一家纺织厂,该厂厂主的真实姓名我不想说出来,但为了方便我下面的叙述,暂且把他称为史密斯先生吧。当工厂运作时,至少有3000或4000名工人在工厂里干活,整个工厂共有700台电力织布机在运转。当我们离开工厂的时候,一位陪同我的朋友以一种明显区别于南开郡人的坦率和随性,拍着那位工厂主的肩膀说道:‘史密斯先生在25年前就是一位工人,他是通过勤奋和节俭才获得今天的巨大成就的。’对此,史密斯先生也以同样的坦率和幽默立即回答道:‘不,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我自己;这还应归功于我与一位携带一笔财产的妻子结了婚,在她嫁给我的时候,她作为这个纺织厂的织工拥有每周9先令6便士的收入。’”

节省时间也就等于节省金钱。富兰克林曾说过:“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人们希望赚到钱,那么就得学会正确地利用时间。可以把时间用在许多美妙而高尚的事情,它可以用来学习、研究、从事文艺创作和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可以有计划地节省时间。计划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所作出的安排,以便迅速高效地实现目标而不浪费任何宝贵的时间。任何一个商人都必须具备计划进程和井井有条地付诸实施的能力。同样,每个家庭主妇也应该能够做到这些。每件事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位置,每个位置上也都应该有与之相应的事物。每件事情都需要花费时间来完成,所以任何事情都应该及时有效地完成。

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向众人重复致富源于节俭的道理了。没有人可以否认节俭是可以培养和付诸实践的。这方面的许多例子我们都亲眼见过了。只要是被实践已经验证过的事情,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去效仿。不仅如此,节俭也不是一种使人感到痛苦的美德。恰恰相反,它能使我们避免被轻视和侮辱。这就要求我们克制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正当的权益。它会带给我们许多真正的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奢侈浪费的行为所得不到的。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精打细算。任何人都可以在每周节省下几先令的开支。如果每周节省3先令,20年下来就能积攒到240英镑;继续节省10年,加上利息,就能够达到420英镑。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相信的话,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每周节省2先令、1先令或6便士。无论自己身处何方或发生任何情况,请马上开始进行吧。每周到银行存上6便士,那么20年后就会达到40英镑,30年后就会达到70英镑,做到这点唯一需要养成的习惯就是:节俭和克制自我。

做到节俭并不需要你付出很大的勇气,也不需要高智商或者具备超乎常人的德性才能够做到。节俭只需要具备一些常识和抵制住眼前享乐的诱惑就可以完成。事实上,节俭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普通观念,这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实现,你只需要做到少许的持之以恒的自我克制就行。马上付诸实践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节俭,那么养成这一习惯就会很简单,你会发现这种习惯会为一时的自我克制带来意想不到的补偿和丰厚的报酬。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人而言,当他把挣到的每一便士都用来养家的时候,他还能挤出钱到银行开户存起来吗?实际上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懂得勤俭和自我克制的人身上。他们确实能够做到自我节制,把自己的业外所得的收入存到银行里,而别的形式的存款也可以为穷人提供积蓄的途径。假如一些人已经做到了这些,那么在相类似的情况下,其他人也应该能够做到,同时这一切根本不会影响到他们本来应该享受到的快乐和安宁的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收入群体而言,把所得收入都花费在自己的身上,这一行为是多么狭隘啊!即便他还需要养家,如果把自己每周的薪水全部用到家庭的消费中而不留下一分钱,那么这也是一种让人觉得不为将来打算的举动。当我们听到一个高收入的人死后没有遗留下任何财产时--除了他那可怜的妻子和一个窘困的家庭,让其听凭命运的摆弄时--生死听由天命,我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定这是世界上最自私和最不仁道的行为。虽然相对而言,这样的事例较为少见。如此不幸的家庭也许最终会沦落到赤贫的地步。

不过,从大的范围来看,节俭的习惯能够预防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减少一次奢侈的花费和一时的逍遥快活,比如少吃一次大餐或者少抽一根雪茄,也许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为他人节省下生活必需品,而这些东西不至于浪费在自己的身上。实际上,相对于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言,正是平日中的“斤斤计较”--无论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眼中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为他和他的家人今后将可能遭遇到的疾病或绝望做出了适时的准备工作。毕竟,那些不幸的事情常常出现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

相对而言,能成为有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只是有着成为富有者的潜在能力,即勤奋、节俭,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能力。我们可以储备充足的财富以应付年老时可能面临的孤独和穷困。但是,在这一节俭的过程中,人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坚强的意志。一个人或许可以乐此不疲地勤奋工作,但仍然无法避免过起挥霍无度、高消费的生活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宁愿享受眼前的虚荣而不愿意忍耐一时的贫穷,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所得收入统统花光,不剩分毫。这不仅限于高收入的工人阶层,我们还听说过一些人将多年辛劳工作所积攒的财富在很短的时间内挥霍一空的事例。当他们最终长眠地下,却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就连活着的人赖以栖身的住所也可能早已属于他人了,原因很简单,活着的人不得不把房屋卖掉,用来支付昂贵的丧葬费和偿还他生前因挥霍无度所欠下的阎王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讲出相类似的故事。

金钱有时被耗费在许多毫无意义、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行为上;但它有时候也象征着一些极为可贵的品质,比如自立。从这个意义上看,金钱也具有积极的道德属性。

节俭作为自立的一项最平民化的可贵品质,能一跃成为一种最值得人们称道的高尚美德。“请不要以轻率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因为金钱能够反映出人品。”巴威尔如是说。是否能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钱财往往能反映出人类身上的某些最美好的品质--例如慷慨解囊、仁爱、公正、诚信和顾全大局。当然,许多恶劣的品行也源于人类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例如贪婪、吝啬、自私、挥霍无度和只顾当前利益而不谋划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积累财富重要性的阶层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那些收入和支出永远持平的人相当于把自己推到了赤贫线的边缘上。这样的人必定是不堪一击的--受时间和空间的役使。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拉到贫困状态,由此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丧失了人格。这种人毫无自由和自立可言。因而挥霍浪费、不知节俭将使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坚强品性和美德。

如果一个人每天坚持不懈的节省一点,那么无论节省的事物是多么渺小,他的地位也有可能得到改观。他积攒下的少量资产将成为他努力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源。他不再是历史和命运捉弄的对象。对此,他能够意气风发地面对整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已经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命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既不会被愚弄也不会失去自我。当他进入垂暮之年,他能够毫无顾虑地过上闲适和安逸的生活。

当人们的行为变得明智,头脑更善于思考之后,高瞻远瞩和谨慎节俭将成为他们的特征。一个没有“明天”概念的人,将会像野蛮人一般,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吃尽花光。根本没考虑过未来的时光,也不会想过艰苦岁月的来临或者为那些需要依靠他的人着想。而一个人的明智选择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自己的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就该想到为自己和家人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作些准备,并且也认真考虑到为自己邻近和亲近的人们作些打算。

对于一个有家室的人而言,责任重于泰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觉悟来认真思考这种责任。或许上帝早已非常妥当地安排好一切了。因为当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婚姻生活及其所需承担的责任时,上述严肃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而一旦进入“围城”,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就绝不允许穷困笼罩自己的家庭,即使在他远离社会生活和工作之后,他的后代也不应成为社会的负担。

因而,勤俭节约是一项十分重要、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节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的正直打包票--人就不可能是诚实的。没有远见、不为家人着想的人对妻子、儿女来说是残忍的--残忍源于麻木无知。如果一个承担着父亲责任的人整天把自己所剩无几的一点钱花费在喝酒作乐上,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就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积蓄。在他死后,社会上又多了一个不幸的家庭。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吗?然而,这种只顾眼前行乐而不顾后果的生活方式在每个阶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上层社会同下层社会一样,都会对此感到无奈,因为他们的生活消费超过了他们的财力所及的范围。然而他们却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地拼命弄到钱,这样他们就能够维持眼前的享受--喝高档美酒,吃珍馐美食。

有一年,休默先生在国会下议院发表演讲,当他说到纵观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认为英国人生活得太奢侈的时候,引起了台下人们的一阵“大肆的嘲笑”。但是休默先生的话确是事实,眼下的情形比当时更能验证他的话的准确性。任何懂得思考的人都会感到,生活的节拍时刻都在加速,我们处在各种生活压力之下。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生活上的花费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奢侈享受的代价就是倾家荡产,甚至最后要把自己的性命也赔了进去。

许多人都在拼命赚钱,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积蓄,或是如何有效的花钱。他们可以凭借自己优良的技术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去赚钱,但是对花钱却毫不精通。面对眼前的诱惑,我们常常产生及时行乐的想法,在经过大脑考虑后果之前,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发生了。当然,有人将这一切不良后果都归因于健忘。其实培养自身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或者通过破釜沉舟的办法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很多时候,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社会境况和人际交往。节俭为我们节省下每一笔不必要的开支,避免诸多奢侈无益的生活方式。假如一项开销完全是多余的话,无论它是多么低廉,对你而言也将是昂贵的。不要以为小数目的花费无关紧要,积少成多的后果是你所始料不及的! 一看到便宜货就想去购买,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花费也大手大脚。

“切勿养成疯狂购物的习惯,”西塞罗曾说,“这样你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人对商场中便宜货的标签十分敏感:“这可是全城最便宜的价钱了,先买了再说。”“你需要它吗?”“现在可能用不上,以后肯定要用的。” 时尚潮流也怂恿这一购物思维。一些人买下古旧的陶器--大部分用来装饰门面;另一些人则对字画、老家具、陈年老酒感兴趣--都是便宜货嘛!这些交易还不至于影响到收藏家们的权益,所以买卖些老东西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冲突。贺拉斯沃波儿曾说过:“我对这类买卖不感兴趣,没有一英寸的房屋面积或者四分之一便士可供我出售的。”

在青壮年时期,人们就应当为安享晚年作些准备,开始积累一笔养老金。再也没有比看到下述年老的光景更让人扼腕和揪心的了:曾经兢兢业业、收入丰厚的美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年老体衰,终日靠乞讨为生,依靠邻居的好心或陌生人的怜悯度日。这样一种可悲的境遇往往能使人们更加尽心尽力的完成工作,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整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青年阶段,人们就应该注意勤俭储蓄。这样一来到了晚年,只要他们的消费支出不超出收入所许可的范围,生活应当是安逸闲事的。青年人还有漫长的人生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完全是必要的;在即将结束这段旅程之时,他不会给这个世界造成任何负担。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状态却并非如此。当代的年轻人渴望消费,崇尚提前消费,而且消费起来肆无忌惮,甚至比自己那行将就木的父亲出手还要慷慨、阔绰。可怜的父亲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他的生活方式使他入不敷出,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被各种名目的债务包围。为了满足自己那些无聊的需求,他不得不采用卑鄙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收入。他到处投机,非法敛财,从事自己并不精通的贸易活动,这样,一切很快化为乌有。从中他得到了教训,但却无法改正他那恶劣的生活习性。他的人生轨迹仍旧劣迹斑斑。

苏格拉底曾建议那些为人父者,细心观察他们身边养成节俭习惯的邻人们的行为--只把钱财用在刀刃上的行为--以便从中受到启发。勤俭的习惯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现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传授给更多的人。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两个人每天都能赚到同样数量的钱--5先令。从家庭生活状况和支出上来说,他们的情况大致相同。

其中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省下钱,所以从不积蓄钱财;另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挤出点钱,便把省下的钱定期存到银行里。最后,后者有了自己的资产。

塞缪尔约翰逊曾深深地体会到贫穷带来的窘困。在一次签名会上,他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了“绝食者”。一次,他和他的朋友塞维奇走遍了整条街,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而被旅店的服务员拒之门外。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在他早期人生中所遭遇的窘困,因而他经常警示朋友和读者,贫困可以带来多么巨大的危害。与西塞罗一样,他提出节俭是获得财富和幸福的最佳源泉。他称节俭是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姐妹和自由的母亲。

他说:“贫困不仅使一个人丧失了乐善好施的能力,而且还会在本可以通过德行来抵御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邪恶诱惑面前,变得软弱无力。不要轻易就向任何人借钱,我们一定要立志摆脱贫困。无论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钱,消费的时候也不能毫无顾忌。贫困是获取幸福的首要敌人。它会毫不犹豫的剥夺你的自由,并且使你很难留有原来的一些美德。仅仅想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节俭不仅是享受闲适安逸的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做出善举的前提条件。一个自身都需要别人救济的人是不可能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我们必须先自给自足,然后才能有能力帮助别人。”

当节俭被看作是必须采取行动的事情时,我们就不会认为节俭是一项负担了。那种从来没有节俭的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每周省下几便士或者几先令,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并且能够获得道德上的提升,甚至是心灵上的升华以及个人精神的独立。

尽心做好每一项节俭工作,随之而来的会是每一种尊严。这种情况使人受益良多。它只需要克制自我,就可以提高品性的力量。它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并且可以培养我们谨慎的态度;它使明智谨慎成为我们显著的性格特点,使美德成为控制挥霍的一剂良药。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人获得安逸洒脱的心态,化解各种无益的烦闷、愁苦和痛楚。

或许有些人会强调:“我无法做到这一切。”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做。“无法做到”会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失去希望,走向堕落。实际上,没有比“无法做到”更让人发笑的谎言了。举个例子来说吧:只要每天少喝一杯啤酒,一年下来就能省下45先令。如果能一直坚持下来,等到年老时,就会拥有130英镑的资产可以使用;也可以将这笔钱存到银行里获得高额的利息--20年之后本息就可达到100英镑。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每天都会喝掉6杯啤酒。这一支出将贯穿人生的始终,在人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达到600英镑。每天花费9便士来买白酒的人在50年后花费的总数将相当于2000英镑的财富!这一数字是多么惊人啊!

一位雇主对手下的一名工人提出建议:“现在就为以后可能遇到的困境作些准备吧。”不久,雇主问这名工人准备得怎样了。“老实说,什么也没做。” 工人抱怨道,“我按您的建议去做了;可是昨天下了一场暴雨,一切都完了--我又去喝酒了!”

在不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像个男子汉一样,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负责。这是一个有自尊感的人最基本的表现。想做一个真正自食其力的人就应当首先自尊自爱,承认自己就是那小小家庭组织的核心。自己的兴趣、阅历、希望、忧愁和家人--或许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是最重要的!这一切关乎自己的日常生活、幸福感受,以及被他人所需要的整个人生经历。因而,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想做到公正行事,除了端正自己的品行之外,还要顾及对其他人的责任。不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太低,总是低头向下看;应当把人放到是造物主创造的“仅仅略低于天使”的高度。他应该向往更高的人生追求:想想也应当拥有一份永恒的权益、一份纯然天成的宏伟人生计划;想想得到的造物主所赋予的智慧和才干以及爱的力量;想想孕育人类的大地之母,这样他才不会偏执的只为个人着想了。可怜的人啊,你是这两种永恒的中心,造物主早已将二者融为一体了。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尊自爱--尊重自己的身体、灵魂和人格。自尊源于自爱,它促使人类向前迈出进步的第一步;它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仰望天空,发挥自己的才智,改善自己的生活。自尊是多数美德--正直、诚实、贞洁、静穆、克制--的基石。狭隘自私只为自己谋利就会陷入自我沉沦,有时候甚至会跌入臭名昭著的泥潭里。

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达到某种高度。我们可不是被扔到激流中任其摆布的脆弱的稻草,而是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的人。我们有迎难而上并勇立潮头的精神和能力,能够为自己的目标选定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我们可以互相参照着提高彼此的道德修养;也应该珍惜纯洁的思想;乐善好施会使我们生活得节俭而充实,我们能够为将来不幸的时日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可以阅读对我们有益的书籍,聆听善意的教诲,接受大地母亲最圣洁的熏陶;我们可以深谋远虑,确立长远的目标,并为最高尚的目标而奋斗。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爱自己和爱社会并不矛盾,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改善充实自己,实际上也就是改善充实世界。这样做也为人类增加了一个更为正直的人。人群是由小小的个人组成的。很显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提升自我,其结果必然将使人类社会得到整体的改善和提高。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是个体进步的结果。如果社会中的个体不是纯良向上的,那么这个社会也不能是纯净高尚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状态来认识整个社会的实际状态。上面这些话都旨在说明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我们需要反复提及才能加深它在某些人头脑中的印象。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已经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人又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与他交往的人们。他的影响力迅速得到提升,视野也变得开阔。对于存在于别人身上的缺陷和需要抚平的痛楚,他能比别人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因而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他能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只要他全力以赴,就会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去影响其他人来完成同样的责任与义务。一个陷于自我沉沦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的人,如何能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的先行者呢?一个酗酒成性或肮脏不堪的人,怎能说服别人去过内敛和克制的生活呢?“医生,你还是先治好你自己吧。”这就是一位邻人对医生作出的回答。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在渴望社会发生变革和进步之前,首先,我们应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我们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正直、真实,用我们自己所提出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如果我们想影响别人,就应该先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任何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每个人都应先从懂得自尊开始。

命运的变幻是我们为应付将来可能遇到的不测而作出准备的一个根本动机。这样做既是文明社会的一项义务,也是宗教的一项义务。“如果一个人不是诚心为自己尽这项义务,而是刻意为他的亲人做着这些,那么他就等于毁弃了这项信仰,这简直比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还要糟糕。”

世事无常的道理可谓尽人皆知。即便是一个体魄最强健的人也会因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严重的疾病而感到浑身无力。如果人们能够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或许认识到死亡是一种必然,那么我们就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世事无常。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哭喊声:“没有人能帮帮我们吗?”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颓丧、无药可就的声音。有时候,它也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毫无廉耻的号叫。特别是发出这一叫喊的人本可以通过自我克制、勤恳工作和节俭来实现自救。

实际上,还有很多人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智慧、美德、自由和运气都源于自身。通过立法来帮助他们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样做不可能使他们变得节俭、有才干和品行端正。这些人遭遇不幸的根源可以说与国会立法毫无关系。

挥霍浪费的人经常嘲笑国会的法案。酗酒者则对它不屑一顾,宣称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自我克制和作未来计划书,却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咎于别人。那些自称有“成千上万”的支持者的煽动家们则把这一问题歪曲得更为离谱。他们不仅不去说服民众尽力养成节俭、内敛克制和自觉提升修养的习惯,反而煽动众人继续叫喊“没有人能帮帮我们吗?”

这种声音会使灵魂变质。它破坏了人们对个人幸福的第一条原则的理解--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人们天生的责任就是帮助和完善自己。真正能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身。即使是那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够领悟到这点,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能领悟到呢?勇者无畏,奋发向上的精神能使我们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在我们的国家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收入相对丰厚的阶层。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升自己的品位和独立地位,他们本来可以轻松的为这一切提前做好准备。然而,眼前的诱惑使他们忘乎所以,这种行为对他们个人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不幸丝毫不业于他们作为社会中的角色所造成的危害。

在所谓的“繁荣时期”,他们毫不顾及的花掉自己所有的收入;当困难到来之时,毫无疑问,他们立即陷入了最困窘的境地。金钱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而是被大肆挥霍掉了;按照常理,处于工人阶层的人应当懂得如何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为家庭和自己的晚年生活作些准备。可是,很多时候,人们只顾放纵自己,挥霍腐化和堕落沉沦。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只要朝周围奢侈的邻居看一眼,就会明白他们的花费是多么的巨大,而节俭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人们的收入大部分流进了酒馆老板的腰包,很少被存到银行或者是流向慈善机构。

事实上,“繁荣时期”往往是各阶段中最不繁荣的。在这一时期,工厂超负荷运转,大人小孩都得到丰厚的薪水,仓库里没有积压的货物,商品产出后都远销海外,运送的车辆来往于各条街道,载满货物的火车和货车都在四通八达的铁轨或公路上驰骋;运送物资的货轮频繁出现在各处港口,每一处似乎都呈现出更加富足和兴旺的景象。可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否因此变得更加明智有涵养了,更为有效地实施节俭计划或者制定出比吃饱肚子更高一层的目标而生活了。

其实细心观察一下这盛世之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期间,各个领域繁荣发展的同时,成本也跟着增加了。人们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而愿望一旦被满足,赚的钱即刻又被消费出去。肆意挥霍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收入增长的部分并没有被节省下来,更多的流向了酒馆。

所以,如果一个民族目光短浅、从不树立长远目标而又不谙熟勤俭之道,任何物质上的丰富都不会维持长久的社会繁荣。如果不能尽快培养勤俭的美德和作出长远的打算,人们将变相地处在“极度饥饿与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一旦萧条下来--就像它时常发生的那样--人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们根本没意识到“繁荣时期”也有结束的时候。

在社会繁荣时期,星期日休息是被大众自觉遵守的规则。而假日银行也在每周多次开放。“工人们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位雇主对包工头抱怨道,他无法找到他雇来的建筑工人,“工人们必须不停地工作,这项工程要在糟糕的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可是,先生,”包工头回答道,“今天是星期日,工人们还没花完手里的钱呢。”波伊德教长在德文郡首府埃克塞特布道时曾提到过,工人们在棉纺织行业和建筑行业中所造成的浪费每年可达700万斯特林(英国旧式货币单位)。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真谛只在于生产丝绸布匹、打造五金器具、制作儿童玩具和瓷器;在物价最低的时候收购货物,在涨幅最大的时候卖出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开垦荒地,播种粮食,发展畜牧业;只用银行里的利息来维持基本生活,囤积奇货,代价而沽;如果我们的生活意义仅限于此,或许我们该庆幸国家的繁荣昌盛。可是,难道这一切真的就是人生的真谛吗?除了一身肌肉外,人类就不需要才能、情感和同情心了吗?除了满足嘴巴和脊柱的需要外,人们就没有心灵上的需求吗?除了肠胃蠕动之外就没有灵魂了吗?除了肉身里的骨头和肌肉的“繁荣”之外,就不需要进行道德良知和头脑智力方面的发展吗?

金钱决不是社会繁盛的标志。一个人的本性不会因为他是否处于繁荣阶段而发生变化。无论一个人是大把大把的烧钱,还是一分一分地存钱,其本性的发展都不会因此受到更大的阻碍和扭曲。这种情况对谁都是一样。薪金的增长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挥霍,以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念,当他们的道德素养与身体需求得到同步提高时,才有可能结束这种情况。在社会繁荣时期,假如让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长期从事劳力工种的人收入翻番,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除了暴饮暴食,你不会看到其他情况。所以,即便是为了满足普通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需求,这种政府经济学家们口中所说的“国家繁荣”的盛况也根本不可能维持。如果这一问题的许多不利因素仍不为人们所重视,那么,毫无疑问,这种社会“繁荣”的假象所产生的恶果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的生命尊严只有从知识和美德中才能获得,这种品质的扩大才真正预示着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工农业产品、生活用品生产和销售上的数字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当曼彻斯特的主教在伯列斯顿庆祝丰收的聚会上布道时,他提到了一封来自英格兰南部的一位牧师的来信。这位牧师在信中首先表达了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赞赏之情,随后对以下的情况感到痛心:“目前,高收入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使农民们更加频繁的出入酒馆,把钱都花在啤酒上。假如说这就是我们从繁荣时期得到的唯一好处,那么很遗憾,我很难因此而向我们的主表达感激之情。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并不仅仅显示在所拥有的财富方面--虽然财富也是社会繁荣的一个必备条件--而是更多的显现在这个民族智慧与美德的发展上;显现于人们普遍的满足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中。”

在我们表明节俭观点的同时,请不要将节俭的生活方式与吝啬鬼、苦行僧的赤贫生活混为一谈;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种金钱的奴隶嗤之以鼻。我们在此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希望人们未雨绸缪,为变幻莫测的人生早作打算;每个人都应该在衣食无忧的时期为将来可能遇到的艰难时期做些准备;人们应该为免于将来的赤贫生活而积攒储备,就像枯水期巩固好防洪堤一般,并深信此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在自己晚年时光发挥作用,既能维持老年生计,保持自尊,又能维护个人的康宁和社会的稳定。节俭决不与贪婪、吝啬、自私为伍。事实上,它正处于这些人性阴暗面的对立面。节俭的意义是获得独立的人格。节俭可以确保钱财用之有道而不被挥霍掉--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而用在关键事情上--

并不需要将其入藏金库,

也不需要购得仆人的服务,

只需要保有人格的独立与自尊,

不再受那奴役之苦。 dU3r2QMNt8tgxSkdEkkSXnRXcCgwzqgsshEHZPIVs5lzuYIJQEv9eT13HJKxvP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