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芮伯的时代在卫武公之前(据《诗序》),他的《桑柔》,据说是“刺厉王”的。但观《桑柔》中:“忧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诸语,似为大乱时所作。此诗如果为芮伯所作,也许芮伯便是幽王时人。《桑柔》亦多格言式的文句,但忧乱怨时之意则十分的显露,并无一点的顾忌;若“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若“维彼愚人,覆狂以喜”,若“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之类,则直至于破口大骂了。

仍叔为宣王时人。据《诗序》,仍叔作《云汉》乃以“美宣王”的。其实《云汉》乃是一篇皇帝或官吏或民众祷告神道,以求止旱的祷文。悲挚恳切,是祷文中的名作,决不会是仍叔“美宣王”的诗: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这可见出农业社会对于天然灾祸的降临是如何的畏惧,无办法。

家父,幽王时人。据《诗序》,他作了一篇《节南山》,以“刺幽王”。在这首诗的篇末,他也自己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而“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辛劳百姓”的云云,讽刺执政者的意思是显明的。

《诗序》谓:《何人斯》为苏公刺暴公的;《弁》为“诸公”刺幽王的。其实,以原诗仔细考察之下,《何人斯》实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是一个情人“作此好歌,以极反侧”的。“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只搅我心!”写得十分的直截明了。《弁》是一首当筵写作之歌,带着明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悲凄的享乐主义:“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又如何是刺幽王呢!《渭阳》是一首送人的诗,却未必为秦康公所作;《竹竿》是一首很好的恋歌,也不会是卫女思归之作;《河广》,也是一首恋歌,不会是宋襄公母思宋之作;《柏舟》,也未必为共姜之作,“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是怨其母阻挠其爱情之意,“之死矢靡慝”是表示其坚心从情人以终之意;《载驰》,《诗序》以为许穆夫人作,其实也只是一首怀人之作。

在《邶风》里,有卫庄姜的诗四篇,《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假定《诗序》的这个叙述是可靠的话,则卫庄姜乃是《诗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女作家了。《燕燕》一诗,非她作,前面已经说过。《日月》是怀人之什;《绿衣》一诗,是一首男子怀念他的已失的情人的诗;《终风》,也为一首怀人的诗。“谑浪笑敖,中心是悼”,这是如何深切的苦语。这些诗都附会不到卫庄姜上面去。又《式微》、《旄丘》皆显然为怀人之诗,也并不会是“黎侯之臣”们所作。又据《诗序》,史克作颂以颂鲁僖公,即《》是。但《》本无颂人意。在本文上看来,明明是一首祷神的乐歌。民间常有祷祝牛马,以求其蕃殖者,《》当是这一类的乐歌。

在《小雅》中,有一个寺人孟子所作的《巷伯》;他自己在最后说着:“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这首诗是骂“谮人者”的;“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怨毒至极而至于破口大骂以诅咒之了!

总上所言,可知《诗序》所说的三十几篇有作家主名的诗篇,大多数是靠不住的。其确可信的作家,不过尹吉甫、前凡伯、后凡伯、家父及寺人孟子等寥寥几个人而已。

许多无名诗人,我们虽不能知道他们的确切的时代,但显然有两个不同的情调是可以看得出的:第一是一种歌颂赞美的;第二是一种感伤,愤懑,迫急的。前一种大都是歌颂祖德的;后一种则大都是歌咏乱离,讥刺当局,愤叹丧亡之无日的。前者当是西周之作,后者当是周室衰落时代之作。经了幽王的昏暴,犬戎的侵入,中央的威信完全扫地了;各地的诸侯便自由地无顾忌地互相并吞征战。可使诗人愤慨悲愤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些后期的无名诗人之作,遣词用语,更为奔放自由,在艺术上有了极显著的进步。

前期的无名诗人之作,在《大雅》中有《文王》、《大明》、《绵》、《思齐》、《皇矣》、《灵台》、《生民》、《公刘》诸篇,又《小雅》中亦有《出车》、《六月》、《采芑》等作,皆是叙事诗。细看这些诗,风格颇不相同,叙事亦多重复,似非出于一人之手,亦非成于一个时代。当是各时代的朝廷诗人,追述先王功德,或歌颂当代勋臣的丰功伟绩,用以昭示来裔,或竟是祭庙时所用的颂歌。在其间,唯《绵》及《公刘》最可注意。《绵》叙古公掸父的事。他先是未有家室,后“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乃谋议而决之于龟,龟吉,乃“日止日时,筑室于兹”。底下一大段,描写他们耕田分职,筑室造庙,却写得十分生动。《公刘》叙公刘迁移都邑的事。他带领人民,收拾了一切,裹了“糇粮”,便启行了。经山过水,陟于平原,最后乃决意定居于豳。“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活画出古代民族迁徙的一幕重要的图画来。

后期的无名诗人之作,大都是愤当局之贪墨,叹大乱之无日,或嗟吁他自己或人民所受之痛苦的。其中最好的诗篇,像《柏舟》(《邶风》)写诗人“耿耿不寐”欲饮酒以忘忧而不可能。“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诸语,不仅意思很新颖流转,即音调也是很新颖流转的。《兔爰》(《王风》)写时艰世乱,人不聊生。诗人于此乱世,却去追想到未生之前之乐,又去追想到昧昧蒙蒙一事不知的睡眠之乐。他怨生,怨生之多事;他恶醒,恶醒之使他能见“百忧”。因此,唯希望自己之能寐而无觉,一切都在睡梦里经过!《葛藟》(《王风》)也带有这样的悲苦调子。《伐檀》(《魏风》)是一首讽刺意味很深的诗。《诗经》中破口骂人的诗颇有几首,而这一首特具冷隽的讽趣。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硕鼠》(《魏风》),不是讽刺却是谩骂。他竟将他无力驱逐去的贪吏或贪王,比之为硕鼠。他既不能起而逐去他们,只好消极地辱骂他们道:“硕鼠,硕鼠!不要再吃我的黍麦了,我的黍麦已经有三年被你夺去吃了。我现在终定要离开你而到别一个‘乐土’去了。你不要再吃我的黍麦了!”不能反抗,却只好迁居以躲避--可怜的弱者!但他能够迁避到哪里去呢?《蟋蟀》(《唐风》)和《山有枢》(《唐风》)都是写出乱世的一种享乐情调。“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这个声语是《诗经》所常见的。

在《小雅》的七十四篇中,这类的诗尤多,至少有二十篇以上的无名诗人作品是这样的悲楚的乱世的呼号。最好的,像《采薇》,是写行役之苦的;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一段,乃是《诗经》中最为人所传诵的隽语。《正月》以下的几篇,像《正月》、《雨无正》,也都是离乱时代文人学士的愤语哀谈;他们有的是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用世之心。他们是屈原,是贾谊,是陆游,是吴伟业。他们有心于救乱,然而却没有救乱的力量。他们有志于做事,然却没有做事的地位。于是他们只好以在野的身份,将其积愤,将其郁闷之心,将其欲抑而不能自制的悲怒,滔滔不绝地一发之于诗。其辞或未免重叠纷扰,没有什么层次,有类于《离骚》,然而其心是悲苦的,其辞是恳挚的。在《诗经》之中,这些乱世的悲歌,与民间清莹如珠玉的恋歌,乃是最好的最动人的双璧。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以恋歌为最多,我们很喜爱《子夜歌》、《读曲歌》等;我们也很喜爱《诗经》中的恋歌。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假定有人将这些恋歌从《诗经》中都删去了--像一部分宋儒、清儒之所主张者--则《诗经》究竟还成否一部最动人的古代诗歌选集,却是一个问题了。这些恋歌杂于许多的民歌、贵族乐歌以及诗人忧时之作中,譬若客室里挂了一盏亮晶晶的明灯,又若蛛网上缀了许多露珠,为朝阳的金光所射照一样。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炫目起来。他们不是忧国者的悲歌,他们不是欢宴者的讴吟,他们更不是歌颂功德者的曼唱。他们乃是民间小儿女的“行歌互答”,他们乃是人间的青春期的结晶物。虽然注释家常常夺去了他们的地位,无端给他们以重厚的面幕,而他们的绝世容光却终究非面幕所能遮掩得住的。

恋歌在十五国风中最多,《小雅》中亦间有之。这些恋歌的情绪都是深挚而恳切的。其文句又都是婉曲深入,娇美可喜的。他们活绘出一幅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少男少女的生活来。他们将本地的风光,本地的人物,衬托出种种的可入画的美妙画幅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这是如何的一个情景。“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魏风》)这又是如何的一个情景。“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齐风》)这又是如何的一个情景!但在这里不能将这些情歌一一地加以征引,姑说几篇最动人的。卫与郑,是诗人们所公认的“靡靡之音”的生产地。至今“郑卫之音”,尚为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然《郑风》中情诗诚多,而《卫风》中则颇少,较之陈、齐似尚有不及。郑、卫并称,未免不当。《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一种媚态,一种美趣。《东门之》一诗的“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岂不尔思,子不我即”,与《青青子衿》一诗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少女的有所念而羞于自即,反怨男子之不去追求的心怀,写得真是再好没有的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这种心理,却没有一个诗人敢于将她写出来!其他像《将仲子》、《萚兮》、《野有蔓草》、《出其东门》及《溱洧》都写得很可赞许。

《陈风》里,情诗虽不多,却都是很好的。像《月出》与《东门之杨》,其情调的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梵阿林的独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

《齐风》里的情诗,以《子之还兮》一首为较有情致。《卢令令》一首则音调流转动人。齐邻于海滨,也许因是商业的中心,而遂缺失了一种清逸的气氛。这是商业国的一个特色。又齐多方士,思想多幻缈虚空,故对于人间的情爱,其讴歌,便较不注意。《秦风》中的《蒹葭》,措辞宛曲秀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即音调也是十分的宛曲秀美。

民间的祝贺之歌,或结婚、迎亲之曲,在《诗经》里亦颇不少。《关雎》、《桃夭》、《鹊巢》等都是结婚歌。《螽斯》及《麟趾》则皆为颂贺多子多孙的祝词。

民间的农歌,在《诗经》里有许多极好的。他们将当时的农村生活,极活泼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在二千余年之后,还如目睹着二千余年前的农民在祭祀,在宴会,在牵引他们的牛羊,在割稻之后,快快乐乐地歌唱着;还可以看见他们在日下耕种,他们的妻去送饭;还可以看见一大群的牛羊在草地上静静地低头食草;还可以看见他们怎样地在咒恨土地所有者,怒骂他们夺去了农民辛苦的收获;还可以看见他们互相的谈话,讥嘲,责骂。总之,在那些农歌里,我们竟不意地见到了古代的最生动的一幅耕牧图了。

这些民间的或农人们的祭祀乐歌,皆在《小雅》、《大雅》中。于上举之《七月》等外,像《无羊》便是一首最美妙的牧歌。“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其描写的情境是活跃如见的。又像《甫田》那样的祷歌,更不是平庸的骈四俪六的祭神文、青词、黄表之类可比。“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甫田》)其形状农家生活,真是“无以复加矣”。

民间的及贵族的宴会歌曲,尽有不少佳作。有时,竟有极清隽的作品。但这些宴会歌曲,结构与意思颇多相同,当是一种乐府相传的歌曲,因应用的时与地的不同,遂致有所转变。像《郑风》的《风雨》,《小雅》的《菁菁者莪》、《隰桑》、《蓼莪》、《裳裳者华》、《弁》,以及《召南》的《草虫》等,句法皆甚相同,很可以看出是由一个来源转变而来的。而像《伐木》(《小雅》),写一次宴会的情况,真是栩栩如生:“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乃至“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都是当前之景,取之不穷,而状之则不易者。贵族或君王的田猎歌,也有几首,像《吉日》、《车攻》,且都不坏。帝王及贵族的颂神乐歌,或祷歌,或宗庙乐歌,则除了歌功颂德之外,大都没有什么佳语隽言。《文王有声》(《大雅》)在祭神歌中是一个别格。这是祭“列祖”的歌。凡八章。先二章是祭文王的,故末皆曰:“文王烝哉!”末二章则最后皆曰:“武王烝哉!”

《鲁颂》中真正的祭神歌很少。《泮水》是一首很雄伟的战胜颂歌,并不是祷神歌。《宫》乃是一首祷神歌,其格调却与《周颂》中的诸篇不同了。

《商颂》五篇,未必便是殷时所作。《诗序》说:“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但其风格离《诗经》中的诸篇并不很歧远。似当是周时所作,或至少是改作的。其中亦有很好的文句,如“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我们不仅如睹其形,亦且如闻其“鞉鼓渊渊”之声矣。

继于《诗经》时代之后的便是所谓“楚辞”的一个时代。在名为“楚辞”那一个总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屈原及宋玉等见《史记》卷八十四)。他是“楚辞”的开山祖,也是“楚辞”里的最伟大的作家。我们可以说,“楚辞”这个名词,指的乃是“屈原及其跟从者”。

“楚辞”的名称,或以为始于刘向。然《史记-屈原列传》已言:“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朱买臣传》言:“买臣善《楚辞》。”又言:“宣帝时,有九江被公善《楚辞》。”《楚辞》之称,在汉初当已成了一个名词。据相传的见解,谓屈原诸《骚》,皆是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其后虽有许多非楚人作《楚辞》,虽未必皆纪楚地,名楚物,然其作楚声则皆同。

后汉王逸著《楚辞章句》,于卷首题着:“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楚辞》到刘向之时,始有像现在那个样子的总集,这是可信的事。唯这个王逸章句的《楚辞》,是否即为刘向的原本,却是很可疑的。据王逸的《章句》本,则名为《楚辞》的这个总集,乃包括自屈原至王逸他自己的一个时代为止的许多作品。据朱熹的《集注》本,则《楚辞》的范围更广,其时代则包括自周至宋,其作品则包括自荀况以至吕大临。本书所谓《楚辞》,指的不过是屈原、宋玉几个最初的《楚辞》作家。

《楚辞》,或屈原、宋玉诸人的作品,其影响是至深且久,至巨且广的。《诗经》的影响,至秦汉已微。她的地位虽被高列于圣经之林,她在文学上的影响却已是不很深广了。但《楚辞》一开头便被当时的作者们所注意。汉代是“辞、赋的时代”;而自建安以至六朝,自唐以至清,也几乎没有一代无模拟《楚辞》的作家们。她的影响,不仅在“赋”上,在“骚”上,即在一般诗歌上也是如此。若项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以至刘彻的“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诸诗,固不必说,显然的是“楚风”了;即论到使韵遣词一方面,《楚辞》对于后来的诗歌,其影响也是极大的。他们变更了健劲而不易流转的四言格式,他们变更了淳朴短促的民间歌谣,他们变更了教训式的格言诗,他们变更了拘谨素质的作风。他们大胆地倾怀地诉说出自己郁抑的情绪;从来没有人曾那样地婉曲入微,那样地又直挚,又美丽地倾诉过。

屈原是古代第一个有主名的大诗人。在古代的文学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他争那第一把交椅的。《史记》中有他的一篇简传。在他自己的作品里也略略地提起过自己的生平。据《史记》,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自己在《离骚》里则说“皇鉴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正则、灵均又是他的名字。后人或以正则、灵均为“平”字“原”字的释义,或以为正则、灵均是他的小名。他是楚的同姓,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辛已)。初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原是怀王很信任的人。有一个上官大夫,与屈原同列争宠,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因在怀王之前谗间他道:“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适怀王为张仪所诈,与秦战大败。秦欲与楚为欢,乃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怀王恨张仪入骨,说道:“不欲得地,愿得张仪。”张仪竟入楚。厚赂怀王左右,竟得释归。屈平自齐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后秦昭王与楚婚,欲怀王会。王欲行。屈原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固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竟客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怒屈平不已,使上官大夫短之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是他第二次在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既被疏被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太卜郑詹尹欲决所疑。他问詹尹道:“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詹尹却很谦抑地释策说道:“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死时约为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的五月五日。在这一日,到处皆竞赛龙舟,投角黍于江,以吊我们的大诗人。

近来颇有人怀疑屈原的存在,以为他也许和希腊的荷马,印度的瓦尔米基一样,乃是一个箭垛式的乌有先生。荷马、瓦尔米基之果为乌有先生与否,现在仍未论定--也许永久不能论定--但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却与他们截然不同。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瓦尔米基的《罗摩衍那》,乃是民间传说与神话的集合体,或民间传唱已久的小史诗,小歌谣的集合体。所以那些大史诗的本身,应该可以说他们是“零片集合”而成的。荷马、瓦尔米基那样的作家,即使有之,我们也只可以说他们是“零片集合者”。屈原这个人,和屈原的这些作品,则完全与他们不同。他的作品像《离骚》、《九章》之类,完全是抒写他自己的幽愤的,完全是诉说他自己的愁苦的,完全是个人的抒情哀语,而不是什么英雄时代的记载。他们是反映着屈原的明了可靠的生平的,他们是带着极浓厚的屈原个性在内的。他们乃是无可怀疑的一个大诗人的创作。

《汉书-艺文志》里有《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章句》本的《楚辞》与朱熹《集注》本的《楚辞》,所录屈原著作皆为七篇。七篇中,《九歌》有十一篇,《九章》有九篇,合计之,正为二十五篇,与《汉志》合。但王逸《章句》本,对于《大招》一篇,却又题着“屈原作,或曰景差作”。则屈原赋共有二十六篇。或以为《九歌》实只十篇,因《礼魂》一篇乃是十篇之总结。故加入《大招》,仍合于二十五篇之数。或则去《大招》而加《招魂》,仍为二十五篇。或则以《九歌》,作九篇,仍加《大招》、《招魂》二篇,合为二十五篇。但无论如何,这二十五篇,决不会全是屈原所作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很可怀疑的。《远游》中有“羡韩众之得一”语。韩众是秦始皇时的方士,此已足证明《远游》之决非屈原所作的了。《卜居》、《渔父》二篇,更非屈原的作品。两篇的开始,俱说“屈原既放”,显然是第三人的记载。王逸也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此外《九歌》、《天问》等篇,也都各有可疑之处。我们所公认的屈原的作品,与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者,仅《离骚》一篇及《九章》九篇而已。

《离骚》为古代最重要的诗篇之一,也是屈原所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离骚”二字的解释,司马迁以为“犹离忧也”。班固以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全文,共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一字。作者的技能在那里已是发展到极点。她是秀美婉约的,她是若明若昧的。她是一幅绝美的锦幛,交织着无数绝美的丝缕;自历史上,神话上的人物,自然界的现象,以至草木禽兽,无不被捉入诗中,合组成一篇大创作。

屈原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离骚》虽未必有整饬的条理,虽未必有明晰的层次,却是一句一辞,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各自圆莹可喜,又如春园中的群花,似若散漫而实各在向春光斗妍。自“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起,始而叙述他的身世性格,继而说他自己在“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之时,不得不出来匡正。“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不料当事者并不察他的中情,“反信谗而齌怒”。他“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在这时,“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独有他的心却另有一番情怀。他所怕的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他的心境是那样的纯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然“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因而慨然地说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这时,他已有死志。他颇想退修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然而他又不能决心退隐。女媭又申申地骂他,劝他不必独异于众。“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他却告诉她说,“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时既不容他直道以行,便欲骋其想象“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但“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他闷闷至极,便命灵氛为他占之。灵氛答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他欲从灵氛之所占,心里又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巫咸又告诉他说道:“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镬之所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他仍不以此说为然。他说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实在的,“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他终于犹豫着,狐疑着,不能决定走哪一条路好。最后他便决绝地说道:“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及其“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便又留恋瞻顾而不能自已。“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始终在徘徊瞻顾,下不了决心。他始终地犹豫着,狐疑着,不知何所适而后可。到了最后之最后,他只好浩然长远地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始终是一位诗人,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不知权变的,他是狷狷自守的。他也想和光同尘,以求达政治上的目的,然而他又没有那么灵敏的手腕。他的洁白的心性,也不容他有违反本愿的行动。于是他便站立在十字街头:犹豫狐疑,徘徊不安。他的最后而最好的一条路便只有:“从彭咸之所居。”

在《九章》里的九篇里,大意也不外于此。《九章》本为不相连续的九篇东西,不知为什么联合为一篇而总名之曰《九章》。这九篇东西,并非作于一时,作风也颇不相同。王逸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他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为其“临绝之音”。其他各篇则不复加以诠次。后人对于他们的著作时日的前后,议论纷纭。《涉江》首句说,“余初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似也为晚年之作。《惜诵》、《抽思》二篇,其情调与《离骚》全同,当系同时代的作品。《橘颂》则音节舒徐,气韵和平,当是他的最早的未遇困厄时之作。然在其中,已深蕴着诗人的矫昂不群的气态了:“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思美人》仍是写他自己的低徊犹豫。《哀郢》是他在被流放的别地,思念故乡而作的。他等候着复召,却永不曾有这个好音。他最后只好慨叹地说道:“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涉江》也是他在被放于南方时所作。

他既久不得归,于是又作《怀沙》、《悲回风》二赋,以抒其愁愤,且决志要以自杀了结他的贞固的一生。在这时,他已经完全失望,已经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光明前途了。国事日非,党人盘踞,“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当然不会有人知他。《怀沙》之作,在于“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之时。他在那里,已决死志,反而淡淡地安详说道:“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在《悲回风》里,他极叙自己的悲愁:“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而极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他倒愿意“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至于《惜往日》,或以为“此作词旨鄙浅,不似屈子之词,疑后人伪托也”。我们见他一开头便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似为直抄《史记》的《屈原列传》而以韵文改写之的,屈原的作品,决不至如此的浅显。伪作之说,当可信。

《九歌》、《天问》也颇有人说其皆非屈原所出。朱熹说:

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被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

是则朱熹也说《九歌》本为旧文,屈原不过“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已。这个解释是很对的。我们与其将《九歌》的著作权完全让给屈原或楚地的民众,不如将这个巨作的“改写”权交给屈原。我们看《九歌》中那么许多娟好的词语:“桂棹兮兰枻,斲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湘君》)。“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少司命》)。“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山鬼》)。我们很不能相信民间的祭神歌竟会产生这样的好句。有许多民间的歌曲在没有与文士阶级接触之前,都是十分的粗豪鄙陋的。偶有一部分精莹的至情语,也被拙笨的辞笔所碍而不能畅达。这乃是文人学士的拟作或改作,给他们以一种新的生命,新的色彩。《九歌》之成为文艺上的巨作,其历程当不外于此。

《九歌》有十一篇。或以《礼魂》为“送神之曲”,为前十篇所适用。或则更以最后的三篇:《山鬼》、《国殇》、《礼魂》,合为一篇以合于“九”之数,然《山鬼》、《国殇》诸篇,决没有合为一篇的可能。但《九歌》实只有九篇。除《礼魂》外,《东皇太一》实为“迎神之曲”,也不该计入篇数之内。

《九歌》的九篇(除了两篇迎神、送神曲之外),相传以为都是礼神之曲。但像“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河伯》),“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诸情语,又岂像是对神道说的。或以为《圣经》中的《所罗门歌》不是对神唱的歌曲,而同时又是绝好恋歌吗?不知《所罗门歌》正是当时的恋歌,后人之取来作为圣歌,乃正是他们的附会。朱熹也知《九歌》中多情语,颇不易解得通,所以便说:“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我的意见是,《九歌》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至少可成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楚地的民间恋歌,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六篇;一部分是民间祭神祭鬼的歌,如《云中君》、《国殇》、《东君》、《东皇太一》及《礼魂》。

《天问》是一篇无条理的问语。在作风上,在遣词用语上,全不像是屈原作的。朱熹说:“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向而问之,以渫愤懑。楚人哀而惜之,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既是楚人所“论述”,可见未必出于屈原的手笔。且细读《天问》全文,平衍率直,与屈原的《离骚》、《九章》诸作的风格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相信的是,以写《离骚》、《九章》的作者,乃更会写出“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那么一个样子的句法来。有人以为《天问》是古代用以考问学生的试题。这话颇有人加以非笑,以为在古代时,究竟要考问什么学生而用到这些试题。我们以为以《天问》为试题,或未免过于武断;但《天问》之非一篇有意写成的文艺作品,则是无可怀疑的。她在古时,或者是一种作者所用的历史、神话、传说的备忘录也难说。或者竟是如希腊赫西奥德(Hesiodos)所作的《神谱》,或阿波洛道鲁斯(Apollodorus)的《图书纪》。体裁乃是问答体的,本附有答案在后。后人因为答题过于详细,且他书皆已有详述,故删去之,仅存其问题,以便读者的记诵。这个猜测或有几分可能性吧。

《大招》或以为屈原作,或以为景差作。王逸以为:“疑不能明。”朱熹则直以为景差作。《招魂》向以为宋玉作,并无异辞。至王夫之、林云铭他们,始指为屈原作。此二篇内容极为相同。假定一篇是屈原“作”的话,则第二篇决不会更是他“作”的。但这两篇原都是民间的作品。朱熹在《招魂》题下,释曰:“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魂。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祠之心者,盖犹冀其复生也。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此制礼者之意也。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人。”此种见解,较之王逸的“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自然高明得多。《大招》之作用,也是同一意思。所以这两篇“招魂”的文章,无论是屈原,是宋玉,是景差所“作”,其与作者的关系都是很不密切的,他们只是居改作或润饰之劳而已。

这两篇作品的影响,在后来颇不小。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如《九章》,宋玉的作品,如《九辩》,都是浩浩莽莽的直抒胸臆之所欲言。他们只有抒写,并不铺叙。只是抒情,并不夸张。只是一气直下,并不重叠地用意描状。至于有意于夸张的铺叙种种的东西,以张大他们的描状的效力者,在《楚辞》中却只有《大招》、《招魂》这两篇。例如,他们说美人,便道:“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魂乎归徕,安以舒只;嫮目宜笑,蛾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魂乎归徕;静以安只。”(《大招》)他们说宫室,便道:“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泛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招魂》)说饮食,说歌舞,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又他们对于招来灵魂,既历举四方上下的可怕不可居住,又盛夸归来的可以享受种种的快乐。这种对称的叙述,重叠的有秩序的描状,后来的赋家差不多没有一篇不是这样的。《三都赋》是如此,《七发》是如此,《箫赋》也是如此。“赋者,铺也”一语,恰恰足以解释这一类的赋。《大招》、《招魂》的重叠铺叙,原是不得不如此的宗教的仪式。却不料反开了后来的那么大的一个流派。

在《楚辞》里,可指名的作家,屈原以外,便是宋玉了。《史记》在《屈原列传》之末,提起这样的一句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并没有说起宋玉的生平。在《汉书-艺文志》里,于“宋玉赋十六篇”之下,也只注着“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韩诗外传》(卷七)及《新序》(杂事第一及第五)里,说起:宋玉是屈原以后的一位诗人,事楚襄王(《韩诗外传》作怀王)为小臣,并不得志。他在朝廷的地位,大约是与汉武帝时的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诸人相类。与他同列者有唐勒、景差诸人,皆能赋。他的一生,大约是这样的很平稳的为文学侍从之臣下去。他的死年,大约在楚亡以前。他与屈原的关系,以上几部书都不曾说起过。只有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上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九辩-序》)这话没有根据。大约宋玉受屈原的影响则有之,为实际上的师弟则未必然。他在当时颇有一部分的势力,他的锋利的谈片,或为时人所艳称,所以他有许多逸事流传于后。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说有十六篇,今所有者则为十四篇。在其中,唯《九辩》一篇,公认为宋玉所作,并无异议。这一部大作,也实在是足以代表宋玉的文艺上的成功。她是以九篇诗歌组成的。那九篇的情调,也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大约决不会是同时之作。《九辩》之名,或为当时作者随手所自题(《九辩》原为古诗名),或为后人所追题。在《九辩》里的宋玉,其情调与屈原却大有不同。他也伤时,然而他只说道“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而止;他也怨君之不见察,然而他也只说道“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寞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而止;他也骂世,然而他只说道“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而止。他是蕴蓄的,他是“温柔敦厚”的。 Sh9iuPOOU4nrpbhvl4yawn0aQPaEspJGbisyTidlrMyMgqLOUhEkGC2NtdEdsE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