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后来在她52岁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诊所施行了一次手术,使她能比以前看得清楚40倍。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可爱的世纪展现在她的眼前。

她现在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让她觉得非常开心。她写道:“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沫,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现在就做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在丹尼斯为成年人上的一堂课上,他给全班出了一个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在下周以前去找自己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那些人必须是自己从没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自己说这些话的人。

这个作业听来并不刁难。但这群人中大部分年龄超过35岁,他们在“被教导表露情感是不对”的那个年代成长。所以对某些人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家庭作业。

在他们下一堂课程开始之前,丹尼斯问他们,是否有人愿意把他们对别人说他爱他们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丹尼斯非常希望有个女人先当志愿者,就跟往常一样。但这个晚上有个男人举起了手,他看来深受感动而且有些害怕。

他从椅子上站起身子(他有6英尺2英寸高),他开始说话了:“丹尼斯,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对你非常不满。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人需要我对他说这些话。还有,你是什么人,竟敢教我去做这种私人的事?但当我开车回家时,我的意识开始对我说话。他告诉我,我确实知道我必须向谁说‘我爱你’。你知道,打从5年前我的父亲和我交恶以来,从那时起这事就没有真正解决。我们彼此避免遇见对方,除非在圣诞节或其他家庭聚会中非见面不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几乎不交谈。所以,上星期二我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

说来很怪,做这决定时我胸口上的重量似乎就减轻了。

我一回到家,就冲进房子里告诉我太太我要做的事。她已经睡着了,但我还是叫醒了她。当我这样告诉她时,她还没真的完全清醒,却忽然抱紧我,打从我们结婚以来,这是她第一次看我哭。我们聊天、喝咖啡到半夜,感觉真棒!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急忙起床了。我太兴奋了,所以我几乎没睡着。我很早就赶到办公室。两小时内做的事比从前一天做的还要多。

9点时我打电话给我爸,问他我下班后是否可以回家去。他听电话时,我只是说:‘爸,今天我可以过去吗?有些事我想告诉您。’我父亲以暴躁的声音回答:‘现在又是什么事?’我跟他保证,不会花很长的时间,最后他终于同意了。

5点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门铃,祈祷我爸会出来开门。我怕是我妈来开门,而我会因此丧失勇气,干脆告诉她代劳算了。但幸运的是,我爸来开了门。

我没有浪费一丁点的时间--我踏进门就说:‘爸,我只是来告诉你,我爱你。’

我父亲似乎变了一个人。在我面前,他的面容变柔和了,皱纹消失了,他不禁哭了。他伸手拥抱我说:‘我也爱你,儿子,而我竟没能对你这么说。’

这一刻如此珍贵,我企盼它凝止不动。我妈满眼泪水地走过来。我弯下身子给她一个吻。爸和我又拥抱了一会儿,然后我离开了。长久以来我很少感到这么好过。

但这不是我的重点。两天后,我那从没告诉我他有心脏病的爸爸忽然发病,在医院里结束了他的一生。我并不知道他会如此。

所以我要告诉全班的是:你知道必须做,就不要迟疑。如果我迟疑着没有告诉我爸,我可能就没有机会!把时间拿来做你该做的,现在就做!”

戴假发的女孩

唯一起作用的勇气就是支持着你从这一刻走到下一刻。

--塞万提斯

她的名字叫尼克依,她家就住在离琳达家不远的那条街上。多年来,这位年轻女士的故事一直鼓舞着琳达。

她的不幸是从医生的一份报告开始的,那时她才七年级。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她患了白血病。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定期进出医院接受治疗。打针、注射和成百上千次地检查测试。接着是化疗。虽然这是治疗她的惟一希望,她的头发却不可避免地开始脱落。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头发是件很可怕的事。全家人都开始为她担心。

在升入八年级的那年夏天,她买了一个假发。把它戴在头上很不舒服,看起来也很凌乱,但是她仍然戴着它。她本来是个很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她是啦啦队的队长,身边总有很多同学簇拥着,但是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她看起来很奇怪。孩子们的天性使然,有时会大声地嘲笑别人,或者做一些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在开始的两个星期内,她的假发曾经多次被人从背后扯下来。每一次,她都不得不停下来,弯下腰,因为恐惧和困窘而战栗不止。她捡起假发重新戴上,一边抹着眼中的泪水,一边向教室走去,心里总是在想,为什么没有人为她挺身而出?

像这样的地狱般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她告诉父母她再也忍受不了了。父母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待在家里。”是的,让她快乐,给她一个平静生活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尼克依告诉琳达失去头发并没什么,她说:“但是你知道失去朋友的滋味吗?你走在走廊上,看见他们像遇到怪物似的从你面前走开,就因为你走过来了;到自助餐厅去吃比萨饼,那是我们最好的午餐,但他们只吃了一半就离开了,只因为你坐在那儿;还有,你知道课上没有人愿意坐在你旁边的滋味是怎样的吗?所有这些,都因为他们不愿意站在一个戴假发的姑娘、一个白血病患者的旁边,即使它是不传染的。难道他们不知道我最需要朋友吗?”她说,“失去头发没什么了不起,但失去朋友却是非常不幸的。”

尼克依已经计划好从学校休学回家,但是那个周末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决定。她听说了两个小男孩的事情,他们一个在六年级,一个在七年级,他们的事迹给了她继续上学的勇气。

那个七年级男孩来自阿肯色州,那是个不怎么发达的地方,他带着一本新的《圣经》来到学校。3个男孩走近他,去抢他的《圣经》,并说:“你这个胆小鬼。宗教是胆小鬼才信仰的东西。只有胆小鬼才祈祷,再也别把这本《圣经》带到学校里来了。”而他则把那本《圣经》递给那3人中最高的一个说:“给你,看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带着它绕学校走一天。”结果他交了3个朋友。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从俄亥俄州来的名叫吉米?马斯特迪诺的学生身上。他很嫉妒加利福尼亚,因为加利福尼亚有一个题为“找到了”的州志铭,而俄亥俄州却没有任何州志铭。他带着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四处奔走,得到了足够的签名,然后把签满了名的请愿书交给州立法机构。因为这个勇敢的六年级学生的努力,州政府官员为俄亥俄州题署了“上帝保佑我们”的州志铭。

勇气和灵感鼓舞着尼克依重新戴上假发,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一的早晨要回到学校去。那天早上,她穿的衣服特别漂亮,样式特别新奇。她对父母说:“我今天要回到学校去。有些事情我必须去做,有些东西我必须去发现。”父母不明白她的意思,他们只是很担心,害怕事情会变糟,但是他们还是开车送她去学校了。

当要下车的时候,尼克依静静地转过身来说:“爸爸妈妈,你们猜我今天要做什么?”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但那是欢乐和力量之泪。噢,是的,那里面还含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但她有她的理想。他们说:“什么,宝贝儿?”她说:“今天我要去发现谁是我最好的朋友,谁是我真正的朋友。”说完,她从头上一把扯下假发,把它放在旁边的座位上。她说:“他们会认出我是谁吗?或者他们根本认不出我。我没有多少时间了。今天,我必须找出他们是谁。”她开始向前走去。刚走了两步,她又回过头来说:“为我祈祷吧。”当她向孩子们走去的时候,她听到她的爸爸在说:“她确实不愧是我的女儿。”

那天,奇迹发生了。她走过操场,进到校园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向她大喊大叫或是欺负她,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取笑这个很有勇气的小女孩。

现在,尼克依中学已经毕业了。几年之后,人们认为永远不会结婚的尼克依举行了结婚典礼,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小女孩骄傲的母亲了。每一次,琳达觉得绝望的时候,都会想到尼克依,然后她就会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和无限的勇气。

没有绝望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维克托-弗兰克什么也没有,只因为他是犹太人,就被投入了纳粹德国某集中营。

他被转送到各个集中营,甚至被囚在奥斯威辛数月之久。弗兰克博士说他学会了生存之道,那就是每天刮胡子。不管你身体多衰弱,就算必须用一片破玻璃当作剃刀,也得保持这项习惯。因为每早晨当囚犯列队接受检查时,那些生病不能工作的人就会被挑出来,送入毒气房。

假如你刮了胡子,看来脸色红润,你逃过一劫的机会便大为增加。

他们的身体在每天两片面包和三碗稀麦片粥供应之下日趋衰弱。9个男人挤睡在宽3米的旧木板上,两条毡子覆盖。半夜三时,尖锐的哨声便会叫醒他们起来工作。

一天早上,他们列队出去在结冰的地上铺设铁路枕木,同行的卫兵不停叱喝,更用枪托驱赶他们。脚痛的人就靠在同伴的手臂上。弗兰克身旁的男人在竖起的衣领后低声说:“妻子若是看见我们的模样不晓得有何感想!我真希望她们在她们的营中过得好些,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光景。”

后来,弗兰克写着:“这使我想起自己的妻子。我们颠簸着前行,路程有数公里之遥,我们跌倒在冰上,彼此搀扶,手拉手往前。我们没有交谈,但心里都明白,我们都惦记着自己的妻子。

“我偶尔抬头看天上,星光已逐渐稀微,淡红色的晨光开始从一片黑暗的云后乍现。我心中始终记挂着妻子的身影,刻骨铭心地想着她。我几乎听到她的回答,看见她的微笑,那爽朗和鼓励的表情。忽然有一个意念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生中首次领会到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也是许多思想家最终所陈述的真理,就是--爱是人类所能热望的最终极目标。我抓住了人类诗歌、思想与信仰所传递的最大奥秘,人类的救星乃在爱中,借着爱得以实现。”

每天他都在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能逃出去。他请教同室的伙伴,伙伴嘲笑他:来到这个地方,从来就没人想过能活着出去。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也许能多活几天。可维克托不是这样的想法,他想到的是家有老母妻儿,自己一定要活着出去。

积极的思考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一次,在野外干活,趁着黄昏收工时刻,他钻进了大卡车底下,把衣服脱了,乘人不注意,悄悄地爬到了附近不远处的一堆赤裸死尸上。刺鼻难闻的气味,蚊虫叮咬他,他全然不顾,一动不动地装死。直到深夜,他确信无人,才爬起来光着身子一口气跑了70公里。这正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这位幸存者后来对人们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寻找一束光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歌德

福勒最初家境不好,为了生计他五岁参加劳动,九岁之前就像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思考如何致富。他选择了肥皂业。于是,他像我们现在很多的推销员那样,挨家挨户地推销肥皂。12年之后,他终于有了2.5万美金。这点钱在当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正好,福勒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要拍卖出售,售价是15万美金。福勒兴奋极了,由于兴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只有2.5万美金。他与那家公司达成协议,先交2.5万美金作为保证金,然后在10天之内付清余款,否则,那笔保证金--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将不予退还。福勒兴奋地说了一个字:“行。” 这时福勒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绝路,但他感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成功的兴奋。是什么使他敢于如此冒险呢?是那个致富的念头,是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福勒开始筹钱。由于做了12年的推销员,他在社会上建立起很好的人缘。朋友们借给他11.5万美金,只差1万美金了。但是,这时已经是规定的第10天的前夜,而且是深夜,所以那1万美金就不是个小问题。福勒发愁了。但是,致富的念头以及对人生的积极心态,使他没有失望。他在深夜再次走上街头。

成功之后福勒说:“当时,我已用尽我所知道的一切资金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中跪下祈祷,祈求上帝引导我见到一个能及时借给我1万美金的人。我驱车走遍61号大街,直到我在一幢商业大楼看到第一道灯光。”

这便是福勒最著名的“寻找灯光”的故事。

当时已是深夜11点。福勒走进那幢商业楼,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一个由于工作而疲乏不堪的先生。为了顺利履行那份购买肥皂公司的协议,福勒忘记了一切,心中只有勇气和智慧。他不假思索地说:“先生,你想赚到1千美金吗?”

“当然想喽……”那位先生因为这个好运气的突如其来而有点惊慌失措。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等我归还您的借款时,我将另付您1千美金的利息。”福勒于是讲述了他面临的困境,并把有关的资料让那位先生看。福勒拿到了那1万美金。

福勒经过12年的潜心经营,终于在那天深夜碰到了机遇,此后即一发不可收拾,他终于迈进世界巨富的行列。

一句话改变一生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好!”这话是一个女人对她儿子说的,原因是小男孩从她身边走开了。

她说这话时声音很大,周围的陌生人都听得到。男孩挨了骂,一声不响回到那女人身旁,低着头。

也许这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小事有时会长留心中。简单的一句骂人话脱口而出,言者或许以为无伤大雅,其实可能影响深远。“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好。”诸如此类的话,可能影响听者的一生。

曾经有这么个故事:达柯夫小时候生性怯懦害羞,缺乏自信,没有什么朋友。1965年10月里有一天,他的中学英文老师露丝?布罗赫太太吩咐学生做一项作业。他们当时刚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小说,布罗赫太太叫学生每人为此小说续写一章。

达柯夫写好后就交卷。如今他已不记得当年他写的那一章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记得布罗赫太太给他什么分数。他只记得--他会一辈子都记得--布罗赫太太批在作业上的评语:“写得很好!”

一句话。一句话就改变了他一生。

“看到那四个字以前,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说,“看了她写的评语,我回家就写了个短篇故事。其实我很久以前就想写作,只是我从不相信自己做得来。”

那一学年余下的时间里,他写了许多短篇故事,总是一写好就带回学校去请布罗赫太太批阅。她鼓励他,鞭策他,坦率指出他的错误。“她正是我所需要的导师,”达柯夫说。

然后他当选为中学校报的编辑。他的信心逐渐加强,胸襟也一天天开阔,就此开始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达柯夫深信,要不是布罗赫太太批了那四个字,这一切不可能发生。

校友会三十周年聚会时,达柯夫回到母校,并且去探望了布罗赫太太,这时她已退休。达柯夫跟她说了她那四个字对他的影响,然后告诉她,全仗她帮他培养出了做作家的信心,他后来也帮助一个年轻女子培养出了自信,成为了作家。他告诉布罗赫太太,那女子在他办公室里上班,同时上夜校修读中学程度文凭课程。她常向他请教意见并请他帮助。她尊敬他,因为他是作家,而这也是她找他帮助的原因。这女子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布罗赫太太听了他帮助那年轻女子的事之后很感动。“我想我们俩都明白她的影响是多么深远。”达柯夫说。

“你真蠢!什么事都做不了!”

“写得很好!”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也许能改变一切。

母亲的鞭策

人类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哈伯德

拉塞尔-贝克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在他的心中,她仍然活着,甚至还会在天未亮时就把他弄醒,对他说:“如果有什么是我最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半途而废。”

拉塞尔-贝克这辈子不知听她说过多少次这句话。就是现在,他躲在被窝里,在黑暗中慢慢醒过来,也能感到她在气冲冲地教训他这个只想重回梦乡而不想去面对新的一天的人。

拉塞尔-贝克默默地抗议: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我有权迟些起床。

“拉塞尔,你跟瘪三没有两样,都是不思进取。”

从拉塞尔-贝克还是个穿短裤的小男孩起,母亲就不断的用这些话来鞭策他。

“小伙子,要有点志气!”

“有时候,你的表现使我觉得就是一枪把你轰掉也只是浪费子弹。”

母亲的表兄艾文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他是《纽约时报》的执行编辑,足迹遍及欧洲各国。母亲常常以艾文为例,说一个人即使没有天分,也可以有成就。

“艾文不比别人聪明,但你看看他今天的成就。”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在拉塞尔-贝克的耳边重复。她想告诉他,要做到像艾文那样并不需要很聪明,攀上高位的方法便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母亲看到拉塞尔-贝克可能在文字方面有点天分时,便开始对他加以栽培。那时他们虽然非常贫困,但母亲仍然给他订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选》。

1947年,拉塞尔-贝克从约翰霍金斯大学毕业。知道巴尔的摩市的《太阳报》在招聘一名采访犯罪新闻的记者。拉塞尔-贝克有两三位同学同时申请了这份工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挑中了拉塞尔-贝克。这份工作的周薪仅为30美元,拉塞尔-贝克向母亲抱怨,说这么低的薪水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实在是侮辱。但她丝毫没有同情拉塞尔-贝克。

“如果你肯努力工作,”她说,“也许就可以做出点成绩来。到时,他们自然会给你加薪。”

7年后《太阳报》调拉塞尔-贝克去来写白宫新闻。拉塞尔-贝克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母亲,期望见到她喜悦的神情。其实,拉塞尔-贝克应该早就知道母亲的反应会是怎样。

“拉塞尔,”她说,“如果你肯努力干白宫记者这份工作,也许就能取得点成就。”

母亲要拉塞尔-贝克走的路就是不断努力向上,千万不要因为小小的成就而自满。停下来沾沾自喜的人很快便会跌下来。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攀得越高,跌得越重”这是她最喜欢的格言之一。

最后,拉塞尔-贝克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美国新闻界最高的荣誉:替《纽约时报》撰写专栏。拉塞尔-贝克的专栏荣获了很多的奖,包括1979年的普利策奖。但是,母亲永远无法知道了,在一年前她的脑部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需要住进疗养院,从此不知不觉,脱离了现实生活。

拉塞尔-贝克只能够猜测母亲在知道他获得普利策奖时的反应。拉塞尔-贝克相信她一定会说:“好极了,小伙子。这证明只要你埋头苦干,努力不懈,终有一天会干出点成绩来的。”

如今,拉塞尔-贝克不断用母亲的格言教育子女,希望把上一代的遗志一代代传下去,使先人们虽死犹生。

存有希望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有一家人开着一辆车,行驶在芝加哥区的高速公路上,黛儿-古马琪和她的丈夫安柏、女儿苏在车里。当安柏在躲避一连串车辆之后踩了一下刹车时,交通非常拥挤,而且阴雨路滑,他看了一下后视镜,却瞥见他有驾车经验以来最为恐怖的景象,一辆巨大的拖拽卡车正失控地滑过道路,向他的车子冲过来。在下一秒钟,它撞上了车子,以巨大的冲力直接横倒在车顶上。玻璃碎裂,金属压挤,汽油味弥漫,然后一阵沉默。

黛儿-古马琪的膝盖紧紧顶着胸,几乎无法呼吸,她好不容易才能移动头部和双手,可是撞凹的车顶离她的头只有几英寸。她的丈夫全身扭曲,他的双脚被卡住,而且弯得很奇特,一只脚压在身体下面,另一只则伸出碎裂的车窗,夹在巨大的卡车边上。苏则平躺在车底,并且动弹不得。

没有人重伤,没有人骨头断裂,也没有流血,可是他们无法自救。翻覆的卡车把他们被撞烂的汽车团团围住。这一家人为他们碰到这么恐怖的事故,却仍然活着而感谢上帝。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上帝与他们同在那辆损坏的车子里,而那辆车有可能会成为他们的灵枢。

一位路过的摩托车骑手友善地探头一看,发现他们竟然都还活着而惊讶万分,他向他们保证为他们求救后就上路了。当大卡车上的柴油和他们车中的汽油混在一起时,他们继续祈祷--一丁点的火花就有可能引起爆炸。后来他们又发现车顶正慢慢地凹陷下来,卡车巨大的重量正在逐渐消耗着这挤成一团的车子的最后一点抵抗力。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消防队员终于出现,伸进一支连结着氧气桶的导管,使他们能够呼吸得较为通顺。后来他们怎么熬过来的呢,他们开始吟唱对歌,而且互相鼓励对方说:“上帝知道我们能承受多少。” EHXbKzdoXO4AM0M7F7IYLBsWdWXCK8XvwEkBqwRTh7/oQk1ppjhBRXby/B4Fok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