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什么叫做内方外圆

“方”,就是方针、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方”就叫企业文化;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就是他有几个基本不能改变的原则。

“圆”,是随机应变的变通。

方形是经,圆形是权;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持经达变,变只能变在 20%里,叫做创新,80%不能变。

外圆内方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做人原则,我们把这种原则引入到管理学这个领域。那么,该如何在管理学当中来应用它呢?

“方”,是方针、准则,是心中的东西

做人要有原则

一家公司一定有企业文化,否则就没有共识,所以,这个“方”在企业里面就叫企业文化。

一个领导一定要有一套原则,不然,大家猜来猜去猜不着,最后会很乱。对一个领导来讲,“方”,就是他有几个基本不能改变的原则,对个人来讲则更是如此。

孔子说“三十而立”。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到三十岁不要有原则,因为你的原则很多是错误的。现在的小孩子今天就有原则,我觉得很可怕,因为他没有判断力,他学得还不够--那么快就把一样东西当做原则。

孔子很善于学习,他告诉大家;三十岁才可以把自己的原则确定下来。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去磨炼、去尝试,四十岁才可以不惑。四十不惑就是三十岁时定下的原则,经过十年的实践,觉得很有把握了,从此就不改变了。四十不感,三十只是立而已。

所以,一个人不能太早就确定原则,但是也不能够太晚还没有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叫原则?就是一些方针、一些准则,不会改变。

一个社会要有一个主流文化,社会要有一个公约。好比在美国人们用刀叉吃饭,在中国,人们用筷子吃饭,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各取所需。可是,如果在中国你坚持要用刀叉吃饭,就与大家

格格不入;到美国你坚持要用筷子吃饭,也许就吃不到东西--根本连筷子都没有。

我们现在把民族性分为好坏,这是让人莫名其妙的事情。民族性没有好坏,不同的民族,适应其所在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好坏的原则,既不必学也不必改--要各取所需,不要盲目学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是在各个地方、在不同的条件下,采取各自不同的原则。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因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要替自己负责。你有什么原则,它带来的结果你自己要负责。例如,坚持说实话、有话就说的人多半死得很惨;如果你的原则是要骗人说假话,那就死得更惨。

内方外圆,真君子

我们不可能外方内圆,因为这样的话,这个“圆”就没有功效了,而且“方”也被人家看出来了。孔子讲“君子可欺以其方”,为什么这些君子老吃亏、老上当?就是因为君子们太方正了,很容易被人利用。年轻人也一样,总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结果常常被利用。

一个人有什么原则,最好不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的地方。西方人是我了解你,你了解我;我们则是我了解你,但是我有些地方不让你了解,我才不会被你完全控制。尤其是领导对部属,领导如果被部属了解的话,就会被反控了,就会被架空了,就失去控制力了。

所以,做干部的人,一定要有几分保留。每个员工也一定要有几分保留。不能完全了解你的领导,那将对自己非常不利。因而,明明完全了解他,也要有一部分保留--装作不知道。

历史上最了解唐明皇的人就是高力士。高力士把唐明皇服侍得

服服帖帖,但唐明皇并不喜欢。

有一天,唐明皇对高力士讲;“我所有的事情你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安排的,我什么都听你的,我还算皇帝吗?”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老板不喜欢完全了解他的干部。但是,老板更不喜欢不了解他的干部。我们讲中庸之道就是这个道理。你不了解他,他跟你距离很远,工作起来两个人没有默契;你完全了解他,他怕你,因为他怕最后完全被你控制住了。

因此,我们要学走一条叫做“内方外圆”的路。把方形放在我们的肚子里面,我们自己清楚,外面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圆。所以,一个中国人如果表现出“什么都好、无所谓”,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那是他的圆,不是他的真实。

大师名言

什么叫做原则?就是一些方针、准则,不地改变。

“圆”,是变通、涵养,不是没有原则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修养很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都是些圆通、含蓄、有涵养的人。

我们跟某人一起吃饭,其实他是吃纯素的,可是吃了一餐饭下来,没有人知道他要吃纯素--他什么都没有吃,可是没有人发现。他照动筷子,照夹东西,但他一口都没吃。

坐在他旁边的我发现了,就问他:“你吃素吗?”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我马上偷偷地叫厨房给他准备素面,然后端来,他一再对我说:“你太客气了,用不着了,我照样吃得很饱。”结果大家都非常有面子,这叫做“圆通”。

在我看来,某人很懂得自己和主人的关系、和大家的关系。很多人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最后一定倒霉。吃素是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强制别人配合自己。

有人问,如果他不说的话,碰到的主人又不像你这么敏感,他不是很吃亏吗?不是会吃不饱吗?

其实没有关系,那就吃一次亏又有什么。因为主人事后会很内疚,会给他补偿。中国人常说“吃亏就是占便宜”,有人会说:“吃亏是一翻脸瞪眼的事情,怎么是占便宜呢?”很多讲这种话的人没有思想深度,我还巴不得有机会吃亏呢。

假如这一次主人没有发觉客人什么都没吃,一段时间后他听人家说起某个人是吃素的,他就会想:哎呀,糟糕啊,那天他到我家什么都没吃。于是,主人会觉得欠客人很多,就会想办法去弥补,客人就会得到更多。

中国人是这样的,会礼让的人永远是占便宜的,爱争的人永远争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这个原则同样非常适用于员工和老板、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员工太爱争的,有了职位空缺老板不会给他。聪明的人不会自己去争取,他会鼓动别人去争取:“该你的了,你熬了那么久,当然是你的。”中国人从小就懂这一道理,但西方人会觉得很奇怪。

爸爸回来了,儿子就要去迎接爸爸。有的小朋友很聪明,一听说爸爸回来了,他会先把头伸出去看一看,一看情况不对,赶快又进来,他才不会那么傻。如果有弟弟呢,有什么话一定要叫弟弟去跟爸爸讲。

这不是鬼鬼祟祟,也不是阴险狡诈,而是我们自有那样一套方法。一个人有原则要很坚持,但是千万记住,这个原则要经过考验、经过实践,不能是随随便便确定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把自己的原则显露出来,会不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有点投机取巧,或者被人批评为没有原则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心理准备,不管你怎么行得正,背后都有人批评你,不要太在乎。大家都说你好,你不一定好;大家都说你坏,你一定坏。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让坏的人说我们坏,但是要让好的人说我们好。如果好人、坏人都说我们好,我们就真糟糕了,那我们就是完全没有原则的人。

大师名言

中国人是这亲友的,会礼让的人永远是占便宜的,爱争的人永远争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

方形是“经”,圆形是“权”,有所变,有所不变

何为方圆

内圆外方,这里面有一个尺度问题,就是内在的方和外在的圆怎么去结合?说穿了,就是既要掌握原则,又要善于变通。那么,在什么时候掌握原则、又在什么时候去变通呢?

这是掌握内方外圆原则真正的关键问题。圆与方,有好几种存在状况(见图3):一种是距离很大;一种是距离很小;还有一种,圆根本就是偏到旁边,这种状态就叫做毫无原则,因为虽然你有原则,但是没有跟进,这种情况我们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做“离经叛道”。

(1)距离很大(2)距离很小(3)毫无原则

图3 方与圆关系的三种情形

中国这个典故是非常好,的,方形叫做“经”,圆形叫做“权”,就是权变的意思;中国人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

有所变,有所不变

我们现在又碰到一个很大的麻烦,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麻烦。

现在的企业界受西方人的影响都强调:变是唯一的道路,不变就要死亡。我完全不相信这种理论。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变的民族。但是我要提醒各位:有80%的变是错误的,是不好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不可能不变,但一变就出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变化规律:人越变越老,没有例外;事情越变越糟;东西越放越坏,没有例外。时间是向坏的方向流动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就越来越老。如果时间向好的方向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却越来越好,你躺在床上不就好了吗?

所以,人做的事情,就是要让本来要变坏的东西不要变坏,让它往好的方向去变,这是人力所能为的。

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逆其道而行之的道理,不能顺,但也不能不顺。这样讲,好像我们永远摇摆不定,实际上包含着很深奥的道理。

什么叫做听其自然?什么叫做顺其自然?什么叫做变?什么叫做不变?这是很大、很大的学问。中国的《易经》整本都在讲变化的道理,西方人到现在都搞不懂,然后就提出“权变理论”,有什么用?没有用。

我相信很多搞企业、搞管理的人都在看过“权变理论”后将其奉为经典,但是你也看到,80%的“创新”泡汤了,可是不创新又是死路一条。经营企业的人总是在说“只要创新就行了”,我就不相信。

领带,能怎么变?变、变、变得像肚兜一样,不像话;瘦、瘦、瘦得像一根绳子一样,好像要上吊一样,也不像话;短、短、短到看不见了;长、长、长到戳进裤子里去了。领带还能怎么变?只能在花色、材料上变,还能怎么变呢?

其实,可以改变的空间是非常小的。

大师名言

方形叫“经”,圆形叫“权”,所改变,有所不变。

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持经达变

现在常常有人讲要“创新”,我认为那都是“鬼话连篇”。我们一定要读读老子的书,老子的道理是: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所以,我们要研究发展变化,要变在20%里面,千万不能变化在80%里面。

我们现在学西方的管理理论当然很重要,但是西方人的智慧是有极限的,没有我们老祖宗聪明。我们应该站在不变的立场上来变,千

万不能站在变的立场上来不变,这个做不到!只要你开始要变,就不可能不变。

大家都有乘电梯的经验。电梯一定有按钮,电梯的按钮应该装在什么地方,这叫做“经”,这是不变的原则。我们进入电梯后不可能面向里面(又不是达摩面壁),我们一进电梯就会转过身来,因此按钮一定在前面。如果有一家公司生产的电梯按钮在侧面,进入那个电梯以后,所有的人都会找不到按钮。

我还可以举出太多这种产业界乱变的例子,那种乱变的产品迟早是会被淘汰的。任何产品都有不可变的部分,比如鞋子,要么尖头、要么平头、要么圆头,你搞个无头的鞋子,你试试看,看谁穿!

千万记住,有“经”才可以变。所以,我觉得有这么四个字一定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面,那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一个经营智慧:“持经达变”。如果不懂得持经达变,我劝你不要当领导。

随需而变

“持经达变”是变化要遵循的一个原则。那么,对于一个执掌企业的人来说,或者我们做人也是一样,怎么去掌握哪些东西要变、哪些东西不能变呢?

第一,不能为了要变而变。

先想一想,不变好不好?不变好,就不要变;不变不好,再来想怎么变。现在的情况则是一味地求新求变,变到最后,结局都很不妙。

有的干部会认为,如果不变的话,可能会有人说自己没有做事情。怎么办呢?

一句话,你不要管他。为了标榜自已而牺牲公家的利益,只是要表明自己做事了,这是不对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老子讲得最清楚,一条鱼放在锅里煎,该翻的时候再翻,不能着急。翻来翻去,翻得鱼都烂掉了,有什么意义?会煎鱼的人,翻两次鱼就熟了;不会煎的,不停地翻,结果鱼统统都烂掉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本来没有什么事,就是老板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才让大家无所适从。

正所谓“无为而治”。但是,无为是要无不为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我只是建议大家对待中国人的事情,要往深一层想,不要从字面上去了解。

第二,把握好“时”与“位”。

我们说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这是“经”,那还有20%要变的部分,应该怎么去变,根据什么去变呢?

我认为,要依据两个东西,一个是“时”,一个是“位”,西方人叫做时间、空间,我们叫做“时”与“位”。“时”、“位”一变,人就要变;“时”、“位”不变,人就不能变。

坦白地讲,只要把老总换掉,公司就会开始改变。法令规章没有变,人员、干部没有变,产品没有变,只要换一个人--总经理变了,公司就会开始变。就是变了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但是,照他的话讲,什么都没有变:萧规曹随,一切都遵照以前的制度。其实,3个月就会变了。西方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这种改变也是要依据一定条件的。如果他个人的声望高,也许就变了;他的声望不够,就会想变也变不了。

但是不管这个人是谁,他在变的时候,都要去进行一些判断,根据一些条件,比如说人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等客观条件,再来制定自己改变的策略。

大师名言

有“经”才可以变,这就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经营智慧--持经达变。

合理变通

依理应变

从时间的观点来看,“法”是过去产生的;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设想而订立的,往往时过境迁,执行起来塞碍难行;“情”是未来的伏笔,不可寄望过高;只有“理”才是“现在”的指标。

最好“依理”来应变。因为“理”会变动,具有弹性,可以因时制宜产生合理的效果。时间变动,理也会跟着改变。所以,随时应变可以解释为“随着时间而合理应变”,这是中国式管理的“权变”思想。

依理应变必须掌握一些要点:

第一,依理应变绝对不是求新、求变。

一心一意求新、求变,偏重变的一面,实际上是一种偏道思想。我们必须将变与不变结合起来,找小一条如前文所讲到的“不可不变,不可乱变”的合理应变途径。

第二,依理应变要以不变为根本的思考点。

“本立而道生”,只有站在不变的立场上思考变的可能,才能变到合理的地步。能不变的部分,即不变;不能不变的部分,再合理求变。苟非如此,只会产生乱变的恶果。

第三,理本身是变动的,所以,应变之时必须找出当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来处理。

依例行事,按照先例依样画葫芦,实际上是找不到此时此地的合理点,才不得不依赖先例以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一般人合理合法,宁愿一切依法行事,便是不喜欢动脑筋、又怕负责任、又不善于思考所呈现出的一种无奈。

依理就变,以人为本

若以事为主,那就只好依法办理了。而事一旦离开了人,便变得呆板、刻板,缺乏变化。其实,这正是美国式管理应变能力较差,而中国式管理具有变动性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式管理法治大于人治,中国式管理人治大于法治的根本所在。

另外,内、外环境都在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内部的环境,一方面还要看到外部的环境。大概有四个方面是最要紧的:

第一,市场的变化是最要紧的。

市场永远是模糊不清楚的,要不然怎么会那么难呢?如果市场被看清楚了,那你做事就很容易。

第二,最可怕的是,什么时候后面追兵要上来,你不知道。

现有的竞争对手都不可怕,因为你都清楚了,那个突然间出来的一个才厉害--看不见的敌人最可怕。

第三,不同的行业会把你整个打垮。

以前只是同业竞争,现在不同行业的竞争者也会把你整个打垮。

第四,内部也是一样,也是要学的。

比如人的变动、材料的供需问题等等。只要来料一断,整个工作就无法进行。所以,平常跟人家杀价,杀得狠了,市场一发生变化,你的来料第一个被断掉,自己倒霉。

以上这些变化是管理者要注意的,这一切都靠“人”。所以,我们才会拿“人”做“中”,天、地、人,人永远处在中间位置。

千万记住,你只能变在那20%的范围,不要变在80%的范围。我们基本上是不变的成分多,变的成分其实很少。

现在的理论过分强调变,其实不然,不能变就是不能变,因为能变的部分毕竟是很有限的。

另外,一切都是很主观的。你说统统变了,它就统统变了;你说没有变,它就没有变。一切都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说,变和不变都是相对的。

整个的市场,都是被我们人性搞坏了。当变到所有消费者的消费欲念被统统激发出来,过量生产、过量消费的时候,就会变成死路一条。消费者会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要,这个不行,等等。老板完了--被自己逼死了。假定大家都慢一点,消费者还不敢要求太多--要求太多,自己就不可能得到了。

大师名言

变不不变都相对的。

思考

变与不变都是有原则的--持经达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持经达变呢?

心得体会 A499fGjdk8IkHTvywrXvEMeS4jfSNnRkOU1txWf+v6bsEZtHpaYU1g917h/h1t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