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脉关系课
曾仕强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至于独立,那就更加不可能。互依互赖、彼此互动,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便要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大到十七八岁,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当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除非不得已,否则会长久地居住在一起。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二分法”的祸害,好像“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到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却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并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

曾仕强,刘君政序于台湾兴国管理学院

前言

中国人喜欢拉关系、靠关系。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朝向坏的、不正当的,甚至于不合法的地方,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也不一定合乎事实的联想。

自从《丑陋的美国人》一书问世以来,我们由于崇拜美国的繁荣富裕,认为美国人尚且有自我批评的雅量,中国人更应该起而效尤。于是,某些对中国人负面的评价形成一股力量,把年轻一辈的中国人打压得毫无自信,助长了盲目崇美的肤浅风气。国力强盛的时期,当然经得起开玩笑;国力衰微的时候,负面的思想便足以摧残年轻人的活力。幸而中国人一向“说归说,听归听,做归做”,根本不当一回事,这才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这股力量仍然造成中国人相当严重的双重标准:看自己是好人,看别人则通通是坏人。

以人际关系为例。中国人十分自豪:自己的工作是凭本事获得的;别人的工作大多走后门、靠关系得来的,相当不光明。有人在电视上公开宣称:“我这一份工作,既没有送红包,也不需要请人介绍,完全是凭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被选上的。”请问任何一位中国人,有没有愿意承认自己是例外的?根本用不着这样大惊小怪,徒然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令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我们对别人的说词过分夸大,总认为相当虚假,因为这种平常事用得着如此强调吗?八成是假的。

人际关系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运用得恰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当然产生不好的弊害。行为正当,不做贼心虚的人,对拉关系、套关系甚至于搞关系,实在不必过分敏感。从好的方面思考,反而容易造成良好的效果,何乐不为?

比较重要的是,中国人根本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我们一直把西方的人际关系移植过来,弄得大家的关系愈来愈紧张,愈来愈败坏,难道还引不起大家的警惕?特别是家人关系,一旦变坏以后,想要恢复,恐怕很不容易。奉劝大家,多多预防,小心为要。

中国人重视伦理,自古以来,我们所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也就是把伦理融入人际关系,成为伦理气氛十分浓厚的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后者所主张的“平等”。

西方人认为“人生而平等”,于是发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眼中,这简直是没大没小。

中国人认为“人打从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样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资质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时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年龄与社会地位也不一定一样,怎么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后天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加以漠视或改变,顶多合理地调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仍然不能够没大没小。

有人说:“计算机网络时代没大没小。”似乎在告诉大家没大没小是时代的潮流,大家抵挡不住,也不需要加以抵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凡是重视伦理的人,大概都不能够接受。我们反而认为,合乎伦理的要求,做到有大有小,才是大家乐于见到的状况。

没大没小,和民主不民主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最糟糕的想法,便是把民主和法治放在一起,却抛弃了伦理。民主与法治,是当权者最喜欢的字眼:“由我来立法,大家遵守,才是真正的民主。”这种话显然不合理,但是对当权者最有利,所以,他们一天到晚不忘法治。

对中国人而言,法不够用。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违法,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但是,中国人普遍喜欢动脑筋,做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凡规定的都不违犯,没有规定的就放胆去做,我们把它叫做游走法律边缘也好、钻法律空子也好,反正证明法律不够用,必须用伦理来弥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大家没大没小,关系发生不了作用。只要不违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正是今日社会严重无序的主要原因。要扭转这种不良的态势,只有大家凭良心有所不为,才有可能加以改变。一个人凭良心,往往十分困难。不重视关系的人,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跟其他的人没有关系,很容易依据个人的好恶、利害而做出不凭良心的行动。

自古以来,我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无非在加强对个人的约束,使我们在自己之外还会想到各种有关系的人,因而一言一行都格外谨慎。

有关系而不分大小,叫做人际关系。小的见识不多,往往自以为是而大声嚷嚷;大的年老力衰,为了不吃眼前亏,或者因得不到敬重而不愿意费神费力,反而息事宁人,采取低姿态而显得有气无力,经常被小辈认为没有道理。自从鼓吹人际关系以来,有识之士大多袖手旁观,无知的人反而大力作秀,丑态百出而不自知,大家看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意明说罢了。

关系必须有大小,彼此合理互动,才能够既有约束力,又能够发挥所长,收到密切配合的效果。

有大有小的人际关系叫做人伦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必须加以合理的规范,称为合理的不公平。建立合理不公平的关系,弥补法律的不足,对中国社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不允许忽视的、更不应该采取拖延的态度。知而不行,很快就会丧失良机,欲振乏力。

不论人际关系或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

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话说个不停,别人只觉得乏味而听不进去;说得滔滔不绝,加以能言善道,别人很快就认为强词夺理,分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传播界不断出现有话请说、有话实说、有话直说,许多人也不知不觉掉入“我有话要说”的陷阱中,死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死的!

中国人一向最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如今居然忘得一干二净,似乎“先说先赢”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信念。这究竟是进步的现象,还是不知道自身安危的困境?

许多年轻朋友,刚刚听说“先说先死”,竟然皱起眉头,一副疑惑的样子。也有一些年岁不算小的朋友,还会指责“先说先死”,害得大家都不敢先开口。好像有生以来,受苦受难得还不够惨痛。难道真的是时代变了,变到“先说先死”失去了真实性,不必再引以为戒?

一般说来,沟通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以及不沟而通。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沟而不通的层次。说了很多话,却收不到效果,无法达成预期的沟通目标。最可怕的,是若干沟通训练,只重视敢说、能说、爱说,结果愈来愈沟而不通。有些老板,坦白表示他的干部未受训之前,充其量是“有话不说”、“不愿意说出来”或者“不敢明说”,受过沟通训练之后,竟然“没有话也乱说”,拿着麦克风不放,却让人不知所云;主席话还没有说完,大家争着举手,急着要发言。

问他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答案是“我说我的,他们举他们的,装作没看见”。一旦干部开始发言,他就看东看西,甚至和附近的人说话,暗示其赶快结束,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有些干部,看不懂老板的暗示,还会提出抗议,说什么“希望老板注意聆听干部的意见,以示尊重”,弄得老板啼笑皆非,大叹训练不但花钱,而且制造反效果。但是,主持训练的讲师,说得很有道理,写出来的书也相当畅销,使老板不得不也去听一听课、看一看书,结果劣币驱逐良币,才造成今天这种大家重视沟通、努力沟通却大多沟而不通的现象。

原因十分简单,一般讲师所说的,不外乎西方人的沟通法则,在中国社会非但功效不彰,简直就行不通。在管理活动方面,领导、沟通、激励和风土人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可不特别小心,以免愈用功愈受害。

中国社会之所以先说先死,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道理,也就是爱讲道理。偏偏我们的道理大多是相对的,以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各有各的道理,很难分辨高低。在这种情形下,先说的人,由于时间短,且只有一张嘴巴,很难把道理说得十分周全,难免有一些漏洞,正好成为后说的人最好的攻击目标,当然相当不利。何况中国人的道理大多随时空而变易,要否定先说的人实在太容易了,只要随便提出一个变量,就可以弄得先说的人十分难堪。更妙的是,中国人常常依据说话的人是什么身份来判断他所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身份更高的人出现,随时可以否定先说的人所说的一切,实在十分危险。如果把这些情况,轻易地归为农业社会的落后心态,那就太小看中国人,因而看不懂中国人的高明了。

我们十分清楚,任何人所说的,不过是片面的道理,充其量只能是自圆其说。人家要支持,固然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使我们觉得很有面子;若是不表示支持,照样可以陈述许多道理,让我们颜面无光、备感羞惭。所以,说话的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摸摸清楚能不能获得对方的支持。然而中国人善变,谁也料不准结果会变成怎样,所以常常“先说先死”--话刚说完,便被攻击得体无完肤,死得很难看。就算当时保住了颜面,背后也免不了遭受批评。

当然,我们可以立即报复,你一句我一句地吵架,如此,哪里还沟得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情景--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吵架。有什么光彩可言?

往昔中国人,若是通过衡量,预料达不成沟通的效果,很可能干脆不说。有话不说,了不起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大家的损失并不大。如果对方是有识之士,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该不该说、要怎么说才有效,于是开辟沟通的渠道,来增强沟通的信心,活跃沟通的气氛,反而容易呈现沟而能通的美景。

沟而不通,理论上不应该称为沟通,我们不尊重“先说先死”的古训,使这种不愿见、不乐见却颇为常见的沟而不通现象愈来愈严重,成为沟通的最大障碍。

我们既不可因先说先死而畏惧沟通,也不能因急于沟通、勇于沟通而忽视“先说先死”的道理。事实上,“先说先死”也不过是片面的道理,相对地,不说也死也十分值得我们重视。可惜我们一向过分重视“先说先死”,以致严重地忽视“不说也死”的结果,才造成很多不利于沟通的错觉。

我们建议,首先重温“先说先死”的哲理,提高大家的警觉,不必害怕先说,却必须谨慎地避免“先说先死”的陷阱。然后提出“不说也死”的警语,使大家不致为了害怕先说而干脆不说。我们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安全的平衡点,以期“说到不死”。安全、合理、有效的沟通,才是沟而能通的大道。

至于不沟而通,则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我们先求“说到不死”,再求沟而能通,逐渐走入不沟而通的境界,当然十分美妙!

我们所做的,其实是从最通俗的语言当中,发掘出最符合我们需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理念,以期重建有效的现代化人伦关系。 2IewwCdb7DK2AJtmlufYoMy87oYIr/JgnvEd2wLD99QpjjXbHGBhhKNbl5Ikg7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