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电力工业三十年大跨越

发展速度创下世界电力发展史纪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走过了一条辉煌的改革发展之路,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

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总量只有5712万千瓦,这个数字只相当于2007年全国新增机组的一半左右;全社会一年的用电量仅2566亿千瓦时,这个数字仅仅是现在全国一个月平均用电量的90%,或只相当于2007年山东省一年的用电量。而30年后,我国装机总量已达到7.18亿千瓦,发电量达到3.26万亿千瓦时(2007年底数字),分别是1978年的12.6倍和12.7倍。截至2007年底,我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变电设备容量也分别是1978年的4.8倍和19.3倍,绝大多数省、区、市行政村通电率都已达到99%以上,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38%。

从1996年起,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首位。2007年底,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大致相当于世界前10位电力大国中的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5个国家发电装机容量的总和。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电力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共用了38年时间;从1亿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用了8年时间;从2亿千瓦到3亿千瓦,缩短到5年;从3亿千瓦到4亿千瓦又缩短为4年;从4亿千瓦到5亿千瓦,则只用了19个月;而发展到6亿千瓦和从6亿千瓦发展到7亿千瓦,我们都分别用了不到12个月的时间!

据统计,全世界只有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过年投产装机容量近5000万千瓦的速度。因此,我国年投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电力工业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

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电力结构不断优化,电力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20万千瓦火电机组。10多年前,30万千瓦火电机组尚需进口。而到2007年底,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已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50.15%和21.53%。目前,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已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并逐步向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发展。到2008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

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大提高。到2007年底,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356克/千瓦时,按照目前的年发电量计算,仅煤耗下降一项每年节约的电煤就多达7亿吨左右。同时,随着产业的进步,电力减排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火电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已占全国煤电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一批电厂已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电网技术等级也不断提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了500千伏为主(西北地区为330千伏)的电网主网架。除西藏、新疆、海南及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跨区跨省送电稳步增长。750千伏输变电线路投入运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更高等级输电发展阶段。

在电力工业全面升级的同时,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比如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和水平迅速崛起,水电站控制自动化水平、大坝建设等重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等其它领域也同样取得突破。核电已经从最初的完全靠技术引进,到目前已经掌握了30万千瓦、初步掌握了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也发展迅速,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产业建设初现规模;电网技术也跨上新的台阶,超高压交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1000千瓦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在工程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不仅在装机总量和发电量上是世界大国,而且电力装备业也已经全面崛起,并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改革开放是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助推器

电力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无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可以说,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效率低下。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龙口电厂集资办电的突破,为电力工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当时,为加快电力行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推动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鼓励地方政府办电(征收每千瓦时2分钱电力建设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投资电力)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办电的积极性。到90年代中期,各类独立发电企业拥有的装机容量已接近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一半。而集资办电热潮导致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到1996年,全国缺电局面已得到扭转。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从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此轮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这一竞争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得电力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以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国电集团为例,2002年集团组建初装机规模为221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151亿千瓦时,而目前装机规模已经达到63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2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了近两倍和一倍。

也是在此轮改革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再次出现的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后,改革成果再次显现。到2007年下半年,全国缺电局面得到扭转,电力供需再一次实现了基本平衡。 wJvekelErOY/J7xRov+cMKKpLTQkf4umGlC+gklZDmtF/g3LNjgYx4/BZ2qOrd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