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 爱上学习篇(2)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利用时间的诸规律中,有一条聚焦原则。它告诉人们要依据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长目标,将我们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利益、愿望或是任务概括成明白的意图并且精准地表述出来,以及将我们的行动对准这些目标使其实现。然后集中精力,目标始终如一。这样,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会在聚焦效应之下形成突破性的能量。

一则寓言故事讲道:

在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它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唾骂。受到人们唾骂的那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回想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在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关注想要的,一个是关注惧怕的。过去的几年里,也许同是儿时的伙伴、同在一所学校念书、同在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发现儿时的伙伴、同学、同事都变了,有的人变成了“佛像”石头,而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块石头。

我们期望自己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不管我们希望拥有财富、事业、快乐,还是期望别的什么东西,都要明确它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得到它?

我们将以何种态度和行动去得到它?

人生教育之父“卡耐基说:我们不要看远方模糊的事情,要着手身边清晰的事物。假设今天有人给我们一次机会,让选择五个我们想要的事物,而且都能让我们梦想成真,第一个想要的是什么?假如只要求选择一个,我们会做何选择呢?假如生命危在旦夕,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事情没有去做或者尚未完成?假如给我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发现了我们最想要的,就把它马上明确下来,明确就是力量。它会根植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让潜意识帮助我们达成所想要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能想到,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得到。

武侠小说家温瑞安说过,“真正高手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击。”而在生活中,真正的高手也会把集中精力作为一种明智的生活策略。所以,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把时间聚焦在自己的目标和想要的东西上。目标是有效时间管理的关键,目标对我们应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具有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设定目标意味着展望未来,集中并投入我们所有的精力以达既定目的。目标即是努力结果的写照。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为了何种目标而做什么。有了目标才有挑战,才可唤起行动。若没有目标,每一个活动和工作结果既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缺乏一个评估的标准,就无从检验工作成绩。因此,目标就是检验工作成绩的尺度。如果没有目标,再好的工作方法也一钱不值,因为我们事先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制订学习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一定要是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当然学习目标也就不尽相同。人生的路是自己创造的,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地朝自己固有的方向前进,而不是流连于别人心中虚幻美丽的圣地或者顶峰。所以,目标必须是针对自己设定的,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值得追求,才最有可能达到,达到后才有成就感。

第二,目标必须是长期的。

没有长期的目标,一个人也许就会被短期的种种挫折所击倒。设定了长期的目标后,起初不要试图去克服所有的阻碍。就像早上离家不可能等路上所有的交通灯都是绿色时才出门,你得一个一个地通过红绿灯,那样,你不但能走到自己目力所及的地方,而且当到达那里时,你经常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第三,目标一定要远大。

一旦一个人确定只走1公里路的目标,在走到还不到1公里时,便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因为反正快到目标了。然而,如果他的目标是要走10公里路,便会做好思想及其他一切必要的准备,并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一鼓作气走完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松懈一下自己。

第四,目标要配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

在制订人生目标时,要问自己:“我最大的专长和兴趣是什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并配合自己的兴趣,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有人选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目标,无异于让一个科研工作者去从事外交工作,“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这又谈何发挥、谈何成就?没有兴趣而硬性要求去做,就像“强扭的瓜,甜不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然后使其充分发挥。

一位李姓博士,他做事讲究方法,善于规划与整理,具有说服力,从专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工业工程与管理。此外,他对实务的应用比对理论的探讨有更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为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发展一套处理事情的有效方法,帮助个人或组织运用所发展出来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节省时间。”

事实上,每个人都极富潜力,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专长与兴趣,设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能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立即行动,别让梦想萎缩

没有行动就无法接近你真正的人生目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行动的死敌是犹豫不决。即碰到问题,总是不能当机立断,思前想后,从而制订的学习目标没有付诸实现,或者半途而废,甘于过着随遇而安、乐于知命的平庸生活。

有一个幽默大师曾说:“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他说得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时,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了。即使这么简单的起床动作,亦即把棉被掀开,同时把脚伸到地上的自动反应,都可能成为你的恐惧。

那些大有作为的人物都不会等到精神好的时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动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现在“这个词对成功的妙用无穷,而用”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虽然它很好,但是,并不表示人人都会依据有系统的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然而,只有少数人才真正做到了。

这里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

毕尔先生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也要1000美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又往往会找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度过这次困难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

最后还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对毕尔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

珍妮这一次下决心了。她接着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来,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到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美元,15年以后就有18000美元,外加6600美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不可移作他用。这样做,说不定要靠饼干和牛奶过到月底,但是,只要我们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办到。”

他们为了存钱,起先几个月当然吃尽了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想不想写信给一个朋友?如果想,现在就去写。有没有想到一个对于生意大有帮助的计划?如果有,马上就开始。一直想读的图书,现在开始读。时时刻刻记着班哲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可能一事无成。

英国社会改革家乔治·罗斯金说:“从根本上说,人生的整个青年阶段,是一个人个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阶段。青年阶段无时无刻不受到命运的摆布——某个时刻一旦过去,指定的工作就永远无法完成,或者说如果没有趁热打铁,某种任务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工。”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几乎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

化公为私的非洲协会想派旅行家利亚德到非洲去,人们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出发。他回答说:“明天早上。”当有人问约翰·杰维斯(即后来著名的温莎公爵),他的船什么时候可以加入战斗,他回答说:“现在。”科林·坎贝尔被任命为驻印军队的总指挥,在被问及什么时候可以派部队出发时,他毫不迟疑地说:“明天。”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地拖到明天,还不如用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后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拣起来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许多大公司都有这样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须当天回复。

当机立断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无趣。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季节行动,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时机了。无论夏天有多长,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颗卫星的运转即使仅仅晚了一秒,它也会使整个工作陷入混乱,后果不可收拾。

没有任何时刻像现在这样重要,“爱尔兰女作家玛丽·埃及奇沃斯说,”不仅如此,没有现在这一刻,任何时间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现在这一刻发挥着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涨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会消磨,都会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对学习充满热情

热情是来自人体的一种冲动,一种力量,热情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

1.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73岁的时候已经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难以起身。教皇的特使来到他的床前,请他去绘制圣彼得堡教堂圆顶。他思量再三,终于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几个月,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干一两年。既然注定无法完成,也就不应该索取报酬了。

教皇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起了床,颤巍巍地来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越画越有干劲,体力与智力越来越好。教皇老死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还在画,新教皇死了,又来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又死了,一直死了三个教皇,他还在画。他足足画了16年,到他89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项永载史册的艺术巨作。

最后一次走下支架的米开朗琪罗显得容光焕发,他兴奋极了,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骑上战马,像个疯子一样到旷野中奔驰,欢呼自己的胜利。

在完成这项任务以后不到一年,米开朗琪罗去世了。

在这则小故事中,米开朗琪罗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圣彼得堡教堂圆顶壁画;二是生命的奇迹,一个垂死的老人不可思议又活了16年,而且越活越精神。是什么力量让米开朗琪罗完成了这两个奇迹呢?答案很简单——热情,创作的热情。

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热情,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没有热情,再伟大的奇迹也将被慢慢侵蚀,直至毁灭。

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一定表现为快乐,埋头苦读也有可能充满热情,它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

风靡全国的疯狂英语口语学习法,就是典型的激情英语学习法。疯狂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理想的执著的追求,代表着对事业忘我的全情投入,代表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情。

每天对自己大喊“Icandoit!”,不论在何地都大声地说出英语来,这种看似极端的英语学习方法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成功就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激情。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想要取得成功的激情,只是这种激情常常处于“沉睡”的状态,需要将这个“心中的巨人”唤醒而已。

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缺乏热情的人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比充满热情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倦、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你一直把学习看成一件死气沉沉的事情,你的学习效率必然低下。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爱默生做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概括:“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

一位商界成功人士也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我越老越更加确定热忱是成功的秘诀。成功和失败的人在技术、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别通常不大,但是如果两个各方面都差异不大,具有热忱的人将更能如愿以偿,一个能力不足,但是具有热忱的人,通常会胜过能力高强,但是欠缺热忱的人。”

毫无疑问,在学习上你现在需要更多的热情。

2.热情的源泉。

热情的源泉是多种多样的,成家立业、赚钱、亲情……都可以作为热情的来源,并且确实有人靠着这样的激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要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热情,但这种热情需要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

(1)旺盛的虚荣心也是热情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某一天,有记者采访年老的丘吉尔。问道:“是什么东西支撑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丘吉尔大声说道,随即哈哈大笑,起身而去。

爱慕虚荣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踏实、一味追求名牌、名气的人。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从好的方面来讲,希冀获得他人赞赏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渴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他就可能会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也就丧失了做好任何事情的热情。而那些虚荣心强烈的人,会不断地寻求事业的成功,充满热情地学习和工作。

英国著名外交家查斯特菲尔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反倒认为:人类具有虚荣心乃是一件好事,假使人们喜爱我的某一点,而因此造成我的某种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还是敦促我向上的原动力……我认为若无虚荣心的推动,就绝无今天的我。为此我强烈主张,你应该和年轻时的我一样,拥有旺盛的虚荣心。没有任何方法比虚荣心的助力,更能使人快速地成功。”

学习中也应该具有旺盛的虚荣心,不去试图否认自己原本已经具有的虚荣心,更不要以此为耻,而要把这种心理作为热情的来源,敦促自己不断地去取得进步。

(2)常去畅想成功后的情形可以唤起热情

倘若在每天的学习中,畅想一下实现目标后的情景,比如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被升为部门主管,薪水提高数倍,待遇也水涨船高……很多,很乱,但是很生动很具体,苦闷的心情就会顿时欢愉起来,觉得眼前的奋斗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但人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你勇敢地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实际上你就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信心,并获得了不断成功的渴望。尽情地想象,才能尽情地奋斗;尽情地奋斗,才能不断把梦想变成现实,并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做更新更美的梦想,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坚持不懈

学习就像烧开水,要一鼓作气,不能松懈。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那种坚持不懈、在行动中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而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能够在活动中持之以恒,具有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不怕困难与失败,在困难、艰苦的条件面前,不犹豫、不动摇、不停滞,一鼓作气,善始善终,并自觉地抵制一切不合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具有顽强进取的精神。

欧姆是德国物理学家,幼年家贫,曾中途辍学,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完成学业。

他担任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和物理教师,在教好学生之余,他还努力从事科学研究。

我们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可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花费了10年的心血。

当时的实验条件很差。没有现成的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次失败,才自己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电流表);他最初使用的电源,电压很不稳定,使实验工作遇到很大困难,经过5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再经过长期的细致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在1826年发表后,当时的物理学界并不重视,使他非常失望,但随着电学研究的进展,大家终于认识到这一成果的重要性,欧姆本人也被聘为大学教授,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

为了纪念他,后人把他的名字定为电阻的单位名称,并把他发现的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坚持不懈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学习专家盖奇·克拉克斯顿所说:“如果没有决定学什么、何时学、在哪学以及为什么学习的能力,没有忍受学习带来的负面情感的能力,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习的力量就没有构建的基础。”

容忍学习中的挫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在一群小学生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些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然后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一番业绩的全都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不要急于马上在学习中尝到奖赏,不要苦于自己还没有显著提高知识水平。如果有人想让自己有一个明亮的明天,那他就应该在工作中、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磨炼,只有在这种考验中,他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水平才能得到发挥。如果一个人已经对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已经对它的运作有了十足的把握,那他离成功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在一个人还不成熟的时候,在他感到自己的知识还比较欠缺的时候,不妨把抱怨先收起来,努力积蓄自己的能量,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就能让自己在发挥才能的过程中闪出耀眼的光彩。

许多年以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年轻农民,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的工作主要是为镇政府守大门,他在那儿一干就是60多年。在工作之余,他从来不打牌,不下棋。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磨镜片。为了钻研磨镜技术,他到处求师访友,向眼镜匠学习,向炼金家请教。常常磨镜片磨到深夜都不肯罢手。由于这种对镜片的爱好,所以,他一下班就躲到屋里忙活起来,这自然就减少了与亲友交流的时间,因此,被亲人误解,常常被说成是“不近人情的家伙”。对此,列文虎克置之不理,依然锲而不舍地钻研。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超过了专业技师,最终制成了当时无与伦比的精细显微镜,揭开了科技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的“面纱”,为此,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英国女王访问荷兰时,还专程到这个小镇拜会他,英国皇家学会也把他选为了其中的会员。

列文虎克的成功就在于他拥有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许多人在事业上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没有选准目标,也不是因为难度太大了,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宋朝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则,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如此。列文虎克打磨镜片,一干就是60多年,其中的艰辛、枯燥和乏味不言自明,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他走的是一条艰辛的荆棘路。打磨镜片在别人看来是太平常的一件工作,但正是在这种细小平凡的事情中才能看出一个人干事的态度。列文虎克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他想把手头上的每一块镜片都磨好,所以,他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做着这样的事情,用尽毕生的心血完成了每一个平淡无奇的动作。在他85岁那年,朋友们劝他安度余生,离开显微镜,他却说:“要成功一件事,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

他活到90岁高龄,也没有离开显微镜。正是把坚韧不拔的品格作为护身法宝,列文虎克才走过了漫长而坎坷的崎岖小路,用辛劳的汗水浇出了绚丽的成功之花。

人的心,一般生来是脆弱的,而挫折却有可能使之顽强起来。在学习中,难免会遭受一次次的挫折,承受一次次的打击,只有具备顽强的忍耐力和高度的承受力,才能变得愈来愈顽强,形成一种钢铁般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种心理品质,人的这种内在的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童年的经历对意志力的形成影响很大,有些领袖人物的顽强意志正是童年经历造成的结果。没有人能够回过头去重新选择童年的经历,我们所唯一能够提出的,就是从现在做起,从任何细微的抑制或巨大的挫折中振奋起来,吸取锻炼意志的良药,使自己变得坚强起来。

自律

把人的心智想象成是一座贮存人潜在力量的贮存库,一个人现在应学习从库中释放适当数量的力量,并将它导引到正确方向,这就是自律的本质。

一个人能达到自律要求后,在其他原则方面必然也会有所进步。自律要求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评估。同样地,如果缺乏自律功夫,其他原理也无法真正付诸行动。自律是一条管道,而一个人为了达到成功目标,所必须表现出来的所有个人力量,都会流经这个管道。大多数的人都是先行动再思考行动的后果,自律则要求相反的程序:人们将学习“谋定而后动”。

学习这种程序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人的情绪。我们来认识一下14种主要的情绪:

7种消极情绪为: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和迷信。

7种积极情绪为:爱、性、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和忠诚。

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也是能掌控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能控制那些消极情绪,会造成多么大的危险。同样地,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控制那些积极情绪的话,它们也会造成破坏性的结果。

隐藏在这些情绪里的,是具有爆炸威力的力量。如果人能适当地控制这股力量,它就可能使人获得成就;但如果任由它自行奔放,它就可能把人扔到失败的深渊之中,使人头破血流。所以必须用个人判断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期个人的热忱和欲望不致脱离自己的智慧范围成为脱缰野马。换句话说,必须约束自己,以使得自己前进的推动力永远受到控制,而且会被导引到正确的管道中。

自律要求以个人的理性来平衡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在做决定之前,应学习兼顾自己的感情和理性。有时甚至应该排除所有情绪,而只接受理性的一面。

一个人必须控制并导引自己的情绪而非摧毁它,况且摧毁情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情绪就像河流一样,自己可以筑一道堤防把它挡起来,并在控制和导引之下排放它,但却不能永远抑制它,否则那道堤防迟早会崩溃,并造成大灾难。

人的消极心态同样也可被控制和导引,积极心态和自律可去除其中有害的部分,而使这些消极心态能为目标贡献力量。有的时候恐惧和生气会激发出更彻底的行动,但是在一个人释放消极情绪(以及积极情绪)之前务必要让自己的理性为它们做一番检验,缺乏理性的情绪必然是一位可怕的敌人。

是什么力量使得情绪和理性之间能够达到平衡,从而使人的头脑永远保持冷静呢?是意志力或自尊心。自律会教导人的意志力作为理性和情绪的后盾,并强化二者的表现强度。

你的感情和理智都需要一位主宰,而在人的自尊心里就可发现这个主宰,然而只有人在发挥自律精神时,自尊心才会扮演好这个角色,如果没有了自律,人的理智和感情便会随心所欲地进行战争,战争结果当然是人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在学习中,自律无疑是一个人目标达成的保证,而自律因其本质是与内心的斗争,故显得十分艰难,只有那些能战胜自己的惰性及坏情绪,将自律上升成自身的一种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将学习进行到底。

第三章 学习吧,让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让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智力题:

荷塘里有一片荷叶,它每天会增长1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问第28天,荷塘里有占多少地方的荷叶?答案要从后往前推,即有1/4荷塘的荷叶。这时,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么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占满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池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的荷叶却只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然而,前面那漫长的28天因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人们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时选择了放弃。

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只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坚持到第28天以后。

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则永远不会过时。

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没有读过大学,曾经营农场,后来经营一间布店,经历过多次失败,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但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不断地阅读。

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他一卷一卷地读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此外,他还读过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

杜鲁门的广泛阅读和由此积累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这个国家很快进入战后繁荣。他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读书还使他在面对各种有争议的、棘手的问题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他顶住压力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解职。

他的信条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在19世纪获得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而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有人做过调查,世界500家大企业的CEO至少每个星期要翻阅大概30份杂志或图书资讯,一个月翻阅100多本杂志,一年要翻阅1000本以上。

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书,你就有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一年之后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易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修养。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话,一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

扩大生活领域,勇敢尝试新的事物

当你肯尝试新的活动、接受新的挑战的时候,你会因为发现多了一个新的生活层面而惊喜不已。

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途径,都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满足。可惜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白白丧失了使自己发挥潜能、获取成功的良机。

许多人以为自己应该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以稳当的方法去开拓前程。这种想法未免过于保守,因为那个适当的时机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精心设计、毫无差错的电脑程序,所以,应该有准备迎接挑战的勇气。

对此,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梦想、有希望,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到目标一样,都能使人产生无比的快乐。你要有勇气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位名医、明星、杰出的科学家或作家等等,而且要全力以赴,奔向理想。

当然你的梦想要合理和具体可行,不要好高骛远,空做摘星美梦。还有,你要记住,就算你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也并非世界末日。布朗宁曾说:“啊!如果凡人所梦想的都唾手可得,那还要天堂干吗?!”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当中,在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的,到了2000年的时候,大约三分之二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公司失败的原因大都在于,组织学习能力上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被吞没了。个人同样如此,如果你不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你也终将被整个社会看不见的力量所吞没。

踏实工作不代表故步自封,优秀的人应该勇于向新事物、新知识发起挑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没有进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创建的五项修炼是我们的五个学习方向:

第一,通过自我超越,可以伸展“向上的张力”,突破“成长上限”,不断实现心中的梦想。

第二,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可以消除“藏在内心深处的顽石”,实现“心灵的转换”,开启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户”。

第三,通过建立共同愿望,可以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四,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彼此以诚相待,在深度会谈中实现沟通,在互动中提高智商。

第五,通过系统思考,可以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更清楚地认识我们面对的世界。

多给自己的脑袋“投资”

在任何一项投资中,没有比给自己的脑袋“投资”更能使自己受益的了。

当你月收入上千元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办法把自己所赚的10%的钱都拿去学习。你收入不够,就表明你懂得不够,表明你学得不够,表明你行动的次数还不够。当你收入增加的时候,你就应该继续把这些收入的一部分做再次的投资,这样你下一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很多人愿意花几千元买一套衣服,愿意花好几百元去唱KTV,愿意去吃大餐。然而,做这些事情会增加你多大的收入?有时候也需要休闲,也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让自己感觉到很帅或很漂亮,这些都不错,但如果要给自己“投资”,那世界上最佳的“投资”之处,就是自己的脑袋。

那些让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不是因为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通常会不断给自己的头脑进行一些“投资”,来帮助自己继续成功,而且效果非常好,速度非常快。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利用杠杆作用可以减轻我们的大部分负担,使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杠杆作用的驱动下,在成长中获得比自己原先想象的还要多得多的成就。

1.学会利用其他人的知识。

如果你能够在某一时刻运用到某一关键知识,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将非同一般。它能够为你节约大笔的资金,节省大量时间,甚至能够节省数周、数月的艰苦劳动。你要像雷达屏幕一样,不断地扫描,搜索书本、杂志、音带、文章和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以获得能够用来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目标的想法和洞察力。

2.借用其他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一个好的想法是成功的开始。你读书越多、学习越多、讨论越多、实验越多,就越可能碰到一个好的想法。把这个想法与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相结合,你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功。

让知识拥有生命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相等,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我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让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知识永远是死的,必须经过转化才会拥有生命。为此,必须进行两方面的转换:

一是内化转换,让其拥有内在的“活生命”。这除了充分认识到智慧对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立思考外,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知而善行。这样,才会将一些好的智慧理念,尽快化为一个人内在的血肉与灵魂,成为指导人的根本力量。

二是外化转换,让其拥有外在的“活生命”。有些知识分子被人说成是“书呆子”,就是因为不会与具体现实结合,死抱书本知识。而拥有“活生命”者,总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ugsHP60ikqDn58++LcW4dZM6kN7rJp6IyS3aKelRBQ7IvPtf6qFqOFpAXCDFT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