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部 说话的学问(1)

第一章 会说话是一种资本

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你如出言不逊,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助力。

--富兰克林

人应该能言善语

语言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为满足表达和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工具性和符号性,其初始形成就是说话。

对于说话,古今中外的远见卓识者历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古语,把国之兴亡与舌辩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借“九鼎之宝”“百万之师”强喻说话的力量,充分揭示了说话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把“舌头”、原子弹和金钱称为获胜的三大战略武器,进入21世纪又把“舌头”、金钱和电脑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战略武器。这个比喻虽有牵强之嫌,但也不无道理,起码代表了两个时代的主要特点,而在这两个比喻中,“舌头”即口才,能独冠于三大战略武器之首,可见口才的价值非同小可。因此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掌握口才这个随身携带、行之有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武器。

口才,简言之就是说话的才能,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综合的反映,而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与其他动物有一个最特殊和明显区别,那就是人能说话,并能以语言符号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高尔基在散文《人》中歌颂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眼睛里闪耀着大无畏的思想的光辉,雄伟的力的光辉,这力量能在人们疲惫颓唐的时刻创造神灵,又能在人们精神振奋的时刻把神灵推翻”。人“根据自身的经验创造科学,每走一步都要把人生装点得更加美好,就像太阳那样慷慨地用它的光芒把大地普照--不停地运动,不断向上,迈步向前”。这里歌颂的“人”,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是经过抽象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是人类智能和勇气的化身。而使其化身于有形,并形成真正力量的因素之一,就是语言。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到了今天,这种旧的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受到质疑和重新审视。“敏于行”当然无可厚非,只要这种行有利于国家和大众,有利于别人和自身的进步,可是“讷于言”却与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需要明显地不相适应。良好的口才,不仅是宣传鼓动的需要,还是传授知识、增进人际关系的需要。能言善语,让世界多一些优秀的口才和妙语带来的笑声、赞叹声有什么不好呢?曾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创建的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谈到,《实话实说》要找到合适的“侃爷”真的不容易。多数人讲话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长、没有风趣,甚至在学历高的人群中这种现象更突出。“我几乎可以断定,口语表达能力不足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集中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普遍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在现实生活中,谋职、合作、讨论、请示汇报、讲课、谈判、争论、吵架,以至打官司,都毫不例外地依赖于口语表达。”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耐基非常强调口才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的结果。譬如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诉讼的当事人;你是一个店主,你的口才帮助你吸引顾客。”“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是由于说话艺术。”

所以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用口说话,而要善于说话,真正能言善语,生活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口才一词的来源

口才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可随身携带永不过时的基本能力。口才活动离不开知觉、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决定了其口才的高低、风格,甚至是社会价值。

口才”一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见。据孔丘门人所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称。”正如古时也有将“人才”写为“口材”,“口才”抑或写为“人材”。如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十〉》有载:“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谈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传统,并已充分认识到口头表达在安邦定国、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如我们常说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便典出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

清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更是在强调人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说话、在大庭广众前敢于演讲的“胆”。

时代进入21世纪,人们对口才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没有良好的口才,已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从一个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口才几乎在每一个人的命运里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们拿面试来说,现在国内外大小公司,已把面试作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径,其中有大多行业尤其看重口试。在这种情况下,“口才”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属于必修课,即使设为修课,修的人也很多。因为,现在高校一般不包毕业分配,绝大多数学生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来寻找职业,在最后一学年,也就是说在学习尚未完成、毕业论文尚未启动或刚启动的时候,他们已首先通过口才叩击着求职的大门,学生们越来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并热衷于口才修炼和培养,口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门学问,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种形式或分支--演讲学,则是一门更古老的学问。中世纪前的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印度等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演讲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演讲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会已广泛盛行。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尚书》里面就记载了盘庚“动员民众迁都”的演说。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记载的演说,也是世界演讲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说稿。此演说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为迁都前的演说,上篇、下篇为迁都后的演说。其中以中篇最为精彩,它无论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上,还是逻辑思维的演绎、归纳和情感的发挥上,都相当成熟,真切感人。《尚书》中还有《甘誓》、《汤誓》、《牧誓》等好几篇演讲辞。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这个地方的战前动员,文字虽简短,却义正词严、气势恢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这种阶层的出现。再加王权发生动摇,人们对“天”产生了怀疑,私学悄然兴起,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而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无一不是通过学者的辩论和对学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都纷纷表述自己对治理天下的政治见解和思想,对社会大众进行游说,形成了“百家争鸣”、游说风气极盛的时代。这也是我国古代演讲学、口才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孔子说话的讲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我国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孔子的丰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里,《论语》就是孔子的一本谈话录。春秋时期,孔子开设学校,立教讲学,传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学当时包括了四个方面的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学和言语。在当时,文字虽已普遍应用,但书写仍不方便。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太昂贵,书面语言的使用范围很窄。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当时孔子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出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因此,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认为说话是进德、修业、治国的大事。他强调说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求技巧。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才能说服打动对方。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择,进而区别对待。

1.言之有礼

孔子在政治方面,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德政目的,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规劝国君。他说:“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极星一样,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生动的比喻说明,施行德政,必然会获得大家的拥戴。他又说:“如果只用政令去管理、只用刑法去约束百姓,他们只能暂时不去犯罪,却没有‘犯罪可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化、用礼节去约束百姓,他们就会有‘犯罪可耻’之心,于是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了。”孔子用对比的方法把是否施行德政的两种结果摆出来,把道理讲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现在,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同时,又强调“以德治国”,构建文明、进步、和谐的“礼仪之邦”,这难道不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吗?

2.言之有文

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孔子的谈话流传千古,中国和外国的有识之士,都将它奉为经典,除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外,它的文采灿烂、文雅悦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知识并时常复习它,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吗?两个反问句,道出了人生两大快乐事--求学与会友,句式活泼生动,说得自然,听得悦耳。

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像国君的样子,臣属像臣属的样子,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儿子的样子。四个分句组成一个工整的排比句,琅琅上口,简洁明快,意义却很深远。

孔子在奉劝诸侯以身作则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的行为符合法纪,不下命令法纪也能推行;自身的行为不符合法纪,即使下了命令法纪也难以推行。一句话15个字就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正因为言之有文,孔子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和成语。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举一反三、任重道远、欲罢不能、各得其所、后生可畏、成人之美、名正言顺、欲速不达、怨天尤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患得患失,以及“三思而后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杀鸡焉用牛刀”“学而优则仕”等,它们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这些极富文采的佳句和成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库,在古今先贤中首屈一指。

3.言之有情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走在山里,听到一个妇女在哭泣,了解到妇女一家为逃避暴政躲进深山,丈夫被老虎吃了,儿子又被老虎吃了,但她还舍不得离去,因为这里没有暴政。孔子感慨万千,感叹道:“苛政猛于虎。”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又有一次,他家马棚失火了。孔子听到消息时,急切地问:“有人受伤吗?”却不问马的情况。在他的意识里人是第一位的,远比财产重要。

孔子言之有情,还集中反映在他对学生的教诲中。当看到有个叫宰予的弟子白天睡觉、荒废学业时,孔子叹息说:“朽木不可用于雕刻,粪土不可用来糊墙呀?”表现了他“恨铁不成钢”的殷切之情。孔子还经常用自身的经历教育学生道:“我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所以学会了做很多粗重的活儿。”孔子用这些话激励和鼓舞家庭贫寒的学生,对学生进步寄予厚望。一次鲁哀公问哪个弟子最爱学习,孔子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可惜的是他短命早死?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的人了?”学生颜回死了,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地痛哭着说:“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对学生情深意笃,令人感动。

4.言之有物

孔子“不尚空谈,言之有物”,主张说话必须有根有据、实话实说。他说:“路上听到一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就拿来到处散布,这是对仁德的背弃?”他尤其憎恨那些油嘴滑舌、到处乱说而导致国破、家败的人,他说:“花言巧语说话、佯装笑脸行事、故作谦恭等人,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他在教诲弟子、规劝国君时,总能注重言论因时而发,因事而发,因人而发,说实实在在的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有一次他和学生走在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岸边,他即景生情,针对有的学生不思进取的思想,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他说:“要好好珍惜青春年华,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停流逝呀?”这些切实而生动的话语,至今还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反对说假话、空话,反对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不良世风,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怎样才算会说话

口语表达是人们运用声音和势态语言对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扫描和表达。也就是说,说话是人思维的物质外化,人们常说想得清才能说得好。说得好才算会说。因此,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说,说话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地说,说话是在交谈、演讲和论辩等口语交际活动中,表达者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任务,切合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以适当的体态语表情达意以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头表达能力。

根据口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和口才的含义,说一个人会说话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来展开话语,同时应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即对应情况而说话。《论语·进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听到的事就马上做吗?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有父亲、哥哥在,应听听他们的,怎能听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时又说:“听到了就干起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胆量小,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说一听到了就干起来,是鼓励他,给他壮胆;子路胆量大得超过一般人,勇于作为,所以我说,有父亲、哥哥在,要压一压,使他有所退让。”这件事一向被用做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证,其实也是说话看对象、针对不同实际情况而择不同说话内容的范例。

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荀子在《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相机行事。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即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当、必要的应付。这是与人交谈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而且还要接受,即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所蕴涵的意思,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战问题与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举行会谈。正当发言时,尼克松总统打来电话,谈了几分钟之后,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对我说,关于越南问题,‘列车刚刚开出车站’,现在正在轨道上行驶。”老练的多勃雷宁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接过话头说:“我希望是架飞机而不是火车,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说:“总统是非常注意措辞的,我相信他说一不二,他说的是火车。”在这段对话中基辛格从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原则出发,不仅明确地理解多勃雷宁变“火车”为“飞机”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机智的外交家风采。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论语·雍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效果。

5.慎言。所谓“慎言”,就是不说过头话。提倡“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绝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

说话必备的四种素质

1.思想素质

言为心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苦乐观、审美观,常常支配着人的话语品位。“良好的口才”与“巧舌如簧”是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后者有时候可以用来作为贬义词。我们说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尽管是侧重于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但往往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的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

内森豪尔说:“为祖国牺牲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遗憾的是我只能牺牲一次。”

闻一多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张海迪说:“虽然我的生命不长了,但是我觉得早起点、晚睡点、多做点事情,就是相对地延长了生命。”

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是良好的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层基础,当它们从“水面”下显露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形成语言的气势、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话语的针对性。语言的艺术性完全是受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支配的,其中,信念又显得特别重要,它是精彩演讲如响箭呼啸前行的一股强劲的动力。当一个人将自己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当作行为动力的时候,信念往往首先从语言上呈现出来。1998年3月,刚刚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面对中外记者庄重地讲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伟大的承诺,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被广大人民称颂不已。

2.道德素质

一个人说话的美丑优劣,与其道德素养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评论一个人的文章时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说话,更如其人。因此,说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光明日报》1994年7月25日有一篇题为《不同寻常的足迹--记我国杰出的女工程物理学家王承书》的长篇通讯,读来令人十分感动。王承书1954年从美国回来,回国几十年中,她只有一次是主动去看病,因为这个病太影响她的工作了。当她得知,她的眼病已无法治疗的时,她既不紧张,也不懊丧。医生对她说,有一种进口药,可以打十针试一试,王承书问:“能治好我的眼病吗?”“恐怕不能,最多只能暂时控制。”医生答道。“多少钱一支?”“600元。”王承书笑了,幽默地说:“你看,我这眼睛还值6000元吗?”王承书没让医生给她治疗眼睛,她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既然自己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只能暂时控制,无法治好,又何必浪费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呢,即使眼睛看不见了,也可用嘴、用手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始终贯穿着她的全部事业,成为她思想、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无实体可触可摸,但却实实在在地决定着人的表达和反应。“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分析认为,某些人“‘急不择言’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先生剖析的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急不择言”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总是有关系的。情绪紧张,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干扰,就很可能使本来准备好了的话发生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原来很少出国,几乎不会说英语。有次会见丘吉尔时,他刚刚看到丘吉尔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bye?”丘吉尔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这里,表现了丘吉尔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同时也看出了荷兰流亡政府总理的心情有一点紧张,他虽然“很少出国”,但毕竟出过国;虽然是“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毕竟懂一些客套语。再说作为欧洲的一个政府的总理不见得连何时该说“Good-bye”也不懂吧!闹出这个笑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见到丘吉尔这位大名鼎鼎的首相,心理有些紧张的缘故。香港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窦文涛,上初中时还很腼腆,曾被人误认为是女孩子,而且还有点结巴。后来经过刻苦练习,长大后居然成为著名主持人。他在《凤凰周刊》2000年试刊号的一篇文章中说:“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教师让我参加演讲比赛,写了演讲稿,也倒背如流了,我让家里的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我唰唰地就把下面的给背出来了。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的一片,我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全校师生目睹我跑出校门。后来我回学校总觉得旁边有女生笑我。老师对我说:‘虽然你没有讲得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个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我这次答应得比上次痛快,好像觉得无所谓了,结果背下来真得了一个名次。从此之后我就有点变化了……卸下这个负担后,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能经常在这种场合露露脸。再往后,我就慢慢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就要设法进入一个心理上的自由王国和无我的状态。”

4.艺术素质

如果说思想素质在“水面”以下,那么艺术素质则是直接露在“水面”上的一种素质。一个人说话的好坏,首要因素就是发音,这也是说好话的一个基本条件。著名演讲者如李燕杰、曲啸、彭清一等,首先都是发音清晰洪亮、吐词清楚、话音美妙动人的典范。

彭清一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有一次他排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后,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摔伤左腿。从此,他由舞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艺术生涯。彭清一认为,给当代青年人作报告,必须讲求艺术美,“入脑入心首先要入耳”。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口味高,宣讲大道理不愿听,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才能打动听众。“我在演讲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听众的情绪,不时插入一段舞蹈动作,或引吭高歌,或朗诵几句古诗,把声音与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会场的气氛热烈起来,能使听众消除疲劳,在听众兴奋过后,再引发出一段革命道理,听众就容易接受。”面对众多喜爱他的听众,他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据1993年6月份的报道,几年中,他在全国的许多讲台上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大学师生演讲1280多场,听众达200万人次。他是全国一百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27个大型企业的高级思想政治工作顾问,受聘如此众多的单位,堪称全国之最。1992年6月29日,他被请到中南海给领导人演讲20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并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播放了4分钟,在全国性的新闻联播中播发一位普通人的讲话录音达4分钟时间,还是第一次。彭清一的讲话为何吸引听众?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艺术素质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国内著名美学家张道一教授,虽然年过古稀,但音色仍然浑厚、圆纯如男中音。有一年,在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他的声音如乐声在会场内震响。其中有这样两句特别耐人寻味:“牛郎织女每年相逢一次,那是为了爱情,我们每年相逢一次,则是为了美学?”话语充满感情而又具有对仗、错综美,再加上音色非常好听,引来台下长久不息的掌声。

不做沉默的“智者”

古往今来,人们对说话的态度众说不一,其中一种在表述语言的最高境界时用了两个字“危言”,危言的境界与“大相无形,大音希声”等先哲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人,谁能不说话?即便先哲也免不了说话,只是这时候说,那时候不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除了哑巴才不能正常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实,说话中大有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有时想说而不该说;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有时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有个寓言把舌头比做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动听,并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说出无数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废话、蠢话、无用之话,给人留下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甚至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看他说话的能力。另外,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修炼自己说话的形象和语言能力。

首先,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有的人声音尖锐刺耳,有的人声音沙哑低沉,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是最亮丽而具有魅力的。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运用有效的发音。坚毅急进的声音,给人一种奋发感;柔和、清脆的声音使人愉快;低缓忧郁的声音让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声音使人发怒。

其次,说话还要保持恰当的速度。太快,使人喘不过气来,听不清,白费口舌;太慢,使人听得不耐烦。在说话中,声调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乐曲中的快慢和强弱,要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样动听,就要注意快慢高低。另外,说话带口头禅,会扰乱节奏,显得杂乱无章。平时说话声音不能太响,在公共场合特别要注意文明,大声喧哗,只能遭别人白眼。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忌讳那种傲慢的腔调,趾高气扬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语气。而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连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一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她对和她角逐此奖的弗伦汀娜推崇备至。“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谦逊的一句话就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隔阂。

再次,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把最没有价值的“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把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我们”“你看呢”“你觉得”。少叙述自己的经历故事,除了真正贴切简短以外,更不要逢人便滔滔不绝地吐苦水,把周围人当成宣泄对象。开口诅咒,闭口发誓,漫天许愿,随便插嘴,也是粗鄙俗劣的表现。不讲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要把所有人的谈兴都调动起来。

当然,我们还应意识到:说过头的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都会给别人的心灵留下创伤。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说人之短,不谈他人隐私。当遇事应当表露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事后难以说清。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滥,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随时、随地经常出现“最”这个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喜欢夸大的人。

最后,有些人经常由于自卑心理,嘴唇张不开而不敢说。或因某种原因而不屑开口说。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就是要让人不要耽于沉默或不要无谓沉默。其实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关键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句就会跟着吐出来,别人决不会在意说得怎样。所以把话说出来是关键,因为无论怎样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与人交流才是学习和进步的阶梯,不要当“故做”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无益处。

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意即精湛的口语表达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伟力。公元前14世纪,商朝明君盘庚用生动质朴、雄辩有力的语言,说服了难离故土的民众,实现了迁都的主张;周恩来、陈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善于辞令,口才横溢,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国际金融家萨克斯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尽快研制生产原子弹,从而为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商务谈判时中肯有力的言辞会迫使对方作出让步,或取得共识,以利于达成协议;慷慨陈辞,促成外引内联,就会振兴一方经济。所有这些,都说明通过充分发挥口语表达技巧的口才艺术,能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重视或不懂得口语表达规律,总是会带来或轻或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失败。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感情充沛、内容丰富的演讲,但因为演讲最后他激动得几乎忘乎所以,用脱下的一只皮鞋代替手掌在讲台上使劲拍打而使整个演讲宣告失败--粗鲁无礼的体态语,引起全场一片哗然,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笑柄。

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讲话时有傲气,这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觉得它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定竭力避免说出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而以‘也许’‘我想’‘我认为’‘就是这样’‘大概’‘或许’……来代替。”富兰克林又说,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你如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助力。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一个人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能够应付一切的口才。要使别人瞧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决不可露出乞怜的样子。你可以谦逊,但决不可谄媚。你不可单是唯唯诺诺,使人觉得你语言没有动人之处。你发表意见时不可肆意批评别人;更不可告诉对方说你的计划一定成功,如果雇用你,必可使业务发展等语--这只能让对方心里称许,不应由自己说出。自夸必连带着固执,这种态度只会使人厌恶。去访问一个人,把目的简单地说出之后,你就应该告辞。即使环境许可你逗留一些时间,你也应该立刻把话题转到别处。

比如求职应聘,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的资格和能力,不过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是不宜的,只能虚骗一时。如果应聘令你胆战心惊,那么这也许是你深深地明白自己肚子里究竟有几滴墨水的缘故。这时谈话的范围要守在一定的界限内,不要谈办公室的陈设,不要谈对方的一身装束,而且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你必须把你的资格和能力浓缩表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将其交代清楚,所以这时就是检验你所受训练、教育及能力如何的关键时刻。

在工作上,要能胜任并心情愉快,不要摆一副冷面孔,尽量减少情绪上的困扰及不切实际的空想。你可以和同事谈谈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谈谈工作上的经验,要诚心诚意,不存任何成见。在一块儿工作的人,必须彼此尊重、关心,互道平安,态度温和,坦诚相待,心中有话,就要直言不讳。

再者,失言是常有的事。不要故作糊涂,或者虚张声势。应该立即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认错同样能赢来尊重,而且还会大大增加你说话的力量,使你往后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fes9p/oVQJrYJu7QIU+d6rxkwxGZqNGXB0iV6nVs81ITrDdZH0flUEs3IqT8p6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