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在风雨中寻找无悔的青春

1.不在大树下乘凉,宁愿在风雨中成长

得到了舅舅的许可后,李嘉诚辞去了茶楼的工作,来到了中南钟表公司。最初,没有人知道这个新来的小孩儿就是老板的外甥,因此李嘉诚并没有受到优待。李嘉诚从来没有接触过钟表行业,所以他只能从学徒做起,而且只是干些扫地、倒水等杂活。即使这样,李嘉诚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对公司里的同事,他也是敬重有加。他仍然像在茶楼里那样,早早地来到公司。很快,因为手脚勤快、聪明伶俐,他获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在学习钟表手艺上,李嘉诚也很用心。他肯下工夫,勤于思考,很快就学会了别人需要半年才能学会的手艺。李嘉诚也因此得到了同事的夸奖。看到李嘉诚的进步,庄静庵十分欣喜,但是他从来不表现出来,只是对李嘉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香港又成了自由港。香港在日本统治的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由原来繁华昌盛的港口瘫痪成了一座死港--很多房屋都遭到了破坏,很多工厂也被迫被关闭,人口也由1941年的161万锐减到1945年的60万。在日本投降后,香港又由英国接手,此后香港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往日的繁华。那些战时被迫离开香港的人以每月十万人的速度返回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也在这个时候回到了香港。

李嘉诚一家终于再次团聚在一起,母亲庄碧琴也在此时知晓了李云经去世的消息。然而,她在悲伤之余也欣喜地看到生活的压力不但没有把自己的儿子压垮,反而使儿子得到了一个成长锻炼的机会。现在的李嘉诚已经是一个可以承担家庭重任的大人了。当庄碧琴听闻李嘉诚说正在舅舅的钟表公司做事时,便关切地向庄静庵询问儿子的近况,庄静庵肯定了李嘉诚的表现。

日本的投降使庄静庵的钟表公司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于是,庄静庵在钟表公司里进行了人事调整,希望能够扩大公司的规模。在这次调整中,李嘉诚也调换了工作,被调到高升街的钟表店里当店员。在这里,李嘉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于李嘉诚拥有在茶楼里当跑堂的经验,所以善于与人打交道。他可以凭借着客人的穿着打扮来推测客人的喜好,同时他也懂得钟表的维修、保养等知识;所以,在向客人介绍商品时,他总能讲得头头是道,把产品的性能说得条理清晰,也因此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并且,他很快担当起了钟表店的销售人员。李嘉诚在高升店的同事是这样回忆李嘉诚的:“在他刚来时,大家都不在意。但是,不久后大家就发现他很特别。他熟习钟表,待人和蔼诚恳,所以他的顾客最多,销售业绩也最棒。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他后来会转行,而且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到了舅舅的钟表公司后,李嘉诚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他总是在不断地抢时间,因为他认为他的时间太有限了,这使得他连理发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1946年,香港的经济逐渐走向正轨,各行各业都在复苏。与此同时,香港的人口也猛增到一百多万,一切都充满了生机。随着市场的繁荣,中南钟表公司的业绩也在节节上升。庄静庵心头大喜。

在战后的第一年里,香港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东南亚各国在战后也在调整市场格局。如果可以抓住现在的机遇,那么中南钟表公司可以更上一层楼。此时,庄静庵正筹划新建一所钟表装配厂,然后将其发展为自产钟表,并利用中南钟表公司已有的营销网络,形成产销一条龙,创立中南钟表公司自己的品牌。

李嘉诚知道,永不满足现状的舅舅会抓住一切机遇发展壮大中南钟表公司,而他自己也十分看好中南钟表公司的发展前景。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要像富兰克林那样,24岁之前就拥有自己的第一家工厂。李嘉诚知道,在当时看来,这个想法很疯狂,毕竟他当时还在钟表公司里打工。但是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要挑战自己,要依靠自己创立事业,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必须这么做。所以,李嘉诚考虑向庄静庵提出辞职。

在向舅舅提出辞职之前,他的这个想法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因为对于李嘉诚来说,庄静庵的身份不但是老板,还是舅舅,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是李家的恩人。而且,李嘉诚的辞职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恰恰相反,他在辞职的时候,正是工作业绩突出,大有发展前景的时候。而李嘉诚辞职后的下一步计划,是做推销员,这相当于一切要重新开始。李嘉诚耐心地劝说母亲,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母亲听。母亲拗不过李嘉诚,同意让他去试试。说服了母亲后,李嘉诚下一个任务就是把辞职的想法告诉舅舅。但是,他无论如何都张不开口向舅舅请辞,于是,他请和庄静庵有过生意往来的五金厂老板出面,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听到李嘉诚要辞职,庄静庵很惋惜,但是他也知道李嘉诚的性格,明白李嘉诚拿定主意后决不会轻易改变。同时,他也为李嘉诚感到高兴,因为李嘉诚敢于挑战自己,不满足于现状,更不安于享受。于是,庄静庵找到李嘉诚,经过一番恳谈,庄静庵理解了李嘉诚的想法,鼓励李嘉诚走自己的路,做出一番成就。

从此,李嘉诚开始了推销生涯。

2.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推销员在香港有个称呼--行街仔。李嘉诚曾经提到过,在这一段推销生涯中,他得到了最好的商业锻炼。而事实也证明了,推销员的生活确实为李嘉诚后来创立自己的商业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推销员的工作同样是与人打交道,但是,这与在茶楼的工作和在钟表店的工作不一样。因为,无论是茶楼还是钟表店,人们都会主动地走进店里,成为消费对象。这就是说,茶楼里的工作和钟表店里的工作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但是推销员则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看似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顾客,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购买的意向。推销员的工作就是携带自己的产品去和陌生人交流,还要摸清他们的心理,说服他们去购买自己的产品,然后还要巩固、维护与这些顾客建立起来的购销关系等等。所以,推销员是一种很需要技巧的工作,而刚刚迈入推销员行列的李嘉诚则需要慢慢学习。

李嘉诚清楚,推销就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自己却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推销,就是李嘉诚给自己出的一个难题,李嘉诚希望自己可以在推销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克服了自己性格中腼腆内向的一面,就会为自己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他没有意料到,正是因为他生性腼腆,才会给人留下一种诚实稳重的印象,这一点反而成为李嘉诚的优势。

为了克服自己害怕和陌生人交流的弱点,李嘉诚做足了功课。他把可能遇到的顾客作了详细的分类,也想好了以何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谈,并且想好了在哪里可以找到切入点。他甚至想好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和如何组织句子表达。

在五金厂里,李嘉诚主要从事白铁桶的推销。白铁桶是表面镀了一层锌的铁桶,这种桶不易生锈,价格低廉,很适合中下层的老百姓消费。经过详细观察,李嘉诚发现同事们的销售对象是卖日用杂货的小商店。于是,李嘉诚也决定从这些杂货店开始自己的推销生涯。

从这时开始,李嘉诚每天都背着一个大包,穿行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之中。公交车是不敢坐的,因为这会浪费很多的钱。李嘉诚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就能在香港的大街上跑个来回,不肯放过任何一家杂货店。一段时间后,李嘉诚发现,杂货店的竞争太激烈了,而那些酒店、茶楼、旅馆等在做日常清洁时必须要用到白铁桶,或许,他们才是白铁桶的大客户。

于是李嘉诚开始集中精力去跑这些客户。如他所料,这些地方果然对白铁桶有着很大的需求。李嘉诚曾经向一家旅店推销了100多只铁桶。取得了这些成绩,李嘉诚很兴奋。他分析,酒店、旅馆等地方,一般都是去批发市场批发,假如自己直接送货上门,不仅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也可以让他们以比市场价格低廉许多的价格买入这些铁桶。所以,酒店之类的地方都会有不错的销量。

但是,去这些地方也有碰壁的时候。一次,李嘉诚和同事们发现了一家正在建设中的旅馆,而他的同事去了几次也没能将白铁桶推销出去。看到了同事的失败,李嘉诚认为,这次不能再用一般的方法来推销铁桶了。这次,他没有直接找老板,而是先去找到这些店里的员工,随意地和他们聊天。通过聊天,他了解到,老板的儿子有集邮的爱好,所以老板总是到下属这里搜集邮票。李嘉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想方设法寻找到了几套稀有的邮票,并且争取到了一个与旅馆老板见面的机会。见到老板之后,李嘉诚并没有急于推销他的白铁桶,而是直接把邮票送给老板。老板很意外,也很惊喜,便和李嘉诚主动谈起了他的儿子,并向李嘉诚表示了谢意。当老板了解到李嘉诚是五金厂的推销员时,主动订购了200只白铁桶。

这样,这一单看似无法做成的生意被李嘉诚做成了。有人说,这样投其所好,是不是越过了推销员的本分?李嘉诚却不这么想。他说,他没有想过这单生意能否取得成功,他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和老板做个朋友。如果能成为朋友,那么这个老板肯定会在日后照顾李嘉诚的生意。此时,无论是旅馆,还是酒店,李嘉诚的客户还只是些小本生意的店家。不久,李嘉诚又不满足了,他开始尝试向星级酒店推销。

与那些小酒店不同,星级酒店不会购买这些没有名气的工厂生产的产品,而李嘉诚并不是知难而退的人。李嘉诚先把目光锁定在一家名叫“君悦酒店”的五星级酒店。他了解到,君悦酒店对白铁桶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这家酒店已经有了自己的合作厂家--凯腾五金店,这是一家在香港颇有名气的五金店。而李嘉诚却在调查后发现,凯腾五金店已经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导致他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甚至会以次充好来欺骗顾客,现在不过是一家徒有虚名的五金店,即使是给君悦酒店这样的长期合作伙伴提供产品也都是残次品。李嘉诚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意识到这将是他推销自己产品的良机。

李嘉诚来到君悦酒店。与他预料的一样,他顺利地进入了大门,却没能直接见到酒店经理。经理秘书客气地将他拦了下来。此时的李嘉诚依然不气馁,他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片,希望秘书能代为通报。可是,秘书拒绝了他的请求。李嘉诚仍然没有放弃,在走廊里默默地等待。大约一个小时后,秘书发现李嘉诚依旧没有离开,被他的诚意打动,于是,秘书破例向经理通报,但是经理却拒绝了李嘉诚的请求。

没有达到目的,李嘉诚不会罢休,这个时候他绝对不会打道回府。李嘉诚继续等待着,经过漫长的等待,李嘉诚终于得到了消息:经理同意与他见面,但是见面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不过李嘉诚仍然很高兴,因为他等到了见面的机会。

李嘉诚见到了经理。他刚刚提及五金厂的白铁桶,经理就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年轻人,我们这里不需要你们五金厂的任何产品,你不需要再浪费时间了。”看到经理一口回绝了自己,李嘉诚知道无论说什么都不会有效果。于是,他礼貌地起身告别,准备离去。就在开门的一瞬间,李嘉诚回转身来,向经理恭敬地问道:“对于我的推销方式,先生有什么意见呢?我还年轻,也是刚入这行,所以不懂如何做生意。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是希望您能像长辈那样,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听到李嘉诚的这番话,经理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我拒绝你,并不是你的推销方式存在问题。相反,你是一个很称职的推销员。你能到这里推销,说明你有勇气;在再三遭到拒绝后仍然坚持,说明你很有毅力;在推销的时候也能把握自己,进退自如,说明你对销售很有心得。但是,你们的五金厂太小,我们这种酒店是不会买你们这种五金厂生产的产品的,我只有拒绝你。”

李嘉诚察觉到,他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因为经理已经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难以接触,就接着说:“没关系,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可是,假如我没有猜错的话,贵店一直是从凯腾五金店进货吧?”他的话让经理有些吃惊:“我看错了你,你是有备而来的。”

李嘉诚清楚,在顾客面前说同行的坏话,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但是他相信自己调查的结果。而且,他已经和经理建立起了一种信任,于是,李嘉诚对经理如实说出了自己对凯腾产品的调查结果。果然,这引起了经理的反感,但是,经理依然认真地考虑了李嘉诚的意见。在李嘉诚走后,经理对酒店里所有凯腾的产品进行了质量调查,发现确实如李嘉诚所说。于是,经理改变了想法,决定与李嘉诚合作。从此,李嘉诚所在的五金厂与君悦酒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李嘉诚无疑是最大的功臣。

成功地开创向酒店推销白铁桶的路子后,李嘉诚又想到了直销。因为白铁桶的单价低,利润低,如果他仍然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地销售的话,只有很少的人会买下铁桶,而且买的数量也不多。这样看来,直销远比代销辛苦,而且也没有代销的业绩高。所以,工厂的其他推销员都不敢尝试直销这种方式。但是,李嘉诚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他认为,如果放弃了这样一个市场,真是太可惜了。

3.少年得志,功成身退为创业

李嘉诚知道,用直销的方式去推销白铁桶的想法与当初选择离开舅舅的公司的想法一样很难被人理解。然而,直销市场又存在诱人的利益,让李嘉诚不忍放弃。可是面对直销的种种弊端,李嘉诚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在直销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呢?

很快,李嘉诚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发现,在很多居民区都会有老妇人聚在一起聊天,这就是他用直销的方式推销白铁桶的好渠道。于是,他专门去那些老妇人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向她们推销白铁桶。李嘉诚心里清楚,只要卖出去一只,就等于卖出去了一批。因为,这些老人闲居家中,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这样她们就成了李嘉诚的义务宣传员。

果然,李嘉诚的聪明才智又为他带来了出色的业绩。虽然李嘉诚进公司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快便成了公司里业绩最好的推销员。自从李嘉诚来到这家五金厂,五金厂的销售量就得到了大幅提高。销售量的提高带动了生产量的提高,工厂的效益自然节节攀升。这使厂长喜上眉梢,李嘉诚也因此得到了夸奖。当其他的五金厂发现李嘉诚这个人才后,有意让李嘉诚来自己的厂子上班。厂长害怕发生这样的事情,主动给李嘉诚升职、加薪。但是,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却无暇顾及更高的职位与薪水,因为他在默默地计划下一步的跨越,他向厂长提出了辞职。

李嘉诚有清晰的目标,他明白五金厂也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李嘉诚要为自己的将来寻找一个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在香港,李嘉诚也不难寻找到这样的地方。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它追求速度,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成长的速度非常惊人,而且香港也可以迅速地消化并吸收它们。同时,香港也是天生的商人,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引进适合香港发展的产业。塑胶就是一个例子。

塑胶制品原本流行于欧美,1945年日本投降后,香港的市场上很快就出现了塑胶制品。人们发现,这些塑胶制品色彩丰富并且美观实用,与金属制品相比价格更为低廉。所以,刚刚现身香港市场的塑胶制品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香港本地也出现了塑胶厂,而且这些塑胶厂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李嘉诚就选择了这样一家塑胶厂。这家塑胶厂的老板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属于香港最早发现塑胶市场的一批人,他的塑胶厂也是香港最早的塑胶厂之一。开始,他的塑胶厂只生产塑胶腰带,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开发出了十多种产品。后来,这个老板发现香港的塑胶厂越来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老板开始大量地招募推销员。虽然他总共试用了20多名推销员,但是真正能做好这份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老板只好亲自出马,向顾客推销自己的新产品。

一次,这个老板去一家酒店推销自己的塑胶桶,碰巧李嘉诚也在这家酒店推销自己的白铁桶。李嘉诚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还是不敌老练的塑胶厂老板。虽然那一次的生意失败了,却因此结识了塑胶厂老板。两个人初次见面便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嘉诚钦佩塑胶厂老板的眼光和魄力,塑胶厂老板则欣赏李嘉诚的推销技巧。

在认识塑胶厂老板之前,李嘉诚就关注过塑胶产品,但是却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他和塑胶厂老板详谈之后,更看好塑胶行业的发展前景。而塑胶厂的老板在和李嘉诚详谈之后,也发现李嘉诚虽然年轻,但是却具有独特的眼光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且擅长察言观色、头脑灵活,确实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看来,虽然李嘉诚在这次推销白铁桶的时候败在了塑胶厂老板的手下,但是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推销能力,而是白铁桶在塑胶桶的面前彻底丧失了竞争力。塑胶厂的老板觉得,假如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能够加盟自己的塑胶厂,那么肯定会为自己的塑胶厂带来更大的利润。于是,他诚邀李嘉诚加盟自己的公司,而这个时候的李嘉诚也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

这家塑胶厂远离闹市,靠近香港外港海域,是一家小作坊式的工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益的角度看,都不如他当推销员的五金厂,所以李嘉诚的这一次选择又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在李嘉诚的家人看来,五金厂的工作更体面一些,而李嘉诚却把这次选择看做是人生的一次飞跃。塑胶厂虽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巨大的效益,但是李嘉诚认为,塑胶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自己在推销白铁桶的时候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虽然塑胶制品刚刚进入香港市场时,因为需要从欧美进口,所以塑胶制品的价格高昂,被排在奢侈品的行列,但是随着香港本地开始生产自己的塑胶制品,塑胶产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下降。李嘉诚察觉到,塑胶制品正在迅速取代一大批传统的商品。所以,他觉得进入塑胶业是求之不得的事,更何况这家塑胶厂的老板是如此欣赏、信任自己呢。

但是,李嘉诚在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辞职时,有些犯难。因为他来五金厂的时间不长,却深得老板的器重。当初选择离开舅舅的钟表公司,就是为了日后有一天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而选择在五金厂做推销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练就自己的推销才能。现在,自己的推销才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意味着他离开五金厂的时候到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以诚相待,五金厂的老板一定会理解他作出的决定。

于是,李嘉诚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辞职。五金厂的老板极力挽留,李嘉诚婉拒了老板的好意,并且向五金厂的老板分析并阐明了塑胶的优势,希望老板早作计划,避免生产与塑胶制品冲突的产品。虽然塑胶制品用途广泛,价格低廉,但是不能完全替代金属制品,所以李嘉诚建议五金厂老板多生产一些锁具类的产品,五金厂的老板欣然接受了李嘉诚的建议。

一年以后,五金厂基本上不再生产白铁桶了,而是生产铁锁。这时,五金厂的老板看到当初生产白铁桶的同行在塑胶桶的竞争下已经纷纷倒闭,所以更加钦佩李嘉诚的远见卓识。而此时的李嘉诚才刚刚迈入一个新领域,他是塑胶厂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新人,而他的新同事们,不仅有丰富的塑胶推销经验,还建立了自己稳定的客户群。

这激起了李嘉诚争强好胜的心理。他暗下决心:三个月之内,要做出与其他人一样的业绩,半年之内超过他们所有人。这是李嘉诚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而他也在心里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

对于李嘉诚来说,推销员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但是,李嘉诚这次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塑胶厂所在位置位于香港岛的西北角,但是他们的顾客却集中于香港的中心区域和隔海的九龙半岛,这就需要李嘉诚更加辛苦地工作了。

每天清晨,李嘉诚都会早早地来到公司,整理出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然后乘巴士,或者乘渡轮,来到顾客聚集的区域,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李嘉诚不是体格健壮的人,他身形清瘦,书生气十足,颇有父亲的遗风,但这并不代表李嘉诚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虽然装满样品的大包沉重地压在他瘦弱的身体上,但是他却不觉得疲惫,李嘉诚仍然像在茶馆时那样,给自己规定了一天十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到了塑胶厂后,李嘉诚的第一个任务是推销塑胶洒水器,这是一件难事。因为塑胶洒水器是一种新型的产品,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使用了。这种情况对李嘉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塑胶洒水器的性能和优点以最简洁的方式告知顾客,引起顾客购买的兴趣和欲望,这样顾客才有可能购买他的产品。但是,李嘉诚却屡屡碰壁。在他拿出新产品准备开口时就遭到了人们的拒绝,李嘉诚连走几家都没有成功。但是,李嘉诚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推销着自己的塑胶洒水器。

一天,李嘉诚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一家批发行。在他到达的时候,批发行还没有开门营业,所以李嘉诚只能静静地等待职员上班,然后才开始谈生意。这时他注意到,虽然未到批发行正式上班的时间,但是清洁工已经开始打扫卫生了。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自告奋勇地拿起自己的洒水器帮助清洁工洒水。李嘉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批发行的职员们看到洒水器是如何工作的,那么自己就不必再费口舌了,眼见为实,这比任何辞藻都有说服力。果然,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早就看到了。事情的发展正如李嘉诚所预料的那样,他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经理爽快地买下了他推销的洒水器,同时也对李嘉诚的推销技巧赞赏有加。

在推销塑胶洒水器的过程中,李嘉诚表现出了勤奋的品质,同时他所具有的聪明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见一斑。他不像其他推销员那样不停地夸赞自己产品的用途和优点,而是用自己的产品说话,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产品的广泛用途。此外,推销塑胶制品的经历还使李嘉诚发现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假如推销员拥有一个良好的人脉关系网,那么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李嘉诚开始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即使是在以后的推销过程中,他也不以单纯的推销为目的。在向人推销产品时,他也会抱着交朋友的心态真诚地与人交流。只要对方能感受到他的诚意,可以和他成为朋友,那么他就成功了。他和客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友谊,这些成为朋友的客户不仅成为了他的回头客,还为他带来了新的顾客。

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小小年纪已经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重负,薪水很低,所以他没有条件来装扮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钱财用于朋友圈中的交往。但是,李嘉诚一直要求自己着装整洁,交朋友要以诚相待。李嘉诚虽没上几年学却学识渊博、诚实守信,虽然不健谈,但是对人很有爱心。经过几年推销塑胶制品的磨炼,李嘉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李嘉诚更是如鱼得水,很快就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

李嘉诚仍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且,他从未把推销简单地看做自己的工作,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取得了这些惊人的业绩后,李嘉诚又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自己的推销渠道。他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时刻留意市场的变化,搜集最新的信息,并且通过人们购买产品的情况来预测市场的走向和变化,同时还有意识地总结推销的方法和经验。他把香港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逐个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口和消费能力,并将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在日后的推销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也更加仔细地分析塑胶行业:哪个类型的塑胶制品比较有市场,又有哪些原因使它比同类产品更有竞争优势?而哪种塑胶制品容易滞销,导致其滞销的原因又有哪些?虽然接触塑胶行业的时间不长,李嘉诚还没有把握住其中的规律,但是经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推销时记录的数据,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用心思考,他慢慢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得出这些结论之后,李嘉诚积极地向塑胶厂的老板提出建议,比如目前的市场需要何种产品,那么该如何改进,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该生产何种产品,又应该压缩何种产品等等,李嘉诚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后来,李嘉诚成了老板的得力助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塑胶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来到塑胶厂的时间不足一年,李嘉诚已经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他的业绩位居厂里所有的推销员之上,成为厂里最出色的销售员。那些老员工,一向自诩为“本领高超,技艺超群”,这次却让一个到厂不足一年的晚辈比了下去,都不由得十分惊讶。直到老板拿出了销售记录表,他们才心服口服。而厂长拿出的记录表明确显示:李嘉诚的销售业绩不仅是全厂的第一名,而且还是第二名的七倍!从此,塑胶厂里所有老员工都对他刮目相看了。李嘉诚收获的不仅是销售业绩全厂第一的殊荣,还有在推销过程中磨炼出的市场调研能力,同时他在市场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几年走街串巷的推销生活过去了,无论是推销白铁桶的经历,还是推销塑胶制品的经历,都使李嘉诚初步具备了商业资本,他的商业知识也在推销过程中不断积累,而且他也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在长期的推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宽厚待人,诚实处世。这些都是他成就日后事业的坚实基础。

由于李嘉诚业绩突出,头脑灵活,所以,老板很快便对他委以重任,年仅18岁的李嘉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两年之后,未满20岁的李嘉诚又被任命为总经理。在旁人看来,不到20岁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这本身就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事情。而李嘉诚仍然毫不满足,他依旧保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无论多忙多累,他都在完成了当天的读书任务后才休息。

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后,李嘉诚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全面地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李嘉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抓住市场走向外,李嘉诚还要带领全厂职工开拓新的局面。同时,李嘉诚又要面对一个新问题:如何去管理别人。对于李嘉诚来说,这是一个新领域,与管理自己不同。而且,李嘉诚也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善于推销,但是对于生产却是一个小学生。所以,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

虽然李嘉诚已经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但是他从不居高临下地支使人。他仍然像最初来到塑胶厂时那样谦虚好学。他很少西装革履地端坐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他总是身着工装,与其他员工一起来到车间,一起干活。每一道工序,他都会亲自动手尝试;每一个生产环节,他都要弄清楚。李嘉诚从不觉得车间里的工作又苦又累,反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兴奋地研究每一个步骤,把这里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

一次,李嘉诚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腰带,不小心割伤了手指,鲜血直流,而周围的工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人发现这个情况。李嘉诚迅速地在手指上缠上胶布,继续操作。直至伤口发炎,李嘉诚去诊所看医生,大家才知晓这件事。许多年后,一名记者向李嘉诚提起这件事情,打趣道:“你当时的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李嘉诚微微一笑,答道:“其实不应该这么说,这些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做某件事情,是不会在乎其他东西的。”

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塑胶厂里的核心人物,他是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只有20岁,就被提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上,他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而此时,李嘉诚却又一次不安分起来,他像以前那样选择了辞职,让自己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一轮的挑战。

4.成立塑胶厂,开始第一次创业

渴望自己创业的李嘉诚又一次向塑胶厂老板提出辞职,他要另立门户,创立自己的事业。老板自然舍不得放走李嘉诚这个人才,于是盛情挽留。老板了解李嘉诚,他生性好强,素质良好,在任何职业上都会做出骄人的成绩。

老板见李嘉诚去意已决,知道自己再劝无用,于是不再强留。相反,他还在酒楼为他设宴饯行,这使李嘉诚非常感动。在酒宴上,李嘉诚对老板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离开这里之后,我会开一家自己的塑胶厂,我难免会用到从你这里学来的技术,前期也许会生产一些类似的产品。”老板清楚,李嘉诚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有能力,如果李嘉诚自己开设一家塑胶厂,很有可能会成为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自己就会流失一部分客户。李嘉诚看懂了老板的心思,接着说:“但是,我决不会把客户带走,因为这样相当于我用你的销售网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自己的销售路线。”听到这番话,老板更是对李嘉诚另眼相看,他了解李嘉诚,知道这个年轻人一向以诚为本,说得出就做得到。他相信,李嘉诚一定会发展自己的销售网络,绝对不会抢走自己的客户。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李嘉诚离开了熟悉的塑胶厂,离开了熟悉的同事。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迈出这一步,这是他建立自己事业的必经之路。与以前的工作相比,他的创业之路将更艰难。此时正值1950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从解放战争后期开始,大量躲避战乱的人通过陆路、水路拥向香港,导致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1951年时,香港的人口已经突破200万。在香港,这批逃难过来的内地人被称为“战争难民”,不过,正是“战争难民”的大量拥入,才使香港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都得到了大量的增加,同时,香港的市场容量也扩大了许多。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开设的外国工厂和银行,都纷纷撤离内地,迁入香港,这无疑给香港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同时,这些工厂、银行的撤离和内地政策的改变,使中国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

但是,香港不知从何时起大规模地流传起“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李嘉诚也一直关注着内地的形势。他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10月17日抵达深圳河后,并无进一步的行动。结合共产党发表的各种声明,李嘉诚知道,共产党希望看到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稳定的香港,肯定不会在此时“解放香港”,因此他对香港的形势抱有很大的信心。此时,世界经济也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繁荣稳定地发展着。

正是因为看准了大形势,更看准了香港良好的发展前景,李嘉诚才毅然决定辞职创业的,他良好的时代背景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李嘉诚已经学会了塑胶厂的所有技术,由生产到加工、由订单到销售,对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厂的那段经历时,感慨地说:“在塑胶厂里,我得到了最好的人生锻炼,尤其是在做推销员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事理。这些,是我今天无论付出多么大的酬劳都无法得到的。”

在当时动荡的形势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提到创业,首先得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李嘉诚从12岁起开始打工,但是薪水一直不高,较大的收入便是近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据曾经和他一起做过推销的同事回忆,李嘉诚从没有享受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外吃饭时总是吃大众餐,所穿的衣服也没有高档品牌的。但是,李嘉诚从不认为自己的创业资金是他自己节省的结果。他常常对别人说:“我可以拿出一笔钱来创业,这要全部归功于我的母亲,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每次我赚到的钱,除了留下日常开销的费用,剩下的全交由母亲保管。是母亲持家有方,才使我有条件创业。首先,要感谢母亲,其次,还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

从母亲那里拿到积蓄后,李嘉诚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李嘉诚诚实守信,而且能力非凡,深得大家的信任,即使在没有人担保的情况下,他也能从别人那里借到钱。当时李嘉诚筹集到了大约五万元的启动资金。

筹集到启动资金后,李嘉诚又面临着许多其他的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为塑胶厂取名字,一个好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从辞职的那一天起,李嘉诚就在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塑胶厂取名,他先后想了几十个厂名,最后定名为“长江”。其中的寓意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而浩荡万里。在其源头,仅有涓涓细流,东流而逝,容纳无数细流,竟成汪洋之势。”他期望在以后的发展中,长江塑胶厂也会像长江那样,不断壮大。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长江”这一名字的寓意时,李嘉诚总是说:“长江的名字响亮啊,我便借过来用了。”实际上,最初起名字时,李嘉诚就把自己的宏伟心愿寄托到了里面,时刻激励着自己。

当时的香港,由于拥入了数十万的“战争难民”,导致香港的房屋资源陷入了紧张的局面。为了找到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几乎跑遍了香港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资金不足,所以李嘉诚必须尽量节省,将开销压缩到最低。从香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香港岛东北角找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廉租厂房。厂房位于香港岛的偏僻地段,工厂紧挨着山谷小溪。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休假的好地方。但是,办工厂与休假不同,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对工厂的发展更有好处,然而正因为它偏僻,所以租金才低。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李嘉诚租下了这个破旧的厂房。

厂房的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并且是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房子,不是没有窗框,就是碎了玻璃,没有一间是完好无损的。房顶布满了裂缝,可以透进束束阳光。香港的气候是春夏多雨,每逢外面下起大雨,厂房里就下着小雨。所以,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来修缮厂房。

厂房里的设备更是破旧,显得比厂房还要苍老。压塑机陈旧不堪,是欧美国家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这是李嘉诚从一个香港旧货商手中买下的。在当时的香港,有很多新开的塑胶厂,基本都是小本经营,所以有人专做旧机器的买卖。后来,李嘉诚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感叹颇多:“最辛苦的时候就是做穷生意的时候。”在当时要从硬件上寻找一件“长江塑胶厂”的新东西,那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崭新的“长江塑胶厂”的厂牌,这标志着“长江塑胶厂”正式成立,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地开创他的新事业。

1950年的5月1日,没有鲜花,没有鞭炮,也没有来宾的祝贺,“长江塑胶厂”就在这个简陋的工厂里开张了。这时的李嘉诚还未满22岁,年轻的厂长气宇轩昂地对着20多名员工演讲,宣布“长江塑胶厂”正式成立。他对员工们说:“我们厂子虽然小,但是我懂得塑胶行业,人家懂的,我们懂得更多;而我们懂的,人家却未必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厂就会做大,大家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当时,香港的塑胶厂成千上万,而长江塑胶厂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家,没有任何引人注目的地方。李嘉诚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呢?李嘉诚天天思考着这个问题。

虽然身为厂长,但是李嘉诚还是和做推销员时一样,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知道,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长江塑胶厂”真正成为大浪滔天的“长江”。不善言辞的李嘉诚在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抱负。李嘉诚认为,自己不是世界上罕见的“天才”,自己要追求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所以,李嘉诚不敢放松自己,因为他知道在商海中游走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了使自己的塑胶事业取得成功,李嘉诚不得不更珍惜时间。他通常会在每个月的月初为自己制订一个月的计划,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每天,他都会在临睡前总结一天的工作,然后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在“长江塑胶厂”成立初期,李嘉诚的工作表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外出推销或者采购,而且要在别人恰好上班的时候抵达预定的地点。为了节省本不充足的资金,李嘉诚从不乘坐出租车。如果距离较远,就选择公交车;如果距离近,就步行。李嘉诚虽是温和沉稳、不骄不躁的人,但是走起路来却健步如飞,因为他时刻都在抢时间。既要节省资金,又要讲求效率,那么他只能提高走路的速度,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后来,疾步行走成了李嘉诚的一个习惯,他在60岁的时候仍然坚持这一习惯。据汕头大学的师生回忆,李嘉诚在视察他出资兴建的汕头大学时,疾步行走在校园中,步履矫健,陪同他的年轻教师都气喘吁吁,感觉颇为吃力。

到了中午,李嘉诚就马不停蹄地赶回破旧的工厂,检查工人们上午的工作情况,然后与工人们在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刚刚成立的塑胶厂很穷,没有餐桌供大家使用,大家只能蹲在地上,或者七零八落地散坐在四周。看到这个情况,李嘉诚内心很不安。他不是依靠剥削工人而获取利益的老板,相反,他不愿亏待别人。而且他更清楚,如果员工们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于是,他向大家保证,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他一定会尽快想办法,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不久,李嘉诚就兑现了诺言:在长江塑胶厂刚刚取得一点利润的时候,他就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改善员工们的伙食和就餐条件,这个举措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他曾经对一个塑胶行业的同行说过这样的话:“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这样说,不是没有理由的。长江塑胶厂在创建初期的条件异常艰苦,厂房破败不堪,工人们使用的机器也总出现问题,但是,很少有工人离开这里。

到了晚上,劳累一天的李嘉诚也不会早早休息,他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完成:记录工厂一天的收支情况,并制成账本;记录推销的情况,使自己对产品的销量心中有数;规划产品市场和区域;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好明天的生产任务。即使在这种繁忙的工作状态下,李嘉诚也没有放弃自学。在李嘉诚的眼中,塑胶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原料、新设备、新款式都在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假如自己停留在已有的业绩上高枕无忧地睡觉,那么很快就会落伍。更何况,香港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新塑胶厂,而那些老厂子很多都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的长江塑胶厂也会被历史淘汰,这样岂不是违背了自己当初定名为“长江”的初衷?

从建厂的那一天起,李嘉诚就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吃住都在厂里。每个星期,他会给自己一次回家的机会,看望母亲和弟弟妹妹。每次回家,他都是行色匆匆,待在家里时也不安心,因为他的心完全被工厂的事情占据了。母亲见到李嘉诚日渐消瘦,心疼不已,总是劝他回家来住,改善伙食,李嘉诚虽然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好,但总觉得回家住“时间不够”。

除了回家,李嘉诚偶尔也会去舅舅庄静庵家,向舅舅请教工厂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时,李嘉诚又见到了儿时曾经教他香港话和英文的表妹庄月明。与李嘉诚不同,此时的庄月明正在香港英华女子学校读高中。她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表哥,时常向父亲询问表哥的近况,得知李嘉诚在艰苦创业,庄月明更加欣赏李嘉诚了。

在李嘉诚的努力下,长江塑胶厂的规模稍微扩大了一些,李嘉诚就在新蒲港租下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在这里处理工厂的事务,接待生意上的伙伴。同时这里还是长江塑胶厂的成品展览室,工厂的仓库无法堆放成品时,也会运到这里。此外,李嘉诚还把这幢小阁楼当做自己的栖身之所。就这样,李嘉诚把他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长江塑胶厂,长江塑胶厂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李嘉诚知道,虽然他的长江塑胶厂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前面的路会更艰辛,同时也充满了希望。

5.长江塑胶厂迎来第一单生意

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找到突破口,李嘉诚仔细地研究了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在20世纪前期,商品市场就是制造商的天下。因为那时的社会商品相对来说较为匮乏,只要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而现在不同了,20世纪中后期,社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商品日趋饱和,厂家竞争激烈,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竭力推销出去才能换来效益。因此,那些商品市场中的领跑者开始由制造大师向推销大师转变。如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等都擅长推销,并把推销和制造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李嘉诚得出结论:不会推销的企业就是一个死的企业,不会找到任何出路。

而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也是这样的。最初,长江塑胶厂是在只有少量的资金、没有好的机器设备、没有好的工作场所、没有懂得职业技能的员工的条件下开工的,而李嘉诚是厂里唯一懂得塑胶技术的人。于是,建厂之初的李嘉诚身兼数职:老板、厂长、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等,工厂里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他亲自管理。虽然李嘉诚在上一家塑胶厂时曾经做到总经理一职,但是两者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上一个塑胶厂是一个老厂,有熟练的工人,先进的机器,也有自己的产品生产销售网,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已经步入正轨。而现在的长江塑胶厂,从生产到销售都如一张白纸,需要从零开始。对于当时的李嘉诚来说,不仅要打开市场的销路,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掌控好整个工厂的运营和规划未来的发展。

此外,长江塑胶厂还缺乏大量的人力资源,它的第一批工人都是门外汉,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内地来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机器生产,全厂上下唯一的塑胶师傅就是老板李嘉诚。从安装机器开始直到生产产品,都是李嘉诚亲自带领工人一起完成的。李嘉诚对香港的市场作了深入的调查,再根据厂里现有的机器情况和工人的素质进行考察,发现在当时,最适合长江塑胶厂的产品是塑胶玩具。这种塑胶玩具制品成品体积小,经济利润高,拥有广泛的销路,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另外,厂里还可以再生产一些塑胶水壶、水桶等日常用品,虽然利润不高,但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长江”的销路。

李嘉诚确定了长江塑胶厂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向后,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了。很快,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产品--50支塑胶玩具枪下线了。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完整地取出来的时候,李嘉诚像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异常兴奋。一向节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了一次--他带着所有工人去一家小酒馆聚餐,庆祝他们的第一批产品顺利产出。

有了自己的产品之后,李嘉诚开始为自己的塑胶玩具奔波起来。他为了给自己开辟新的销售路线,刻意没有去选择以前厂家的客户群体。为了培养出自己的销售团队,他像以前一样,和几名推销员一起,扛着装满样品的大包走街串巷。他把自己积累下的销售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让那些刚入门的新推销员尽快地摸索到推销的门路。因为长江塑胶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也公道,所以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把塑料玩具全部推销了出去。同时,李嘉诚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他又接下了一单生意。虽然产品推销出去了,但是李嘉诚紧张的心情还是不敢放松,因为他不知道顾客对他的产品的反响如何。只有得到了顾客的反映回馈,看到顾客真正对产品表示满意时,他才能微微松一口气。不久,李嘉诚就得到了市场反馈的信息,信息显示:创业初始的李嘉诚找准了方向,他的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玩具确实是一种质量、销量都非常好的产品。得到了市场反馈的信息,李嘉诚才下令,扩大生产规模。就这样,长江塑胶厂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嘉诚遇到了以前塑胶厂的老客户王经理。王经理得知李嘉诚另起炉灶,自己办厂的时候,便主动要求向李嘉诚订货。可是,李嘉诚却发现,王经理要的货物都是以前的塑胶厂的优势产品,他便对王经理说,自己的厂子才办起来,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和以前的老厂相提并论,婉言谢绝了王经理的好意。因为李嘉诚没有忘记自己在辞职前对老板的承诺,不利用他以前的销售网络和客户来赚钱。后来,原来塑胶厂的老板得知这件事后,更加称赞李嘉诚是一个讲信誉的人。

虽然李嘉诚为了坚守诺言,拒绝了王经理的订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江塑胶厂已经彻底打开了销路。实际上,在长江塑胶厂刚成立时,大事小事使李嘉诚忙得焦头烂额,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是如何把这一切都应付下来的,他又是从哪里获得了这么多旺盛的精力的。后来,李嘉诚在回顾这段创业经历时说,当时,他就是依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长江塑胶厂成立不足两月。因为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异,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冷战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而英国身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自然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英国政府下令关闭所有对华贸易的进出口通道。由于中国内地是香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所以,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香港的转口贸易量急剧下降,紧随其后的,就是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而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

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布满了香港的经济界。香港有关当局不得不为香港经济的发展而寻找新的出路。很快,香港有关当局就发现,虽然“关闭对中国内地贸易”的政策使香港经济大幅下降,但是有一个行业却巧妙地避开了这次灾难,变得更加繁荣兴旺,这个行业就是加工制造业。很快,香港经济界弥漫的悲观情绪就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制造业一扫而光。于是,香港有关当局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植香港本地的加工制造业。从此,香港经济由转口型贸易转向加工型贸易。

选择加工型贸易,也是香港的地域情况所决定的。香港是一个小岛,城市面积不大,它的资源有限,甚至可以说“资源匮乏”;此外,香港人口有限,这一点限制了香港本地的消费能力,所以香港本地的消费市场也不大。这两点决定了香港加工业的显著特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就是说,香港的加工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进口来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也需要依靠出口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所以,香港加工业的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都在海外,只有生产地设在香港,香港只是凭借着本地的劳动力资源来赚取产品的附加值。

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正好搭上了这班香港经济转轨的“顺风车”。李嘉诚有着独特的眼光,他认为即使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讲,塑胶业也算得上是新兴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塑胶制品的加工也有着其他产品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投资少,见效快,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经营。最初,香港塑胶业的原材料主要从欧美日等外部市场进口,产品的销售市场以香港本地为主。经过香港政府的大力扶植,香港塑胶制品的市场迅速地扩大到了海外市场。

自此,长江塑胶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李嘉诚又干起了他的老本行--推销。只要有产品,李嘉诚就可以将它卖出去。长江塑胶厂生产的第一批产品--塑胶玩具枪,很顺利地打开了市场,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接下来,李嘉诚的塑胶厂生产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每一批次的产品卖出去后,都会带来新客户的订单。很快,李嘉诚手里就捏了一沓的订单。

产品打开了市场,手里捏住了订单,此前李嘉诚所担心的工厂生存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随着订单数量的不断增多,李嘉诚不断扩大工厂的生产规模。在第一批工人进厂之后,李嘉诚又招进了第二批工人、第三批工人……为了使这些新进厂的工人们尽快地掌握塑胶技术,李嘉诚把他们分成了几个小组,经过短暂却非常严格的培训后,就可上岗操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嘉诚在工厂里实行了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厂里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长江塑胶厂日夜不停地出货,长江塑胶厂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逐渐走上了正轨并开始迈向了新的台阶。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李嘉诚开始招募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报关员等,不再一人身兼数职,工厂渐渐变得有模有样,比刚刚成立时正规了许多。长江塑胶厂从成立之初到迅速壮大,简直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这是李嘉诚当初没有想到的。工厂的规模扩大了,因此李嘉诚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厂的日常管理和新产品的研发上。

就在李嘉诚春风得意时,他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很多客户抱怨他的塑胶厂生产的产品质量粗劣,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并要求退货。这个消息就像一盆冷水,泼在了头脑发热的李嘉诚身上。李嘉诚清楚,产品的质量才是工厂的生命,而自己在管理中却太急躁了,过于重视利益,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此时,李嘉诚的手中仍然攥着一厚沓订单,常常接到客户催货的电话。眼前的情况使李嘉诚骑虎难下--如果放慢生产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那么就会延误交货的时间,就要付给客户违约金,这样一来,他的老本都要贴进去。于是,李嘉诚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仅仅依靠这些老掉牙的机器,要确保产品质量谈何容易!此外,厂里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操作,在高生产量的压力下,李嘉诚不得不把这些工人当做熟练工使用,实际上,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产品制出产品形状,已经很不错了。

长江塑胶厂的客户们都是中间商,他们要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者出售给海外的经销商。而此时,塑胶制品不像以前那样,占据着很大优势,用户开始挑剔产品的款式和质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紧随其后的就是愈演愈烈的竞争。竞争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优胜劣汰,质量粗劣的产品必然会成为优质产品的手下败将。李嘉诚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李嘉诚事业的航船刚刚扬帆出海,就遇到了惊涛骇浪。

处在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虽然,在上一家塑胶厂打工时,他曾经做过总经理,也掌管过日常事务,可是重大决策仍由老板拍板定夺。现在,他身为老板,就要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工厂的老板,就像一船之长,决定着航船的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现在,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自己不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长江的信誉势必会一败涂地,甚至会毁灭于旦夕之间。 LsrSrOfq5LPnhp82092uH5eKTHjtox6pxYcQsaeXGnW4LyUFtIkirKIfJIBSi1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