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让孩子快乐地接受生活教育

第二章

让孩子快乐地接受生活教育

1.引导孩子乐观地生活

乐观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性格因素,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拥有乐观心态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算处境再糟糕再恶劣,也总是坚信黑暗必然会过去,黎明终究会到来。

相对于那些整日愁眉苦脸、苦大仇深、悲观消极的人来说,乐观积极的人生活得更快乐,学业和事业也更优秀、卓越。

对此,斯宾塞非常赞同,他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每一件事情。

在教育小斯宾塞的过程中,每当小斯宾塞情绪低落消沉的时候(这种情绪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有的),斯宾塞就会微笑着开导小斯宾塞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和从前一样美好。”

与此同时,斯宾塞还会给小斯宾塞讲述悲观哥哥和乐观弟弟的故事,让小斯宾塞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迈的父亲,他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这位父亲想考验一下自己的两个儿子,于是他分别送给他们两人完全不同的礼物,并且悄悄在夜晚把这些礼物挂到了圣诞树上。

第二天清晨,两兄弟都早早地起了床,迫不及待地跑到圣诞树下,想看一看圣诞老人到底送给自己什么样的礼物。

哥哥的圣诞树上挂满了许多的礼物,有一把气枪,一个崭新的足球,还有一辆全新的自行车。哥哥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反而有些不快地将自己的礼物一件件取了下来。父亲见大儿子忧心忡忡的样子,便问道:“是不是不喜欢这些礼物啊?”大儿子极不乐意地拿起气枪说:“看吧,如果我拿着这支气枪出去玩,就很有可能把邻居家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这个足球,我最终肯定会把它踢爆的。至于这辆自行车,我承认骑出去玩耍会很开心,但要是不小心撞到树干上,我必定会摔伤。”大儿子说完后,便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卧室,只留下哑口无言的父亲在原地发呆。

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挂有一个小纸包外,别无他物。当他兴高采烈地打开纸包看时,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并且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四处寻找什么。父亲看小儿子这么高兴,不禁问道:“你礼物这么少,为什么还这么开心啊?”小儿子高兴地回答道:“我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这说明现在我们家里,一定藏有一批小马驹。”刚还在发愣的父亲被小儿子这种乐观积极的情绪所感染,也跟着小儿子一起开心地大笑起来,并且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的圣诞节啊!”

不同的态度导致截然不同、完全迥异的结果,哥哥因为悲观消极,总是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甚至会毫无边际地加以联想,让自己处在无尽的担忧之中,所以再多再好的礼物也无法使他快乐起来,反而会增加他的忧虑和不快,并且殃及到周遭的人。而积极乐观的弟弟则总是会从事情好的一面来看待、思考问题,就算自己得到的礼物很少,甚至只是一小包马粪,但他还是非常快乐,并且在不知不觉之间,将自己的这种快乐情绪传递给了身边的父亲。

这就是悲观消极和乐观积极的区别,带给自己和他人不同的感受。从这个故事中,小斯宾塞得到了巨大的启发,也明白了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向其靠拢。

的确,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同样,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乐观积极的心理总能带来快乐的体验和美好的结果,而悲观消极的心态却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不利于孩子成长以及今后的发展。

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孩子乐观地生活,使孩子快乐地成长。

2.给孩子最好的,让他去放大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自己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没有多大的能力和资本,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这样又怎能培养教育出优秀卓越的孩子呢?

古今中外,有这种顾虑的家长不在少数,斯宾塞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并且针对这位家长的困惑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教区的主教邀请斯宾塞参加关于家庭教育的恳谈会,并要他作一个主题发言,分享一下自己的教育心得。

在恳谈会上,镇上的铁匠汤姆逊向斯宾塞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尊敬的斯宾塞先生,我们都知道你在家庭教育方面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但是在我们这样偏僻的小镇上,几十年来就没有出现过什么大人物。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又能把孩子教育到什么程度呢?在这个小镇上,除了神甫和火车修理工有点文化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只知道打铁、种土豆、卖杂货或者缝衣服。”

对于汤姆逊的这种观点,斯宾塞不是完全不理解,但他并不赞同,于是便临时决定将原本准备在恳谈会上发言的主题改为“给孩子最好的”,专门针对汤姆逊的困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斯宾塞是这样回应汤姆逊的:

的确,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镇上,大部分人都是小人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也必然是小人物,也并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必要去全身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书写。在这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成人或许已不再有什么机会,但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我们递到孩子手上的可能只是一小截接力棒,但是孩子能跑多远、能跑多快,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能小看这截短短的接力棒。

比如您汤姆逊先生,也许您这辈子都在镇上打铁,成不了什么大人物,但是您也有自身的优点,您坚韧、谨慎、热情,还有一些小创意。如果您将这些变为小礼物送给您的孩子,让他发扬光大,那么他将来很可能成为一位卓越的大人物。

如果说培养孩子的技能是学校的事情,那么培养孩子的品质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积累很多的财产,也得不到什么大的名望,但是在生活的历练下,每位家长都会积累一些优秀的经验和品质,把这些珍贵的经验和品质传给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将其放大,发出灿烂的光芒,成就孩子的一生。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老一辈,再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孩童时代。虽然我们现在已为人父母,但都会对父辈的善行以及努力印象深刻,并且无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种下自己优秀的品质,将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

记住:给孩子们最好的,尽管很少;给孩子们最好的,就算不是金钱和地位;给孩子们最好的,但不是我们的恶习和无奈。

父母给予孩子们这些就足够了。相信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看到每一棵成熟的小麦,每一株硕果累累的果树,我们都会会心地微笑。

正如斯宾塞所说,家长就算没有很多的金钱,没有很高的地位,但如果将自身最好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并引导孩子无限放大这些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也终究会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请从现在开始自信起来,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疑问毫不犹豫地说不吧!

3.使孩子学会快乐的自我暗示

所谓自我暗示,就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人事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会误导人们的判断,使人们丧失信心,变得自卑,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能坚定一个人的信心,促进事物的发展。

可见,自我暗示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甚至对一个人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达成了共识,罗马帝国君主马可·奥勒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他期望成为的样子。”著名的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思考到的东西。”美国本土第一位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表示:“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头脑的观念来改变生活。”

自我暗示对心智已然成熟的成人都有如此大的作用,对年龄尚小、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来说更是效果显著。如果某个孩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记忆力,那么他就真的会记不住东西;如果某个人从早到晚都在担心自己会变老,那他肯定会很快衰老;如果让一个孩子每天都重复对自己说“我恨自己,真的很恨自己”或者“为什么我总是出错”等诸如此类消极的话语,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真的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我们不妨看看斯宾塞是怎样处理的。

有一次,小斯宾塞突然莫名其妙地问斯宾塞:“我是不是有点神经衰弱啊?”听到这句话后,斯宾塞大吃一惊,仔细询问之后才明白,原来小斯宾塞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观点,说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了解很多知识,那么他一定会存在神经衰弱的毛病。此后,“神经衰弱”这个词语一直在小斯宾塞的脑海里回荡,一旦身体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就会归咎于“神经衰弱”。

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成为小斯宾塞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斯宾塞决定通过交谈以及其他的方式,来消除小斯宾塞的这种心理障碍。于是,他要小斯宾塞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对自己说“我的身体和头脑真是太好了”以及“感谢上帝和父母,你们给我的一切都如此完美”等积极的话语。

最初,小斯宾塞只是轻声说,后来,斯宾塞鼓励他别犹豫,用尽可能大的声音说出来。一个多月后,小斯宾塞“神经衰弱”的心理障碍便完全消失了。

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别的孩子身上,斯宾塞同样利用这种快乐的自我暗示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困扰。有一年冬天,斯宾塞接受劳尔神父的请求,教导几个寄住在教会里的流浪孩子。

这些孩子都胆小怯懦,看上去非常自卑。为了改变他们这种唯唯诺诺的性格,斯宾塞决定引导他们学会快乐的自我暗示。于是,他找来几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两句激励人心的话,然后将卡片放在纸盒里供孩子们抽选,每人限抽一次,抽到哪张卡片,上面的话就是自己的幸运语。

斯宾塞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不断重复自己的幸运语,比如“今天我要快乐地和每个见面的人打招呼”、“我的记忆力非常好,可以记住一切”、“我很快乐,我一定会成功”、“我很有信心,很有力量”等等。

因为这些卡片和幸运语都是自己自主选择的,所以孩子们都非常重视它。一开始,孩子们还畏首畏尾,不习惯也不敢说出声来,斯宾塞就特意询问每个孩子的幸运语,并且要求他们大声回答。

就这样持续两周后,孩子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底气也越来越足,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在不断的、快乐的自我暗示下,孩子们越来越有活力,待人接物也充满了自信。

有了多次成功经验后,斯宾塞总结出,快乐的自我暗示在孩子从幼儿到少年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火把一样,点燃了孩子的生命和智慧。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快乐的自我暗示。

4.让孩子经常做一些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家长们应该都知道,运动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有益活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些运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的确,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尤其是对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更应该多做一些运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因为过分注重对孩子的心智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成长,他们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布置一大堆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功课,或者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让孩子几乎没有一点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结果,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是体弱多病的“书呆子”或者是厌学的“问题儿童”。

对于家长这种重心智轻身体的教育观念,斯宾塞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认为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成长是同等重要的。就像身体无法承受过重的压力一样,过量的心智教育同样会让孩子难以吸收,不但无法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得不偿失、适得其反。只有平衡身体和心智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结合,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斯宾塞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经常在小斯宾塞学习一段时间后,带着小斯宾塞从镇上跑步到德文特河去玩耍。在河岸边,斯宾塞和小斯宾塞一起尽情地喊叫,用石块在河中比赛谁打的水漂多,或者用泥沙比赛谁堆的城堡快。这些都是每天斯宾塞和小斯宾塞在一起的最惬意的时光,也是斯宾塞快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在河边的运动虽然并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但是却给孩子的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育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运动还起到了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间接促进了心智教育的发展。

快乐教育一直是斯宾塞的主张,他非常赞同这样一句名言:“教育应该在孩子厌烦之前结束。”斯宾塞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极其严肃的教育,而应该能让孩子从中得到身心上的快乐。运动就是这快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运动也是生长的本能,是获得补充能量的机会。

事实也证明如此,小斯宾塞在每次运动之后,对学习的兴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大大增强。

既然有如此积极的效果,家长们就不应该忽视这一点,而应当鼓励孩子每天都做一些快乐的运动。

5.让孩子远离危险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一不留神,我们就可能陷入其中,受到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威胁,成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了。因为年龄小,接触和经历的人和事还不多,孩子们都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情况,帮助孩子远离危险。

在对孩子的安全防护措施上,斯宾塞做得非常到位。他认为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面临着不一样的危险,其中尤以1~3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身边潜藏的危险最多。

日常生活中,斯宾塞会经常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针对孩子在低龄阶段的环境特点、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了几个潜藏在孩子身边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1.危险的成人床

出于各种原因,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睡大床,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家长在熟睡的时候喜欢乱动,一旦用手或者脚压在孩子幼小的身体上,孩子就很有可能窒息而死。

斯宾塞就曾举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只有四个月大的小女孩,和父母一起睡在成人床上,在睡觉的过程中,父亲粗壮的胳膊压住了小女孩娇弱的身体,结果小女孩因无法正常呼吸而死亡。

现实生活中,这种死于成人床上的幼儿并不在少数,斯宾塞就曾统计过,英国在5年内就有200多名幼儿夭折在成人床上。

对此,斯宾塞一再提醒各位家长,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考虑,孩子都应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上,这样既能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能防止意外,让孩子远离危险的成人床。

2.危险的气球

在孩子玩耍的所有玩具中,气球是最容易引起窒息的。当孩子在吹吸或者咀嚼破了的气球时,如果突然发笑,那么就很有可能吸入气球皮,一旦滑入气管,就很难取出来了。

3.危险的水桶

孩子在刚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头重脚轻而跌倒,这个时候,孩子周围的物体都有可能成为危险因素,尤其是装满水的水桶,一旦孩子倒栽在水桶里,就有溺死的危险。

在斯宾塞的身边,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悲剧:刚满一岁的小女孩佳尔文在妈妈忙于打扫卫生而疏于照看她的时候,自己爬到了水桶旁,结果身体失去平衡倒栽进了装满水的水桶里,不幸溺水而亡。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家长们在照看孩子时,一定要认真负责,努力为孩子排除掉各种安全隐患,帮助孩子远离危险。

4.危险的塑料袋

和斯宾塞生活在同一个小镇上的裁缝威廉斯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儿子,有一次在熟睡的时候,威廉斯的儿子不小心滚到了放在床上的塑料袋上面,他那还未长开的幼小的嘴和鼻子吸住了塑料袋,由于呼吸不通畅,最终窒息而亡。

因为有过前车之鉴,所以斯宾塞建议家长不要在家里随意放置塑料袋,尤其是孩子睡觉的床,更应该是塑料袋的禁区。

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斯宾塞所总结的危险因素外,家长们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安全防患意识,尽可能地排除一切疑似危险因素,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6.给孩子用药务必准确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稍微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家长就寝食难安,担心得不得了,生怕有啥闪失伤害到孩子。尤其是在孩子感冒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家长更是坐立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管孩子有病没病或者是大病还是小病,都会火急火燎地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然后再买一大堆药回来给孩子灌,好像只有一个劲儿地吃药,孩子才能好起来似的。

在斯宾塞看来,家长这种对孩子过度关爱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不科学的。他认为,除非孩子得了明显的重病,要不然就不要过多过滥地给孩子用药,因为这样会降低孩子自我调节的意志和能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发展。

理智和经验也都告诉我们,孩子娇嫩的身体经不起太多的折腾,更何况是药三分毒,过多过滥地用药必然会带来副作用,对孩子幼小的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且,家长应该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要知道,有很多疾病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不需要大动干戈的,只要用一点消食水,禁吃肉食,再静心休养一下就能恢复过来。比如孩子发低烧时,家长可以先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温,用冰块或者湿毛巾敷孩子的额头,只要体温不是很高,就不需要服用退烧药。当这些温和疗法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家长再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也不迟。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家长忽视孩子的健康状况,只是不要因为一点小毛病而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当孩子哭声异常、呼吸困难或者抽风时,家长一定要毫不迟疑地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治疗,千万不要妄想通过巫师或者其他迷信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否则,会耽误时间而贻误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的医学技术已然比斯宾塞生活的那个时代要发达很多。尽管如此,按当年斯宾塞的建议来看,不管医疗条件有多大的改善,家长们都应该在家里准备一本《育儿医学常识》,以便随时翻阅查看。此外,家长还应该在家中准备一些比较常用的医疗用品,比如体温计、感冒药、紫药水等。

只有调整好心态,保持冷静理智,避免“病急乱投医”,给孩子准确用药,孩子才会尽快恢复、成长起来。

7.教会孩子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

孩子年龄小,自然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还不了解,但是家长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仍应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传授知识,尤其是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

在这方面,斯宾塞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

家长首先要对各类知识进行分类,然后依据各类知识和生活关联的程度作一个排列。斯宾塞的分类排列是这样的:

A.直接有利于自我保护的知识。

B.获得生活资源,间接有利于自我保护的知识。

C.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知识。

D.与维持正常社会关系有关的知识。

E.用来满足爱好和情感的知识。

在上述各类知识中,A类知识是保护我们个人安全以及预防各类危险的知识,理应放在首位;B类知识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劳动、生产、工作,也就是养活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去承担相应的责任;C类知识是关于家长应该怎样养育孩子的知识,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关键;D类知识是做一个公民所需的知识,比如社会规则、个人义务等;E类知识是除以上知识之外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包括诗歌欣赏、绘画、音乐等。

理想的教育当然是将以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就算不能,也应当根据主次进行有比例的学习。

在所有的这些知识中,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有些知识仅有永恒的内在价值,有些知识是有半内在价值,还有一些知识则具备习俗的价值。像科学真理是具有永恒的内在价值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有用,比如“1+1=2”或者“氯是一种消毒剂”等等;因为懂得拉丁文或者希腊文字而增加了英语知识,这可以算是半内在价值;而历史上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发生的事件这类事实则仅仅具有习俗上的价值。

显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比有半内在价值的知识以及习俗知识都重要。而这每一种知识,都存在双重的价值,不但能用来指导行动,而且可以用来训练心智。

虽然人类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从小就懂得躲避陌生的东西以及未知事物所带来的危险。但这并不是A类知识的全部,所以在引导孩子学习A类知识时,家长应该传授得更加具体深入。比如教会孩子怎样避免因为不遵循生理规律而生病;如何防止由于不良习惯所引发的身体衰弱等等。

孩子只有学会了这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才能谈接下来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会他们保持身体健康以及良好情绪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B类知识的价值,相信几乎每个家长都清楚。的确,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都养不活,又怎么可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呢?所以,这类知识一度被家长视为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比如语文、数学、物理等知识。

家长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B类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众多知识中的一种,孩子除了学习这类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知识以及满足自身情感和爱好的知识等等。

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教会孩子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

8.陪孩子一起唱唱歌

唱歌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精神气质,起到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陪孩子一起唱唱歌。关于家长带孩子一起唱歌的好处,斯宾塞曾用身边的真实故事证明过。

科路斯夫妇应该算是斯宾塞所居住的小镇上最严厉的人,他们开了一家裁缝店,从早到晚都一直在忙里忙外。因此,夫妇俩很少与外界交往,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每个周末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去教堂做祈祷,从不缺席。

有一天,科路斯太太上门拜访斯宾塞,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我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是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督促小女儿学习。孩子学习也挺用功的,放学一回到家就会捧着教科书读,只要她出去玩一会儿,我就会马上把她叫回来。尽管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斯宾塞听完科路斯太太的话后,沉思了片刻,接着询问道:“您女儿喜欢唱歌吗?还有,平常你在家会经常唱歌吗?”

科路斯太太被斯宾塞问得一头雾水,有些纳闷地回答道:“我女儿从来不唱歌,至少我没有听到她唱过。我平时也不喜欢唱歌,都这把年纪了,还唱什么歌啊!再说,这与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斯宾塞微笑着回答道:“因为孩子需要快乐。您年轻的时候喜欢唱歌,是因为您内心快乐。而您的女儿年龄这么小,竟然不喜欢唱歌,这说明她内心并不快乐。科路斯太太,您不妨试一试,每天陪孩子一起唱唱歌,相信您担忧的情况会有所好转。”

当科路斯太太再次上门拜访斯宾塞的时候,她的精神状态明显比上次好了很多,她兴高采烈地对斯宾塞说:“斯宾塞先生,真的太感谢您了!自从学会唱歌以后,我女儿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比上学期好多了,而且我发现,她唱歌唱得很好听。”说这些话的时候,科路斯太太难以掩饰她内心的惊喜和激动。

斯宾塞的建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是因为唱歌确实是一件能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轻松愉悦的事情,而科路斯太太的女儿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心不快乐。只要找到快乐的源泉,那么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得到提升。这样一来,能使人快乐的唱歌便成了一剂灵丹妙药。

人类天性就是热爱唱歌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唱唱歌,不但能增强孩子生活的信心,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明白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枯燥的作业和成绩,而且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郁闷,使肺部和腹部得到锻炼。

斯宾塞就是这一行为的忠实践行者,他经常带着小斯宾塞在家里或者野外放声高歌,从中感受到快乐和美好。各位家长是否也应该效仿一下呢?

9.到大自然中开启孩子的悟性

很多家长都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没有灵性,做事情迟钝呆板,学东西也毫无悟性,怎么教也教不会。有这种埋怨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身处的状况:他们小小年纪就已经戴着厚厚的眼镜,背着重重的书包,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他们都把头深埋在书海之中,甚至连周末放假,他们也被父母关在房间里继续硬着头皮啃书本,俨然是现代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真实写照。

很明显,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势必对外界事物一无所知,又怎么会有灵性和悟性呢?

如果斯宾塞生活在现代,一定会为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家长感到揪心。因为他认为,一味让孩子拘泥在书本知识中,会阻碍孩子悟性的发展,使孩子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大脑愚钝,只有经常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自己去亲身体会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孩子的悟性才能得以开启。

在斯宾塞眼里,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教师,是无所不能的音乐家,是最为杰出的色彩和造型大师,是熟稔万物规律的智者,也是人类心灵治疗的天然圣手。它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它既可以向孩子展示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也可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调整放松;它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着自己,从不索取,也从未厌倦;它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公正、宽容,不但具备父亲般的威严、热情、理性和粗犷,而且拥有母亲般的柔情、温柔、感性和细腻;它既可以成为每一个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典范,也能够让所有孩子的知性、感觉得以升华。

因此,在对小斯宾塞的教育中,斯宾塞总会巧妙借用“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老师。他经常带着小斯宾塞投身于大自然,一遍又一遍地倾听大自然谱写的四季乐章,如痴如醉。

在这样浑然天成的音乐课堂中,小斯宾塞变得越来越热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也非常乐意了解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不但从中掌握了生命的节律,而且还获得了永生不息的前进动力。小斯宾塞的心灵和智慧,就是在这大自然最美妙的音乐熏陶中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起来的。

在小斯宾塞后来的回忆中,就将大自然称为自己“第二位伟大的老师”,至于第一位,可想而知是作为家长的斯宾塞。

看到这里,家长们可能会认为这些与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从本质上来看,它却是所有教育的源头,也是开启孩子悟性的按钮。每个具备良好品行的成功人士,都曾是大自然这位伟大导师的直接受益者。这位伟大且可亲可敬的导师,是等待浪子回头的慈父,是接纳游子回乡的村庄,是引导探索者的智者,是伴随一生的幸福而富足的美好祝愿,是孩子的另一位父母。

正因为大自然对孩子悟性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斯宾塞才强烈建议各位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精心制订一份计划,摆正心态,松开自己紧握孩子的手,为孩子打开这扇充满灵性的窗户,将孩子送到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导师手中。

10.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家长们一直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对孩子管头管脚,包揽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务,孩子做任何事情,面对任何问题,家长都会乐此不疲地抢着给孩子想办法、作判断。

家长的这种做法,可能能暂时帮助孩子解决眼前的问题,为幼小的孩子排忧解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但帮不了孩子,而且还会养成孩子的惰性以及对父母的依赖性,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与诸多家长不同的是,斯宾塞懂得尊重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思考和判断的权利(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某些事情上,或许可以找别人帮忙替代,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判断是无法被他人替代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好的成长和发展,就必须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当享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摆正心态,要知道:孩子的思考也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判断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但是任何人都有这样一个由无到有、由生到熟的经历。倘若没有这幼稚、单纯的思考,怎么会产生成熟的思想?如果没有判断失误的经历,又哪里会有准确的判断?

况且,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使孩子获取已有知识这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对孩子心智的训练,以增强孩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证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斯宾塞还列举了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官方文件以及当时权威人士的论断:

1840年的言论:“每一个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旅行的人,一定会因为缺乏空气窒息而死。”

1844年:“电力照明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去严肃考虑和对待,因为这根本不可能,完全是天方夜谭。”

1876年,某位科学家说:“跨越大海通电话,就像飞过大海一样,是不可能做到的。”

1878年:“在现实当中,不可能以任何一种方式组装出一架能让人飞行的机器。”

以上这些在当时非常权威,看似无法撼动的“真理”,在如今都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如果后人都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这些观点,盲从地相信这些“不可能”,那么或许到现在,上面这些言论仍旧会被人们奉为“真理”,科学技术和人们的生活也仍将停留在当时。

由此可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推动文明发展、知识以及社会进步的力量。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如果缺少了独立思考和判断,那么一切都将停滞不前。

为了孩子美好的将来以及日后幸福充实的生活,家长一定要尊重并且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孩子遇到什么事情,家长不要总是殷勤地为其出主意、作决定,而应该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在这一点上,斯宾塞做得很好。每当小斯宾塞在学习与生活上有自己的想法时,斯宾塞从来不会盲目地否定,相反,他还会耐心地引导小斯宾塞,询问小斯宾塞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作决定。令斯宾塞惊喜的是,小斯宾塞经常会闪现出一些美丽的思想的火花。

因为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斯宾塞提醒家长们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思考和判断,相反,应该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像尊重自己的思考一样尊重孩子的思考。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起来。

11.告诉孩子生活是他自己的事情

“我希望我女儿长大以后能拥有轻松而富足的生活,远离贫穷和疾病。”

“我期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正直、清醒的人,千万不要受到邪恶的诱惑。”

“我祈祷我的孩子能永远幸运,长大成人后能拥有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拥有类似这种美好愿望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或者最优秀的的人,将所有的好事都加诸在孩子的身上。

家长这种祝愿孩子,对孩子怀有美好期望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应该清楚的一点是,这些终究只是自己内心怀抱的希望,要想孩子真正如自己所愿,归根结底还是必须要孩子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

正因为如此,斯宾塞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各种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并且明确告诉孩子生活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和解决,千万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让孩子明白“自助者天助”的道理。

这种教育,其实在动物世界也极为常见,比如在狼的家庭中,狼崽出生没多久,就会被狼爸爸赶出家庭,去感受外界的严酷。在独自生活的过程中,狼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肌肉变得更结实,反应更加灵敏,知觉也更敏捷。而这些,都是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本领。

除了狼以外,狮子也是这样锻炼自己孩子的。当捕获到猎物后,雄狮和雌狮都会把自己的孩子赶开,等它们吃完以后,再把剩下的、难咬的部分给孩子。雄狮和雌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它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美味的食物必须通过自己激烈的搏杀才能享受到。一旦幼狮学会捕食,雄狮就会把它赶出去,让它独自在自然中训练生存的能力。

虽然人类社会不像自然界那样残忍,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生存法则,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相同的。

为了不让小斯宾塞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斯宾塞非常注重对小斯宾塞独立意识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小斯宾塞的过程中,斯宾塞不断提醒小斯宾塞,生活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独立去面对。

当小斯宾塞不小心跌倒时,斯宾塞从来不会因为疼惜而连忙去扶起他,而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或者引导小斯宾塞说:“地上的石头想看你自己是否能爬起来呢!”

当小斯宾塞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题目无法解答时,斯宾塞不会急着教给小斯宾塞答案,而是告诉小斯宾塞各种解决的途径(查字典或者找资料等),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如果小斯宾塞因为懒惰或者依赖而拒绝自己动手时,斯宾塞就会坚定地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你能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使用正确的措辞,要知道,相对于简单粗鲁的告知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充满感情的语言。比如“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只有学会独立去解决问题,你才能获得成长的快乐”和“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我才不管你呢”这两句话,虽然意思一样,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12.从小让孩子意识到想收获就必须劳动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的意思是,付出一分劳力就得到一分收益。如果将这句话改为“一分收获,一分耕耘”,进行逆向思维也是未尝不可的,意思就是想得到收获,就需要有所耕耘。

是的,就像某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想收获,就必须劳动;想收割,就必须播种。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劳动,才能最终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基于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想要收获就必须劳动这一不容置疑的道理。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想买什么、想吃什么,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孩子提供,生怕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不高兴。

生活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因为自己的要求总是能被满足,他们会将所有的一切包括家长的给予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可是,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而父母也会随之老去,精力会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加而渐渐减少,已然无力给予、满足孩子,更无法替代孩子去生活。这个时候,早已习惯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答案必然是:手足无措,落后于他人。

相信家长们都万万没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满腔爱意竟然会成为阻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在这方面,斯宾塞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他认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家长应该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这样做的效果必然比家长直接给予要好得多。

斯宾塞表示,简单的给予或许能满足孩子当下的需求,同时带给家长“给予的乐趣”,但是却使孩子因此丧失了个人争取的乐趣。如果家长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引导孩子通过劳动换取所得,那么孩子不但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想收获就一定要付出劳动。

斯宾塞一直期望小斯宾塞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充满爱心,懂得依靠个人的努力劳动去赢取幸福生活的人,所以在培养小斯宾塞的过程中,斯宾塞一直贯彻“想收获就一定要劳动”的原则。在小斯宾塞七岁以后,他所获取的所有东西(除必需的学习、生活用品),几乎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对小斯宾塞的快乐成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把握好孩子劳动的力度和强度,尽量不要让孩子的求知欲因为过度的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而减弱,更不要让过度的劳动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13.让孩子积极地作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相信家长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父母的羽翼也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的确,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长大成熟,必须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那一天。

这就好像蒲公英的种子,只要一成熟,就会离开母体随风飘去,飘到另外一片土壤生根、发芽。

领悟到这一点后,家长就应该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孩子长大后要离开自己,独自开始生活的事实。

就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投入到新的世界中去吧,让曾经吹打过自己的风雨,继续吹打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独自去面对自己也曾独自面对过的生活。

这都是生命必然的经历。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类正是因此而获得了发展和繁衍,生活也恰是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令人着迷。

所以,斯宾塞建议家长在端正自己心态的同时,还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积极地作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准备是涉及多方面的,包括知识方面的、品质上的、习惯方面的以及身体上的等等。其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是这诸多准备中最重要的准备。

只有提前作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孩子们才会在离开父母的羽翼庇护后,从容应对生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最终获得快乐的人生。 22n7XwN60YiuyDj2CgEVLh0YSytjPWLCg+uOYDUQEkPooevPChMyVXvoTRkqdM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