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情绪负债

第一节:情绪负债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教育使人们背上情绪的债务

情绪负债让人伪装、压抑自己

情绪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

人是万物之灵,和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人比动物高明。但是为什么动物不上学,人却要上学?动物不需要受教育,人却要受教育?动物可以自由自在,人却没有办法自由自在?这些问题困扰人们很久。人类本来就应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可是现实中人类却要受很多的限制和约束。就连孔子也说他到70岁才自由自在,但还是要“不逾矩”。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很随便,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不能违反规矩。

人类受了教育,就会有一些框框,在这些框框里面,大家要去找到合理的自由。如果没有框框的负担,人们就觉得有自由,但是当没有框框限制的时候,人们很快就会违反规矩,“自由”便受到打击。所以,人类是没有框框要先找框框,有了框框以后,慢慢要把它解脱掉。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无聊,其实是人类通向自由的一条必经之路。

情绪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比如可以想哭就哭。其实哭原本是很自然的,但现在不是。大家现在哭,第一个,要哭给别人看;第二个,要哭一个样子;第三个,没有泪水,就开始制造一些假泪水,甚至现在有一个职业就是帮人哭。人类越来越奇怪,越来越违反自然,越来越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样。其实该哭就哭,不要管是男是女;想哭就哭,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先顾虑到别人,不然会显得你很自大。只有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人类才会充分地自由。

人类从小就背负情绪债务

人类被迫背上情绪债务

人从小就有很多的情绪负债,使得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童年的情绪负债会成为人类最早最无辜的债务,有很多人终生摆脱不掉。而人类从小就背负上情绪债务,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功劳”。

一个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哭,大家不会骂他、不会打他,因为觉得小孩子哭是对的,很自然。可是等到小孩子半岁、一岁或者两岁的时候还哭,大人就会对他说不能哭。其实这时大人已经教错了,因为小孩子会觉得好像“哭”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好像“哭”是要有目的的。一个人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大人的意思了,比如一个小孩子骑自行车摔跤了,很痛,但他不哭,他爬起来推自行车回到家,妈妈一问他怎么了,他就开始哭,哭得很难过,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哭是要给别人看的,没有人看就不用哭了。这就扭曲了人类自己的感受。

现在有些人不送他们的孩子到学校去,也不让孩子上大学,因为他们认为老师会把自己的孩子教坏。老师教孩子画画的时候,会告诉他要怎么画,但是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呢?画画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画法,但是老师却在教花儿一定要是红色的、叶子一定是绿色的,如果有的孩子问一句“为什么”,也会被老师斥责,说他“扰乱课堂秩序”。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样做的话,孩子的思维就被禁锢住了。

现在很多人乱教,小孩子也就乱学,然后这些乱教的东西就变成他们的情绪负债。比如一个小孩子有一次考试考了92分,他就知道回家要挨打8下,因为要补到100分才行,这就是负债。所以,每一次考试小孩子就认为一定要考100分,结果一到考试就紧张兮兮,实在考不到100分,他就开始想怎么作弊。这些都是教育上的误区。如果考多少分都不会挨打,那么小孩子是不会作弊的。

其实很多事情大家都是被迫这样做的,是父母、师长、领导让做的。所以一个人幸运不幸运,就是看他有没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和好的领导。如果他们给的标准是正确的、合理的,那这个人就会自由自在;如果他们给的标准是扭曲的,这个人就会有情绪负债。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情绪负债。

人类不得不压抑、伪装自己

长期的伪装和压抑,会给人造成一种不能充分表达的压力。把话讲出来,虽然会造成很多的问题,但是讲话的人会很痛快;如果不敢讲,就会造成一种紧张和不愉快,最后影响到对人、事、地、物的看法。一个人不要压抑和伪装自己,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得不伪装,这也是人从小就有的一些负债。

比如一个小孩回家,爸爸问他今天考得怎么样,小孩说考试不及格,爸爸就问为什么不及格,小孩子第一次会说全班都及格,就他一个人不及格,爸爸觉得很没有面子,就会打他。以后小孩子就知道不能这样说了,这样说会挨打。如果下次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及格,他就会说又不是他一个人不及格,全班都不及格,爸爸就不会打他。从此以后,小孩子慢慢就懂得要伪装和说假话。长大以后,会知道要让对方有面子,就开始扭曲自己,然后造成很多情绪负债。

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要诚实、要坦白,但是都不敢做,就是因为小时候的情绪负债造成的,如果不解除负债,人就经常会很痛苦、很不安。

情绪负债亦造成人自己

人是怎么来的?西方人相信人是上帝造的,达尔文说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中国人说人是自己搞出来的,是自己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的。

人生只有一个规律,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不一定是负面的说法,比如一个人自己做饭,自己吃得愉快,是“自作自受”;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享受成果,不管好坏,也是“自作自受”。每一个人要替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因为没有人能替别人做主,没有人能替别人负责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才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

各色各样的人生经历,造成了今天的人们。人在1~10岁时,其实都差不多,没有太大差异。年纪越大,差异越大。因为人类自己在不停地积累自己,就造成了不同的样子。比如一个人的长相就是自己造成的,18岁以前的长相,是父母给的;18岁以后长什么样子,是人自己造成的。因为“相由心生”,一个人情绪负债太多,心里被扭曲的地方多,他就可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弄得未老先衰,或者弄得昏头昏脑;如果一个人情绪很稳定,生活很乐观,他就会是一种做事不慌不忙的样子,脸上的表情始终会很平和。

第二节:情绪负债的三个来源

三种不同性格产生不同约束

伪装和压抑使人压力增大

人们在“不满”与“不改”之间挣扎

情绪负债来源于三种性格:一种叫做依赖型性格,一种叫做控制型性格,一种叫做竞争型性格。这三种不同的性格,会对人产生不同的约束。

依赖型性格

具有依赖型性格的人常常在好坏、善恶之间徘徊,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这件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等。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居”,自居就是把自己比喻成什么。比如玩“过家家”的时候,男孩子经常自居是爸爸,女孩子经常自居是妈妈,所以慢慢地男孩子会跟爸爸学,女孩子会跟妈妈学,长大以后他们自然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过现在爸爸一般都比较忙,小孩长期跟妈妈在一起,上学以后又碰到很多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都女性化了。人类女性化、中性化,其实都是情绪负债。

其实有些东西很难分好坏,很多事情与好坏也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人类经常在善恶、好坏之间,自己找自己的麻烦。比如你小的时候去看电影,肯定会问: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你越长越大,就越不知道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分好坏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分不了,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坏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现,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才是比较实际的。“我是男子汉吗?”“我是真正的女人吗?”没有人能有答案的。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黑白分明的,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黑白不分明的,它们和大部分“黑白”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有人会把自己深深地陷在这里面,造成他自己的不安宁和别人的不愉快。

有很多事情人类是无可奈何的,要靠自己来调整。只有小孩子会问:“我可爱吗?”“我会遭大人讨厌吗?”但是有些人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成长里。有人一开口,就好像他还是六七岁的样子;有人到了二三十岁,他的表现还和小孩一样,这个人就是长不大。很多人是长不大的,就是因为他们依赖从前、依赖父母、依赖这种对于好坏的判断。一个成熟的人,是没有这些困扰的,因为他会告诉自己,没有办法分好人和坏人。不能说一个人这件事情做得不对就是坏人,这件事情他表现得好就是好人。只要经常想到这些,人就会慢慢成熟。

控制型性格

控制型性格有三个大问题。第一个,在对错之间徘徊。“我做对了吗?”“我做错了吗?”其实没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不要在二分法的两极化当中增加自己的困扰。当一个人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他就越清楚想要做到“黑白分明”是困难的,中间会有很多灰色地带,会知道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的范围在慢慢扩大,这样,他的情绪才会比较平稳。

第二个,“我聪明吗?”“我是不是很蠢?”其实没人知道什么是聪明,投机取巧的人可能是最笨的人了,因为他吃的亏一定最多。现在很多人很喜欢看那种“厚黑”之类的书,觉得自己既能得到好处,又不违法,是最聪明的。其实不见得,因为人是有良心的,但是那些书都没有告诉人们良心在哪里,会造成人的良心不安。

第三个,“我坚强吗?”“我软弱吗?”最软弱的人其实是最坚强的。水最柔软,但是水却能把钢板滴穿。世界上的东西“软硬”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比如风吹来的时候,最硬的东西往往会先折断了,软的东西则不会断。很多人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韧而不僵”,很少会断。

竞争型性格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大家要有竞争意识,因为现在的社会,一个人如果缺少竞争意识的话,会很快被淘汰。人类发明电脑,是有价值的,因为电脑可以让人记忆、计算方便,但是现在很多人在电脑上拼命工作,变成电脑的奴婢,好像自己在电脑前待的时间越长,自己越努力一样,结果最后死在电脑上面。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让大家买东西方便,可是人类很快就变成了钞票的奴隶,认为谁的钱多谁的本事就大。人类发明汽车,是用来代步的,可是现在有人又要买名牌,又要买排量大的,好像不买名牌、不买大排量的自己就被别人比下去了一样。人类发明东西,本来是为了帮助人类自己过好日子、过好生活的,但很多东西总会慢慢变成折磨人类的“凶手”,弄得大家很严重地扭曲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三种性格的优点、缺点,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看是哪种性格占主导地位,然后积极改善,获得情绪自由。

第三节:人们获得很多毒性教条

处处都有毒性教条

毒性教条也是一种情绪负债

家庭常见的毒性教条

常常有很多人批评中国的文化有缺点,其实是不太正确的。如果中国文化有很严格的教条,规定人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那么,大家就知道这规定是错的。但是其实中国文化里没有那些所谓的教条,人们所接受的教条都是无中生有的。换言之,只有说人做错了,没有说中国人的道理错了,因为中国文化里并没有什么主张。比如儒家为什么不能成为儒教?因为凡是有宗教,就一定有教条、有戒律,而孔子是没有什么教条、戒律的,他的“主张”也只有五个字--无可无不可,即世界上既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要打倒孔子,但是最后都没有打倒他,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主张”的人,人们也就抓不到他主张里的缺陷。

不合理的家庭规则

人们今天在家里面接受了很多父母对文化的扭曲,那不是中华文化的错,是父母的错。很多人家里有不合理的规定,比如“不准哭”。小孩本来就要哭,因为他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一个会当父母的人会去观察这个小孩为什么哭,比如“是不是他肚子饿了”?那么父母这次给他吃,下次就要记住了,在他肚子饿之前,先给他吃东西,他就不哭了。还有的父母规定:不能垂头丧气。这也不太现实,因为人有情绪高涨的时候,也有不得志的时候,总让一个人情绪高涨,显然那是不太可能的。

家人貌合神离有隔阂

人人都有不被了解的痛苦,就算一家人,也很少去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父母只看到儿子又搞得脏兮兮的;妻子觉得丈夫今天穿得不正式,要去见重要的人应该打扮得好一点,等等。大家只看到外面,没有顾虑到别人的“里面”。比如丈夫今天根本就不想出去,他有很多事情做不完,但是妻子一定要让他陪自己去逛街,根本不在乎他的想法,丈夫心里不情愿,但为了让妻子高兴,只好装作很愿意的样子陪妻子去逛街,结果自己身心都很累。这样的家庭叫做“貌合神离”。一家人貌合神离,各想各的,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再有钱也没有用。

“家和万事兴”的紧箍咒

有些人为了“家和万事兴”弄得家里面的人很假,有话不敢说,有脾气不敢发,有事情不敢提出来讨论。为什么?怕家庭不和。其实对这个“和”字大家有很大的误解。“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团和气,一种是和稀泥。一团和气又有两种情况:可以万事成,也可以一团糟。“和”这个字要同另外一个“合”合在一起,合不能够和,它是假的和;大家要能够合作,要能够心和心连在一起,这种和气才是好的。如果为了装表面的和,什么事情都不谈,各搞各的,那只是表面的好看,内心是连不在一起的。

中国人是含蓄的,但含蓄是指不要那么冲动、不要那么激烈、不要那么夸张,而不是让人完全没有情绪。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一个人如果总是把愤怒藏在心里面,那是会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压抑,适当的抒发其实是很好的。所以在家里,妻子哭的时候,丈夫不要制止她,等她哭得差不多了,眼泪基本没有了,她自然会停下来,这时候丈夫同她说话才有用。同样,丈夫发脾气的时候,妻子不说话就是了,等他发作完再和他说话,因为他发作以后就没有那么多气了,这样自然的抒发对彼此都有好处。

但是人们现在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和气,为了做表面文章而弄得很假、很虚,这会引起情绪的不安,因为它是不正常的。现在很多家庭里面有很多错误的举动,这个同中华文化没有一点关系。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大家对它的体认要很深刻,即有问题要说出来,大家互相了解,才能真正的和。如果每个人都为了怕爸爸发火而不敢讲话,为了怕妈妈生气就躲躲藏藏,这些都会成为不和的隐患,时间久了一定会爆发。比如一个小孩在家里很乖,到外面就很坏,因为这样他才能平衡。所以,一个小孩在家乖得出奇,乖得让父母感觉到奇怪的时候,父母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小孩可能在外面制造了很多问题。一个在丈夫面前“是是是、好好好”的妻子,丈夫要提高警觉,她在外面可能有问题。如果丈夫回家看电视动都不动,非常有礼貌,也不讲脏话,那他八成在外面有什么动向……

学校里的毒性教条

人到了学校以后,也会有很多毒性教条,这些毒性教条将会追随人们一辈子。这其实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人们可以学习在面对毒性教条时怎样去解脱,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毒性教条然后加以抱怨。假定家里面没有一个毒性教条,人怎么会长大?假定老师没有做错一些事情,学生又怎么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一个人在太单纯的环境中是长不大的,所以,家庭越富裕,社会越繁荣,有些人的脑筋就越不管用。全世界脑筋最发达的两种人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就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折磨最多。很多人的聪明是后天启发出来的,不是生下来就有的。

上学以后,老师要给学生的每一个学科打分,甚至包括体育也要打分。其实,学生只要运动了,只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就行了,老师不一定非要给他们打分。

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分数是代表一个学生的价值的,所以学生为了考高分,就会去作弊。但是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的基因里面没有这套东西,所以怎么学也学不好,怎么考也考不了高分。其实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但是直到毕业以后大家才会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也在证明,很多当初考试成绩好的人毕业以后,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比那些考得差的人强,因为工作和考试是两回事。

社会上的毒性教条

现在人们很重视外表,这是社会的毒性教条。比如看一个人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开的是不是名车,名片上的头衔是不是一大堆……有一个笑话:有个人怕掉到厕所里,但是不怕他家里着火。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有财产都在他身上,一掉到厕所里就完了。全部财产都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是为了这么一个虚伪的外表而生活着。比如有的人赚的钱其实不多,但是也要咬紧牙关买部车子,而且有了一部车子后,他一定会把车钥匙拿在手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车。这其实是他心里不踏实,才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绪表现。

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条

有的人喜欢处处同别人比,比如:“为什么隔壁的小王考100分,我就考30分?”一个人从小就同别人比,会比出很多痛苦来的。如果不同别人比,他会觉得自己很高,但是一比就会觉得自己很矮,然后为了心理上的平衡,他就会去找一个比自己矮的人去比,这是很无聊的。其实一个人高也高不到哪里去,矮也矮不到哪里去,只要把这些想通了,就不会再老想着同别人比了。

竞争的社会,胜者优败者劣

很多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其实不然。有的人从小不上补习班,每天晚上很早就睡觉,家长也不要求他考100分。因为“考那么多分又不能当饭吃,你考那么多分干什么”。为了考高分而不择手段,整个人都会扭曲掉。

有的人和别人比来比去,伤心的还是自己。比如有的人看见别人的房子很大,装修很豪华,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房子比别人的小很多,就会觉得自己很凄惨。其实不见得,大房子、小房子各有利弊。有时候住大房子也是很“累”的。

案例

在美国,很多人的房子都很大,但光是整理草坪,一年就要花一万美金,一会儿生虫子了,一会儿被邻居小孩破坏了,很让人操心;而且木头房子容易坏,三天两头需要修,开销也不小,一般人负担不起。有的美国人花800万美金买一栋房子,只有三个人住,里面有10个洗手间。太太要出门的时候,光是去关门就要40分钟,回家开门同样要40分钟,整天关门、开门就浪费许多时间。但是在美国,挣钱多的人就必须要住大房子,这样和自己的收入、地位才相匹配,不然别人会不理解的。

其实,天底下最自由自在的就是中国人。比如有的人即使有钱,也喜欢住小房子,他不喜欢摆阔,他不愿意去受住大房子的“罪”。

只能赢不能输

有的人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只能赢不能输,其实是不现实的。首先,什么事情都是有输有赢才好,比如一个人下象棋下得很好,从来都赢,结果到最后没有人跟他下了;另一个人也是象棋高手,但是他下棋的时候有输有赢,每次赢别人一点点,然后再输一下,让别人觉得自己还有赢的希望,才会继续跟他下,这才是高手。其次,人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人应当同自己比,不同别人比。因为一个人同自己比,看自己在不断进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一个人跟别人比谁的胳膊粗、谁爸爸的力气大,没什么用--没这方面的优势,会越比越难受的。

毒性教条即情绪负债

情绪负债从小就不断地被加在人身上,最后累计成为一种很不正常的情绪反应。每个人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检讨、改正,把这些负债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偷懒不是罪恶、悠闲不必竞争,那才是真正得到情绪上的自由了。

当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钱就会显得很重要;但是当这个人稍微有些钱、衣食无忧的时候,就不用那么拼命地去赚钱了。如果一个人赚尽了全天下的钱,但是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搭进去了,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命比钱重要得多,但是现在许多人为了钱而拼命,那就是跟自己的身体、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

中国人很喜欢要求别人,其实是没必要的。儒家是反求诸己,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了就行,不要去管别人如何,因为只有自己稳定,别人才会跟着稳定。尤其是当领导的,如果他一来就弄得大家很紧张,是没有人愿意跟着他干的,因为谁跟着他干谁倒霉。很多员工都说领导不在的时候,自己根本不紧张,会自己安排工作,但是领导一来就不得了,他会弄得大家没法工作。因为领导的情绪不稳定,所以使得整个组织里面的人都不稳定。

还有,如果爸爸不在家,小孩就会觉得很轻松;爸爸一回家,他就开始紧张,因为爸爸动不动就骂他,动不动就摔杯子什么的。就因为爸爸的情绪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绪都不安。儒家说反求诸己,就是指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人们先要看看自己有哪里不对,然后先改变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跟着改进。为什么叫做“风气”?因为情绪和风一样,风一吹过来,所有的草都跟着动起来。一个人一改变自己的情绪,别人也会跟着改变。

第四节:如何解除情绪负债

生活的意义在于有理想

人们要学会自我调整

人们要学会改变自身的想法

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有理想

生活的意义是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其情绪就没有目标,也不能被控制。当一个人有理想时,他就不会刻意地去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要给儿子钱让他去读书?那人会说是希望他将来长大了,把钱赚回来还给家长,那么这就是投资报酬。以前中国人重男轻女,就是因为大家认为给男性投资,将来回收得比较多,而女性不能回收。但是现在,大家要知道这不是投资报酬,这是应该尽的一份义务。作为父母,要么就不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尽量去栽培他,至于他将来要怎么样,那是他的事,和家长无关。如果父母能经常这样想,就会慢慢觉得自己没有压力。有的人也常常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良心,觉得自己把他们养那么大,到头来也不知道孝敬自己,这就会给自己造成压力。其实做父母的要常常这样想:我对他没有什么恩惠,所以他将来要怎么样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要怎么做是我的事,他要怎么做是他的事。经常这样想的父母就会慢慢地解除掉情绪负债。

一个人怕冒险,勉强安于现状,但是这样又不能实现其理想,他就觉得很矛盾、很痛苦。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要完成自己的理想。理想有两种,一种是私的理想,一种是公的理想。人完全为私的理想,会一辈子痛苦,如果为公的理想就不会痛苦了。比如保持环境整洁,看到有脏的东西,大家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去收拾。但是有些人做了之后就会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功劳,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负债,很多人会陷入这种自找麻烦的状况。如果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贡献,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本来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该做的事的话,自己的心就会自由自在,情绪负债就被解除掉了。

人类要不要自由自在、能不能自由自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没有关系。有人之所以不能做,是因为情绪负债太多:我做这件事情,就应该让别人知道。如果妈妈在家里面总是咋咋呼呼:“你们这些小孩子知道吗,我一天要花多少时间做家务?我这么辛苦你们知道吗?”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情绪负债,让他长大的时候刚拿起笤帚就讲:这么脏,你们都没有看到吗?其实那个时候他心里是很不愉快的。他认为自己吃亏了:为什么别人都不动,只有自己动?其实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这么做是他自己的决定,不要去管别人,那他就没有情绪负债了。

改变自己,摆脱情绪负债

人们从小就被一层一层的情绪负债包裹着,很难摆脱。在这种情况之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如果自己不改变,情绪永远不会安宁。那么,如何改变呢?

首先,人要学会自我调整,把不必要的还清、拿掉,这样人就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成熟。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是压抑不了的,而且压抑情绪对自己也不好。第二,不能过分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情绪来做事,没有人喜欢和他在一起,到哪里别人都不太理他或者看到他就躲闪。因此这个人就会开始压抑,开始有控制,又进而造成一种不能够表达的压力,最后会得忧郁症、恐惧症,甚至是更严重的自闭症。

人类会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如果无节制地将情绪地表达出来的话,可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不把情绪表达出来,一直压在心里,长久以后,人不但会生出病来,而且一旦爆发会不可收拾。就像火山一样,有很强的能量,偶尔爆发一下,不会造成大灾难;但是如果长期没有爆发,一旦爆发就是不可收拾的。人也是这样,忍无可忍就完了。所以,一个人要让自己的情绪有适当的疏解,不要压抑,也不要过分控制,更不要让自己心里充满不安的情绪。

其次,人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比如正向或者负向情绪是可以共存的。“不是正就是负,不是负就是正;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错就是对”,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幻想,只能增加人们的苦恼,不能解决问题。情绪也一样,不可能很简单地分成正负、好坏、善恶、是非,但是有人偏偏去钻那个牛角尖。

其实,每一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人生要尽可能多一种体验,否则生活永远不会完整。比如当你开车来到你所要到达的那条街时,你开始会想自己是向右拐还是向左拐,虽然你知道这条街是自己要找的,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目标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因为你不是那么熟悉,所以你尝试着先向右拐,右拐不对,你就开始后悔了,觉得自己走了冤枉路,然后情绪就非常不安。有人却不是这样的,当他发现走错时会想:幸好拐错了,不然我一辈子看不到这边的景象。他反而会很愉快。反正已经走错了,已经消耗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何必再增加自己的苦恼呢?而且自己还得到了经验,知道以后问路要问清楚在什么路口、目的地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就会减少错误;如果还是错误了,那就享受这个错误,这时候心情会完全不一样。而且当心情改变的时候,人的整个情绪就会跟着改变。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有这种现象:看到一杯茶,你先说它“很好喝”,它就会真的很好喝;如果你说“这算什么茶”,那么它就会真的变得很难喝。

再次,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少管别人。中国人不喜欢被管,所以一开口就是“不要你管”。其实,每一个人把自己管好就行了。比如做事情,先看看自己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有一张工作表,上面写得很清楚,该做什么就把它做好,不会的问别人。而且一个人把自己管好,先要从管理情绪开始。比如上班前五分钟不要做事,先把情绪稳定了,每个人看看自己该怎么做,好好记住,然后就开始工作了。但是有些公司经常一上班就把大家集合起来,然后弄到乌烟瘴气的马路上喊口号,做给别人看。这是领导牺牲干部、牺牲员工的健康来建立的一种假形象。如果一上班大家互相打个招呼,稳定情绪,看看彼此有什么地方要帮忙的,然后各就各位开始工作,那么大家的工作状态就会比较好,效率也高。 bD6e1gcZ3gkArKoYS1BgJAAExBO4+g2RMqktbqWd6UlVTN1HDdbR96+AjPIBAF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