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孙权:夹缝求生的守业之道(1)

出身显赫:得父兄余荫少年即位

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是创业者;刘备有一个核心团队帮助他打天下,也算是第一代企业家;孙权的领土是他爸爸、哥哥打下来的,他应该算是第二代企业家。其实创业有创业的艰难,守成有守成的不易。通常我们总是觉得开创基业很困难,其实守住基业有时候更加艰辛。

孙坚是孙武的后代。中国人似乎有这么一个习惯,姓曾的人说自己是曾子的后代,姓孔的人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的确,有好的祖先可以给自己身份地位增加一些分量。孙武是中国有名的兵家,孙策也曾经研究出一套火攻方法,东吴一直沿用临江火攻这套方法,也算是继承了祖先的衣钵。

每家企业都会研究出一套比较特殊的营销方法、经营方式,这是它们的秘方,轻易不让别的企业学习。三国时期三个集团的作战方式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孙权打仗是跟父兄学的,曹操打仗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刘备打仗主要是靠诸葛亮的智谋。

孙坚是拼命三郎,几乎不按照兵法打仗,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虽然董卓在当时是非常蛮横的,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怕孙坚,怕到想把女儿嫁给孙策的程度。孙策发展起来以后,当时曹操势力非常大了,曹操私底下也说自己最怕的是孙策。孙坚跟孙策的勇猛可见一斑。

孙坚去打董卓的时候,董卓放火把洛阳城烧了,要把皇帝挟持到西安去。孙坚带人清理火场,有人在一个井里无意中找到了玉玺。玉玺是传国印信,谁得到玉玺,也就意味着谁就可以当皇帝。所以找到玉玺的人很高兴地将其献给了孙坚,孙坚把玉玺当成宝贝收了起来。

这件事很快传到袁绍那里,袁绍就质问孙坚:“你得到玉玺为什么不交给我?我是统帅,你想自己私藏吗?”孙坚否认自己得到玉玺这件事,袁绍说:“有人亲眼见的。”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你料想不到的人去通风报信。于是孙坚跪下来对天发誓,如果他藏了玉玺的话,以后被乱箭射死,果然他后来真的被乱箭射死。

得到传国玉玺到底有什么好处?其实也没有多少好处,相反坏处还很多,谁拿到谁倒霉。不该得到的东西,从来不接触才是最好的,一旦接触了就要提醒自己,不该要的东西别要。不过也不能说玉玺完全没有好处,孙策就是拿了玉玺才从袁术那里借到兵的。袁术想当皇帝,他觉得玉玺重要,就借给孙策三千兵、五千匹马。孙策就靠这三千兵、五千匹马,花了十年时间把整个江东占领了。

孙策怎么那么快就得到了天下的三分之一?第一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很少注意到江南。由此可见,做企业,最好不要跟大企业扎堆,做大企业不想做的事情反而容易做得起来。

第二是有人才相助。周瑜跟孙策是老朋友,他向孙策推荐了好几个人才,孙策的势力很快就壮大了。会给你带来一班人才的人绝对是你真正的好朋友。孙策这个人有个好处,只要他觉得是英雄的人,无论如何都要拉过来,所以很多人乐意投奔他。江南的人才大部分是从中原过去的,战乱时很多中原人往江南跑,等到北方安定以后,一部分人回去了,而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

天赋异禀:从小做好接班准备

中国人看人主要看有没有能力。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能光看品德修养好不好,因为人是可以伪装的。中国人看人先看相貌,很多人以为看相就是看第一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任何人,但是一定要懂得看相。看相其实是一种统计学,把人们的相貌统计起来,可以发现眉毛粗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眉毛细的人又是什么样。

孙权是方脸,也叫国字脸。这种人多半寿命很长,孙权活到了71岁。孙权嘴巴大,民间有“嘴大吃四方”的说法,一般这样的人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看人最重要的是看眼睛,凡是眼神很暗淡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前途。孙权的眼睛炯炯有神,《三国演义》中说孙权碧眼紫髯,被认为是富贵相。他出生以后,父亲孙坚非常高兴,认为他将来必有富贵前程。

孙权的爸爸和哥哥费尽苦心打下江山,留给了他。人的一生最幸运的三大事情是:有好的父兄,有好的老师,有好的长官。这三点孙权全都具备了,可见,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人是要自己打拼比较好还是有人帮忙比较好?很多人说“当然自己打拼好”,这种话其实是在骗自己,有人帮助显然比自己打拼好,有人愿意拉你一把,又何必那么费劲打拼?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父亲把家产给儿子,儿子也不一定要,父亲索性把家产给了社会。我们不一样,不要相信那些听起来很冠冕堂皇的话,觉得凡事都应该靠自己,要把自己放在三国那个环境里去思考,而不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看问题。

孙权是被栽培出来的,因为他哥哥觉得将来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有弟弟的帮忙,所以孙策在孙权小时候,就带着他一起行军打仗。因为从小就是从战场里滚出来的,所以孙权很有实战经验,19岁就挑大梁了,他知道跟天下英雄争狠斗智是不行的,所以一向采取守势。但是他没有培养好接班人,他哥哥17岁接班,他19岁接班,而他儿子10岁就接班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历史最要紧的是学道理,记教训。如果孙权有这个意识,就应该对接班人的培养格外重视。

孙策临终的时候交代孙权“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有警告的意味,如果孙权不好好干,张昭、周瑜随时有可能取而代之。每句话都有好几种意思,要好好体会。孙策这样说,一方面告诉张昭、周瑜,孙权是我们家的人,你们既然跟我们家交情那么好,就要好好辅佐他;另一方面告诉孙权,印信拿到以后责任是很重大的,要争气。其实孙权也没有信心,但是没有别的办法,硬着头皮也要接班。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接力棒没有到手以前就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要等接力棒已经传到手里了再想办法。

现在有太多年轻人没有做好当老板的准备就当了老板。

不管你这辈子要不要当老板,都要清楚如果自己当了老板会怎么做。你可以不当老板,但是要懂得怎么当老板。有这样心态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都会不慌不忙,但是很多人显然没有做好这个工作。

周旋在曹操、袁绍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的技巧

孙权掌握了全中国最精华的地带--江东,可是格局始终很小。想要一直保持现状也不太可能,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始终保持现状,比如人与人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冷漠,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孙权当时就是想要始终保持现状,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保持现状就会落伍,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这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孙权接任以后,曹操、袁绍虎视眈眈,都想把他吃掉。有时候在几个很强势对手的夹缝中反而比较容易生存,因为两股势力都想占他的领土,必定会自己先打起来。袁绍打曹操,就是想收服曹操以后收复江南,然后自己当皇帝。

人人都想当皇帝,这是当时社会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但其实当皇帝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皇帝不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责任。我常常问一些大老板辛不辛苦,他们说辛苦,心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在一个企业王国里当“皇帝”,也一定要研究怎么才能把这个“皇帝”做好。

不读《三国演义》是一种损失,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管理经营宝典,全世界人都很重视,这里面有智慧,更有宝贵经验。

曹操一听说孙策死了,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如果那时候曹操来打孙权,孙权就被消灭了。偏偏有人对曹操说这时候不能打孙权,人家办丧事你去打人家,天下人都会批评你,曹操又恰巧听进去了这个意见,这也是无巧不成书。如果当时大家都认为机不可失,应该趁机去打孙权,那曹操可能就把东吴打下来了。

袁绍听说孙权接班以后,准备先看曹操有什么动静,没想到曹操不打孙权,还封孙权为将军。这等于表明曹操站在了孙权一边,于是,袁绍起兵70万要攻打曹操。但是,要打别人,一定要找个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师出无名就很难打仗。

记住:摇摆不定的态度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当你得到好处的时候,要想想可能会遗留下很多麻烦;当你失去的时候,要知道还会剩下一些宝贵的东西,这些宝贵的东西也能为你所用。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里非常重要的战役。袁绍输了以后导致家破人亡,哭着说可怜他的小儿子快没命了。可见袁绍终究不是为天下之人,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中国有句话叫“为天下者不顾家”,要么不要为天下,想要为天下就不能只顾自己家里人。小人物永远把家摆在第一位,大人物则是把家放在最后一位。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后,叫孙权把儿子送过来当人质,如果孙权不送来他就要打孙权。对这件事孙权很犹豫,把儿子送去当人质,等于投降曹操;不把儿子送去,曹操就会来打他。恰在这时诸葛亮来了,提出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孙权一听很高兴。任何好的策略都要看时机对不对,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可能无论诸葛亮怎么说孙权都听不进去。诸葛亮的出现正是时候,于是,很顺利就促成了孙权跟刘备的联盟。

孙刘联盟:因缘际会成就霸业

曹操认为赤壁之战非赢不可,没想到最后却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当你得到出乎意料的胜利之后,紧接着很可能就是出乎意料的惨败,要引以为鉴。

学校里有很多课程,但是没有开设“认识自己”这门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程恰恰最重要,因为人最糟糕的一点是不能认识自己。

孙权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他不知道周瑜和鲁肃的想法。如果孙权知道周瑜的想法,知道鲁肃的远见,几个人联合起来的力量会完全不一样。孙权总是想着别人不要侵略他,有人侵略他的时候总想着能不能打得过,打不过就投降,等到有实力再打。而周瑜和鲁肃却想得更长远,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一两场战役的胜负。

鲁肃一开始就有与刘备结盟的想法,但是他不太好明说。于是先去荆州打探了刘备的底细,探刘备的口风。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初衷是好的,却很容易让老板不高兴,得不到重用,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处事。

我们的抽屉最少一年要整理一次,口袋最少一个星期要整理一次,只有头脑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整理过。建议大家拿出半个小时,不要听电话,不要看电视,想象着把所有资讯倒掉,然后再一样一样放进去。头脑整理好了,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处事。有的话要马上讲,有的话不能马上讲。老板在员工面前的时候要少说话,而员工有话单独跟老板说就很容易产生效果。当直属领导在场时,大老板来了,这时候轮不到你讲话。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领导也在场,大老板也在场,然后使劲表现,顶头上司一定会产生怀疑:平常不表现,老板来了就表现,是存心要给顶头上司难看吗?

鲁肃就与这些年轻人不同,他知道怎样让老板听自己的意见,知道怎样达到自己的目的。鲁肃一开始就打算让孙权和刘备联盟,但是他也知道孙权不会听他的意见,于是他找来了跟他有同样想法的诸葛亮,这样说服孙权就更容易一点。

张昭主张降,周瑜主张战,孙权觉得两边都有道理,就问鲁肃的意见。鲁肃说:“我们都可以降,只有主公不能降。”孙权就问为什么。鲁肃说:“我们投降了曹操,还是臣子,还是将军,主公投降了曹操以后就只有一匹马,一个仆人,住的地方小小的,不再享有现在的一切了。”孙权一听有道理,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定。

诸葛亮很清楚孙权犹豫不定的弱点,所以他亲自去了江东,说服孙权。鲁肃一直交代他说,千万不要说真话,如果告诉孙权曹操有那么多人,孙权很可能会投降。鲁肃向孙权引荐诸葛亮,孙权就问:“曹操有多少人?”诸葛亮说:“曹操的人比传闻的还要多,不只是80万,简直有上百万。”听诸葛亮这么说,鲁肃万分紧张。孙权又问:“曹操的将领有多少?”诸葛亮说:“将领如云。”其实鲁肃还是不了解孙权,诸葛亮非常了解孙权,他就是要激孙权,孙权果然中计了。会沟通的人要掌握对方的反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想要学沟通,《三国演义》里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

被诸葛亮一激,孙权立刻就决定跟曹操打。然后诸葛亮跟鲁肃说,其实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他始终摇摆不定,左右为难。当然,一个人到了紧要关头能够拿定主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快拿定主意叫刚愎自用,太慢拿定主意叫犹豫不定。两样都不好,适当的考虑是必要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都先问大家意见怎么样,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意见来,这样容易很快达成协议;刘备碰到什么事都先问孔明的意见。这是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老板行,就先听听干部的意见,然后综合起来判断;老板不行,就看哪个干部行,听干部的。最怕的是这个的意见也不听,那个的意见也不听,自己又拿不定主意,跟着这样的老板很辛苦。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激将法,鲁肃最擅长的是使两股力量变成一股,周瑜又很擅长打水上战役,这几个人使孙权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尊重张昭:领导倚老卖老的下属

孙权对父兄在位时用的老臣都非常尊敬,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觉得他们是爸爸的老臣,都已经老了不能再用了,那就糟糕了。其中有个黄盖,一把年纪了还非常骁勇,可见年龄只是一个因素而已,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周瑜和张昭的确也给孙权帮了很多忙,这就是老臣与接班人关系比较好的结果。很多接班人一上台就先把老臣清理掉,这是不太好的做法,大家可以从孙权的方法里学一些经验。

张昭告诉孙权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孙权也都接受,但就是始终没有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其实,一个人职位越高的时候越要沉着,越不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孙权吃的苦头也很多,老臣有时候会倚老卖老,张昭就是这样。张昭因为受孙策重用,甚至孙策临终时还将孙权托付给他,所以觉得责任很大。这个人也很正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会说一些孙权不太爱听的话。所以孙权比较喜欢周瑜,比较讨厌张昭。可惜周瑜36岁就死了,张昭却活到了81岁。

张昭看到孙权骑马去射虎,就板着脸教训他:“你知道你哥哥是怎么死的吗?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死就死了,你如果死了,江东要怎么办?”孙权也很不错,他也承认了错误,答应以后改过。孙权是个知过必改的人,一个年轻人做错事情能够知过必改是好事,但不能长期如此,免得造成常常犯错、常常改过的情况。

我希望各位建立这样一个观念: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盲点。盲点是看不懂自己,把个性发挥到正面就是优点,把个性发挥到负面就是缺点,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懂自己。人一生有很多盲点。孙权就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盲点,他的盲点就是爱冒险,如果他从小就知道冒险带来的恶果,就不会冒险了。其实他的父兄都是有勇无谋的,不能担当大事,孙权也没能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

一个人勇敢很重要,但一定要有谋略,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样才能担当大事。孙权经常约束不了自己,总想要为所欲为,张昭常常教育他。

尽管张昭帮了孙权很多,但孙权也不是事事都听张昭的。张昭几次暗示要当宰相,孙权始终不同意,让别人当了宰相。我觉得孙权这么做是对的,如果让张昭当了宰相,那张昭的权力就太大了,会威胁孙权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人与人的协调、妥协也要有个限度,不能完全百依百顺。

但是,51岁的时候孙权遭遇一个重大考验:辽东太守公孙衍反叛曹操,来联络孙权,表示要臣服于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很高兴,觉得一个太守愿意来归降应该接受。张昭却劝告他不要上当:公孙衍会投降我们,也会去投降曹操,现在接受他的归降,曹操一气之下来打我们,公孙衍会帮忙吗?公孙衍说不定反而去投奔曹操。两个人争执不下,张昭说“主公不听我的话,我就不上朝了”。孙权一气之下,让人用土墙把张昭家的门堵起来。张昭的仆人一打开门,看见一堵土墙,回去报告张昭。张昭让仆人把门关起来,在里面也修一堵土墙。孙权看张昭家好多天都没有人出来,就把墙打开一个缺口,把门打开,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土墙。最后,孙权向张昭道歉,把他请了出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孙权的一个优点--能屈能伸,后来证明他最初对公孙衍的判断是错误的,张昭是对的。一个会反叛那边的人,最后也会反叛这边,永远摇摆不定,心里只有利害关系。

孙权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当领导的。他有老臣,对老臣不能不尊重,老臣多半跟他的爸爸、哥哥有很深厚的关系,常常倚老卖老。再加上他们是家族企业,妈妈也有意见,妹妹也有意见,周瑜又跟他哥哥是姻亲,他都不能不买账。同时他又任用了一批新人,孙权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在新旧之间、内外之间协调得非常好。

很多接班人都是拉这派打那派,这很不好。想办法把不同意见的人联合起来才对,都打散了对团队发展是不利的。孙权这方面的造诣非常高,把老中青三代人都用得好好的。这些人都能够死心塌地替他卖命,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几杀刘备:目光短浅终害人害己

孙权一直想杀刘备,他觉得曹操不碍事,有长江隔着不用怕。他最讨厌刘备,而周瑜最讨厌的是诸葛亮。周瑜三番五次要杀诸葛亮,人们都说是周瑜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好,这冤枉了周瑜。周瑜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给孙权推荐了很多人才。鲁肃就是他推荐的,孙权也很重视鲁肃,周瑜推荐的人他都重用。周瑜是这样的人:人才如果替我们主公卖命,我就敬佩,甚至把都督职位让给他都可以;如果站在敌对立场,那就非杀他不可。看人从表面去看是不对的,表面看起来周瑜气量很小,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其实他并不是出于私人恩怨,他希望诸葛亮跟诸葛瑾一样来江东做事,偏偏诸葛亮不买账,那只能想办法杀了诸葛亮。

孙权看刘备非常不顺眼,要杀又没法杀,于是就跟周瑜合谋,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借口,把刘备引到江东杀了。

那时候刘备的妻子刚刚过世,孙权派人来做媒。刘备就问诸葛亮应不应该去江东。诸葛亮说,这是主公的事,不用问我的意见。诸葛亮这一套很高明,他知道刘备想去,不过是想让他支持。如果是诸葛亮支持刘备去的江东,万一有什么事情,责任就是诸葛亮的了。后来诸葛亮让赵云跟着刘备去了江东,告诉赵云紧要关头怎么做,可以保证主公安全。

孙权的计划没有让自己的母亲吴国太知道。诸葛亮跟刘备说,到江东以后,首先去拜访乔国老,送他重礼,刘备照办。乔国老喜出望外,皇叔来看他,还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就问刘备有什么好事。刘备的随从告诉乔国老,孙权要把妹妹嫁给刘皇叔。于是乔国老就去恭喜吴国太。

吴国太无奈之下只好约刘备来甘露寺,自己看一下,如果中意,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不中意,就杀了他。刘备那天晚上整夜没睡,他已经50岁了,不年轻了,怕人家嫌他老,只能打扮得很有精神的样子。其实丈母娘看女婿,多半是越看越中意的,吴国太对刘备很满意,于是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然后刘备就跪下来哭,跪求吴国太救他,说孙权要杀他。

因为吴国太插手,孙权只能把妹妹真的嫁给刘备。然后跟周瑜商定,给刘备很好的住所,很好的待遇,让刘备住在这里不想回荆州就好了。

我们都知道阿斗乐不思蜀,其实那是他老爸的遗传,刘备那时候也是连荆州都不想回去了。幸好诸葛亮早就算到了他可能会贪图享受,所以给赵云的锦囊里说,你请主公回荆州,如果主公不肯回来,就对主公说曹操来打荆州了。刘备一想:我留在这里很安全,是因为我有荆州,如果我没有荆州了,孙权不杀我才怪。于是他跟孙夫人说要回荆州。孙夫人说这件事一定要通知母亲,但是不能明说是要回荆州,只能说我们去江边祭祖,这就名正言顺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不想惹怒吴国太,让她担心。最后,孙权派一拨一拨的人去追刘备回来,都没有成功,结果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经过这件事,孙权对刘备会有好感吗?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孙权都按兵不动。两家公司要合作其实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会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签什么约、定什么盟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孙权如果真的跟刘备一条心,就能打败曹操,但他们始终貌合神离,最终也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myBVc7QkjzbRA5YD3EvDO5C2iG72ihlTtLoeK9TQokovoqYngnU0AKeN4j5mN4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