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曹操:乱中取胜的权谋之道(2)

杀吕布:借刀杀人的运用

吕布的武艺不比关羽差,三英战吕布的时候还要三兄弟齐上阵,才能打个平手。吕布在丁原手下的时候,董卓说这个人如果来帮我的话,我就谁都不怕了。所以董卓把赤兔马送给吕布,又送给他很多珠宝,想把他挖过来。结果吕布真的投奔了董卓之后,又把董卓杀了。吕布是《三国演义》里很特殊的一个人,他一共有三个父亲--一个生父,两个义父--先认了丁原做义父,后来杀了丁原投奔董卓,认董卓为义父,再后来又杀了董卓。所以张飞叫他“三姓家奴”,讽刺他见异思迁,见利忘义,连自己的义父都可以杀。

后来曹操抓住了吕布,吕布求饶,曹操就问刘备应该怎么处理吕布,曹操这么做是想要借刀杀人。刘备主张杀了吕布,果然,吕布恨到刘备身上,没有恨到曹操身上。刘备是以仁慈闻名的人,为什么会主张杀吕布呢?他不知道曹操是想借他的口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一个人该被当做工具的时候不要推辞,刘备就心甘情愿地做了一次曹操的工具,因为吕布这个人不杀不行,谁收留了他,他迟早要杀谁。这样的人谁敢用?所以,有吕布性格的人应该自己检讨一下。现代社会像吕布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见到一个给他好处的老板就立刻背叛原来的老板。这种人让老板怎么放心?

杀杨修:身边不留能揣测心意之人

杨修这个人值得介绍一下。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聪明到曹操想什么他都知道。

杨修是个非常特别的人。他拥护曹植,曹植每次去见曹操的时候,诗词歌赋比谁都通,曹操欣赏得不得了,可是对政务、军令却是外行。于是杨修偷偷做了曹植的家教,最后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就很不高兴。清官难断家务事,疏不间亲,人家家里的事情外人少去介入才对,因为一家人的事情,自己人都搞不清楚,外人怎么搞得清楚。

还有一次,曹操命人建了一座花园,他去看的时候没有表态,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看不懂,也不敢问。杨修说,丞相是认为门太宽了,因为“门”字加上一个“活”字就是“阔”。大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门改小一点。曹操问,为什么要改门呢?匠人说这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做的。曹操问,谁告诉你们这是我的意思?匠人说是杨修说的。曹操没说什么,笑一笑走了。他已经开始不高兴了:杨修凭什么猜测我的意思?

很多老板很喜欢了解员工,但却并不喜欢员工了解老板,因为怕员工全面掌握他。

不久,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吃了,觉得很好吃,一次没吃完就用盒子装了起来,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一班人进来,看见了酥饼,杨修就招呼大家来吃。曹操问:“你们怎么把酥饼吃了?”杨修说:“我们是奉命行事,您叫我们‘一人一口酥’嘛。”“一合”拆开即“一人一口”。

其实这时候曹操就准备杀杨修了,可是他不能为了一盒酥就把杨修杀了。后来曹操说自己梦中会杀人,让随从不要靠近他。其实他是怕有人暗杀他,一个曾经去暗杀董卓的人,肯定会想到也有人会暗杀他。当动了坏念头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些坏事有一天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的。常有坏念头的人,最后自己会越来越倒霉。曹操真的假装梦中杀了一个侍从,杨修一下子就看出了曹操是骗人的。曹操醒过来后说自己很后悔,然后再一看杨修的眼神就能够看出杨修根本不信他的话。

我曾经在上课的时候警告过一个学生,如果眼神不加修炼的话,将来很难找到工作。人家一看他的样子,就觉得他好像有什么意见。他说:“我没有什么意见啊”。我说:“没有意见才不好,如果真的有意见反倒没关系,有意见表示你有想法。”

我有个大学同学,工作以后很快就升为教授了。他上学的时候有个习惯,无论是哪个教授上课,他一直都在点头。其实他是在打瞌睡,但是所有教授都认为他很好,觉得他赞同老师的观点,都给他90分以上。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会从你的态度上感受你的看法,他们根本不管你的态度是真心还是假意。

眼神往往能够把心里的想法流露出来,杨修如果能把心里的想法藏起来,就不会被杀了。但是这时候曹操还不能杀他,现在杀了杨修就表示梦中杀人是骗人的了。

有一次行军打仗中,执行官来问军中晚上的口令是什么,当时曹操正在喝鸡汤,碗里有鸡肋,曹操就说“鸡肋”。杨修听说口令是“鸡肋”,就交代侍从把行装整理好,说丞相要退兵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全营人都在整理行装。曹操问士兵:“为什么整理行装?”他们说:“免得丞相一声令下要拔营回去,我们来不及整理。”曹操就问这是谁说的,大家说是杨修。曹操于是马上叫杨修来,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杨修的确很聪明,大多时候他揣测的曹操的心意都是对的。只是曹操本就多疑,他根本不能容忍身侧有人能够准确明白他的心意。所以杨修是迟早要除掉的,只是个时机问题。

逼司马懿出仕:具有发现人才的眼睛

《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本来不想当官,曹操非要逼他出来当官。当然,这也说明曹操能够发现人才,一眼就看出司马懿有才华。可司马懿当了官,曹操又不重视他。一个人受到上级的冷落是让人很难堪的事情,所以司马懿开始有些心理不平衡。司马懿就是在那种环境里,慢慢被塑造成阴险之人的。如果他一开始就跟着刘备,很可能不会变得那么阴险。

董卓的阴险不如曹操,曹操的阴险却不如司马懿。换句话说,他们都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并且加以充分发挥。董卓是虎,老虎一出来,大家就知道它会吃人,所以他不用鬼鬼祟祟;曹操是狼,经常披着羊的皮毛,比较狡猾;司马懿是蛇,蛇是让人无从防备的,更加狡猾。

因为曹操不重视司马懿,司马懿几乎没有什么功勋。偏偏曹操临终的时候,还指派他来辅佐曹丕。当然辅佐大臣不可能只派一个,派一个辅佐大臣就等于让这个辅佐大臣当皇帝。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死的时候还另外指派了李严为辅佐大臣。历朝历代只有周公旦是个例外,周公旦是一个人辅佐成王的。因为武王本来就要传位给周公旦,是周公旦再三推辞,甘愿做辅佐大臣的。

辅佐大臣要找一个很能干的,还要找一个不能干的,不能干的任务就是监视能干的辅佐大臣。刘备为什么要让李严也做辅佐大臣?是因为诸葛亮太能干了,再找不到一个比他更能干的人,也找不到跟他一样能干的人,干脆找了个不能干的。

司马懿之前一直不被重用,反而得到了做辅佐大臣的机会。一个没有被重用的人,才有机会吸收各家特长,累积能量。但司马懿毕竟不是曹家的人,不是曹洪排挤他,就是曹真排挤他。司马懿去打诸葛亮也是不得已的,因为没有人打得过诸葛亮,只能找他。在不被重用的时候,司马懿在家里天天练箭,天天看兵书。连他儿子都不明白:现在练箭有什么用呢?司马懿却说要保持体力,以后才会有机会。

曹丕登基以后也没有重视他。诸葛亮病死以后,他马上被雪藏起来。上级根本不相信他,利用他只是为了打诸葛亮,诸葛亮死了,他也就没有价值了。但他始终不气馁,最后终于反扑成功。

司马懿的老师是诸葛亮,每和诸葛亮打一次仗他都能学到一套功夫。司马懿是《孙子兵法》的实践者,他总是说“不战”,而曹操的错误就在于一直“想战”,到最后弄得精疲力竭,长远来看,“不战”才是对自己有利的方法。

围棋大师吴清源有一次来台湾,那时候钱穆先生还在世,钱穆先生请他吃饭,问他:“你有没有想到一套方法可以永远不败?”吴清源说:“围棋怎么可能永远不败呢?总是有输赢。”钱穆说:“我有一套办法可以不败。”吴清源觉得不可思议,说:“钱教授你指教指教。”钱穆说:“不下。”不下怎么会败呢?

乱世奸雄:选择错误造成褒贬不一

曹操是治世能臣,也是乱世奸雄,他得到了最好的机会。人生是自己的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要做好人,就一定可以做好人,要做坏人,也没有人能抵挡得了,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曹操有本事,所以他的选择也多。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坏,反而坏不到哪里,因为人人都知道他是坏人,不会给他机会让他做坏事。如果一个人很好,就会得到很多机会,会升迁,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此时再变坏,就叫做晚节不保,这样才最可怕。

其实我们通过分析曹操这个人物,要懂得:发达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要转变成大坏人。

以曹操的才能,本可以把汉献帝推翻,取而代之。所以有人说他干脆推翻汉献帝就好了,何必鬼鬼祟祟的?说这种话的人是不了解当时的风气,汉朝是非常讲究忠义气节的朝代。

汉代的人不敢想“革命”,因为那时候没有“革命”只有造反,想要推翻皇帝的统治,无疑就是造反。

曹操又把自己抬得太高,要做伊尹、周公,这两个人都是辅佐皇帝把国家治好的最高明的人。实际上,周公什么成果都没有留下来,这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人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代有很大的名气,有很好的名誉,但是什么成果都没有留下来。比如周公,就只留了个好名声而已。另一种是在当世不受重用,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东西。比如孔子,孔子当时一直得不到重用,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东西。

曹操认为,如果没有他,汉献帝早就死了。这没有错,当时汉献帝真的几乎快饿死了。一个皇帝怎么会饿死呢?因为东汉末年战争太多,死亡的人太多,耕田的人少,再加上气候不好,收成很有限。

其实历代兴衰跟气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气候条件一直不理想,这个朝代也就快结束了。收成好的时候大家很乐意给皇帝缴粮,收成不好老百姓家里都没有吃的怎么能给皇帝缴粮食?即便缴了粮食,也都被地方长官留下了,所以汉献帝的境况很凄惨。

曹操把汉献帝救出来,认为没有自己,天下不知道要乱到什么地步。这种想法也对。其实,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每句话又都不能涵盖全面,一句话怎么可能把所有道理都说清楚?

我想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愚蠢的人,因为人的未来可以自己选择,到底走哪条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选择错误就成了坏人,选择正确就成为好人。不要单纯地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只能说很遗憾,为什么他选择错了。

人生很少只有一条路可走,往往都是有好几条可以选择的路摆在你面前。一时选择对了是运气好,一直都能选对的人是有智慧的。

宇宙有一个不变的方向,就是善。宇宙会越来越进化,越来越好。我们常常听人说人心不古,其实这种话也不是很正确。时代永远在进步,有太多的人成为牺牲品。每次变动都是一次选择的机会,要特别小心。我们要去追求不变的东西,如果一直追求变的东西会很辛苦。在社会很稳定的时候,才可以去追求变的东西。现在回头看《三国演义》,就是要看出其中不变的东西,而不是看里边变化的东西。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不变的东西,谁就更有胜算。

曹操条件很好,机会很好,但是他不会选择。如果他一直辅佐汉献帝,做一个真正的宰相,谁还敢再批评他?

治家传位:另类精明

曹操的长子曹昂死了,丁夫人整天嘀嘀咕咕地不高兴,后来甚至跟曹操吵了起来,曹操就让她回娘家了。曹操这方面表现得很人性化,他去接丁夫人的时候,丁夫人不想回去,还是埋怨他,他劝了几次都没有用,就让丁夫人在娘家住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还劝岳父母让丁夫人改嫁。这些方面曹操很开通。

曹操不以亲废法,生活俭朴,这也是优点。不但对部下不讲私情,对自己的儿子也同等要求。曹操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把儿子带在身边,这一点刘备就没有做到,刘备把阿斗照顾得好好的,也不带着去打仗,所以阿斗没有经验。孙坚打仗的时候也把儿子带在身边,这样的现场历练对孩子的将来会比较好。

曹操把儿子带在身边不断训练,他认为孩子年幼的时候要保护,但是稍微长大一些就要加以“磨炼”。我觉得“磨炼”很重要,人不磨炼不成才。一个人没有经过磨难,智慧也启发不出来。

曹操禁止家眷用香薰(类似于现在的香水),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为了物质享受而想当皇帝,他是为了个人权力欲念的无限扩张。

他非常细心地选择继承人,于是他的阵营里形成了两派,一派拥护曹丕,一派拥护曹植,导致兄弟相争很惨烈。

汉族人一般传位给长子。传给长子的制度合理吗?如果长子IQ很低,甚至是白痴,也要传给长子吗?所以,满族人入关以后要传位给能干的儿子,这样也很惨,直接造成了兄弟间的自相残杀。

能力本位,最后的结果是残杀;年资本位,最后的结果是昏庸。因此我们要走第三条路--无为而治。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懂什么是无为而治,千万记住:“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标。把成效做出来,才有资格讲无为,没有成效不算无为,那是不做事。“无为”一定要有“无不为”的效果,很多人以为“无为而治”是不管事,不管事怎么当领导?人们选你当领导就是让你管事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临终时对妻妾们说,你们现在还很年轻,要多学女红,将来才能自谋生活。其实后世也有人在学习他的这一点,胡雪岩临终时也把所有人的生活都安排好了。

曹操告诉后人不要学他,他经常因为小事情发脾气,大过失却不自知。曹操活着的时候生龙活虎,一生征战不断,死的时候却英雄气短,真正的本性还是儿女情长。

唯才是用:爱惜一切人才

曹操当权以后,也非常重视人才,他的主张跟现代人有点像,叫做重才不重德。到底是德比较重要还是才比较重要?西方人比较重才,他们没有“德”的观念。西方人把品德修养完全交给宗教,学校不管,用人机构也不管。中国人一直认为德本才末,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才能越高越可怕。可是曹操三令五申,只要是人才他都重用,不管以前做过什么坏事都一笔勾销,最后导致有品德的人都不敢去投奔他了。

想想看,只要有两个人投奔曹操,曹操就能一统天下了,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关羽。这两个人不投奔他,曹操就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理想。

可以说曹操是当时社会风气的破坏者,当然也可以说他是开拓者,开风气之先。他把忠义气节完全不当一回事,所以像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对他都非常反感,无论如何都要跟他对抗到底,这些都是曹操自己找的敌人。曹操刚开始也没有什么官僚之气,英雄多半都喜欢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就投奔了他。

为什么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因为军人比较容易被领导,文官却很难被领导。打天下的时候带一班军人比较容易统一,容易把意志力聚合起来。得到天下以后,统治天下就需要一班文官。得天下是一套学问,治天下是另外一套学问,一定要好好考虑该用什么样的人,然后阶段性地去调整才行。

从《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真正公平的。曹操自己疑心重得不得了,但是他的将领对他都不怀疑。你说曹操坏,那应该所有人都跑光才对啊,结果却没有那样,反倒是在他身边的人才很多。

张辽、张郃、贾诩、荀彧、郭嘉、程昱……都不是一出生或者一出社会就投奔曹操的,而是纷纷从不同阵营来的,他们也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虽然曹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有好的一面,他给很多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但是,也因为唯才是用,不重道德,曹操在无形中败坏了社会风气。当然,这一点他自己并不知道。有时候社会风气甚至比统一更重要,当然统一并且社会秩序很好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也许有人认为,品德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可以不用考量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一个朝代如果不重视品德,社会风气很快就会混乱。曹操曾经三番五次公开说,他用人重才不重德,无论是做过什么坏事都无所谓,只要有能力他就重用。有能力的人如果品德不好,做出来的坏事会更加可怕。

奖罚分明:收买人心难得真诚相待

凡事都有两面性,好和坏都不是绝对的。很多人问我当老板要不要脾气好,我的答案是,脾气好可以当好老板,脾气不好也可以当好老板。什么样的脾气都可以当好老板,问题在于发了脾气以后要怎么收场。我不相信老板可以做到完全不发脾气,关键在于发了脾气之后,怎么把员工的心收回来。曹操很有这方面的技巧,我用“技巧”这个词,表示他不是出于真诚对待员工,他是有自己目的的。

曹操很注重收买人心。收买人心不是什么好话,有一定的负面含义,人与人相交贵在相知,用收买的方法就没意思了。与人相处以诚相待,不问你对我怎么样,只问我对你怎么样,彼此之间诚心诚意,这才是正确的与人相处之道。我非常反对老板跟员工说,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还没有良心。你对他好是你的事,他对你怎么样是他的事,不能要求,也不能收买。

为什么曹操被后世人视为奸诈之人?因为他很喜欢耍手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操赏罚分明,个人有功他就奖赏个人,集体有功就慰问集体。这就牵扯到赏罚分明到底好不好的问题。其实赏罚分明并不见得好,赏罚分明可能会造成每个人都为了赏罚而工作,而不是为良心而工作。

父母让孩子做家务是不能给钱的。现在很多人学西方人的方式,认为有功就应该奖励,我是非常反对的。你叫女儿洗碗,她洗了。你如果跟女儿说:“今天妈妈很辛苦,你去洗碗,给你20块钱。”那就糟糕了。下次你真的非常累,跟女儿说:“今天妈妈很累,你去洗碗,今天碗比较多,给你30块钱。”如果女儿说“今天我不想赚这个钱”,那你怎么办?子女开始跟你讨价还价,这是谁的错?是你的错,是你把她变成这样的。女儿本来很高兴能洗碗,觉得能替妈妈做点事很自豪,这是完全不需要给钱的。你给她钱,反而使感情疏离了。

曹操就上了这个当,结果到最后每个人跟他都只有利害关系,没有真正的感情。但曹操还是了不起的,他很会利用赏罚来激励员工士气。有一次他把所有武将都集合起来比赛,在场地外挂了一件锦袍,很漂亮,让武将轮流射箭,射中中心的人就能得到锦袍。

曹操组织的那场比试,武将们都不认输,曹操很高明,最后每个人都送了一件锦袍。如果真的分出胜负来,就得罪了太多人。什么叫公平?人们的普遍观点是,我得到好处就叫公平,我没得到好处就绝对不公平。我们主张亲疏有别,不像西方人主张公平主义。如果你爸爸偷了人家的羊,你会到派出所告发吗?如果你去告发就成了笑话。连孔子都说,爸爸偷了人家羊,儿子要说“没有这回事,我爸爸不是那种人”。千百年来,我们一直秉持着这种观点,怎么可能有绝对公平的事情?达到激励下属士气的目的也就行了。

其实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得天下的人往往是一直失败的,一直取胜的人到最后很难得到天下。比如楚汉之争中项羽一直赢,结果到最后输了;刘邦一直输,最后却当了皇帝。一开始就赢的人会骄傲,人一骄傲就容易失败。那么,到底是赢好还是输好?很多人经常说win-win,你赢、我赢、他赢、大家都赢,那是骗人的。天下没有你赢我赢的道理,那不符合阴阳平衡。没输赢才是最好的结果。凡是有输赢的最后都是输,赢也是输,输更是输。如果认为赢就是赢,输就是输,那就太粗浅了。赢有时候比输还可怕,即便赢了,将来可能受到的报复没完没了。所以赢的人要适可而止,或者装成没赢,才不会引起怀恨和报复。能把事情做得不输不赢是很高超的艺术。

杀华佗:多疑导致无药可救

吕蒙杀了关羽以后,担心刘备来报仇,所以把关羽的头用盒子装起来送给曹操,希望刘备去找曹操报仇,把仇恨转移到曹操身上。当使者把盒子呈上来的时候,曹操打开木盒子,看见关羽的头,还讲了一句笑话,“云长别来无恙乎”,没想到关羽瞪了他一眼,这把他吓坏了,从此以后开始头痛。华佗要给他治病,他又不相信华佗。

华佗是名医,为什么会死在曹操手上?我觉得这也是上天的安排。一个坏人,要让他有机会做坏事,让他越来越坏,这样他才会最终恶贯满盈。经常听见有人问,坏人怎么活那么久?这是因为老天照顾他,要给他更多机会做坏事,让他有一天恶贯满盈再死去。在恶贯满盈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有机会随时变好。但坏人往往并不愿意变好,只能越来越坏。杀华佗就是曹操做的一件坏事。当然,华佗自己也要检讨。专业人士往往不擅于沟通,华佗一开始就对曹操说:“我要给你开颅。”对曹操说这种话,等于是自寻死路。因为曹操非常多疑,他怎么会放心让人给自己开颅?如果华佗懂得沟通,可以这样说:“这种病有办法治,但是这种办法我不敢用。”曹操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敢用?”华佗再说:“如果是一般的病人,我可以跟他说,‘我要开颅治疗’,但是对您我不敢这样说。”这样曹操就会说:“开颅有什么关系?开吧。”

但是华佗不懂这一套,很多专业人士很难与人沟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专业,觉得别人都应该听他们的。再说华佗的功能也发挥得差不多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定的历史使命出生的,当时华佗的历史使命几乎都完成了。上天总要保留一些法宝置人于死地,如果你想活多久就活多久,那上天不是就没有权威了吗?这不是“怪力乱神”,而是大家应该了解的道理。

致命弱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曹操最大的错误是自欺欺人。究竟是不骗别人比较重要,还是不骗自己比较重要?西方人认为不能骗别人,也就是说可以骗自己;中国人往往认为不应该骗自己,可以骗别人,别人上当是别人的事。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都在骗人,很多人始终不明白中国人的道理。中国人不容易上当,反倒是外国人容易上当,所以外国人做事一直有很严密的法律来保障。中国人强调不自欺,“不自欺”是孔子提出来的。有时候说实话会导致两个人翻脸,所以只能把话说到某种程度,这也算是善意的欺骗。

使曹操留下污名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他有聪明才智,可惜不会善用。有智慧的人,如果也有能力,那么智慧对他有帮助;没智慧的人,其实读书读得越多越倒霉,书读得越多,脑筋越死,越不会想事情。

曹操有能力、有才艺,所缺的只是智慧。他应该想想,像刘备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听他的话,像诸葛亮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追随他。他手下谋士很多,大将如云,但却缺少第一流人才。每个人都有一个磁场,会吸引一些跟他磁场相同的人,根据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怎么样。

有些人一生假仁假义,觉得自己可以骗得了一世。记住: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什么叫做骗,什么叫实在,不是用现代观念可以理解的,用《易经》的道理才能了解人类的真正智慧。很多人不懂《易经》,可能无法接受我的说法,《易经》的道理全部是从自然现象里归纳出来的,非常科学。

曹操先是担任宰相,然后被封为魏公,可是他还不满足,还要强迫汉献帝封他为魏王。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曹操就是这样,他得到了很好的机会,20岁出道,38岁出任兖州牧,官渡之战之后几乎天下人都听他的了。

59岁的时候,曹操开始逼宫。他一生做得最残酷的事情是杀伏皇后,并且把伏皇后全家两百多人都杀掉,强迫汉献帝封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他想让女儿当皇后,好好商量,汉献帝也不可能不听他的,何必搞得这么残暴?这件事使曹操大失人心。

最后曹操虽然没有篡位,但是大家心知肚明,曹丕就是猜测他爸爸的心意而走上那条路的。

曹操在很多时候是很聪明的,只是大事情上有些糊涂,所以我们说他有聪明没智慧。大智若愚的人有大智慧,这样的人面对小事情会装糊涂。想要人缘好,一定要会装糊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小事情都计较,跟谁都不能相处得好。所以,只要大事不出错就好了,小事情没必要太认真。

曹操考虑事情很周密,但还是难免百密一疏。每个人都有弱点,很多人一辈子小心翼翼就是要把缺点修改好。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拼命修,结果把好的也变成坏的。每个人的缺点都不一样,先找到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再去改正,不必管别人怎么做,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好了。

三大过失:后世当引以为鉴

曹操一生有三大明显过失。

第一个过失是不重视张松。张松带着西川的地图,想把西川献给他。张松也不算坏人,他知道刘璋懦弱无能,西川迟早是守不住的,于是想找一个好老板把西川治理好。他首选的人是曹操,所以把西川的地图带在身上,跑到曹操那里,没想到曹操看他长得丑不重视他。如果曹操当时很重视张松,占领了西川,那刘备还有什么希望?偏偏曹操不喜欢张松,给张松帮忙的人更糟糕,是杨修。

杨修帮张松说话,简直就是帮倒忙,本来曹操对杨修的印象就不好。我们要想帮谁的忙,一定先衡量一下是不是可以正面地帮忙,不是说热心就一定好。

因为曹操不重视张松,结果给刘备制造了机会。刘备非常有礼貌、非常亲切地把张松捧得高高的。刘备是个很懂得人性的人,很会偷心。所以,要想当好领导,一定要好好研究人性和人心。

曹操第二个过失是打下荆州以后贸然去打江东。如果他拿到荆州以后,休息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打,对他是很有利的,偏偏他采取激进的方法。而庞统献的连环计,他居然会鬼使神差地接受,也是失败的一大原因。曹操带的兵是北方人,北方人骑马很厉害,坐船会晕,可是打江东一定要在长江上作战,一定要坐船。这时候庞统去见曹操,向曹操献计,说只要将船连在一起,就能稳如泰山了。曹操立刻接受了这条计谋,结果中计了,导致惨败而归。

曹操第三个过失是不能善待汉献帝,中兴汉室。他有那么好的机会,好好辅佐汉献帝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可是他不想当英雄,偏偏去当奸雄,走上了诡计多端的路。可见,人的选择非常重要。

通过曹操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启发:第一,每个人一生都有很多机会,只是常常不知道怎么把握。以前错过多少机会没有关系,今后有任何机会都要及时、正确、合理地把握。第二,当有所得的时候,要想想失掉了什么;当有所失的时候,要想想得到了什么。第三,我们不是曹操,没有权力去评论他。我们不是在评论曹操一生的是非,而是将他的案例拿来作参考,以期对自己有所帮助。

我们不说曹操是好人,也不说他是坏人,我们说他是奸雄,因为历代人们都这么认为。对那么多的人的意见,我们表示尊重。你如果觉得曹操好,想学他,我希望你私下去研究,自己去反省,不要公开宣导,否则会有人受到你的影响,开始学他,结果好的方面没学到,专学坏的方面就糟糕了。 FKW0izuUXIQrKTZRydG1pPgV/Ml/DAtntjNoKQ4tee5vqDAtcc5DJR/iTsLdAu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