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国的奥秘2—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
曾仕强

第一章:曹操:乱中取胜的权谋之道(1)

一直都有很多人很喜欢曹操,但是不敢公开说明。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伪君子的做法,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旦有人说自己喜欢曹操,就会被看成是小人,因为曹操是个世人公认的奸雄。到底要不要完全说真话?

现在从事大众传播的人士都认为我们要说真话。但是我们有能力句句说真话吗?没有。即使再高明的科学家都没办法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何况是一般人。大众传播者自己也没有权力说真话,他们只有资格说妥当的话。人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和立场的局限,大众传播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人,受到的限制更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是真话。因此,喜欢曹操而不明言也很正常。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文学造诣也很高。但为什么很多戏剧作品都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一说到曹操就有很多争议?这是因为他对后代风气有不好的影响。一个人活着时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过去了,死了以后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并没有篡位,是他儿子曹丕篡位了。如果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儿子的问题不关爸爸的事。但是中国人却认为,儿子做事跟爸爸绝对是有关系的。不是一家人,不做一家事,曹丕是向他爸爸学习才篡位的。其实曹操是向董卓学的,如果没有董卓做榜样,他可能还不会去想这些事情。所以有时候前后任之间是会有些影响的。

结合历史来看现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曹操到底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连他儿子都不清楚。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行来进行揣测。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当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是想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反观现代人该如何说,如何做。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胆识

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乱的时代,身处乱世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你认为是幸运,就是幸运;你认为是不幸,就很不幸。乱世造就很多英雄,也淘汰了很多老实人,可见做老实人也不见得绝对好。

在乱世,当皇帝其实是很倒霉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觉得年纪轻轻就能当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么?如果听妈妈的话,那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如果妈妈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帮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干政也很糟糕。渐渐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听妈妈的话,不能总是受舅舅的干涉,要自己培养势力。他能培养谁?身边的人只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作乱。宦官跟外戚斗来斗去,这样一来朝政就乱了,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能找大臣来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简直就是引狼入室。

董卓就是名副其实的狼,一得势就把少帝废掉,自己拥立了汉献帝。这是谁都明白的招数,因为这样对他最有利。其他人一看皇帝都是他立的,谁敢不听他的话?他不用再做什么就一呼百应了。

后来董卓的野心越来越大,就想把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过生日的时候大臣们去他家祝寿,他们痛哭着说,我们拿董卓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都在哭,只有曹操一个人笑。大家都很惊讶,就问他是不是董卓派来的。曹操说:“哭有什么用?把他刺死就好了。我跟他交情不错,常常给他献策,可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接近他,找机会把他刺死。听说王司徒家有一把宝刀,我可以用这把刀刺杀他。”王允却怀疑曹操是想趁机把宝刀骗走。

为什么人总是要怀疑别人?站在怀疑的立场来相信别人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能完全怀疑,也不能完全信任。当发现曹操是真心真意要刺杀董卓之后,王允二话不说,立刻把宝刀给了他。

曹操在刺杀董卓的时候的确很英勇,绝对不奸诈。他服侍董卓午休,看到机会来了,正要动手时,董卓翻了个身,他只好说自己是要献刀给董卓。董卓没有怀疑他,反倒让他以试马为借口走了。但是董卓旁边的人就怀疑了,这哪里是献刀,明明是要刺杀。又说想要知道曹操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容易,现在就派人叫他过来,如果曹操欣然而至就是真的献刀,如果曹操推托不来就是假的献刀。董卓马上派人去叫曹操,发现他已经逃跑了,于是董卓就命人画了图像追缉曹操。

误杀吕伯奢全家:做错事情该怎样处理

曹操见行刺不成,就赶紧逃跑。逃跑的过程中,到他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里休息。吕伯奢也是老糊涂,安顿曹操休息以后,要是很清楚地告诉他,“我上街去买酒,让家里人杀猪,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赶路”,就没事了。结果,吕伯奢只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会丧命,什么都没说,就很热心地去买酒了。曹操休息时,听到有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就把吕家所有人都杀掉了。

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后才知道错的。曹操杀了人以后也知道错了,于是他就赶紧逃跑,刚好碰到吕伯奢从外面买酒回来,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吕伯奢也杀了。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个人对不起我。

曹操说的是真话,结果却害惨了自己。他不说这种话,大家还会为他找理由,觉得他误杀了人情有可原,说了这句话,从此恶名昭著。

如果你是曹操,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会怎样应对?思考这些问题才是读历史真正重要的方面。人的头脑就像蓄水池,把所有历史知识都放在里面,准备用的时候把“水龙头”打开,那些方法就会流出来,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去选择。否则我们研究曹操干吗?当一个人犯下大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收场,这是一种处世艺术,蕴涵着一种人生智慧。谁都会犯错,但是怎样洗刷罪名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以退为进:推举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为领导

曹操逃出去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诸侯一起清除董卓势力。到这时,他一直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要去讨伐董卓的时候,推举袁绍当了联军统帅。这是他非常聪明的地方,如果他自己当统帅,那谁也不服他。年纪轻轻,势力又单薄,就想号召大家,大家凭什么要听命于他。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势力单薄的时候你可以做发起人,但不要当头儿。

我如果有钱,想要办一本杂志,可以让真正懂杂志的人来办,我只出钱,其他的事我都不管,这就对了。如果我凡事都要自己作决定,那就糟糕了。有钱的只出钱,有能力的只出能力,才是正道。但是选的人都要有品德,招人首先看看品德行不行。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品德?可以看他对父母怎么样,这也是忠臣出于孝子家庭的道理。

曹操在反董卓联盟里的很多做法是别人不敢用的。董卓的大将华雄很厉害,联军连连吃败仗,关羽请战。可是袁绍不认识关羽,听说关羽是刘备部下,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认为,刘备已经那么不值一提了,他的部下就更微不足道了。派这种人出战,等于表示联军无人可用。那时候地盘就是身份的象征,没有身份想做事都没有机会。还是曹操求情,袁绍才让关羽出战的。因为曹操很爱才,所以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面。但是爱才,也要看理念对不对,干部选择老板,往往会慢慢了解老板的理念,从而判断老板值不值得他投入心血。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班要选个班长,不用每个人都举手。有实力的人举手就行了,没实力举手干什么?不过,你想要当选的话,可以先推举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之后马上会有人来推举你,这样你就能当选了。这和曹操推举袁绍为反董卓联军首领的道理是一样的。

冒犯长官:意气用事造成无人敢用

有的人要从基层做起,有的人一开始就在高层工作。曹操因为是官宦后代,所以认识很多官场的人,从小对官场也很熟悉,这种人多半年轻气盛。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有魄力,那个人没魄力,其实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是从基层做起的,一般不会年轻气盛,年轻气盛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因为太冒险,容易得罪人。

中国人常常鼓励别人有意见就要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陷阱,因为一旦你把意见说出来,就会得罪很多人。曹操年轻的时候敢作敢为,一方面他得罪了很多人,使很多人怕他,对他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他的确也改变了社会风气,他执法非常严格,曾经制造一种有颜色的棍子专打贪官污吏。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动用私刑。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交给司法机关审判,不能自己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可是当时的人却觉得这样做很了不起。

曹操说话也经常冒犯自己的长官。长官通常都不太喜欢听真话,因为忠言逆耳。如果每个人都天生耳顺,就根本不需要任何修炼。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就是好话、坏话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去,六十岁以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当了总经理,我问他们公司的干部:“你们觉得老板怎么样?”他们说:“老板很好,不过常常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我觉得这个毛病就很大,这就是耳不顺,不能分辨好人坏人。遇到这样的领导大家要格外小心,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人的嘴巴可以控制,想不说话就不说话;眼睛也可以控制,想不看就不看;耳朵是无法控制的,耳朵没办法过滤对错,没办法过滤好坏话。喜欢听的话得听,不喜欢听的话也得听。

曹操对长官总是不服气,这种人非常危险。大部分这样的人是很难闯出一番事业的。年纪轻轻敢说敢做的人,前途几乎都很坎坷。我劝年轻朋友们走三步:第一步,先了解环境。第二步,适应环境。适应环境以后再去改善环境,这样会很受欢迎。但是很多人都死在这一关,一适应环境就变成了同流合污。第三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以后,才知道怎么改变环境,很多人对环境不适应,也就没办法改变环境了。先了解,后适应,最后改变,这样目标就会慢慢实现。

董卓也想重用曹操,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老板非常重视的。老板重视的人,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好印象,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坏印象。如果老板开始注意你了,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曹操很得董卓信任,但后来他却要杀董卓。只要他有了这个动机,其他的老板就都会怕他了。其他老板会想:这个人以前曾经想杀他的老板,到我这来,会不会又想杀我?所以,一个年轻气盛的人很可能会把自己逼得找不到老板。找不到老板了,只能自己当老板,所以很多人也是无路可走才当老板的。

料事如神:初出茅庐看法独特

曹操看到董卓开始逃跑的时候,觉得要趁势追击。有人说董卓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反过来抵抗的力道可能会更强,不能追。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要视当时的状况来决定,怎样根据当时情况找到最合理的策略是最难的。每种策略都有优点和缺点,用得恰当就是好策略,用得不好就会带来惨败。

世界上本来没有固定规律,所谓固定规律其实也是变化的。有例行一定有例外,有定案就有特案,这才是宇宙真相。曹操慢慢知道了行军作战的规律,他是个好战的人,好战的人有时候很任性,这也让他吃了很多败仗。人可以率性,绝对不能任性。率性是顺应自然,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分压抑自己就成了伪君子,就不自然了,所以要率性。但任性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曹操一生料事如神,他的权谋很厉害,他曾经给《孙子兵法》作注解,有很独到的看法。他脑筋非常灵活,但那不叫智慧,叫小聪明。因为曹操只会在小事情上灵活,大事情却很糊涂。有些人是小事糊涂,大事灵光,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把小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是没智慧的表现。遇到小事情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人缘会比较好,这样遇到大事情他一说话,人家才会听。如果小事情都斤斤计较,遇到大事情人家也会认为是小事,那就会耽误事情了。

曹操预料何进必败,果然被他料中了。曹操预料董卓必败,预料袁绍无能,预料刘备会成为他的敌人,通通命中。料事如神,很多情况他看得很清楚。

当何进说要把董卓招进来平定宫乱的时候,曹操说董卓更可怕,不要引他来,但是何进不听。结果忠言逆耳,何进自作自受,最后被几个太监围起来杀了。

曹操知道刘备迟早会与他为敌,其实他也有机会把刘备除掉,刘备投奔他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杀了刘备。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因为有人劝他说,这时候杀刘备一点都不英雄,他觉得的确不英雄,于是就没有杀刘备。

其实什么话都对,因为都有一方面的道理。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再向上天祈祷了。其实曹操当时没有杀刘备也是天意,曹操的做法是顺应了天意。

几捧刘备:自己塑造强劲对手

曹操一生最无可奈何的人是刘备。刘备有什么了不起?刘备有号召力,很会做广告,还抓到一个非常好的招牌--匡复汉室。这个金字招牌一分钱不用花,作用却很大,不但行事可以名正言顺,还吸引了一些忠义之士。曹操几次吹捧刘备,一直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其实,刘备所有的机会都是曹操给的。

刘备一生专门跟曹操对抗,走投无路时还要投奔曹操。刘备很聪明,在曹操那里的时候,他种菜、编席子,一本书都不看。如果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拼命看《孙子兵法》,那曹操早就把他杀了。所以人有时候要伪装,不伪装很可能保不住性命。当时关羽、张飞对刘备的表现都很生气,觉得大哥这是没有志气的表现。

刘备掩饰自己的野心,希望能够逃过曹操的法眼。果然,曹操派了很多人监视刘备在干什么,一看到刘备这样,曹操就放心了,觉得刘备没什么志气,可以利用,于是就请他去喝酒赏梅,然后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当时跟曹操一样割据一方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像袁绍、刘表,曹操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曹操说,天下英雄就他跟刘备两个人而已。这句话把刘备吓得要死,刘备觉得曹操可能要杀了他。他没想到这句话带给他的好处。因为当时曹操很有势力,他赞扬一个人,等于那个人得到了丰厚的无形资产。所以这给我们也提了一个醒,如果你在社会上是很有声望的人,千万不能随便赞美谁或者随便批评谁,你的意见可能会使对方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买什么书没人注意,但是领导人买什么书就不一样了,有很多人关注。曹操当时也没料到他这么一捧,竟然把刘备捧成了很有实力的敌人。

曹操取得荆州以后,北方基本统一了,于是他调遣百万雄师要向东吴进攻,这又给了刘备一个机会。没有赤壁之战,刘备一点根据地都没有。刘备的声望是曹操给的,根据地也是曹操给的。因为曹操要去打孙权,诸葛亮趁这个机会把孙权和刘备拉到一起,让孙权去打仗,刘备则占领了荆州。

曹操最怕的是刘备,却偏偏每次都在无形中帮助了刘备,这是天意。很多大事往往都是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你想把它做好就可以做好,想把它做坏就可以做坏的事情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你怎么想都没用,它要好就好要坏就坏的事。

很多人看我到处讲中国传统文化,都对我说,你很积极,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我说,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复兴,我不讲也会复兴;如果不能复兴,我拼命讲也没有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事找到合理化理由

曹操把汉献帝引到许昌去,这是一招妙棋,这也是从董卓那里学来的。他不废掉汉献帝,而是改变一种方式,把汉献帝引到自己的地盘来控制。如果不想控制汉献帝,他到洛阳去帮助汉献帝就好了,干吗要把汉献帝请到许昌来?汉献帝本来是在洛阳的,董卓把他带到长安,他从长安逃出来以后自然应该回到洛阳。那时候很多军阀心里都希望汉献帝早点死掉,汉献帝死了汉朝就结束了,军阀们就可以出来征战,新的朝代也就到来了。

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生在帝王家其实并不好。皇帝一生只做三件事:一是祭祀,拜天、拜地、拜祖宗;二是打仗,只有他可以决定是不是要打仗;三是生小孩,小孩越多越好,因为皇帝的儿子非常危险,谁都想杀,甚至亲兄弟也想互相残杀。

看事情要深入一点,不要光看表面。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昌是一个最妙的决定。如果当时谁都想要汉献帝,曹操是抢不到的。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请过去,曹操是争不过袁绍的。刘表把汉献帝迎过去,曹操也争不过。可是那时候的人很奇怪,比曹操强的势力都不想要汉献帝,结果曹操就得到了机会。得到汉献帝以后,他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自己的势力发展得更快,更名正言顺。

皇帝是会长大的,汉献帝刚开始还非常感谢曹操,觉得如果没有曹操,自己可能就没命了,曹操对他太好了。慢慢地他觉得,自己老是听曹操摆布,根本不像个皇帝,于是开始下秘诏,叫人征讨曹操。人心是会变的,汉献帝对曹操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憎恨。

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显智慧

袁绍是世家子弟,什么是世家?也就是有钱有势的家族。但是有钱有势的人的后代多半富贵气太浓,没吃过苦头,眼高手低。长相很漂亮,实际是草包,虚有其表,站出来有模有样,却行动可笑、幼稚到极点。曹操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袁绍打曹操的时候,袁绍有70万大军,曹操只有7万人,结果曹操赢了。这场战争对曹操一生来说是个关键。这场胜利改变了他很多观念,使他认为不应该安于现状,而应该一统天下,甚至可以取汉献帝而代之。

其实官渡之战不是曹操打败了袁绍,而是袁绍自己打败了自己。很多时候人们会说我打败谁,但往往是对方自己打败自己。以寡敌众那只是说得好听,寡怎么能敌众?曹操人少,粮食不足,一定要速战速决才行。袁绍人多粮足,根本不需要速战速决,当时只要按兵不动,曹操就会败了,根本不用打。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袁绍一直按兵不动,等到曹操没有粮草时就能取得胜利,这个道理难道袁绍身边就没人懂吗?也有人懂,但是袁绍把告诉他不要急的人给关了起来,所以是袁绍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袁绍把自己搞垮了,曹操却以为是自己能干,这对曹操也是很不利的事情。曹操如果认为这次胜利是侥幸,以后就不会那么狂妄。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很大的胜利,也使他以后越来越狂妄。所以胜利不见得是好事,失败也不见得是坏事,关键在于怎么理解。

袁绍是吐血死的。大多数领袖都不是正常死亡,很多领袖最后都是被活活气死的。总有人要气他,因为他太能干,显得别人不能干。如果一个人很能干,又能装成不能干的样子,那才是真的能干。

人在成功的时候,很容易让喜悦冲昏了头,所以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要特别小心。当你成功的时候要稍微冷静一下,想一想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你身上。曹操当年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想到官渡之战的胜利来源于袁绍的糊涂,是因为袁绍集团内部不团结,是因为袁绍不会用人,粮仓那么重要的地方居然派一个酒鬼去把守。曹操应该从中吸取宝贵经验,而不是觉得自己从此就无敌了。这样曹操就会更谨慎,更约束自己,也许最后能够修成正果。偏偏他往相反的方向去想,觉得自己连袁绍都打得过,还有谁打不过呢?所以,每个人的思路要靠自己去整理。职位越高的人,有越多选择的时候,越要特别小心,以免决策失误。

曹操打败了袁绍,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书信。原来许昌的人跟袁绍有勾结,希望袁绍打进许昌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好处。很多人说这就是证据,应该把那些与袁绍勾结的人抓起来,但是曹操说:如果是我的话,也会给袁绍写信,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不会赢,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能保得住他们?他们在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于是把这些书信通通烧掉了,没有再追究这件事。

这件事如果一直追究下去会令人很难看。怎么处理事情,其实是有智慧的,不能只讲法律,不能光靠知识。现在很多人太相信知识,太相信法律,往往没有智慧。小事情可以严格按规矩处理,处理大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变通,大事情如果处理不好,造成的伤害将是很难弥补的。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颁布了两条命令:一条叫做封功臣令。因为他发现每个人都要求安定,都想要有保障,不加封功臣的话,他们可能会动摇。第二条命令是败军抵罪令。打了败仗的人不一定都要杀掉,也可以将功抵罪。

割发代首:纪律严明方可带好团队

董卓有个部下叫张济,张济本来想把汉献帝带走,结果战死了。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张济的部队,屯兵宛城。曹操南征的时候,张绣率众投降。结果曹操娶了张绣的婶婶,这让张绣怀恨在心。曹操知道张绣有异心之后,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露,张绣先偷袭曹操,曹操战败,大将典韦战死。造成曹操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是纪律不够严明,如果曹操不娶张济的遗孀也就不会有这次失败了。这次失败也给了曹操一个教训,后来他的军纪愈发严明了。

有一次曹操要出征的时候,正赶上麦子成熟,曹操宣布,现在是麦子成熟的季节,经过麦田的时候不要践踏麦田,凡是践踏麦田者斩。结果,他的马却因为一只小鸟受惊了,践踏了一大片麦田。如果你是曹操会怎么办?自己的规定自己破坏,知法犯法,做坏榜样?曹操很高明,马上把剑拔出来说他自己犯法,理当问斩。结果立刻有人跪下阻拦,然后引经据典,说了很多理由。所以说,凡是老板犯了错大可以放心地认错,没有人会处罚你,如果连认错都不敢那还能做什么?

我常常跟老板们说,做错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先对员工说是自己的错,然后看员工有什么反应。如果员工都不说话,你可以说:“你们都不说话,真的认为是我的错吗?我是不忍心说你们。”其实一般人不会那么笨,只要老板说是自己的错,马上就会有人抢着认错了。

当时曹操说要受罚,所有人都跪下来阻拦他。怎么办呢?最后用了割发代首的办法。这种方法古代人经常使用,说是皇上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又不能直接惩罚皇上,于是经常用打龙袍的办法去处置。

商鞅变法时规定藏匿犯人者跟犯人同罪。有一天太子藏匿了犯人,有人密告商鞅。商鞅很笨,他立刻就去太子府抓人。如果我是商鞅,我首先就说太子绝对不可能藏匿犯人,你认为太子藏匿犯人你就去抓,我不相信这件事。何必去得罪太子?而且也不能真的惩罚太子。

最后商鞅只把太子的老师抓去刺青,把太子的侍卫长抓去割掉鼻子,没敢动太子一根毫毛。

中国话、中国字的弹性非常大,怎么说都对,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刀切的,虽然说是要一视同仁,事实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象征性地惩罚一下罢了。

兵败赤壁:从吃亏中占便宜

曹操善战,但是真正打赢的得意战役不多,他一生最倒霉的一场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曹操带领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着只要把孙权灭掉,就能一统天下了。他根本没把刘备放在眼里,那时候刘备也没有根据地,完全可以不用考虑。曹操万万没想到,赤壁之战会输得那么惨。

曹操先捧刘备,再捧关羽,捧来捧去自己都没有得到好处。关羽不可能投降曹操,刘备也不可能真心投奔曹操。当初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提了三个苛刻的条件,曹操都答应了。表面上看曹操似乎吃亏了,实际上答应这些条件对曹操来讲也是有利的,因为从此所有人都觉得他连这种条件都接受,实在是爱才如命。

关羽要去找刘备的时候,斩了曹操六员大将,曹操都没有追究,还派人给他通关证件,这对曹营众将来说是一种鼓舞,这样大度的老板他们怎么能不追随?

由此也可以看出,吃亏才是真正的占便宜。曹操正是因为在关羽身上的投资,才没有死在华容道。赤壁之战他输了以后,逃到华容道,看见关羽在那里把守。关羽心肠很软,虽然他已经立下军令状,如果放过曹操,回去要被砍头,可是看到曹操那么可怜,他就开始犹豫。其实真正救了曹操的人是张辽,关羽当年投降曹操也是张辽出的点子,等于张辽救了关羽一命,所以当时关羽见张辽也在其中,心中更加不忍,于是就放了他们。

这段故事非常人性化。关羽应该放了曹操,果然他最后也没事。因为诸葛亮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就是要他放走曹操还人情。如果想让曹操死,就让张飞去守华容道了。这时候曹操死了对刘备非常不利,如果曹操死了,孙权的势力最大,刘备就会被孙权吃掉。所以,有时候把敌人留下来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不要赶尽杀绝,同行竞争也是一样,留下一些同行才能更有发展。

曹操回去以后痛哭,他的下属问:“丞相一路那么辛苦都没有哭,现在安全了为什么要哭呢?”他说:“如果郭嘉没死,我就不会败得这么惨。”这等于把所有人都骂了,等于说这么多谋士还不如当初郭嘉一个人。郭嘉是个很年轻的谋士,曹操非常欣赏他,他每次出的计谋都很有效果,预测未来的变化也非常准确,只可惜早逝了。

杀荀彧于无形:为达目的六亲不认

在曹操看来,无论是谁,只要危害了他的利益就要杀掉,六亲不认;危害不大的,就化敌为友。这也不能算错,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做的。袁绍就非杀不可,不杀他他永远充老大;刘表就可以不杀,刘表虽然有很大的声势,但却很糊涂,没有什么作为;刘璋又离得太远,用不着杀。

曹操偏偏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荀彧。杀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杀,一种是暗杀。曹操杀荀彧,没有明杀,也没有暗杀,走的是第三条路,叫隐杀,就是用一些暗示或行为影响对方,让对方因此丧命。虽然没有直接的杀人行为,却取得了杀人效果。曹操想要当魏王,荀彧反对。荀彧告诉他,如果当宰相好好扶持汉室,会留名后世,曹操听不进去。曹操曾经很重用荀彧,因为荀彧给他出过一些非常重大的计谋,每次效果都非常好,曹操也很感谢他。但是荀彧阻止他当魏王这件事,让曹操很不高兴。于是曹操派人给荀彧送礼物,结果荀彧一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空的,就知道曹操是在告诉他最后是一场空。荀彧就想不开了,用现代话讲,最后得了忧郁症而死。

荀彧也很可怜,干吗想不开?干吗跟自己过不去?曹操没费一兵一卒,没有送毒药,没有派人暗杀,就送了一个空礼物盒,荀彧就死了。如果以后有人给你送礼物,你打开以后发现盒子是空的,就当对方是忘记放礼物了。想那么多干什么?不必跟自己过不去。荀彧就是太重视跟曹操的关系,忠心耿耿地替曹操卖命,没想到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他想不通。

强调一下,荀彧是自己死的,但是这笔账要算在曹操身上。我有一个老师,现在已经过世了,当初他得到通知说要晋升他为校长了,非常高兴,结果后来因为有人反对,就换人了,之后他不到两年就去世了。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没有面子,很受打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件事始终郁郁不乐。所以老板想要害死一个人很容易。

每个人都要保护自己,凡事不用太计较,但是真正能够想得开的人并不多。看开和看透不一样,看透人生就没有价值了,看开了心里会轻松很多。所谓看开,是说除了气节、忠义、理想是不能改的,其他东西怎么变动都可以。很多人就是把不重要的当做重要的,把重要的当成不重要的,看不开,使得自己的心很累。 JddjGW9BStoob4SO9MvKWDJsbHiNrdiY6kI7i0hkKBDwU+LgE07tt5ZVOOngv1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