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志向篇(1)

一、孔子周游列国-不轻言放弃

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田”,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得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孙氏的赏识。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微,诸侯之间专事征伐,天下礼崩乐坏。孔子看到这一切,决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统一、充满仁爱的,用礼法维持的有序的社会。在他50岁的时候,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任中都宰仅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四方的官吏都争相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国政仅三个月后,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恪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在此期间,孔子还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他在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毁了鲁国三大权臣之中的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虽然孔子参与国政的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宣扬,而且成效显著。这时,齐国看到鲁国越来越强大,害怕鲁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国国君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歌伎。鲁国国君被美女和歌伎迷惑,从此无心朝政。孔子看到这些,觉得自己的理想在鲁国是无法实现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打算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希求得到诸侯的信任。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七百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瑟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泄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师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有些为逃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的人,自以为是看透了世间冷暖,就嘲笑孔子和他的救世思想,说他是在做无谓的努力,因为他的思想根本无法实现,他只好到处碰壁,如同丧家之犬,还劝孔子的学生不要跟着孔子做傻事,不如也随他们归隐山林,等到太平盛事再出来。孔子对此不屑一顾,对学生们说:“我们是不能与山林中的鸟兽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去改变这个世道了。”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十分艰难。他到了齐国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田宅,可是孔子却拒不接受。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主张齐景公并不接受,但他却赏给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的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国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自从离开鲁国后,十四年没有回过故乡,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赞同,他就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事业。他打破原有的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有道德的学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诸侯所用,他们贯彻老师的思想,为挽救衰世而不断奋斗。在孔子死后,汉朝的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进,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孔子的思想也从此得到了发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坚持不懈地奋斗,虽然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但仍旧不放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孔子在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救世的理想,但是他通过教育学生,传授自己的思想,最终还是实现了救世的愿望。孔子的救世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可是他坚信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因而为了理想而不惧经受磨难,遭受别人的白眼,执著地坚持着,而事实最终证明他的思想是正确的。对于立下的志向,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勾践卧薪尝胆-有志者,事竟成

春秋末年,在会稽山越王勾践的行营内,勾践正背着双手,焦急地踱着步。此时的勾践正处于极度艰难的境地,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困于会稽山,没有办法,他只好派使臣去吴王那里求和。然而前去求和的大臣却给他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吴国的谋臣伍子胥拼命反对两国议和,主张斩草除根,把越王勾践一举消灭。幸好勾践派去的使臣知道吴国太宰(掌管王宫内外事务的官员)伯嚭是个贪财的人,就给他送了不少的金银珠宝,很讨伯嚭喜欢。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伯嚭就多次在夫差面前替勾践美言,劝说夫差不要对勾践那么残酷。最后,夫差答应与越国议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践及其夫人、大夫范蠡到吴国做俘虏才可以。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这是何等屈辱的事情啊,但是勾践强忍住内心的愤怒与屈辱,来到了吴国。夫差的父亲是被勾践杀死的,对此,夫差记恨在心,于是就派遣勾践去他父亲的陵墓旁守护,同时还要他养马。勾践就住在夫差父亲陵墓旁的一个石屋中。屋中没有任何摆设,只有一张石床,坚硬无比,石床上只放了些杂草,睡在上面不但坚硬难耐,而且凉飕飕的,每天起床浑身都会不舒服。而石屋的门窗也早就裂开了很大的缝隙,冬天北风呼啸,石屋内也被风吹得寒冷无比,夏天遇到大雨天,石屋里又积满了雨水。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勾践时刻牢记范蠡的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在心中不住地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对于夫差等人来说,日子过得真快,勾践在吴国做俘虏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是对勾践来说,在吴国的每一天都是十分难熬的。勾践尽心尽力地养马,把马养得膘肥体壮,自己倒消瘦了不少。伯嚭看到这些就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大王,您看,勾践已经对吴国百般顺从了,他一定不敢再有报仇的念头了。”于是,夫差就亲自到勾践的石屋去看他。勾践见夫差来了,就恭恭敬敬地拜倒在地。夫差叫人牵出一匹马,看看说:“嗯,好马,勾践,你养马养得不错啊。你早就该给寡人来养马了,哈哈!”说着,拍拍马,马嘶叫了两声。夫差骂道:“这畜生,还没有勾践顺从,我白养活你了。勾践,我要骑马,快快伺候着!”勾践就连忙搬出马凳,放在马旁,夫差一脚踢开马凳,说:“太高了!”伯嚭马上给勾践使眼色,勾践就伏在地上,给夫差做马凳,说:“大王,您请上马。”夫差就有意狠狠踩勾践的脑袋,还说:“蠢奴才,还不乖乖让寡人踩。”勾践看到夫差如此羞辱自己,刚要发火,可是看看腰间的玉佩,想起自己的夫人当初送这玉佩给自己的时候所说的话“见玉如见妾,无论如何都要忍住,切不可鲁莽行事”,勾践就含着泪,强忍住说:“大王,奴才该死,请大王上马。”夫差得意扬扬地踩着勾践上马,还得寸进尺地说:“勾践,你给本王牵马,本王带你看看吴国的大好河山,哈哈!”那笑声中充满了高傲和不屑。勾践低着头为夫差牵马,夫差趾高气扬地坐在马上,伯嚭伍子胥等人紧随其后,侍卫们就边走边敲锣鼓,高声喊:“大家快看啊,给大王牵马的就是吴国的仇人勾践!”路人听到这些,纷纷拿起手中的杂物向勾践扔去,勾践丝毫不敢反抗,一忍再忍。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虽然夫差总是找机会试探勾践,但是勾践每次都是小心行事,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有复仇的意向。日子久了,夫差就渐渐对勾践放松了警惕。后来,夫差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吴国上下处在恐慌之中。勾践就前来求见,声称略懂医术,只要尝尝吴王的粪便就能通晓吴王病情的轻重了。夫差惊奇得张大了嘴巴,说:“什么?你尝寡人的……”说着,勾践就从帘子后面出来,说:“恭喜大王,我从您的便中尝到了甘味,这表明您身体中的毒素已经排出来了,臣断定三日之内,您就会痊愈。”其实,这是勾践事先送钱贿赂御医,打听清楚了夫差的病情后,才去演的一出苦肉计。而蒙在鼓里的夫差却在感动之余答应只要自己的病能在三日内痊愈就放勾践回国。就这样,勾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回国后的二十年里,他把朝政交给文种管理,把练兵习武的事交给范蠡管理,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做褥子,时时不忘自己在吴国的屈辱。而此时的夫差却沉浸在笙歌艳舞之中,不理朝政,也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执意出兵齐国。大胜回来,夫差又大兴土木,结果劳民伤财,激起百姓不满。伯嚭和伍子胥本来就不和,这次,伯嚭就借口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这件事,说伍子胥有背叛之嫌,蛊惑夫差杀死伍子胥。伍子胥看到夫差听从谗言,一意孤行,不禁仰天长叹:“亡国之日不久矣!”几年以后,勾践就率领大军进攻吴国,把吴国的军队围困在姑苏山上长达三年之久。吴王没有办法,只好派伯嚭去找勾践求和,伯嚭见风使舵,改投越国,被勾践所杀。后来夫差被越国军队俘虏,勾践念他当年对自己的不杀之恩,愿意放他一条生路,但是夫差觉得无脸苟活于世,自刎身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仇。古代,人们常常用“卧薪尝胆”这个词来激励自己,而今天人们用“卧薪尝胆”更多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意志,以克服一般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实现这种目的或志向的过程中,需要你有坚强的意志力。因为意志能调节人的理性意向,是决定人的活动的重要原因,它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服务的。

三、彼可取而代之-志向多大舞台就多大

项羽是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氏是楚国的名将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将项燕。项燕率领楚军抗击秦军,打败了秦国征楚的大将李信率领的20万秦军。秦改用王翦为将,并派出60万大军交由王翦指挥。项燕抗击60万秦兵的进攻整整一年,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兵败自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帝后,通缉六国贵胄遗民,项羽的家族亦在通缉名单中。项羽由他的叔叔项梁带着,隐姓埋名,避难吴中。项氏叔侄怀着国仇家恨暗中结交豪杰,等待时机,造反报仇。项梁结识了会稽太守殷通,每有大徭役或地方大事,殷太守都委托项梁操办,项梁就用兵法组织徒众,作训练骨干的准备。项羽身高八尺,约合今一米九的高个头,身体壮实,臂粗腰圆,声如洪钟,力能扛鼎,又因年少气盛,性格粗犷,吴中子弟都惧怕他。项羽好侠任武,团结了许多吴中同龄青年。他们受项羽影响,都爱舞枪弄棒,习武尚勇。项梁起兵时,精心选募,整编了一支有八千人的吴中青年队伍,称江东子弟。八千江东子弟成了项氏打天下的精兵骨干。项羽幼年时,项梁教他读书认字,项羽没有耐心。项羽成年后,项梁让他学击剑,项羽热了三天又冷下来。项羽学文不成,习武不就,项梁大怒,狠狠地训斥了项羽一顿,说:“国仇家恨,怎能依靠你这个懒惰子弟!”不料项羽并不惭愧,他不慌不忙回答说:“学习读书写字,只不过会记住姓名;学习击剑,只有匹夫之勇。我要学习兵法,指挥千军万马!”项梁听了侄儿这一席豪迈之言,大为惊奇,于是悉心教导项羽学习兵法。可是项羽生性粗犷、急躁,“略知其意,又不肖竟学”。项羽对行兵布阵很感兴趣,而对战略战术不甚精通。这是项羽习武学兵法的长处与短处,日后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项羽善于野战、攻坚、克敌,所向披靡,而设谋智取不擅长,终于败在了韩信手下,成了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政权,他不断巡行全国四方,炫耀武功,镇压反抗势力,当时称为镇压天子气。战国末期楚国抗秦最坚决,故而秦朝对楚地的统治实行高压政策,招致楚地人民的不满。当时楚地流行一首政治民谣,其中两句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又一次出巡,重点到东南江浙一带镇压天子气。秦始皇一行威仪整肃,十分壮观。吴中这次接待秦始皇,是少有的大徭役。项梁主持,把项羽放到最近处,以便观览秦始皇。当时项羽22岁,已经是一个英武的少年,见到秦始皇威风八面的样子,不觉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后的项梁连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巴,小声说:“休得胡说,这是要灭族的。”项梁惊出了一身冷汗,口里小声责备项羽,可心里一阵热乎,他惊奇项羽藐视秦始皇,竟然要取而代之的壮志。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与蔑视,都在这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话语中。项羽日后打仗,骁勇善战,特别不怕秦兵,这是他少年壮志的思想境界造就的,无人可比。力拔山河的楚霸王项羽,自小是个只懂舞刀弄枪的粗人,但是他有其他亡国之人所没有的志向--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楚国的领土。在别人都去读书习字或者练习武功的时候,项羽却整天想着如何熟悉兵法阵形,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亲手灭掉秦王朝,后来的结果证明,正是这位有千钧神力的楚霸王一举率军击溃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是应该从小就确立的,只有像项羽这样自小时候就念念不忘要灭掉秦国恢复楚国,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向着自己伟大的目标而努力,最后终会得偿所愿。虽然在最后的争斗中项羽输给刘邦,但是他的英名和远大抱负并未随着垓下一役而消失,反而更加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四、陈平分肉-贫贱不能移志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出身农家,是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陈平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他的哥哥把他养大,还让他上学读书。陈平成人后一表人才,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但是由于他家境贫寒,他的婚事就这么一直拖着,成了一个老光棍汉,人们常常在背后议论他,说他没出息。陈平虽然穷困,但心志很高。他不肯老死乡里,终生耕作,而是千方百计交游豪侠,他还热心帮助穷人,也给富家帮忙,一来讨几文小钱,二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社会的了解。有一年村里举行祭社大典,大家都推举陈平主持分配祭肉,他依据乡情俗规,对祭社的男女老幼,左右关系,照顾妥帖,分配公平。父老乡亲一致赞扬:“陈平这后生,心眼真好,主持祭社,非常尽心,分配祭肉,十分公平,今年推举了个好主持。”陈平叹息说:“唉,要是让我主宰天下,我会对全天下的人都像分祭肉一样公平。”听了这话后,原先在背后议论陈平的人以及说陈平没出息的人,从此对陈平另眼相看。人们都知道他胸有大志,将来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不久,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把孙女嫁给了陈平,从此陈平的终身大事得以解决,他更加专心地为自己日后施展才华而不断结交好友。在后来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陈平得到了极大的重用,他成为刘邦不可缺少的谋士之一,和张良、萧何等人一起,成为汉朝创立的决定性人物。汉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的一些重要人物,几乎都是出身比较低微的,陈平也不例外。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大打击,但是陈平并没有因此而堕落或者自暴自弃,而是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通过为村里主持分配祭肉这件小事,陈平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大人物,而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没出息,这就是从小立志的巨大作用。

五、霍去病为国忘家-胜不骄

少年英雄霍去病,自幼腿脚利索,臂力过人,在其舅舅卫青的悉心调教下,武功有很大的进步。他用的“八面威风”拳法,一个鱼跃腾空,拳脚并举,只听他大喊一声“嗨”,瞬间中心开花,木支架上的四只沙包,一下子被击穿四个大窟窿。那些陪练的师父们都竖起大拇指夸他身手不凡。有一天,霍去病独自外出游玩,忽然看见城门楼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匈奴犯境,边关告急!广招天下英雄豪杰,三天后校场比武……霍去病心想:“保卫国家,人人有责,我自小练就了一身武艺,理应去为国分忧啊!”于是,他决定前去校场比武。回到家里,霍去病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让他去征求一下舅舅的意见。不料,卫青却坚决反对,他说:“战场上刀剑无情,倘若有什么闪失,我怎么向你母亲交代!”霍去病说:“舅父大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正是孩儿为国立功的好机会啊,否则您教了我这么多的武功,我到哪里去施展呢?”霍去病还没说完,卫青就打断他的话,厉声说:“不行,你尚未成年,按照《兵役法》规定,你不能去!”霍去病看舅舅这样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只好鼓着小嘴巴,闷闷不乐地回家了。三天后,军营校场旌旗飘扬,人声鼎沸,擂台两旁挂着“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方匈奴”的条幅,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亲自来到校场观看比武。三通鼓响之后,一个魁梧的大汉跳上台来,自我介绍说:“在下是武术教头,姓刘,想和各路英雄好汉较量一下!”接着台下一连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上台和刘教头比武,但是都被他打下台去。刘教头不禁得意起来,问道:“怎么样,还有谁不服,上来比画比画?”话音刚落,忽见人群中一个身着黑衫的人跳上台去,说道:“你休要猖狂,看看我的本领再说不迟!”说着,迅速地向刘教头挥出拳去。两人刚刚交手三四个回合,忽听那黑衫人大喊一声:“嗨!”一个鱼跃腾空,飞起一脚把刘教头击倒。黑衫人赶快拉起刘教头说:“前辈,得罪了!”顿时,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接着比试跑马射箭,都是黑衫人力压群雄,迎来满堂喝彩。汉武帝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不住地对身旁的卫青夸奖这个黑衫人。比试完毕,汉武帝接见参加比武的壮士,他指着那个黑衫人说:“这位壮士,抬起头来让我看看你!”黑衫人伏在地上说:“小人不敢抬头!”汉武帝不解,问道:“为何?”“小人犯了欺君之罪。”“朕赦免你就是,你尽管抬头。”“谢皇上。”说着黑衫人用手往嘴巴上一抹,撕去粘在脸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稚气未脱的娃娃脸--“啊!原来是霍去病!”全场一片惊诧。霍去病赶忙向汉武帝表明自己要求从军的原因。汉武帝赞许地说:“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报国大志,实在应该赞赏,这样吧,我恩准你从军啦。你可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哦!”就这样,刚满十七岁的霍去病,跟随着大将军卫青前往边关,抗击匈奴的入侵。有一次,将领们一起探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霍去病提出:深入敌后,打他个措手不及。刘教头表示赞同,并说他在塞外待过好多年,熟悉当地的环境,可以带路。于是,大将军卫青决定,拨给霍去病300名轻骑兵,迂回前进,准备前后夹攻,一举歼灭敌人。他们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翻过了山谷,不料却误入了沙漠地带。霍去病问:“刘教头,这是怎么回事?”刘教头不语,只见前面沙丘后出现了一小队匈奴的骑兵。霍去病大喊:“冲啊!杀了匈奴兵!”忽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顷刻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风沙过后,匈奴骑兵早已不知去向,霍去病大喊:“糟了,我们只顾恋战,误中奸计,陷入了沙漠,怎么办啊?”刘教头双手一摊,说:“小将军,我也没有办法啊!”烈日炎炎,缺水少粮,大家的斗志都被消磨光了,危急时刻,霍去病鼓励大家说:“弟兄们,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这时,忽见刘教头翻身上马,取出一只暗藏的羊皮水袋,拧开盖子,一仰脖子,“咕咚咕咚”连喝了数口,喝完就叫道:“汉军兄弟们,我认识路,快跟我走,要喝水活命的就跟我去投奔匈奴单于!”霍去病大吃一惊:“啊,原来他是匈奴的间谍。”于是飞身上马去追刘教头,刘教头边跑边喊:“你们没命啦,快投降吧!”“哼,无耻的卖国贼!”霍去病拉弓搭箭,瞄准他的后心,“嗖”的一声,刘教头立时被射下马来。霍去病从他身上搜出一张沙漠地图和一封密信,信上写着:“诱敌深入,将汉军困在沙漠,再使计招降或全歼之。”霍去病心想:“好毒辣的阴谋!”他将地图一扬,大声说:“快!向西南方进军!”霍去病用他的智勇,从敌人背后给其致命一击,大破匈奴军队。从此,霍去病便威名远扬。在转战数年间,霍去病统军先后击破匈奴数十万之众,被赐封为骠骑将军。在京城长安,汉武帝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宅,但霍去病却推辞说:“陛下,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豪宅,臣不能领受!”少年时期就立志为国家抗击匈奴的霍去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聪明智慧,将匈奴击退到了遥远的塞外,尽管如此,霍去病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婉言谢绝了皇帝奖赏。一个人取得一点成绩很容易,难得的是在取得成绩后并不自满,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后人留下永远的学习榜样。

六、马革裹尸还-壮志未与年同老

西汉末年时,一天一名武将正在招募兵勇,许多人都来应征,年轻的马援也挤到前面。可是他的身体太瘦弱了,连一根长矛都拿不起来,武将只好让他回去。突然,一个老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马援,他养的马全都病倒了,边说边拉着他来到牧场,只见几十匹马倒在地上,奄奄一息。马援看看这匹,再看看那匹,无力地坐在地上。深夜,马援在哥哥家门口使劲地敲门:“哥哥嫂嫂,我是马援!”可是嫂嫂就是不开门,一阵冷风吹过,马援抱紧双肩缩着头离开了。马棚里,马援正在伤心独坐,忽然一个老人笑呵呵地进来,问他为什么而伤心。马援道:“我不为马匹死了而伤心,也不为哥哥嫂嫂不让我进门而伤心,我只为了不能从军实现我建功立业的心愿而伤心。”老人吃了一惊,说道:“这件事我帮不了你,如果是医治你的病马,我还能尽点力。”说着,拿出一本养马的书交给马援。自从有了这本书,马援饲养的马匹膘肥体壮。令所有人不解的是,有一天他竟然把所有的马送给了不让他进门的哥哥嫂嫂,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去参军了。他屡建战功,后来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几十年以后的一天,已经60多岁的马援正在饮酒,突然一名将领跑来报信说:“刘尚老将军在武陵郡遭遇叛军袭击,全军覆没啦!”马援一拍桌子,愤然站起说:“威武将军他……我要去面见皇上!”说罢,拔腿就走。金殿之上,马援言辞恳切地说:“陛下,臣愿意立即带兵平叛!为刘尚老将军报仇。”光武帝迟疑着,而众臣也都纷纷议论。马援知道众人嫌自己年老,不堪重任,于是大声说:“老怕什么?大丈夫立志,越穷意志越坚定,越老气概越豪迈!老臣早年曾远途征战,对南方地形颇为熟悉,臣自信朝中无一人可以替代!”他边说边扫视众人,众人皆缄口不语。马援接着说:“臣早年跟随陛下,从来不顾身家性命,更不在乎什么名誉地位,臣一生的志向就是战死疆场,为国效忠!好男儿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光武帝被马援的一番话感动了,但仍然不放心。马援看出光武帝的迟疑,就愤而离去,众人茫然……忽然听见一阵马嘶,光武帝急忙率领众臣出了大殿。马援全身披挂,骑着战马而来,拱手道:“请陛下观看!”说着,两腿一夹宝马,马疾驰狂奔,马援在马背上舞动长矛,金光一片。光武帝和群臣不住地点头称好。马援大气不喘,走到殿下,再次请求出征。光武帝看他威风不减当年,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前往武陵郡的路上,马援见已经有不少士兵水土不服,陆续倒了下来,他心急如焚。深夜,副将前来商量战事,看见马援竟然口吐鲜血,吓了一跳。原来他也早就染上了重病。马援吩咐说:“这件事情跟谁都不能讲!战事正在紧要关头,军心不可涣散!”清晨,马援骑着战马,精神抖擞地巡视着部队,他鼓励将士:“今日一战,誓决生死,我们要一鼓作气,扫平叛军!”士兵们高呼:“一鼓作气,扫平叛军!”余音在空中回荡。这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马援率领大军将叛军全部消灭。马援喜气洋洋地回到军中,犒赏三军。营帐里,马援本来兴致很高,却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副将急忙扶住他,这才向众人道明实情:“其实将军早就染上了重病,他怕军心不稳,就不让我说……”这时,副将见马援嘴巴在蠕动,急忙将耳朵贴近,只见马援嘴巴几张几合,就闭上了眼睛。众将急切地追问:“将军说什么?”副将含着热泪说:“将军说:‘马……革裹尸……还!’”马援是我国汉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的一句“马革裹尸还”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少年时的马援不嫉恨哥嫂对自己的无情,反而以德报怨,成名后的马援更是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成大事应该是大丈夫永远铭刻于心的志向与愿望,如果仅仅为了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其实并不很难,但是如果一辈子直到自己的生命到了尽头仍然壮志不减,以至“马革裹尸还”,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

七、探索日月星辰的人-不为流言飞语所动

“瞧,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了。”“哈,他从公车司马令的位置上被撤下来了。”“他呀,就那么点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东汉顺帝永建元年,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理天时、星历。凡国家重要大事、祭祀等典礼,都要太史令选“奏良日”,这些事情和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但太史令和公车司马令的职位比起来就逊色多了,公车司马令的官署设在皇宫的南阙门旁,任务是保卫皇帝宫阙、通达内外奏章,全国吏民向朝廷贡献物品都由公车司马令掌握,同时皇帝从各地方征调到京的人员,也由公车司马令接纳转达。难怪京城洛阳里的不少官吏见张衡从公车司马令任上下来,第二次做太史令,便大加嘲讽,议论纷纷,并从多方面加以打击。面对这些流言飞语,张衡说:“让那些鄙儒和贪夫说去吧!”他因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应问》,在文章中给那些不了解他而存心来嘲笑他的人们一个解答。他清楚地说明自己在研究学问上是抱着“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信心与决心,和“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注:不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知识不广博而害臊)的谦虚态度。同时也说明自己不愿同那些“鄙儒”或“贪夫”去比较长短,自己坚持着“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的宽广胸怀。张衡第一次任太史令是在汉安帝元初二年。当时人们对于宇宙构造和运行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三派。张衡对我国古代最早开始探索的天文学以及各家各派的理论,作了广泛和精密的研究,并且亲自不断地观察天象,探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最后他根据浑天的理论,并且加上他实际观测天象的收获,创造了一套在当时最完整最先进的天文学说--浑天学说。在浑天学说里,他很详细地讲到赤道、黄道、北极上规、南极下规,以及月行九道等度数,找出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因此能够解释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的原因,说明春分和秋分时候昼夜时间一样长短的道理……而且还根据此种理论创制了新型的浑天仪。张衡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天文仪器,经过了无数次的研究、观察、测验,到元初四年,终于把浑天仪造成了。浑天仪是用铜铸造的,张衡在铸造正式的浑天仪以前,先将竹条劈成薄薄的竹篾,把这些竹篾刻上度数以后,再把它们编成圆环,串联起来,造成一个仪器的模型,作为试验。待试验准确了,张衡再用铜来铸造正式仪器。在张衡谨慎细心地操作下,又耗费了一年多的心血和时间,仪器才创造成功。浑天仪分做内外几层圆圈,各层都可以转动。张衡把他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包罗万象地刻在浑天仪上。为了使浑天仪能够自己转动,他又设计了一组滴漏壶,利用滴水的力量,使浑天仪按着时刻慢慢地转动,人们就可以从仪器上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这种精密的科学仪器提供了极其先进而简便的观测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浑天仪铸造成功之后,张衡丝毫没有自满,他除了对天文历算继续作精深的研究之外,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也下了许多工夫。勤勉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结果,是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木工机械方面,他发明制造了指南车、记里鼓车、飞行木雕等奇巧器物。然而张衡在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上的卓越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爱护。他不仅又被调任太史令,还要听那些“鄙儒”和“贪夫”的风凉话。不过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的张衡,在写了《应问》这篇文章之后,就再也不管那些闲言碎语,又着手全力研究一项重大问题--地震。东汉时代,中国发生地震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当时掌管这些地震的记录工作,就是太史令职务的一部分。张衡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报,非常注意有关地震的记录。汉顺帝阳嘉元年他终于设计出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利用它不但可以知道有没有发生地震,而且可以测出地震的方向。候风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很像一个酒樽,圆径有尺。樽外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上镶着八条龙,每个龙头的下方坐着一只铜制的蛤蟆。要是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自动滚出来,落到蛤蟆向上张着的嘴里。公元138年,陇西发生了地震,陇西离洛阳一千多里,但张衡安置在洛阳的候风地动仪的龙嘴里却吐出了铜球,测出西方发生过地震,当时住在洛阳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地震的波动,因此人们不相信他的报告,可是几天之后,陇西地方官派专使骑着驿马到达洛阳上报震情,证实了张衡的观测。在事实面前,人们才发出由衷的惊叹:“啊!候风地动仪真灵!张衡真了不起呀!”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官职的升迁很容易接受,但对降职或者谪贬则总是报以嘲笑和讥讽。但就是在人们的嘲弄和讥笑中,张衡依然坚持自己对天文地理的研究,专注于对天文和地震方面的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天文学家。一个人对志向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必须经得住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不为流言飞语所动。只有把精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上,才能够开辟出一片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aSCDOj1q0wd9Eh9hzJnJh6UMplXOK94mGTJCwv2IeK2qA3DUAFDGBCzZBWNX67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