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特立独行: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1)

1.活出一点个性来

我就是我。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我。我和某些人可能会有些相似之处,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和我完全相同。我的一切都真真实实地属于我,因为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的胜利和成功乃因为我;我的失败与错误也出于我。我拥有自我,那么我就能自我管理。

我就是我,自得其乐。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指纹、声音和DNA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肯定,我们每一个人也者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完全像我们一样的人存在过,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我们的个性上。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个性并不鲜明,因而大多数人往往庸庸碌碌,平平凡凡。

个性是什么?个性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外表的总和,是与别人所不同的地方。一个人所穿的衣服、声调、思想、品格等等这一切构成其个性。个性不等于独出心裁,如今的时代是个讲求个性的时代。很多人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在形象上大做文章,苦心孤诣地将自己打扮成另类,比如染五颜六色的头发,穿大得惊人的衣裤,戴怪异的耳环等等,这绝不是个性。

品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部分,高尚的品格可以使你的个性变得美丽而诱人。高尚的品格,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品格的力量在于支持你战胜人生中的种种艰难险阻,甚至突破生理给你的限制,让你的生命放射出异彩。品格赋予你鲜明的个性,赐予你事业的伟大。

对于个性,我们无法下结论说,什么样的个性一定好,什么样的个性一定差。但对于一个人,一定要有个性。西方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我们也可以说个性决定命运。没有个性或者太过平庸的个性都不能有所建树,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把自己独特品格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与此相反,个性鲜明的人,往往有所专长,成就不凡的事业。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刚踏入影坛时,演技还很生涩,很多电影导演都建议他去模仿当时德国的一位名演员,认为如果可以学到他的五成功力,在演艺圈立足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但是,卓别林不愿意接受这些意见,他生性好强,觉得自己深具演员的天赋,只要有机会多加磨炼,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名堂。

他对那些导演说,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那就失去了演戏的乐趣,少了乐趣,又怎么能激励自己进步?

因此,卓别林决定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不盲目跟从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努力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然后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创造出喜感。

更难得的是,卓别林把许多复杂的小动作结合在一起,使这些动作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从中衍生出无穷的喜感,深受观众与导演的喜爱。

卓别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脑袋里迸出许多新点子,而不去模仿现成的表演。

他觉得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不但没有自我,也无法创造出一块属于卓别林的金字招牌。

卓别林身上那种卓尔不群的个性,制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和个性魅力。

独特的“个性魅力”是一种能力,它是由你的个性所决定的,通过在身体上、情感上及理智上对他人的相互接触,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个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表情、语言、学识、见识、适应能力、运用时空的能力等等多种因素串联成一体的整体体现。

智商、遗传、财产、幸运、社会地位都不能决定性格魅力,但它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加以掌握。我们通常会犯一些错误,如果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小缺点的话,那就错了。因为这些缺点的混合速度是非常快的。

人生是一幕闹剧,你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我行我素,还是听任指挥,迷失掉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要将我们炮制成为一样的人,干吗我们自己如此心甘地,不去保留自己的一点个性?就好好做一回自己,活出自己的个性吧!

2.个性,改变命运

个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将成为更好地立足社会的重要砝码。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显现非凡的气质与魅力,这是通向成功的重要一步。不论对于择业还是生存,个性都起着重要作用,个性生存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主流。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有能力自然就会被赏识,就能很好地工作与生活,个性根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实不然,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如何吸引别人的目光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没有个性通常也就意味着没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是领导,却没有自己的个性,下属认为你是“见风使舵”,没有主见的庸人,不会接受你的领导;如果你是老板,却没有自己的个性,员工会认为是你一个毫无能力的愚人,只会将公司引向破产边缘,不会在你的公司里认真地工作;如果你是公务员,却没有自己的个性,上司会认为你不能担当大任而不重用你;如果你是公司员工,却没有自己的个性,老板会认为你缺乏能力而不给你应有的待遇;如果你是科学家,却没有自己的个性,你将不能独立研究得出新成果,如果你是……

其实不用我们多举例,你也会明白,个性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对我们的各种影响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我们在自己的生命里程中,千万不要将自己的个性抹杀而成为平凡大众的一员。

个性是我们生存的关键,一个具备独特个性的人,相对而言容易成功。容易被人信任,你的话就是你的契约。你的人性美将因你的个性而发挥至极限。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生命的奇迹只能由自己来创造,在物竞天择的大环境里,要想更好地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我们每个人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事件及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培养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品质。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为了发展需要,个人还可能在个性上进行有意识地改造,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向自己认为良好的个性方面发展。它的好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取得可观的成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个性的缺陷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抑制与完善,不进行有意识的“性格改造”,那么,失败的个性沉淀下来,趋于定型,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带来失误,甚至因此走向失败的人生。

小说《三国演义》清晰地显示了个人性格品质上的缺陷同胜败之间的关系。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外宽内忌,用人疑之”,结果兵败官渡;吕布有勇无谋,白门楼束手就缚;周瑜气量窄小,结果三气而死;关云长性格骄傲,“大意失荆州”;张飞生性鲁莽,被部下范疆、张达砍下头颅;司马懿多疑,被诸葛亮空城计所迷惑……的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个性是天生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来原谅自己或宽恕自己,都是不对的,因为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不仅与先天有关,而且是同后天的修炼分不开的,并且个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个人的生活阅历的加深、思想的成熟、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具体情况而改变。正如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所说的:人的个性,不过是周围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是随着各种环境和社会实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

可见,个性,归根结底是个人生活、自我教育和不断修炼的产物。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英才辈出的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卓越的个性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不做“千面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3.塑造你的个性资本

我们说失败源于失败的个性,那么成功自然离不开成功的个性。成功的个性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能以自己满腔的热情深深打动别人。很多人,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会被他们吸引,而且这种吸引是那样的心甘情愿,以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去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效力。

那么他们的威信是怎样来的?究竟是什么因素构成了这些威信?这些先生和女士是由于什么而这样有吸引力?

难道仅仅是天花乱坠的说辞结果吗?要不就是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着天生的圆滑?再或者是他们在设法引人注目方面有着秘诀,而正是这些秘诀使得我们围着他们团团转?

确实,以上都是原因,但仅仅是部分原因,更科学的说法是,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所谓魅力就是这么一种能力,它是由你的个性所决定的,通过在身体上、情感上及理智上对他人的相互接触,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魅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一种信号,是你在不知不觉中向周围人发出的,一个眼神,说话时看鞋的动作,耸动肩膀的样子,或者是一个不自然的笑容,一次不热情的握手,甚至是穿衣不甚得体。所有这些都会形成我们的“无声语言”--也即你的“形象”。

2.表达能力

也许我们有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如果不把它说出来,又有谁会知道呢?如果你不把它恰当地说出来,又有谁会赞同呢?

3.聆听技巧

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很多教育或训练的人来说,多听也是一把交流的钥匙,它同样会使人觉得耳目一新。

4.说服技能

这是一项鼓励人们接受你的领导或采纳你的意见的技巧。一个再正确再伟大的观点,如果不被认同、采纳,也无济于事。

5.运用时空的能力

同样,这一点也常常被人忽视。事实上,时空的运用,既能促进人际关系,也能破坏关系。

6.适应他人的能力

不了解他人的风格,却又想与之交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你的行为的适应性,才能与他人交往。

7.重要见识

也许我们是一个强有力的雄辩者,也许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上有很大能耐,也许我们在形象、聆听和利用天时地利方面做得出色,但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说,我们始终是一个空架子。

可见,个人性格魅力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构成的,事实上,一个人之所以有魅力,正是由于他有着这么一系列联成一体的技巧和方法。

4.认识自己

纪伯伦在其作品里讲了一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作午餐呢!”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对自己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某种能力或者无根无据承认无能。这种情况下,千万别忘记了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块镜子,这块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照见落在心灵上的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使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是要对自己的内在进行客观评价。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究竟知道自己吗?“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副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具有一副大长脸。“嗨!大文豪苏轼就有一副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撇撇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撇撇脚!”他想。

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中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这样说。

这个故事幽默之中充满了讽刺意味,这样的“自知”还不如“不知”。我们所说的认识自己是真正地了解分析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是自己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特征。例如,当你遇到事情不急不躁,仍能十分冷静,说明你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当你遇到遇事急躁、手忙脚乱的人,你会发现他与自己的不同,这样你就可以评价他是一个浮躁的人。总之,正确认识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前提,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可能了解自己,更谈不上去了解别人。

5.客观分析自己,找到优势所在

当我们在生活中迷惘的时候,我们首先做的不应当是讨论生活本身的公平与否,讨论自己的机遇好坏与否,我们这个时候最应当做的是研究自己,从而认识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

毫无疑问,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凭着自己素质上的信号找到这一目标后,才能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认识你自己,找到最适合你的位置,开发属于你的领域,这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专家研究显示,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别的方面能够赢过人家。有优势的同时就会存在劣势。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种优势,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事业。同时,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十分突出,有时候甚至缺陷十分明显。不同的人,生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必然千差万别。有的多条理,善于分析;有的多灵气,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计,能于谋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较准确或大致对应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或方向,他的机遇就或早或晚、或近或远存在于这个方向的轨迹上。

有的人在未发现自己的才能时,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长处,学无成就,做无成果。这可能是因环境条件或形势的迫使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

客观地认识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对于你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个你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会很大,甚至无功而返。

达尔文《自传》表明,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质特点,扬长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谦逊又自信地谈到自己:“热爱科学,对任何问题都不倦思索、锲而不舍,勤于观察和收集事实材料,还有那么点儿健全的思想。”但又认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记忆范围很广,但是比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众,也谈不上机智。因此,我是蹩脚的评论家。”他还对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思想深感不满:“我很难明晰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使我对自己的见解和假说的原始表述不是错误,就是不通畅。”伟大的马克思有许多天赋,但他在写给燕妮许多诗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杰出的诗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

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过自己缺乏小说才能的短处,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6.不要迷失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可是,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现象便是典型的证明。事实上,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你也有从众心理吗?你是否也迷迷糊糊地将独特的自己丢掉了?

7.在第一时间接纳自己

了解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要在第一时间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既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去接纳自己就显得更难了。因为我们时常对自己不满,为自己的缺点懊恼与烦闷,千方百计想掩饰。当自己面对自己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惧怕与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别的物件,不喜欢了就可以随时扔掉;也不和别人一样,合得来便相处,合不来便分手,用不着去委曲求全。我们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自己,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满意时,它和你在一起,不满意时它同样不会离开你。生命的无奈也在于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无法接受自己。而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人,又何谈去战胜自己?

尽管我们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样,都是我们所不能自由选择的,然而,对于自己的不满意,却时刻折磨着我们。丑陋使我们不敢大声讲话,不敢仰起头走路,不敢面对他人的注视,在美丽的人面前,我们更本能地感到自卑。也许还会期盼有那么一天,魔镜会突然出现,告诉你天下最美丽的人是你。

性情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虽然我们并不对自己的容貌与性情负完全的责任,但我们却不得不每日面对它。苏格拉底能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称自己自知其无知。我们虽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知自己无知,但接受自己是无知的,却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种方式,因为,世界上有照脸的镜子,但没有照心的镜子,也因为,这都是自己的私事,别人可干涉不上。

做人要接纳自己,不要掩饰自己,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也不要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接纳自己,实质就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我们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便多一点理智。表现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纳自己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接纳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过程。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样完美,也不可能变成理想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直面自己的优点需要勇气,直面自己的缺点更需要坦诚,需要包容。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我们便会自信、自制、自强,生活便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相反,斤斤计较自己的缺点,不原谅自己的失误,则会使我们沮丧、自卑,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现实粉碎着我们对自己的梦。接受真实的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我们就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拔高自己,战胜自己。

8.大胆表现自己,不做谦谦君子

传统观念的人们总是喜欢把“含而不露”看做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至于自己,尽管你已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人们喜欢恭顺谦让者,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

然而,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一味地做“谦谦君子”,却有可能成为一大缺点。竞争就是要“竞”要“争”,就是要敢于和别人去一比高下。那么,我们有些傲气又未尝不可呢?一个强者是需要一些傲气的,当然,这里的傲气,并不是说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霸气,而是一种基于自身资本的一种气质,对自己肯定的一种姿态。

傲气是一种自豪的体现,是人对自己直接的认识,是自信的象征。自信,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任何一个获得事业成功的人倘若缺乏自信与傲气,便缺乏创造性的本来动力。

傲气总是有资本的。没有资本的傲气就是轻狂、狂妄。俗话说的“骄兵必败”,是因为没有正确地估量自己以及对手的形势、情况,也就是是失去了傲气的资本。有资本的傲气是一种自信性的傲气。傲气的最大敌人是虚荣,虚荣是企图借助外在的喝彩来建立内在的高度自信,而傲气却是基于强烈的自信心之上的。真正的和符合心理科学的傲气,不仅是接受来自心理及社会的各种压力、推动力及挑战力的刺激,而且可时时对准自己所追求及进攻的创造目标,激发极大的综合创造力。尽管有时也有失败,但失败仅仅是一个调焦的过程,从而更加激发创造力,向更深层次拓进,达到成功。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傲气往往被视为贬义,其实,没有傲气就没有激发创造的催化剂,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光荣的傲气,自信而又奋斗不懈,会激发人朝着目标奋进。

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傲气”这种品质。任何具有自信的、有成功者气质的人,都应该好好地正视自己的这种气质,因为拥有这种气质的人,勇于表现自己,善于争取更多的机会,会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断敢行的作风。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谦逊”,不要听那种婆婆妈妈、“弯弯绕”式的“自谦之辞”。故作姿态的“谦虚”,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节奏。在现代社会,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来直去,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

社会变革的加快,加速了知识更新的步伐。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才能和精力都受时间的制约。错过了时机,知识就会贬值,精力就会衰退。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黄金时代抓住机会,大胆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总是所谓的谦虚、低调,“藏而不露”,那就会贻误时机。在知识骤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样“学富五车”,也只能在短短时间内保持优势,能不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获得施展的舞台,将成为决定你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可供社会选择的人才很多。你既然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谁还愿意放着别的能人不用,而花时间来考察了解你呢?而且,既然存在着竞争,对于机会,别人就不会同你谦让,而会同你竞争。一旦你失去被选择的机会,别人就会捷足先登,而你只好自叹弗如了。

勇于表现自己的,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出风头”。主动进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负责。有些真知灼见,你不宣传,别人就不知晓。有些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创新见解,你不宣传,也就无法得到推广。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人们只知道贝尔发明了电话机,殊不知在贝尔以前,早有人发明了这类装置,不过当时人们不理解这种发明的社会意义,不予理睬,而那位发明人也就就此撒手了。贝尔发明电话机后,遭遇也并不比那个人更好,但他却顽强地向人们宣传自己的发明成果,像“马戏团”那样到许多城市去表演。在实在行不通的情况下,又办了个“贝尔电话公司”,最后才把电话推广了开来。倘若没有贝尔的“自吹自擂”,电话机怎能进入人们的家门?可见,勇于表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坏。恰恰相反,这正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品德。

勇于自我表现者,是靠真才实学,靠实实在在的行动,靠看得见的成果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的。而自我吹嘘者则拿不出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是靠谎言和欺骗等虚假的东西来表现自我价值。这种自我吹嘘,只有一时的诱惑力,一旦真相暴露,就将被人们所唾弃。

9.有个性的人能独立思考和判断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解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一些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被自己所属的圈子认同。小孩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行之有年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表示反对,直到有少部分前卫人士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此外,用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实在不胜枚举。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不曾提出质疑,直到有少部分人起来反对,并坚持到底,事情才有了转机。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由于那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或许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所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幸免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度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却是当时所下决定的直接结果。40岁开始学习开飞艇时,多数人都认为我很无聊,因为当时孩子们还很幼小,依靠这一决断之功,我们一家人长年欢乐陶陶。”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人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

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潮流,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psRqhds57/d4rvXhuE/q5dOLbYY8C7MrPJXCOpUyQORAR59iyzhFUhE9Bpk9hj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