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则1:孝心是做人之本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孝顺的人也如同世风一样,每况愈下,我们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样孝顺父母的,也许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震撼。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生母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没过几天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懂得心疼父母的并不多呢?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与当今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父母就想让孩子多享福,要啥给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样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传统道德日渐衰败的危机。富裕是好事,但富裕不光要富了物质生活,更要富头脑。

老百姓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不孝顺,跟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有很大关系。孩子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些父母自己就不孝顺长辈,张口闭口是“老不死的”;对待婆家人冷若冰霜;对待娘家人热情似火,这都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孩子的将来必将走父母的老路。因此,要让孩子有孝心,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表率。

孝乃为人之本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父母、回报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把孩子培养成材就要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堂课开始。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去老人身边嘘寒问暖,同时也给孩子一份孝敬责任,让孩子从小懂得,孝敬老人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一代,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才能让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令人吃惊!

【情景再现】

一名六年级的男同学,明知下岗的父亲仅仅靠修理自行车获得微薄的收入,花钱仍然大手大脚,经常向父亲索要零花钱。除了出入游戏机房,他每天放学还要在校门口买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满嘴流油。而当疲惫父亲要他打一盆洗脸水、取一条毛巾时,他却不屑一顾,懒得动手。

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床铺都要母亲来整理。有一天,母亲生病卧床,为了吃饭和铺床休息,这个男同学竟对着生病的母亲大发脾气。

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曾在周记中透露,自从头发花白、年迈的奶奶住进她家之后,她从未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给奶奶吃;而疼爱她的奶奶几次为她买了零食,反被她讥之为“太次”、“太土”,并把零食扔进了垃圾桶。

上述这些“不孝之举”屡见不鲜,让人震惊,更让人心寒。可以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可以为儿女奉献一切,从出生抚养孩子到长大成人为其买房娶妻生子。按理说,中国父母的老年生活应该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付出的爱最多。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而在美国却是相反的情况,在个人退休金和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老人的晚年自然无虞,然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没有因此冲淡,子女不会因为过早地过上了独立生活,就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在美国,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一种浓厚的社会风气。子女会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和父母交友、帮助父母做些家务等,他们乐此不疲,还从中体味出了幸福。中美父母的差距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情景再现】

一中学生每天都由父母接送,一天母亲突然发病,送医院急救,做父亲的心中一直惦记着儿子,好不容易抽出身来,刚准备去,迎头见儿子气呼呼地回来了,忙上前笑脸相迎:“儿子,你回来了,累了吧,是你自己走回来的?”儿子见了,满面怒气:“你在家里忙丧啊!不走回来还能飞回来不成?”父亲愣在原地,半天缓不过神来。

这么恶毒的话竟然出自一个中学生之口,而他说话的对象还是他的父亲。这个中学生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心中没有父母,更别说心疼父母了。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是因为父母没给过他心疼的机会。父母每天都像闹钟一样准时接孩子,象侍从一样伺候他,让他“舒服”惯了。突然一反常态,父母不这样做了,孩子心里当然“不舒服”了。常言道,子不孝,父之过。父母在责备孩子的同时,更应该反省自己,是谁让孩子变成了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以及父母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是全家大人的掌中宝,心头肉,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指东,全家人不敢往西,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当然,父母爱孩子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爱的本身,而在于怎样去爱。如果只是从物质生活上去关心、满足孩子,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懂得疼爱父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来他们做出打骂父母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父母是一面镜子,孩子时刻在关注着“镜子”的行动,千万不要因一句“老东西”把孩子带坏了。

【情景再现】

从前,有一家媳妇对她婆婆特别不好,让婆婆吃剩下的饭菜,睡冰冷的床铺,老人病了也不闻不问,还诅咒婆婆早点去死。有一次,她七岁的儿子偷偷地给婆婆送一点好吃的,不料被她发现,还恶狠狠地训斥了儿子一顿,把碗砸烂,把好吃的东西倒掉喂了狗。这一切都被她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年之后,儿子对妈妈不孝敬婆婆的行为一点都看不惯,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儿子找来一个竹筒,把它用刀慢慢砍断,然后做成一个竹碗。正这时,妈妈走了过来,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头也不抬地回道:“给你做碗呀,等你老的时候,我也像你对奶奶一样,用这个碗给你吃饭!”她顿时傻眼了,想起自己对婆婆的不孝行为,联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竟当着儿子的面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从此,这个做媳妇的再也不敢怠慢婆婆,尽忠尽孝,有什么好吃的首先给婆婆送去。

与其说这位母亲不善待婆婆,不如说她不懂得善待自己。母亲的行为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为自己的后半生埋下了隐患。有些父母就是这样,自己没有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等孩子反过来不善待自己的时候,才开始后悔。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时刻都在看着、学着。父母为孩子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用怎样的行动教育孩子去“孝敬”长者。孩子将来也会怎么做。也许,父母们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孩子不孝顺的“启蒙老师”。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中国传统孝道有过时之处,也有维系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痕迹,但讲孝不等于“封建”与“落后”。无人性的孝道要彻底破除,孝道精华不能抹杀和扬弃。要认真反省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和建设。

父母是孝心的引路人

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起笔写字……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指导,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同样,培养一个有孝心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指引。一个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孝心成长的沃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在爱心的驱使下,孝心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能做什么事情呀?孝敬长辈并不是让孩子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长辈,只是举手之劳,父母下班后,给父母倒一杯茶、给奶奶捶捶背、打扫一下房间、甚至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是孝心的表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关心最能表达孝心。

【情景再现】

《新三字经》里的“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指的是汉朝时因孝敬父母而闻名的孩子黄香,9岁丧母后,非常孝敬爸爸。每当夏夜临睡前,小黄香就坐在父亲的床上把蚊子赶走,把蚊帐挂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而每当冬夜,她就先睡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再请父亲睡下,不仅如此,小黄香在学业上也十分出色,当时就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说。

显然,小黄香表达孝心都体现在细节上。对孩子孝心的培养就应当从日常细节处入手,让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让他知道父母养育了他,他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激父母。点滴小事既比较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

其实有些孩子并不是没有孝心,而是父母把孩子这份孝心给抹杀了。表达孝心需要实践,需要父母给孩子一个机会。可有的父母却不这样。曾有一位妈妈卧病在床,上中学的儿子主动要求为妈妈熬药、做饭,但这位妈妈犹豫再三,最后不但支撑着下床熬药,还自己动手做饭端给儿子吃。妈妈即使生病了也用不着我的帮助!男孩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劳累和难处就变得不闻不问,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才能体会父母的苦心,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扎根。

古代韩非有句名言:慈母败子。意思是做妈妈的过分慈爱,孩子不会成器。爱是滋润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但要防“营养过剩”,一个娇惯了的孩子,心中很难容得下别人,孝心更是无从谈起。

【成功导读】

丽丽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家庭条件虽然很好。但她的父亲对她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尤其注重丽丽孝心的培养,父亲有时间的时候就会教女儿学习《弟子规》,周六还会带上女儿去超市挑选物品,去看望年迈的奶奶,帮助奶奶收拾房间,给奶奶洗水果。父亲教育丽丽,洗好的水果必须挑个好的给奶奶,把水果递到奶奶手里之后,自己才能吃。在父亲的教育下,丽丽非常尊重长者,看到路边有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她会主动帮忙;父母下班回家,会给父母沏一杯茶;饭后,会帮助妈妈收拾碗筷。

丽丽父亲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来引导丽丽。让丽丽认识到尊敬长辈是她应该做的,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丽丽父亲教育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孩子的孝心,关键是父母做好“引路”的工作。

第一,父母要有正确的认识。父母应该认识到,过分的溺爱会害孩子,父母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任随孩子耍性子。例如饭桌上要让孩子懂得与别人共同分享美味食品,在家里应让孩子承担起他应有的责任,不要袖手旁观,这种责任感对于他的将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吸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皇帝”,父母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形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三,重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伟大。有亲情的孩子既能爱父母,也能爱他人。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先重视包括亲情在内的德育教育。父亲要教育孩子爱母亲,母亲也要教育孩子爱父亲。孩子种了“亲情”的种子,自然就结出“孝心”的果实。

第四,让孩子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如今,不少孩子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么显赫,怎么日进斗金,却不愿讲其父母的钱是如何来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五,父母要更科学的爱。表达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不仅需要直接的爱,更需要含蓄的爱、科学的爱、深沉的爱。把爱藏起一半是父母的明智之举,为了孩子将来能自食其力,父母要把爱藏在心底,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受些“累”,忍受一些挫折,这是人生的必修课,父母切不可忽视这重要的一课。 i2wCv5TydcG5Cc8OaNxKwKmqLUucg4938SyYTJ6+cQ5xOlmm/mKyuR6mXcNNgz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