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酒店概念(2)

第四节 酒店的现状和未来

从酒店的拥有者与经营方面看,自1986年至今,情况大有变化。虽然个人或家庭拥有与经营的酒店仍然存在,但为数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或绝大多数的酒店是由某些行政机构,保险、金融公司或者其他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公司投资兴建,请专业人员或专门从事管理的公司为其管理、经营。这一方面反映出酒店投资于酒店的建设越来越大,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使筹资程序变得越来越复杂,使投资人必须有相当殷实的财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酒店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尖锐、激烈,要使新型的现代化的酒店不断赢利,需要专门的人才与手段,需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0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达6.61亿,旅游收入将突破530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达9.37亿,旅游收入将突破6000亿美元,旅游业将跃居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那么,世界旅游业的主体-世界酒店业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呢?

一、酒店业客源的质和量都会提高

世界经济的发展必将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使人们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与充分的闲暇时间,而这两点正是决定人们是否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人们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越来越多,更加注意精神生活的充实与自身的修养,而到异国他乡观光游览正是人们满足求知欲的良好途径。

二、现代科技成果将服务于广大客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空、地下、海底都可以发展酒店。由于高新科技提供的报警装置、通信设备、办公电脑、交通工具,客人在酒店的生活一定会更安全、方便和舒适,还可以大大节省酒店的开支。

三、酒店的国际化将愈演愈烈

在酒店业的发展中,酒店联号凭借其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与良好的信息网大大影响着整个酒店业的发展。以完善内部组织,健全各项功能为前提的酒店联号,很重视与旅行社、航空公司、银行、大商社等相关企业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保证客源市场的稳定,一方面又利于开展促销活动和在同行业间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独立的大型酒店会感到越来越难以与这些大型酒店联号相抗衡。

四、面临竞争的新形势

在酒店业迅速发展,传统的酒店之间相互竞争的同时,非传统性住宿设施又开始挑战酒店业。这就是在欧、美日益兴起的第二住宅与定时分享式度假住宿设施。

第二住宅即专为度假而使用的住宿设施,也就是私人别墅或公寓。虽然这种设施早就存在,但以往只是富庶之辈、社会特殊阶层才可享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不少中产阶级也开始拥有自己的第二住宅。有的在本国旅游度假地,有的在国外,这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英国人在海外拥有的度假住宅已有40万处之多,多分布在他们经常去的地中海沿岸地带国家和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南部。但在海外购置第二住宅的英国人只占其总人口的3%,并不算多,而瑞士、比利时、法国与德国的比重更高。意大利人在国内购置第二住宅的已约占35%。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度假住宿设施,叫做“定时分享式住宅”(Time-sharing)。它相似于“第二住宅”,但它不是由一家所独有,而是由许多家庭共同投资建造,然后根据投资比例确定每家每年可以使用的时间。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内(一周、几周或一个月),归某一家独有,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以借给他人或租给他人,或者交换相似的措施,其管理与维修,委托专门的公司来代办。这种设施最适合中上等收入的家庭。多种迹象表明,这种定时分享式住宅将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实现,税收与货币等方面的障碍取消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涉足这一市场。不仅是老年人,而且将有更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愿意对这种度假住宅进行投资,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系统,进一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可以预测,欧、美国家以外的地区,特别是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家庭也会效仿。

当然,酒店面临的挑战还来自酒店业之外,高速交通工具的问世与广泛使用,会减少游客逗留的时间,而长途电视会议、音像技术以及诸如因特网(Internet)、E-mail等其他电信技术也会使某些公务旅行减少,消费者将更多的钱与时间花费在诸如家庭娱乐设施等方面,外出旅游与住宿或在酒店的消费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亚太地区酒店业长足发展之势

据世界旅游组织第十次全体会议圆桌会议分析,促进亚太地区未来旅游业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

(1)复苏的世界经济,使亚太地区成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2)世界各国人民对亚洲国家人民和文化的兴趣增加;

(3)规模性和多样性的旅游业的发展;

(4)世界与亚洲和亚洲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加强;

(5)这一地区内国家之间的血缘关系;

(6)国际航空服务联系得到发展;

(7)计算机技术在销售系统中影响的扩大;

(8)大量的旅游促销活动;

(9)有能力作海外旅行的人口大量增长;

(11)海外旅行的经济能力和兴趣提高;

出国旅游,特别是在这一地区内的出国旅游快速扩大化和自由化。

以上有利因素,必将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六、产品的多样化与综合性经营

在世界酒店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有过建造豪华酒店的大酒店时期,也有过以汽车酒店为代表的大众酒店建设热潮。现在,世界旅游者不仅日趋成熟,而且他们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世界酒店业也尽力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之相适应,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一些大的酒店联号不断调整其产品结构,改变产品形象,以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在美国,由于家庭旅游者与商务旅游者对大型城市酒店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酒店将传统的单人间、双人间改成带会客室的套房,套房里配有家庭常用炊具。现在,不仅套房在酒店客房总量中的比例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全套房酒店。这些新型的套房比以往的为数甚少的高级套房更加实用而不过分奢侈,房价适中,但较一般客房来说,更加方便,因此颇受欢迎。

作为单独的酒店,尤其是城市酒店,综合性经营已变得十分普及。从总体上看,各大酒店都十分重视餐饮服务。仅仅靠“卖床板”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们都想办法让住店客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可以吃上东西:在客房里备有迷你酒吧(Minibar),饮料食品随时可取,想吃什么东西,可以要求服务员送到客房里;公共场所有自动售货机,可以自我服务。24小时服务的咖啡厅、酒吧,还有多种风格的餐厅、宴会厅,提供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菜肴。香港半岛酒店仅有客房200间(套),却有五个大餐厅,其中有最负盛名的香港稻菊日本餐厅、春月中餐厅与由瑞士人掌管的帕切萨瑞士风味餐厅。香格里拉集团的新成员-北京国贸中心,除五个大餐厅以外,另设17个餐饮点,除供应欧洲着名的西餐、中国不同菜肴的中餐以外,还提供亚洲,特别是东南亚诸国的风味餐。

另外,纪念品也为很多城市的酒店所重视,有礼品与其他高档日用品的销售。在大厅内设纪念品商店,或者专门开设高档商店或免税商店,服务于酒店与社会的顾客。日本日航国际酒店联号在日本境内的31家酒店中,客人不用出门就可以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因为有19家开设有综合性的高档商店或免税商店。

七、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环境,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酒店业日益关注的问题。大多数国外酒店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在酒店管理中加入环境因素不一定增加成本、降低豪华程度。如“采购绿色浴室用品”;用新型材料制成瓶子取代目前使用的塑料瓶以便再利用;用布质洗衣袋取代一次性的塑料袋,从长期看反而可以节约成本;在走道、公共场所装上节能灯;客房的淋浴采用节水设施,可节水10%;有的酒店甚至在浴室中贴出小告示:“感谢您为环保所做的努力-每日少洗一次淋浴。”其实,许多节约措施本身就已体现了环保意识。虽然有些环保措施需要增加一些投资,但从长远角度,节约成本仍然能做到。

八、酒店管理人才与服务人才奇缺

酒店业迅速发展后,需要大批的员工。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与服务人员面临短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多,除了酒店不断增加之外,还有如下原因。

(1)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会日益短缺劳动力,特别是适宜在酒店工作的年轻人。

(2)尽管人们的观念已有不少变化,但酒店业仍然常被列入不大受欢迎的行业,吸引力不高,一些年轻人常把酒店业列入比较靠后的职业选择。

(3)为了得到更高的收入或福利,酒店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有的是改行进入其他行业,有的是被别的酒店挖走。

(4)酒店业是采用新技术与新设施的先驱行业,因此,酒店业对受过高级专业训练的人需要量很大。然而,缺少培养这种专门人才的地方。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标准的高档酒店增加,不仅缺乏真正能胜任管理经营此类酒店的高、中级人才,甚至奇缺素质良好的一般服务人员,加之某些岗位因年龄等原因自然淘汰率高,这类人才的需求负担就更重。

九、建立专家系统

酒店的科学管理需要“专家治店”,并成为世界酒店的一种时尚。实际上,国际上先进的酒店都已是“专家治店”,为什么还要建立专家系统呢?

其一,专家只是“专门之家”而已。没有万能的专家,电力、锅炉、空调、财务、烹饪、美化、商品等如此广袤的领域,谁能事事精通?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来酒店咨询、解决问题。

其二,即使酒店管理人员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但长期置身酒店难免“熟视无睹”而出现管理“盲点”。专家介入有利于管理与服务的改进。旁观者清,能一目了然地指出酒店存在的问题。

其三,服务也离不开专家系统,服务也有高级专家。

专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家具有充分的,甚至是毫无顾忌的批评权、建议权,但无决策权、指挥权;二是专家系统是松散的咨询团体,而不是常设机构。

十、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在中国,最早的饭店设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或更古远的时期,数千年来,中国的唐、宋、明、清被认为是饭店业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中国饭店业进入近代饭店业阶段,但此后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酒店业才开始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化的酒店设施,其中一些是经过改造的旧酒店,一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造的宾馆、酒店和招待所,另一些则是近20多年来兴建的现代化新型酒店。这三类设施组成了中国目前酒店业的主要接待力量。

(一)中国古代饭店设施

中国古代饭店设施主要以官办驿站、迎宾馆和民间客栈(旅店)为主,它们在中国饭店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驿站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官办住宿设施。在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情况下,政府命令的下达、公文的传递、各地之间书信往来等均靠专人骑马、乘车、乘船来传送。驿站就是为这种驿传制度服务而设立,以专门接待往来信使和公差人员并为其提供车、马交通工具的住宿设施。驿传制度始于商代中期,止于清光绪年间“人清邮政”的兴办,世代沿袭三千余年。因而,驿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饭店设施。

古代驿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朝代更迭、政令变化、疆域展缩及交通疏塞等原因,不仅其名称多有变化,如传舍、驿舍、驿楼、驿馆、馆驿、邮亭、邮铺、铺舍等均为这种官办住宿设施在不同时期的种种称谓,而且其功能也不断改变。驿站初创时,其目的是专为传递军情和报送政令者提供食宿,因而接待对象局限于信使和邮卒。秦汉以后,驿站的接待对象范围开始扩大,一些过往官吏也可以在邮亭或传舍食宿。至唐代,驿站已广泛接待过往官员及文人雅士。元代时,一些建筑宏伟、陈设华丽的驿站除接待信使、公差外,还接待过往商旅及达官贵人。据马可·波罗说,这样的驿站在当时全国有一万处。明、清时,在驿站食宿者中已包括一般过往旅客。由此可见,驿站虽起源于驿传制度,开始时是专门接待信使、邮卒的住宿设施,但后来逐渐扩大接待范围,也为过往商旅及民间旅行者提供食宿服务。由于官办驿站在初始时只接待公务人员,这就为民间旅店提供了沿驿道及在驿站附近大量开设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旅店业的产生和发展。

迎宾馆是中国古代另一类官办的住宿设施,主要是为京城使者或外国使者提供食宿接待服务。迎宾馆的称谓在不同朝代各异,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候馆”和“传舍”;两汉时称为“蛮夷邸”;南北朝时又名“四夷馆”;唐宋时叫“四方会馆”;元、明时又称作“会同馆”;到清末时才正式称为“迎宾馆”。迎宾馆作为中国古代饭店的重要形式,是官方接待外国使者和交往人员的重要设施,不仅适应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促进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间旅店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据文字记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专为人们提供休息和食宿的“逆旅”场所。秦汉时期,由于商业和贸易活动的兴旺发达,使民间旅店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城镇郊区、集市和主要道路口都有各种各样的旅店存在。汉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各个朝代中民间旅店广泛分布于城内繁华地带。除了一般提供食宿的旅店之外,为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要求,在各省城和京城出现了专门接待各地赴试学子的会馆,成为当时旅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饭店业是随着19世纪初外国资本的侵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中国的饭店设施大致可以分为西式饭店、中西结合式饭店、客栈旅店三种类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并在租界和势力范围内兴办银行、邮政、铁路和各种工矿企业,从而导致西式饭店的出现。据有关记载,到1939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沈阳、汉口等23个城市中,已有外国资本建设并经营的西式饭店近80家。这些西式饭店把西方国家的饭店模式带入中国,不论在建筑式样、设备、装潢,还是在经营方法、服务要求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饭店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受19世纪初西方国家商业饭店发展的影响,这些西式饭店一般都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符合西方商业饭店要求,拥有客房、餐厅、舞厅、酒吧、会客室等,备有电话、暖气及卫生间,采用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以适应接待来华的外国人员及当时上流社会人物、达官贵人集会的需要。如广州的维多利亚饭店,济南的斯坦饭店,北京的三星饭店、宝珠饭店、六国饭店,天津的裕中饭店等,都是由外国人建造和经营的西式饭店。西式饭店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从本质上讲是为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服务的。但西式饭店的进入也对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把西方商业饭店的建设、经营、服务及管理方法带到中国,使中国的商业饭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中西结合式饭店,指受西式饭店影响、由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经营的饭店。20世纪初期,西式饭店的大量出现,刺激了中国的民族资本向饭店业投资,各地相继建立了一大批中西结合风格式的饭店。至20世纪30年代,中西结合式饭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均可见到这类饭店。其中较为着名的有北京东长安街长安春饭店(1912年)、香厂路东方饭店(1918年)、京西翠薇山麓西山饭店(1920年)、西珠市口中国饭店(1925年)、东交民巷西口华安饭店(1926年)、西城辟才胡同状元府饭店(1936年)等;在天津有国民饭店(1923年)、惠中饭店(1926年)、世界大楼(1941年)等。在上海,这类饭店以纯粹的西式建筑为多,如东方饭店、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大上海饭店、大江南饭店、南京饭店、大沪饭店、扬子饭店、百乐门饭店、金门饭店、国际饭店,等等。

中西结合式饭店背弃中国传统饭店的庭院或园林式建筑风格,在建筑设施上趋于西化,多为高大的楼房建筑,店内设备和装潢则中西结合,在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上受西方饭店影响,不仅实行与交通、银行等行业联营,而且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也接受国外商业饭店的方式,从而使中国近代饭店业的发展接近西方国家的水平。

在西式饭店和中西结合式饭店发展的同时,中国民间客栈旅店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改善和发展,为传统的民间客栈旅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关记载表明,20世纪30年代末期,全国各铁路沿线及车站的民间旅店或招商客栈已发展到1000多家。这些旅店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客房也分不同等级,并提供餐饮、住宿及其他杂项服务;在设施和装潢方面也较以往的旅店有较大的改善,从而成为中国近代饭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现代酒店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饭店设施以事业接待型为主,大多数饭店实行招待所式服务,部分较好的饭店,作为政府外事接待部门的附属单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一阶段中国饭店业的总体状况可以概括为数量稀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为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酒店业发展速度之快、档次之高,实属世界罕见,至今已形成了以6000多家星级酒店为主体、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酒店设施为补充的酒店产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酒店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8年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酒店业在局部城市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但由于发展的基数比较小,所以全国每年增长的绝对量并不大,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酒店业的市场看,这一时期是酒店业的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酒店成为当时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向世界敞开国门初期,海外游客怀着对中国的神秘感大量涌入,致使主要城市及旅游城市酒店严重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在各省尽快建设一家主体酒店。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的建成开业,标志着从此拉开了大规模引进外资建造酒店的帷幕,大量的社会资金和各部门的资金也开始投入酒店业,酒店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这一过程中,旅游酒店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在一些大中城市众多酒店的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局部地区得以暂时缓和。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增长,酒店业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接待型的酒店纷纷摘掉了招待所的帽子,从事业单位转为个业,成为经营实体。这些酒店与新建酒店一起成为我国酒店业的主体。酒店业企业化的过程为酒店经营管理上档次提供了条件。

从酒店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伴随着外资酒店的开业和境外管理的引进,中国酒店业开始了从招待所式的管理向现代酒店管理的转变。许多酒店纷纷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自身的管理模式。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还处于产品观念阶段,一些酒店仍然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等客上门是不少酒店的状态。

2.1989~1992年提高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大起大落,新兴的酒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的残酷滋味。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世界上一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使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酒店业突然跌入低谷,酒店客房出租率大幅下降,1989年酒店全国平均客房出租率仅为40%多,较上年降幅巨大。与此同时,酒店的增长速度显着下滑,从1989年21.5%客房增长率连续下降到1990年9.83%、1991年9.28%、1992年9.3%。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还不完全在于增长率的下降,而在于整个酒店业市场从高峰骤然降至低谷,酒店经营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酒店将管理的重心转向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酒店档次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来。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行业推行了星级评定工作,这一工作的实施使我国的酒店在软硬件的建设上都有了对照标准。从此,各酒店围绕着星级标准,把不断完善酒店产品内涵,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管理的目标。星级评定工作的开展,使中国酒店业从根本上上了一个台阶,酒店业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外在压力,使中国酒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

3.1993年至今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谈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经济发展异常活跃,酒店业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酒店业市场增幅在15%以上,经济效益在1996年前稳步上升。1997年以后,随着酒店供给的大量增长,酒店业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四)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中国酒店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世纪末期,中国共有旅游涉外酒店7000多家,其中星级酒店3800多家,客房总量近89万间,酒店业营业收入8457多亿元,固定资产2370多亿元。在此期间,酒店的建设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期的建设速度。与此同时,酒店业的档次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那种只能提供一食一宿的招待所型酒店,已为档次齐全、类型丰富的商务型酒店、观光游览型酒店、休闲度假型酒店、会议展览型酒店、康复疗养型酒店和综合型酒店所取代。可以说,20多年间,中国酒店业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不乏一批软硬件均属世界上乘的高档酒店。但从总体来看,中国酒店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平衡。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历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1.酒店规模急剧扩大,呈现全方位发展态势

在20多年里,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1993年至今两个大建酒店的高潮时期。80年代中期,酒店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1993年后则各省、市(地)县都建酒店,即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也不惜巨资建上几个高档次的酒店,因此导致酒店分布日趋分散。由于经济体制条块分割的现状,酒店建设报批渠道众多,酒店建设盲目性很大,1993年以来,全国每年以20%左右的递增幅度扩大,据预测今后几年仍有10%左右的增幅。这种酒店业外延规模的急剧扩大与客源的增长并不平衡,很多酒店的建设并非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而是因为各地构筑外向型经济窗口所需。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形成以下三个热点:原有政府招待所经改建、扩建成为高档次宾馆;一些经济部门(如供销、邮电、银行、烟草、电力、煤炭等)因转产第三产业而以建造酒店作为突破口;房地产项目转入酒店业,使酒店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发展的态势。

2.酒店类型齐全,以中小酒店为主体,星级酒店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1999年底全国7000余家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有98家,占1.39%,100~500间的有3095家,占44.9%,100间以下的有3842家,占54.61%,酒店平均规模126间。全国酒店形成了以中小型酒店为市场主体的特色。从档次上看,星级酒店中高星级酒店占7.25%,三星级酒店占33.5%,低星级酒店占59.2%,星级结构基本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从经济性质看,国有酒店依然是酒店的主体,占整个酒店业的64.1%,集体和个体比重在逐步加大,目前占酒店总数的16.7%,其他形式的酒店占19.1%。

3.酒店业管理水准不低,但发展不平衡

全国酒店业中星级酒店管理水平普遍较好,总体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不少酒店虽有现代设施,却依然停留在招待所的管理模式上,与星级酒店的差距有拉大之势。随着国外酒店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各地大中城市都有了国外着名酒店公司管理的酒店,这些酒店均采取了集团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也成立了一些酒店管理公司,开始管理一些酒店,但这些酒店管理公司规模小,管理能力有限,多数又未能以高档次酒店作为依托,因此近期内还很难形成网络化的经营。而大多数酒店仍隶属于某个主管部门,实行单兵作战,自我管理。

4.酒店业总体运行良好,星级化管理成为一种潮流

中国酒店业在近几年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经营效益从1999年开始回升,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2000年,酒店业克服前几年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取得了全行业的盈亏平衡。酒店业竞争也日益理性,追求质量竞争和文化竞争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酒店业日趋成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酒店业实施了以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为特点的星级化管理,使全国酒店在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准的同时进入星级序列,酒店星级化比例显着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酒店自觉加入星级化行列。特别是2000年以来,酒店业星级评定步伐迅速加快,2000年全国共评星级酒店2000多家,到2002年星级酒店可能已达12000家。星级化管理将成为中国酒店业的一种潮流。 mEGf+oyiU8fpveV+IWCN+v8WbybnNWaG2XzXGgY7AmuCefvqMnOm+2epzAqeZk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