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社交心态(1)

引言

做事先做人,处世先修身,高明的社会交往技巧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社交。

不要把社交活动看作简单的待人接物、关系往来,社交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应,更是一个人处世心态的外现。很难想象一个惟利是图、急功近利的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他的处世心态决定了其社交活动注定是不成功的。由此看来,做个社交高手必须把处世心态的修炼放到首位。

第一章 先交朋友后做事--社交是你成功的资本

励志大师卡耐基曾说:“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人处世在所难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也不管是工商巨贾,还是平民百姓,它们都需要社交。因此,如何社交,如何成功地社交,就成了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生存立世之本。

现代社交基本职能

探析社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从历史上考察,它是同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它直接影响着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现代社交的基本职能包括:

1 郾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的第一职能,其中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 郾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的第二职能。它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言语;二是饰物;三是行为表情。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词语+38%语音+55%表情。

3 郾联络感情

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善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 郾增进友谊

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的第四职能。

社交与个人行为关系

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四种心理因素和行为举止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它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对他人的认知会左右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影响交往的目的、广度和深度。人际交往是双方彼此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否则会引起交往障碍。

(二)情感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之间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情绪的敏感性、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现应该适时适度,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应冷漠,对常人可因之而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会被他人认为你麻木、无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应过于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地恣意纵情,别人会觉得你轻浮不实;如果情感不够稳定,变化无常,也会让人觉得你不宜交往。

(三)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对人际交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虚伪、自私自利、不尊重人、报复心强、嫉妒心强、猜疑心重、太过苛求、自卑、自傲、孤独、固执等,容易给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会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好的人际交往离不开双方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能力因素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出了洋相;想关心他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想调解他人的矛盾,可好心经常办坏事,等等。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锻炼来提高,关键要多进行交往实践、多动脑筋。

(五)行为举止

交往行为举止,包括交往的举止、气度、表情、手势以及言语等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适度、优雅的交往举止,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的决定因素是交往心理,当然,培养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几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稳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亲情”、“人情”都是着重从情感方面来说的。可以说,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际关系的首要特征。但一般来说,在非组织关系中,情感成分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而在正式组织关系中,行为举止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导成分。

现代社交基本原则

尽管人际关系纷繁复杂,每个人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依。心理学家从最一般的方面总结出了四条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即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同步变化原则。

(一)交互原则

大量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地讲,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二)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人际交往、不值得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四)同步变化原则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人际交往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用通俗、具体的语言来讲,人际交往可以有八条一般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在交往中,彼此在人格上平等、互惠互利,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盛气凌人。

(二)诚信原则

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真诚相待;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不会有真诚的朋友。

不要轻易做出许诺,一旦做出了,就应认真履行。倘若言而无信,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还可能众叛亲离。

(三)宽以待人原则

在交往中,不可严以对人、宽以对己,这样有悖公平,只会导致对方反感。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能赢得对方敬重。

(四)距离美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要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人际心理关系,而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自卫距离。过于亲近会引起对方的不安全感,影响双方关系。

(五)自尊自爱原则

人际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好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利于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是很正常的;可对于交往不深的人的礼物,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最好谢绝,不可来者不拒,否则可能受制于人。

(六)虚心原则

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不要讳疾忌医。你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

(七)大度原则

再好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误会,这种情况下要设身处地地多替对方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不要不依不饶,应该大度地谅解对方,这样才能有持久的友谊。

(八)戒骄戒躁原则

人际交往要戒骄戒躁。即使你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高于对方,也不能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势,对老朋友尤其忌讳。

会社交就是成功事业的推进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曾于1924年在芝加哥某厂做了“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他们发现,人际关系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所在,“人际关系”一词由此而生。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影响人生成功的因素中,专业技能仅占15%,人际沟通能力占85%。因此,我们说“会社交就是成功事业的推进器”,绝非夸大其词。

一个人素质再高,如果他只是将本身的能量发挥出来,也只不过能比常人表现得好一点而已;如果他能集合别人的能量,就可能获得超凡的成就。而要想借人之力,这就要有好人脉。

正因为如此,擅长社交者在社会上越来越受重视。许多公司在招聘高级管理者时,要考察他的人际关系,没有好的人脉,能力再强,也不能录用。如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超群的能力,有非常好的人脉,其他条件都可放宽。

凡特立伯任纽约市银行总裁时,他雇用高级职员,首先考察的就是这个人是否具有令人称道的人脉。

莫洛是美国摩根银行的股东兼总经理,年薪高达100万美元。其实他以前不过是一个法院的书记,后来做了一家公司的经理,他实在是人际关系的天才,人脉极佳。他之所以能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相中,一跃而成为全国商业巨子,登上摩根银行总经理的宝座,据说是因为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看中了他在企业界的盛名和极佳的人脉。好人脉给莫洛带来的是地位和事业的成功,给公司带来的是良好的经营业绩。

吉福特是一个小职员,后来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他常常对人说,他认为社交是成功的主要因素,社交能力在一切事业里,均极其重要。

社交能力为何如此重要呢?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不擅长社交,大小事情只能靠自己去做,能力再强,能做多少事?再说,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办事无时无刻不与人交往,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甚至会处处遇到阻挠,让他有力无处使。反之,一个善于交往、人脉很好的人,就算他能力平平,但他能处处获得别人的帮助,所以,往往是这样的人,办起事来如顺风行船,很容易达到目的。

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活到老学到老也有学不到的东西。要想做事,只能借他人之力去完成,毫无疑问,社交能力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基础。

好人脉,是借力办事的基础

著名青年企业家王英俊说,在商场中,你不想在竞争中垮掉,就必须懂得广交朋友,善于用“情”。

王英俊领导的英俊科贸有限公司有很多外国朋友。其中,既有外国企业家,也有外国的一些著名人物,如美国人斯通和日本人竹下登。

英俊公司刚刚成立时,王英俊向斯通发出了邀请,他答应斯通:“凡有利于中美友好的事,我都做;凡不利中美友好的事,我都不做。”从此斯通多次访问英俊科贸公司。在斯通的帮助下,他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王英俊很注意人情的投资。一次,王英俊接待一位从德国来的客人,下飞机时恰逢大雨,那位客人浑身都湿透了。王英俊一见,立刻让人把客人的衣服拿去弄干、烫平,10分钟内送还。后来王英俊与这位客人的生意谈得非常顺利。

王英俊还特别注重私人友谊的维护,他常常做一些超越公务关系、表示私人友谊友情的举动。日本企业家竹下登一次对王英俊说,因为最近一个时期太紧张,他突然脱发。王英俊回国后,立即买了20瓶毛发再生精送给竹下登,此外,他还送给一位日本企业家一件中国瓷雕,在一只瓷盒上刻上了这位企业家的照片。这些礼物并不贵重,它只是表示了王英俊的友情,王英俊称之为“动脑筋的礼物”。

有人说,人生如战场。但人生毕竟不是战场,无论在商场还是在职场,用心、用情比斗智斗勇还有效。做事先做人,既要讲究游戏规则,更要讲世故人情。一味讲规则,板起面孔公事公办;或者,一味讲利害,扳起指头精打细算,这样都一定做不好人、办不好事。

好人脉的获得不是靠阳奉阴违的周旋,要靠与人相处的真心相待。信任与合作,是建立好人脉的关键。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凭个人的能力是办不了大事的,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强弱往往又决定了你能办成多大事,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所以说,好人脉,是借力办事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阶梯。

交友就是智慧的升华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不交这样的朋友,就交那样的朋友;不交好朋友,就交坏朋友。而交友如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交了爱吹牛穷聊的朋友,便难免陪着他云天雾地、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话匣子”;交了爱玩爱闹、不学无术的朋友,少不了一起去游游逛逛、打打闹闹,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成为不求上进的浪荡鬼;如果交上了学友,谈的是学习、学问,交流的是知识见闻,久而久之,自己则可能被潜移默化而好学不倦,追求起真知,这样从中得益就无可估量了。

交学友的第一个好处是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友交谈,必少不了“学”,学友到了一起,对于学习问题,对于知识的探求,必然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通过相互启迪感染,许多自己闻所未闻的问题有所闻见了,许多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得到澄清了,许多自己看错了的问题得以纠正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当闲官时,无权不管事,便产生了只能安于现状,再也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他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的诗给他的诗友刘禹锡,诗中充满了消极思想及无为情绪。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立即和诗一首,回赠白居易,算是对老朋友的启迪、鼓励和帮助。刘禹锡昂扬奋发、不甘消沉的精神,对老友白居易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后来刘禹锡先白居易而死时,白居易写诗哭悼刘禹锡:“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这首诗称颂刘禹锡人虽死了而精神长存,可见白居易对他十分钦佩的。

结交学友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对学业精研细议,有利于事业的长足进步和成功。历史上,一个学者有了一定的学术基础,经过学友的促进、帮助,因而获得更大成就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我国汉代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张衡是世界科技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张衡的成就,与他有一批好学友关系极大。张衡在青年时代便与马融、窦章、王符、崔瑗成了知己朋友,他们都是当时极有才华的青年,尤其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法。张衡在与他的交往中,经常一起研究问题、交流心得,这对张衡启发、帮助很大。张衡后来在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与学友崔瑗是密不可分的。

三国时创造了指南车和新式丝绫机的马钧,也曾得到过好友傅玄的大力支持。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本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水利方面的书。顾炎武之所以能写出这本著作,与他的朋友耿橘有很大关系。耿橘是个对水利很有研究的人,他在做常熟知县时,先后开浚了福山塘和奚浦,还写过一本《水利全书》,对于如何根据地势高低来决定蓄泄、如何根据水系来进行开浚都有周密详尽的规划。这些都给了顾炎武以启发。没有这位好学友,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很难问世。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学友们的帮助。他在掌握黎曼几何之前,只是取得了狭义相对论的成功。后来朋友们帮助他掌握了黎曼几何,才促使他发现了广义相对论的奇妙世界,建立了科学史上罕见的功勋。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科知识的突飞猛进,新的学科以及各种边缘科学的出现,使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单凭自己一个脑袋、一双眼睛,即使辅之以发达的电脑,也是很难把最新的科学成就一一学到手。尽可能地多交些学友,对于我们接触多方面的信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知识,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知识结构,无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即便如此,我们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的占有仍然会远远落后于急速发展的现实,但这总归比独学独思、孤陋寡闻要好些。

有鉴于此,在今天,多交学友就显得更加必要且重要。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会,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善人接近,也同样会变得聪明。”我们广交学友,把许多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这样,我们自身的发展一定会更快,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情

钱钟书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这段时间里他生活很窘迫。当时是他的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正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还不是非常有名,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开始写小说,创作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

他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速度虽然不是很快,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就在这个时候,黄佐临导演拍摄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这就像一场及时雨,使得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后,黄佐临导演的女儿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信任,得到钱先生的许可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实际上是因为她拿着老爸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钱钟书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别人为他做了事帮助过他,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如果你时时刻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就能为自己多储存一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养成“储蓄”的好习惯,这不仅仅能够让你自己受益,甚至会让你的子孙后代受益,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可能没有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化,但多年后的事实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那么,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金科玉律可循。

对于一个身处窘迫境地的穷人,你的一枚铜板的帮助就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受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奋发图强干一番事业,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你的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能够使他在悬崖前勒马,随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最终成为一名威武的勇士。

就算在平常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行为送去一个可信的眼神或者伸出自己的双手都会是极大的支持,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的强大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能够报以一阵热烈的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轻易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感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当他再次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并伸出自己援助之手。

协作是成功事业的基础

一个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要得到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而同合作者的交往、配合和协作,往往又是获得具体帮助、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许多人是在成才之后才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我们则需要在成才之前自觉地认识这个道理。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协作出成果、合作出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

马克思同恩格斯并肩作战四十年,是人才合作的崇高典范。恩格斯的突出长处是眼光十分敏锐,行动十分迅速,总是能击中要害,所以,马克思在作出任何政治决定以前,总要先同恩格斯商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上写道:“你知道,首先,我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是迟缓的;其次,我总是踏着你的脚印走。”而马克思在理论方面明显地超过他的朋友。恩格斯总是承认马克思的天才高于自己,并且一直认为在他们合作的事业中,他是第二提琴手。他俩的优点和才华就是这样得到了互相补充。

但后来,由于马克思的鼎鼎大名引起了反动势力的畏惧和仇恨,在马克思进行活动的头十年,他的生活一直十分穷困。有一次,他由于没有合适的衣服和鞋子不得不躲在家里;另一次,他竟连买纸或买报的几个便士都没有了。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帮助他,几次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到他父亲的公司里干那“该死的商务”,忍受他所憎恶的桎梏。恩格斯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越往后越是大得惊人:他放弃了巨大的学术建树,中断了他所爱好并下过许多工夫的自然科学研究。有人说恩格斯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是,恩格斯总是认为,同马克斯并肩战斗、合作四十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付印时,写信给恩格斯说:“这件事之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巨著。”人们鉴于这一事实,比较容易明白:没有恩格斯的自我牺牲,就没有《资本论》的问世。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若没有恩格斯的合作,没有同恩格斯的密切交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最伟大的导师马克思。

鲁迅同瞿秋白的密切合作也为人们所推崇。由于他俩之间的亲密合作,才为我国翻译和介绍了许多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他俩还密切合作,共同参加了一系列政治和文化的斗争。为了使鲁迅思想发挥更大的作用,瞿秋白同志力促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并亲自撰写序言。后来,瞿秋白同志被敌人杀害了,鲁迅先生抱病收集瞿秋白的遗文,并编成《海上述林》出版。

合作促进成才的道理,就是这样的简单。我们应该明白,合作既然对于一些伟大人物都那么重要,更何况我们这些只是向往成功的芸芸众生呢。

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朋友之间的影响,是由朋友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

第一,朋友一般年龄相仿,有些人喜欢在同龄人中交朋友,因为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青年朋友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心理上、行为上、语言上的相同点就多,彼此容易理解,容易效仿,容易采纳意见。所以,彼此间影响就大。

第二,朋友一般是合得来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既是朋友,亦是知己,起码也把对方视为知己或对方把自己视为知己,彼此情深意笃,互相信赖,相互信任。这样,朋友的言行容易被接受,容易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学。

第三,朋友一般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近火烤人”。既是朋友,就会经常接触,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

第四,朋友是自己选择的,“气习相染,师不如友”。人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人,是一种不能选择的天然关系,这种天然关系当然有着其他人际关系所不能替代的亲密之情。然而,这种天然关系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朋友关系则不然,朋友是自己选择的,也正因为朋友是自己选择的,才有特定的寄托。谁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担忧和顾虑,有些忧愁和烦恼,有些成功和喜悦,有些希望和要求,不能或不愿对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人说,却能够和愿意向朋友倾诉,以期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而有些事情也确实只有通过友谊的桥梁才能办好。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嘛!在有些问题上,朋友间的影响,是其他人际关系所望尘莫及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棘手的思想问题,需要“靠交朋友”、“以朋友的姿态”、“以朋友的口吻”……才能得到解决,从此也可见朋友间的影响有多大!

做到谨慎选友

事实上,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朋友。其区别在于,是清醒地、自觉地选择朋友,还是盲目地、不自觉地选择朋友,把什么作为择友的标准。由于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与人不同,择友的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无数名家学者对择友标准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实践。这里,在对前人择友标准的扬弃基础上,谈一下当代人的择友标准。

志同道合

晋人傅玄的《和秋胡行》中讲:“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意思是,水有清有浊,因为它的源头不一样,野鸭和凤不会在一起飞翔。这说明志趣不同的人,无法在一起相处。《论语·卫灵公》中讲:“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人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就不必相互商量事情。清人顾图河《息交》讲:“惟当同心人,可与论金铁。”意思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

品质要好

《孟子·万章下》中讲:“友也者,友其德也。”意思是,交朋友,因为朋友的品德而去交他。《论语·季氏》中讲:“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做朋友,是有益的;同虚伪应酬的、假意随和的、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知心

晋人谢惠连的《相逢行》中讲:“巢林宜择木,结友使心晓。”意思是,鸟儿巢林应当有所选择,交朋友理应对对方了解。汉《古歌辞》中讲:“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郭嵩焘日记?联语》中讲:“结交贵知心。”汉人扬雄的《法言?学行》中讲:“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意思是,交朋友而不能真诚相待、以心相见,就是貌合神离的朋友。

可靠

《鸡鸣偶记》中讲:“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大意是,要结交那些能够指出自己过失、患难与共的人,不要结交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和背叛友谊的人。

比自己强

清人申涵光的《荆园进语》中讲:“凡弈基与胜己者对,则日进;与不如己者对,则日退。取友之道亦然。”意思是,与棋艺胜过自己的人下棋,就能天天进步;与棋艺不如自己的人下棋,就会日见退步。交友之道也是如此。

交友不怕贫

宋人刘过的《同许从道登圜翠阁》中讲:“结交有味贫何害?薄酒虽村饮亦豪。”意思是,所交的朋友只要知心,即使贫穷又有什么不好的呢?朋友虽然朴实无华,同他一起畅饮薄酒也觉得很有意思。唐人高适有一首《赠任华》诗:

丈夫结交须结贫,

贫者结交交始亲。

世人不解结交者,

惟重黄金不重人。

黄金虽多有尽时,

结交一成无竭期。

君不见管仲与鲍叔,

至今留名名不移。

以上这些择友的标准,可以作为我们择友时的参考,但取舍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择友首要的、基本的标准是,分清敌友,不能认敌为友。歌德说:“真诚、活跃而富有成果的友谊表现在生活的步调一致,表现在我们的朋友赞成我的目标而我也赞成他的目标,因此无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有多大差异,都始终不渝地共同前进。”歌德这里说的生活步调一致、生活目标一致,意即就是要分清敌我。就我国今天的实际情况而言,那些赞成、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就是和我们生活步调一致、生活目标一致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反之,就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

那么,能不能和落后的甚至失足者交朋友?回答是肯定的:能,也应该!了解对方的优点、长处,更了解对方的缺点、毛病、错误,帮助其克服缺点、毛病、错误,是友谊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落后的人并不属于敌人范畴,自然可以与之交朋友。清人申居郧的《西岩赘语》中讲:“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说的是,住家有不好的邻居,交往中有不好的朋友,如果能以他们为借鉴,从而谨慎从事,这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好途径。这是有点辩证法的。在同落后的人乃至失足青年的交往中,我们只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原则,坏的影响是可以抵制住的。抵制坏的影响的过程,就是帮助朋友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 Tug+xr0ANRIQ0yMBhWZ8ONi0lR2Sn83DVGIyItdD+eyTfNOR3lqyeA4s5WojNZ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