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型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轴思维。收敛型思维是指某一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正确答案要求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其着眼点是由现有信息产生直接的、独有的、为已有信息和习俗所接受的最好结果。其思维过程始终受所给信息和线索决定,是深化思想和挑选设计方案的常用的思维方法和形式。收敛思维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从而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收敛思维具有集中性和最佳性特点,即收敛思维的过程是集中指向的,目标单一,就像瞄准靶心。其结果是寻求最佳,或者说,是在一定条件下最佳的。思维在这个阶段,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往往与发散思维相辅相成。这种思维法在实践中有三种具体做法。
目标识别法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发现事实和提出看法,并从中找出关键的现象,对其加以关注和定向思维。学者德波诺认为,这个方法就是要求“搜寻思维的某些现象和模式”,其要点是,确定搜寻目标(注意目标),进行观察并作出判断。通过不断的训练,促进思维识别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训练了许多专职人员去辨别天空中的飞机,要求他们当飞机在很远的距离时就能判别出飞机的型号。现代军队,对各种武器装备的识别,也要运用这一“目标识别”方法进行训练,将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与头脑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在思维中使用目标识别法一般是先设计或确定某一思维类型的关键现象、本质、看法,等等,然后注意这一目标。这样的结果:
1.促使我们去寻找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类型。
2.使我们明白无误地注意到思维过程。
3.使我们能识别特定的思维类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我们发现一个关键的迹象时,就可以使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这个迹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自学打字技术时,都只用两个指头打。这是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熟练地掌握打字技术,而是工作中需要打字。如果只用两个指头,比起用全部十个指头来,能更快地达到基本上能打字的水平。这样,他们学到的就是一种“二指技能”。因此,从广义上讲,所谓“二指技能”,就是指一种用于应付眼前需要的技能。反之,一个接受打字正规的系统训练的人,用上稍长一点的时间,就能掌握水平高得多的按固定指法打字的技能,与“二指技能”比,可称“全面的技能”。这就要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战地小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德国交战时,法军的一个司令部在前线构筑了一座极其隐蔽的地下指挥部。指挥部的人员深居简出,十分诡秘。不幸的是,他们只注意了人员的隐蔽,而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德军的侦察人员在观察战场时发现: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左右,都有一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土包上晒太阳。德军依此判断:
A.这只猫不是野猫,野猫白天不出来,更不会在炮火隆隆的阵地上出没;
B.猫的栖身处就在土包附近,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指挥部,因为周围没有人家;
C.根据仔细观察,这只猫是相当名贵的波斯品种,在打仗时还有兴趣玩这种猫的决不会是普通的下级军官。
据此,他们判定那个掩蔽部一定是法军的高级指挥所。随后,德军集中六个炮兵营的火力,对那里实施猛烈袭击。事后查明,他们的判断完全正确,这个法军地下指挥所的人员全部阵亡。
便衣警察在公共场合抓扒手,也是通过扒手的典型举止和贪婪、诡秘的眼神来判定和跟踪。警察了解这些特殊表现,在执行任务时就有意识地按一定的模式去搜索目标。
间接注意法
间接注意法,即用一种拐了弯的间接手段,去寻找“关键”技术或目标,达到另一个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要求你把东西分成类别,分类的过程导致另一个后果;对被分类的东西进行仔细考察,去评估每一种有关的价值,这才是使用间接注意法的真实意图。
农夫分苹果一个农夫叫懒惰的儿子把一堆苹果分为两种装进两个篓子里。一个篓子装大的,一个篓子装小的。傍晚农夫回家里,看见儿子已经把苹果分开装进篓子。而且,鸟啄虫蛀的烂苹果也被挑出来堆在一边了。农夫谢过儿子,夸他干得漂亮。然后他取出一些口袋,把两个篓子里的大小苹果混装在一起。结果,大小苹果被胡乱搅和在一起。并没有分什么大小来分开装。儿子气坏了。他认为父亲在耍花招。想考考他,看看他是否愿意干活。反正父亲是要把苹果混在一起的,干嘛又要他把苹果分开呢?这是白费劲呀!农夫告诉儿子说,这不是什么花招。原来他是要儿子检查每一个苹果,把烂苹果扔掉。两个篓子只不过是拐了一个弯的间接手段,他的目的是要儿子非常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苹果。如果他不拐个弯,而是直截了当地叫儿子把烂苹果扔掉,那么儿子就不会仔细检查每一个苹果。他就会急忙忙地把苹果翻检一下,只寻出那些一望而知已经坏透了的烂苹果,而不会去检查那些貌似完好其实已坏的烂苹果了。
公主选婚唐朝时,同时有几个邻国的使者来聘唐朝公主。皇帝说:“我要出一个题目考考你们,谁最聪明,谁就可聘到公主。”
他拿出一个有着弯弯曲曲通道的玛瑙球,要求使者们用丝线穿过去。谁穿过去了公主就嫁到谁的国家去。第一个使者用金丝钩丝线直接往里穿,穿了个眼冒金星也没穿进去。第二个使者换了个花样,用嘴在玛瑙的另一端直接吸气,想把线吸过去。累了个满脸通红,也没把丝线吸过去。第三个是吐蕃国(现西藏)的使者,他将丝线系在一个大蚂蚁腰上,在玛瑙的另一端涂上蜂蜜。蚂蚁为了吃到蜂蜜,没着弯曲通道急速前进,很快地将丝线穿过了玛瑙球。使者通过蚂蚁间接地实现了穿线的目的。
间接战略在军事战略理论中,英国的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了着名的“间接战略”原则。他认为,间接路线战略,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正面强攻的直接作战方式。他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迂回的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军事上的典型战例有:围魏救赵、欲擒故纵、围点打援、迂回进攻、声东击西等等。
林肯断案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总统之一林肯,早年曾当过律师。有一次,他接到这样一件案子: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人被人诬告为谋财害命的杀人凶手。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亲眼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半夜行凶杀人。对此,阿姆斯特朗难辩冤屈,眼看就要定案。林肯接案后,经过大量调查、访问、并亲自勘察现场,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相和事实。一开庭,林肯就巧妙地逼使证人一起“爬雪坡”,采取了不直接揭露证人的谎言,而是迂回一下,让证人自己露出马脚的办法。下边是当时对质的记录:
林肯:你起誓说认清了阿姆斯特朗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说你在草堆后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树底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码,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清清楚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敢肯定不是凭衣着猜测的吗?
福尔逊:我肯定认准了他的面容,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凶杀时间正是晚上十一点钟吗?
福尔逊:绝对肯定,因为回家时,我看了时钟,为十一点一刻。
林肯通过迂回办法,首先将证词一一敲定,让福尔逊自己“爬上雪坡”,然后再“往下滑行”。于是林肯从正面发起攻击。
林肯向法庭宣布:“证人是个十足的骗子。他发誓说18日晚上十一点钟月光照在凶手脸上,使他认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请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十一点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没有下山,月光照到被告脸上,这时被告脸朝向西面,而证人在树东面的草堆后,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回头,因为月光照不到脸,证人也无从认准。”
林肯靠着出色的思维技巧和辩护才能(以调查为依据),迫使福尔逊当场承认自己提供伪证,为被告获得无罪释放的判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曹冲称象相传曹操的儿子曹冲从小就非常聪明。在他7岁那年,有人把一头大象作为贡物送给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并得意地向众人炫耀这头大象,众人自然称赞不已,可有位大臣偏偏提出了个难题,他问这头大象有多重。是呀,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可怎么称呢?众大臣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块后再称……这些提议曹操都不满意。这时曹冲提出了个办法:先让卫士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量出船的吃水线并作上记号,再换上石头,直到吃水线相同为止,这时再称出船上所有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了,不禁大喜。曹冲就是采用了间接手段而达到了给大象称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