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正确控制怯场的方法

在公众场合讲话,感到恐惧和怯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测验,题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测验的结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当众演讲”却名列榜首。有41%的人对在公众面前讲话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惧,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当众讲话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见习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惊慌中,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见老师满脸通红,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努力让场面安静下来,但换来的不是镇静,而是脑门上涔涔的汗珠。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揩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是为什么?经一位学生暗示,他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啊?真该死!大概是昨晚洗脚时,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衣兜了。他想避开几十双眼睛的注视,抓起黑板擦擦黑板,整个课堂闹得翻了天。他窘得无法自控,无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讲台,慌乱中一抬脚又踢翻了讲台旁的热水瓶……

很多政治家、演说家最初都有过怯场的经历。就拿林肯来说,他初登演讲台时窘迫不已,恐惧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被轰下台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绝不放过每一次讲话机会,演讲水平日益提高。后来他的总统就职演讲被誉为最精彩的就职演讲之一。

又如雅典著名的演讲家狄里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尽管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极度的恐惧让他语无伦次,别人都不知他在说什么。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泄气,丧失信心,而是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讲话胆量。他每天跑到海边,朝着大海呐喊,向着浪花抒怀;回到家里对着镜子做发声练习,反复矫正,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了,被誉为“历史的雄辩家”。

那么,如何破除怯场这个心理障碍,拥有卓越的口才呢?可以考虑用下面的办法。

1.豁出去了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的,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不停地抖;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可见,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管他三七二十一,整个人也便放开了。

2.视而不见

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3.加强训练

加强训练可以采用如朗诵、自言自语,大胆与陌生人交往、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当众讲话等。

这里特推荐美国著名魅力专家都兰博士发明的抗怯场练习的几种方法,供你选择使用。

(1)追蝴蝶练习

在登台前最后一刻做,效果最好。

[1]双脚开立,与肩相齐,膝微屈,挺背,双臂放松垂于身体两侧。

[2]不必刻意呼吸,边叫“呜”边做蹦跳,一共10次,尽量用力,“呜”声要短、急、用力。每次说完“呜”,双拳向下猛砸。

[3]放松闭嘴,缓慢深呼吸。

[4]嘶嘶吸气,微张嘴,弯腰至膝,蹲于地。重复3遍,做缓慢深呼吸。

(2)蒸汽机练习

[1]双脚与肩齐,站在那里,屈膝,将头抬起,闭嘴,右臂后拉,左臂前伸,尽量用力,同时深呼吸。

[2]左右臂换个方向,重复上述动作。节奏要平稳。

[3]开始要慢,随后要越来越快,持续做3~5分钟。记住闭着嘴。

(3)劈柴动作练习

[1]两腿分开30~45厘米,脚尖向前,两膝轻松放直,攥紧双手。

[2]吸气,摆动紧握着的手,高抬过头。

[3]把举起的手摆下来,猛向前屈,吐气。再屈膝大叫一声“哈”。

[4]吸气,再举手。

[5]重复上述动作,做上10~20次。

注意:吸气时要闭着嘴,直到你摆手时叫“哈”,这样就可吸进更多氧气,练习就更有效。

(4)摇来摆去练习

[1]双腿分开站立(与肩相齐),同时摆动身躯、脖子和头,先向右,再向左。

[2]让双臂自由摆动,随身体转来转去,最后双臂放松地围住双肩。

[3]在摆动时,尽可能大声叫:“我不在乎!”

[4]如此反复,也可叫“不,我不在乎!”或“你奈我何?”重复几十次。

身体摆动时,保证头随身子转。

尽可能轻松自在地去做。

(5)减压练习

[1]站在门槛上,手掌挤着两边门框,鼓气用力,面部、头部、脖子会有热血上涌。尽量多坚持一会儿。

[2]突然完全放松。

[3]深呼吸。

[4]重复3遍。

(6)心怀世界练习

[1]吸气,感觉你像是在扩张,张开双臂,拥抱整个世界。伸展四肢,感觉你的心脏是世界的扩充与展开。你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生命体。

[2]至少坚持1分钟以上,让世界置于你的怀抱中,手放胸前,双手轻抵。

[3]如此做上4次,把消极的意念都去掉。努力去喜欢它,把它容纳进来,放在心上,化恨为爱。

沉着处理冷场的情况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冷场的根本原因在于说话人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要发言,就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办法是:

1.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

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转移话题。

3.中止交谈

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场。当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压缩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搅场,搅场就是恶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

搅场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听者对讲话内容不感兴趣。

作为发言人,只能自己去控制搅场。那种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差。因此,发言者必须正视搅场,主动实施控制。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分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成什么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某厂宣传部长按总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吵嚷嚷,闹得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敢于应付各种责难

责难就是责备非难。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谈有疑问或不同意见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办法,也要区别对待:

1.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

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应当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有人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没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出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地吊着好吗?”

2.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

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会助长其气焰;二是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说时,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写的是“傻瓜”。他若无其事地笑道:以往别人递纸条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落姓名;而这位只落了姓名却没有提问题。巧妙地将本想辱骂他的恶语,转移到辱骂者身上。

让自信推动你的说话能力

有人曾作过调查,想搞清楚人们进行口才训练的原因和内心愿望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惊人的一致。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是一样的,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在公众面前自信、泰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且逻辑清晰,内涵丰富,让人折服。”

有强烈自信心的人,一般来说是能言善辩的人;能言善辩的人,一般来说又都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自信可以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说话能力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信,两者是互相作用的。

自信,是提高说话能力的推动力,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力量;说话是自信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林肯说:“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自信!

我们不妨从别人的经验开始我们的信心训练。

卡耐基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当众讲话训练大师,在他的一生中所收到的感谢信堆积如山。他的学生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有。所有这些人都感到需要自信,需要有在公开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能力,好让别人接纳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达到目的之后,就满怀感激地给卡耐基写信,以表示谢意。

看一看成功的范例,或许可以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到获得出色的当众讲话能力并非什么很难的事情,他们的经验可以让我们“从战略上藐视敌人”!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医生,是位热心的棒球迷,经常去看球员们练球。不久,他就和球员成为好朋友,并被邀请参加一次为球队举行的宴会。

在侍者送上咖啡与糖果之后,有几位著名的宾客被请上台“说几句话”。突然之间,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宴会主持人突然宣布说:“今晚有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别请彼得森大夫上来向我们谈谈棒球队员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位已从医30余年,有丰富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按说对这类问题是小菜一碟。他可以坐在椅子里向坐在两旁的人侃侃谈论这个问题谈一整晚。但是,要他当众,即使面对很少的人讲这个问题,那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令他不知所措,他心跳加速,而他每一沉思,心脏就立即停止跳动。他一生中从未作过演讲,而他脑海中的记忆,现在全飞到爪哇国去了。

结果呢?宴会上的人全在鼓掌,大家都望着他,他摇摇头,表示谢绝。但他这样做反而引来了更热烈的掌声,纷纷要求他上台演讲。“彼得森大夫!请讲!请讲!”的呼声愈来愈大,也更坚决。

他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如果他站起来演讲一定会失败,他将无法讲出完整的五六个句子。因此,他站起身来,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背对着他的朋友们,默默地走了出去,深感难堪,更觉得是莫大的耻辱。

他不愿再度陷入脸红及哑口无言的困境了,他开始进行当众讲话训练。他有极为迫切的需要。他希望拥有演讲的能力,他锲而不舍地练习自己当众讲话的能力和信心。

通过努力练习,进步简直是一日千里,他紧张的情绪消失了,信心愈来愈强。两个月后,甚至开始接受邀请,前往各地演讲。他现在很喜欢演讲的感觉及那份成就感,以及所获得的荣誉,更喜欢从演讲中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一次,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找到卡耐基。他对卡耐基说:我这一生每逢要说话时都很紧张。身为董事长不能不主持开会。董事们个个都已熟悉多年,大家围桌而坐时,我同他们对答如流,一点困难也没有,然而一旦起身说话,我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这种情形已有多年。我不奢求你的训练有帮助,这个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了。卡耐基说:你既然认为我帮不上你的忙,干吗还要找我?只为了一个原因,他答道,我有一个下属以前内向腼腆,每次见我都眼观地面,很少说话,但最近每次进办公室时,他都显得神采奕奕,信心十足,头颅高昂,还主动和我打招呼,甚至有一次开会时竟然当众作了10分钟发言,我惊讶于他的变化,后来才知是因为他参加了当众讲话的训练。

卡耐基告诉他,定期来上课,并照课程的要求做,不出几星期,就会喜欢在听众面前讲话了。

这位董事长果然来参加课程,并且进步神速。3个月后,卡耐基邀请他参加阿斯特饭店舞厅里的3000人聚会,并谈谈自己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收益。为了以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去除讲话的恐惧,他推掉了自己的其他约会,如约在聚会上发言,卡耐基说让他讲两分钟就行,结果对着3000人,他足足讲了10多分钟。

类似的奇迹还有很多,许多人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中,有好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远远超过自己所希望的擢升,在商业上、事业上和社会上达于显赫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正确的时刻,一场演说就足以使大功告成。因为在这样一场演说中,人们可以以别人的经验为梯,摘取当众讲话的信心、勇气和技巧。

时刻保持你的热情之火

要想获得自信心、勇气以及能力,以便在向人们发表谈话的同时能够冷静而清晰地思考,这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般困难。就像你完美地完成其他事业一样,任何人只要对它充满火山熔岩般的热情,并肆意释放出其潜在的能力,就一定能成功。

你一定要具有果敢的决心,并把这种决心转化为一个单词,一段讲话,一步行动,倾尽全身心地训练培养。

有位商界的传奇人物,在大学时代,他初次起立讲话时,老师指定的五分钟讲演,他讲不到一分钟,便脸色发白,匆匆下台。

但他坚强地承受了那次失败。他立下决心要做个优秀的演说家,片刻不懈,最后终于成为政府的经济顾问,令人瞩目,他就是蓝道尔。谈到当众讲话时他说:“我的讲演排得满满的,现身的场合有厂商协会的午、晚餐会,还有商务部、扶轮社、基金筹募会、校友会等。我曾经在密歇根州的艾斯肯那巴发表爱国演说,于慷慨激昂中投身一次世界大战;我曾与米基·龙尼下乡做慈善讲演;与哈佛大学校长柯南和芝加哥大学校长胡钦斯下乡宣导教育;我甚至曾以极蹩脚的法语做过一场餐后演说。”

我想我了解听众要听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它被怎样地讲出来,对于堪当事业重任的人而言,这其中的窍门是:只要他愿意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蓝道尔的经历说明,在努力成为有效的说话者的过程中,坚强的意志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坚强的意志和明朗的思想决定了在当众讲话技巧上的进步会有多快。因此,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用毅力来磨平高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有天生的演讲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讲话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法,因而,要想做个优秀的大众演说家那是极其困难的,是经过漫长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需要的是言简意赅,常人可以理解的真挚的思想和话语,而非华丽的辞藻、严谨的修辞和泛泛而谈。

当众讲话不是一门闭锁的艺术,并不像在学校那样容易学到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以及苦学修辞学,多年以后才能成功。平常说话简单易学,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原则就行。对于这一点,口才大师卡耐基的经验可以证明。1914年,他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讲授那些低年级的方法,同他在给大学新生演讲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是他很快发现,把商界中的大人当成大学新生来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因为学生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面对听众时有足够的勇气直起腰来,做一番明确、连贯的报告。于是他抛弃教条,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那些学生互相交流和切磋,直到他们的报告辞达意尽、深得人心为止。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可见,当众讲话并非是古代那样精致的艺术,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点。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保持轻松与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将引领你体会到训练的快乐,并最终走向成功。 6cY39jjXVYJ/7pOMil55opUHpFnq1xr7iOKcH0jGbKkfGN/BnKSVuLYt1NHTJp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