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我贫穷,我自信

自卑是最大的障碍

自卑的人,常常轻视自己,总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并因此而苦恼。其实自己不一定比别人差。

抑郁是贫穷者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很多人由于自卑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他们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在心理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表现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没有荣誉感,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甚至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心理学中,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以致心理扭曲。

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就这一发现作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后来他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并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自卑,而是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可以说,自卑是束缚个人发展的一条绳索。

在大学校园里,因自己的家庭困难而自卑、痛苦的人大量存在。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

有些学生总觉得生活困难是没面子的事,与同学相处时敏感而自卑,往往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久而久之,产生诸如极度自卑、不安、孤僻等心理问题,有的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甚至因此而退学。

在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入学不久,就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危机,并最终因人际交往中的严重障碍而被迫休学。他休学后在写给学校的一份材料中写道: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

他无法忍受的是,室友讨论的电脑、游戏、明星话题,他一句也插不上嘴,从而造成极度自卑、封闭,人际关系也紧张。因为贫困,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为自卑,他无法和同学们快乐地共处,他甚至想过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这种痛苦。

还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明白我带进大学的,除了压力和一身土气外,还有先天不足。

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难免互相比较。在一次次比较中,有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不敢抬头。极端自卑的人十分敏感,总怕被人瞧不起。他们自卑的原困,大多来自经济和学习。由于家庭贫困,自尊心在同学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受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原来在高中可能备受老师喜欢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因为显得普通而失去往日的荣耀,这些同学都可能走进自卑的阴影。

在自卑阴影的笼罩下,这些同学的心灵备受煎熬,长期的自卑使他们显得郁郁寡欢,意志消沉。一个忧郁的心灵必然是脆弱的,是难以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的。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

只有超越自卑,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

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使你沮丧消沉。

你是否曾经觉得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做什么事,结果往往不能如愿以偿。事情出了问题,也只好责怪自己。但是,正如“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一样,你也可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当你了解到世间惟一能左右你成败的人,就是你自己,那么,你就能“化敌为友”,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当你具备了某种品德,能接纳自己,心灵变得成熟起来,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你已经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了。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着手培养自己的能力,修正自己的错误。当你开始行动时,你就会了解到真正支持你迈向成功之路的人,正是你自己。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为人。”此语概括了人生的全部内容,道尽人间百态。人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其行为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来,所有思想都汇集到一起,便形成了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格。

如同没有种子的发芽就没有禾苗的茁壮成长一样,人们外在的言谈举止都是由内心隐藏的思想种子萌芽而来。无论是自然行为,还是人类刻意而为之,这样的过程毫无例外。

如果说行为是思想绽放的花朵,那么快乐与痛苦就可以被看做是思想结下的果实。因此,收获快乐还是痛苦,全部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思想造就出个性,一念之间往往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人心包藏歪念,痛苦就会接踵而至,犹如车轮一样碾过;如果心诚意正,快乐便如影相随,永远陪伴左右。

人类是自然造化的产物,并非依靠权谋投机取巧成长。如同万物因果循环一样,种因得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思想。

高尚人格的形成不是凭借着个人的爱好和机遇,而是纯正思想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心存正念的报偿。同样的道理,卑鄙蛮横的人格可以说是心怀不轨长久积累的后果。

有一个潦倒落魄的人,非常想使自己糟糕的处境有所改变,然而在工作上却偷奸耍滑,应付了事。他认为自己的薪金太少,在工作上偷懒是应该的。这样的人并不懂得改变处境的方法,他的懒惰、自欺欺人的想法,不仅无法摆脱贫穷,而且还会使他深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

这个故事说明这样的道理:自身是造成所处环境的原因(虽然人们平时并没有意识到)。一些人一方面展望美好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却不断抱怨自身的处境,将所有原因全部归咎于他人,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只要真正懂得思想的巨大作用,环境就不会成为失败的借口了。

对工作的态度一旦改变,工作的处境也会随之改变。增强信念,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置身于更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一定要记住,什么事都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要以为可以脚踩两条船,将所有的便宜占尽,因为这样做即使取得了成功,也必定是短暂的,很快就会失去。

如同学生必须先掌握一门功课,才能接着学习下一门课程一样,在拥有你梦寐以求的丰硕成果之前,你需要先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圣经》告诫我们,如果滥用、忽略或低估我们的能力,即使我们天赋的能力再强,也会慢慢减弱,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不配拥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孟德斯鸠曾说过:“一个人一无所有并不是贫穷,只有他不去工作,或者不能工作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贫穷。”一个能够工作,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比之那些拥有万贯家财、无须工作的人,精神更为富有。

有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说:“幸福是财富。”富人拥有百间豪宅,千名奴仆,故而对穷人的破旧茅舍轻蔑无比,可惜一场大火把富人的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也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变成了乞丐。

炎炎酷暑之日,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只好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幸福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富人可以一掷千金,一餐饭花掉穷人一年的收入,富人可以此为荣,但却不一定感到幸福;穷人能吃上一顿肉夹馍外加一碗牛肉面,就足以使他感到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我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为什么?

叔本华有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看来一个人的幸福与他对生活的欲望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穷人对生活的欲望低且单纯,非常容易得到满足,所以,穷人离幸福很近;富人对生活抱有很多无法满足的奢望,所以,富人虽拥有万贯家财,但他离幸福很远。

在对幸福的把握上,也许穷人拥有的更多。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又怎能说自己一无所有呢?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谈到一个战士在关达坎诺受了伤,喉部被碎弹片击中,输了七次血。他给医生写了一张纸条,问道:“我能活下去吗?”医生回答说:“是的。”他又写了一张纸条问道:“我还能说话吗?”医生又回答他:“当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答复后,他写道:“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你为什么不马上停下来问问自己:“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你会发现自己所担心的种种事情,比起其他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一点也不重要。

生活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都是对的,只有百分之十可能是错的。如果我们要得到快乐,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那百分之九十对的事情上,而全然不理会那百分之十的错误。如果我们想担忧,想难过,想得胃溃疡,那么就集中全部思想去想那百分之十的错事,而无视那百分之九十的好事吧。

英国很多新教教堂都贴着“多思考、多感激”字样,这句话也应该铭刻在每个人心上。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史维伏特,可谓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悲观的一位作家。他曾为自己的出生而悲哀,因此每当生日时一定要穿上黑衣,并绝食一天。但在绝望之际,这位悲观主义者却盛赞开心和快乐给人健康的力量。他宣称:“世上最好的三个医生是节食、安静和快乐。”

你我每天每个小时都在得到“快乐医生”的免费服务,只要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上--那些财富远超过阿里巴巴的珍宝。你愿意把自己的双眼卖一亿美金吗?你肯将自己的双腿卖多少钱?还有你的两只手,你的听觉,你的家庭?把所有的资产加在一起,你就会发现自己如此富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三个家族所有的黄金都加在一起也不愿意出卖。

可我们能真正理解这些吗?实际上并不能。正如叔本华所说的:“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的,却时刻想起自己所没有的。”这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它给人带来的痛苦可能比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和疾病还要多。

美国作家罗根.史密斯言简意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应该有两个目标。第一,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充分享受它。但只有智者才能做到第二步。”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将在厨房水池边洗碗变成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的话,请读一读一本富有启发性的图书,书名为《我希望能看见》,作者是波姬.戴尔,几乎瞎了50年的女人。在书中她写道:“我只有一只眼睛,而且满是疮疤,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小洞来看。看书时必须把书贴近脸,然后努力地将眼睛尽量往左边斜过去。”

但是,她拒绝接受他人的怜悯,不愿意让别人认为她与常人有别。小时候,她渴望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却看不见地上的线,只好在别的孩子回家之后趴在地上,将眼睛贴在线上瞄来瞄去,将小朋友们玩的地方都牢记在心,不久就成为游戏高手了。读书时间,她将用大字印的书紧紧靠近自己的脸,连眉毛都碰到书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得到两个学位--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她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子里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后来通过努力成为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在那里她教了13年的书,同时在一些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还在电台主持读书节目。“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写道,“常常怀着一种害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要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快活而近乎游戏的态度。”

然后,1943年,也就是她52岁时,一个奇迹发生了,在一次手术之后,她的视力比以前增加了40倍。

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可爱的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她突然发现,即使在厨房水池前洗碟子,也让自己觉得非常开心。“我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泡,”她写道,“将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里,我能看到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你和我应该为此感到惭愧,我们这么多年来每天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是我们却混混沌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根本没有充分享受生活。

只要你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对自己所渴望的唉声叹气,你就会省却很多烦恼。

贫穷来自你的思想

同样的贫穷,一种是不思进取的懒惰,一种是直面生活的勤勉;一种是人格的湮灭,一种是不屈的抗争。两种境遇确实让人感慨。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两则对比性很强的故事,了解一下贫穷者的两种不同心态。

在一个美丽的乡村,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看上去只有30来岁,长得很结实。乞丐每天都端着一个破碗到村民家中讨饭,他的要求不高,无论是稀饭还是馒头,他从不嫌弃。日子长了,便有人看中他的身材和力气,想让他去帮着打打零工,并答应付给他若干工钱。岂料此等好事,该乞丐竟一口回绝。他说:“给人打工挣钱多辛苦,远不如讨饭来得省力省心。”

也是在这个村子,有一个老人每天都到垃圾箱里拾垃圾。老人是个驼背,这使得他本来就矮小的身材越发显得矮小。老人每次从垃圾箱里拾垃圾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战斗。为了拾到垃圾,他必须将脸紧紧地靠在垃圾箱的口子上,否则他的手就不足以够到里面的“宝贝”。而那个口子正是整个垃圾箱最脏的地方。

老人每次拾完垃圾都像打了一场胜仗,他完全不会顾及别人那种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可以换钱的“战利品”,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

同样是贫穷,有的人贫困潦倒,有的人心在梦在。难怪有人断言,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对于渴望改变自己贫穷命运的人而言,如何认识自己目前的“一无所有”,对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说来,持“反正我也是一贫如洗,再怎么努力奋斗也无济于事”态度的人,必将贫困潦倒终生,一事无成;而抱“虽然我眼下一无所有,但是我将努力去奋斗……”想法的人,则将成为真正的胜者。

近年来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心态决定命运”。下面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乞丐站在路旁卖橘子,一名商人路过,向乞丐面前的纸盒里投入几枚硬币后,就匆匆忙忙地赶路了。

过了一会儿后,商人回来取橘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橘子,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

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年卖橘子的乞丐。而他生活的改变,完全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定位于乞丐,你就是乞丐;你定位于商人,你就是商人。你给自己定位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决定人生,定位改变人生。生活困难的学生思想上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强化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自己对贫穷的妥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大的发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的确,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人的心态是随时随地可以转化的。一个人心里想的是快乐的事,他就会变得快乐;心里想的是伤心的事,心情就会变得灰暗。

心理态度对我们的生理能力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他的书中提到:“我请来三个人,请他们测试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我们用测力计来测量。”他请他们全力握住测力计,并给他们三种不同的状况。

在正常的清醒状况下,他们的平均抓力为101磅。当他们被催眠,并告诉他们都很衰弱时,就只有29磅的抓力--只有正常体力的1/3(三人中有一个是拳击冠军,被催眠时告知他很衰弱后,觉得自己的手臂很瘦小,像婴儿的一样)。第三次测试时,告诉他们,他们在催眠中都非常强壮,平均抓力可达142磅。当他们心中充满积极有力的思想时,平均每人都提升了将近50%的体力。这正是心理态度不可忽视的力量。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这种状况,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穷。

不要让贫穷接近心灵

真正的贫穷不在于你物质上的贫穷,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灵,那些心灵上的贫穷者才是真正的贫穷者。我们不要让贫穷接近自己的心灵。

传说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雅典城中的一个铁匠,由于家里非常贫穷,母亲只好经常去给别人做接生婆,这样可以赚到一点小钱来贴补家里。而非常懂事的苏格拉底也经常帮着父亲干一些铁匠活。

家里的贫穷并没有给苏格拉底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相反却让苏格拉底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妈妈没钱买布给他做衣服,一年四季苏格拉底都穿着一件衣服。有时衣服脏了他便在夜晚把它洗好,然后拿到火炉边上烤干。至于鞋就更不用说,苏格拉底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鞋,他总是赤着脚走路。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苏格拉底要出门去给别人家送打好的铁器。妈妈看雪下得那么大,儿子的脚下又没有穿鞋子,于是不让苏格拉底去。

“孩子,雪太大了,别人在这种天气也用不上它,等到雪化了的时候再去吧!”

“不行,我一定要去,我跟爸爸答应今天给人家送去的。”

苏格拉底顶着大雪,光着脚丫把打好的铁器送到了那个需要铁器的人家里。那些接到铁器的人们总会拿出好吃的来招待他。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苏格拉底对美酒佳肴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看书。后来家里有藏书的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苏格拉底,就这样,苏格拉底逐渐地认识了许多字,读了许多书。

苏格拉底身处艰难和贫穷的环境中,仍然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丝毫没有受到贫穷的左右。因为贫穷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他的心灵上造成什么影响,始终未能接近他的心灵。因此虽然贫穷,但是苏格拉底仍旧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

我们能够选择好多东西,却有一样东西是不能选择的,那就是每个人的出身。

卢梭诞生没几天他的母亲便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个钟表匠,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卢梭从小由姑母抚养,他聪明机灵,虽然没有像有钱人家的子弟那样受到系统教育,但特别爱读书的习惯,使他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母亲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书,有哲学的、历史的,更多的是小说。五岁的卢梭和父亲在空闲时都喜欢读书,经常每天晚饭后就开始看书,看得入了神,有时竟忘了睡觉。

卢梭如饥似渴地读书,形成了好学好读的习惯。有很多书的内容他都能记得非常清楚,理解得很深。七岁的时候,他把家里的书全读完了,又到外祖父那里找书读。这些书不再只是小说了,而是些充满知识和深刻思想的书,像《教会与帝国历史》、《世界通史讲话》、《名人传》、《宇宙万象解说》等等。

他对这些内容深奥的书有一种一般孩子所没有的兴趣。他把这些大部头的书搬到父亲的工作室里,父亲工作,他就读书给他听。书中那丰富而生动的知识很快转移了他对小说的兴趣。

读书使卢梭获得了很多知识,也养成了爱思考求真理的习惯。家庭条件的不好从没有阻止卢梭热爱读书学习的热情,甚至他从来没有把贫穷放在心上。

永远不要让贫穷接近你的心灵,你就不要失去自己的激情。激情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才有了灵感的火花,才有了鲜明的个性,才有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方法。没有激情就无法兴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更不可能有创业的力量和勇气,要成为团队的领袖,更是妄想。可以说缺乏激情的人,他的生活将是命中注定的不景气。

大部分的人不能说没有激情,但是他的激情总是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了,他会激动;电视剧里的主人公破镜重圆了,他的眼泪一串一串往下流。这种激情仅仅是人的一种生理情绪,而不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积极争取。

能不能干成事,首先要看有没有激情。有多大的激情,将会成就多大的事业。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写作速度是惊人的。他一生活了68岁,到晚年自称著书1200部。他白天同生活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晚上则与一些朋友交往、聊天。曾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他回答道:“我根本没有苦写过。”“那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么生产梅子吧!”大仲马对写作充满了激情,把写作当做生活的全部了。

有了这样的激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生活大有起色。有了这样的激情,贫穷是不会接近你的心灵的。

贫穷是一生的资本

贫穷是一生历久弥新的永恒财富,是一种“火的熔炼”,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把自己锻造成器。许多人在面临贫穷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回了养活自己的钞票,也积攒着别人不曾有的经历和经验,使贫穷成为自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财富。正如一个著名成功人士所言:“生前没有经历困难的人,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一个人在年轻时,贫穷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许多成功致富的人年轻时也曾十分贫穷。一个人只要有青春活力,就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贫穷就是他成功的基础,也是绝好的锻炼人的环境。每一个穷人都想脱离贫穷,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极力想脱贫、致富这种行动更强大的力量了。因此,年轻时的贫穷是应该感谢的,因为,它给你带来努力与希望,它让你的青春充满力量。

贫穷往往能够锻炼出非凡的能力。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生长于奢侈之中,自小被溺爱的青年,是罕见具有大本领的。比较起来,富家子弟像温室里的小树苗,而穷人家的孩子饱受风吹雨打,更容易长成高大的松树。

对于生活困难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的是对贫困的看法,特别是不能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弱者。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用一个行动消除困难,战胜贫困!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自我心理脱贫,使贫困成为激励自己艰苦奋斗、发奋学习的动力。

在谈起学生时期的生活困难对自己一生的重要影响时,一位50年代毕业的北大学生这样回忆道:“我进入北大时,也是一个穷学生。由于父亲瘫痪卧病在床,家中失去经济来源,没有一分钱支持我学习。虽然当时不交学费,伙食也是免费的,但是要买一些必需的学习资料和最低的日常生活用品,总是要花钱的。那时候,我靠的只是每月两元的丙等助学金过日子。本来系里要给我每月四元的甲等助学金,可是想到这是人民的血汗钱,我没有接受。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会遇到不少困难。记得第一次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洗脸盆,面对着一床大被子要洗的时候,真是不知从何下手。我想,一下子洗一床被子,我不行,但是洗一块手绢还是行的。被子有什么了不起,把它当做是一百块手绢,岂不就不成问题了吗?这样一想,就什么困难都没有了。从此一通百通,面前就没有困难二字。每学期还要节约一点钱,在同仁堂给父亲买一点药寄回去。虽然这对他的病没有半点儿帮助,但是对老人家的心理却是莫大的安慰。在北京学习几年,又工作了几年,我吃过几根冰棍,记得一清二楚。有事要进城,就借同学的自行车,早上在食堂多拿两个干馒头。走在王府井、西单大街上,从来也不对身边飘出阵阵香气的餐厅回头看一眼,岂不也过来了。寒暑假没有因为多余的钱买车票,所以不能回家,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或是请教老师,增添了比别人更多的学习机会。那时候,想抓紧学习还来不及,真的没有半点自卑感。与此相反,我感到非常自傲。因为我付出的代价和收获,比别的同学不知有多少倍。这一段困苦的生活,不仅使我增长了许多学识,大大突破原有的专业,更加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养成了良好的心态,一生受用无穷。”

《圣经》上这样写着:“智能胜过勇力,然而那些贫穷人的智能,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从《圣经》诞生的时代起,犹太人就这样看待贫穷:在贫穷中保持精神的独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直到现在,这种想法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因此,《犹太人法典》中有许多为穷人辩解的格言:“不要看不起穷人,因为有很多穷人是非常有学问的;不要轻视穷人,他们的衣衫里面埋藏着智能的珍珠。”

贫穷就好像运动器械,可以锻炼人,使人体格强健,所以,贫穷是我们成就事业最有利的出发点。卡耐基说:“一个年轻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出生于贫穷之家。”

贫穷本是困厄人生的东西,但经由奋斗而脱离贫穷,便是无上的快乐。两度出任美国总统的格鲁夫.克利夫兰起初也不过是个穷苦的店员,每年仅能得到微薄的工资,他后来说:“的确,极度贫困能使人全力地去为之奋斗。”

贫穷会磨砺人的智能,所以许多伟人最初都是很落魄的;贫穷也能进化人的道德,振奋人的精神。在勇士的眼里,艰辛也是一种快乐。如果我们从历史中去搜寻证据,便会看到,人的勇敢、正直、大度,并不取决于他的财富,反倒取决于他的寒微。至勇者往往是赤贫者,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对于生活有很多无法选择的东西,但一个人永远没有权力由于自己的沧桑而消散对社会的热忱、对理想的追求。

当然,我们说贫穷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并不是说一直处于贫困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贫困会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贫困本身便没有意义了。商人、大学校长、教授、发明家、科学家、实业家、政治家,大都是在需要的皮鞭的驱策下奋勇向前的,是在想要改善自己的地位的愿望的导引下而不断向上的。所以无论穷人富人,当你原有的优势受到威胁时,你其实正面临着一次机会。贫穷的境地,是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拿起锄头去挖掘宝藏了,而不要抱住已有的东西不放。只有把自己置于贫穷的境地,你才能轻装上阵。到时候你会发现,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 kTVRPRoiHLieT55iF4C6G1opimI55mGcn0ikvYwpyCqpkFSZlfJdzsNEcRlo0n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