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型 完美主义者:“我不想过有瑕疵的人生”(下)

苛求别人的完美,会破坏良好关系

在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中,存在完美主义是必然的,至少人们要知道这么一个标准,正如儒家文化里的“去欲成仁”以及“仁、义、礼、信”,在西方文化里则是“爱与包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希腊哲学中,有了苏格拉底外,还必须要有柏拉图以及乌托邦。但是,将完美主义作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标准,那是极其恐怖的,毫不客气地说,对完美主义朝圣的结果就是走向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有所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者,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痛苦的人生生活。而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的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

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是指除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小孩以外的社会人士。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而别人又无法接受,虽然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每个人的承载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往往会闹得双方不愉快。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希望丈夫向权力靠拢,来让自己享受荣耀,但丈夫又不太喜欢用不合理的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最终闹了个两不悦,说不定还因此离婚等等。而在工作中,以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好,这种以己推人的做法无疑会给他人带来压力。

完美主义者因为个性非常好强,也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使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会让人极其痛苦。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就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己推人,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的一切,所以必然会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旦失控,极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己。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

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的情绪。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地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

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客观地评价事情、评价自己,做到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别人不会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别人的要求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满情绪会越大。如果对别人的要求较低的话,那么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

二八法则,完美主义者的必修课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如一个人应该选择在几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强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现。要锁定少数能完成的人生目标,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机会。

弗兰克.贝特格是美国保险业的巨子,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很多年前,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觉得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并打算辞职求。但在辞职前,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业绩不佳。我先问自己:‘问题到底是什么?’我拜访过那么多人,成绩却一般。我和顾客谈得好好的,可是到最后成交时他们却对我说:‘我再考虑一下吧!’于是我又得再花时间找他,说不定他还改变了主意。这让我觉得很颓丧。我接着问自己:‘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在回答之前,我拿出过去12个月的工作记录详细研究。上面的数字让我很吃惊:我所卖的保险有70%是在首次见面时成交的;另外有23%的是在第二次见面时成交的;只有7%的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见面时才成交的,而我竟把一半的工作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也燃起了我创造佳绩的激情,把辞职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该怎么做呢?不言自明:我应该立刻停止第三、第四、第五次拜访,把空出的时间用于寻找新顾客。执行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的业绩上升了一倍。”

这就是了解并运用二八定律后带来的改变。弗兰克发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效益并不明显的7%上,所以业绩并不突出,在二八定律的影响下,弗兰克立即改变了工作方法,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新客户--他们为他带来了80%的工作收益。

二八法则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不必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完美的事物从来都只是个人的判断而已,你觉得完美,它就是完美的。而且,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完美,客观环境的原因往往无法成全你。更重要的是,你要付出无尽的心血去追求完美,得到的却只是不成比例的回报,得不偿失。

现代人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要事事都做到完美,恐怕是不现实的。想想二八法则吧,将你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把这20%的部分做完美,你的回报就已经非常高了。况且,做到局部完美总比为了获得不可能的全部完美而牺牲了全部的精力显得更实惠一些,而且你确实能做到。我们不管是在哪个企业、哪个岗位上,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的差别,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及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想成功,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

有经验的园丁常常会修剪掉许多能够开花结果的枝条,有时我们甚至觉得非常可惜。但是,为了树木能够迅速生长,为了得到最饱满的果实,他们必须剪掉这些多余的枝条,否则,将来收获时所遭受的损失就是这些枝条的数倍。

修剪那些快要开放的花蕾,是希望所有的养料都集中在剩下的花蕾上,这些花蕾开放时就会成为珍贵的奇葩。我们做事情和培植花木一样,不要将所有的精力分散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应该看准最重要的事,然后集中精力埋头苦干,最后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或一个才识渊博、无人比拟的人物,或一个在某方面精尖的专家,那么就必须大胆地拿起剪刀,剪掉那些细微平凡、不能产生高价值的想法。即便是这些想法能够产生效益,但是如果需要你付出80%的精力,却只能产生20%甚至更少的收益,也要当机立断、忍痛牺牲。

可以说,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失败者并非没有才干,只不过他们杂乱无章的念头太多,而且没有及时清除,这些东西势必会束缚他们的发展。如果他们消除了那些七零八碎的欲望,然后专注于20%的关键事物,就一定会大有收获。

二八法则提醒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从事所有的事情,如果他事事都想“知道一点”,都想做得完美,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也许你认为,不断进取和追求是斗争的力量。但我们强调的是“剩下的20%”。如果你是一名业务员,那么从现在开始,试着将以前和客户通信的数量从每周100封增加到120封。如果你是政治家,就试着将握手的目标从1000个人再扩大20%,以1200人作为行动目标。当然,这里列举的数字只是一种假设,具体数目需要你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来决定。

总之,别再苛求自己,按照二八法则,你也可以获得80%的完美。

克服害怕出错的心理障碍

有一个人,他从不满意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对上帝说:“上帝啊!求求你了,我不满意自己的命运,请你改变我的命运吧。”上帝笑了笑说:“如果你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满意的人,我就改变你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了搜寻的旅程。一天,他来到皇宫,问皇上是否满意自己的命运时,皇上连连摇头说:“我虽贵为皇上,但是日日寝食不安,时刻担心自己的皇位能否保持长久,反不如街上的流浪汉。”他又问街上的流浪汉,他说:“我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要是皇帝该有多好呀……”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丝毫的缺憾,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不少人给自己定的标准或目标是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从而导致烦恼、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也称“神经质完美主义”或“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首先,完美主义者比较害怕失败和犯错误。如果他做事时出现了一个很小的错误或者做得不如别人好,就会夸张地认为整个事情都完全错了,或者失败了。其次,完美主义者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犹豫不决,拖延惰怠,做完一件事之后,又会反复检查,生怕还有什么疏漏和错误没有改正。再次,完美主义者做事特别关注细节,要求精确,因而特别谨小慎微,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完美主义者总是期望事事顺遂,不出意外,过分遵从程序和计划,行为有程式化的倾向,不敢进行新的尝试,变通能力差。

一位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说:“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谁愿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做是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他达到理想高度的唯一途径。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做事如履薄冰,工作效率远不如他的同事。

完美主义者也可能会获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到来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标准。研究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之一是他总以歪曲的、非逻辑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完美主义者最普遍的思想方法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另外,在人际关系中,许多完美主义者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他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对别人却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样常常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陷入孤独的境地。

完美主义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针对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同时,完美主义者也可以通过自我干预的方式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对于改正完美主义的缺点,应对的具体措施有:

有选择地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容许在一两件于自己而言比较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不是泛泛地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完美。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负担。例如,一个想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完美成绩的人,就不必要求自己在门门科目上都成为高手。

为自己设定理智的、可达到的目标。许多完美主义者认为给自己制定极高的目标就会迫使自己充分发挥潜力,但实际上却是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由于目标太高,完美主义者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反而是不断拖延和犹豫,在目标面前止步不前。因此说,制定理智的目标,甚至是略低于自己能力的目标,是治疗完美主义的一剂良药。

培养一两个无需追求完美的爱好。对这种爱好抱着游戏的心态,放弃对自己做得“好”还是“坏”的评判,不去担心结果、进度、质量、效果等等功利性的东西。“为游戏而游戏”,是完美主义者最好的放松。

学会欣赏错误。完美主义者通常把错误都当成不完美而深恶痛绝,却不知道许多错误是可爱的、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科学家由于错误的操作发现了新物质,艺术家在错误中发现了新的艺术方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错误出现时,自责和悔恨是最没有用处的,应该想到,这个错误说不定能把你带到更好的结果上去。

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可能只有一次。把它作为每一件事的标准,怎能不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呢?相反,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又现实,你就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很高,因而充满自信。当你为自己远大的目标切实地奋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干得多么出色!

失败不可怕,拿得起就要放得下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学,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失败。可以说,对失败的态度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要记住这句话:“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态度,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

有些人在历经了一些挫折失败后便开始消沉,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这种消极的信念蔓延开来,让他觉得无力、无望,甚至于无用。如果你要想成功、要想追求所企望的美梦,就千万不可有这样的想法,因为那会扼杀你的潜能,毁掉你的希望。像这样具有摧毁性的心态在心理学上叫“无用意识”,这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失败的次数太多,便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此便停止任何尝试。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结果都是失败的时候,他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没那个能力。因此,他就会丧失斗志、精神崩溃,最终就会放弃所有的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其实,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败屡战。每次跌倒能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是无所谓失败的。他们懂得,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留恋逝去的梦,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艰难前行的人生途中就会充满希望和成功。

有人说人生有两杯必喝之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没有人能回避得了。区别不过是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顺序不同,成功的人往往先喝苦水,再喝甜水,而一般人都是先喝甜水,再喝苦水。

要知道,任何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前进之路都不会是完全笔直的,都要走些弯路,都要为成功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失败。成功者也会失败,但他们之所以是成功者,就在于他们失败了以后,不是为失败而哭泣流泪,而是从失败中总结出教训,并从失败中站起来,发愤上进,这样,才能摘下成功的果实。

可失败者则不然,他们在失败之后,不是积极地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而是一蹶不振,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他们可能也会“总结”,但他们的总结只限于曾经失败的事情:“我当初要是不那么做就好了”,“开始我要是如何做就不会失败了”……“要是”、“如果”是失败者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自怨自艾、懊恼不已、后悔不迭,这些他们都会做,他们唯一不会做的就是认识到:既然已经失败,那就从头再来。对于这些人,“失败”连交学费都算不上,因为交了学费总能学点东西回来,他们却两手空空,甚至还不如两手空空。

人不怕失败,因为人人都可能失败。失败了,总结教训,从头再来,你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责、懊恼,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实际上于事无补。

每个人都可能成功,每个人也都可能失败。即使你是成功者,你也不可能永远都一帆风顺。在你取得成功之前,你也曾经历很多次失败,或大或小。即使你是一个伟人,也不例外。

一位前重量级拳王谈到失败时说:“比赛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自己似乎老了许多。打到第十回合,我的面部肿了起来,浑身伤痕累累,两只眼睛疼得几乎睁不开,只是没有倒下罢了。我模糊地看见裁判员高举起对方的右手,宣布他获得比赛的胜利。我不再是拳王了。我伤心地穿过人群走向更衣室,有人想和我握手,另一些人则含着眼泪,失望地凝视着我。一年以后再度与对手交战,我又败了。要我完完全全不想这件事,实在是太困难,太痛苦了。但我仍是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不必生活在过去,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承受住打击,决不能让失败打倒我。”这位前重量级拳王实现了他的诺言。他承认了失败的事实,跳出了烦恼的深渊,努力忘掉一切,集中精神筹划未来。他的成就是经营比赛、宣传和展览,使自己忙于具有建设性的工作,没有时间为过去烦恼,这使他感到现时的生活比当拳王时的生活还要快乐。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实践着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所以,不必忧虑和悲伤,不必流眼泪。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过:“对于过去不幸的记忆,构成了新的不幸。”对过去的错误,有机会补救,就尽力补救,没有机会补救,就坚决将其丢到一边,不要陷在过去失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不要拿失败惩罚自己”。扪心自问,人生的许多烦恼常起因于自己同自己过不去。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如果有了一点过错、挫折、烦恼,就终日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其人生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失败并不可怕,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却不能因此便习惯于失败,把失败不当一回事儿,不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如果在每一次失败后,你并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你下一次还会失败。

和成功一样,每个人失败的具体原因也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总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仔细地反省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可行的。

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牛奶已经打翻了,再怎么悲伤地哭泣也无济于事,牛奶也不会再跑回杯子里。但如果因为今天打翻了的这杯牛奶,我们以后再不打翻牛奶,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即使打翻一杯牛奶也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是说,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遭遇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之后没有经过认真总结以致继续失败。一个真正渴望自己在人生事业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就会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附:完美主义者的职业点拨

做一个典范,别做批评家。

记得你所说的许多话都带有吹毛求疵的意味,即使你不这么认为。

检查内容。你对他人的批评也许是对的(毕竟你是“发现错误的专家”),但你太重视发现的错误了,这会使你更加挑剔,而忽略了自我反省。

把你心目中完美的景象及你对错误的理解当作指导方针,但别让它们成为束缚。

大发一场脾气吧!你的所有情绪、批评和怨恨之所以被你压抑下来,是因为你不接受这些情绪。相反,这些情绪却因此而妨碍你,当感情被抑制时,会让你看起来比实际更生气。

学习“够好了”的意义,不要过于苛求自己和他人。

学会原谅自己。

勿管他人闲事,责任负荷太重时就给自己休个假。

你要追求的是正确还是应急?你想批评就大肆批评吧!但假使你的上司认为你是在批评他,想晋身参与内部会议的计划就省省吧。工作不是审判,没有人会想激怒身旁的道德家或法官的。

鼓励错误。你那尖锐批判的态度可能使员工及同事隐瞒他们的错误,这样下去,他们会向你隐瞒你所需要的资讯或想法。 oK2vgld6veLZo8cUibkjTphWBz01cjcBNu462uVsi9rZWWQ1NX2haCMa+BHm3m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