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瑞敏商道真经
赵子仪

第一章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张瑞敏论创业之初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

张瑞敏如是说:“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

精彩解读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该厂成立于1955年,是由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联合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随着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逐渐过渡为合作工厂。当时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并研制了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由此跨进家用电器工业的领域。为了开发新产品,该厂于1979年3月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进一步发展家电业奠定了基础。但终因产品外观粗糙,质量不高,换代缓慢,在同行业中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1984年,由于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卓越业绩,这一切都得益于张瑞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张瑞敏刚上任的时候,厂子的状况举步维艰,一个工人的月收入还不到40块钱。截止1984年,该厂年亏损额达147万元,出口几乎为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产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亲自到北京轻工部引进项目。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张瑞敏赶到火车站买票,由于天气恶劣,没买到坐票,情急之下,他只好带着板凳上了火车,连夜赶到北京。当张瑞敏马不停蹄地赶到开会地点,向轻工部的同志说明来意的时候,对方惋惜地告诉他:引进项目已经名花有主了。

张瑞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当时国家项目定点还没有宣布结束,张瑞敏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决定一直等下去。果然,幸运之神垂青了他。当时,德国利勃海尔项目来得稍微晚了些,正好与张瑞敏不期而遇。张瑞敏坚信,这个项目将会改变整个青岛市轻工业状态。

但是,事情并没有张瑞敏想象得那么简单。原来,利勃海尔项目需要900多万元的贷款,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去承担这个重任。局长直截了当地对张瑞敏说:“我想派你去电器厂干。我知道这很难为你。可是我把局属厂子里的几十个厂长挨个都考察了一遍,没有一个合适人选。”

于是,张瑞敏临危受命,尽管自己对接下来将要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并没有太大的把握,但他还是决定拼一回。张瑞敏说:“做个勇敢的拓荒者,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他向全厂干部员工表明了决心,整整1000个日日夜夜,张瑞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厂里和出差的路上度过的。

时过境迁,当张瑞敏把当年悉心保存下来的工厂照片和录像资料片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谁又能想到,今天叱咤风云的首席执行官,当年竟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智慧小语

作为海尔的领头人,张瑞敏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精神值得每一个创业青年学习。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开拓进取,只要认准目标,想别人之所不想,作别人之所不做,就能开拓出别样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

张瑞敏如是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创造,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使你真正感受到你存在的价值,真正体会到大脑灵感的闪念。”

精彩解读

创业初期的海尔,可谓举步维艰。张瑞敏在回忆早年创业的情景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创业就如同爬雪山,如果你坚持住,便可到达成功的顶峰。但一停下就会窒息倒下。如果你真想休息一下,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我们只有创业、没有守业,不可能守,你也守不住。”

创业初期,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为工厂增收,张瑞敏决定远赴德国考察。一天晚上,恰逢德国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天空中燃放着绚丽的焰火,陪同张瑞敏的德国人指着焰火说:“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烟花。中国的工业落后,但你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非常棒!”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瑞敏感到自己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想:难道我们只能躺在祖先的功绩谱上坐享其成吗?中国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一种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在张瑞敏的内心升腾。

从那一刻起,张瑞敏所要营造的,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或产品,而是一个民族品牌,一个支撑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品牌。张瑞敏认为,假如由自己造出来的产品能在德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上畅销,那么海尔就为民营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和借鉴经验。张瑞敏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创造,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使你真正感受到你存在的价值,真正体会到大脑灵感的闪念。”

张瑞敏不仅想到了,也做到了。经过短短15年的时间,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个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15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六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近年来,海尔地产开发卓见成效。海尔家居集成、整体厨房、海尔U-home等整个海尔产业体系成为中国地产界关注的中心。海尔地产将开拓一条“集成创新,倍速崛起”之路。

智慧小语

创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个带有创意的设想或大胆的尝试,往往来自于一次不经意间的灵光闪现,只有及时将智慧的火花凝固下来,将其付诸实践,接受岁月的打磨与考验,才能最终收获创造带来的成果!

先难后易,不断攀登

张瑞敏如是说:“做企业,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集中力量局部突破,在不断提高中再进一步推广。市场也是这样,在某个地方做成了,再大面积推广。”

精彩解读

创业之初,海尔的总体实力还很薄弱,很难与一些国有大公司相提并论。但张瑞敏认为,只要集中力量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得细致精准,就可以趋利避害。张瑞敏曾经用“画圆圈”的比喻来描述海尔的发展战略:“把自己比作是一个圆圈,圆圈的外面对你来说是未知世界。你学习越多,就相当于你自己这个圆圈越大,你所接触到的未知世界面积就越大。”张瑞敏认为,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局势来看,海尔尚且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但如果按照“画圆圈”的战略发展,就可以转化出无数个局部的“我强敌弱”之势。

张瑞敏进一步分析到,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占领市场,都是采取先易后难的做法。先去东南亚比较穷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技术不苛刻挑剔,也没有技术认证。而海尔的做法恰恰是先难后易,张瑞敏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我们产品的竞争能力。我们先到美国、德国和日本,到这些国家去是比较麻烦的,没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很难进去的。”

具体来说,海尔最初的冰箱技术是从德国引进的,因此,海尔冰箱出口的第一个国家也选择了德国;海尔的洗衣机技术是从日本进的,出口自然首选日本。进入德国和日本市场就等于站在了家电市场的最前沿。如果不想原地踏步,继续向上攀登,就要得到这两个家电大国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进入其他国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张瑞明说:“做企业,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集中力量局部突破,在不断提高中再进一步推广。市场也是这样,在某个地方做成了,再大面积推广。”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张瑞敏也曾遇到了很大的困难。1990年,海尔率先走出国门,将自己制造的产品输出到德国,这期间经过多项工序严格检验,差不多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过程非常艰难。一开始,德国市场对于海尔的产品并不认可,于是,张瑞敏就把商标揭掉,让他们来挑,为了证明产品的质量,张瑞敏把冰箱像洗淋浴一样吊起来,在所有地方都喷上水,喷完之后通上电,看会不会漏电。就是这样,通过先难后易,不断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另外,张瑞敏带领海尔进行市场开拓时,并不是一下子涌入市场,而是针对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介入策略。如果哪个产品在本地市场受欢迎,就让它做纵队的排头兵,它站住了,其他的再跟进。例如在美国,张瑞敏先让冰箱介入;在东南亚,让洗衣机先介入。这样做的好处是,产品进入以后受到的阻力相对比较小,而且一旦遭遇失败,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波动。

截至目前,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在欧美地区销售,海尔因此成为中国家电进入国际市场最早、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企业集团。

智慧小语

先难后易,既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又需要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找准突破口后,知难而进,大举进攻,进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为全面占有市场做好准备。

齐聚人心,中德合作

张瑞敏如是说:“我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凝聚人心,让员工对企业充满信任。”

精彩解读

张瑞敏刚上任时,正值春节前夕,厂里负债累累,连发工资都成问题。厂领导听说附近农民办乡镇企业赚了钱,就到生产大队去借钱。可连续借了3个月,人家也不愿再借了。1985年春节,张瑞敏想方设法给每个员工买了5斤鱼作为奖金,员工怎么会想到,张瑞敏为了这笔“奖金”,坐在没有挡篷的三轮车车斗里,顶着寒风,连夜赶到20里以外的大山大队“磕头”求援,就这样,终于把员工们的工资和“奖金”借了回来。张瑞敏说:“我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凝聚人心,让员工对企业充满信任。”

过年发“奖金”的消息在厂里一经传开,大家都奔走相告。五斤鱼作为“奖金”虽然微不足道,却让员工们感觉到新领导是实心实意关心他们。“领导敢为大家借钱过年,咱们也要争口气,好好跟他干,挣了钱把钱还回去。”这样的话在厂里迅速传开,张瑞敏向员工们献上爱心,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和支持,全厂职工的凝聚力空前之强。

1985年,中国一共有41家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其余40家生产的全部是三星级产品,在当时销售很火爆。张瑞敏却利用利勃海尔的生产线把目标瞄准在四星级冰箱上,要造出全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以高起点竞争市场。

从1985年2月起,张瑞敏东奔西走凑足资金之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厂房改建完成;两个月的时间,19条生产线全部安装完毕;又用一个月,装配线上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全亚洲第一批四星级电冰箱。冰箱下线之后,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并成功地设计了象征中德合作的儿童吉祥物,寓意中德双方的合作如同这两个小孩一样充满朝气、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然而,“琴岛-利勃海尔”冰箱上市之后,却是一台也卖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当时亚洲仅有这一种四星冰箱,与市场上主打品种两星、三星冰箱相比,让消费者搞不清区别;而且,它高达1560元的售价与700多元的其他冰箱相比,更是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种窘况,对于计划经济下专事生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就在众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市场导向性的时候,张瑞敏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突破市场壁垒。他带着员工们到商场现场搞营销,把自己的冰箱同日本的冰箱放在一起,用温度计向顾客展示两种冰箱的制冷能力;还从食品保鲜角度向顾客介绍,四星级冰箱强大的制冷能力对食品保存的好处。

张瑞敏等人没有白忙碌,有顾客当场就买下“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市场的坚冰就这样被击破了。“琴岛--利勃海尔”冰箱逐渐畅销,供不应求。

智慧小语

创业之初的企业,可以没有雄厚的资金、高端的技术、超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人心。只有凝聚人心,使之团结一致,才有可能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最美的蓝图,才有可能靠拼搏、进取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

把学问转化为行动

张瑞敏如是说:“对我而言,学习是终生的事情。我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直接来源于学习和研究。”

精彩解读

钻研与学习,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张瑞敏自幼喜欢读书,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拿工厂废弃的机器零件搞发明。由于勤学上进,渴望掌握一门良好的技术,张瑞敏报考了夜大,专攻机械制造技术。白天他要在工厂上班,下班后就走几十公里路去夜大。他把知识融会贯通,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由自己亲手操作的一系列技术改良项目给周边一些濒临绝境的小厂带来转机。

成功创业后,张瑞敏仍然没有忘记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他不断地把知识转化为行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除了每天的工作之外,张瑞敏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看到对管理有用的章节,他就会复印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提炼出对海尔的现实指导意义,然后发给每个中高层管理人员讨论。每周六上午是海尔中高级经理人的培训会,雷打不动,据说,张瑞敏如果出差的话,也是以星期六上午为中心,比如星期六下午走,下个星期五晚上回来。张瑞敏要求内部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学习的母本。

1995年12月,张瑞敏攻下了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他认为,学习的压力首先来自市场,现在的市场需要决策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抓紧每一分钟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判断能力都进入一个高层次上,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张瑞敏说:“我觉得每一个海尔员工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做木桶中最低的那块.使海尔集团这支联合舰队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素质高的战斗集体。”1998年的时候,他用《第五项修炼》一书推动了海尔的学习型团队建设,可见,海尔学习之风的兴盛和领先。

一直以来,张瑞敏比其他企业家更早地接触到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比如《世界是平的》进入大陆之前,他就买到了台湾出版的繁体版。从哈默尔、波特、韦尔奇到杜拉克,他海纳百川般地去吸纳国外优秀的管理思想,为我所用。他研究松下、戴尔、GE等国外成功的企业的管理实践,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他表示:“对我而言,学习是终生的事情。我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直接来源于学习和研究。”

张瑞敏在接受某杂志记者访问中说:“中国企业的领导人,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不太肯学习。一个人一旦丢失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可能失去一座金矿。学习的过程,就是开采金矿的过程。通过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就能把学问迅速转化为行动,也是最终的竞争优势。”另外,张瑞敏还认为,领导者和普通员工的差别,不在8小时之内,而在8小时之外,用他自己的话说,“8小时之外你要充分地去学习、钻研、提高,并且思考。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就能把学问迅速转化为行动,也是最终的竞争优势。”

多年以来,张瑞敏凭借自己不断地学习,一点一滴地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水平,使海尔由一个亏损147万的小厂变成了营业额过千亿的集团。

智慧小语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的营养品。张瑞敏对知识的学习和行动能力让海尔永远领先一步,被称为单枪匹马地改变中国没有国际品牌的历史。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都离不开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同时,知识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为了绩效而自我加压。人们通过知识不但可以进行自我约束,也能更有效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生活水平。

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张瑞敏如是说:“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我们的口号是要能够做到由小到大,不是指企业,而是指每个人由小到大,今天你发挥到十,明天能否提高到十一?每个人天天都在提高,这个企业将无往不胜。”

精彩解读

海尔的发展速度令许多人拍案称奇,但张瑞敏却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量的增长,对于海尔成功的创业之路,要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有人曾经问过张瑞敏,海尔何以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海尔比其他企业的优势在哪里?张瑞敏的回答是,海尔的员工每天都有创新进步的信心。

张瑞敏上任之后,给每个员工制定了每天可操作的进步目标。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都要把每一件事做到位。张瑞敏回忆说:“我1984年12月去的这个厂,一年之内派去了四位领导,前三位都没能呆住。我这第四位也不愿去,当时我是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我不去就再没人去了。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到厂里就只有一条烂泥路,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我想,资金没有,可以弄到;产品没有也可以生产出来;但信心没有,创业就难,做事很难达到第一流。一听说要整顿,厂里人就搬出过去订的一人高的规章制度;我没让他们多订条文,只制定了13条,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些最基本的没有,其他更是空的。”

在张瑞敏看来,在创业的过程中,资金、设备、技术都排不到前面去,成功的道理只有一条,就是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集团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张瑞敏制定的13条规定还包括“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车间内不准吸烟,违者一个烟头罚500元”、“不准哄抢工厂物资”等。或许这13条规定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工作时间抽烟喝酒、在车间大小便,这叫什么工人!可当时工厂的情形就是这样,由此可以想象中国工人的整体素质水平。而张瑞敏的创业之路正是从这13条开始的。

张瑞敏认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论有多远大、多宏伟,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每天的目标累积,海尔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海尔从一开始至今一直贯穿“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了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从创业之初的13条规定,到海尔后来的“以人为本”,张瑞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工人的一种信心,也是建立工人对你的一种信任。张瑞敏在谈到海尔未来发展时表示:“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我们的口号是要能够做到由小到大,不是指企业,而是指每个人由小到大,今天你发挥到十,明天能否提高到十一?每个人天天都在提高,这个企业将无往不胜。”

智慧小语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企业发展靠数量推进速度不会持久,必须要抓基础工作,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实现一个目标,逐步把人员素质推上去,甚至是“逼”上去,唯有如此,创业的道路才会是一马平川,成功的辉煌才会指日可待。

慎于首,首战必胜

张瑞敏如是说:“我们吸取上一次洗衣机项目的教训,以‘产品出世即要领先,争取占据主动权’为原则,考虑到四星级电冰箱更适合中国家庭生活需要,经慎重考虑和西德利勃海尔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这在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尚属第一家。”

精彩解读

1984年,张瑞敏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做副经理,专管技术改造,也分管冰箱这个国际先进的设备。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分析,张瑞敏看到,国内电冰箱行业尚属起步阶段,电冰箱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率还相当低,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电冰箱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他果断地决定彻底退出洗衣机市场,转产电冰箱,张瑞敏非常清楚,转产电冰箱搞好了,意味着公司将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不会重蹈覆辙。于是,张瑞敏采取了“慎于首,首战必胜”的战略,也就是起步虽晚,起点要高,从而生产出了亚洲第一台四星级电冰箱。张瑞敏解释说:“当时国内已有40家电冰箱生产定点厂,产品全部为三星级以下档次的电冰箱,我们吸取上一次洗衣机项目的教训,以‘产品出世即要领先,争取占据主动权’为原则,考虑到四星级电冰箱更适合中国家庭生活需要,经慎重考虑和西德利勃海尔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这在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尚属第一家。”

在高起点的电冰箱行业站稳脚跟之后,海尔加大力度开拓市场。张瑞敏说:“刚开始干冰箱的时候,上边就下指令说国产化率必须达到多少,还有一个量化的百分比。当时我们就想,按照这样的百分比去做,我们的质量就全完了。所以我们没有理会,90%都是国外的部件,这事是被批评了的。但我们要拼市场,并不是简单地服从上级。后来实践证明,当时很多厂在这一点上没有认识清楚。当时压力很大,如果按上边的批示办,电冰箱的质量肯定难以保证。所幸的是,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行为正在逐渐减弱。”

正是由于这种超前的质量意识,海尔在1988年电冰箱国优评比中,拿下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不但经受住了1989年波及全国的降价风潮的考验,而且由于产品的高质量,反而逆市涨价10个百分点,涨价后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智慧小语

慎于首,首战必胜。这是张瑞敏成功创业的法宝,也是令许多企业望尘莫及的战略气魄。起步不怕晚,只要起点高,并且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就可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后来居上,赢得商机。

挥大锤的企业家

张瑞敏如是说:“这把大铁锤为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海尔砸冰箱这个举动,可以说在中国的企业改革当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

精彩解读

在海尔中央研究院正门前,矗立着一块“灵慧石”,是海尔工业园里的一处人文景观。而矗立这块石头的深意,正是为了激励所有海尔员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张瑞敏借用《灵慧石志》这本书解释了这块石头的寓意:“石从山中来,金石琢磨,日夜加工而成球,径1.58米。球动静随机,静时与基础成黑白两色,以示有无相生之意;动之以力,可求水流慧海,灵机闪动,故名灵慧球。”张瑞敏希望借此提醒海尔人:要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而海尔从创业至今,正是沿着张瑞敏创新进取的思想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最初创业的时候,张瑞敏几乎是赤手空拳,无论是资金、人才还是技术,海尔都十分匮乏。由于不是国有企业,不能得到银行的贷款,也不可能分配来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海尔当时的一切资源近乎为零。但张瑞敏就是靠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逐步发展了起来。海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树立了创新无止境的观念,强调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

1984年,海尔生产的电冰箱中有一部分不符合质量要求,当时有的职工认为,海尔生产的电冰箱,在短缺经济时期供不应求。只要尽快生产出来,有点小毛病都有人要,因此,对于生产线上一些小的缺陷麻痹大意。在张瑞敏的观念里,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如果便宜处理了那批冰箱,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张瑞敏坚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海尔。于是,张瑞敏当即决定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以此树立员工的质量意识。对张瑞敏的做法,当时有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在冰箱凭票供应的时代,张瑞敏没有抓住赚钱的好时机,76台不太好的冰箱处理给关系户做人情,也比白白砸掉合算。但张瑞敏的信念毫不动摇,他准确地预见到,企业领导人是要承担起预见明天的责任的,冒险的代价有时候是必须的。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张瑞敏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挥大锤的企业家”。至于那把著名的锤子,海尔直到今天都把它摆在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能牢牢记住这件事。回忆起当年的砸冰箱事件,张瑞敏说:“我首先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参观,然后要求谁做的这个冰箱谁自己把它砸了。许多老工人都流泪了,因为那时候,工人都开不出工资。我到这个工厂来时,一开始的几个月,都是到农村生产大队去借钱。借到第四个月份,人家怎样也不肯借给我们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说即使我们明天没有钱也必须把它砸了,因为如果我们放行了这些产品,就是放松了质量意识。”1999年9月28日,张瑞敏在《财富》论坛上说:“这把大铁锤为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海尔砸冰箱这个举动,可以说在中国的企业改革当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

对于创新的理念,张瑞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以《创新无止境》为题,写下这样的文字:“昨天,我们还在为新世纪的到来而憧憬;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想象中的画面已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经济下没有旧经济,只有守旧者。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明天,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挑战满足感,才能超越自我。我们因创新精神赢得世界的瞩目,我们仍须用不断地创新来赢得新世纪的辉煌。”

智慧小语

俗话说:不破不立。没有摒弃与改造,就不可能获得创新与突破。在创业的过程中,敢于打破陈旧落后的观念,从自己身上“开刀”,才能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改变。正是张瑞敏当年掷地有声的一把大锤,砸出了海尔未来的一片大好前景;也正是张瑞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铸就了海尔的辉煌。

海尔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张瑞敏如是说:“海尔,已经成我生命的一部分。”

精彩解读

一场砸冰箱事件之后,不仅将海尔注重产品质量的高大形象树立了起来,也使海尔成为了注重质量的代名词,确立了张瑞敏在海尔不可撼动的绝对领导地位。

从此之后,张瑞敏用了七年的时间全面抓质量管理,专心做冰箱,在同行业超规模生产、向彩电等暴利行业转型时,张瑞敏带领海尔抵制住诱惑,坚持按自身生产能力出货,成为第一家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中国企业。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海尔已经跻身于世界100强企业,但海尔人依然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长寿基因,他们说,是当年的那把铁锤砸出了全厂的质量观,砸出了叱咤风云的海尔。

谈到当年的砸冰箱之勇,张瑞敏诙谐地说:“现在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质量问题,不是那么少一点,当时只有几十台,现在动辄就是几万台啊。”

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走钢丝的人》,用来形容张瑞敏的创业之路再合适不过。在张瑞敏看来,企业家做企业也必须像走钢丝一样,每天都要寻找走钢丝的感觉,一旦哪天没有了走钢丝的感觉,那么企业差不多就完了。这种危机意识让海尔前行的脚步更稳健。

当年,张瑞敏到电冰箱总厂上任,有一部分原因是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他当时还曾和主管领导说好只做两年,一旦“利勃海尔”的项目步入正轨,他还回青岛家电总公司做副经理。当时的张瑞敏对如何管理好一个600多名员工的大厂并引导其摆脱困境并没有经验,他购买了大量管理类的图书和国外企业家传记加以学习,并为带领工厂走出困境使出浑身解数。几个月后,工厂起死回生,并在第四年依靠“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将产值突破2.5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

海尔站起来了,而张瑞敏“回去”的愿望也成为一个梦想。他发誓决不能让一手创立的牌子毁掉。二十几年来,张瑞敏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海尔身上,正如张瑞敏所说:“海尔,已经成我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张瑞敏回忆起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坦言自己没有任何前人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靠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中去领悟。张瑞敏说:“搞企业,如果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我时时刻刻在琢磨。别人看着我们很风光,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和索尼、通用这样的巨头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而当越接近他们时,就越会感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如今,海尔已经是世界100强企业之一,他希望能够带领海尔超越伊莱克斯,成为第一白色家电企业。因此,张瑞敏还将继续在“走钢丝”的历程中孜孜求索。

智慧小语

信仰与追求是人生的咏叹调,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一个又一个奇迹。张瑞敏在创业之初就将海尔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胸襟与气魄,只有将事业融入自己生命底色的人,才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挥洒出一片绚烂的天地。 HQ3pxuHGmZ6s5mvZFY9yqu/4xyaz7aTl4aM7gJo7TzfgeN3cgSkosku/Jq24i9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