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乱世出豪杰(1)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危难的时局给了英雄们登场的舞台,英雄们的亮相和表现又让时势掀起了更大的波澜。秦末乱世之中,刘邦义释徒役,亡命深山,却开启了乱世中自己传奇的旅程。从芒砀起兵,到攻下沛县,从起初的“创业”艰难,到之后汇入秦末农民起义的滔天洪流之中。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完成了从一介草民到终结暴秦的大英雄的传奇巨变。

怒火,在心底燃烧

话又说回天下形势。自秦王朝统一了天下,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的秦始皇表现得更加穷奢极欲。他大兴土木,广征徭役,征发四方的百姓去为他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墓以及长城等浩大工程。沉重的徭役、赋税以及严酷的刑罚,让刚刚挥去了战争阴云的老百姓又陷入了更为深重的苦难,对新国家的些许期盼慢慢成为了对统治者的诅咒和仇恨。民不聊生就会民怨沸腾,只不过因害怕严酷的惩罚,所以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呐喊,只能将怒火深深掩盖在麻木的外表之下。九州之大,就像是一捆水分挥发殆尽的柴草,只要有颗火苗,就会立刻熊熊燃烧到不可收拾。

作为王朝最基层官吏的“泗上亭长”刘邦自然也对这糟糕的国情深有体会。作为国家“干群关系”最直接的感受者,当亭长的这几年中,他看到了一年胜过一年的民怨,看到了百姓对统治阶层越来越难以压抑的怒火,官吏与百姓的关系紧张得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也是在这几年中,上级委派给他押送犯人和百姓去服役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数也越来越多。刘邦心里是明白的:这种苦役几乎就是一条不归路,极高的劳动强度和极差的生存环境会夺走其中大部分人的生命,更不要说对这些服徭役者的严酷管制--延迟、耽搁、逃逸都会让这整队的人遭到杀戮。此外,有多少被押送的穷苦百姓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倒毙在路上,成为任由野兽吞噬的无名尸骸;又有多少人不愿去远方的“地狱”服役送死而千方百计逃脱押送官员的看管,却最终死在追捕官兵的刀剑利刃之下。“自己这份差事,说白了就是送人上黄泉路!”刘邦有时候真是不愿再干下去了,以他的性格,真有心把官印一摔甩手走人,可是活在这世道,没了这个差事自己不也会和这些人一样受罪吗?况且还要养活家里的媳妇和几个孩子。

刘邦心里是矛盾的,虽然他还会潇洒快活地去赊酒醉饮,但酒桌上他更愿意和朋友们聊聊国事。最近市井酒肆都流传着一些“天色要变”的传闻,“秦国要完!”刘邦信这话,只不过他觉得:现在缺少个机会,缺少个挑头的!

芒砀山下,斩蛇起兵

时势造英雄。秦朝无道,天下失衡,英雄为情势所迫,终究不得不现身出来。终于有一次,刘邦再次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押送一批服劳役的百姓到骊山去,充当修建秦始皇陵寝的苦力。

这一次,刘邦再次背负着极大抵触上路,和之前的几次押送工作一样,一路上,徒役们反抗、刻意消磨时间,一队人行进得非常缓慢。谁不知道,这一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或病死,有去难回。于是队伍中开始有人撺掇大伙:与其送死,不如现在逃跑,等到了骊山有重兵把守,再想逃脱就难于登天了。不如趁着押送的路上看守士兵少,赶紧逃命。就算抓回来也就是个死,万一抓不到还有侥幸活命的希望!于是一路上,不堪重负的徒役们纷纷想尽一切办法逃跑。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趁着夜色队伍休息的时候,割开绳索,逃命而去。就这样,走了没几日,队伍里已经逃了一大批人。

押送过程中有人逃跑是常有的事,刘邦一个人势单力薄,有时候也无可奈何没法去追,不过只要逃走的不是太多,上级也不会怪罪。这一次有些不同了,逃走的人数太多,留下的每个人脑子里也都只有一个字--“逃!”这样下去,到不了骊山人就会跑光,到时候不光差事完成不了,自己没准都要吃官司坐大牢!该怎么办?刘邦看得出这一次徒役们的“决心”非比往常,自己这趟差事肯定是要“办砸”了;他又想起对这种乱征徭役、欺压百姓做法的深恶痛绝,想起他心中压抑许久的愤慨和曾经的侠义情结……他的心中波涛翻滚,好像冥冥之中有种声音,召唤他下定决心……

刘邦带着队伍行进到了芒砀山附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最东部的永城市一带。在这里,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的刘邦终于作出了决定。他让队伍白天停下休息,自己解开酒壶,坐在路边痛快地独饮一场。徒役们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等到夜幕降临,刘邦将所有被押解的人聚到一起,俯身为他们解开了绳索。就在所有人都惊愕不已的时候,刘邦对众人说:“你们都赶紧逃命去吧,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我也回不去了,从此也要远走高飞!”

所有徒役都愣在了那里,生的机会来得太过突然,眼前这位恩人的大恩大德何以为报?“刘大哥,我们跑了,你怎么办?”“跑到这片山里躲起来,藏几年再说吧!”其实刘邦也没想好,只是这几年各地都有活不下去的百姓落草为寇,他也只能选择这条路了。徒役们感念刘邦的活命之恩,大家一起跪下给恩公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四下散开逃命去了。队伍中有十几个壮士决定要报答刘邦的救命之恩,表示要誓死追随他。于是,刘邦和他的第一支“队伍”,趁着夜色逃向了大山的深处。

释放了徒役,已经无路可退的刘邦心中反而感到如释重负。借着酒劲儿,他又找回了当年游侠乡里快活自在的感觉,看着身后愿意跟随自己的“兄弟们”,刘邦越发豪气冲天起来。他带着新收编的十几个壮士,一路夜行抄小道走到一片沼泽地前。刘邦命一人前去探路,那人回来报告说:“情况不妙!前面路中间有一条大蛇,我们走不过去了,还是绕路而行吧!”刘邦听后不以为然:“大丈夫行走江湖,怕什么!弟兄们让开,看我的!”刘邦借着酒劲儿,冲到最前面,挥起手中的剑,一下子就把大蛇斩成两段。追随刘邦的壮士们不由得心生赞叹,对刘邦的胆识更加心服口服。

道路打通了,刘邦的酒劲儿却越来越“上头”,又走了没多远,只得醉倒在路边休息片刻。这时,不知哪里来了一个老妇人,坐在刘邦刚刚斩蛇的地方,抱着死蛇伤心地哭泣。刘邦一行有从后面赶上来的几个人,看到老妇哭泣便询问缘由,老妇人说:“刚才有人杀害了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在人间变化为蛇,躺在道路中间。如今,我的孩子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几个人觉得这个老妇人简直胡说八道,正想教训一下这个说谎的老妇人,她却突然消失不见了。等到他们赶到刘邦休息的地方,刘邦的酒也醒了。几人把刚才的离奇故事跟大伙一说,经历斩蛇事件的人都吃了一惊!“杀死那条蛇的不就是刘邦吗?”大家越发觉得这个“带头大哥”有来头。至于刘邦自己,自然是对“赤帝之子”这个称号暗自高兴,这不就说明自己有上天的庇佑、以后定成大事吗?不管这个神奇的故事是真是假,反正放人活命的恩情加上神鬼故事的威慑,刘邦的队伍是越来越好带了!

就这样,刘邦带着手下弟兄们在山中落了脚,从一个“泗上亭长”变成了一个官府逃犯。刘邦私放罪犯、畏罪潜逃的消息传回家乡,刘老太公气得差点没晕过去,吕雉倒是没有太惊讶,这个女人反而觉得丈夫终于干了件出息事!倒是整个沛县的老少爷们儿都暗中偷偷为刘邦竖大拇指,这小子够仗义!刘邦的人气也在县里百姓的心中陡然提升了,成了县里百姓心中的偶像,县里的小青年都巴不得追随刘邦而去呢!属下闯了这么大祸,沛县县令肯定是气得牙痒痒,他派人去惩办刘邦的家人,却总是被手下的萧何、曹参等人婉转地拦下。他哪知道,萧何、曹参也是有是非判断的人,心里不知有多佩服刘邦呢!也是多亏了萧、曹一干朋友的保护,刘邦的家人才不至于太过艰难。

藏身山中,刘邦日子过得也不孤单。官兵时常进山来搜捕,他们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茫茫大山中不断寻找新的落脚点。所幸芒砀山离沛县不远,吕雉常和刘邦的朋友们进山去找他。奇怪的是,官兵一直搜不到刘邦一群人,吕雉却每次都能轻易找到他。刘邦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吕雉说:“说来也奇了,你藏身的地方,上空总有云雾缭绕,所以我每次都能找到。”刘邦听了心里更高兴了。刘邦也许不知道,这个“云雾缭绕”的说法连秦始皇都听说了。秦始皇非常担心“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多次东巡排查,想找出那个会威胁自己的“天子”。不过刘邦丝毫不用担心被查到,因为在县府里有他的“无间道”--萧何等人不时地通风报信一下,县里动向他全都掌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在刘邦躲在山里的这段时间,民间对秦朝的积愤已经越来越不可调和。公元前209年,就在秦朝第二任统治者秦二世胡亥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百姓们就为新皇帝送来了“大礼”--当年秋天,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陈胜、吴广的起义起因与刘邦的遭遇有相似处:大队的徒役被驱赶去渔阳县(今属北京市密云县西南)戍边,时值秋雨频降,大雨冲坏了前行的道路,导致队伍不能按期到达服役地点。按照律法,所有人都要被处死。这群人的领袖陈胜和吴广号召众人:同样是死,不如揭竿而起,反了朝廷。他们杀死了押送他们的恶吏,聚众攻下了附近的县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拥戴为王。与刘邦不同的是:走投无路之际,陈胜反了,刘邦则是先“躲”了一步。

点燃干柴的那颗致命火星终于出现了,那就是陈胜领导的起义。天下苦秦之人期盼这一时刻已经很久了,所以还没等秦朝政府反应过来,四方百姓就已经纷纷行动,杀死官吏,响应起义。一时间,起义之势风起云涌,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而这一时刻也是蛰伏许久的刘邦所期盼的,正如他苦苦等待的那样:挑头的已经出现了,现在就少一个机会了。

机会马上接踵而至了。当时,各地反秦的形势一日千里,陈胜一夫振臂,天下响应只可以用“炽烈”来形容,短短的时间里,几乎无地不反,无处不反。秦朝太失民心了!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样的局势,秦朝必亡了!未来的天下谁做主也再轮不到秦王朝做主了。那么,既然秦王朝铁定要倒台,地方小官僚们何必为它陪葬呢?于是,秦朝原先的各地郡县长官也坐不住了:与其坐等农民起义军来砍自己的脑袋,不如我也反了吧!各地官府也纷纷举起倒戈反秦的大旗,投入到这混乱的时局之中,企图分一杯羹。

县令的如意算盘

“潮流”如此,那位刘邦的老上级--沛县县令自然也动了活心思。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他也决定“反攻倒算”,披上“替天行道”的外衣干一票。但“造反”哪有说得这么容易?县上的武装力量本来就人数寡少,不足成事;县令为官这几年又没干什么造福百姓的事情,发动群众也没多少人会支持。眼看着外面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沛县县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只好找来素日比较信任的属下萧何和曹参,看看这二位“得力干将”有什么好主意。

“把刘邦请回来协助您!”萧何和曹参几乎是异口同声。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这可是把兄弟刘邦“捞出来”的绝好机会,正可以助他大干一场!其实,倒不是萧、曹二人一门心思借用这次机会“假公济私”,拉兄弟刘邦一把,事实也确实摆在那里--只有刘邦才有这样大的号召力!萧何对县令说得有理有据:“县令您作为秦的官吏,如今想要背弃前朝另行大事,号召沛县的子民们跟随您,恐怕没那么容易。如今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由您来召回那些逃亡在外的豪杰猛士,这样的话可以聚拢来数百人,依靠这些人来迫使百姓跟随您,百姓就不敢不从了。”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想快速发动群众,也只能找一个民望呼声高的人来加入自己的阵营,提升己方的人气和支持率。不过一想到要把刘邦那小子召回来,县令还是有些犹豫,可是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县令只得让县里跟刘邦关系不错的屠户樊哙进山去召刘邦回来,至于为什么樊哙他们能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抓了许久都抓不到的刘邦,县令心里也明白: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刘邦接到县令的召命,立刻清点人马收拾动身。这时的他,陆陆续续接纳一些仰慕他“事迹”的追随者,队伍已经发展到了百十来号人。刘邦心里明白,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虽然回去是给县令站脚助阵。但事在人为,我还能久在那个怯懦无能的县太爷之下?踌躇满志的刘邦浑身好像充满了力量,他带着众人星夜兼程赶回沛县,生怕夜长梦多,天大的好事再发生什么变故。

但县令大人也不是傻子。没有了萧何、曹参两个人在左右耳边一个劲儿地说刘邦的好话,一个人冷静下来,县令也慢慢琢磨过弯来:“以刘邦在县里的影响力,请他回来不就等于引狼入室吗?到时候还哪有我说话的份儿!”想到这里他不禁紧张得跳了起来,“我险些钻进了萧何、曹参这俩小子的圈套!”沛县县令马上命人将县城城门关闭,不准放刘邦入城,并在城上布置防御,准备抵御刘邦“武力夺城”。同时,他命捕役在城中抓捕萧何、曹参等人,抓到之后立刻处死,以绝后患。

事情变化太过突然,也许萧何、曹参等人真没想过要“一步到位”夺了县令的权,只是想接回刘邦再图后策,所以对于县令针对他们的关门抓捕也始料未及,毫无准备。仓皇之中,萧何等人只得寻路朝城门跑去。萧何、曹参等人在县里素来名声极好,今日情形,人人都知二人有难,所以一路上百姓帮忙、官兵让路,捕役跑起来也慢平时半拍,大家都来了个“逢场作戏”。萧、曹一干人毫无“压力”地翻过城墙逃了出去,县令让抓的人愣是一个都没抓到!而逃出去的萧何、曹参立刻跑去和刘邦会合。“哼哼,这回可是你县令先撕破了脸,你就乖乖在城里等死去吧!”

就在萧何、曹参翻墙出去找刘邦的同时,刘邦也带着人马赶到了沛县县城。远远望见城墙之上戒备森严、城门紧闭,刘邦心想:不好,煮熟的鸭子怕是飞了。正在彷徨之时,萧何、曹参一干人满身尘土地跑了过来。老友相遇,又是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大家都分外激动。刘邦向萧何等人询问了城里的情况,萧何将沛县县令出尔反尔的事情向大家一说,大家一致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正式扯旗造反,攻下沛县县城!

刘邦虽有百十号人,但武器简陋,缺乏训练,如果硬上,肯定讨不到便宜。于是刘邦听从萧何等人的意见,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声望和影响力,采取攻心战。他将一封封写有告示的帛书绑在箭上,从四面八方射向城中。县城中的百姓捡起箭支,打开帛书,只见上面写道:“秦王朝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早就忍受不了朝廷的暴政。可是,父老乡亲们却还在为秦朝的沛县县令守城。现在秦王朝气数将尽,各地的起义军已经攻破了很多城池,很快就要打到沛县了。如果今日父老乡亲们与我刘邦一起诛杀县令,拿下沛县,响应各路诸侯,大家的家室就能平安无事。如果继续执迷不悟,我们的父母妻子就将白白地牺牲。希望父老乡亲们想清楚利害,不要无辜赔上自己和亲人的性命。”

沛县百姓本就因为刘邦释放徒役的事对他心存仰慕,如今看了告示上说的有情有理,谁还能无动于衷?相比于那个对百姓薄情寡恩的县令,大家更愿意为城外的刘邦卖命!于是,射向城内的告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沛县的百姓群起造反攻向县府。可怜沛县县令,本想“反水”保个富贵,结果却早早死在了县民暴动的刀棒之下。想起当初,不放刘邦进城是个死,放了刘邦进城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这就是县令为官不得民心的下场。

沛公当年四十八

沛县的父老乡亲杀死了县令,众人一齐打开城门,出城迎接刘邦的归来。虽然县城并不是刘邦打下来的,但在百姓心中,刘邦就是能在乱世中带领大家保平安、图富贵的英雄!大家打算一致推选刘邦为头领,做新的沛县长官。这本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此时的刘邦却故意推辞了一下--必须展现一下自己谦让的姿态嘛!他对众人讲:“当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起义的各路诸侯首领都是有能耐、有声望的人,我们如果不能选出这样一位人物带头,那么不仅事情做不成,还会一败涂地。大家推举我做首领,不是我刘邦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是我能力德行确实不够,恐怕难以担当重托,不能保全各位父老乡亲的性命安危。这是件大事,我愿让贤,另择合适的人选。”

这是刘邦以退为进的一招,其实刘邦心里最清楚了,带头造反这种事,除了自己还真没人敢挑这个头:这群人中稍有些胆量的吧,比如樊哙和周勃,他们又在沛县没有什么号召力;有点号召力的吧,比如萧何、曹参这些人,又大都是文官胆子小,都还害怕万一事情不成会遭到朝廷的灭族呢!总归到头来转一圈还是会由自己来当。不过这也是必须要作的一番推让,因为毕竟大家都是一群布衣草莽,谁也没比谁高贵,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朋友,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众人心服口服,以后这队伍就带不下去。所以刘邦推辞,而众人也没人敢应,气氛一时僵在那里。

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沛县百姓不干了,其中几位老者走上前去向刘邦叩拜说:“刘邦大人,您就做我们的首领吧!我们早就听说围绕着您发生过很多神鬼奇异的事情,这就是大富大贵的征兆,我们还为此专门请人来占卜过,没有谁比您刘邦大人更吉利!”周围的百姓更是齐声呼喊刘邦的名字。刘邦见气氛已足,也就不再推辞。于是,众人一齐在县府设坛祭祀,祭祀了能平定天下的黄帝和善制兵器的蚩尤,把牲血涂在旗鼓上,旗帜都统一染成红色的。以红旗为标志是因为在刘邦斩蛇的故事中,他杀死的蛇是白帝之子,而他则是赤帝之子,因此崇尚赤色(也就是红色)。众人向天盟誓,共同推举刘邦为首领,尊刘邦为“沛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刘邦,时年已经四十有八了!在古代四十八岁已经算是步入中老年了,在这样一个即将“知天命”(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刘邦却刚刚踌躇满志地踏上成就大业之路。联想到今天我们对成就人生的不安与浮躁,大器晚成的“沛公”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刘邦起事,“沛公”出山,自此秦末纷纭的大舞台上又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刘邦那些曾经的兄弟、朋友和老上级,诸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成为了他最初的左膀和右臂。日后,这些人也成了大汉建国的一批具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勋。

草根创业团队

从刘邦起事开始,他的身边就团结了一批跟随他“创业奋斗”的贫贱兄弟。这些人与当年的刘邦一样出身布衣寒门,高不过县府小吏,低可有市井贩夫,可谓三教九流。正是这些同乡,从沛县起兵一路居功至伟,见证了刘邦从“泗上亭长”到大汉天子的转变,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由一介平民百姓成为名垂青史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在刘邦的创业岁月以及安邦定国的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传奇,在日后会有很多精彩的镜头,这里先放个群像,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发迹前的生平事迹、性情和为人。

要数刘邦的布衣弟兄,第一个非萧何莫属,这可是当年多次挽救过刘邦及其家人的“恩人”,而且还是刘邦的“老上级”。萧何,秦泗水郡沛县人,与刘邦是同郡同县老乡,比刘邦年长一岁。与游手好闲不爱读书的刘邦不同,萧何从小勤奋好学,思维敏捷,尤其对法律有很深的研究。扎实的学识让萧何写得一手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在整个沛县乃至泗水郡都无人可出其右。因此,还在刘邦经常到酒肆中寻欢买醉的时候,萧何已经是沛县小有名气的才子了。也正因如此,萧何早早就被县令招致手下为官,并且仕途还算顺利,当上了县里的“主吏掾”,也就是县人事局局长的位置,主管人事的考评和升迁。萧何为人谨慎随和,不轻易交友,但善识人。早在刘邦混迹乡里的时候,萧何就很欣赏刘邦的个性和气度,因此每次刘邦“犯了事”,萧何总是利用职权保护刘邦。刘邦能当上“泗上亭长”,萧何也在暗中使了不少力。

虽然萧何的官职比刘邦大,文化水平比刘邦高,年龄也比刘邦长一岁,但是在萧何看来,刘邦身上具有一种自己所欠缺的独特魅力,令他折服,所以他似乎更心甘情愿地给刘邦当“绿叶”,认刘邦做“大哥”。而对于自己的发展,萧何有精明的判断:他由于出色的行政能力,在泗水郡每次的官员考核中都名列第一,朝廷多次征招他入京为官,面对这样一个别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萧何再三推辞,就是不去!而当刘邦以区区百余人赶回沛县的时候,他却能冒着生命危险投奔刘邦麾下--可见这个萧何着实不简单!同乡里有这样一号人物,真是刘邦之大幸!

说完了萧何,就该说曹参了。曹参,沛县人,因身体强壮有些身手,被招到沛县做了一名监狱的看管小吏。当时,萧何是他的直接领导,而刘邦则是同县的同僚。与刘邦为官任上的散漫作风不同,曹参办事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没几年已经是沛县名气不小的官员了。曹参性格温和,有时缺少主见,这也正是他佩服刘邦的地方。刘邦为官以及出逃前后,曹参与萧何多次袒护刘邦及其家人,帮了刘家很大的忙。刘邦率众归来后,曹参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刘邦的阵营。

除了同县为官的朋友,刘邦身边还有一些曾经混迹“街面”上的弟兄。

樊哙,沛县人,出身贫寒,早年间在街面上以屠狗卖肉为业,生活窘迫。樊哙生得魁梧强壮,没读过书,很早就与在街面上悠游快活的刘邦相识,并成为了挚交。他为人脾气火暴,却有一副侠肝义胆,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刘邦放走徒役躲进深山后,樊哙敬佩刘邦的狭义,心甘情愿地跑到山中投靠刘邦,成为了刘邦身边最为得力的贴身护卫。而后他为刘邦带去了县令的征召消息,又参与了攻打沛县的战役。可以说,他是刘邦最忠实的“粉丝”。

周勃,沛县人,其祖上来自卷地一带(今属河南原阳县西南),后来迁徙到泗水郡。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勃的家境比樊哙还要差,几乎就是家徒四壁。早年间的周勃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为了糊口还经常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可见生活的凄惨。后来他有机会参加了县里的武装,成为了一名拉强弓的勇士。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作为“泗上亭长”的刘邦。刘邦与人相交的那种宽厚、豪爽和热情弥平了周勃对身世的自卑,很快两人结为好友。刘邦率众返回沛县,周勃作为守城官兵在内呼应,为攻下沛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怎么能少了那位曾被刘邦误伤了的夏侯婴呢?夏侯婴,沛县人,出身贫寒,一直在县府里当差,负责在县府马房养马、驾车,说白了就是县长的“司机”。同样也是一个芝麻小官的他与“刘亭长”相识并结成好友。夏侯婴很喜欢到刘邦家中做客,两人谈得投机,一聊就是大半天。然而刘邦却在一次玩笑中失手伤了他。为保护刘邦不受责罚,夏侯婴出面作伪证,证明自己无伤,保全了刘邦。然而在刘邦放走徒役亡命山中之后,夏侯婴也因曾袒护刘邦而连坐获罪,被关在监狱里一年多。面对刘邦这样一个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的朋友,夏侯婴毫不嗔怪,反而一如既往地信赖刘邦,足见他有多么“够哥们”了!后来刘邦率众返回沛县,夏侯婴曾以县令属吏的身份去与刘邦联络,又与刘邦一道拿下了沛县县城。

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这是一群绝对意义上的“小人物”,簇拥着一个同样不起眼的“亭长”刘邦,组成了一支在中国历史上都屈指可数的“草根创业团队”。换句话说:一个小小的派出所所长,带着一个县里的人事干部、一个看监狱的小官、一个司机、一个杀狗的屠夫,还有一个办丧事的吹鼓手,而且几个人还都是年纪不小的中老年人--这个阵容,志向是“逐鹿天下”--说给你,你信吗?恐怕当年包括秦朝政府在内的天下人都把这事当成了一个笑话。但十年后,这个组合里的人物头衔变成了:大汉皇帝刘邦、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汝阴侯夏侯婴、舞阳侯樊哙和绛侯周勃的时候,当年那些轻看他们的人早已成为了他们的臣属子民或是垫在他们功成路下的无名枯骨了。

这就是历史。是沛县盛产英雄人物?不,是时势造就了一代传奇。而现在,“沛公”刘邦和他的布衣兄弟们才刚刚踏上这条传奇之路……

前方得胜,后院失火

沛县有了自己的“造反”首领--“沛公”刘邦。在乱世带给人民的一种躁动心理刺激下,沛县父老踊跃报名加入“沛公”的队伍,加之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在县里各处有效的“炒作”和鼓动,刘邦的队伍从百十号人一下增加到三千人!刘邦给身边的穷兄弟们一一分配了职务:萧何为“丞”,作为主要的助手督办公务;曹参和周勃为“中涓”,作为日常助手在刘邦身旁负责起居洒扫之事;樊哙为“舍人”,是刘邦身边的副官。对于自己心有亏欠的“真哥们儿”夏侯婴,刘邦特别封了他一个七大夫的爵位(秦朝二十等爵的第六级,属较低爵位),还让他做了团队的“太仆”,不过工作还是老本行--养马、驾车。到了用兵的时候,曹参、周勃、樊哙和夏侯婴也有带兵作战的职责。除了这几位“老朋友”,刘邦还从沛县子弟中挑了几个有点本事出息的做武官,雍齿、周等人就在其列。

一下就拥有了三千人,刘邦心里乐开了花。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三千人的规模,在群雄并起的秦末乱世根本啥也干不了!他兴致冲冲地带人去打邻近的胡陵、方与两县,结果都无功而返,只得再退回沛县。刚撤回来,秦朝就派泗水郡监率兵围剿他们,包围了沛县。秦朝显然没把太多精力放在沛县这一小撮“反动暴民”身上,派来的人马不多。面对这场硬仗,刘邦激励将士,亲自率军出战,击破了官兵,取得了首场胜利。受到鼓舞的刘邦决定乘胜再次出击,他让出身沛县豪族、自己比较信任的武官雍齿率兵驻扎在丰邑(沛县的一个乡)把守“老家”,自己带主力部队去攻打泗水郡的郡府所在地薛县。这一次部队士气旺盛,一举击败了驻守薛县的秦朝泗水郡郡守,拿下了薛县,刘邦手下一个叫曹无伤的小将还追上了逃跑的泗水郡郡守,一刀把他砍了,立了大功。起事不久就取得了如此的战绩,刘邦大喜过望,乐不自支。

不过他没有想到:高兴没几天,后院就失火了!

当时的天下形势,群雄并起,反秦的不单是贫民阶层,还有曾经的六国遗族和倒戈的原秦朝地方官员,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势力充斥在起义洪流之中,局面相当混乱和复杂。各路起义军虽然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秦王朝,但彼此之间却鲜有什么配合和协作,互相之间钩心斗角,经常上演“鹬蚌相争”的倾轧好戏,都为了争夺那点实际到手的领地和利益,不惜撕下道义名节的面具。陈胜本是这次起义风暴的首倡者,作为各路起义军的精神领袖和象征,他也同样毫不吝惜地对友军部队“下黑手”:就在刘邦攻下薛县的时候,部队已经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规模的陈胜居然“以大欺小”,派大将周市抄袭刘邦老窝沛县而来--这哪有什么起义领袖的样子!

陈胜不打招呼的背后偷袭让刘邦气得破口大骂,然而还没等他来得及领兵回救,另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把守丰邑的守城官雍齿投降了敌军!

原来,与刘邦同乡的雍齿原本就很自负,出身县里豪族家庭的他对草民出身的刘邦不大服气,跟随刘邦起事时就颇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周市率军包围丰邑后,派人去劝降雍齿:“如今你我实力悬殊,你雍齿若是今日举城投降,我们就封你为侯,如果执意顽抗到底,我军就要屠平这里!”其实哪用得着屠城相威胁?一边是给自己瞧不上的“老板”打工,一边是更大“单位”的高官厚禄--雍齿巴不得赶紧“跳槽”呢!于是劝降书一到,雍齿马上应允,双方“皆大欢喜”,周市轻松拿下丰邑。不仅如此,为了向“新东家”显示诚意,雍齿还主动申请继续担任丰邑的守城任务,为新主子抵抗刘邦。

出征在外,后路被“端”,意义重大的后方如此轻易失手,曾经心腹的将领竟变节反目成仇,这对于刚刚“上路”的刘邦无疑是沉重的挫折。心急气躁的刘邦率军火速回夺,但可恶的雍齿早已严阵以待,刘邦攻城无果,自己反而急火攻心,病倒了。

这次的打击对刘邦来说的确不小,躺在病榻上的他脑海中充斥着对雍齿背信弃义、丰邑军民不明事理助纣为虐的愤恨,“雍齿”和“丰邑”两个关键词自此算是上了刘邦心里的“黑名单”;但更让刘邦认识到的,是时代的残酷,在这场人与人之间为名利相搏的角斗场上,情义和信诺远没有剑和血来的永恒,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雍齿的叛变给刘邦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应该庆幸这一课上得如此的及时,让他在之后多年面对若干次“后院失火”的突发事件中,可以应付得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病情稍有好转,刘邦便强撑身体开始谋划部队下一步的发展。要知道,在风云气象瞬息万变的时代,谁给你病休的时间!四周那么多的势力虎视眈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宝座上端坐的王者和刑场滚落地上的人头可能只差一步之遥--情势就是如此的紧迫!但夺回丰邑仍是刘邦心中的头等大事,一来这口恶气让他实在难以咽下,二来不把根据地牢牢稳住,自己的部队就如同无根之木,很难再谈什么发展。可是自己实力的不足让这一切如同痴人说梦。

爆炸性新闻:陈胜败亡

正在刘邦一筹莫展之时,他听说陈胜的部将秦嘉拥立了落魄的楚国贵族景驹为王,部队驻扎在留城(沛县西南方)。景驹的势力要优于自己,何不借助他的力量拿下丰邑?更何况起兵以来的经验已经让刘邦很清楚了:以现在自己这丁点儿人马,如果不依存于大的势力,不仅不会有丝毫作为,而且被别人吃掉也是眨眼间的事。所以他决定走一步以退为进的棋,向景驹称臣,换取对方协助自己的兵力。

刘邦带人前往留城拜见景驹,刚刚自立为王阵脚还不稳的景驹自然十分欢喜,热情地接受了刘邦的投靠。然而还没等刘邦张嘴向景驹提借兵攻打丰邑的事,景驹却先塞给了他一个令人错愕万分的消息:全国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陈胜,被秦军击败,现在生死不明!

这可是一条晴空霹雳一般的“爆炸性新闻”!虽然刘邦得知它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要知道,陈胜当年在刘邦以及许许多多起义军领袖和兵士心目中那是什么位置?那就是他们头上顶着的一片天啊!

话说陈胜,又叫陈涉,阳城(今属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社会最底层,从小给别人佣耕为生。虽然贫寒,但他心存远大志向,曾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公元前209年,暴虐无道的秦二世大举征发百姓去渔阳(今属北京市密云县西南)戍守服劳役,陈胜和其他九百余名穷苦的农民在秦朝兵吏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时值夏秋之交,天降暴雨,连日不止,道路被洪水冲断,队伍行进艰难,很难按时到达服役地点。依据残酷的秦朝律法:服役不按时到达者,一律处死!眼看着九百多人的性命危在旦夕,陈胜连同另一位挑头的兄弟吴广决定拼死一搏,揭竿而起,造反起义!他们杀死押送的秦朝兵吏,鼓动大家加入队伍,推翻无道的秦王朝。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了全天下积蓄已久的民怨,陈胜领导的起义军成为了点燃秦末农民起义风潮的第一颗火星,他也就此成为了全天下起义将士心目中的领袖和“精神寄托”。陈胜起义后,自称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在他的号召下,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大家都自称是“陈王”的队伍,天下民心一时聚拢。

陈胜指挥起义军主力起初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打得秦二世心惊肉跳,兵锋直指秦朝首都咸阳。陈胜还命分支部队到四处略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也就引发了之前他的部将周市与刘邦在丰邑的摩擦。然而,就在反秦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眼看大势将去的秦朝起用了名将章邯,对起义军展开了致命的反扑。章邯调动在骊山陵墓服役的几十万徒役,将其编入军队,打了休整中的起义军一个措手不及。兼之起义军犯了骄纵轻敌的痼疾,结果被秦军打得大溃败,大好的形势转手送人。

随后,胜负的天平发生逆转,秦军士气越来越高,陈胜的起义军则是连战连败,起义军内部还发生了内讧,起义军的另一位重要领袖吴广被杀死,起义军人心分崩。陈胜带领起义军主力退守陈县(今属河南淮阳),被章邯率领的秦军团团包围,起义军虽奋力拼杀,然则终究全军覆没。兵败的陈胜也就此没有了消息,生死不明。

攻下砀县,力挽狂澜

陈胜兵败,生死不明,坊间传言他已经被人杀死。这个消息对于其他各路起义军来说就如同天塌了下来。对于刘邦来说,虽然因为丰邑之争,他心目中陈胜的“高大形象”早已颠覆无存,但他也明白:大家都是顶着陈胜的名声和威望发动民众,揭竿起事。现在陈胜“倒”了,就等于各路起义军的旗帜倒了,起义的名义也荡然无存了,人人心里都少了主心骨,就像前进没了领路人。下面该怎么走?还要不要走?彷徨、恐惧、退缩会笼上每个人的心头--天下起义的形势急转直下,恐怕对于所有人来说:最艰难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果不其然,陈胜的失败让原本如火如荼的起义形势顿时肃杀下来,各路起义烽火渐渐偃旗息鼓,震撼九州的呐喊一时噤声。不少起义力量瓦解冰消,还有的面对秦军怯战请降。起义军的退缩正是助长了秦军反扑的气焰,秦军以极为残酷的刑罚报复曾经想颠覆秦帝国的人们:起义军将士被屠杀,而那些起义军的首领则被五马分尸。“下场”的血腥让剩下的几路起义势力不寒而栗,然而不等他们稳住慌乱心神,章邯已经带领秦朝大军朝他们逼近……

章邯攻克陈县后,派自己的副将司马夷率兵继续向东挺进,攻下了陈胜起义军余部占据的相县(今属安徽淮北市相山区),并作为报复,屠杀了相县全城的军民。随后,秦军驻扎在了砀县(今属河南省永城县),筹备消灭景驹一方。敌人近在眼前,慌得六神无主的景驹忙派属下率军阻击,但仓皇之师哪是秦军虎狼的对手,战况非常不利。

存亡之际,刘邦站了出来--他和兄弟们已是退无可退了,赢不下,就是全家被诛杀殆尽的结局,当初的起事也就成了血本无归的赌注。唯有拼命一搏了!这一役,刘邦和他的草根兄弟们带领士卒打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他们收拢兵力,利用刘邦以前藏匿芒砀山中之时对周围地形的熟悉(砀县就在芒砀山脚),集中兵力攻打砀县,与驻守的秦军展开血战。

这一仗打出了刘邦血性汉子的一面,身边的曹参、樊哙等众兄弟们也都在战斗中“披红挂彩”,经过三天的激战,刘邦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拿下了砀县,击退了来犯的秦军。兵败溃逃的秦军将领司马夷恐怕怎么也想不明白,士气已经丧失殆尽的起义军怎么还有如此的战斗力?而那个击败自己的刘邦又是何许人也?

砀县之战的胜利,在起义烽火已如风中之烛的当口,无疑是给天下的起义军一个极大的鼓舞。而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刘邦的大名,也逐渐在友军之间慢慢传开。这一仗,打出了刘邦的威名和声望!不仅如此,攻下砀县的刘邦整编了秦军的降卒和招募的新兵,一下子扩充了六千多人,加上自己从前的三千人队伍,总兵力升至九千余人--他终于拥有了一支可以有些作为的兵力了。砀县之战,对于刘邦来说,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结点!

而此时已在这险恶的角斗场上磨炼得越来越“成熟”的刘邦又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下一步棋的呢?呵呵,还是攻打丰邑。看来我们的“沛公”是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恶气,无论如何也要和这座弹丸小城较劲了!但是又一次,守城的叛将雍齿毫不给面子地将刘邦拒绝在了城外:任你九千人,还是攻不进来。就在刘邦为一个小小丰邑不断“拌蒜”的时候,又一个“不出意料”的“意外”发生了:说它“意外”,是指它发生得太过突然;说它“不出意料”,是因为这种事情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道屡见不鲜--刘邦名义上的“上司”景驹被杀了,而杀死他的正是兴起于江东的另一路起义军首领--项梁和项羽。

“二项”的大名刘邦早有耳闻,但如今这么近距离的产生“交集”,让刘邦不得不好好审视一下这两位“同一战壕里”的朋友…… jtKWFzoEdNlcwvJQnbt2J1vjjzLGaFkH+yT+yjt70qiaA9bBWcqn2p8ZYmokcv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