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英雄不问出处

在泗水郡沛县中阳里,有这么一位混迹乡里、游手好闲的“刘三”--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刘邦。不事产业、好逸恶劳的他,虽然遭到家人亲戚的责备和轻蔑,却胸怀一颗志在天下的心。这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但刘邦就能将这一切实现在你眼前。让我们看一看“咸鱼大翻身”之前的故事--他是怎样当上了“派出所所长”?又是怎样讨到了老婆?他有着怎样的爱好?身边又有一群怎样的朋友和哥们?

沛县出了个“刘亭长”

云从龙,风从虎,了不得的人物登场总要有个不平凡的时代背景。我们截取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时间节点--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国的统治者秦始皇嬴政终于挥军扫平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车辙宽度、统一文字),收缴天下兵器销铸为十二座铜人,并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崇尚的法家治国思想推广到全国,施行严厉的刑法管束天下的臣民。

为了严防那些对他的统治心中不服的“六国遗民”威胁自己,秦始皇用残酷的连坐制度将监控的触角深深扎进了每一座村落。所谓连坐制度,说白了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遭殃甚至全村也要受到牵连。按照秦律,百姓五户人家或十户人家被编成一个联保组织,彼此要相互监视,联保组织内若有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须及时告发,告发者有赏,不告者一律受重罚,这就叫做“什伍连坐”制度。

秦始皇用这种令人恐怖的极端政策和挑起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震慑天下。政策一出,“立竿见影”,被揭发和连坐的“犯人”数目激增,不绝于路,百姓人人自危,人们路上碰面都不敢彼此打招呼,生怕遭来横祸。天下为之噤声,黎民有苦不能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远在秦朝泗水郡(今江苏省徐州、淮安、邳州及安徽省凤阳、宿州、泗州一带)沛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中阳里(今属江苏沛县),村中的长者们正在为向县里推荐一位新的亭长人选而发愁。

所谓亭长,其实相当于一个派出所所长,秦朝的时候规定十里为一“亭”,每个“亭”设一名“亭长”,主要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传递朝廷文书这一类的工作,顺带也管一些小的行政事务,可以说是国家机构中最基层的职务。

亭长一职虽是芝麻绿豆一般大的小官儿,手下也没几个当差听使唤的,但它却手握着“什伍连坐”等苛政的裁判尺度,官不大还挺要命的。这也正是村里长者们为此发愁的原因--选个太怯懦的吧,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完成不了;选个太强势的吧,以后村里人难免犯了错就是自讨苦吃。所以,这个亭长必须找一个人缘好能服众的,这是第一要素,能力上说得过去就行。长老们找来找去,村里老刘家的三儿子刘邦不错,三十来岁的结实男人,人豪爽好说话,能力也可以。嗯,我看行!

我们的主人公刘邦,公元前256年生,成长在战国末年,当时的沛县属于楚国境内,刘邦也就算是楚国人士。秦灭楚在公元前223年,楚国算是秦国统一战争中最强劲最难缠的对手,战斗打得很激烈,双方几十万大军反复拉锯厮杀,最终楚国还是败亡了。也不知小小的沛县中阳里有没有遭受当时的兵祸荼毒,成长于那个年代的刘邦倒是活得悠游快活。

刘家四个儿子,他排行老三,由于是父母老来得子,所以在家中也比较受疼爱,他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下地干活,父亲常常因此恼火,训斥他是“无赖”(这个“无赖”不是今天的含义,而是说刘邦对家中没有贡献的意思)。但性格豪爽的刘邦对此倒也不太挂怀,他喜欢的是美酒与美人,更喜欢结交四方朋友,十里八乡的壮士豪杰都跟他有不浅的交情,这之中既有读过书的乡绅,也有浑身腥污的市井贩子。当然,这时的刘邦和他的哥们儿谁也不知道未来彼此的荣华富贵和命运沉浮。由于刘邦对人宽厚,豪爽大方,又往往年长几岁,所以兄弟们都尊他为“大哥”。

对于被推荐去当一个亭长,刘邦心里自然是十分乐意的。表面看起来整日游手好闲的他,心中其实抱负很大,三十好几的人连房老婆都没讨到,整日守着屋子“啃老”也不叫个出息,更何况亭长大小也算是“国家公务员”,还时不时有机会到外面见见世面(亭长有负责押送犯人去外地的任务)。于是,主观上积极,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刘邦被顺利地推荐为泗水亭长的“预备干部”,经过“县里领导”一段时间的考核,刘邦正式成为了“泗上”亭长,泗上在今江苏沛县东。从此,他的人生机遇之门也就此推开了。

中阳里出了个“刘亭长”,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接二连三到老刘家道喜,但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这个老刘家出来的“弼马温”一跃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代开国帝王--“汉高祖”。

“刘三”那些事儿

刘邦,字季,家中排行老三,在村里又被称做“刘三”。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本名就叫刘季,因为他的名字是按照民间传统的“伯、仲、叔、季”的次序排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按说他应该叫刘叔,估计是觉得这么叫有点奇怪,于是直接用了第四个字季,而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刘交。刘邦有一双年长的父母,父亲叫做刘太公,母亲称做刘媪(媪是古代老年妇女的通称),当然这也都是后世史书上的尊称。刘邦的父母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庄稼人,这从他们给儿子起名的方式上就能看出。刘邦出生在标准的“布衣寒门”,好在家中还算温饱,在没有灾荒的年代,家中一年到头总还能挤出些余钱,要不怎么能供得起刘邦“游手好闲”的花销呢?

刘邦把钱主要花在哪里了呢?喝酒,然后就是和死党们聚会。刘邦喜欢喝酒,常去村里酒馆里赊酒喝,而且常喝常醉,自然也就欠下一屁股酒债。不过说来也奇怪,每次刘邦去喝过酒之后,酒店的酒都会没来由的旺销好几天,这种神奇的现象让刘邦简直成了店家生意的“福星”和“吉祥物”了!所以每到年尾,酒馆老板总是把刘邦欠下的一把“白条”撕掉销毁,也不再去讨他的酒钱。

刘邦身上的“小神奇”还不止这些,村里人都相传刘邦的左大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可是大富大贵的征相;还有人说看见过刘邦喝醉酒后,身上常有龙出现。还有更离谱的--传说刘邦不是其父刘太公所生,而是其母一次在堤塘边休息,梦见自己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太公出来寻人,正看见有一条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其母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也就是说刘邦是真龙之子!

这些流传在村里人之中的小传说不知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反正刘邦的家人似乎“不大当真”。刘邦的老父亲仍然不满三儿子的“不务正业”,常教训刘邦要向他二哥刘仲学习多置办些产业。而刘邦的大嫂更是不留一点情面,刘邦经常带“死党们”去兄嫂家聚会“蹭饭”,刘邦的大嫂看不惯小叔子这样的白吃白占游手好闲,于是在厨房故意把饭锅敲得叮当作响,表示锅盆已尽,不欢迎他的到来。这让好面子的刘邦在朋友面前丢尽了脸,自此心中也就和大嫂家结下了梁子。

不过,过往的不堪随着刘邦当上了泗上亭长而慢慢有了改观,家中的埋怨声少了,外界的交际面变得更宽了。虽然还是那样我行我素,并未因做了官而有所收敛,但爽利的性情和大气的风范也让他慢慢有了一批在官场上欣赏自己的朋友乃至上司。这之中,有沛县的“主吏掾”(人事局局长)萧何、“狱掾”(司法干部)曹参、“司御”(县府的司机)夏侯婴,等等。所谓“肉眼只识凡胎,良马有待伯乐”,这世上还真有几个读得懂刘邦这本“闲书”的伯乐。这不,就在他当上小小的一个亭长后不久,又一桩桃花美事降临在他头上。

“搅局”抱得美人归

说起刘邦的相貌,虽然不是英姿俊美,也还算仪表堂堂:宽额头,高鼻梁,还有一副漂亮的胡须,在十里八乡颇有名声。按说这种条件不该沦为“剩男”,也许就是因为他平素懒散的做派,让村里的姑娘们难以接受,三十好几的“刘亭长”还是光棍儿一条。虽然是单身,刘邦却有个姓曹的相好,两人互相爱慕却是露水姻缘,不知什么原因最终没能修成正果。不过曹姓女子还是为刘邦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取名刘肥。一个未婚的大男人,身边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怎么说起来,这处境都有些尴尬。

然而,自打刘邦当上了亭长以后,整个人就似乎转运了,好事接二连三地落在他头上。正如民间一句土话说的“运气像条狗,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走”,现在中阳里的村民是越发相信这句话了--就在刘邦当上了亭长没多久,长期以来困扰他的婚姻大事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当时,沛县县令的一位好友带着家人前来投靠县令。这位好友姓吕,人称吕公,是单父(今属山东菏泽)人士,为躲避仇人报复举家迁徙而来。沛县县令不仅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好友,还为吕公安排了体面的接风酒宴。县令的好友自然就是贵客,县里大大小小的官员自然懂得这里面的“为官之道”,都忙不迭地登门祝贺。既是祝贺,自然就不能空着手,谁敢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驳县令大人的面子呢?可偏就有个泗上亭长刘邦,他敢!

酒宴当天,大小官僚怀揣礼金,齐聚县府道贺。来的人太多,堂上坐不下,于是就规定:礼金不满千金的,只能坐在堂下。刘邦当天也随着众人前来应景,他本来心里就厌恶这种场合,更是看不起这帮仰人鼻息的官吏,所以来的时候身上分文没带,压根就没打算玩“真格的”。听说座次还要按送礼多少来定,他登时气不打一处来,游侠的性情涌上心头,一股子“混”劲儿就显现出来了。一个大子儿没有的他在进见的名帖上赫然写上了“贺钱一万”四个大字,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上厅堂--这分明是想来搅局啊!

“泗上亭长刘邦,贺钱一万!”县府童仆唱出名帖,顿时满座皆惊。“刘三这小子哪来这么多钱?这不是忽悠嘛!”全场同僚惊的不是刘邦的财力,而是刘邦的胆子!唯独“不明真相”的吕公连忙热情地上前迎接。“哪位朋友这般慷慨啊?”吕公见到刘邦,顿时眼前一亮!原来吕公略懂相面之术,眼前这位年轻人的相貌,让他觉得不同凡响,心生敬重。吕公连忙将刘邦领到堂上,还安排在自己身旁坐下。刘邦倒也不推辞,堂而皇之心安理得,与众宾客推杯换盏起来。负责主持酒宴仪式和秩序的“主吏掾”萧何怕刘邦把事情闹大搞砸,就凑到吕公耳边善意提醒道:“刘邦这人吧,一向喜欢满口大话,很少真正做成什么事”。吕公却好像没明白萧何的意思,反而是越看刘邦越喜欢。刘邦也是越喝越起劲,后来干脆逞性戏弄起其他宾客来,把一场酒席搞成了自己的“个人秀”。

酒席结束,心中早已拿定主意的吕公特意留下了刘邦。他把刘邦请到家中,对刘邦语重心长地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看过面相的人很多,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邦的面相,希望你要好自为之。”他顿了一顿,又用更郑重的口吻说,“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配给你做洒扫妻妾。”这可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儿饼!“搅局”搅成一桩人生喜事!有些始料未及的刘邦受宠若惊,还犹豫个啥?谢谢岳丈大人啦!

刘邦就这样阴错阳差地讨到了县令贵宾家的闺女,“抱得美人归”。消息一经传出,全县人都惊诧了!吕公图个什么啊?挺好的闺女就送给了刘邦这小子?吕公的妻子更是急得要上吊:“老头子你说,当初是你总想让咱们的女儿许配个贵人,自此出人头地。人家沛县县令跟你关系这么好,想娶咱们闺女你都不同意,可为啥你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把她许配给了刘邦那个穷酸小子呢?”吕公只是喝了一句:“你们女人家懂个什么!”然后就甩手走开了。吕公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赌一把:把宝压在刘邦那小子不凡的面相上,赌一把时运扭转,赌一把无上富贵!

然而,偷偷躲在帘后的吕家女儿已经听到了这一切。父母之命不可违,自己注定要嫁给一位年长自己十五岁的男子,虽然这位男子她素未谋面,口碑听说也不大好。可这就是自己的命数,想到这里,年轻的女孩不由得暗自感伤,心中升起悬若飘萍的不安与孤独。她名叫吕雉,若干年后,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可与武则天并称的政坛女强人--吕后。

婚事就这样被“上赶着”把女儿嫁给刘邦的吕公单方面促成了。刘家喜出望外,自然有一番体面的排场迎进三儿媳妇。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刘邦就这样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位妻子,也是对他最为重要的一个女人。自此,刘邦的生活平添了一位得力的“贤内助”,事业也冥冥中又增添了助推器。

吕雉是个勤劳的女人,除了在家里前前后后收拾打点,还要替厌恶农活的丈夫下地耕作;她帮刘家传宗接代,还要养活那个“早她一步进家门”的私生子刘肥,辛苦可想而知。吕雉是个孝顺的儿媳,但也是个好胜且强势的女子,自打成家,刘邦便没在她身上讨到什么便宜,很多事情都要吕雉来做主张。吕雉先后为刘邦生下了一女一子,女孩就是为后世称贤的鲁元公主,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朝第二任皇帝汉惠帝刘盈。当然,这都是后话。

沛县父老都为刘邦得了这么一位能干的媳妇羡慕不已,觉得他真是捡了个大便宜。可谁又知道,正是这位贤内助吕夫人,后来险些抢了刘家的江山,断了刘家的血脉。这对夫妻间的感情,以及这段婚姻中的因因果果,恐怕只有当刘邦大半生走过去,才能明白个中滋味。当然,这更是后话了。

“糗亭长”也有大志向

大行不顾细谨--这话形容刘邦可说是很合适的。与他最后开创一番大事的成就相比,他的个人行事做派实在是有些“难于言表”,这种事业高度和个人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反差在中国传统道德逻辑里很难被解释,以至于直到如今,刘邦都没能摆脱被人们冠以“流氓皇帝”这类讽刺的字眼。

若论他青壮年时期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太多为人诟病的地方。我们暂将刘邦当官以前“年少轻狂”的故事放下不表,单说他当上亭长以后的几件“糗事”也足够让人汗颜:

轻侮同僚--刘邦长期混迹乡里,身上有很重的“江湖气”,喜欢和人打趣逗闷子,说话有点“没大没小”。但为官之后总要有点分寸吧?刘邦却依然肆行如故,公务场合插科打诨,甚至以调侃贬损同事和上级为乐,这就让人觉得太没溜儿了。

知法犯法--身为亭长,担当着“派出所所长”的职责,本该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可刘邦偏就知法犯法。凡是他想干的事情,性子一上来哪还管它什么狗屁国法!反正也是自己监督自己!可是案子犯得多了,自然就有人把事情捅到县里面去。多亏在县府还有个“捞”他的兄弟萧何,几次三番罪状告到县里,都是萧何暗中把“举报信”压了下去。要不然,保不齐咱们的汉高祖恐怕早就成为阶下囚了。

缺少担当--刘邦和县府里驾车的“司机”夏侯婴是哥们。夏侯婴这人很实在,又讲兄弟义气,每次驾车送完客人返回的时候,路过泗上亭都要到刘邦的家里去找他聊聊天喝喝酒,两人相交甚密,无所不谈,一聊就是大半天。然而,即便是这么亲密的朋友,刘邦跟人家开起玩笑来下手也没个轻重,一次竟把夏侯婴打伤了。看在朋友的面上,夏侯婴没有追究,谁想刘邦伤人的事情传到了县令耳中,依据秦律,公职伤人要罪加一等,刘邦将被从严惩罚。按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伤了朋友更不该逃避责任,但刘邦为躲避惩罚,竟不敢承认是他伤的人,还谎称夏侯婴没有受伤。而夏侯婴也真是厚道,为保刘邦,出面作证为他担保,刘邦这才得以逃脱了处罚。不过后来这个案子又被翻了出来,夏侯婴还因为作伪证替刘邦挨了板子。跟朋友交往这么不靠谱,你说刘邦这口碑能好吗?

这就是刘邦。也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人也具有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条件?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这个可以有!”那是不是除了这些“糗事”,当年的刘邦也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正面故事和“闪光”形象?历史遗憾地告诉我们--“这个真没有!”正因如此,历朝历代为刘邦颂德立碑的史家们都很挠头,想编汉高祖早年的“好人好事”实在是没有素材啊!所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也只能硬着头皮如实写下“好酒及色”来形容“上皇”,为难啊!为难!

不过,品行上有些污点,并不妨害刘邦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跟身边质朴的伙伴相比,他想要的远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么简单。一次,他押送服劳役的人出差到秦的首都咸阳,正好碰上秦始皇大队车马仪仗离京出巡。刘邦混在路旁远远围观的人群中,争着挤着向前探头。嗬!这威仪!这气派!看到了一国之君的奢华排场,这让刘邦有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无比羡慕的他不禁慨叹:“哎呀!大丈夫就当如此啊!”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其实犯了大忌,但身边的路人也没在意,谁会理睬一个穷老百姓的胡言乱语呢!不过这件事倒是后世史家经常拿来引用的一个经典范例--汉高祖一句“大丈夫当如此”说明了什么?说明人家心中有大山大川大丘壑!这就是帝王气概!

中国人习惯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圣人为王的逻辑。但刘邦就是这样一个颠覆者,一屋不扫的他竟然真的扫了天下! yAd+3KOk1kSbifiuVI2xC9y6/oh9de55HJiUX8Lg4fGU2hL3Oh0WvomBfVsIz8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