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逢乱世,小露锋芒显才智(1)

曹操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早年也曾经放荡不羁,后来逐步成长为一位能吏。彼时的他并不是奸雄,他的抱负是成为一位大汉忠臣。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让他终于在军阀割据的大乱中,走上了风云际会、叱咤九州的枭雄之路。

少年阿瞒的放荡时代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55年,即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中国历史上一位风云人物诞生了。他就是毛泽东在《浪淘沙》一词中提到过的,后世称之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生存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时值东汉第十一任皇帝桓帝刘志在位,这时候的东汉王朝外戚及宦官权力争斗此起彼落,朝廷几乎成了他们争权夺利的竞技场,致使朝野一片混乱,社会剧烈动荡,政治极端腐败,又赶上天灾不断、瘟疫横行,东汉王朝实已行将就木,趋近瓦解。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东汉政权的性质,东汉是以世族豪强为核心的地主阶级政权。汉光武帝刘秀本人的出身就是个大豪强地主。他推翻王莽政权,夺取天下,统治天下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个庞大的豪强集团。世家豪族的统治,往往是父位子承,世代相袭。祖上做了官,他的子孙也能做;祖上拥有的特权,他的子孙也可享有。在中央政权中,他们是世代公卿,名门望族,门生故吏满天下;凭借世代积聚起来的政治、经济实力,大搞兼并割据;又兼营工商业,发放高利贷,对社会财富的掠夺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豪门的房屋“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势力较大的豪强,还拥有大量家兵(部曲),成为一股潜在的军事力量。

遍数东汉王朝的历任皇帝,只有光武帝和明、章二帝能够做到政由己出。到第四任帝和帝刘肇即位时,因其年幼,便由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把政权交给她的哥哥窦宪独揽,又造成外戚专权。后来,和帝长大了,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他与宦官郑众合谋,杀死窦宪,打击了外戚集团。但是宦官因为打倒外戚有功,并且又能包围和愚弄皇帝,宦官的势力乘机抬头,朝政的实权又落在了宦官手里。在此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即位的皇帝年纪都很幼小,宫廷生活又过于荒淫腐化,差不多都短命而亡。因此东汉中后期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外戚和宦官争夺统治权的历史。

在皇帝、宦官、豪族、大地主的重重剥削和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豪族世家对土地的掠夺和兼并,以及腐败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离开家园,走上流亡道路。他们有的沦为豪门地主的奴隶(佃客)、家兵,有的成群结队地到处流亡,处境十分悲惨。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阶级矛盾的激化,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爆发了以张角兄弟为首领导的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愤怒的起义群众到处烧官府,杀官吏,镇压豪强恶霸,攻打地主庄园。起义军面对强大的阶级敌人,作战虽极度英勇,但终因缺乏军事经验和组织,只有半年多的时间,由张角直接领导的黄巾军便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腐败的东汉政权,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摇摇欲坠,濒临崩溃的边缘。

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并不能使封建统治者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人民搜刮。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所招致的后果只能是农民不断反抗。青、徐、并、幽、凉等各州都有黄巾余部崛起,使东汉政府疲于应付。这样,东汉政府不得不加强各州刺史的职权,使其兼管军政财赋;有的地方设置州牧,使朝廷重臣出任其职,以便让他们更有力地联络各地主武装,随时镇压农民起义。这样就增加了地方的独立性,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同时,各地的豪强大族也乘机利用他们的人力、财力招兵买马,组织私人武装修建坞壁营堑,以与农民起义军相敌对。他们或与当地政府官员相勾结,或自任刺史、州牧、郡长,形成独立的小政府,成为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已出现三国分汉鼎立的前兆。

曹操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纷乱并起的时代里。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属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里。《三国志》里说曹操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人,此则纯属胡扯,完全是史家要为尊者粉饰而必须要找个显赫祖先的缘故。

曹操的祖父曹腾,年轻时即被送入宫中当太监。当汉顺帝刘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曹腾以禁宫侍从(黄门侍郎)的身份,伺候皇太子读书。后来刘保登基做了汉顺帝,曹腾也逐渐被重用起来,位至禁宫贴身侍从(小黄门)、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皇后官属之长(大长秋)。顺帝死,冲帝、质帝在位均不及一年,当时外戚梁冀的权力如日中天。质帝死时,曹腾说动梁冀迎立桓帝刘志,刘志上台时,遂封曹腾费亭侯。以后桓帝利用宦官单超、徐璜等人杀梁冀,宦官的势力更臻入全盛时期。曹腾虽没有参与诛杀梁冀,但由于他在宫廷中,前后服侍了四五个皇帝,历时十多年之久,资格较老,并且有迎立桓帝之功,因此地位极为重要。

曹腾的政治作风与一般宦官不同,他对官僚士大夫竭力拉拢。当时名士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等都由于他的提携而位至公卿。因此,士大夫对他颇有好感。例如当种嵩做到宰相(司徒)后,对曹腾十分感激,他说:“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日后,曹操喜交名士,招纳人才的作风,兴许是受其祖父曹腾的为人作风的影响。

太监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生儿育女的。在东汉末期,由于宦官势力的强大,所以汉顺帝在阳嘉四年(135)就下令允许宦官养子袭爵。曹腾就也援引这一旨令,领了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爵位。这一个儿子,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里称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不清楚曹腾是从谁家领养这个儿子的。有的说:“曹嵩是曹腾从亲戚夏侯氏家里领来的。”陈寿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评说:“夏侯氏、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一时。”从后来曹操对夏侯氏的重用情况来看,曹操与夏侯一家决非一般婚姻关系。《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更明言:“曹氏,夏侯氏之出也。”

自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宦官王甫等发动第二次“党锢”之狱起,一直到中平六年(189)灵帝之死止,这二十年,是宦官集团势力达到顶峰的时期。曹腾子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布满朝列。曹嵩在这期间,由于曹腾的庇荫,由京城卫戍总司令(司隶校尉)做到九卿之一的财政长官(大司农)和藩国长官(大鸿胪),最后在中平四年(187)的十一月竟出钱一亿,买到三公之一的太尉之官来做(宦官子弟做到三公的,历史上没有几个)。此外曹氏宗属,做中央州郡大官的,如曹腾的侄子曹鼎,做到尚书令(宫廷秘书长);另一个侄子曹瑜,做到卫将军,封侯。曹腾叔伯兄弟家的一个侄子,也做到吴郡太守。真是“父子兄弟,并据州郡”。

曹嵩能出钱一亿,买太尉的官来做,可见他家财富之多。曹炽子曹纯家亦大富,童仆宾客多达千数。曹鼎弟子曹洪,后跟随曹操转战天下,家财比曹操家还要多,东汉末年,家兵有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在这宦官集团势力鼎盛时期,他们的经济势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曹腾、曹嵩的官位很高,由于宦官在社会上历来受人歧视,加上曹嵩的祖代不算显贵,因而曹氏家族仍然被列入不能享有政治特权的“寒族”,和当时的世家豪族比起来,在社会地位上要低得多。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从小就很机灵,善于随机应变,不太理会封建礼教那一套清规戒律,生活放荡不羁,有时喜欢玩飞鹰猎犬,耍枪棒,尤精骑术和箭法,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凭着一身武艺,到处乱闯。

曹操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引起许多风言风语。他叔父担心他将来不成才,便将曹操这种“不务正业”的情况告诉了曹嵩,让他严加管教。曹嵩便把曹操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并理所当然地对他加强了约束和管教。而曹操对叔父的做法很为不满,找机会寻求报复。

有一天,曹操在路上碰上了叔父,便故意倒在地上,假装中了恶风。他歪着脖子,张大嘴巴,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叔父一见此种情景,叫曹操不要乱动,好好休息,便急忙跑去告诉曹嵩。当曹嵩同几个随从慌慌张张赶来时,见曹操口脸如故,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和平时一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曹嵩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叔父说你刚才中了恶风,难道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装作委屈的样子,回答说:“我从来没有中过风呀!这是怎么说的?大概是叔父不喜欢我,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吧!”于是曹嵩产生了怀疑,此后弟弟再反映曹操的情况,他都不再相信了。曹操也就深为得意,比以前更加放纵了。

少年曹操随着年岁的增长,交游的扩大,特别是从父亲那里,耳闻目睹了许多官场争斗,他渐渐涉足社会,感到时代的动荡,经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他不再终日沉溺于飞鹰跑狗的生活,开始博览群书,勤奋学习。

读书本来就是曹操小时候酷爱的。在做官以前,他已经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知识已经相当渊博了。他特别爱好军事著作,诸家兵法,广泛地收集、整理了东汉以前各家的兵法书,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成了一部《兵法接(节)要》。曹操以为春秋时期孙武的兵法书最有价值,也最深奥。由于前人没有给它作过注解,读者往往不能领会其中的要旨。他便刻苦钻研,着手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作注。他从原来的八十二篇中取其精华部分,缩编成十三篇,分篇进行注解,并写了序言,编成后题名为《孙子略解》、《孙子注》,此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对经史典籍他也无不涉猎,年轻时在家乡就以“能明古学”著称。后来曹操“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都是由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勤奋读书的习惯,曹操这一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为他以后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和杰出的文学家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知识条件。

由于曹操年轻时,行侠仗义,行为放荡,不受世俗约束,不经营家产事业,不务升官之道的“正业”,所以在他早期的朋友中,多数人看不出他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他自己也称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只有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认为曹操将来会是个很有作为的人。桥玄位至三公,以有政治远见和善识人才闻名四方。有一次他告诉曹操:“天下就要大乱,非扭转乾坤之才,不能拯救。能平息大乱的,恐怕是你。”并请曹操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家人。何看到曹操后,叹息说:“天下势将覆亡,使天下恢复秩序的,定是此人!”桥玄还建议曹操:“你还默默无闻,应该去结交许劭。”

许劭,字子将,汝南人,以名节自我尊崇,不肯应召出来做官。他是一个很有眼力的名士,善于品评人物,被当时人公认为权威。他经常在每月初一进行评议,叫做“月旦评”。谁要是得到许劭的好评,谁的身价就能提高许多。

曹操听了桥玄的话,就带着厚礼,长途跋涉,上门去拜见许劭。见到许劭,谈不多时,曹操便恳切地问道:“许先生,您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许劭看不起他,便闭口不答。经曹操再三追问,许劭才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笑而归。不知这笑声中包含着的是狂放还是喜悦,但足可见曹操生性的豪放洒脱。

得到这些名士的评价,曹操的自信心愈加坚定,抱负愈加远大,同时也因为这些社会名士的宣扬,尤其是许劭的评语流传出去,使曹操在社会上逐渐有了名声。

果然,曹操二十岁那年,就被家乡一些有地位的人推举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不久,他就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都尉。于是,曹操便踏上了仕途,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不向权贵妥协的“官二代”

举孝廉是两汉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郡国二十万人中每年可以推举一名“孝廉”,送到中央政府担任郎(皇帝的近卫、侍从一类的官)。熹平三年(174)刚及二十岁的曹操,被地方上作为“孝廉”推举,任为郎。不久,提升为洛阳北部都尉,负责京城北部的治安。尉是维持治安的官吏,比县令低一级。洛阳有南北东西四部,每部设尉一人,尉的官品很低。当然,曹操以“孝廉”为进阶,明眼人一看就是一种形式,倒不一定就是他的品行操守多么超群,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家庭背景。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城。作为京城,这里四方汇集,豪贵很多,社会治安很乱。尤其到夜间,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流氓,串街走巷,敲诈勒索,强抢民女,无恶不作,把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

曹操担任洛阳北部都尉后,年轻气盛,很想有所改革,为百姓除害,干出一番事业,树立自己的名誉;加上家中又有后台,便放手干起来。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年久失修的都尉衙门粉饰一新,又下令连夜赶造五色棒(木制棍棒刑具,上涂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时以五色代表五域四方)。十余根悬挂在都尉衙门大门两侧,同时张贴告示,禁止夜行,还特别写明:“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这样一来还真的起作用了,在一段时间内治安情况良好,无人敢于违犯。过了几个月之后,一件棘手的事情发生了。宦官蹇硕的叔父,仗着他侄儿的权势,根本没把这芝麻大的官儿曹操放在眼里。一天他违禁夜行,曹操手下的人把他拿住交给曹操处理。曹操喝问说:“你是何人?为什么违犯禁令夜间出行?”回答说:“我姓蹇,我的侄子是蹇硕。”曹操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又喝道:“夜间出行,违犯禁令,当受重罚,我管你的侄子是谁?”回答说:“我有急事才出来。禁令是为了防止变乱,像我这样的人,哪能有作乱之理?你不应当处罚我。”曹操说:“我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违犯了禁令就要制裁,徇私枉法的事我是不能干的。”接着便把他押到城门处,当着群众的面,宣布了他的罪行。然后毫不留情地用五色棒把他活活打死。这一来,起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此后,洛阳城的治安情况比以前好多了。

小小的北部都尉棒杀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的叔父,这种爆炸性的新闻自然很快传遍了全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地主豪强和纨绔子弟也不得不收敛行迹,至少不敢在曹操管辖的地区违犯禁令了。

他们对曹操自然恨之入骨,一心想把他除掉。可是曹操在宫中也有靠山,再说一时又抓不到他什么把柄,暂时动不了他。于是,这伙人就用了一条诡计:明褒暗降,调虎离山。他们在灵帝面前夸奖曹操很有才能,治理洛阳北部有功,于是,很快,在熹平六年(177),曹操被调到远离洛阳的顿丘(河南省清丰县西南)去当县令了。这时他二十三岁。不久,又被朝廷征拜为议郎,回到洛阳。后因为一个亲戚犯罪而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免官以后,曹操回到故乡谯县闲居了一阵儿。曹操原有妻丁氏,在光和二年(179),二十五岁的他娶了歌女出身的卞氏为妾,这位卞氏也就是后来曹丕、曹植、曹彰的亲生母亲。

光和三年(180)六月,汉灵帝命令公卿推荐能通《尚书》、《毛诗》、《左氏》、《梁春秋》者各一人,拜为议郎。曹操因为能明古学,第二次被征召,拜为议郎。议郎,在郎官中地位较高,但不担任实际政务,专门给皇帝提供意见,论列是非。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灵帝刚做皇帝,当时的最高统帅(大将军)窦武是外戚集团的首领。他与皇帝师傅(太傅)名士陈蕃共同谋诛宦官,结果反为宦官先行下手所杀。到181年,事情过去了十多年,身为宦官后代的曹操却上书灵帝,言辞激切,为窦武、陈蕃申诉:窦武等人正直为公,却被谗害。奸邪之人充塞朝廷,好人进身之路被阻塞了。

这次上书切谏时弊,说明了曹操不畏权贵,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他官职虽然卑微,却表现出一个革故鼎新的政治家的气魄。但随着汉灵帝不采纳此谏言,曹操已逐渐看清了汉室沉疴非一人所能治,世风日下,政治腐败已到了无公理可言的地步,他知道汉室已不可匡正,于是“不复献言”。“不复献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表明了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打出旗号,闪亮登场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南宫嘉德殿病逝。死后第三天,皇子刘辩登极,年十四岁,是为汉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于是临朝主政,赦天下,改年号光熹。封皇弟刘协“渤海王”,时刘协才九岁(后来的汉献帝)。擢升后将军袁隗(袁绍的小叔叔)当皇家师傅太傅,跟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共同主管宫廷机要。而汉灵帝病危时,又将宫内大事及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蹇硕与何进两人素来不和。蹇硕本来打算先诛杀何进,再拥立刘协登极,因事泄露,不成。何进既掌握大权,痛恨蹇硕的阴谋,秘密准备报复,想把宦官一网打尽,全部诛杀。蹇硕也想到何进不肯罢休,大为恐慌,就联系几个宦官谋诛何进。结果这几个宦官反而向何进告密,蹇硕反被何进逮捕处死。

秋季,少帝刘辩改封皇弟渤海王刘协当陈留王。中军校尉袁绍再次向何进建议全部诛杀宦官,何进晋见何太后陈述,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袁绍见何进没有胆量发动行动,就又建议何进征召四方著名的军事将领及英雄豪杰,使他们率军向京师进发,同时威胁何太后。何进以为是好主意,就同意了。而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到消息后,冷笑着说:“宦官这种东西,古今都有,问题只在于君王不可太宠信他们,更不可赋给他们大权。既然惩治罪犯,也只能限于诛杀元凶,交给一个军法官就够了,何必劳师动众,纷纷征召地方部队以致威胁朝廷?要全部消灭宦官,消息一定走漏,我将能亲眼看到杀宦官者的失败!”

大将军何进于是就命董卓率军进逼京师。董卓的军团是汉、羌、胡各族的混合武装集团,军纪十分不好,官兵野蛮,掠夺成性。董卓本人生性残暴,狡诈无情,贪得无厌。朝中大臣纷纷劝说何进不要让董卓进京,何进不听,董卓大军进逼京城的消息传入宫中,引起宦官们的恐慌,以张让、段煨为首的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前往长乐宫晋见皇太后以后,张让等骗他重新入宫,就在嘉德殿击斩何进,随即紧闭宫门。袁绍、袁术得到消息,率军杀入内宫,斩杀宦官两千余人。张让、段煨等困守寝殿,束手无策,无奈只好裹胁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步行逃出谷门(洛阳正北门),向北方亡命。董卓大军挺进显阳苑(今洛阳西郊),遥遥望见洛阳大火冲天,知道发生政变,即强行军疾进,在北芒阪(邙山北侧)下,跟皇帝刘辩一行人相遇,董卓于是拥帝回京。

董卓进京之后,依仗武力,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丞相,独揽朝中大权。董卓的凉州军一到洛阳,便纵兵劫掠,任意屠杀百姓,欺掠妇女,军纪荡然无存。但董卓初到洛阳时步骑兵不过三千人,兵力单薄。当时曹操仍在洛阳,掌握着一部分兵权。董卓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竭力拉拢曹操,任命他为骁骑校尉。但曹操看到董卓这样的骄横跋扈,野蛮残忍,十分痛恨,根本不愿和他合作,并且料定他一定会失败,于是就想逃走。此时袁绍已逃离京城,投奔冀州(今河北中部),袁术也因恐惧董卓,弃职投奔南阳。曹操为了免遭毒手,便在一天夜里,改装换名,带着几个亲兵,沿小路也逃出了洛阳。

第二天早晨,董卓听说曹操逃走,又气又急,立即派兵追捕,同时发出通缉令,布告附近各州县。

曹操逃出洛阳返归乡里的途中,有两件事被后人串在一起演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捉放曹”。第一件是,当曹操途中经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到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夜宿。那一天,碰巧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出来殷勤招待。曹操是从洛阳逃出来的,一路上一直提心吊胆,生怕被人暗害,加上他又生性多疑,吕家兄弟虽是热情,他仍感怀疑。在屋休息时,忽听后院传来“沙沙”的磨刀声,还有人在小声说话:“捆起来杀了怎么样?”曹操疑心大起,立即拔出剑,冲出房门,见人就杀,不由分说,一下杀了吕家八口。待神智稍定,才发觉吕家兄弟原是准备杀猪来招待他。曹操知道杀错了人,心里很懊悔,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便纵身上马,继续赶路。

从成皋出来,还要经过中牟(今河南中牟东),在那里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当曹操过中牟境时,境内的一个亭长发现曹操形迹可疑,就把他扣留起来,送到中牟县衙门。那时县衙里已收到了董卓通缉曹操的命令。但是县令没想到亭长送来的嫌疑犯就是曹操。只有中牟县的人事官(功曹)心里知道亭长押来的正是曹操,但是这个功曹以为现在天下已乱,不应再迫害天下英雄豪杰,就向县令说:“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为曹操说了个情,县令便把曹操给放了。到了后世的小说家手里,把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颠倒了一下,又把那个县令说成是陈宫,这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信。

就这样曹操侥幸逃离中牟向家乡谯县赶去,于这年十二月份到达离谯县不远的陈留郡。

为何曹操会在陈留停下来?这表明曹操此时谋大事的决心已定,陈留在当时是数得上的大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陈留郡太守张邈,原来和曹操、袁绍都是好友。陈留郡隶属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又是士大夫集团中反对董卓比较积极的人物。因此,在曹操抵达陈留之后,就允许曹操在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宁陵西南)一带招募军队,以待进讨董卓。

曹家本来就有一部分财产在兖州境内,曹操就把家产拿出来作为招募和训练军队的费用。驰报附近郡县,然后招募兵士,竖起招兵白旗,上面写有“忠义”二字。没有几天,应募的人纷纷而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谯县的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

曹仁,字子孝,从小就喜好弓马打猎。他看天下已乱,结纳一些青年,有一千多人,辗转于淮、泗之间。曹操在陈留准备起事,他便同曹洪(字子廉)一起率领家兵来到曹操帐下。

夏侯惇,字元让,是汉初大将夏侯婴的后代,以有刚烈之气闻名于世。夏侯渊,字妙才。曹操少年在家时,行为不检点,犯了案,夏侯渊代他承担重罪,曹操又设法营救他,得免于难。他俩来到曹营后,曹操格外高兴。

还有曹操的侄儿曹休、曹真,也成了曹操的亲兵爱将。曹休,字文烈,十多岁时丧父,随母亲渡江到吴地求生。听说曹操起兵,改名换姓从江东来到荆州,又北上投归曹操。曹操对左右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曹真,字子丹,因其父曹邵为曹操回本州郡(豫州沛国)募兵,为豫州刺史黄琬所害。曹操把曹真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曹真勇武善射,曹操让他和曹休一起统管亲卫军“虎豹骑”宿卫。此外,还有族外人来投归,著名的是东郡卫国(今山东范县西)人乐进。乐进,字文谦,形貌短小,很有“胆烈”。曹操以其为帐下吏,成为侍卫亲信。曹操还派他回本郡去招募军队,得一千多人,曹操以其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

有了这样一支几千人的武装力量之后,曹操便正式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号,正式登上了汉末群雄割据的历史舞台。

忠心报国的曹操与各怀鬼胎的群雄

曹操陈留起兵的同时,袁绍已到河北,董卓还想笼络他,派他做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袁绍怎会答应,在河北说动冀州牧韩馥,并联络关东(函谷关以东)州郡,于190年正月共同声讨董卓。相应的州郡共有十七处之多各路人马,多少不等。因为袁绍家世显赫、声望最高,大家便推他做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其他将领,都由他以朝廷名义授予官职,曹操被授予奋武将军。

盟会上,众将领都慷慨激昂地发誓,决心同盟除暴,兴复汉室。盟会毕,杀牲祭祀,欢宴三日。袁绍遂安排各路人马,袁绍跟河内(今河南武陟)郡长王匡驻军河内;冀州州长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障)负责后勤粮供应;豫州(今河南)刺史孔佃驻军颍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长张邈、张邈弟广陵(今江苏扬州)郡长张超、东郡(今河南濮阳)郡长桥瑁、山阳(今山东金乡)郡长袁遗、济北国(今山东长清)宰相鲍信全部屯扎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后将军袁术则驻军鲁阳(今河南鲁山);曹操一军虽有五千人左右,可是因为没有地盘,在给养诸方面,不得不受陈留郡长张邈的接济,在指挥上,也不得不受他的节制,因此也驻扎在酸枣。一时天下英雄豪杰,都心归袁绍,只有鲍信告诉曹操:“智谋不是为每个人都有,能拨乱反正的是你,才干如果和地位不相称,即使强大,最后也一定倒毙,难道是上天派他们下来为你开路的吗?”

关东联军建立的消息传到京城,董卓惊恐万状,他一面调集重兵加强防守,一面不顾朝中大臣反对,准备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董卓把洛阳城里所有富豪,集中到一起,扣上个罪名,全部处死,然后没收他们的财产,再把洛阳全城百姓,共数百万之多,驱逐前往长安。

洛阳到长安距离三百五十公里,要穿过崤山、华山,道路险恶。董卓命步骑兵在后逼迫,人们互相推挤践踏,饥饿时更互相掠夺,沿途堆满尸体。董卓自己留守洛阳,纵火焚烧皇宫、政府官舍、民宅。豪华盖世的首都洛阳,成为一片焦土,周围三百里以内,房屋全毁,鸡犬不留。三月五日,汉献帝刘协抵达长安。这时董卓还没有到,政府大事小事,都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暂时屈意事奉董卓,董卓则十分信任王允。董卓因袁绍起兵,便杀了他的叔叔太傅袁隗、太仆(交通部长)袁基及其他袁家老小,连怀抱中的婴儿都不放过,一共五十余口。

董卓坐镇洛阳,堵击关东军,当时关东军人数虽多,但各路军阀的首领多数是热衷于割据称雄的大豪强,相互之间的联络薄弱,又都惧怕董卓的凉州军团强悍,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各怀异心,谁也不愿带头出击。

曹操见皇帝西行,认为机不可失,要求联军立即出兵,他说:“我们发动义兵,诛杀暴徒,大军已经集合,还有什么迟疑?假如董卓利用皇帝权威,困守首都洛阳,向东征讨,虽然暴虐无道,对我们也足以造成大的伤害。而今,焚烧皇宫,劫持天子,四海之内,无不震动,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上天灭亡董卓的时候已到,大家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

曹操说了半天,可无人响应。曹操见这些人只会饮酒娱乐,成不了大事,当夜,便召集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等商议,决定单独出兵。

曹操率领本部军队从联军大本营酸枣出发,向西进击。张邈只派卫兹随同前往,各路军中只有鲍信、鲍韬响应曹操,配合作战。董卓派大将徐荣领兵迎战。双方在荥阳汴水岸边相遇。徐荣军队是久经沙场的凉州骑兵。曹操军队是由新兵和宗族宾客组成,缺乏作战锻炼,数量又少,结果被打败,士兵死伤很多,卫兹战死沙场,鲍信受伤,鲍韬也战死。曹操还为流矢所中,坐骑也受了重伤,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同意。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曹操。”于是曹操乘马逃脱。他来到汴水岸边,水深不得涉过,曹洪又沿河找船,终于找到一只小船。乘船过河后,曹操回到大本营,考虑到兵员大量减少,他立即派曹洪回家乡一带募兵。

正当曹操与徐荣血战时,在联军大本营中的关东诸将,却每日置酒高会,把讨伐董卓的事置之脑后。曹操对此非常气愤。他对张邈等人说:“各位如果能采纳我的计划,大事必成。请袁绍率河内部队,进逼孟津,酸枣的军队据守成皋,控制敖山--粮草所在地封锁辕山岭(今河南偃师南)、太谷口,掌握外围险要,然后请袁术率南阳部队,攻击井水、析县(今河南内乡县),直入武关(今陕西商县内),威胁三辅。各军兴筑高大坚固的城堡,严密防守,不跟凉州军团作正面冲突,而只派出游击部队,展示反抗力量的优越形势,静待董卓内部变化。我们名正言顺地讨伐暴逆,可以立即决定胜负。而今,联军用正义号召天下,却迟疑不肯前进,使天下失望,我为大家感到羞耻。”

然而曹操的计策对这些不思进取的诸侯来说,不啻为白费口舌。曹操遂对这些联军将领感到绝望。他知道自己的军队损伤太多,必须整补。于是就和曹洪、夏侯惇等前往扬州、徐州(今安徽及江苏)等地招募新兵。在扬州刺史陈温、丹阳(今安徽宣城)郡长周昕的支持下,招得四千多人。不料到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集合时,新兵发生叛乱,火烧曹操的营帐。曹操亲手杀死了几十人,从大火中冲杀出来。但新兵已大半逃散,决心跟随曹操的只有五百多人。后来在县(今安徽宿州西南)、建平(今河南夏邑西南)两地又重新招募到一千多士兵加上曹洪的家兵和汴水之战剩下的士兵,共三千余人。曹操带着这支部队再度北上,这次他不再到酸枣和兖州军一起集合了。索性渡过黄河,赶到河内,直接去受盟主袁绍的指挥了。

不久,酸枣粮草告尽,各军拔营星散,同时内讧又起。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郡长桥瑁,互相仇视,终于刘岱火并了桥瑁,派王肱去东郡当郡长。曹操率军驻扎在袁绍处,受到袁绍的款待,他向曹操征求意见说:“如果我们讨伐董卓不能成功,那么可以向什么地方发展势力呢?”

曹操没有回答,反问说:“您的打算如何呢?”袁绍说:“我想南面据守黄河,北面凭借燕、代(今河北北部及山西东北部),兼有戎狄(指乌桓)之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回答说:“我想依靠天下的智力,用正道统御他们,这就无往而不胜了。”

袁绍没有重视曹操的意见,心中另有计划。到了年底,袁绍提出了一个另立皇帝的方案,同曹操等人商量。原来,袁绍害怕与董卓势力硬拼,对自己不利。便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理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宗室贤俊”的幽州牧刘虞为帝,并且已经私自刻下皇帝的玉玺,派人去幽州见刘虞劝他称帝。这种做法曹操认为不合适,他认为:董卓的罪行天下皆知。同盟举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己方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幼弱,受制于奸臣董卓,还没有像昌邑王那样破坏汉家制度的罪过,凭什么要废掉他呢?如果把他废掉,别人也可以效仿,另立他人,那天下就会更不安定了。真的要这么去干,那就请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好了。

皇帝是面南而坐的,臣下要面北朝见皇帝。向刘虞称臣要面北。同时幽州又在北方,这样“北面”就含一语双关之意。“西向”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

袁绍得不到曹操的支持,就向其堂弟袁术求助。谁知袁术自己想当皇帝,怕立刘虞对自己不利,因此竭力反对,而刘虞本人又坚决拒绝袁绍、韩馥要拥他当皇帝的要求,袁绍等只好作罢。

事后,冀州州长韩馥,眼看天下英雄豪杰,都归附袁绍,妒火中烧,便暗中减少粮草供应,打算使袁绍的部队因饥饿而离散。正好,韩馥部将鞠义叛变,韩馥讨伐,反被击败。袁绍就跟鞠义结合,之后又联络幽州降虏校尉公孙瓒南下进攻冀州,乘机胁迫韩馥让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据河北,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从190年到191年,形势逐渐发生变化。原来在讨伐董卓名义下暂时联合起来的关东豪强,这时已完全转入混战状态。各路将领你争我夺,自相残杀,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混战,加上之前的董卓迁都之乱,造成了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产的极大破坏。

除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军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主武装集团也割据一方,各自发展势力。

到建安二年(197)以前,各地区的主要武装割据势力是: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

张绣占据南阳(今河南西南部)。

袁术占据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南部、长江下游北部)。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刘表占据荆州大部分(今湖北、湖南)。

刘焉、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

董卓、李、郭汜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这些割据一方的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而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的曹操,在其中无疑力量较为弱小,他在时刻准备着扩充自己的实力。 WLary8UZM+REP61qBKPjVMyKKSHnNPa2RX1Sci9LvL2KgU1t5GpXKQ/oC8XKeC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