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血拼到中宫

武则天如愿以偿,回到了皇宫。唐高宗李治对她疼爱有加。武则天不满足于只做普通的妃子,她要做后宫的主宰。于是她一步步施展周密而毒辣的手腕,终于将王皇后、萧淑妃打败,并突破层层阻力,成功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入主中宫之后,武则天开始积极干预政事,逐渐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此时恰逢高宗李治有病在身,武则天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与高宗并称“二圣”。此后武则天接连废黜两名太子,扫清了阻碍自己掌权的各种势力。

触底反弹

见到李治后,老天又一次帮助了武则天。当时李治的皇后王氏,是李世民为自己儿子挑的媳妇。既然是父母包办婚姻,一定是有目的,而且可以肯定是出于政治目的。皇帝自己的大事也不一定能自己做主,特别是皇后的人选。王氏的家族兼顾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豪杰集团,这两个集团对于唐王朝来说属于上层建筑的核心成员,所以政治联姻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从这个层面来看,李治与王氏结合并不是以两人的意愿为基础的。再加上王氏无论从相貌还是魅力来讲,都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中意的对象。更为致命的是王氏没有儿子,这可是能否能够保住皇后之位的关键因素。

这时的李治更加宠信萧淑妃,一个美丽、善解人意的小老婆,而且萧淑妃还生了一个儿子,四皇子素节。李治的长子、次子、三子的生母出身都不高贵,也不十分受宠。素节聪敏过人,深得李治钟爱,甚至有立为太子的倾向。李治往萧淑妃宫中跑得多了,王皇后自然受到了冷落。这种冷落时间长了,对于王皇后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危机。皇帝身边的枕边风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长此下去,说不定哪一天王皇后就成了王淑妃,萧淑妃则成了萧皇后。所以王皇后非常着急,她知道不能坐待这一恶运的降临,必须反击。

当她听说李治和武则天见面的消息以后,知道李治仍然对武则天旧情难忘。从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个坏消息,自己又多了一个情敌。可是王皇后并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她想利用武则天来离间李治和萧淑妃的关系。如果武则天得到了李治的宠信,而冷落了萧淑妃,她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王皇后的眼里,武则天对自己的威胁要比萧淑妃小得多,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宫中人,李治再宠信也不可能立她为后的,可能这时候的王皇后真的有点儿失去了理智。

于是王皇后悄悄派人去感业寺找到了武则天,让她偷偷蓄起头发。武则天看到了希望,只要是能离开感业寺,她就有了新的希望。接下来王皇后向李治进言是否可以让武则天回到宫里。李治一听,正中下怀,心中还暗自感激王皇后。约在永徽三年(652),武则天被接回了宫中。虽然青春年华一逝不复返,但是回到皇宫就是新的开始,这次武则天真算是触底反弹了。

此时的武则天已近而立之年,心思更为缜密,城府也更深。对于王皇后的用意,她心知肚明,因此入宫后便千方百计取得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经常向高宗称赞武则天的贤德。而李治也对武则天宠爱有加。并且武则天还为李治生下了儿子李弘和李贤,上天又一次眷顾了武则天。有了儿子这个政治资本,李治可以补偿武则天了,封她为地位仅次于皇后、淑妃的昭仪。虽然当时也有不少人反对,但是鉴于武则天确实对李氏王朝有贡献,封授昭仪的事情也就这样实现了。

联盟瓦解,反目成仇

眼看着武则天地位一天天地提升,王皇后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又有了新麻烦。至于萧淑妃,自从武则天来了,突然就失宠了,怒火中烧。于是两个原来水火不容的情敌摒弃前嫌,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武则天。武则天也深知在宫墙内的争斗是残酷的,束手待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想着法儿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双方都在李治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而李治这时候已经被武则天摄取了魂儿,对于王皇后的话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更加厌恶王皇后。

看着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王皇后求计于自己的母亲柳氏,母亲却给她出了一个巫蛊的馊主意。巫蛊这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历来为皇家大忌。后来有人告发了王皇后的行为,李治得知后非常气愤,想废掉王皇后。幸好这时候王皇后身后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废了王皇后等于给这些高级官员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长孙无忌等人力劝李治改变主意。看着老爸留下的这些顾命大臣声嘶力竭地保护王皇后,李治也就暂时搁置了废后的想法。

而事情是不会这样结束的,斗争只有一个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武则天很清楚这个道理,只要自己不做后宫之主,就随时有被清洗的可能。

滴血皇后路

为了离间李治和王皇后之间的关系,武则天可谓想方设法。当时,生下长子李弘不久,武则天又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被李治视为掌上明珠。一天,王皇后去探视这位襁褓里的孩子,玩耍一番后,离开了。等到李治来了,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大惊失色,连忙问谁来过,宫人告诉他王皇后来过。而武则天也闻讯赶来,看到女儿已亡,顿时痛哭流涕。李治马上认定是王皇后出于妒忌,把小公主弄死了。李治实在无法忍受这个“恶毒”的女人,废王皇后立武则天重新提上了议事议程。

后世多认为是武则天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嫁祸于王皇后,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废后这样的大事,只有用极端的方法才能实现,在那种险恶的环境里,稍有仁慈,自己就有可能出局。武则天这样做也是促成废后的重要因素,实现她个人目的的手段。

李治向大臣们提出了废后的四条理由:一不能生育;二心胸狭小;三无法与人相处;四刻毒。条条理由充分,就等大臣们发表意见了。对于此事,当时大臣们分为三派:支持派、反对派、弃权派。

武则天知道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反对派势力最大,要想和他们抗衡,除了搞定李治,还要在大臣中安插自己的人。此时李义府跳了出来,成为支持派的急先锋。这个李义府人称“李猫”,是个面善心狠的人,“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他。当时李义府和长孙无忌长期不和,长孙无忌准备将他排挤出京师。但是李义府揣摩出李治和武则天的想法,废后也要有人提出来啊,于是上表李治请求立武则天为后。李治大喜,急忙提升李义府的官职。武则天也感觉到李义府这股势力可以拿来与长孙无忌等人较量,也就对他极尽拉拢。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很快投靠到李义府门下,成为了坚定的支持派。

为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李治将大臣召集起来商议废后之事。反对派的褚遂良先表了态:“陛下想换皇后,可以选择名门望族的女子,没有必要选择武昭仪。她侍奉过先帝,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回避这个事情。如果非要立武昭仪,后世会怎么评价您呢?希望陛下三思。”话不多,一针见血,立武昭仪没门儿。

此话一出,结结实实地戳在武则天的痛处。当时躲在帘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直喊:“为什么不杀了这个老家伙!”朝堂气氛顿时一变。李治让人将褚遂良拉出去,长孙无忌等人力阻,李义府等人也没闲着,与反对派激烈地争吵着。一时间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估计当时李治头都大了。

有一个人一句话没说,冷眼看着双方打得热火朝天,这人就是重臣李世。李治非常纳闷李世为什么不表态。随后李治留下李世单独问话,想看看他的真实态度。对于这位老臣来说,他的态度对事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李世早就看出废王立武是早晚的事情,之所以不表态只是想坐等事态的发展。既然李治亲自问自己的态度,李世很油滑地说:“陛下家的私事,何必去问外人!”多清楚明了又多么含混不清,要是废后真是私家事儿那早就解决了,但是又真是私家事儿,李治你自己看着办,我不管,这就是李世的态度。

听完李世的话,李治茅塞顿开,是啊,是自己家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和大臣们商量,是我换老婆又不是他们。于是李治让许敬宗放出话去:“就是农民多收了几斗粮食都想换老婆,我是天子,改立皇后的事情别人就不要议论了。”废后的事情朝着武则天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一个月后,也就是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李治以王皇后、萧淑妃诽谤武昭仪为由,将两人废为庶人,禁闭在冷宫,两人的亲属全部流放岭南。六天后,十月十九日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由李世等人主持皇后册封大典。这年武则天32岁。武则天经过十多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了手段毒辣、雷厉风行的皇后,这里面的滋味只有她一个人知道。但是她入主中宫的梦想总算是实现了,接下来她可以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

复仇的火焰

等到武则天顶着压力当上了皇后,就开始铲除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她这样做除了政治需要,还有发泄自己私怨的目的。

首先,在册立武则天的同一天,李治下诏将褚遂良贬为潭州(治所为今湖南长沙)刺史。当时南方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就是褚遂良反对武则天的下场。但是武则天认为对褚遂良的处罚还不够,还不能让她吐气。到了显庆二年(李治于656年改年号为显庆),又将褚遂良贬为桂州都督,到广西桂林做地方官,这是当时一种流放形式。而褚遂良对待这种惩罚的反应就是不说话,也就是不承认自己做错了。而武则天却是非要这位老臣自己承认错误。看着褚遂良连贬两次官还是态度强硬,武则天又让李治将褚遂良贬到爱州,这地方已在今越南境内。褚遂良实在是受不了那里艰苦的环境,终于肯求李治看在自己有拥立之功的份儿上让自己回老家终老。武则天看到这样的求饶奏章,才心满意足,不再迫害褚遂良,但褚遂良最终还是死在了爱州任上。

接下来就是长孙无忌这个难啃的老骨头。不但是托孤之臣,而且长孙无忌的势力也盘踞大唐朝廷,想搞倒他只有依托他事将其置于死地。先是由许敬宗等人将阴谋夺权的大帽子扣在了长孙无忌的头上,并强抓胡拽地把矛头直指长孙无忌,再加上武则天的枕边风,李治终于对自己的亲舅舅下手了。高宗李治下诏罢免长孙无忌的太尉官爵,流放黔州,对长孙集团的其他成员予以重罚,并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审讯长孙无忌谋反之案。许敬宗害怕长孙无忌翻盘,指使人逼长孙无忌上吊自杀,案件最终得以盖棺定案,长孙一族的势力就此消亡。

而心狠手辣的武则天也没有放过原来的情敌王皇后、萧淑妃。一次,李治想起了王皇后、萧淑妃,就去冷宫看望两人。当时两人的处境极为艰难,宫门让武则天派人全部堵死,只留下一个小洞送食物,李治只好呼喊两人。王皇后、萧淑妃在里面听到了李治的声音,知道皇上来看望她们,顿时悲喜交加。对于她们来说,这是一个逃出地狱的最好也许也是唯一一次机会,连忙哭着哀求李治将门打开,让她们重见天日。李治看到两个花朵般的女人沦落到这步田地,也心痛不已,于是答应王皇后和萧淑妃,一定马上想办法将两人救出。武则天得知此事后,痛下杀手,生怕两人能够咸鱼翻身。她立刻命人将王皇后、萧淑妃两人各杖一百,并将两人砍去手足,投入酒瓮。因为酒精消毒的原因,王皇后、萧淑妃没有立即死去,而是饱尝了酷刑之苦后才死。萧淑妃临死前发誓将化身为猫,报复武则天。武则天也心有顾忌,自此宫中不准再养猫,并改王皇后为蟒氏,萧淑妃为枭氏,以表达自己对两人的憎恨。

这时的李治只有眼看着武则天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却一点不敢与她对抗,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也许是个人性格,也许是武则天的强势。无论是什么原因,反正李治对于武则天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窝窝囊囊地做着皇帝。而武则天又顺便把原来的太子李忠贬为梁王,把自己的儿子李弘推到了太子的位置上。

“二圣”巡幸洛阳

在打击了反对自己的旧势力后,武则天继续培养自己的势力。李义府、许敬宗成了武则天的心腹,谁叫人家在立后方面有功劳呢。其他大臣看着武则天主事基本上成定局,连忙也向武则天靠拢,谁也不想吃眼前亏。而到了显庆四年(659)十一月,为了向天下示意政局稳定,李治和武则天宣布要离开长安,巡幸东都洛阳。因为洛阳位于中部,而为了防止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多数的中央军队都集中在长安,到洛阳就离自己的部队远了。李治和武则天这样做想表示两层意思:一是边境已经太平了;二是即使离开军队也不要紧,因为政权牢牢地掌握在手里,根本不用怕。

说到边境,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李治和武则天处理与邻国的关系这件大事。李世民时代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而东突厥被李世民纳入大唐领土,只有西突厥威胁着唐朝西部边境安全。李世民扶持的原西突厥将军阿史那贺鲁已经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派。长孙无忌执政期间采取保守态度,疏于对西域大片领土的管理,造成阿史那贺鲁处于半独立状态。而后阿史那贺鲁出兵击败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自称为沙钵罗可汗,不听唐朝号令,企图称霸西域。李治和武则天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在掌握国家大权后,显庆元年(656)李治以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率苏定方等西征阿史那贺鲁。为了表示平定西部叛乱的决心,李治亲自为他们送行。而这次出兵虽大败阿史那贺鲁,但是并未巩固战果,使阿史那贺鲁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程知节也因为作战不利,被免职不再参与战事。第二年,李治又派苏定方再伐西域,这次战果空前辉煌,不但擒获了阿史那贺鲁,还将整个西域收入大唐版图。为此,李治在恢复原来“安西四镇”的基础上,将安西都护府迁回龟兹城,还设置了池、昆陵两个都护府,突厥的势力再也无法染指中原腹地,这就消除了对唐朝的威胁。

而李治和武则天的巡幸洛阳就是在此背景下举行的。这次去洛阳武则天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回到老家并州显摆显摆,当了皇后自然要回去,“衣锦还乡”啊。在洛阳住了两个月,李治和武则天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并州,并在那里接见了武则天的亲族。为了满足武则天的虚荣心,李治特别下诏并州妇人八十岁以上的授予郡君,相当于四品官的待遇。虽然那时候能活到八十岁的人不会很多,但是这是一种显示,有皇后罩着,老家的人民等着享福吧。

这还不够,武则天自从入宫以后就没回过家,这次总算回来了,可要好好住一段时间,结果这一住就是小半年。不过乐极生悲,等到他们回到洛阳没过多久,李治就突然中风。李治头昏眼花,甚至到目不能视的地步。为了能让李治康复,免受旅途颠簸,“二圣”竟然留居洛阳长达两年半。

而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政务繁忙,李治实在招架不住,就让武则天代为审阅裁决。武则天也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将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李治信任。到了后来,李治甚至将政务完全交给武则天决断。这对于武则天来说又是一次天赐良机,既熟悉了国家大事又得到了李治的信任。可以说就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磨炼,为武则天日后处理军机大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李治身体稍好以后,“二圣”回到长安,武则天认为李治患病与受潮有关,就下令重修了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帝后二人只好暂住温泉宫(位于西安骊山),并由11岁的太子李弘监国。而11岁的孩子懂什么,还是武则天主事处理。

废后计划流产

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快40岁了,美人迟暮,容颜渐改。李治有点厌烦了。别看李治身体不太好,可是好色的心一点儿没减。他和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及其女儿都发生了关系,还想封韩国夫人的女儿为嫔妃。武则天这种嫉妒心非常强的人怎么容得下他人与自己争宠,就是自己的亲姐姐和外甥女都不行。就这样,武则天派人杀了自己的姐姐,还让方士使用蛊惑之术,希望自己青春永驻,能够专宠。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个叫王伏胜的太监将这件事情报告了李治。

李治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召来上官仪商量对策。上官仪是个老臣,非常看不惯武则天把持朝权、凌驾皇帝之上的行为,就对李治说:“皇后专横放肆,让国人失望,请陛下尽快废后。”李治这时候来了精神,也感觉到武则天做得有点过分,就让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但事情不是李治想象的那么简单,武则天的心腹遍布宫内外,立即有人将此消息报告了武则天。这对于武则天可是千钧一发之际,稍有迟疑,可能几十年的努力就付诸东流。武则天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必须把李治拿下才能躲过这一劫。于是,她立即赶往李治住处。诏书还未发出,武则天已经出现在高宗面前,鼻涕一把泪一把地为自己申辩,还声色俱厉地质问李治为何这样绝情。刚才还理直气壮的李治,一看到武则天来了,立马没了脾气,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没办法,李治只好把所有责任都往上官仪身上推,说是上官仪叫自己做的,这下可苦了上官仪。不久,武则天就授意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合谋造反,结果三人均被处死。而上官仪的家眷也一起被罚为奴婢,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就这样进宫为奴,她和武则天的故事那是后话了。

武则天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个险关。从这件事情来看,李治对武则天已经不再是宠爱这么简单,已经从爱变成了怕,惧怕武则天而不敢与之对抗,再加上身体虚弱的原因,李治逐渐被架空了。从此以后,李治和武则天两人共同召见大臣,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泰山封禅盛典

上面谈到了大唐西部边境突厥的威胁已经解除,可是东部边境还是危机暗伏。当时唐朝东边主要是朝鲜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个国家,他们虽然对大唐进贡称臣,但是彼此之间战火不断。当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大败而归。李治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超过父亲,几次想征讨高句丽,武则天则从大局考虑,力阻李治远征。没过多久,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入侵新罗,新罗招架不住,向大唐求救。李治和武则天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人率兵攻打高句丽,获得大胜。显庆四年(659),苏定方等率军水陆并进,一举灭亡百济,设五道三十七郡。次年,唐军对高句丽进行了大规模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班师回国。龙朔元年(661),百济王子高丰在日本的帮助下复位,联合日军围攻百济的唐军。李治派刘仁轨支援,并联合新罗军打败百济、日本联军,百济境内皆平。

在这样一系列的胜利面前,使李治和武则天威望大增。借助这一机会,武则天极力鼓动李治去泰山封禅。在古代封禅不是一般的事情,必须功高德崇的君主才有封禅的资格,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创造千秋伟业的帝王举行过封禅。而李治和武则天认为天下太平、民众丰衣足食,足可以封禅泰山。664年,李治宣布改元“麟德”,并定于麟德三年(666)年初举行封禅大典。

到了麟德二年(665),武则天和李治到洛阳,命李世、许敬宗为检校封禅使,准备封禅事宜。所有皇亲国戚都在洛阳集合,而各州都督、刺史在泰山聚集。李治和武则天带领一干人等向泰山出发,其他附属国如新罗、百济、高句丽、日本以及回鹘、天竺等国使臣也向泰山云集。

到了麟德三年正月初一,封禅大典正式开始。由李治主持禅礼初献,武则天进行亚献,最后由越国太妃燕氏主持终献。武则天也就成功历史上第一个主持亚献的皇后,彰显了自己的文德武功和超一般的政治地位。大典后,李治改元为“乾封”,所有三品以上官员爵升一等,四品以下官员位加一阶。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李治、武则天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整个封禅告一段落。通过这次封禅活动,不但满足了李治的需要,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武则天的地位和个人威望。

与此同时,武则天对于自己的亲信李义府的行为也感到深恶痛绝。李义府权势滔天,做尽坏事,只因拥立武则天有功,而非个人能力所致。李治也越来越看李义府不顺眼,碍着武则天的面子又不好发作。武则天皇后的位置已稳,李义府这条走狗的利用价值也不大了。善于利用政治手腕的武则天不失时机地依托其他大臣的揭发将李义府流放隽州,使得上下朝臣大为鼓舞,获得了民心,同时也为进一步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麟德三年(666),高句丽发生内乱,新国王男生与其弟男建、男产发生矛盾,男生向李治求助。李治任命李世为总指挥,与薛仁贵等将一起进攻高句丽,并在鸭绿江江畔将高句丽主力歼灭。乾封元年(668),唐军攻下平壤,灭亡高句丽,完成了李治梦寐以求的功业。

武氏一族的烦恼事儿

就在李治和武则天享受伟业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一个个坏消息传来。首先西面吐蕃的势力有往东扩展之势。当时吐蕃与大唐关系紧张,围绕掌控丝绸之路的问题,经常有所摩擦,特别是吐蕃进攻吐谷浑带来了双方直接的军事较量。咸亨元年(670)吐蕃对西部地区的进攻,导致安西四镇几乎全被占领。李治派出薛仁贵率领20万大军与吐蕃作战,结果全军覆没,使得大唐不敢再对吐蕃用兵。另外一个坏消息,是对武则天个人的。她的母亲杨氏去世,享年92岁。这对武则天来说真是天大的坏消息,为了安抚武则天,李治宣布废朝三日,追赠杨氏为鲁国太夫人,按国葬规格安排葬礼,并追认武则天的父亲武士为太尉、太子太师、太原郡王。武则天家族也算是因祸得福,成了具有亲王身份的贵族。

虽然都追认完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武氏的接班人。武则天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因为不是一个妈生的,二武在过去没少欺负武则天三姐妹和母亲杨氏。武则天为了出这口恶气,把二武流放了。把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改了姓,当做武家传人,叫武敏之。可是这个武敏之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过分溺爱的环境造就了他桀骜不驯、放纵不羁的狂野性格。世间的道德和伦理在他看来都是可笑的教条,都可以任意践踏。这样的人当武家的继承人一定是不行的,于是武则天就借故将他流放了,而后武敏之自缢身亡。可是武家还是没有继承人啊,没办法,咸亨五年(674)武则天只好让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回来,命武承嗣世袭周国公,封武三思为右卫将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则天已经动了想长期霸占最高权力的野心,因为这时许敬宗等原来的近臣已经死的死、老的老,培植自己的新势力才是关键。

而且在武则天一再要求下,为了进一步军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治宣布自称“天皇”,武则天自称“天后”,同时改元“上元”。据《资治通鉴》记载:“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就是“二圣”的由来,也是代表武则天时代的开端,预示着武则天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统治者。

母毒可食子

就在武则天逐渐掌握国家大权的同时,李治的身体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李治能感觉到武则天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害怕李氏江山断送在一个女人的手里,所以将希望寄托于自己与武则天所生的儿子身上。

当时的太子李弘,是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子。之所以为他起李弘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渊源。“李弘”是道教的谶语。在天下大乱的南北朝时期,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道教于是在全国流行开来。为了收揽人心,道教宣传说太上老君只要来临人间,天下就会太平。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什么时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老君出世了。武则天从小熟读文史,熟知这个事情,她也一直相信道教的神力。给儿子取名李弘,就包含着她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希望将来孩子可以当上皇帝,而且开创太平盛世。

早在显庆五年(660)李治中风偏瘫后,就想早点把权力移交给李弘。他还曾派人将《政典》一书交予李弘,让他学习。后来他与武则天去东都时,就留李弘在长安监国。这种意图很明白,早让李弘接触一下政事,做好接班的准备。而李弘也很清楚父亲的意图,再加上他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处世周全、为人善良,如果能成为一国之君,对于唐朝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可是,有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母亲,李弘又是悲哀的。武则天看到李弘渐渐明白了事理,很可能取代自己的位置,便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李弘可能真的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不清楚母亲到底需要什么,因此屡屡惹怒自己的母亲。

一次,李弘发现自己同父异母的姊妹--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长期禁闭在宫中。而她们被幽禁主要是因为两人是萧淑妃的孩子,武则天痛恨萧淑妃,因此也迁怒于她的两个女儿。心地善良的李弘觉得两人非常可怜,就利用监国的身份请求李治将她们放出嫁人。武则天知道此事后,觉得李弘是有意和自己对抗,于是就将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许配给地位低下的近侍,给了李弘个没脸。这件事情成为了母子二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其实真正的原因却是武则天害怕李弘当了皇帝,自己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上元二年(675),年仅22岁的李弘去世。关于他的死,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毒死了他,另一种说法是病死。但是不管哪种说法,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武则天不希望这个儿子以后当皇帝。李弘死后,李治非常悲痛,追赠他为孝敬皇帝,并修建奢华的陵墓表达对儿子的哀思。李弘也成为唐朝第一个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

李弘死后,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成为太子,即后世熟知的章怀太子。李贤也是一个秉性聪慧的孩子,比起李弘来可能更加出色。当年李弘监国时,李贤就曾帮忙处理政事。所以李治对李贤非常满意,也期盼他能够尽快成熟起来,好担当重任。上元三年(676)李贤担起了监国的重任。监国期间,李贤似乎没有太突出的政绩,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召集一批学者给《后汉书》作注,并呈送给李治和武则天审阅。虽然他的注释成为后世许多历史文献的重要参考,但是武则天当时看后却对李贤的印象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后汉书》中多描述外戚和宦官争权,武则天感觉李贤这样做是为了提醒李治大权旁落的危害,也在暗示武则天本人。

有了这样的想法,武则天自然对李贤有了猜疑和隔阂。武则天有一个宠臣叫明崇俨,此人为术士,善于符劾役鬼之法,深得武则天信任。他看出武则天对李贤有猜疑之意,立刻用咒语的形式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贤的弟弟李显)貌像太宗皇帝。”接着又说,“相王(李贤的小弟弟李旦)最贵。”武则天和李贤听到这些流言飞语,相互警觉起来。此后,武则天给李贤送去《少阳正范》和《孝子传》,《少阳正范》就是做太子需要注意的事项。李贤接到这两本书后,立刻明白母亲对自己不信任,是在警示自己。但聪明的李贤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保全自己,他竟然派人将明崇俨杀死,这下可激怒了武则天,也使她萌生了再废太子的想法。

调露二年(680),有人告发李贤沉迷声色,武则天于是抓住机会,立即组成了“专案组”进行调查。不幸的是,在对太子府进行搜查时,竟查获了铠甲数百领。在那时候,私藏武器装备可是重罪,往往会和谋反联系起来。李贤私藏铠甲,自然就和谋朝篡位搭上了关系。武则天这次算是抓到了真凭实据,一顶谋逆的大帽子扣在了李贤的头上。虽然李贤百般辩解,但是始终无法洗脱罪名。李治想保护李贤的努力也付诸东流。八月,李贤被废黜为庶人,迁往巴州居住。后来,弟弟李显被武则天废除帝位后,武则天又派人逼迫李贤自杀。武则天能对自己的儿子一再痛下杀手,都是权力欲在作祟。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为了权力,人却能够不顾亲情演出食子的悲剧,真是让人感慨政治斗争的残酷。

但是太子的位置可不能空着,这样于国不利。同年李治和武则天又将三儿子李显(原叫李哲)推到了太子的宝座上。李显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太子,他与两位哥哥的才能显然是差了一大截。可以说李显在兄弟四人中算是资质最差的一个,与两个贤能的哥哥比起来,李显既无才学又无武艺,平庸无能,连相貌都不出众。这可能就是武则天要立李显为帝的原因吧。

开耀二年(682),李显喜得贵子,李治非常高兴,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永淳。而这时候,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正好这时候关中发生灾荒,长安缺粮,李治和武则天决定带领文武官员前往洛阳就食。次年,李治又改年号为弘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改年号。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683年12月27日),李治病死于洛阳贞观殿,享年56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太子李显继位,就是唐中宗,下诏次年改年号嗣圣,武则天升级为皇太后。 WK0512kmk6Cf+0NfsY+O+MnbiLMiN3F3eLnlXUNuOo8DkWU8eoCKEA7JK2Rro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