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史前人类(2)

文明初曦--文明社会的出现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漫漫长路上跋涉了许久,从渔猎采集到定居农牧,从粗糙石器到金石并用,从乱婚群婚到一夫一妻……文明宛如晨曦渐渐普照大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行、私有观念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随后国家的诞生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降临了。

社会大分工

在人类历史上,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最为长久。新石器时代末期金属器的出现使人类步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生产的发展速度大为提高。在适合农业种植的地区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而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地人的生计。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畜牧业与农业日渐分离,被称为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分工之后的两大产业迅速发展,社会积累随之增加,人们的生活需要也丰富起来,这些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铺平了道路。金属制造业、制陶、纺织、酿酒等手工业部门蓬勃兴起,交换开始频繁发生,不仅商品生产扩大,交换范围也日益在氏族内部的氏族成员之间逐步发展起来。这便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此时的产品交换已是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活动,最初的物物交换也逐渐改由通过中介物来进行。当氏族首领代表氏族对外进行交换时,他们往往借助职权首先将集体财产据为己有。接着,普通的氏族成员也随着交换的频繁而出现了日益激烈的贫富分化。

后来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诞生,与商业密不可分的货币出现,除了牲畜、贝壳等之外,金属货币问世。商业自然与物产的拥有直接相关,它推动了产品的私有化及私有制的发展,而且商业完全形成之时,正是原始公社解体之日,文明社会来临之日。

进步的奴隶制

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绝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私有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首领产生了私心杂念,奴隶制的发生也不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对战俘施用暴力的结果,而只是在剩余产品出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

不过,这时的奴隶制还很原始,具有鲜明的家内奴隶制(或家长奴隶制)的特色:奴隶主尚未完全脱离劳动;奴隶还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奴隶生产的目的还只是为了供给奴隶主日常生活的消费,而不是为了生产出卖的商品。比如希腊《荷马史诗》里的主要人物奥德修斯虽贵为伊大卡岛的国王,但他还经常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他的妻子帕涅洛皮也是每天从事妇女生产活动--织布。从《荷马史诗》里可以看到,在奥德修斯家里的奴隶也主要是家内奴隶。

提到奴隶制,我们都会义愤填膺,痛斥它的惨无人道,对奴隶深表同情。但在那个时代,“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地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奴隶制度代替了原始公社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当人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除了维持生命之外剩余的产品还极端微小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诚如恩格斯所言,这时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奴隶制这种大分工的形式才有可能。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里,大批的战争俘虏原先都被杀死,甚至,直到今天,生活于大洋洲某些地区的石器时代的遗民还保留着“猎取人头和宰食战败者尸体的原始习俗”。然而,自从私有制与奴隶制产生之后,战俘不再被杀害,而是被用做奴隶,用他们去从事生产劳动,这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战俘的存留可以说替社会保留了大批精壮的劳动力或生产力。奴隶主把大批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或作坊中去劳动,不仅能做更细的劳动分工以促进生产,而且还可组织规模更大的生产协作去完成更大的生产任务。比如,在古希腊和罗马的矿山中,在古埃及的水利工程--法雍水库的修建中,使用奴隶的数目竟多达数万人。他们所完成的巨大工程,是氏族成员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同时,奴隶在生产中分工协作,每人只从事一种专门的技艺,生产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而在氏族公社制度下,这样的分工是不可能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化的欧洲。”

国家的产生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剥削和压迫也相伴产生,奴隶与奴隶主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必然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而广大平民也经常起来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就逐步改变氏族机构的性质,建立了军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作为镇压奴隶与平民反抗的工具。这样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家总是在那些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和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产生国家的地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如果再加上以古代克里特半岛为中心的克里特文明、印第安文明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六大文明区”。这些地区最古老国家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告别了漫长的原始共产社会,而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社会;标志着原始公有制社会的结束与私有制社会的开端;标志着人类历史告别了野蛮落后粗野无文的原始时代,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到来。

各地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国家形成的途径多种多样。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曾经谈到国家形成的三种模式:在氏族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雅典国家,没有外力干扰;在原有的氏族成员(罗马人--贵族)和外来平民的斗争中产生的罗马国家;通过征服而产生的日耳曼人的国家。看来,只有雅典国家形成的途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文字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的发达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除了语言之外更为实用的交际手段,文字就逐渐产生了。文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劳动者世世代代在社会生产和实践中的共同创造,它经历了实物文字、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上的结绳记事就属于第一个阶段--实物文字的范畴;而图画文字阶段的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印第安人的“奥基布娃情书”,它用简单的图画来表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象形文字的出现显示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它是抽取事物的最重要的成分,用最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观念。其实,从文字发展史来看,只有到了象形文字阶段,才进入了真正的文字阶段,前两个阶段只是向真正文字的一种过渡。

全世界早期人类发明的象形文字有三大系统: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系统和中国的方块字系统。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前两种象形文字系统在公元前都已经转化为字母文字,而只有中国的文字现在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特点,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悠久而漫长的文化传统。

奥基布娃情书

据说,一个名叫奥基布娃的印第安人女子,曾用赤杨树皮当纸写过一封特殊的“情书”,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封情书全篇没有一个文字,全由图画组成。在情书的左上角画着一只奥基布娃的图腾--熊,左下角是她所爱人的图腾--泥鳅,道路用曲线表示,聚会的地方画了一个有人的帐篷,表示她在那里等候,帐篷旁边有三个“十”字,表示是天主教徒居住在附近,后面有大小三个湖沼。当她所爱的人收到这封“情书”后,便可以根据信中所指示的路线,顺利地找到自己的情人。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要求,它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推动了此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后世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 D2QhcCVy0v0Kn8QKhX6/sqa0NuxltG7feshJ00zZ5T4tXBS0QHnB2/zmxtsQZ3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