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史前人类(1)

蓝色星球--人类的故乡

浩瀚的宇宙布满了各色各样的星体,其间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她是那样平凡渺小,却承载着最为壮美的故事。生命之光在这里闪现,赋予了她独特的气质。她是成千上万不同生物的美丽家园,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她就是人类的伟大母亲--地球。

地球的年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珍贵,可是对于拥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来说,却是转瞬即逝。根据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推测,宇宙的诞生来源于一次百亿年前的大爆炸,而人类的家园--地球便是那次爆炸的产物。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质点。后来,这一质点发生了爆炸,于是宇宙的体积不断扩大,温度不断降低,物质密度逐渐变稀,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最初的宇宙中有许多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久而久之形成了星胚。地球星胚便是数以亿万计的星胚之一。它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着,不断壮大着自己。于是,原始的地球形成了。

最初的地球,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仿佛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一般。后来地球慢慢冷却,有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人们是如何了解地球的过去呢?这要得益于地质学家的研究。原来,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岩层,便是一部关于地球的历史书,地质学上称为地层。科学家通过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特别是对铀和钍两种元素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另外,岩层法和化石法也是测定岩石年代的重要方法。目前采集的最古老的岩石,是来自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在38亿年左右。而太阳系的尘埃,年龄都在45亿年至47亿年之间。

依照人类历史的划分办法,地球的历史被划分为5个“代”,它们的先后顺序是:太古宙(地球形成~25亿年前)、元古宙(距今25亿年~6亿年前)、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前)、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和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后三代又根据特殊的地质构造进行划分,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生命的庇护所

奇妙的星球何以能孕育生命的奇迹?古往今来,探寻生命源起的奥秘一直是人类热情不减的话题。在蔚蓝色的地球上,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生命形式类似于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但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原始生命的形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直到距今约5.4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中生代,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突然出现,古生物学上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此时的海洋里,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空前兴盛,紧接着大量的鱼类开始出现,海洋遂变成了鱼类的世界。后来,由于地球环境的改变和鱼类基因的变异,出现了一种能够爬行的鱼,它就是现代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与此同时,两栖类动物也开始出现,陆地不再是动物的“活动禁区”。陆地上的蕨类植物异常繁茂,且形态各异,有的甚至高达30多米。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就连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不例外。

从2.45亿年到66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爬行动物的时代,是庞然大物--恐龙的世界。此时,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祖先也已经出现。但在距今约6500万年时,发生了一次可怕的生物大灭绝,不仅统治地球长达1亿多年的恐龙绝迹,同样悲惨的命运还降临到了其他生物身上。经过这场大劫难,地球上约50%的生物属和75%的生物种销声匿迹。

进化之路--人类的起源和前身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追寻着: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女娲抟土捏人、普罗米修斯神以泥土塑人、哈奴姆神用陶土造人……每个文明的动人传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泥土紧密相连,这又恰似于“神创论”。而近代科学将进化论奉为圭臬,绘制出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完整图画。

攀树的猿群

本来古猿和人属于不同的科属,但是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之际,古猿却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它在体质结构的进化方向上既有可能发展为人,又有可能发展为猿,今天的人与猿大概就是由此分道扬镳。发现于埃及西南沙漠边缘法雍沃地的原上猿(距今约3500万年)、埃及猿(距今约2800万年)是这类古猿的代表,它们的体形大小如猫,栖居林间,跳跃自如。此外还有距今2300万年的森林古猿,它们与人相隔甚远,不过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祖先。

近似人类的古猿

攀树猿群之后的人的演进曾是研究的困境所在,学者们苦苦寻觅,却迟迟没有突破,“失掉的环节”何时能寻回?1932年,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的西姆拉山地发现了腊玛古猿,一时间风靡全球学术界,被认为是人科的最早代表,距今800万年到1200万年之间。腊玛古猿的突出特点是齿弓成弧形,吻部后缩,犬齿变小,这些特点已近似人类。

不过,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腊玛古猿的身份,而倾向于南方古猿的代表意义。距今约400万年到300万年的南方古猿所具有的人的特征更为明显,它们有纤细型和粗壮型两种,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小。人们倾向于认为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纤细种这一支逐渐演变而成的。

进化完成的人类

直立行走使猿的身体渐趋向人,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脊柱托住头部,使得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更重要的是,用手取食效率较高,扩大了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营养更加丰富,这样脑髓也随之完善地发展起来。大约距今300万年,人在继续进化中完全形成。

最早的猿人被称做能人,距今约200万至175万年。从1959年开始,考古学者先后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发现古人类化石及石器,这时期的能人脑容量为680毫升,要大于南方古猿,手指可以对握,肢骨与现代相近,还可以用石块制造石器工具。

晚期猿人即直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到20余万年前,最早的代表性化石是爪哇猿人,它们的脑容量已达750毫升至900毫升,头骨原始,而腿骨已接近人类,能直立行走。如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他们已经学会采集天然火种,并用火取暖、照明以及烧烤食物,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

以“尼人”最为著名的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到10余万年前,该化石最先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山洞中,由此得名。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十分相近,脑容量高达1350毫升,只是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特点。

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始于10万年前,在欧洲的代表性人种是“克罗马农人”,源于化石的发现地--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他们身材魁梧,脑容量达1600毫升,甚至超过现代人的平均值。北京的山顶洞人也属于晚期智人。从解剖学来看,智人与现代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考古资料证明,晚期猿人的化石分布比早期智人更为广泛,不仅在亚、非、欧三洲均有发现,而且美、澳两洲也有这类化石出土。看来,那时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和现代人类活动的地域基本一致。这样说来,到了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完成,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恩泽后世--火的使用

原始人在黑暗与恐惧的日子里生活了许久,风餐露宿、茹毛饮血、四处奔波,火光冲天的景象令他们毛骨悚然。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品尝了味香可口的兽肉后明白过来,火原来并不可怕,于是渐渐摸索,开始保存火种。当他们学会使用火时,人类的历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其恩惠,文明的脚步也加快了。

认识天然火

在古猿进化到猿人之后的漫长年月里,猿人还和其他野兽一样,过着“茹毛饮血”(吃带毛的生肉,喝生血)的粗野生活。中国古书上有“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记载,讲述的就是原始人不懂用火的真实情形。他们食野果、啃生肉,四处躲避寒风与野兽,夜晚来临,也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然而,能够改变这一切的火早已存于自然界,只是猿人对它万分恐惧,畏而远之罢了。

自然界的火多种多样:电闪雷鸣可以引起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时岩浆四射,可以引燃柴草和树木;树枝柴草易燃物堆积过厚,时间过久,在炎热的夏季也会蓄热自燃。山上巨石的滚滚而下,互相撞击,火花四溅,也能引燃枯草,酿成大火;还有,陨石落地也能引燃森林树木,等等。不过,最初的人类,不但丝毫不知利用这些天然野火,反而总是把那些正在蔓延的森林大火看成可怕的灾难。只是在很久之后,人类才逐步地熟悉了火的本质,开始了天然火的利用,但那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最初,当猿人看到一片火海滚滚而来,火光四射,浓烟冲天,鸟飞兽散,他们也和其他野兽一样,被吓得仓皇奔逃,不敢四顾。因此,这样猛烈的大火,在那时总是被猿人视如大敌,看做无法抗拒的灾难,只有遇到暴雨,才能把它浇灭。不过,最新的科学成就却向人们表明:黑猩猩并不怕火,它们喜欢玩火,甚至可以从火圈里取出它们所需要的东西。看来猿人是否真的怕火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究。

不论如何,猿人在野火烧过的山林里发现了一些烧死的野兽,包括野猪、野羊等,而且还闻到了熟肉的香气。于是,勇敢者抱着疑惧的心情,鼓起勇气,大胆地品尝了熟肉,不但比生肉味美可口,而且也容易咀嚼和下咽,众人尝过后,个个喜出望外。大概就在这时,猿人怀着好奇和恐惧的心情,逐步试探着接近了一些将熄的野火,发现火既可以熊熊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阴燃不熄。原始人颇感神奇,于是想方设法要保存天然火种,继续烤肉。这样,他们惧怕天然火的心理阴影逐渐消散,开始想要利用它改善生活,火由人类的天敌开始转变为人类密不可分的“朋友”了。

在一些民族的古老传说中,反映出人类最初对野火的认识与利用过程。比如,在兴安岭一带过游猎生活的鄂伦春人中流传有这样的故事:鄂伦春人的祖先原本不懂得使用火,他们围追堵截、打死野兽后就那样分而食之。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发生了一场山林大火,火势过后,他们发现越接近这片燃烧过的山林就越感到温暖,而且发现烧过的兽肉格外香。此后,鄂伦春人才开始了天然火的利用。看来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很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值得引以为豪的是,中国的北京猿人迄今仍是世界上有可靠证据的最早的使用天然火的人群,他们不但已经学会用火,还懂得管理火、控制火与保存天然火种。

天然火的保存和利用

民族学的资料告诉人们,不少落后部落长期使用天然火,设法保存天然火种,而尚未发明人工取火。当安达曼人最初被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知晓用火,但不会人工取火,也没有祖传的取火法。他们的火种是从大自然的宝库中找到的,因为得之不易,所以长期认真地加以保存,选择那些能够长期阴燃不易熄灭,而又不会成焰的木柴作为火种。直到19世纪中期,安达曼人才学会用两块竹片摩擦取火。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用火熟食是从“钻木取火”开始的,这在中国古书上有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与“太古之初……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钻燧出火,教人熟食……号曰燧人。”在燧人氏之前,都是“茹毛饮血民未知烹”。其实,人类实际开始用火熟食的时间,要比钻木取火早得多。事实至少可以证明:火在猿人时代前期,或者最迟在北京猿人时期,早已成为人类熟食和征服自然的重要武器。而“钻”的发明或利用却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早在1947年,科学家在非洲南部德兰士瓦地区马卡潘斯加特山洞的南猿化石旁,发现了许多好像被火烧过的黑角骨头,有学者认为是“普罗米修种南猿”(因被一些学者认为最先用火而得名)用火的证据。伴随新的科学发现,终有一天会证明:人类历史上开始用火的年代要比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更为久远,至少在100万年之前。否则,人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烧过的鹿角、马牙、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肋骨、碳屑、黑色骨头等,恰好都与百多万年之前的古老人类化石存在于相同的地层中。

不过,无论是人类在利用天然火期间,甚或在人工取火发明之后相当长的年月里,取火都是很困难的,正因为如此,保存火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原始人究竟是如何保存火种的呢?仅仅依据考古资料回答这类问题是很困难的,民族学的有关资料给人们提供了线索。不久前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落后部族在保存火种时,一般都采用篝火,由老年人专门负责看火,不断地向火堆上放树枝。不用火时,就用灰烬将火封住,使火阴燃;用火时,就将火上的灰烬扒开,继续放些干草或干树枝,使火再次熊熊燃烧。譬如,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珞巴族保存火种的方法是在住屋中间设一火塘,由一位老年人看管。老人面向火堆,彻夜不眠,不断地向火塘内加木柴,使火长燃不熄。用火时,就把柴加多,使火大燃起来;不用火时,就少加些柴,以维持火种不灭为宜。

除此之外,聪明的古人还有一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利用菌类或朽木,如桦树上寄生的蘑菇(菌类),晒干之后,阴燃性能就非常理想。点燃蘑菇,插于小木棒之上,别在腰间,即可随处携带。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游牧部族,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尚用此法保存火种。甚至直到今天,贾拉瓦人仍然不会人工取火,长年累月地在他们的住地燃着一个大火堆,迁移营地时就随身带上一个火把,保持火常年不灭。

恩泽后世

天然火的利用,促进了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温暖、照亮了整个人类前行的道路。它是猿人围猎野兽、战胜野兽、夺占山洞、烧熟食物、防御寒冷、照亮洞穴,扩大食物与活动范围的重要武器。就以居住环境来说,为什么早期猿人“多半住在湖滨河边地区,晚上就在水边泥地上过夜”,而晚期猿人却可以“开始住进山洞里”?这大概也应该主要归功于天然火的利用。早期猿人为了安全,只好露宿水边,因为在深夜里野兽很少愿意离开森林,即使万一有猛兽袭击,他们也可以跳入水中躲过危险,保全性命。而开始使用天然火的晚期猿人却不但可以住进山洞,而且还可以靠着洞口的火堆吓跑野兽,安然地进入梦乡。他们还会利用大火把野象赶入泥塘,弄得野象泥污满身无法逃脱,然后设法捕获它们,做成一顿美餐。

火的使用在人类与自然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人类逐渐掌握了一种自然力,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进步,开创了人征服自然的新纪元。诚如恩格斯所言,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一次“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它大大加快了人类的体质进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告别了黑暗、寒冷、生食、疾病的日子,原始人带着生存的法宝一步步走向光明、温暖、健康、幸福的生活。

人类的童年--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自身的最原始的时代,在漫长无际的原始时代里,人类用智慧的双手制造了最简单粗糙的石器工具,从此人类开始成为地球的主人,奠定了后来历史发展的基础。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石头制作的,后来才发明了铜和铁等金属制品。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时代历史很长,人类的历史有300万年,石器时代差不多占了299.5万年。它虽然极其原始,但却展示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石器的发展

人类最初走出森林,和猿相揖别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了远大无比的发展潜力。面对强悍的大自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接近它,慢慢地发现了一种比手更有力量的生产工具,那就是石器。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始于300万年前,终于1万年前。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最初的石器是用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制作过程简易快捷,只需要在砾石的一端打出锋利的缺口,便可以使用了。虽然显得如此粗陋,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动物的生活相比较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约在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技术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貌似手斧的工具,它的外形是扁桃形或者是椭圆形。一头比较尖锐,一头较钝,使用的时候用手握住钝的那一头就可以,虽然砍起来还是很慢,但是,它的用途多样,有“万能工具”的称号。

随着人类的深入发掘,石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形状精巧美观,这时在日常生活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用狭长的石叶做成的工具,这种石叶是将石片进行了削凿和二次加工而成。原始人还制造了切割器、刮削器、石矛、石刀等。这些工具的出现犹如春天里的一声惊雷,使人类的文明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大约从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时期称作中时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技艺也日臻成熟,出现了细小的、加工相对精细的石器,有石制的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石器一般是镶嵌在复合工具上再投入使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及利用大自然,如人类发明的可以远射的弓箭,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它使原始的狩猎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过渡使人类迈入了一个新天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生产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陶器的广泛应用和磨光石器的盛行。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各种打制磨光的刀、斧、槌子、箭头等工具,这些石器的表面光滑,刃部锋利,使用效率很高。陶器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革命来临了,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定。

母系氏族的产生与繁荣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原始血缘家族内部的群婚逐渐被族外群婚制代替,氏族和部落就产生了。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由于妇女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时的群婚状态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族内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世系也以女方计算。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母系氏族,在这样的氏族社会中,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最高的权力和决策机构是氏族议事会,由全体的成年男女参加。

随着母系氏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族外群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所以,对偶婚出现了。对偶婚姻制度由一对较为确定的夫妻组成,通常是男性到女方家里去共同生活,但这种婚姻的结合本身并不是很牢固,容易离散。由于当时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单位是氏族,因而对偶婚并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意义,对偶婚生下的子女一般都留到妻子那一方的氏族内。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它以其独特的创造性贡献为以后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刀耕火种--农人时代

远古的先民一直仰赖大自然的恩赐生活,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为业的妇女逐渐发现了种植的奥秘,开启了原始农业的时代。这一创举引领人们开始在自然界中主动谋生,刀耕火种虽粗陋原始,但它却是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农业的发明

人类最初的分工形式是自然分工,按照男女性别的特点从事不同的劳动。男子外出狩猎,女子采集果实。这样的工作世代相传,漫长的岁月里妇女们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由此开始了原始的农业,人类历史也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不过,这一伟大创举得归功于勤劳的妇女们,是她们带领先民主动管理大自然,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原始农业的突出特征,那就是刀耕火种。先民们用火将森林中的一些树木烧掉,开垦出土地,用最简陋的石刀来耕作,方法是十分原始粗放式的。根据考古资料来看,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平衡。西南亚一带,即今天的伊拉克与巴勒斯坦地区,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麦、小麦栽培。考古学家在这里年代最久远的农业村落里发现的石斧、石镰、石臼和谷物等足以证明:早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9000年,此地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了,这里成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接着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的东亚、南亚地区逐渐过渡到原始农业时代,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远在西半球的中美和南美地区也是一个独立的农耕发源地,只是为时略晚。

原始农业稳定之后,在农耕世界很快就出现了文明中心,而且手工业、商业、航海业也随之兴起,人类逐渐步入缤纷世界。

农作物之根

尽管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时间有早有晚,但许多民族或地区在农作物的培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小麦最早在西亚种植,北非和欧洲也是它的故乡;而大麦则源于西亚和阿拉伯;美洲的印第安人最先种植了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印度人也不甘落后,率先播种了棉花(约与印第安人同时,5000年前开始植棉)。考古学家曾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古墓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棉线与棉布的遗迹,迄今为止,这仍是世界最古老的棉织品遗物。这样看来,印度人曾自豪地称印度为“棉花的祖国”是有道理的。

中国也是世界上农耕文明先进的国家之一,最先培植了茶和山药;谷子也是中国先民最早培育成功的。它的原种是“狗尾草”,古书上称为“莠”或狐尾草、绿尾草。早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黄河流域种植谷子,有西安半坡遗址的大量谷粒遗迹为证。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众所周知的五谷:禾(谷子)、稷(高粱或黄米)、菽(豆类或大豆)、麦、稻中,谷居首位。它不仅养育了炎黄子孙,而且先后传入阿拉伯以及欧洲各国。时至今日,中国的谷产量仍居世界之首。

营养丰富的大豆源于一种野生豆,它的故乡也在中国,原先主要生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种植大豆,古书上称之为“菽”。今天,“大豆王国”的美誉仍归中国。

在中国益寿食谱中有这样一种食物:玉蜀黍,是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由野草培育而来的,栽培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至今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原始玉米的籽粒既小又少,且包有硬壳,经过后人的长期培育、选种,今日的玉米已与原始玉米大不相同。西欧殖民者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广为种植。大约在16世纪初期,玉米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番麦”或“御麦”,最初只是在沿海一带播种,后来才逐步传入内地。

人类的祖先在世界不同的土地上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恩泽后世,文明史也从此真正开始,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敬畏中的崇拜--原始宗教

原始社会好比人类的童年时代,天真的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却也有几分畏惧,每晚相伴的奇特梦境更让他们迷惑不解。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会做梦的自己,所有这些都让他们坚信万物是有灵的,轻慢不得。于是先民们在敬畏中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宗教崇拜。

宗教源起

在由古猿刚刚转化为人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的头脑也颇为简单,思维还很贫乏。他们宛如处在一个人的幼年期,能够分辨与适应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除此之外,任何抽象的思维在那时根本不存在。再加上他们时时为生活所迫,四处奔跑寻找食物,不可能想到去解释奇妙的自然现象,对神灵的崇拜等宗教观念在猿人时代尚未出现,也不可能发生。

可是,考古学家却破天荒地在尼人时代,也就是智人时代,发现了人类开始挖掘土坑殡埋祖先的尸体,而且在埋葬时尸体还有一定的摆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智人墓葬中,许多尸体的安放都有特定的姿势,一般都是弯着腿,蜷缩着身子,还有的双手或一手屈起,掌心附于面部,很像睡觉的样子。在意大利罗马城南100千米的一处山洞里,曾经发现过一具智人的头骨被有意地安放在一圈石头的中央;法国莫斯特的一个洞穴里,也曾发现过一具智人尸骨,头枕在一块燧石上,尸骨四周安放着74件打制的石器,左侧还有一把石斧,头部和肩部都用石板来保护。这样看来,人类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相信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存在,它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就像在这个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的思想中已经有世间万物是有灵的这样的概念,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如此神秘,我们的先民茫然不知所措,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对形形色色神灵的崇拜标志着原始宗教的产生。

自然崇拜

美妙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庇护所,离了它,片刻不能存活。仰望天空所陈设的日月星辰,细察风雨雷电各司其职,山川河流环绕大地,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是情不自禁,也合情合理。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崇拜之一,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原始人崇拜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时,往往把它们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转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自然物也具有了人的思想动机、爱好和愿望。

祖先崇拜

除了对自然的敬畏,古人对自己的祖先也十分尊崇。前辈离世之后,子孙们先要妥善地保存他们先人的尸体,然后定期加以供奉祭祀,这就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它产生于智人时代,那时人的思维逐渐发达,在睡梦中,经常遇见自己死去的祖先或首领,他们便认为已逝者的灵魂依然活着,在彼岸世界还会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加以干涉和帮助。于是,他们想只要能把祖先的尸体保存完好,让他们在灵的世界里继续生活,或许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子子孙孙。这样,原始人开始了对先辈的土葬、水葬、风葬或火葬等不同的葬法。埋葬的细节也很讲究,就像智人、山顶洞人那样,根据活人的需要,给死去的祖先陪葬工具、武器、食物和装饰品等。接着,就是长期地给死去的祖先举行各种祭奠仪式,供献祭品。原始人之所以如此虔诚地崇拜自己死去的祖先,当然有浓厚而深沉的怀念与眷恋之情,但也怀有其他愿望。比如,祈求祖先的鬼魂在他们患难和灾祸降临时暗中保佑他们等。不过,人类最早的祖先崇拜首先是从崇拜女性开始的,在母系氏族时代,原始人所供奉的多半都是女系祖先,到了父权社会,他们才开始逐步地供奉起自己的男系祖先来。

祖先崇拜的突出表现就是讴歌赞美本族杰出祖先或首领,是对本部落优良传统的歌颂。颂扬祖先在生产斗争中的勇敢、勤劳、机智;纪念他们的首领为本族的利益做出的种种功绩和成就,所彰显的可贵品质。根据《神农本草经》等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这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的就是神农氏因为品尝百草,在一天之内就中了72次毒,后来因为吃了茶叶,才算把毒解了。直到今天,人们还用茶叶解毒、退肿、消炎。还有,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功绩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美德等。显然,祖先崇拜对于原始人来说,是激励氏族共同体内部团结起来勇于同大自然斗争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腾信仰

原始社会流行甚广的宗教还有图腾信仰,它产生于对自然力的动植物崇拜。图腾观念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或者说图腾信仰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图腾”(Totem)原为印第安人中的阿尔工钦部落的语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主要是动植物崇拜,农业部落多以某种植物为图腾;而渔猎或畜牧部落多以某种动物为图腾。当然,原始人最初之所以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做图腾加以崇拜,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所属部落把这种动物或植物当做主要的生活来源。久而久之,原始人就幻想这种动物或植物对于他们的氏族或部落有着特殊的善意、照顾和保护;幻想这些动植物一定与他们的集团有着特殊关系--抑或是他们的保护神,抑或是他们的祖先。到了后来,随着他们生活资料的来源发生变化,就开始对这些被视为图腾的动植物在本集团内实行禁杀、禁食、禁用,或规定其他类似的禁忌,并且还对这些图腾举行崇拜仪式,歌颂它们的功德,祈祷幸福。原始人幻想通过这些仪式、颂赞之词来使他们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或者增加图腾对象的繁殖,把图腾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生殖崇拜

远古时代的生活异常艰辛,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的生存条件十分险恶,常常食不果腹,不仅平均寿命很短,而且婴儿的死亡率也很高。氏族人口的繁盛被视为是氏族强大与兴旺发达的标志,要求更多地繁育后代自然成为那时人类的共同愿望。这样,在万物有灵的信仰基础上,人们一旦意识到生殖器官对于人口繁衍的重大作用时,便顺其自然地推演出生殖器崇拜这一宗教观念。

生殖器崇拜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人类处于母系氏族--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里,旺盛的生殖力对于氏族和部落的延续和存在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一最早的生育信仰。对女性的崇奉往往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不过,女性生殖器的崇拜的事例至今仍较为贫乏,这很可能和母系时代距离今日岁月过久,文物古迹大量佚失有关。但是,只要努力探索,还是可以找到许多这一方面的事例,比如,中国的摩梭人从古至今都一直保存着崇拜祖先生殖器的习俗。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人自身在种属繁衍中的作用,特别是伴随母系氏族社会的瓦解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时期。男女结合与生儿育女的因果关系日益被古人认识,生育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掀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出现,使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朗,这样,原先那种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地逐步被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所替代。

原始宗教的根与源就是万物有灵论,它所包含的崇拜内容非常广博,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对自然现象、动植物、祖先的崇拜外,还有英雄崇拜、巫术,可以说,原始社会的一切都笼罩在宗教的氛围之中。

原始技术的杰作--冶金术的发明

石器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动物状态,而冶金术的发明,则把人类推进到了文明时代。金属的使用,不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自身的面貌。

金属的发现

冶金术的发明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金石并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西欧(爱尔兰、法兰西)、北美和埃及等地就已经出现了黄金制品。因为黄金和白银属于稀有金属,而且质地很软,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们只是被人类用做装饰品。

铜是第三种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的金属。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采集燧石时,无意中发现了天然铜,也就是绿色的孔雀石。于是,原始人就把这种天然铜当做一般的石头来制造工具,用石斧加工锤打,制成生铜工具。这就是人类史上最早的金属工具。

后来,原始人又发现天然铜遇到火就变了样,石头熔化成黄泥浆一样的液体漏到火下去,原来的石头不见了,火下却凝结着一块红铜(又称纯铜或原铜)。从此,原始人就发明了铸铜技术。后来,原始人更进一步地学会了用铜和锡(天然锡)混在一起炼出了坚硬的青铜。这就是人类史上最早的人工合金铜。

铁是第四种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不过,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只是天然铁,也就是从天而降的陨铁。比如,古代苏美尔人就把铁叫“安巴尔”,意思就是“天降之火”。

最初,在原始人看来,金、银、铜、铁这些天然金属,无非就是一些具有延展性的石头。比如,在易洛魁人那里,就把铜叫“红石”。原始人使用石斧直接锤打这些天然的金属,把它们制成自己需要的器物,这种制造金属器物的方法就叫“冷锻法”。

青铜器的发明

据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对于铜矿石熔炼加工铸成纯铜器的最早地区是西南亚。可是,纯铜的硬度不如燧石,所以铜器始终未能排斥石器而构成一个独立的“铜器时代”。人类历史的这一时期,只能叫做“铜石并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中铜的硬度大大超过纯铜,而熔点却比纯铜还低,纯铜的熔点1050摄氏度至1330摄氏度,青铜的熔点却仅有80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青铜容易铸造,容易锻出锋利的刃口,而且外观美丽。和石器相比,青铜比石头更适于制造工具、武器、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因此,在相当漫长的时代里,人类一直都用青铜作为制造这些物品的主要原料。

在两河流域和埃及,青铜的使用为时最早,这时人类所用的青铜多半还是自然界现成的铜锡混合物。至于在欧洲发现的公元前3500年的青铜器,那只是由亚洲通过西班牙或巴尔干运去的商品。

学者们普遍认为,古希腊爱琴海地区,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的早期米诺斯文化时期,即已步入青铜时代;西亚两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是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3~前2006);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应当是在夏朝,到了商代,青铜已经更加广泛地被制成了生产工具;其次就是古代埃及,它的青铜时代是在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86);接着就是北意大利,也于公元前2000年之初,跨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铁器的发明

铁是人类史上所出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金属。它的出现比青铜晚,因为铁的熔点比铜高,需要1580摄氏度的高温。铁的提炼和加工标志着冶金史上新阶段的到来。

学者们认为,古代印度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铁器时代大致是荷马时期(前11世纪);古埃及约在后帝国时期(前1058~前525)进入;古罗马进入铁器时代是在公元前1000年代之初(微兰诺瓦文化);古西亚大致是在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十世纪末~前612);中国真正进入铁器时代约是在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铁的使用给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没有铁斧和铁锄的使用,要想大规模地清除原始森林,开辟大片耕地牧场,是很困难的。不仅如此,铁的出现也促进了狩猎业的发展。学者公认,铁是历史上起了最重要革命作用的金属。 OBIkcpqNQdthd7nN65g7LwJuzgTJlCzKC4tgIS9THCMx88Tb55b7QvkiAN6r6u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