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1 帝国余晖

失去罗马的罗马帝国--6世纪的罗马

在5世纪末期,帝国的西部在蛮族的冲击下千疮百孔,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罢黜。但这些并未引起当时罗马帝国人民的过度惊讶,他们认为帝国最后仍将归于东部皇帝的统治之下。在这个没有了罗马的地区,罗马帝国似乎仍然存在。

蛮族统治下的西部帝国

476年发生的那些事情--西罗马皇帝被罢黜、哥特人占领罗马等,并未对当时的西部帝国产生任何深刻的影响,罗马人的行政机构仍然存在,行政区划没有丝毫变化,民事和财政管理一如往昔。元老院和执政官依旧存在并发挥着影响力。即便是在经过战火之后,罗马仍然优雅傲慢,大竞技场仍进行比赛,娱乐罗马的民众,它的风采吸引着外乡人络绎不绝地来参观游览,甚至蛮族也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488年,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怂恿下,进入意大利。经过5年的战争,493年,奥多维克在意大利的统治被终结,东哥特人成为意大利的新主人。

狄奥多里克的青年时代是在君士坦丁堡度过的,因此他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罗马人。在他给自己加上了弗拉维乌斯这个姓氏之后,他和皇室间确立了一种暧昧的被收养的关系(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名字即为弗拉维乌斯·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在西部帝国,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以皇帝继承人和西哥特人的保护者自居。尽管他最初是以总督的名义统治着西部帝国,但在他写信给罗马元老院后,很快就获得了执政官的头衔。

尽管对于权力的渴望,让狄奥多里克牢牢掌握着西部帝国的立法权和外交权,但他仍在东罗马皇帝面前谦卑地自称“儿子和奴隶”。在508年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您的国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您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一直跟随您,引领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怀着对罗马帝国深沉和无私的爱,我们永远都不会分裂。国家的联合统一一直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对您的建议。”

在狄奥多里克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的制度也一如既往地得以延续,罗马人仍担任行政长官等国家公职。尽管哥特人大臣和哥特人伯爵已出现,但其主要负责依据民族习惯解决哥特人聚居区的内部事务,并不干涉罗马人的事务。

将哥特人排除在公职以外的同时,罗马人也被排除在军队以外。但这并不是因为对于罗马人的歧视,这其实是一种民事和军事职责的分离原则。早在3世纪,罗马军队就已不招募意大利的罗马人了。

罗马帝国永不灭亡

尽管在霍诺里乌斯、阿尔卡狄乌斯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罗马帝国日薄西山,但当时的人们却仍坚信罗马帝国永不灭亡--虽然西哥特人、东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汪达尔人分割占据了帝国的行省,但罗马的法律和制度仍被这些蛮族所尊重和执行。

直到6世纪初,意大利、阿非利加东北部、高卢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仍严格执行着新罗马的法律。帝国的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过100多年的动荡,帝国再度统一了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永不灭亡。而基督教的神学家们也给予这种看法于理论上的支持。当时盛行的基督教末世论认为,罗马帝国将会是在世界末日前存在的最后一个帝国,它的存续可以延缓世界走向灭亡的时间。

按照基督教历史学家的划分,人类将会存在6个时代。而圣奥古斯丁认为,第5个时代始于巴比伦的沦陷,终结于基督的诞生;第6个时代则是最后的时代,始于基督的诞生,终结于世界末日。这一观点迅速征服了罗马帝国的知识阶层,并在基督徒中广为传播。

既然罗马帝国是人类的最后时代,那么即使它的疆域布满了蛮族又算得了什么呢?罗马帝国将会成为一个超越历史事实之上,维持世界存在的一种必要模式。

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当534年东哥特人因内部斗争而给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提供了在意大利扩张的可乘之机时,在查士丁尼和当时许多受过教育的人看来,罗马帝国并没有灭亡,是时候把帝国的权力向西扩张了。

法学家皇帝--查士丁尼

衰竭的罗马帝国在五六世纪之交山河日下、兵连祸结,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可言。后世普遍把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废黜视为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然而查士丁尼的伟业足以让一切认为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的观点失色。这个达契亚农夫之子,被命运送上罗马皇帝的宝座,并在他有生之年几乎重建了奥古斯都与君士坦丁的帝国。

农夫之子

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查士丁一世的侄子。查士丁是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农民,却在加入当时皇帝的卫队后,凭借自己的勇气、才能,以及极好的运气,一路高升并最终当上了禁卫军统领。518年,这个已经68岁的达契亚农民被拥立为东罗马帝国的君主,即查士丁一世。

而在483年,日后的查士丁尼皇帝同样出生于达契亚,这一带后来又被称做保加利亚。不过,虽然也出身于农民家庭,查士丁尼却在叔父的庇佑之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查士丁一世无后,极具才干和抱负的查士丁尼便成为其私人产业的继承人,并协助叔父掌理政务。

查士丁一世统治后期,皇帝已经十分年迈,在元老院的支持下,查士丁尼成为其共治者,并被冠以“尊贵者”的皇室称号。527年,老皇帝去世,正值45岁盛年的查士丁尼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合法统治者,开始了他长达38年的浓墨重彩的篇章。

当时有人称查士丁尼皇帝长得和以血腥残暴闻名的罗马帝国皇帝图密善极为相像,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的牵强,认为查士丁尼其实长着一副匀称的肢体、黑红的脸庞和和蔼可亲的面容。

查士丁尼的性格同样具有光明与黑暗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平易近人,谈吐温文尔雅,时常表现出公正、宽容的美德;另一反面,他又非常残暴,还有人认为他极为虚伪狡诈。

共治女皇狄奥多拉

查士丁尼行使最高权力的第一个举措,是要与其所爱的女人--狄奥多拉共同统治帝国。而在希腊语中,狄奥多拉意为“上帝的赠礼”。

狄奥多拉出生于君士坦丁堡,她的父亲是塞浦路斯人,在帝国首都的竞技场有一份“驯熊师”的差事。狄奥多拉面貌端庄秀丽,身材苗条,举止体态极为优美。

然而,在父亲过世后,狄奥多拉为生活所迫登上舞台。据说她曾在戏院当过滑稽剧演员,擅长演丑角,极受观众欢迎。她同时还是一个妓女,并曾短暂地成为彭塔波波里斯总督埃克波卢斯的情妇,和他生出了她唯一的儿子。

在狄奥多拉的处境最为糟糕之时,命运之神眷顾了她--这个极富魅力的女人遇上并俘虏了当时已掌握了实权的查士丁尼。为了与出身低贱的狄奥多拉结婚,查士丁尼不惜修改法令,523年,两人最终得以成婚。

4年之后,查士丁尼登上皇位后,给予了妻子另一项无上的荣耀以示专宠,那就是让狄奥多拉成为平等而独立的共治者,一起君临整个帝国。

对狄奥多拉的评价亦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她聪明而果断,也有人批判其贪婪奢靡、淫乱和残暴。但显然,狄奥多拉可能是东罗马帝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并对查士丁尼一世一直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她发起法律改革并在外交和内政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承认妇女的权利,并终止了对基督一性论派的迫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狄奥多拉的建议下,查士丁尼皇帝镇压了发生在君士坦丁堡的尼卡暴乱。

532年1月,在苛捐杂税重压下的君士坦丁堡民众突然发动大规模叛乱,他们使用的暗语是“尼卡”,意为“战胜”。暴动的民众围攻了皇宫,当查士丁尼和大臣们准备逃亡时,皇后站了出来。她力排众议,发表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在我来说,只相信一句古老的谚语‘王座是光荣的坟墓’!”妻子的英雄气概帮助查士丁尼恢复了勇气,最终率军镇压了起义,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不过,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多为后世诟病之处也在此:在镇压暴乱的过程中,有3万多人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残酷屠杀。

废除雅典学院与执政官

雅典学院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建,曾经诞生过无数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可以说它是古希腊文明和精神的象征。

然而,在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的查士丁尼皇帝眼里,传播古典学术的雅典学院自然是一种“异端”。529年,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关闭了已经延续了800多年的雅典学院,使这个传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和传承希腊古典文化的中心从此销声匿迹。

关闭雅典学院对于古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这也被看做是欧洲文化步入黑暗期的标志。

与雅典学院同样毁于一旦的还有执政官制度。古罗马共和国创立了自由选举和执政官的制度,在随后的近千年里,这一职位经历了从一个实体、一个影子到一个称谓的连续变革。不过,虽然权力已经转移到了皇帝的手里,但他还是会任命两位执行官,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

540年,即查士丁尼统治的第13年,代代相传千年的执政官制度被终止了。对于查士丁尼来说,第一个理由是执政官制度象征的自由精神挑战了其专制;第二个理由一般认为可能是出于费用的考虑--执政官当选人的花费巨大,前任的皇帝们常不得不从国库中进行拨款支援。

查士丁尼“偷”蚕

在古代世界,有相当一段时间,只有中国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中国产的绸缎经丝绸之路被贩卖到欧洲,受到西方人的狂热追捧。但为了垄断丝绸贸易的巨大利润,当时的中国只允许丝绸和蚕丝出口而严厉禁止蚕种出境。

545年,两名印度僧侣在觐见查士丁尼皇帝时称,其曾在中国梁朝供职,若查士丁尼给予重酬,他们愿意返回中国将蚕种和养蚕缫丝技术带回来。

查士丁尼答应了他们的条件。随后,两名印度僧侣长途跋涉至中国南方,以佛教为掩护,向当地人偷学了整套养蚕缫丝的技术及工具制作法。最后,他们把大量蚕卵放进竹竿做的手杖和行李架里带出中国,并于公元552年返回君士坦丁堡。

据说,当时查士丁尼皇帝欣喜万分,亲自迎接这两名僧侣并重赏了他们。从此,养蚕缫丝技术自东罗马传播开来,中国长达千年的对丝绸贸易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君士坦丁堡成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蚕丝工业中心。

《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

如果说查士丁尼关闭雅典学院是破坏知识,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却又似乎异常尊重知识--贯穿整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这位皇帝一直都在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编纂和修订法律。

像古今中外众多出身于平民的皇帝一样,查士丁尼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但如果说他的“武功”让罗马帝国的版图大大扩展,那么真正让他名垂千古的却是其“文治”的成果--《查士丁尼法典》。

在查士丁尼即位之前,经过10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历史悠久的罗马法的法律条款和司法文件不仅在数量上早已经变得卷帙浩繁,并且读起来晦涩难懂,急切需要进行改革。

在登基的第一年,查士丁尼皇帝很快地任命了一个由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亚及其他9位饱学之士组成的帝国法律制定委员会。为了编纂新法典,这个委员会对数百年来历代皇帝的诏令和诏书进行了校勘编辑。529年4月,一共12卷的新法典问世,并以皇帝的名字命名以示尊荣,即为《查士丁尼法典》。这部法典被人用笔抄录多份后分送往东罗马帝国各地,并在庄严的节庆期间,在教堂门口进行当众宣读。

《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之后,特里波尼亚又带领17位皇帝指派的律师,陆续编纂和颁布了《学说汇编》、《法理概要》。其中,《学说汇编》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杰出的罗马法律作者的观点的概括,《法理概要》则基本上是法学学生的教科书和学习手册。自534年起,这些法律开始作为正式的民法体系生效,而未收入这部法典的从前的一切敕令和法规都宣告废除。

不过,律法的改革仍然没有停止。据说,在查士丁尼皇帝漫长的统治期间,每一年甚至每一天,他都会提出一些法律的改革。

在查士丁尼死后,还有一部长达168卷的《御法新编》问世,它和《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编》和《法理概要》一起被合称为《民法大全》。不过,后世一般仍用最初问世的《查士丁尼法典》来称呼这部《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为了维护教会的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但《查士丁尼法典》也提出了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

《查士丁尼法典》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并对此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人们也因此称查士丁尼为“法学家皇帝”。

追寻恺撒的足迹--罗马帝国的西方再征服

命运宠爱的皇帝降伏了他的首都和人民,废除了古老共和制度的最后遗存,从而将皇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制度将同时为空前严密的法律体系和俯首帖耳的国家教会所捍卫。之后皇帝拔剑出鞘,指向脱离皇权的西方。他世界帝国的梦想,也成就了年轻统帅贝利撒留的不世功勋。

少年得志的贝利撒留

贝利撒留于505年前后出生在色雷斯的日耳曼尼亚城,而早在查士丁尼即位前两年,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就已是查士丁尼近卫军的军官。527年前后,罗马与波斯的边界再燃战火,当时刚刚20出头的贝利撒留受命率军到边界袭扰波斯人。这之后贝利撒留平步青云,先是升任东部前线重镇达拉的总督,几个月后再度被擢升为整个东线的总司令,一跃而跻身于帝国最高将领之列。

贝利撒留的“第一把火”,是在达拉城外修建城堡,并凭借其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来犯的4万波斯大军。不久之后,当时的萨克森国王阿尔蒙达又率军对东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发动袭击。贝利撒留得知消息后,带领2万罗马军星夜南下幼发拉底河,抢占附近城市。然而,当时贝利撒留手下的罗马军队事实上只是一支雇佣军,他们以劫掠战利品为生财之道,难以严肃军纪。当众多士兵自作主张要求追击敌人,贝利撒留在制止无效之下,为防军队哗变,只好领兵出击。结果,贸然行动的罗马军遭遇了敌人的强力反攻,骑兵被击溃。

在此绝境之下,贝利撒留自马背上跳下来,以无畏的精神镇定了军心,并亲自指挥剩余的罗马步兵方阵与敌军背水一战。在坚持抵抗数个时辰之后,罗马军最终在夜色掩护之下渡过幼发拉底河,全师而返。经此战役,年仅26岁的贝利撒留的英勇无畏和战绩已让查士丁尼皇帝深为信任和赏识,被认为是未来西方征服战争统帅的理想人选。

战争结束后,贝利撒留返回君士坦丁堡与48岁的寡妇安东尼娅成婚。尽管这个女人因通奸而名声不佳,但其却与皇后狄奥多拉是密友,在政治上为贝利撒留提供了不少帮助。

532年,尼卡暴乱爆发。查士丁尼皇帝放弃逃亡镇压暴动,他命令贝利撒留出宫召集卫戍部队和近卫军。最后,正是这位青年将军一马当先杀进民众集会的大竞技场,在进行了3万多人的铁血屠杀之后,将暴乱镇压了下去。

暴乱平息之后,帝国内部开始稳固,查士丁尼的目光开始投向西方,为他重振罗马帝国的梦想磨刀霍霍。

征服北非

查士丁尼皇帝第一个远征目标是北非。当时的北非为汪达尔人所统治,530年,国王希尔德里克的表弟盖利摩发动政变自立为王。这为查士丁尼皇帝出师找到了名目,因为希尔德里克与东罗马帝国关系良好,且是名义上的臣属。

533年,贝利撒留率领着包括1万步兵、5000名骑兵、600名马萨格泰人或匈奴人在内的大军和配备着2万名水手的500艘运输船以及92艘战舰远征北非。

贝利撒留的罗马军在汪达尔国首都迦太基城东240千米处的海岸登了陆,接着沿海岸向西朝迦太基水陆并进。

得知罗马军队逼近的消息,盖利摩紧急集合军队迎战,并先命其王弟阿马塔斯率兵2000名出城正面迎击。阿马塔斯在迦太基城东与罗马先锋迎头相撞,双方发生激战,最终汪达尔骑兵被击溃,阿马塔斯阵亡。接着率领5000多名士兵出城迎战的盖利摩也被收拢部队赶上来的贝利撒留所溃败。因罗马前锋已先行赶到迦太基城门口,盖利摩只能绕城而逃。就这样,贝利撒留占领了迦太基。

逃跑的盖利摩再度集结军队,并会合了另一个弟弟扎诺所率领的此前远征撒丁岛的军队发动反攻。

533年12月6日,两军在特里卡麦伦发生会战。双方先是隔着一条浅溪列阵对峙,接着战斗开始,贝利撒留命令重骑兵前锋涉过溪水发动进攻。然而,罗马人发动的前两次攻击被严阵以待的汪达尔军队赶了回来。直到第三轮进攻,罗马先锋队终于成功地一举突破了汪达尔军的阵形。在一场短促的激战之后,汪达尔军队溃败,扎诺被砍倒阵亡。见势不妙的盖利摩赶紧逃往北非山地,结果被贝利撒留死死围困。

第二年3月,饥饿难忍的盖利摩无奈出山投降,汪达尔王国正式灭亡,北非被罗马收归。

这一年,贝利撒留29岁,功高盖主,但当他带着盖利摩和缴获的大量财物返回君士坦丁堡献给皇帝时,查士丁尼的猜忌之心平息了。

这是东罗马帝国多年未有的大胜利,为此,贝利撒留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了古罗马的凯旋仪式,并获得了当选为下一年执政官的荣誉。

回到永恒之城罗马

北非顺利被征服,查士丁尼皇帝很快找到了下一个目标:意大利--古罗马帝国的真正心脏。

发兵的理由同样是宫廷政变。当时统治意大利的是东哥特王国,由于小国王早夭,王太后阿玛拉松莎挑选了已故国王年迈的叔父继任王位以便其继续摄政。然而,刚登基的老国王野心勃勃,囚禁了王太后并将其淹死。而在政变之前,王太后曾以属国的身份向查士丁尼求援,并许诺将国家献给罗马。因此,王太后一死,查士丁尼便名正言顺地派遣大军讨伐哥特人。

查士丁尼皇帝派遣了两路西征大军,其中贝利撒留由南路进发。535年秋天,贝利撒留渡海突袭西西里岛。由于东哥特王国的臣民大多数是原来的罗马公民,因此这支远征军队甚至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进展异常顺利。

贝利撒留的意大利本土征服之路势如破竹,直到那不勒斯才遭遇顽强抵抗。不过,他很快派兵通过古罗马引水道废墟钻进城墙,里应外合攻破了那不勒斯。

接着,意气风发的年轻统帅直接剑指罗马,这座永恒的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东哥特王国的首都并非罗马,而是位于意大利北部东海岸的拉文纳。而这时,哥特人的阵营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一直意图和谈的老国王被杀,被推选为新国王的维提吉斯则是坚定的主战派。而维提吉斯将主力留在了拉文纳,仅派出了4000人守卫罗马。

当得知贝利撒留的军队到来,梦想重建罗马帝国、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罗马城居民们干脆自动起义,敞开城门迎接他们。不过,贝利撒留意识到哥特军队还将卷土重来,因此他命令罗马军民日夜赶工修复罗马城残破的城墙。

果然,哥特人很快集结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地来了。面对闭城而守的罗马军民,537年3月11日,哥特大军在夜色中布置阵营围困了整个罗马,并开始为首次总攻日夜赶制攻城器械。

18天后,这场贝利撒留一生中最为光荣的战役打响。

一开始,哥特军用牛拉着几乎和城墙一样高、装有弓箭手和登城步兵的木塔靠近城墙试图攻城。然而,当成队的牛很快被罗马的弓箭手射杀后,哥特王维提吉斯这一费尽心血的计划宣告失败。

接着,维提吉斯试图偷偷率兵自罗马城防守最为薄弱的普林尼斯廷城门和古罗马哈德里安皇帝的陵墓突破进城。

在哈德里安陵墓,罗马军在弓箭不足的情况下,干脆将陵墓里珍贵的大理石雕当滚石檑木砸下城去,最终险险地守住了城墙。而在普林尼斯廷城门,哥特大军则遭遇了贝利撒留的“瓮中捉鳖”--当哥特军突破外城墙,贝利撒留一边让人坚守内城墙,一边派兵反冲锋夺回外城墙,从而将突入城内的敌人前后堵截、一网打尽。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清晨一直延续到黄昏,哥特军的进攻全被击退。而当他们不支退却之时,贝利撒留却立即打开城门对其背部进行痛击。

就这样,哥特人的首次总攻最终以溃败结束。成功守城的罗马军民热烈欢呼歌颂着他们统帅的名字和胜利,将对手留下的攻城器具全部付之一炬。

攻城不成的维提吉斯改变策略,决心困死罗马城,为此他甚至毁掉了宏伟的罗马引水道工程。然而,由于罗马城太大,哥特军事实上根本无法进行全线围困,因此罗马人仍可以偶尔出城袭扰,并通过城中的台伯河,自海上获得粮食补给和援兵。

贝利撒留常派兵潜出罗马,去提沃利、特拉西那切断敌人粮道,甚至在维提吉斯全面封锁罗马之后,让随军的妻子安东尼娅潜出城去南方的那不勒斯招募兵力支援罗马。

铁甲骑兵

到古罗马时代后期,将步兵军团作为主力的作战方式已经落伍了。各个国家越来越倚重机动性强、精干灵活的骑兵队伍,东罗马帝国也不例外。

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和波斯帝国的军队作战中,受到对手的启发,让自己的骑兵和马披上重甲,手持长矛并同时可用弓箭作战。虽然重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速度,但依靠着密集的阵形、完善的防护和严格的纪律,这样的骑兵依然威力巨大,冲锋起来锐不可当,并且善于射击,可灵活地攻击各方的敌人。

在查士丁尼皇帝时代,绝世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正是依靠着这支强大的禁卫铁甲骑兵,横扫北非、意大利等地,威震四方,重现了罗马军队的雄风。

此后,西欧的国家也受到影响,放弃了以步军斧头为主的作战法,陆续建立重甲骑兵队伍,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专有的军人阶层--“骑士”。

当听说会合的援军带着粮草已经接近罗马时,贝利撒留先在白天出城大杀一阵吓退哥特军,到了夜里仅带着100名随从就大胆出城接应援军。

维提吉斯此时也意识到已然不可能攻下罗马,而且随着罗马军粮草和援军的到来,哥特的围城军还将反被围困。

于是,538年3月,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围困战被最终放弃,哥特大军自罗马城下撤离。结果,撤退的哥特军又被贝利撒留截杀,自此元气大伤。

到539年,贝利撒留已完全平定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只剩下北部拉文纳以及波河流域的利古里亚地区。贝利撒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对拉文纳展开围城战。随后,被烧掉城中粮草储备的哥特王维提吉斯无奈向查士丁尼皇帝求和。但作为坚决的主战派,贝利撒留坚持要求哥特人无条件投降。

这时,维提吉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建议贝利撒留拥兵自立做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攻下拉文纳,贝利撒留假意答应了这一条件。而当维提吉斯打开城门迎接罗马军入城之时,贝利撒留逮捕了他。

到539年12月,除了最北部的帕维亚一个城市还有哥特人抵抗,意大利本土全境臣服于东罗马帝国。

利剑归鞘

自意大利胜利班师回朝后,贝利撒留担任了4年帝国东线总司令,与侵犯边界的波斯大军持久作战。

而在这期间,意大利的形势却恶化了。除了沉重的赋税使当地人不得不起来反抗,一直未能完全扑灭的哥特抵抗力量也推选出了新国王托提拉。托提拉的军队迅猛壮大,屡屡击败罗马军队,并乘胜围攻罗马城。

震惊的查士丁尼皇帝于544年再召贝利撒留征讨哥特王国。然而,事实上,自上一次从意大利凯旋,查士丁尼皇帝就对贝利撒留起了猜疑之心。因此,这一次,他仅给了贝利撒留极少的兵力。由于兵力实在虚弱,且得不到当时罗马城总督贝萨斯的配合,最终罗马城被托提拉攻破。

托提拉占领罗马后,曾向君士坦丁堡派出求和使者,然而,这再度为贝利撒留坚决拒绝。托提拉求和不成,分别派兵南下北上,试图拿下其他意大利城市。趁这个机会,贝利撒留出其不意地突袭罗马,再次夺回罗马城。

但是,查士丁尼皇帝却始终未答应贝利撒留的大军增援的要求,而凭借着微薄的兵力,贝利撒留根本难以大有所为。就这样,贝利撒留与托提拉相持了4年。之后,贝利撒留无奈派妻子安东尼娅回君士坦丁堡申诉:要么给够兵力与托提拉一战,要么干脆召回他。查士丁尼皇帝选择了后者。

贝利撒留被从意大利战场召回之后,大都赋闲在家,除了两次征召。一是再度被任命为东方前线总指挥,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另一次是在559年,北方的保加利亚人和匈奴人骑兵南侵到达君士坦丁堡城郊。贝利撒留奉召出征,仅仅凭借着1000多名临时征集的步兵,成功击败了2万敌人的入侵。而这,也是贝利撒留最后一次战役--东罗马帝国最为锋利的宝剑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562年,57岁的贝利撒留被起诉犯有贪污罪,并被关进监狱。虽然很快查士丁尼皇帝就特赦了他,但贝利撒留仍失去了大部分财产。

关于这位东罗马帝国最为杰出的名将的最后时光,一般认为其未受到皇帝的进一步迫害,而是依靠剩余的财产平静而舒适地度过了余生。

565年,60岁的贝利撒留过世。在他死后几周,查士丁尼皇帝驾崩。而随着这一对极为耀眼的君臣的双双离去,帝国的伟业亦开始失色。

人间的所罗门--君权与神权的变奏

晚期的罗马帝国精疲力竭、人心浮动,而基督教则以其更直白的教义、更热烈的信仰,取代了已经渐渐衰朽的多神教,打动了人们的心,让瓦解中的罗马社会焕发出自我更新的生气。几个世纪中,基督教成为帝国的精神支柱,但它纷繁复杂的信仰斗争也成为皇帝们的烦恼之源。

普世帝国和普世宗教

3世纪初,在罗马帝国山河日下的同时,基督教却显示出了它蓬勃的生机和力量,并向原本视之为威胁的皇帝们暗示了另一条道路--一个与普世帝国相匹配的普世宗教,它顺从于皇权却空前壮大,能为衰竭的帝国提供新的精神力量。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以帝国法的形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之后的皇帝们亦纷纷效法,赐予了教会越来越多的特权和财富,甚至授予其帝国官方机构的地位。

到了393年,狄奥多西皇帝下令禁止了多神教的祭祀和赛会。而随着奥林匹克赛会的终结,基督教也成为罗马帝国境内唯一合法的宗教,即帝国的“国教”。

然而,自从基督离开他的追随者们,关于其传授给人们的信仰的争论就开始了。

在基督教的早期,信徒们和继承他们传统的主教们常通过举行会议来讨论和处理教义上的分歧。他们相信圣灵会降临在会议和辩论中,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争论的胜利者成为神的代言人,而失败的一方则沦为异端。

因此,当君士坦丁大帝试图为合法化的基督教解决信仰纷争时,也采取了这种方式--325年,基督教的主教们按照皇帝的命令在尼西亚举行了会议,即所谓的尼西亚大公会议。在会议上,他们讨论了基督教的教义和教会的组织形式,其中关于基本教义的部分最终通过了一个共同纲领,即《尼西亚信经》--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下,成为了此后正统教义永世的准绳。

宝座上的祭司

然而,关于基督教教义的分歧却始终未能完全解决。到了5世纪初的查士丁尼皇帝时代,罗马帝国在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同时,基督教会的分裂也愈演愈烈。

一心重现罗马帝国昔日荣光的查士丁尼皇帝意识到,要想重建一个普世帝国,一个统一的教会不可缺少。

于是,除了关闭雅典学院,驱逐异端,查士丁尼皇帝还开始动用皇权干预基督教会的事务--他兴致盎然地参与建立教会组织的具体工作,决定宗教崇拜礼仪的形式,召集基督教大公会议,甚至亲自撰写神学论文和为教堂赞美诗谱曲。

不过,在当时,基督教内最为紧迫的问题是教会对一性论教派的态度。所谓“一性”,即认为基督的“人性”已被其“神性”所融合,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即“神性”。

与之相对并被认做正统的是“查尔西顿派”,其坚持451年在查尔西顿召开的第三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决议,信奉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共同存在和不可分割性,它的信仰者主要集中在西方和君士坦丁堡。

起初,查士丁尼皇帝为了缓和一性论派对政府的敌意,对其采取了安抚的政策。然而,当西方征服战争开始,为了获得意大利战场上罗马教会的支持,他又掉头对一性论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区也在教区间的权力纷争中获得胜利,其地位仅次于旧罗马使徒教会。

而作为教会统一事业的顶点,553年,查士丁尼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基督教大公会议。会上,皇帝安抚了一直强硬捍卫一性论派信仰的教会,并最终形成了完全秉承正统信仰的西方派和带有一性论色彩的东方派。通过这种方式,查士丁尼皇帝实现了实至名归普世教会的统一。

再见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西欧统治的终结

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西罗马帝国在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崩溃了。尽管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皇帝的奋斗下,为收复帝国的西部进行了种种的努力,但这些努力终究归于失败,罗马帝国的西部永远地失去了。但很快罗马的遗产影响了日耳曼人,罗马在日耳曼人手中复活了。

帝国变成了王国

罢黜了最后一任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维克被东罗马皇帝芝诺所指使的东哥特同盟者击败。东哥特王国以此功绩变成罗马帝国的同盟王国,实际控制了西罗马帝国的意大利地区。东哥特人的首领狄奥多里克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不断寻求与汪达尔、西哥特、勃艮第、苏维汇等蛮族王国联姻,以期扩大自己新生王国的疆域。

狄奥多里克的这一行为无法为东罗马皇帝容忍,尽管前者已成功地将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了莱茵河流域。当时的东罗马皇帝很需要一个新的雇佣军头子去打击以前的盟友,而法兰克人克洛维成为了皇帝心中理想的人选。

这个法兰克人刚将自己的王国统合成型,他指挥他的军队,将阿拉曼人驱逐到了上莱茵河,正在猛烈地攻击西哥特和勃艮第王国。克洛维本身的基督教正统教义信仰,让他受到了罗马居民的普遍欢迎。而信仰阿里乌斯派的西哥特和勃艮第人的统治是如此不得人心,当克洛维进军时,居民们纷纷把这看做一次解放,欢呼雀跃。

狄奥多里克最终还是成功地击退了克洛维率领的法兰克军队,并且重新夺回了普罗旺斯和赛普提马尼亚。东哥特人暂时将法兰克人挡在了地中海外。狄奥多里克在526年死去之时,整个罗马帝国西部领土上已林立着汪达尔、西哥特、勃艮第、苏维汇、东哥特、法兰克等诸多蛮族王国,罗马人再一次被从西部领土上驱赶开。

在罗马人离开的时间里,法兰克人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尽管被狄奥多里克阻挡在地中海之外,但在莱茵河流域,法兰克人再次取得胜利。阿拉曼人、图林根人和巴伐利亚人先后降服在法兰克墨洛温的旗帜下。

而随着555年整个德意志南部向法兰克人称臣纳贡,高卢和德意志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同一个政治框架之中。在罗马帝国西部,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成为了无可争辩的霸主。

伦巴底人的统一之梦

565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他的新罗马刚刚下葬,他最忠诚的侍卫长官纳尔西斯接受了意大利北部哥特人的投降,看起来罗马帝国的统一似乎已完成。但仅过了两年,伦巴底人就从阿尔卑斯山脉东端,裹挟着撒克逊人和保加利亚人,经伊斯特利亚进入了意大利。

面对这些入侵者,罗马人并未认真抵抗。569年,伦巴底人顺利攻占了维罗纳并进驻米兰。随后,伦巴底人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和高卢的隆河流域。

然而,这个伦巴底人的王国却缺乏一种凝聚力。在国王阿尔伯因和科里非先后死于暗杀后,伦巴底人于574年废除了君主制,整个王国被35个公爵瓜分,这些公爵居住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彼此之间相互争斗。

这种政治上的纷乱情形,对东罗马帝国来说是一次再次收复意大利的好机会,然而他们什么都没有做。此前查士丁尼皇帝打击意大利哥特人的政策,让罗马人丧失了唯一一支有可能对抗伦巴底人的武装力量,而以前为罗马人作战击败过哥特人的伦巴底雇佣军现在也都跑到他们的同胞那里去了。

东罗马帝国只能选择让法兰克人去进攻伦巴底人。在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挑唆下,奥地利境内的法兰克人被组织起来,准备去夺取伦巴底人的意大利。584年到590年,法兰克人组织5支远征军,跨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尽管最后法兰克人未能成功夺取意大利,但他们再次成功压制了伦巴底人在高卢的扩张,并且迫使伦巴底人每年缴纳500磅的金币作为贡赋。

外来的危机促使伦巴底的公爵们再次恢复了君主制,他们推举奥萨里为国王。新国王得到了一系列的新封号:伦哥巴第亚之王、弗拉维乌斯和最杰出的英雄。伦巴底的新国王杜撰出自己与古罗马之间的亲属关系,来拉近与东罗马帝国的距离,并希望获得他统治下罗马人居民和伦巴底居民的好感。

尽管有了新国王,但伦巴底人政治上一盘散沙的局面并未有多大的改观。国王的权威只延伸到后来被称做伦巴底的波河平原地区,贝奈温图姆公国、意大利南部萨莱诺公国、中部的斯伯莱托公国和东北部的费留利公国实际上是独立的,就连伦巴底公爵对国王也不再承担义务。

伦巴底人政治上的混乱并未阻止他们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地域的脚步。当令他们生畏的法兰克墨洛温王朝陷入内乱时,伦巴底人最伟大的国王利乌特普兰立志要将整个意大利统一在伦巴底国王的权威下,他毫不犹豫地同中部和南部的伦巴底的公爵们开战。尽管没有明确反对罗马人,但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总督也成为其攻击的目标,甚至必要之时他也会进攻教皇统治下的领土。

利乌特普兰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751年,形势对东罗马帝国已经很不利了。同年7月,拉文纳放弃了抵抗,北部只剩下了威尼西亚,在中部和南部则只剩下表面代表东罗马帝国的教皇管理的罗马公国。而一旦失去罗马公国,东罗马帝国将在意大利半岛上无任何立足之地。

利乌特普兰之后伦巴底人的另一位统治者艾斯图尔夫继续大力推进这项事业,似乎整个意大利就要统一在伦巴底国王的权威下了。然而,教皇斯蒂芬二世却另有打算。

753年10月14日,教皇斯蒂芬二世遵照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使节团的指示离开罗马前往帕维亚,与伦巴底国王就收回拉文纳总督辖区和平塔波利斯一事进行谈判。艾斯图尔夫断然拒绝了上述要求,不肯退让一步。经过一个月的谈判,斯蒂芬二世在11月15日离开了帕维亚,但是他并没有返回罗马,而是向北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前往法兰西。

当斯蒂芬二世动身前往法兰西的那一刻,意大利就注定不再属于东罗马帝国,也无法在伦巴底人手中完成统一了。伦巴底人的统一之梦很快就破碎在北方来的马蹄之下。

罗马的遗产

罗马帝国对西部的统治在476年就已烟消云散了,然而罗马的文明又引导着蛮族的首领们不自觉地沿着罗马人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日耳曼人的首领们在毁灭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又扮演着早先罗马帝国大区长官的角色。罗马人的管理体制、税制、元老等级、奴隶制、军队、地产制度等诸多方面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续。

罗马的法律得到了日耳曼人的尊重,他们允许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居民永久地使用罗马法典。罗马法典甚至影响了法兰克人、哥特人、伦巴底人的法典编纂。

罗马的行政体系也被日耳曼国王们所延续。狄奥多里克统治意大利时期,罗马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地方行政官职,元老院地位显赫。狄奥多里克每年按照罗马的传统举行执政官选举,由其本人从两名应选者中选择一位担任执政官。

伦巴底人

伦巴底人(拉丁语为Langobardi)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即今日瑞典南部。经过约4个世纪的民族迁徙,伦巴底人最后到达并占据了亚平宁半岛(今意大利)的北部。1世纪时,他们已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德国西北部。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早已在其作《日耳曼尼亚志》中就有了对那时居住在今日德国易北河下游伦巴底人的记载。5世纪末时,伦巴底人分布到今日所谓奥地利的地区。6世纪初,他们到达潘诺尼亚(Pannonia),今日的匈牙利西部和捷克。568年春天,在阿尔博因(Alboin)的领导下,伦巴底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占意大利北部。

这些征服者尊崇沿袭被征服者的文明,他们全盘接受拉丁语言和罗马的头衔以及罗马用于政府管理的方法。如法兰克王国大批任用罗马官僚和高级书吏为他们服务,负责掌管国玺与官方通信。在征收税务方面,罗马的传统也得到延续和保持。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和高卢的日耳曼国王们无一例外地保留了“收税官”这一职位。他们借助地籍图、多联图籍、人口普查记录和个人应付款的登记簿,组织和保存强制征收的人头税和土地税。

诸多进入西罗马帝国的蛮族尽管未能重新建立起那个古老巨大的国家,但它们给西部帝国输入了新鲜的血液。800年12月查理曼的加冕宣示了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手中复活,但要想看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还需要耐心地等上1000年。 oLO9rX2v2gU3oofgalQV0lX7QA8PEU2BXbFh0c6gnQTkd/4EprG4NP4p2dtoug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