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1 世纪初的欧亚(2)

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

为了发展英国对远东和印度的贸易,英国女王颁发特许状给伦敦商人,成立了一个贸易团体,这个贸易团体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只是作为英国商人的海外商馆和货物储藏站,后来逐渐参与到英国的政治事务中去,成为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代理,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属东印度公司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特许令给伦敦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又称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荷兰、葡萄牙、瑞典、神圣罗马帝国等国都曾建立过东印度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只是当时西欧数家东印度公司中的一家。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但获得了在印度的贸易特权,并将商业活动扩大到波斯湾、东南亚和东亚。

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规模很小,主要用作英国商人的海外商馆和海外的货物储藏站,并没有多大势力。当时,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还处于阿克巴及其后继者统治之下,正处于鼎盛时期,东印度公司也只是在印度沿海获得了几个贸易据点,仅此而已。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东印度公司有了可乘之机,开始在印度不断地扩大势力。1689年,在光荣革命中上台的威廉三世给另外一家“英国对东印度贸易公司”以特许状。1600年形成的东公司也依然得到承认,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公司齐头并进的态势,但是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争端。1702年,在政府的干预之下,两个东印度公司合二为一,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1707年,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病逝,莫卧儿帝国进入衰败期,各省首领割据一方,自立为王,这一时期的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首领,没有什么实权。莫卧儿帝国的衰败也为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创造了条件,18世纪的前半期是东印度公司最为繁荣的一段时间。

到印度去发财

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东方的贸易对商人而言是一本万利的暴利行业,为了保证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公司每年拿出十几万英镑进行贿赂,据说光威廉三世每年接受的贿赂就有上万英镑。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几乎都赚足了钱,很多一贫如洗的穷小子到印度冒险,不出几年便身价暴增。

东印度公司获得的难以想象的利润引起了无数英国人的羡慕、嫉妒甚至怨恨。他们认为东印度公司之所以在印度立足得力于英国海军、陆军的保护,因此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保护费”,于是从1744年开始,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向国库缴纳40万英镑的赋税。

随着东印度公司规模不断地扩大,公司本身的管理成为英国政府的一个难题。东印度公司富可敌国,英国政府不可能允许一个公司威胁到大英帝国的利益。为了加强对东印度公司的控制,英国政府派人插入东印度公司。1786年,英国政府派康华里勋爵到印度治理东印度公司的徇私舞弊、走私成风的问题。这位精明强干的勋爵却意外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司成员都有贪污行为。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这些英国佬到印度来就是为了发财,除了发财,他们还有别的目的吗?

扩张领土

在现代人看来,公司跟枪炮、杀伐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是300年前的公司不仅仅是个贸易集团,也是个武装集团,东印度公司就是在印度百姓的血泊中攫取难以数计的财富的。

1698年,东印度公司通过莫卧儿帝国政府购买了恒河口的一个名叫加尔各答的小村庄。当时的印度人并没有看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有多么巨大的商业价值,不过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为英国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此地腹地广阔,周围土地富饶、河流纵横、交通便捷。加尔各答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聚宝盆,印度的各种商品通过这里被运往欧洲,东印度公司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东印度公司将加尔各答当做据点,在此修建各种军事工事,训练士兵,俨然是一个割据一方的霸主。东印度公司还建立了上百个贸易货栈,在孟加拉地区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这引起了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的强烈不满,一怒之下,西拉吉决定派兵铲除这颗毒瘤。英国军队指挥克莱武利用西拉吉与地方贵族之间的矛盾,鼓动地方贵族发动叛乱,这样西拉吉腹背受敌,克莱武以3000人的军队打垮了西拉吉5万人的军队。西拉吉兵败被处死,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立住了脚跟。

七年战争的战火也烧到了印度,在七年战争中,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征集军队、宣战、司法审判等权力。有了英国政府的授权,东印度公司更加有恃无恐,克莱武充分利用印度各个王公之间的矛盾,不惜用贿赂的手段离间印度军官之间的关系,使印度各个王公之间互相争斗,英国人从中渔利。

1765年,通过战争和阴谋,克莱武从莫卧儿帝国皇帝沙.阿姆则手中获得了孟加拉、奥利萨和比哈尔三个省的民政权,虽然克莱武要向皇帝缴纳贡赋,以表示臣服,但他这时已经成为了这三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这是英国殖民者老谋深算的表现,虽然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已经形同虚设,但是他还有道德的影响力。克莱武获得皇帝的批准不但能获得公司内部印度职员的拥护,还能防止印度各地王公的嫉妒。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能够更好的运转,克莱武对这种状况非常满意,东印度公司每年可以从印度净赚165万英镑。

不过好景不长,东印度公司由于内部贪污成风,管理费用也水涨船高,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但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个个中饱私囊,富得流油。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该法案规定,加尔各答的纳瓦布(省督)升为总督,总揽加尔各答、比哈尔、奥利萨等三地的民政事务。为了加强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派驻总督和参事介入其中。即便如此,东印度公司的腐败与霸道依然有增无减,政府派驻的总督及其参事不满东印度公司的专断行为,于是在印度形成了两套行政管理体制。

退出历史舞台

1770年,印度的孟加拉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当地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次饥荒。东印度公司不仅没有减少地租,依然通过强暴的手段征收租税。东印度公司的这种暴行直接影响到英国政府对印度殖民地的统治。1784年,皮特政府颁布法令对东印度公司的行为进行限制,并且警告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征服与扩张政策是与英国政府的利益、荣誉及其目标相冲突的。”

此后,英国在印度的领土扩张主要掌握在英国政府手中,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也被英国政府收回。1857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取缔,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东印度公司是西方殖民者扩张浪潮中的一分子,虽然名义上为公司,但是却将商业权力和领土征服融于一体,为英国征服、殖民印度鸣锣开道。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掠夺的不仅是财富,也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让印度沉沦于殖民主义的泥潭之中。如马克思所说:“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贪得无厌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不仅依靠贸易进行剥削与掠夺,还通过武力明火执仗地进行掠夺。1757年,英国军队指挥克莱武攻占了孟加拉的国库,当国库大门洞开的时候,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被眼前的金银财宝惊呆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喊:“抢啊!”一场世纪掠夺就这么上演了,孟加拉的国库被洗劫一空,殖民者们个个捞得盆满钵满。后来,克莱武在英国议会描述这场掠夺的过程时,还后悔不迭地说:“我不过抢了20万英镑,要是多抢点儿就好了。”

罪恶的奴隶贸易

关于人类的起源,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很多人认为,人类的始祖源于非洲。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人们会一直争论下去。关于黑人的故乡,人们没有争论,那就是非洲。虽然今天黑人遍布全世界,但是他们的祖辈却是以一种悲惨的方式离开非洲大陆、四海为家的。

来到美洲

奴隶贸易由来已久,但是以前的奴隶贸易并没有像18世纪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那么“繁荣”。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使得非洲黑人远涉重洋、远离故土来到遥远的美洲大地,并且成为改变美洲历史的主要劳动力。没有非洲黑人的劳动,美洲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非洲黑人并非通过移民迁徙到美洲,而是西方殖民者通过血与火的劫掠、毫无人道地将他们贩运至人烟稀少的美洲大陆。早在15世纪,欧洲人就开始了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掀开了世界历史的新一页。美洲逐渐沦为欧洲人的殖民地,面对广袤无垠的美洲大陆,欧洲人似乎不知道怎么从这块新大陆上获取财富,因为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缺乏一种经济发展的要素--劳动力。

欧洲人的海上冒险使得大西洋成为沟通欧洲、非洲和美洲的通衢大道,在欧洲人眼中美洲和非洲都是新大陆,都是财富的处女地,如何将这些财富开掘出来就成为萦绕在欧洲人脑海中的问题。美洲土著在欧洲人到来之后,便被瘟疫所困,欧洲人携带去的天花和殖民者对当地土著的杀戮使印第安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剩下的土著印第安人也不愿意为欧洲人所役使。于是,欧洲人便到别的地方寻找劳动力,他们发现非洲的黑人不但强壮,而且可以很好地适应美洲的热带气候。

黑人奴隶

非洲,尤其是西非,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便盛行奴隶买卖。为了掠夺奴隶,君王们频繁地发动战争。当欧洲殖民者到来之际,原先的奴隶贩子便与欧洲人合作,因为欧洲人可以向他们提供枪炮、朗姆酒等稀罕的商品。这些奴隶贩子便用从欧洲人那里换来的枪炮去掠夺更多的奴隶。

欧洲人比较喜欢男性黑人奴隶,尤其是10岁至2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被运抵美洲的奴隶基本都是男性。这也与非洲的社会形态有关系,当时非洲多数国家还停留在母系社会阶段,在这种社会中,女性不仅是社会的领导者,也是主要的劳动力,因此非洲人也愿意把不起多大作用的男人们交给奴隶贩子。

到了18世纪,甘蔗种植园在美洲热带雨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种植园主们对黑人奴隶的需求如饥似渴,因为蔗糖种植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强壮且有韧性的劳动力,非洲黑人是最佳人选。大西洋两岸的奴隶贸易开始繁荣起来,每年有几十万枪支流落到非洲,这些枪支弹药不但使非洲各地为争夺奴隶而引发的战争不断,而且还使绑架事件频频发生。大量的黑人被运往美洲的甘蔗种植园。当欧洲人在品尝蔗糖的甘甜的时候,是否想过,千里之外的黑人正在甘蔗种植园里尝尽人间的苦涩。

争相贩奴

随着美洲甘蔗种植的兴盛,非洲黑人奴隶便成为种植园主的抢手货,他们愿意出高价购买奴隶。为利润所驱动的欧洲奴隶贩子便开始在非洲海岸大肆搜捕黑人奴隶。猎奴成为一项高风险、高利润的冒险活动。

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但地形比较复杂,而且到处是瘟疫,没有有效的药物,欧洲人是不敢深入非洲大陆内部的,他们只能在沿海一带徘徊,猎捕奴隶的重任便交给了那些当地的经纪人。这些人驾驶独木舟,带着欧洲人的枪支弹药,深入非洲内陆猎捕奴隶。在沿海一带,有专门场所来看押抓来的奴隶,等凑够了数目,便一起卖给欧洲的奴隶贩子。

欧洲各国政府对奴隶贸易非常重视,他们将奴隶贸易当做本国经济的一部分,认为奴隶就应该提供给本国的种植园,而不能卖给竞争对手。因此,各国在奴隶贸易方面存在竞争,他们支持本国的商人,扶植本国的贸易公司,支持他们在非洲海岸建立商栈。

葡萄牙捷足先登,在奴隶贸易中拔得头筹,因为葡萄牙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具有优势。葡萄牙人是大航海的先行者,当欧洲各国忙于内乱的时候,葡萄牙人已经在南美大陆建立起一个辽阔无边的殖民地--巴西。巴西资源丰富,葡萄牙人不仅发展了甘蔗种植,而且还发现了金矿和银矿。种植园和矿山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葡萄牙的奴隶贩子根本不担心没有市场。葡萄牙人也是最先在非洲沿海探险的欧洲国家,他们对非洲人的风俗、地理都比较熟悉,因此在非洲沿海建立起了比较好的贸易网络,与当地的奴隶贸易经纪人关系比较融洽。

紧随葡萄牙人其后的是荷兰人,荷兰人是有名的海上马车夫,他们资金雄厚,经验老到,怎么会错过奴隶贸易呢?荷兰人与葡萄牙人一样,在非洲沿海有很好的猎奴网络,他们比葡萄牙人技高一筹的是,在仔细研究市场供求之后,他们才出手购买奴隶,因此他们不会做那种贵买贱卖的傻事。很快,荷兰人大有垄断奴隶贸易之势,以至于1729年有些英国商人惊恐万分道:“多数奴隶贸易都落到荷兰人手中了!”不过,英国人很快后来居上,他们在强大的海军力量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海上霸权,可以将奴隶随意输入美洲大陆。

废奴运动兴起

奴隶贸易持续了数百年,成千上万的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给非洲的社会与经济造成重创。罪恶的奴隶贸易让黑人饱受摧残,也使奴隶贩子们腰缠万贯。奴隶贸易的血腥与残忍引起了欧洲知识界的反思和反抗,许多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政府,希望禁止奴隶贸易。1783年一些教士成立了委员会专门反对奴隶贸易,英国的托马斯.克拉克森试图通过各种调查数据来证明禁止奴隶贸易,将会更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为此,托马斯写了许多宣传的小册子、传单,向社会宣传英国可以与非洲建立新的经济联系,非洲富饶的土地将生产各种需要的商品。于是,18世纪末废奴运动在英国、丹麦和法国等地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到了19世纪,英国海军就不再为贩奴船护航了,而是在海上缉拿贩奴船。

奴隶贸易前后长达几百年。正是欧洲的殖民者与当地的经纪人联手才将非洲的黑人装进了地狱一般的贩奴船,在美洲的种植园、矿山中接受炼狱般的生活。

猎捕黑奴

黑人奴隶从被猎捕开始,便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们首先搭乘猎奴队的独木舟来到非洲海岸的“货栈”,他们要接受医生的检查,就像兽医要检查牲口的体格是否强壮一样,然后被烧红了的烙铁在身上烙上一块印记,以标明由哪个公司来采购。在此过程中,奴隶们没有停止过反抗,有的甚至准备自杀。如果经过这一连串的折腾能够幸存下来的话,那么他将登上漂洋过海的运奴船。

运奴船的条件非常恶劣,里面臭气熏天,毫无卫生设备,粗制滥造的食品更是难以下咽。有些奴隶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待遇,便试图跳海。为了防止他们跳海,进行奴隶贸易的人把他们用锁链锁在船舱里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要在海上颠簸4至8个星期,许多人都会病死。病死的奴隶便被扔到海里面喂鲨鱼,据说,几乎每个运奴船后面都会有鲨鱼尾随。据学者估计,每1个到达美洲的黑人背后是5个惨死于途中的同胞,在长达上百年的贩奴贸易中,非洲至少损失1亿青壮年劳动力,由此可以想象,贩奴贸易对非洲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多么大的灾难。

被运送到美洲的黑人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语言不通、宗教不同,更难以忍受的是,他们将像牲口一样被自己的主子驱赶、辱骂甚至杀害。

詹姆斯党人叛乱

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詹姆斯二世被“光荣”地赶下台,但是失去王位的詹姆斯二世并不甘心,为了重新夺回王位,他用尽了各种手段。他的儿子被追随者奉为“詹姆斯三世”,父子两人为了失去的王位共发动过两次“起义”,但是最终也未能如愿。

光荣革命的失败者

1688年,英国人将国王詹姆斯二世拉下台,荷兰人威廉三世入主英格兰成为新的国王,开启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历史。法国的路易十四收留了逃亡的詹姆斯二世,他希望通过詹姆斯二世牵制英国的力量。双方达成了秘密协定,法国给予詹姆斯二世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詹姆斯二世重新获得英国王位,詹姆斯二世则充当路易十四的军事盟友。

1690年,詹姆斯二世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在爱尔兰登陆。詹姆斯二世到达爱尔兰之后,受到爱尔兰人的欢迎,他们认为詹姆斯二世是正统的国王,威廉三世才是篡位者。但是不幸的是,这支外国军队被威廉三世手下的一支由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还有法国的胡格诺派组成的联合军队打败。

威廉三世挫败詹姆斯二世之后,便着手改造爱尔兰,防止爱尔兰成为反英的基地。英格兰政府颁布法典,限制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各种权利,包括受教育权、财产权、就业权等。

“十五”与“四十五”

詹姆斯二世对英国王位有种难言的向往与依恋,毕竟他曾经是那个位子的主人,为了再次坐上那个位子,詹姆斯二世费尽了心血。威廉三世不倦地与路易十四缠斗,最后路易十四也觉得困倦了,他需要休息一下。路易十四利用詹姆斯二世反英的策略几乎失效,他想让詹姆斯二世到波兰当国王,但是詹姆斯二世拒绝了。他担心的是,一旦就任波兰国王,他就永远失去了回到英国的可能性。

1697年,路易十四与威廉三世签订协议,结束两国旷日持久的战争,詹姆斯二世失望至极,于1701年在异国他乡病逝。同一时期,威廉三世也撒手人寰,詹姆斯二世的幼女就任英国国王,即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的儿子詹姆斯三世则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还在为家族事业不倦地奋斗。

1714年,安妮女王病逝,汉诺威的乔治一世就任英国国王,詹姆斯家族被排除出英国王室之列。詹姆斯三世身边的人便开始谋划叛乱,1715年,马尔伯爵在苏格兰高地打起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大旗,但是这场起义很快就被英格兰政府军给压制了下去。詹姆斯党人虽然有重返王位的野心,但是多数人都是有勇无谋之辈,而且英国国内政治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保皇的托利党已经分崩离析,失去斗志,英国政府掌握在辉格党人手中,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家族后人很难东山再起。这次起义被称为“十五起义”。

1745年,詹姆斯三世及其党人又策划了一次夺位战争,此时英国政府正忙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苏格兰登陆的詹姆斯三世很快便组织起一支部队,在普雷斯顿潘斯他们击溃了一支英王的部队。12月,他们攻入英格兰的德比,距离伦敦不过80千米。当乔治一世准备撤离王宫的时候,詹姆斯三世却因为没有新的兵员补给而撤回苏格兰高地,最终功亏一篑。詹姆斯三世退到苏格兰之后连吃败仗,连苏格兰高地也被英格兰征服,从此詹姆斯三世一蹶不振,不再成为英国政府的威胁。因为这次叛乱发生在1745年,所以英国人称之为“四十五起义”。

法国贵族与太阳王

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时代是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那个贵族势力挤压王权的年代,路易十四毫不留情地削夺各色贵族的权力,将法国的中央集权推向极致。凡尔赛宫不仅成为路易十四的寝宫,也成为法国的权力中心,宫中的礼仪为欧洲各国君王所模仿。法国贵族们在太阳王的王朝中已经失势。

天下贵族尽入凡尔赛宫

其实早在路易十三掌权的时候,法国就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过程,路易十三的权臣马扎然是个精明强干、深谙权术之道的干才,在他的辅佐和治理之下,法国各地的贵族不得不向中央臣服。路易十四总揽大权之后,便想进一步削夺贵族的权力,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修建凡尔赛宫。

从1774年开始,凡尔赛宫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路易十四命令建筑师在十年之内完工,为了保障石料供应,路易十四禁止其他建筑使用石料。建筑师孟莎果然不负所托,在1782年便将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呈现在路易十四的眼前。

17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庄严地宣布法兰西王室迁驻凡尔赛宫,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路易十四邀请各地贵族前来凡尔赛宫居住,各地贵族积极响应。

路易十四的寝宫位于凡尔赛宫的正中央,为了让这些贵族有事情可做,路易十四的饮食起居都分成精细的工序,这些贵族成为国王忠实的仆人。

进入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彻底与法国的宫廷礼节决裂了,成百上千的贵族、贵妇人成为路易十四的座上宾。凡尔赛宫的繁文缛节为欧洲各国王室所羡慕,无论是奥地利还是俄国都开始修建自己的凡尔赛宫,并将法兰西的礼仪搬到自己的王宫。

居住在凡尔赛宫的贵族们不再有分裂的念头,他们终日忙于在路易十四面前争风吃醋,因为太阳王的光辉太绚烂了。

能干的官老爷们

路易十四将全国的官僚们都“装”在凡尔赛宫后,地方权力落到了路易十四的官僚手中。这不是路易十四的创举,不过是法国集权措施的延续。为了监控各地的贵族,路易十四在每个省都任命了检察使,他们总揽地方的司法、财政、治安等大权,但是他们在地方并没有根基,不会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的官运完全掌握在路易十四的手中,因此,他们成为国王命令忠实的执行者。

有这么一支官僚队伍,路易十四可以比较轻松地控制地方事务。

除了地方官僚队伍之外,路易十四还有一个高效有力的中央官僚队伍。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官僚,他们是路易十四的左膀右臂,是法国的中枢系统。科尔伯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名臣,他虽然权高位重,但是他仍然兢兢业业,服务于国王。

科尔伯最先担任财政大臣,是路易十四的大管家,他忠实地执行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法国不盛产重金属,科尔伯认为要想增加法国的黄金,就必然减少他国的黄金储备。增加法国的国库收入一直是科尔伯的目标,他增加了地主的税率,因为地主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负担;在国内推行包税制,对食品、酒类进行征税,从而使税收快速增加。

科尔伯不仅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管家,他还为法国海军的建设殚精竭虑,他深知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法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强大的海军保护,法国的海外贸易就很难发展起来。他在法国沿海地区征集水手,强迫他们参加海军培训,为法国海军培养后备力量。

贵族的衰落与官僚队伍的勃兴是同步的,这一现象代表着法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兴起。法国是率先实行开明专制的国家,太阳王与贵族之间的游戏正是在“开明专制”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首任首相沃尔波尔

沃尔波尔是英国宪政历史上的无冕之王,被公认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中,他屡败屡起;在欧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他坚守和平的底线,面对政敌毫不手软。他集狐狸的狡黠与狮子的勇猛于一身,为君王独当一面。

初入政坛

沃尔波尔1676年生于英国诺福克郡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沃尔波尔在家中排行老二,按照常理,父亲的政治事业会由他的哥哥继承。到了入学年纪,沃尔波尔被送进了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这是一所非常著名的贵族学校,英国很多的政治领袖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后来,沃尔波尔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他原打算毕业后投身宗教事业,可是在剑桥大学读了一年书后,沃尔波尔突然被要求回家帮助父亲打理事业,因为他的长兄去世,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父亲事业的继承人。沃尔波尔从剑桥大学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事务,同时准备继承父亲的官职。

1700年,沃尔波尔的父亲病逝。1701年,沃尔波尔进入英国下议院,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生涯。当时英国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斗争激烈,沃尔波尔的父亲是辉格党政客,沃尔波尔也是辉格党的一员。由于行政能力出众,沃尔波尔很快便得到重用。1705年,他进入海军大臣委员会供职,这个职位成为他起跳的支点,后来几年中沃尔波尔平步青云。1715年,沃尔波尔荣任英国财政大臣,成为大英帝国的财政总管,同时,沃尔波尔兼任陆军大臣。沃尔波尔集财政大权和军事大权于一身,这对年仅32岁的沃尔波尔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成绩。此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欧洲大陆战事正酣,英荷联队统帅马尔伯罗公爵非常欣赏精明干练的沃尔波尔。

成功归来

正当沃尔波尔在英国政坛扶摇直上之际,辉格党在大选中失利,托利党上台执政。虽然沃尔波尔能力非凡,但是党派斗争还是将沃尔波尔从权力的高台上拉了下来。托利党为了打击辉格党,对其重要成员进行了调查。在那个贪腐成风的年代,几乎没有清白的政客,不行贿受贿不可能登上高位。1712年,沃尔波尔因涉嫌受贿被托利党人投入伦敦塔中,沃尔波尔的政治之路暂时受挫。半年之后,沃尔波尔被无罪释放。这时的沃尔波尔已经深谙英国政治运作之道,没有人能抗拒金钱的召唤。1713年,沃尔波尔重新回到下议院,成为在野党的摇旗呐喊者和辉格党的核心人物。

托利党人博林布鲁克是沃尔波尔在伊顿公学的同学,但是两人的政治主张却截然不同,他们分别是托利党与辉格党的领袖。在托利党执政期间,沃尔波尔被博林布鲁克等人“暗算”。等到辉格党人重新上台之后,沃尔波尔并没有对这些人客气。1715年詹姆斯三世党人叛乱,博林布鲁克与叛党有牵连,沃尔波尔便抓住博林布鲁克的把柄不放,最后博林布鲁克灰头土脸地逃亡海外。从此,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一波三折

1715年,沃尔波尔重新执掌财政部大权,他创立偿债基金并减少国债,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此时,辉格党内出现了派别斗争,沃尔波尔与其妹夫汤森一派,而森德兰为另一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使沃尔波尔在1717年下台。下台之后的沃尔波尔试图“曲线救国”,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与王子威尔士亲王之间有矛盾,沃尔波尔坚定地站在王子一边,并得到了王子妃卡罗琳的友谊。在沃尔波尔的调节与斡旋之下,英王乔治一世与王子威尔士亲王之间矛盾得以消解,在此过程中沃尔波尔得到了极大的好处。

1719年森德兰内阁遇到危机,不得不与党内的反对派和解,沃尔波尔再次入阁。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爆发,沃尔波尔上下其手,妥善地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但显示了他非凡的财政管理能力,也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尤其是那些深陷“南海泡沫”危机中的人的支持。

1721年森德兰辞职,沃尔波尔与妹夫汤森勋爵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几乎没有人再挑战沃尔波尔的权威。1730年,沃尔波尔开始行使第一内阁大臣的权力。沃尔波尔在英国政坛活跃了40多年,是英国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最有权势的人

沃尔波尔在17世纪的英国政治历史上可谓是叱咤风云。沃尔波尔有英国乡绅的修养,也有大贵族的傲慢与偏见。他的儿子对他十分崇拜,认为他了解人类的本性,却不读他们的著作;深谙他们的利益,却不懂他们的制度。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麦考利对沃尔波尔也持有此论,他说沃尔波尔在不谈论政治时只会谈论女人,而且是口无遮拦,麦考利的直白与坦率连当时那些以“直言不讳”而著称的人都目瞪口呆。

沃尔波尔与当时的贵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情妇,但是他并不掩盖这些。他与卡罗琳王后保持了长久的友谊,他与王后一起嘲笑乔治二世的情妇们的浅薄无能。当王后去世之后,沃尔波尔便将乔治二世的情妇们请回来,以排解国王的悲伤。在英国,成功的政客都是一流的演说家,沃尔波尔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讲家,但是却可以成功地说服那些桀骜不驯的议员们。

沃尔波尔深谙权术之道,他善于团结议会中的多数派,在金钱政治盛行的年代,沃尔波尔用各种手段收买议员。他有一笔专门的基金,还有一间特制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沃尔波尔用金钱收买议员、编辑还有至关重要的选票。为了在报刊上刊登他的观点,每年沃尔波尔都会花费数万英镑与自己的政敌在媒体上打官司。尤其是1723年,死对头博林布鲁克获得特赦回到英国,此人在报纸上大肆攻击政府和辉格党。沃尔波尔也不手软,于是两个政客便重新开辟战场,继续厮杀。

沃尔波尔虽然遇到托利党人的攻击,但是他的地位岿然不动。乔治二世的王后是沃尔波尔坚实的支持者,乔治二世也愿意依赖这位能干的首席大臣。除了皇室的信任之外,沃尔波尔的执政理念也为他的政治生涯保驾护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结束之后,英国大获其利,沃尔波尔愿意维持和平。他坚信只有和平才能给英国带来繁荣,如果一个国家整天为战争所困,那么就很难发展。沃尔波尔降低土地税,鼓励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建立奖励基金,促进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降低106种货物的出口税和38种货物的进口税,同时减少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他相信,英国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沃尔波尔的政策维持了英国近三十年的和平与繁荣,英国人民相信这位首相的执政能力,这才是沃尔波尔在英国政坛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一个耳朵引发的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英国占领了直布罗陀海峡和米诺卡岛,西班牙强烈要求英国归还,英国政府一直敷衍了事。两国矛盾愈演愈烈,让西班牙政府火冒三丈的是,英国商人仰仗强大的海军,在海上随意打劫西班牙船只,并把西班牙船员卖到美洲当奴隶。1731年,英国私掠船船长詹金斯被西班牙海军截获。据说,西班牙海军将詹金斯的耳朵割下来。詹金斯将耳朵装到瓶子里保存起来,并进行申诉,但是英国政府不愿意开战。1738年,詹金斯在议会中向议员展示被割下的耳朵,议会内外一片开战之声,任何反战的声音都被认为是懦夫行径。沃尔波尔迫于压力,不得不向西班牙开战,他苦心维持的和平局面终于被打破。

约翰.劳的货币改革

四处游荡

1671年,约翰.劳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金匠家庭,家境比较富裕,从小约翰.劳就对商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作为家中的长子,约翰.劳在1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交到一个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在这里,约翰.劳第一次接触到会计、金融等知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一切。

1688年,约翰.劳的父亲病逝,约翰.劳决心到伦敦闯荡。约翰.劳天赋极高,尤其对算术十分精通。初到伦敦的他幻想着一夜暴富,经常出入各大赌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约翰.劳成为赌场的常胜将军,没多久便在伦敦的赌徒中混出了名气。不过,在赌场上他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在一次破釜沉舟的赌局中,约翰.劳大败而归,不仅囊中空空如也,他在苏格兰的家产也要易主。

正当约翰.劳为一屁股赌债焦头烂额之际,有一个人为了女人找他决斗。约翰.劳当场接受挑战,三下五除二便把挑战者给杀死了。法院叛约翰.劳谋杀罪,约翰.劳只能选择逃往欧洲大陆。在欧洲大陆游荡的三年里,约翰.劳潜心研究欧洲各国的货币与金融制度。

建议政府发行纸币

1700年,在外闯荡了十几年的约翰.劳回到家乡苏格兰,此时的约翰.劳已经不是离家时候的毛头小子了,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从一个会计所的小会计变成了一个对金融和贸易有独到见解的财经专家。回到苏格兰之后,约翰.劳便撰写了一本改革的小册子,给苏格兰经济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建立“土地银行”,以苏格兰的土地做抵押,发行纸币,减少对金属货币的依赖性,为商品流通提供足够的货币。约翰.劳的建议在苏格兰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货币冒险,纸币不可相信,通过印刷纸币增加流通性的措施都是对人民的欺骗;支持者认为约翰.劳的设想是一种创举,只要印刷的纸币面额不超过苏格兰土地的价值,便不会引起经济风险。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苏格兰政府终归没有采取约翰.劳的建议。约翰.劳本想通过这本小册子为自己获得政府的一纸特赦状,这样便可以在苏格兰政府供职,过一种安定有序的生活,但是约翰.劳的改革计划书并没有为他换来特赦状,政府反而要将他缉拿归案,约翰.劳又一次仓皇出逃。从苏格兰逃走的约翰.劳,再一次来到欧洲大陆。回到欧洲大陆之后,他重操旧业,出入各种赌场。依靠自己的精明和运气,约翰.劳不仅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与欧洲各界名流建立了关系。

再度游荡欧洲

在欧洲的十四年中,约翰.劳的足迹遍布法国、荷兰、德意志、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对于各国的货币和金融事务了如指掌。通过多年的实际经验和思考,约翰.劳俨然已经成为经验丰富的金融家,常年混迹于赌场之中的他充分认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权力与财富源于人口、军火还有外国商品,这些都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则依赖于货币。没有货币,再好的法律制度都难以调动人民的热情去进行革新产品,推动生产和贸易,要想赶快翻车在约翰.劳红得发紫的年代,各个阶层的人都想见到这位金融炼金士,希望早一天购买到股票。为了见到约翰.劳,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有一位贵妇人为了见到约翰.劳,便与车夫在约翰.劳每天必经的广场上徘徊了三天。当约翰.劳的马车终于出现的时候,这位贵妇人便对车夫说:“看在上帝的份上,赶紧翻车吧。”如其所愿,车果然翻了!怜香惜玉的约翰.劳将这位贵妇人扶起来。那位妇人告诉约翰.劳,为了见他一面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约翰.劳便优先帮她购买了股票。这位妇人没想到这次翻车之举最后造成的却是自己在财富上的翻车,因为整个法兰西经济最后也翻车了。

在权力与财富上与他国旗鼓相当,就应该在货币数量上与之比肩。 dxP32Psx+fbDackxXgrYd+WdE/ULnjQPgRtf+crgi5UeqXspumQqNuQtpbX8q7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