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英国的浮沉(1)

用戏剧折射时代

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巨人,他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歌德说人们将无法用语言说尽他,曹禺说他是使人类又惊又喜的巨人。他的戏剧已经深入人心,那些铿锵有力的台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说他是文明的象征,他就是莎士比亚。

奋发少年游

1564年4月23日,对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约翰和玛丽夫妇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他们原本生过两个女孩,都不幸夭折了,现在他们迎来了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的降生,他们给这个男孩起名叫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是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由于家境殷实,到就学年龄时莎士比亚顺利进入了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在这里,莎士比亚接触到了拉丁文、古典文学、哲学、诗歌、逻辑学等。但是到了1577年,莎士比亚的父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莎士比亚的生活也一下子改变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当地一位名叫哈瑟维的姑娘结了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年轻且充满梦想的莎士比亚不想将自己所有的年华都锁在一个小镇里,首都伦敦才是他梦想的地方。

1587年,莎士比亚收拾好行囊,离开了斯特拉特福镇,前往伦敦去实现他的梦想。伦敦,的确繁华异常,泰晤士河穿城而过,河岸两边矗立着一座座宏伟气派的建筑。但是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事事顺心,他连一个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在接连的碰壁后,他只好在一家剧院门口当起了马夫,主要负责看门、扫地和为前来看戏的绅士们牵马。

由于莎士比亚为人聪明伶俐,后来成为了剧院的一名管理人员的助手,职责是帮助设计舞台,调制音响效果。再后来,莎士比亚做起了临时演员,当然最初只是担任跑龙套的角色。但即使是在这些小的角色上,莎士比亚也全情投入,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表演天赋。久而久之,剧团终于认可了他的表演,把他聘为正式演员。

随着莎士比亚演出场次的增多,他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他也开始同社会上各个职业、各个等级的人打交道,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据说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十分欣赏莎士比亚的演出。尽管当时戏剧在英国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演员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即使这样,演员之间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这样的生活环境,让莎士比亚那颗进取之心无法平复,他开始思索一条能够通向成功的光明之路。

初露锋芒

当时伦敦的戏剧界,虽然演员多,但是好剧本并不多。因为戏剧的繁荣,人们就更加需要剧本的推陈出新,各个剧团经常因为找不到又新又好的剧本而苦恼。这为莎士比亚施展其写作才华提供了机会。1592年,28岁的莎士比亚将其创作的剧本《亨利六世》搬上了舞台,很快这一剧本就创下了最高的票房纪录,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也在戏剧创作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592年至1594年,莎士比亚创作了一些长篇叙事诗、十四行诗等,刊出以后同样反响强烈。1594年之后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在爱情题材上,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受欢迎,该剧本描写的是分别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家族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彼此相爱,但是两个家族都反对这桩婚姻,朱丽叶的家族执意让朱丽叶嫁给高贵的伯爵帕里斯。结婚前,朱丽叶得到一种药,吃后就像死了一样,她吞服了下去,并让人通知罗密欧自己是假死。为主,先后创作了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大悲剧堪称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还不断被搬上舞台。

但是在报信人到来之前罗密欧已经得知了朱丽叶“死去”的消息,他信以为真,自杀殉情。当朱丽叶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爱人已死,也自杀而死。这时两大家族才幡然醒悟,他们捐弃前嫌,为罗密欧和朱丽叶铸了雕像以示纪念。

在创作一系列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后,莎士比亚又创作了其他多种题材的剧本,他的剧本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发人深省,他的事业向着巅峰期迈进。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描写的是丹麦宫廷的一场争斗。丹麦国王突然去世,他的弟弟克劳迪在国人的悲痛中娶了嫂子并继承王位。此后,守城卫兵常常在夜间看到已故国王的鬼魂游荡,便将此事秘密报告给了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鼓起勇气与鬼魂对话,才知道原来是叔父克劳迪害死了父亲,便发誓要替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开始假装疯癫,为了找出真相,哈姆雷特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导演了一幕国王躺在公园里被人放出毒蛇毒害的悲剧,请叔父和母后观看。果然不出所料,叔父当场色变,不等终场就仓皇退席,母后则面色凝重。哈姆雷特要求其母疏远克劳迪,并错杀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老臣波洛涅斯。克劳迪看到事情已经败露,便将一封密信交给英国国王,打算将哈姆雷特派往英国,借英国国王之手将其杀死。不料,哈姆雷特识破了这个阴谋,中途返回丹麦,却在途中正好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情人奥菲利亚发疯落水而死的葬礼。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受人挑唆与哈姆雷特比剑,王后在观战中错喝了本来给哈姆雷特的毒药,雷欧提斯受伤死去,哈姆雷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伤,在刺死叔父后,自己也因毒性发作而死。

1600年之后,走向不惑之年的莎士比亚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对于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时他的创作开始以悲剧《李尔王》描写的是一场亲情悲剧。李尔王是古代不列颠的国王,年老体衰之际要根据三个女儿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国土。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工于心计,善于用语言来博取父亲的欢心,得到了父亲赠予的国土。只有小女儿考狄利亚为人真诚,表里如一,表达了自己除了尽自己的本分去爱父亲之外,还要将自己一半的爱奉献给未来的丈夫。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决绝地与小女儿考狄利亚断绝了父女关系,并且未分给她一点国土,反而将她远嫁法国。但是,得到了土地的两个女儿觉得父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竟然逐渐剥夺了李尔王的权力,又不断地用恶言恶语在精神上折磨他,直至将他逼疯。在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的暗夜,李尔王愤怒地冲出了女儿的王宫,在野外的荒原上受尽了风雨的折磨,女儿的无情与人间的不平一起涌上心头。远在法国的考狄利亚听闻了父亲的遭遇,率领法国军队前来讨伐不义的姐姐,结果却被俘而死,李尔王也在悲愤中死去。

在创作出四大悲剧之后,莎士比亚又陆续有作品问世,但是创作的巅峰期已过。后来,在自己入股的剧场被一场大火焚毁后,莎士比亚离开了伦敦,回到了家乡。他在告别了伦敦的同时也远离了戏剧。1616年4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与世长辞。但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他的大量作品中去感悟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思想。

扬帆起航“五月花”

1620年,一艘小船上的一行人,在经过了旅途中的种种磨难后,终于踏上了北美大陆,他们心中的梦想将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且在历史的洗礼中长成参天大树。这一群人就是英国的清教徒,这艘小船叫“五月花”,而那棵参天大树叫“美国”。

受到迫害的清教徒

在英国的宗教改革中,清教徒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残酷迫害。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交流,他们反对教会的层层等级制,反对由教会操控的各种繁文缛节,主张简化仪式,虔诚信仰。但是这直接触犯了教会的利益,如果每一个人都直接与上帝交流,如果撤销教会的等级制度,教会将丧失权威,也将丧失利益,因此清教徒受到了教会的迫害。

由于被当局所不容,为了逃避国内的宗教和政治迫害,他们在一个名叫约翰.鲁宾逊的人的带领下,离开了英国,迁居到宗教上较为宽容的荷兰,居住在荷兰的莱顿。

但是在这里,许多人总会萌生出异乡的漂泊感,于是有人提出,与其留在荷兰,还不如移居北美,在那里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这个想法得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他们必须首先获得英国政府的同意,因为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次还要有足够的资金能让他们完成迁徙。为了获得在北美的土地特许权,这批清教徒和一个名叫弗吉尼亚的移民公司签订了合同,通过移民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开拓北美土地的申请,1620年终于得到了政府批准。为了获得资金,清教徒们不断和英国的各种商人接触,最终一个叫托马斯.维斯顿的商人答应提供资金支持,条件是这些移民在北美定居之后,7年内的一切收获都要归维斯顿所有。

1620年9月23日,一艘经过改装的渔船“五月花”号满载着104人开始驶离英国,向着北美驶去。这艘船上的核心人员是清教徒,还有一些人是失去工作的工匠以及一贫如洗的农民等,他们把这艘长27米的渔船当做了理想中的诺亚方舟,里面满载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

《“五月花”号公约》

“五月花”号出航的季节,正值大西洋上季风肆虐,船上的人们在大海上经历了66天的漂泊,风暴、疾病、缺水、缺粮,种种艰辛,他们一一尝遍。但是对新生活的渴望给了他们巨大的动力,在航行到第66天时,他们终于望见了大陆,他们欣喜若狂。但当他们仔细观察这里的陆地时却发现,这不是特许状中允许他们定居的弗吉尼亚,而是科德角(属于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残酷的海上生活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登船重新寻找弗吉尼亚,他们只好选择在此落脚。可是问题也随之产生,既然到达的地方不是弗吉尼亚,那么土地特许状也就失去了法律效力,没有人有法定的权利来约束这100多人,如果大家各自为政,那么之前的一切梦想可能都将化为泡影。

感恩节的由来

到了普利茅斯湾的移民们开始思考着在这里定居,但是此时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本来就在旅途中遭受了种种折磨,现在又遇到了严寒、缺少食物、疾病等苦难,当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剩下50多人。这时,当地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庄稼。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才得以在北美大陆扎下根,当这些移民收获自己的粮食时,他们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表示感谢。此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就被定为感恩节。

为了避免大家各自为政,为了避免移民中产生内讧,移民领袖威廉.布拉德福特和布鲁斯特等决定召集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商议。最后,他们共同拟定了一个决定未来定居地管理的规则,这41名男子都在规则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要求现在和今后到达新的居住地的人都要秉承新教理念,要宣誓向英国国王效忠,在新的居住地自愿建立公民自治的社会团体,并且遵守已经确定的各项有益于新居住地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五月花”号公约》被看成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具有政治性质的契约文件,它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契约中体现出的公民自治的民主性也历来被津津乐道。

签订这份契约之后,移民们从科德角出发,来到了普利茅斯湾一带,他们寻找了一个定居点,开始编织他们的未来。

内战第一枪

尽管这是一场内战,却被看成是一个时代的开端,被定性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内战的挑起者是国王查理一世,内战的另一方是希望限制王权的议会,对王权的约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1603年,英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国王伊丽莎白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由苏格兰的詹姆斯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封建君主,他对议会的权威不屑一顾,喜欢奢侈的生活和无拘束地行使权力。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查理继承了王位,他就是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同样也继承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必然会与要限制王权的议会产生矛盾。查理一世的性格古怪,他为人刻板,平时沉默寡言,在生活上严格按照自己拟定的时间表进行,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就是这样的一位国王,当他认定国王就是国家的一切的时候,他将会不顾局势的变化而固执己见。

在查理一世刚刚即位的几年中,英国不断地同西班牙和法国爆发战争。战争需要大量的费用,而当时英国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在英国,国王要征税必须要征得议会的同意,而查理一世在即位的第一年,就已经与议会闹僵了。1625年6月至8月,查理一世即位后的第一届议会召开了。在这届议会上,查理一世要加大赋税的征收额度,但是议会不仅没同意,反倒只允许他征收一年的吨税和磅税。吨税和磅税都是关税的一种,在查理一世之前,每个国王都可以终生征收,现在查理一世额外征收赋税的要求不仅没能得到满足,权力反倒受到了削弱,他甚为不满。

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征税,查理一世就运用国王的权力,不经过议会直接强制征收各种苛捐杂税。1627年,有5个爵士因为认为国王的征收不合法,拒绝缴纳强制性赋税而被关进了监狱,这一事件更加剧了议会的愤慨。1628年,为了表示抗议,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主要内容是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随意征收捐税,不能以国王的权力非法逮捕任何人。

查理一世为了获得议会对他的好感,获得金钱的援助,先是假惺惺地在“权利请愿书”上签了字,接着又开始强制征收赋税,当议会起来反对的时候,1629年3月,查理一世将议会强行解散,此后11年再没有召开过议会。

再次召开议会

没有了议会的限制,查理一世更加独断专行,也激起了民众越来越多的不满。从1636年开始,英国各地开始出现了各种内容的小册子,有的是直接批评查理一世的独断专行政策,有的是揭露宫廷里的腐败生活,有的是攻击查理一世跟前的红人劳德大主教,有的则是发泄群众心头的愤懑。这些小册子从各个大城市,一直到偏远的山村都在广泛传播着。

就在群众的不满之声此起彼伏的时候,由于查理一世对苏格兰的倒行逆施政策,引爆了苏格兰起义。苏格兰从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为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时起就与英格兰由同一个国王治理,但是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差异依然很明显,并仍有着独立王国的性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信仰分属于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在信仰上,教派的不同是一件大事。但是,查理一世即位后,按照劳德大主教的意见,一定要让苏格兰同英格兰信仰的教派统一。1633年,查理一世到苏格兰视察后,决定把英格兰使用的祈祷书,推行到苏格兰,这是统一教派之举,此举引起了苏格兰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普遍不满。1634年,有人举报苏格兰的巴尔马力诺勋爵有一份反对使用英格兰祈祷书的请愿书,查理一世马上下令以叛国罪将巴尔马力诺勋爵逮捕。这一事件无异于火上浇油,使苏格兰人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升级。

1637年,苏格兰人自行选举出了一个代表团,这个代表团于1638年2月起草了一份《民族公约》,公约中宣称他们将不接受新的祈祷书和新的宗教法规。这份公约本身的措辞还是温和的,显然不想与国王闹得太僵,但是查理一世得知这一消息后却火冒三丈,扬言要进行镇压,使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彻底破灭。1639年,苏格兰人组织起军队,开始攻入英格兰境内。

查理一世也想组织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镇压,但是再一次苦于军费无处筹措,一些大商人也拒绝给国王捐献费用帮助他去打一场战争。无奈之下,1639年6月,查理一世同苏格兰人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为了征收赋税同苏格兰作战,1640年4月查理一世召开了已经停开11年的议会,要求议会通过他的征税条款。但是,议会召开后不仅没同意国王的征税请求,还重申议会应该具有的权力,查理一世一怒之下,又将议会解散了。

苏格兰人见国王并无诚意停战,就再次攻入了英格兰境内,一路上势如破竹。查理一世根本无法抵御苏格兰人的进攻,1640年9月,又被迫同苏格兰人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一次苏格兰人索要了高额的赔偿费。英国的国库里已无法满足赔偿数额,查理一世只好决定再次召开议会筹措费用。

内战的爆发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下令召开议会,此次议会是在全国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召开的,议会中议员的大部分是反对查理一世的。在议会召开不久,议会中的一些议员就提出要审判查理一世的宠臣,最受人们痛恨的斯特拉福德伯爵。民众对于这一提议积极响应,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敦促议会尽早通过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1641年5月8日,议会终于通过了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

但是根据当时的制度,议会通过的法案需要经过国王的同意后才能生效。查理一世本想通过召开议会来筹措费用,没有想到议会的法案竟然首先指向了他的宠臣,查理一世拒绝批准这个法案,并向斯特拉福德伯爵保证,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和财产。民众们得知查理一世还在包庇自己的宠臣的时候,变得异常愤怒,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聚集到国王居住的王宫前,查理一世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吓得胆战心惊,只好在议会提交的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上签了字。5月12日,当斯特拉福德伯爵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这是民众的胜利,也是议会的胜利。

此后,同斯特拉福德伯爵同样恶名远播,同样是查理一世宠臣的劳德大主教也被以叛国罪逮捕,囚禁在伦敦塔里。查理一世还被迫通过了议会提交的“三年法案”,根据这个法案,议会要定期召开,并且间隔年限不能超过3年,如果国王不下令召开议会,议会可以自行召开。国王也不能随意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在议会闭会期间征收的一些捐税被宣布为非法。

伦敦塔

伦敦塔是伦敦的一座著名建筑,至今仍是伦敦一处著名的观光景点。伦敦塔是一组塔群,11世纪是作为一座防守要塞来建造的。后来,随着历代国王的不断修建,塔群逐渐成形,伦敦塔除了是固若金汤的要塞外,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多位国王曾安居于此。同时,伦敦塔的塔群中也有监狱,伦敦塔监狱关押过无数历史名人,如培根就曾被关押在伦敦塔中。

查理一世召开议会的初衷不仅一点没有得到满足,相反自己的权势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使他心中对议会充满了抱怨。为了再度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查理一世下令逮捕议会中要求限制王权的5个激进议员,但是这5个议员提前得知消息躲避了逮捕,并于一周后在民众的簇拥下堂而皇之地再度走进了议院。

在伦敦无计可施的查理一世,于1642年1月率领着亲信们前往英国北部的约克郡,聚集那里的王党成员准备对议会进行反扑。8月22日,王党成员在诺丁汉的一座山顶上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里的“叛乱分子”,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纳西比之战

纳西比之战是英国内战中决定胜负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不仅决定了查理一世的命运,也决定了英国未来的命运,而这场战役本身也被看成是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两军对垒

1642年8月22日,王党军队宣布讨伐议会里的“叛乱分子”,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议会迅速组织起抵抗力量。当时王党的主要力量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议会的主要力量在东南部地区,议会军在那里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自耕农的广泛支持。

在内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双方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讲,议会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但是从1642年到1644年议会军却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这一方面因为议会军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议会军中有一部分主和派,对于与国王作战心存疑虑,希望以和谈解决问题。

在与王党的战斗中,克伦威尔领导的队伍战绩辉煌,尤其是当这支军队于1644年取得了马斯顿荒原之战的胜利后,更是被称为“铁军”。1644年之后,议会军中的主和派也转变了看法,认为只有通过胜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于是议会军开始了大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在纳西比打响。

纳西比交锋

1645年6月,议会军和王党军队的主力在纳西比附近遭遇。王党军队部署在纳西比北部8千米左右的一个山岭上,议会军则驻扎在纳西比以南8千米左右,两军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6月14日凌晨,议会军的军官费尔法克斯认为王党的军队会向后撤,于是命令自己的部队向王党军队方向开进。但是出发后不久,费尔法克斯发现王党军队不仅没有后撤,反倒在向着自己迎面开来。费尔法克斯急中生智,立刻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诱敌深入的计划。

他命令自己的部队马上掉转方向,做出撤退的姿态。

王党军队的先锋鲁普特果然中计,他认为议会军已经开始全线撤退,机不可失,他下令部队追赶议会军,并命人马上通报给国王查理一世。这时,费尔法克斯已经占据到了居高临下的良好地形,以逸待劳,其他议会军也已得到消息,积极配合,只等王党军队到来之后决一死战。上午10时左右,王党的追兵来到,两军的激战开始了。

查理一世将王党的军队分成三线,第一线的中路为步兵,由阿斯特里指挥;右翼是骑兵,由鲁普特指挥;左翼也是骑兵,由南格达里指挥。第二线全部由步兵组成,由霍华德指挥。第三线是查理一世亲自统领的近卫军,作为预备队。议会军只是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斯基彭的步兵居中,伊利顿和克伦威尔的骑兵分别位于左右两翼,作为接应的预备队只有三个团。

两军激战不久,议会军左翼统帅伊利顿中弹受伤,议会军左翼一时群龙无首,发生溃败。王党的右路军将领鲁普特率军追击,不仅将议会军左翼赶出了战场,还一度追击到纳西比村。左翼溃败的议会军中路此时遭到了王党军队中路军和右翼军的钳形夹击,中路军统帅斯基彭也挂了彩,中路军的状况也混乱不堪,渐渐难支。

在此危机时刻,克伦威尔果断命令议会军右翼的3000多名骑兵向王党军队左翼进行反复冲锋,这支铁军以其坚韧的意志在几轮冲锋后将王党军队的右翼击溃。随后,克伦威尔指挥右翼骑兵向中路靠拢,攻击王党中路军的左侧。王党的中路军被克伦威尔部队的冲锋弄得手足无措,议会军中路见自己的援军来到也越战越勇,王党军队的中路渐呈颓势,紧接着王党军队的第二线步兵也遭到了沉重打击。查理一世见自己的军队已经岌岌可危,急忙调遣近卫军前去增援阿斯特里的中路军。就在这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查理一世的马突然偏离战场向右跑去,查理一世的近卫军也糊里糊涂地跟着国王向右冲去。王党的中路军失去了查理一世的增援,被克伦威尔的骑兵迅速击溃。王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内战的天平彻底偏向了议会军。

1646年,议会军攻破了王党军队的大本营,查理一世沦为了阶下囚。 wc1HNohSTQIb955j5GKvg3oO7C2kdUlei6w6P4K+L7S7AjlKi25OtxtyVk9rw04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