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追随理想的脚步(1)

Zhuisui Lixiang de Jiaobu

理想,会在现实开出花!当我们越来越认识世界,就会发现它有多么广阔和深远;而当我们有了理想,就会在这多彩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

理想,往往来源于兴趣,来源于憧憬。追随着它的脚步,慢慢地,我们就能战胜挫折,到达那个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

大仲马--法国的“文坛火枪手”

名人档案

全名:亚历山大.仲马生卒年:1802~1870年国籍:法国主要成就:著名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

2002年,6名士兵抬着一具灵柩,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陪同下进了著名的先贤祠。灵柩中的这位名人,在辞世152年后,终于成了第七十位安眠在先贤祠的“对法兰西做出杰出贡献者”。而这个人就是大仲马。

用“仲马”的姓氏

大仲马诞生在巴黎东北方的小镇,维莱科特雷,他的祖父帕埃德里是一位侯爵。祖父和一个名叫路易.仲马的女黑奴生下了大仲马的父亲,名叫托马斯.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曾经去参军,后来成了将军。但由于他反对拿破仑的独裁统治,结果被解除了职务,不久郁郁而死。

父亲死后,祖父又破产了,大仲马一家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大仲马13岁那年,拿破仑被赶下台,他的母亲希望他能重振家业。这时他面临一个抉择:是保留黑奴祖母的姓氏“仲马”呢?还是采用祖父的贵族姓氏“帕埃德里”?在当时的社会里,“仲马”这个姓氏很受歧视,而祖父的贵族姓氏则相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13岁的大仲马坚定地说:“我保留‘仲马’这个姓氏!”

闯荡巴黎

随后几年,大仲马刻苦读书,努力观察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20岁那年,大仲马准备去文学和艺术之都巴黎闯荡一番,虽然他连车票都买不起。

一天晚上,大仲马在镇上的酒店里和别人赌弹子。凭借高超的技术,大仲马赢了不少钱。

他回到家,说了想去巴黎的想法,他的母亲很支持他。大仲马当晚便辞别母亲,奔向巴黎。

在巴黎,大仲马举目无亲。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父亲的朋友福阿将军。经这位将军推荐,大仲马在奥尔良公爵府当了公务员。

为了改善生活,大仲马在公爵府工作之余,还要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挣一点儿外快。在誊写过程中,大仲马学到了许多精妙的构思,他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写起自己的剧本来。

有一天,大仲马走进了著名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对他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请你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

塔玛惊讶之余马上笑了,他把手放在大仲马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的名义,特为你这个未来的大诗人洗礼!”显然,塔玛在和大仲马开玩笑。

但大仲马一点儿也不在意,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郑重地说:“我会让你看到,我确实能做到!”

成为名人

第一次的创作十分艰难。整整3年时间,大仲马写出了大量剧本,但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

1828年2月11日,对大仲马来说是个特别的幸运日。法兰西剧院的一张便条送到了他手上:“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演出。”

大仲马兴奋地到了剧院。剧院里人山人海。

演出落幕时,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大仲马于是出现在台前。这时,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了整个剧场--这个混血儿一夜之间成了巴黎的名人。

故事中来

大仲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哭上几个小时,是因为他真正进入到了角色当中。而这种真情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能打动人。

不久,大仲马的另一部作品《安东尼》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大仲马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

为笔下的人物哭鼻子

有一天,一位好友前来拜访大仲马。进门时,朋友发现大仲马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

“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还是先别打扰他!”朋友这样想着,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准备等大仲马心情好些再叫他。

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大仲马的情绪似乎仍没有好转,他依然哭个不停。朋友不由得担心起来,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关切地问:“亲爱的朋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大仲马这才回过神来,转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停止抽泣,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

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小说《三个火枪手》,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人物已非死不可了。

这是大仲马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不想让他死去,于是便把稿件改来改去,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

然而,大仲马发现怎么写都不理想,总是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最后,大仲马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

朋友听了,笑着对大仲马说:“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

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他笑了,说:“先生,您不过来了45分钟,而我家先生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剧作家的智慧

在生活中,大仲马也是个聪明而幽默的人。

他的枪法很好。有一天,他和另一个枪法很好的青年政客发生争执,决定以决斗解决。决斗的中间人定下的规矩是,双方抽签,输者向自己开枪。结果大仲马输了。

在人们的注视下,大仲马神情严肃地握着手枪,走进了旁边一间房,并关上了门。同伴们在焦虑中等待着枪响。过了一会儿,枪声响了。人们冲进房间,却看见大仲马拿着冒烟的枪,失望地对大家说:“先生们,最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有打中!”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

名人档案

全名:艾萨克.牛顿生卒年:1642~1727年国籍:英国主要成就:经典力学理论的开创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等。

牛顿在数学和光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大学数学系教授,30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60岁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老师眼中的笨学生

牛顿5岁时上了小学,那时他特别喜欢手工,家里给的零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并制作了许多风车、风筝、日晷和漏壶等使用器械。外婆看了这些作品后,悄悄对他的母亲说:“牛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但因为沉默寡言,小牛顿曾经被老师们看做是一个笨小孩。比如,有位穿黑色长袍的男老师非常严肃,胆小的牛顿最怕上他的课。但他并未逃过劫难。

一堂数学课上,那个老师点牛顿起来回答问题:“牛顿,你来回答,一加二等于几?”

牛顿张口结舌,好不容易才说出个“二”来,同学们立刻哄堂大笑。牛顿仔细想了想,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是……三。”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回答,你来上学有什么用?”老师罚牛顿在讲台边站着。羞愧、自卑的感觉像尖利的针,刺痛了牛顿幼小的心灵。

后来,牛顿每次上课都紧张,老师讲的知识很少能记住,回答问题时也老出错。因此他讨厌上学,成绩也跟不上去,经常进入差等生的行列。

让牛吃麦子的放牛童

在14岁时,家里再也无法供牛顿上学,母亲就让他帮忙做家务。但牛顿的心思却完全不在那上,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

比如每次和同伴到市场上去卖东西,牛顿都会躲到小树丛后面去读书。有时伙伴卖完东西找不到他,就剩下牛顿自己在那里。这时,牛顿经常会忘了时间,直到天黑才回家。

有一天,牛顿的舅舅悄悄跟着他,看他究竟在做什么。结果他发现,这个小孩居然躺在小树丛后的草地上,看着一本数学书。

又有一次,牛顿赶着羊群去吃草。趁羊吃草的时候,他自己又抱着一本数学书,躺在草地上专心地读了起来。结果,羊群跑到了旁边的麦田里吃起了麦子。正好这时,他的舅舅经过,看见牛顿干活儿这么不认真,非常气愤,于是准备教训一下他。

舅舅跑到牛顿身边,怒气冲冲地说:“你在睡懒觉吗?”

牛顿一骨碌爬起来,慌慌张张地去驱赶羊群。这时,舅舅发现了草地上又是那本厚厚的数学书,他恍然大悟--原来牛顿在研究数学!

这下,舅舅被刻苦学习的牛顿感动了,他跑过去帮他一起赶羊。回到家,在舅舅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想办法让牛顿继续上学。

苹果砸中了他的脑袋

经过刻苦学习,牛顿进入了剑桥大学读书。在那里,他的才华受到了众人的赏识。

在假期的时候,牛顿会回老家。他的老家后院里有一棵苹果树,他每次回家,总喜欢坐在树下喝茶、看书、思考问题。有一天,他正在思考关于力学的问题,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正好砸中了他的头。

这一下触动了牛顿的灵感: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且是垂直落下来?它为什么不向天空飞去?苹果落地和星球运动一样,会不会被同一种宇宙力量支配?

牛顿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列文虎克--自制“魔眼”访问微观世界

名人档案

全名:列文虎克生卒年:1632~1723年国籍:荷兰主要成就:18和19世纪初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距今三百多年前,荷兰一位看守大门的无名之辈,用自制的“魔眼”,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这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次“访问”。后来,这位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看门人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就是列文虎克。

磨镜片的嗜好

在列文虎克当杂货铺学徒的时候,他从借来的各种书籍中看到了自然界是多么浩瀚、神奇,就萌发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这是列文虎克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与眼镜店的工匠聊天,将书中读到的一些生动的故事讲给工匠听,工匠则教会了他怎样磨制玻璃镜片。

当时,列文虎克正处在充满幻想的时期,他最强烈的愿望是,制造出一种能放大事物的“魔镜”,用它来观察自然界的许多小东西。

结束了学徒生活,列文虎克走上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先后找了很多活儿干,最后做了市政府的看门工人,每天打扫门前的垃圾,并定期爬上钟楼向全城市民报告时间。

而列文虎克最大的嗜好就是不停地磨镜片。他知道,通过透镜看东西比肉眼看到的大得多,也非常有趣。而他有时候对磨镜片专注得令人难以理解。

奇妙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终于磨出了光洁透亮的镜片。他把两块镜片隔开一些距离,固定在一块金属板上,再装上一个调节镜片距离的螺旋杆,一架在当时最为精巧的“魔镜”便做成了。这“魔镜”可将物体放大300倍,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

有了这架显微镜,列文虎克兴奋不已。“让我来看看这些小虫的器官,这是蚊子的长嘴,这是蜜蜂蜇人的针……”他还细看了鲸鱼的肌肉纤维和自己的皮肤屑片;他到肉店里去买回牛眼睛,当他看到牛眼睛这个水晶体的组合那么美妙时,不禁大为惊奇;他察看了十几种树木的横断面,细看植物的种子;当他初次观察到一只跳蚤的刺和一只虱子的腿竟是那样完美惊人时,嘴里不禁嘟囔了一句:“天呐,怎么会这样呢!”

有一天,这个看起来怪里怪气的人突发奇想,他拿起一根玻璃管,走进园子里,俯身在一只计雨量的陶罐上吸了点儿雨水,放到了他那宝贝“魔镜”下。他眯眼凝视着透镜,低声咕噜着一些谁也听不清的话……突然,列文虎克兴奋地叫起来:“来,快来看!雨水中有很多小动物呀!它们在游泳,它们在玩耍。”

列文虎克一生最得意的日子到来了,他潜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怪异世界,这里的小生物们生活着,繁殖着,斗争着,死亡着。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不为人类所知。在列文虎克以后,人类对这些小东西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发现它们与人类休戚相关。而到了今天,“细菌”、“微生物”已成了常识性的名词。

轰动全世界

列文虎克不断地观察,详细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一切。1669年,列文虎克开始用他那质朴有趣的荷兰话给英国皇家学会写报告,宣布他看到了“大量难以相信的极小的活泼的物体”,他将这些东西称为“微动物”。

他告诉皇家学会,在他自己嘴里,这些小东西也成群结队;在蛙和马的肠子里,在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发现了这种“神秘新奇的小动物”;甚至在一次拉肚子后,他发现“小动物”居然汇集成堆。

读着列文虎克的来信,皇家学会的许多绅士们都不敢相信。直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依照列文虎克的说明,做了一台显微镜,亲自观察了一番,才证明所有都是事实。皇家学会的老爷们终于不再疑惑了,惊讶之余,他们不得不完全信服了。列文虎克的成果得到了肯定,他被吸收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人们从各地涌向荷兰的德尔夫特城,要求亲眼看看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奇妙天地。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对这位看门老头的“魔镜”也发生了兴趣,他们曾亲自登门拜访,请求瞧一下镜中的秘密。

后来,列文虎克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成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界的秘密》。

到八九十岁时,列文虎克还在观察。一天,他把自己的一颗已经松动的牙齿拔了下来,用“魔镜”寻找空牙根中的小动物。

有人问他,有些东西已经研究过上百次了,为什么还要研究它们?列文虎克说:“说不定还有漏掉的细枝末节呀!”他在给皇家学会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这正是对他自己一生不断追求、不断研究的真实写照。

罗丹--用刀雕刻出生命

名人档案

全名:奥古斯特.罗丹生卒年:1840~1917年国籍:法国主要成就:雕塑作品《思想者》、《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

除了雕塑作品,罗丹还写出了《艺术论》。在一生中,罗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认为:“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对绘画的兴趣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雕塑作品的巨匠。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罗丹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有着虔诚宗教信仰、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

罗丹天生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但其他功课却很糟糕。

罗丹小时候的邻居是做小商贩的,经营着一家杂货店。这个店主十分细心,他的货物往往都用五颜六色的插图纸进行包装,然后卖给顾客。其中有一些插图纸十分美妙,小罗丹看见它们,一下就喜欢上了。

有时候,罗丹得到一张特别漂亮的插图纸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罗丹喜欢把这些插图纸搜集装订在一起,每天照着上面的人物和动物作画。他描摹的作品很精美,有时连他的父母和邻居们都很惊讶。

一次,一位邻居对罗丹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将来会成为大画家!”

邻居的话触动了罗丹的父母,他们回家后就问罗丹:“你真准备把作画当做一生的事业吗?”

小罗丹说:“是的!”

父母听后,说:“我们会支持你的,希望你能努力!”

小罗丹郑重地点了点头。

14岁那年,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母把罗丹送进了巴黎的绘图和数学学校学习。

在这所学校,有一位名叫勒考克的老师十分有名。这位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整天在教室里画石膏像,也不屑于让学生整天临摹自己的画作,而是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到大街上和大自然里,去开阔眼界和自由地想象。罗丹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梦想而奋斗

有人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罗丹正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天才。他追随着自己的兴趣,经过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正是在那所学校,罗丹受一位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的影响,对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罗丹每天很早就起床,先到一个画室里画素描,接着又赶去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再赶去博物馆参观,以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当时博物馆里正好有一个画人体的学习班,罗丹每天在那里画两个小时人体。

罗丹争分夺秒的学习引起了一位老师的好奇,他问罗丹:“你每天要工作多长时间?”

罗丹坦白地说:“我希望我的工作不停顿,哪怕是一秒钟。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具有艺术天赋,同时又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所以罗丹进步得非常快。

经过3年学习后,罗丹报考了巴黎美术学校,老师勒考克和著名雕塑家曼德隆联名推荐了他。

但罗丹却落选了。

第二年,罗丹再次落选。

第三年,罗丹再次报考。一位年迈的考官居然在罗丹的名字旁写道:“他毫无才能,继续报考只会浪费时间!”

故事中来

有很多人也很有某方面的天分,但因为他们没有像罗丹一样,执着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百折不回地进取,最终也就成了平平常常之人。

一位艺术天才,未来的雕刻巨匠,就这样永远地被巴黎美术学校拒之门外。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罗丹来说,这个打击实在太沉重了。

但是罗丹没有放弃,他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因为贫穷,他雇不起模特儿,只好去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来。这个乞丐特别丑陋,但罗丹看到,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他为此创作了第一尊杰作--《塌鼻男人》。

追求完美的雕塑家

经过自己的努力,罗丹后来慢慢走向了成功,名声越来越响亮。但罗丹一直善于学习身边人的长处。

有一天,他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对花和茎完成的部分都很满意,但那叶片却怎么也看不顺眼。雕了修,修了重雕,这样反复好几次,却总是不能满意。他只好坐下来叹气。

这时,一个工匠在旁边看见了他的作品,忍不住上来告诉他说:“你不要老是用同样的方法雕刻,这样看起来叶子是平的,没有生机。你如果让叶尖突出来对准自己,叶片就会显得生机勃勃了!”

罗丹听了很受启发,于是按着他教的办法去雕刻,植物的叶子果然活灵活现了。

在作品中,罗丹不但倾注心血于雕刻技术,更注重作品整体的和谐。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本人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

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刻画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一位磊落、高尚和充满智慧的人。他前后花了7年工夫,终于完成了任务。

罗丹看着自己的作品,心情十分激动,便叫几位学生来欣赏。一位学生看着看着,眼睛盯到了雕像的手上,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学生的赞美之词却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一会儿,他猛地操起一把斧子,朝雕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都惊呆了。

不料,罗丹却平静地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哪一部分会比整体更重要。”

而罗丹另一个伟大的作品--《思想者》,也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它涵盖了人类思想的进步,而对这一进步又在无时无刻地提出各种疑问,这脑海里翻腾着的汹涌澎湃的巨浪里,蕴含着纯真的现实和丰富的比喻,体现着凝重而飘逸的风采,展示着野蛮的强制和自由自在的思维。”

当然,即使这样的评价,对罗丹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sO9+8nE5eso65F8ApJE80D6PpxEtCMTXuEMkPFlY4RTjqKjzwivuGX1udWryUh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