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

Xingqu Shi Zuihao de Laoshi

什么是兴趣呢?有的时候,那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就是喜欢绘画,就是爱唱歌;有时候,它又是经过培养锻炼而来的--我们慢慢练习着弹琴,结果就越来越喜欢,弹得越来越好。而无论是哪一种,兴趣都是引领我们的最好的老师。

兴趣,会充实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

孙武--兵家鼻祖

名人档案

姓名:孙武生卒年:约公元前535~?籍贯:山东惠民主要成就: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孙武,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和孔子一起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也称“兵圣”。

生于将门

孙武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孙书和父亲孙凭都在朝中当官。他们都很喜欢孙武。特别是他的爷爷,非常疼爱他,希望他早点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大业。孙书认为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而“止”、“戈”又可以理解为用武力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使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所以,他给自己的孙儿取名为“武”。

年纪虽小,语出惊人

孙武慢慢长大了,逐渐表现出了对军事的爱好。每次他的爷爷和父亲从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是缠着他们,让他们讲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爷爷和父亲不在家时,他家的仆人们就给他讲。这让他的爷爷和父亲欣喜不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他们家祖祖辈辈从事军事,又是当时的贵族,所以家里收藏的兵书很多。那时的文字是写在竹简上,孙武家有关战争的竹简塞满了阁楼。他就经常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认真翻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去问家里的老师,或者是爷爷和父亲,直至弄明白为止。

有一次,孙武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和打仗都是大事。他当时还小,不明白讲的什么,就去问家里的老师,他的老师就随口回答了他。没想到孙武马上就反驳他说:“祭祀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打仗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我认为怎么样用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主和臣民都应该重视。”他的老师听了,惊奇不已,一时愣在那里答不出来。事后,他的老师见人就说孙武是军事方面的奇才。

练就武功,写成兵法

孙武长到8岁的时候,家里把他送到正规的学校去上学。那时的小孩子上学,学的很多东西都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趣味。孙武机智过人,对老师教的东西看三两遍就能够记住,而其他的同学还在埋头苦读。孙武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就经常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

老师看见以后,以为他贪玩,非常生气,就准备狠狠地惩罚他一下。为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向他提问刚学过的一篇课文。没想到孙武对答如流,老师只好原谅了他。时间一长,孙武不同常人的天赋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是个人才,对他的教育更是用心了。

当时的齐国,从国君到士兵,都以勇武为荣,而“射”和“御”(射箭和骑马)是齐人首先要练习的武技。“射”术和“御”术高的人,一般都会受到重用。

对军事的浓厚兴趣,使孙武废寝忘食地练武。在“射”和“御”方面,他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出数倍的努力。很快孙武就脱颖而出,成为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渴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够像爷爷他们一样驰骋疆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了旷世圣书《孙子兵法》的写作。

小处见大,解君王之惑

后来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吴王早就听说了他的才干,对他非常赏识。伍子胥和孙武齐心辅佐吴王,吴王也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膀右臂。不久,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

一天,吴王读孙武的《孙子兵法》后,就把他叫到跟前讨论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大权在握的有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我想请教一下将军,您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吴王有点吃惊。

“我是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兵的多少、官吏的贪廉做出的判断。范氏、中行氏两家,以160平方步为一亩,面积最小,收取的租税又很重。当官的不体恤百姓,贪得无厌,横征暴敛,人们都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军队庞大但是经常兴兵打仗。所以我判断,长此以往,这两家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你认为又会是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断,范氏、中行氏灭亡以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其结果必然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这两家给老百姓种的地每亩的面积要大些,但是收的税还是很多。人民的负担相对轻一些,但是还是很贫苦。官兵众多,忙着打仗。所以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故事中来

孙武能够从一个国家田亩税收的多少推测出这个国家的存亡,说明他能以小见大。而生活中也是,细节的东西,有的时候就能让人看到你大的方面。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细节的原因。

吴王点头,表示佩服。没等他问,孙武接着说:“只有赵氏家族和其他五家不一样。他们的亩制最大,收取的租赋一向都不重,老百姓能够达到温饱。因为官兵不多,当领导的就很宽容。所以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吴王听了,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说得太好了!这就是治国安民的良策啊!寡人明白了,要想国家兴旺,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从此孙武更受吴王的重视了。

王羲之--不顾一切练字的孩子

名人档

姓名:王羲之生卒年:303~361年籍贯:琅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主要成就:《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等。

一次,王羲之因为练字而忘记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后,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吃得很有味。当被发现时,王羲之已是满嘴墨黑了。家人见了都哭笑不得。

如痴如狂练字

在13岁那年,王羲之发现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很想拿来看看。但父亲却不准他看,因为他怕王羲之年纪太小,不能保守书上的秘密--那可是一本珍贵的传家之书。可王羲之好奇心强,见父亲不给,便偷偷地拿来阅读。因为看得入神,不小心却被父亲发现了。

当时王羲之非常害怕。父亲看着好学的儿子,没舍得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告诉他说:“你现在还小。这么办吧,我答应你,待你长大之后,一定把它传授给你。”

没料到,王羲之听完父亲的话竟“扑通”一声跪下,请求父亲立刻就教给自己。见此情景,父亲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这以后,王羲之开始勤奋地练习书法,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没有纸笔的时候,他就拿手指头在身上画写。久而久之,他的衣服都被画破了。

东床快婿

一转眼,王羲之二十多岁了。当时有个大官叫郗鉴,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他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才华也很出众。为了给她找一个合适的对象,郗鉴动了不少脑筋。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又一个想法告诉了王羲之的父亲。王羲之的父亲听了说:“这个想法很好啊,我家里儿子、侄子几十个,就到我家来选吧。只要是你看得上的,不管是谁,我都不会有不同意见。”于是郗鉴让自己的管家带着厚礼,来到王家选婿。

王家的子弟都很希望自己被选上,一个个打扮好以后,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装成认真看书的样子。唯独王羲之还像平常一样随便,好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仍在聚精会神地写他的毛笔字。他一边写字,一边咬着馒头,还把上衣解开,露出自己的肚皮--让人看了忍不住想笑。

郗鉴的管家在王家观察以后,回去告诉郗鉴说,王家的子弟们都很不错,一个个年轻英俊,才华横溢,让人看花了眼睛,不知道选哪个好。就是有一个让人看着不舒服的,他扣子不扣,还露着肚皮,一边写字一边啃馒头,好像完全没有把大人选女婿的事情放在心上。郗鉴听了,详细询问了情况以后,高兴地拍着手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啊!”原来,他认为王羲之不把个人的事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练习书法,是有出息的表现。后来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印证了郗鉴的眼光。

题字卖扇

由于王羲之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不少人都很想得到他的字。有一次,王羲之去乡村游玩,看见一个老婆婆在集上叫卖六角形的竹扇。可她的嗓子都快哑了,还没卖出去几把--因为那种竹扇设计得很简单,没有一点儿装饰。

王羲之看到这一情形以后,就走了过去,对她说:“你这竹扇上要是有画有字,一定会有人买的。我给你在扇子上写些字,你看怎么样?”王羲之接过扇子,提起笔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老婆婆不识字,觉得王羲之写得很潦草,变得很不高兴。

王羲之见状,不慌不忙笑着对她说:“老婆婆,你不要着急,你只要告诉买扇子的人,说上面写的是王右军(王羲之当过右军将军)的字,就会有人买的。”

果真,王羲之离开以后,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一箩筐竹扇一会儿就卖完了。

祖冲之--不一样的花开

名人档案

姓名:祖冲之生卒年:429~500年籍贯:范阳郡遒县主要成就:将圆周率π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创制了《大明历》,设计制造过水礁磨、指南车、千里船等。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不朽的成就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直到一千多年后,外国科学家才打破了他保持了十几个世纪的纪录。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意义深远。

他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天文学用精密仪器所测的结果相比,一年中仅有1/600000的误差。

在机械制造方面,他也有着很高的技术。他重造了当时已经失传的指南车,研制了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礁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能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不会背经书的孩子

像祖冲之这样传奇的人物,你肯定以为他小时候是神童一类的人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那时候,学生都要背诵“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有的小孩子聪明、启蒙早,很小就能把其中的文章倒背如流了。9岁的时候,祖冲之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也开始背诵那些文章。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背诵《论语》,可是等到父亲检查的时候,祖冲之却只能背诵十多行,气得他父亲把书摔在地上愤然离开。

过了几天,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一定要用功读书,用功的话,就可以做官,可以光宗耀祖。但是你如果连《论语》都背不出来的话,什么都是空想。”

可是,年幼的祖冲之对这些深奥复杂的典籍不感兴趣,虽然他花了大力气去背诵,可刚会背,第二天却又忘得一干二净。他的父亲总是定期检查他的背诵,可每次检查总是很差,于是他的父亲越来越失望。

被爷爷解放

终于有一次,祖冲之背书背得很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一听这话,祖冲之的父亲忍不住伸手打了他几巴掌。祖冲之觉得很委屈,就嚎啕大哭起来。父亲听到他哭得厉害,心里更烦了,于是就在一旁骂自己的儿子“笨蛋”、“蠢牛”、“没出息”。

这边的哭声、骂声动静一大,那边就惊动了祖冲之的爷爷。祖冲之的爷爷是个开明的老人,他问明原因后,严厉地批评了祖冲之的父亲。在祖冲之的爷爷看来,孩子的聪明不是打出来的。经常打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变得粗暴。

祖冲之的父亲解释说:“我也是为了他好啊!他连书都不会背,以后怎么能有出息呢?”

祖冲之的爷爷反问说:“谁说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出息?有的人也读了很多书,可是照样还是什么事都不会做。”

“他连书都不会背怎么办?”

“你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不会背书,可他会做别的事啊。他总会有一方面可以,你要善于发现,然后加以培养。”

祖冲之的爷爷最后说服了祖冲之的父亲,从此祖冲之不用整天被关在书房里念书,他可以自由地在蓝天下奔跑了。亲切美丽的大自然,对年幼的祖冲之来说充满了新鲜感。

抬头仰望星空

有一天,祖冲之和爷爷一起在庭院里赏月。祖冲之抬头看着美丽的月亮,问爷爷:“为什么月亮有时候看不到呢?要是它天天在天上给我们照路就好了。”爷爷拍拍祖冲之的小脑袋,笑着说:“古人常说月有阴晴圆缺,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如果你想知道,你就得自己去研究它们。”祖冲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故事中来

如果祖冲之不是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所成就,那他也不会是个成功的读书人。但幸运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取得了成绩。我们也是,生活中有很多条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

从此,他经常缠住爷爷问一些关于星星月亮的问题。爷爷便对祖冲之说:“孩子,如果你对天文感兴趣的话,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你再来问我。”

祖冲之的父亲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他每天都会教孩子读天文方面的书。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有一次,爷爷带祖冲之去拜见一个叫何承天的官员,因为他在天文学上很有成就。何承天问祖冲之:“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发财,更不能靠它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干脆地回答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祖冲之的回答让何承天大为赞赏。从此,何承天便把自己多年研究天文历法的所得,全盘教授给了十多岁的祖冲之。祖冲之孜孜不倦地研究起这些知识。

经过精心研究,祖冲之完成了《大明历》的写作。这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在这本书里,祖冲之推算出比原来准确得多的日食、月食时间。

462年,祖冲之把这本《大明历》递送给了宋朝廷,希望能够推行开来。但这却受到了有权有势的审查官员的反对,一直到祖冲之死后17年,这部伟大的历法才最终被实施。

李时珍--一直向那里努力

名人档案

姓名:李时珍生卒年:1518~1593年籍贯:湖北蕲州主要成就:《本草纲目》整整花了27年时间,李时珍最终编写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现在,它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决心做医生

李时珍,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今天的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瓦硝坝是明朝时为了阻拦湖水上涨而修筑的,那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李时珍出生于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爷爷和父亲李言闻都在当地很有名,曾做过“太医吏目”。李时珍受他们的影响,从小就对行医很有兴趣。

有一年,蕲州一带因为长时间下雨,水上涨得很快,田地、市巷都被淹没了,老百姓没有田种,瘟疫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却不替穷人看病。于是,有病的穷人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李言闻医术高明,还分文不收,人们对他很感激。这件事对李时珍有很大触动,他决心像父亲一样做个医生,为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

不走科举苦学医

可是李言闻一心想要李时珍走科举的道路,那样,李时珍才可以取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因为,在那时的社会里,医生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地位的。很多人不懂医学,看不起医生,常把医生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行医的还会遭到官僚豪绅们的欺压,甚至有规定说“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时珍的父亲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他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无奈天不遂人愿。虽然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可是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李时珍于是对父亲说:“您就让我学医吧!当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很喜欢这个职业!”可父亲就是不同意。

于是,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疑难杂症,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李时珍凑到父亲的耳边,说了一个以前记下来的药方。父亲一听,觉得正对症状。通过这件事,父亲觉得李时珍确实在医学上有天分,他终于同意他学医了。

李时珍20岁那年患上了“骨蒸病”(肺结核)。不停的咳嗽和持续的发烧差点让他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他的病治好了。之后,李时珍对父亲更加佩服,自己也开始不分昼夜地研读《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相传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

一针救两命

一天,李时珍外出办事,看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哭哭啼啼送葬,奇怪的是棺材里还直往外流血。细心的李时珍赶紧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他赶忙拦住那些人,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啊!”众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说--在他们看来,人已经死了,不能再把棺材打开,那样是不太吉利的。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反复劝说,棺材终于被打开了。李时珍首先对棺内的人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她的心窝处扎了一针。没过多长时间,就听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过来。周围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所见到的是事实。不久,这名妇女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争相传颂李时珍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立志写医书

李时珍每天替乡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来他发现,古人的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写得含含糊糊,混乱不清;还有一本药书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照着给病人吃,病人被医死了。于是李时珍决定编写一本更全面、准确的书,以纠正那些混乱、错误的数据,并补充进新的知识。他的父亲知道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对他说:“你要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但是涉及的面太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花上毕生精力的思想准备,才能完成呀!”

李时珍深深知道这一点,但他并没有畏惧。从这之后,他开始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边读边做笔记。当他觉得书本上的记载有问题时,就尽可能地去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的答案。他还经常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

李时珍41岁时,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

在太医院的日子里,李时珍受益匪浅。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医书,还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的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一一做了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不愿再耽搁下去,就找了个理由辞了职。

就在李时珍回家的途中,一天,他碰见了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他们正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很好奇,凑上前去询问那是什么。马夫告诉他说:“我们赶车人,长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在所难免的事。这药草叫‘鼓子花’,又叫‘旋花’,煮汤喝了能舒筋活血,很有效。”李时珍于是虚心地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

巧断鳝鱼案

李时珍回到家以后,刚好县太爷的三姨太生孩子难产,听说李时珍回来了,忙命人速去请他救治。李时珍用针灸疗法,帮三姨太顺利地生出了孩子。县太爷非常感激他,便设宴款待李时珍。

就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县太爷无意中对李时珍谈起了他经手的一起“鳝鱼案”。听完后,李时珍觉得事有蹊跷,经县太爷同意,他就来到狱中询问详情。

原来,一个叫王二的人爱吃黄鳝,他的妻子总是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为丈夫买鳝鱼吃。这年夏天的一天,王二外出做工回来,看见路上有人卖鳝鱼,他见便宜,就买了几条。到家后,妻子黄氏马上就煮给他吃,不多时,一盆鳝鱼端上了饭桌。王二当时很饿,狼吞虎咽地一下就吃完了。

但哪里知道,饭刚吃完,王二就感到肚子痛,还越疼越厉害。黄氏赶忙去请医生诊治,王二却很快一命呜呼。黄氏伤心得大哭起来,引来了左邻右舍和官府人员。有人说:“今天王二出外做工才回来,我刚才见他的时候他还活蹦乱跳的,不像有病,怎么说死就死了,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于是,官府以涉嫌毒死亲夫罪把黄氏抓了起来,黄氏大喊冤枉。不管怎么拷打,黄氏都拒不承认,官府只好把她关押在牢房里。

李时珍来到狱中后,黄氏对他说:“我丈夫非常喜欢吃黄鳝,以前每次都是我亲自买来做给他吃,没有什么问题!这次是他自己买的鳝鱼,哪里知道吃了就死了。”李时珍问:“你还记得他买的鳝鱼和你买的鳝鱼有什么不同吗?”黄氏想了想,说:“这次他买的是几条死鳝鱼,我平时都是选最新鲜的活鳝鱼做给他吃。我还问他怎么买了几条死鳝鱼,他说死鳝鱼便宜。谁知吃后就肚子疼得不行。”

于是,李时珍找到那个卖鱼的,经核实证明,王二那天确实在他手里买了几条死鳝鱼。李时珍又拿一条死鳝喂给一条狗,不多一会儿,狗就中毒身亡--原来是死鳝鱼有毒。

李时珍立即将这一情况禀报给了县官。县官又派人核实,然后为黄氏洗清了罪名,黄氏得以无罪释放。

回到家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道:“食死蟮可致人中毒。” EZCtz1dy5+r9/92DIatiXkf+GYuWY6bXpDXf6QxF+2eEccE9aNqpWciykVp1Gc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