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2 读懂胃肠健康信号老中医教你

吃饭不香,不可大意

胃肠健康的人,在进餐时应该是愉快的,餐后会有舒适感和满足感。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吃饭不香了”、“吃得不舒服”,但通常也不当回事儿,听之任之。其实,这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你的胃肠出问题了!你应当及时调整,让自己的饮食状态正常起来,否则长时间吃饭不香,小问题可能会变成大毛病。

进餐前腹痛,餐后疼痛消失,有疼痛->进食缓解->疼痛的典型规律,一般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食欲不振,有早饱感,上腹不适,缺乏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服用抗酸剂无效,并伴有消瘦乏力者,应警惕胃癌。

自觉食欲很好,但反复出现进食时食管内有异物阻挡,发展到吞咽困难,由吃固体食物到吃流食,并逐渐消瘦,应警惕食道癌。

饱餐或吃油腻食物后,感到右上腹胀痛,并放射到右侧肩胛骨下方或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症。

饭后、站立和劳累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经常厌食、气短,有时便秘或腹泻,身体较为瘦弱者,可能患有胃下垂。

饭后半小时发生腹痛,有饥饿感,同时上腹隐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溃疡。

饭后1小时发生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灼痛,吃饭过程中出现呕吐情况,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

饭后不久即发生呕吐者,可能出现了胃与十二指肠病变。

饭后数小时呕吐大量隔夜发酵食物者,多见于慢性胃肠道梗阻性病变。

望闻问切,发现胃肠大隐患

人体内部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中医讲究“察言观色”,善于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在这里,老中医手把手教你通过观察自己的神色、面色、口气等身体外部体征,辨别胃肠道传递出的健康信号。

望神情

面色光彩,目光炯炯有神,为有神;面色灰暗,目无神采,为无神。

脾胃虚衰:精神不振、目无神采、声低懒言、倦怠健忘、困倦思睡。

胃热气盛:精神亢奋、面红目赤,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胃气欲绝:危重患者,原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是脾胃气衰败至极的表现。

望面色

望面色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国人的健康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五脏应五色,其中黄色应脾胃。

面色萎黄可能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肠炎等,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可能患有急性胃肠出血。面色晦滞可能患有胃肠肿瘤。

望舌

望舌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和舌脉四个部分。(此处从略,详见“舌头反映胃肠健康,本书P26”)

辨味觉

口淡。口中无味,饮食不香,食而不知其味,又称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正常人口中无异常味觉,也属口淡范畴。

口甜。口中有甜味,又称口甘。若口甜伴有头重身乏,脘闷不舒,口干咽燥,多见于脾胃湿热证。

口黏腻。指口中黏而不爽。若口黏腻伴有苔厚腻,渴而不想喝,胸闷恶心,多属湿困脾胃。

口中泛酸。指口中有酸味感,若口酸伴有胸满胁痛,嗳气不舒,大便不调,可见于肝胃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

口苦。指口中味苦的感觉,属热证的表现。若口苦伴身热口渴,小便赤短,多属热证,见于伏邪温病初起。若口苦伴咽干,胸胁胀满,小便黄,大便干,多属肝胆火旺,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口味,不要一味吃过于重口味的食物,适当注意,刻意吃得淡一点。

闻声

1)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2)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低沉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闻气味

1)口气秽浊为消化不良。

2)口气酸臭为胃有宿食。

3)大便臭秽为胃腑有热。

4)口中腥气为胃肠虚寒。

5)矢气(放屁)气味酸臭,多为宿食停滞。

望呕吐物

1)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多由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

2)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因邪热犯胃,胃有实热所致。

3)呕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饮内阻于胃。

4)吐物夹有不消化食物,腐酸味臭,多属食积。

5)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6)呕吐黄绿苦水,多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7)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淤血所致。

望大便

1)大便溏薄,水粪相杂者为脾虚夹湿,可以见于慢性胃肠炎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大便量多,夹有未消化食物,秽臭不堪,为宿食停滞。

3)大便黏冻,夹带腔血,多为肠道湿热,表现为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

4)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5)大便夹有鲜血,多见于痔疮、肛裂、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

6)大便干结多为胃肠积热。

脘腹部疼痛

胀痛:脘腹部胀满伴疼痛,胀痛部位常游走不定,或引及两胁,或嗳气、矢气(放屁)则舒。脘腹部胀痛往往与情绪和饮食有关,常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隐痛:脘腹部不适,隐隐作痛,绵绵不断,或疼痛较轻,可以忍受,喜温喜按,为脾胃虚弱。

刺痛:脘腹部疼痛如针刺样,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淤点,或舌下静脉增粗,为络脉淤阻。

绞痛:指发作性的剧烈疼痛,也可呈间歇性发作,为伤食、受寒,或有形之邪阻滞,见于急性胃肠炎、缺血性肠病等。如疼痛持续加剧,用一般解痉药治疗无效,疼痛向全腹扩散,腹肌紧张,不能按压,常提示有溃疡穿孔、肠梗阻、腹膜炎的可能。

脘腹部冷热

1)脘腹部或少腹冷痛、喜热饮,多属寒邪侵袭或脾胃虚寒。

2)脘腹部灼热、喜冷饮,大多属胃肠郁热。

食欲

1)食少、倦怠属脾胃气虚。

2)纳呆、脘闷、口苦属湿热中阻。

3)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内停。

按腹部

1)按腹部了解腹部的软硬、胀满、压痛、积块等情况。

2)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叩之声音重浊者为实满。

3)腹部胀满,按之则舒,多属虚满。

4)腹部按之疼痛或拒按者为邪实内阻。

5)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称为积,属血淤;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称为聚,属气滞。

6)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7)腹内有积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8)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重按后放手而疼痛加甚者,多为肠痈。

“辨证论治”更准确

同为一种胃病,不同患者从舌象的表现来看,有可能完全不同,症状和中医诊断也不同,治疗原则和用药当然各异,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在。

舌头反映胃肠健康

中医学里,望舌对胃病的辨证以及病情预后的推测很有意义。舌质看色泽的变化。舌体看形态的改变,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看苔色、苔质等变化,主要反映病位浅深,疾病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舌脉看舌下两条静脉,能反映淤血的病理情况。临床实践证实,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红舌、薄黄苔为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胖舌、紫暗舌、舌下静脉增粗均占一定比例。

望舌苔

舌苔是由胃气蒸腾所生,因此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推测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况。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耗。其损耗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还要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黄苔: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剧增、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极大。

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

舌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表示外邪入里化热,但津液未伤。

舌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

舌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有湿。

舌苔黄白相间,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老黄苔: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灰苔: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黑苔:舌苔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霉菌增殖所致。里苔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黏膜下层。黑苔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高热脱水、炎症感觉、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都与黑苔有关。

腐苔:舌苔如豆腐渣堆铺在舌面,疏松而厚,可刮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未伤。

白霉苔:舌面生糜点如饭粒状。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腻苔:一层混浊而光滑的黏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痰饮内阻。

剥苔:舌体原有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症候。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舌起芒刺: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征象。根据芒刺的部位,有助于区分病情,如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

厚苔:舌苔变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

整体望舌

1)舌质颜色红,多为肝郁犯胃或胃热炽盛。

2)舌质红,舌苔黄腻,甚或灰腻、厚腻,多为脾胃湿热。

3)黄腻苔或为厚腻苔,多认为是食滞胃肠。

4)舌体微胖,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

5)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多为脾胃阳虚。

6)舌色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多为胃津干涸之象。

7)舌红有裂纹或花剥,多为胃阴亏损、阴虚内热。

8)舌质暗或紫暗,或舌边有淤点、淤斑,多为胃络淤阻之象。

如何查舌脉

张口,舌尖上卷,露出舌系带,观察舌系带左右两旁的静脉色泽、长度、充盈度、曲张状态及静脉外侧小血管,如舌脉增粗、增长、迂曲暴露,色紫或紫暗,舌脉外侧小血管囊柱状、粗支状、囊状突起似葡萄一串,均提示有淤阻。

大便中的胃肠病信号

粪便,虽然是肠道的最终“产品”,却与脾胃的消化、肝的疏泄、肺的宣降、肾的温煦都有关联。中医诊病“问二便”,即由排便排尿的情况可以判断脏腑病变以及寒热虚实。不要谈便色变,大便会如实传达你的胃肠状况,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这一排泄物,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

健康的便便什么样

从大便的重量来说,正常成人在一般的饮食条件下,大多数人每日可排便1次,其重量约为100~300克,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具体情况可随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不同。以摄取细粮及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特别是多量蔬菜后,因含粗纤维质多而粪便量增大;若胃肠、胰腺有炎症或肠道功能紊乱时,因分泌、渗出及消化吸收不良而使粪便量增多。

从大便的颜色与性状来说,正常成人粪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则呈浅黄色或金黄色。

专家告诉我们判断健康粪便有6条标准:

频率:每天不超过3次,每周不少于3次。

重量:直径2~3厘米,重量约100克,总长度约15厘米。

颜色:浅黄色到黄褐色。因为受到胆色素的影响,深浅不一。

形状:香蕉形,含水量60%~75%。

密度:分两三条排出,落入马桶时,像跳水高手般,柔和地滑入水中,不会溅起太多水花,在水中载浮载沉。

时间:5~10分钟内排泄完毕,不需太用力,有充分的黏液包裹,不会有排不尽的残便感。

细说便便与胃肠疾病

大便量多,呈稀薄样:多见于小肠腹泻。

大便为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与副霍乱、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以及急性砷(砒霜)中毒。

大便洗肉水样或血水样:多见于副溶血弧菌感染、嗜盐菌感染或急性坏死性肠炎。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内含蛋清样或黏膜样物质,应首先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及伪膜性肠炎。

大便为绿豆汤样:多见于沙门菌感染。

大便为蛋花样:多见于小儿腹泻。

大便中有黄白色乳凝块: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多见于消化不良。

大便呈蛋清样:多见于白色念珠菌性肠道感染。

大便呈泡沫油光样,矢气多而恶臭:见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多由胰腺疾病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引起。

大便含脓血,为痢疾样:提示结肠有溃疡或糜烂性病变,多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及放射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大便暗红色或果酱样:常见于阿米巴肠病。

大便呈灰白色: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大便伴鲜血:见于肠道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痢疾、痔疮、直肠癌、直肠息肉。

大便呈黑色:软而富有光泽,如柏油样,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呈扁条或线条样:多见于直肠狭窄。

大便胶冻状: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患者或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

黏液便,甚至呈肠管型,内无血液: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伴有分泌功能亢进。

棕黑色球状硬便:常见于便秘。

大便恶臭:可能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或直肠癌溃烂继发感染。 K53I2AdhINf/N/z3d1ZjNyOR8ArXlqoxliLjdLrOvdExO4LuV3LHJ6dBd3xNtv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