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1 认识胃肠道老中医带你

胃--人体粮仓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胃的形态、位置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胃是人体消化管最膨大的一段,呈囊袋状,位于上腹部、横膈下。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其内容物的多少和体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胃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化源充足,能够令人精神振奋,四肢活动有力。可见,胃就好似人体粮仓,它储存并收纳能量,再为人体输出能量,以保证人体健康,使人活动自如。

胃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

胃处于身体的位置

古人对人体脏象已有不少记载:胃又称胃脘,上口贲门与食管相衔接,属上脘;下口幽门与小肠相毗连,属下脘;上下脘之间属中脘。

胃的形态

胃内容物充满时胀大如囊状,空虚时可缩成管状;小儿和矮胖者呈牛角型;瘦长者呈钩型。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谓胃小弯;胃小弯近幽门处形成一角切迹;胃的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作胃大弯。

胃的构成

胃可分成四部分,分别是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贲门部是紧接贲门的一小段;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部以上膨隆的部分;胃体部是胃的最大部分,位于胃底和幽门之间,胃体和幽门部之间的界线是通过角切迹所作的水平面;幽门部在角切迹的右方;幽门部的下口即幽门。

胃壁从内到外大体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黏膜层为最内层,包括表面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固有膜内有胃的各种腺体,胃腺体开口于胃小凹的底部。胃腺由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等)、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等)和黏液细胞等构成。不同部位腺体的组成有所不同,贲门腺、幽门腺主要由黏液细胞组成,胃底和胃体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等组成,胃酸即由胃底和胃体的腺体分泌;黏膜下层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丛;肌层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为最外层,临床上常和肌层合称肌浆层。

可以提供温运的热量,还可以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收缩和蠕动,有利于水谷腐熟成为食糜,也有利于食物的受纳、混合与移行。在食物刚进入胃的阶段,幽门还关闭着,未经腐熟的食物留阻胃中。此时,胃充实而肠尚空虚,待腐熟成较多的食糜,胃内压增高,促使幽门开放,使食糜推向小肠,胃空虚而肠充实。这种功能也就是胃阳作用于胃壁肌肉收缩和蠕动的结果。

胃主通降

中医诠释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

胃气必须时时和顺通达。食物在胃中,经胃气腐熟后变为食糜,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小肠泌清别浊,凡精微部分,统由脾转输诸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糟粕部分下传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离不开胃阴与胃阳,胃阴可以约制胃阳的偏亢,还可以濡养胃府。胃壁肌肉黏膜得到胃阴的濡润和胃阳的温运,才能促进胃内容物的通降。

胃在消化道中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的作用。食物经口咀嚼搅拌后,在胃中消化,暂时贮存在胃中一段时间,然后推向小肠。胃受纳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所以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胃主腐熟

胃受纳饮食后,食物要经过胃的腐熟磨消,变成食糜,即“腐熟水谷”。食物消化的契机主要在于胃阳,胃阳胃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胃主要接受和贮存来自食管的食团,并将食团磨碎,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形成半流质的食糜,再以适宜的速度,逐次小量地、分批地把食糜推入小肠。胃要完成上述一系列过程,首先要依赖于胃的运动。胃的运动形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容受性舒张:从食物吞咽开始至食团到达胃之前,食管受到食团的刺激后可以反射性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使胃能够接受食物。

紧张性收缩:胃被食团充满后,即呈囊状,胃开始工作,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的紧张性收缩,这是消化过程的一部分。由于胃的收缩,胃腔内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有助于食物向十二指肠移动。

蠕动:当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左右,蠕动开始。它一方面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的消化;另一方面则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食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

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胃液是无色、呈酸性的液体。人体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等。

盐酸:即通常所称的胃酸。盐酸在胃里能激活胃蛋白酶原转为胃蛋白酶,并可以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以后,又可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同时,盐酸能帮助小肠吸收铁和钙等物质。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胃蛋白酶,用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黏液:黏液具有黏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为500微米的保护层,称为“胃黏液屏障”。黏液具有滑润作用,可以保护胃黏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性损伤,还可以阻挡胃黏膜与胃腔内过多的胃酸接触。

内因子:在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还存在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称“内因子”,它主要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如果“内因子”缺乏,则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从而导致造血障碍。

肠道--营养加工厂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一段消化管。随着对肠道结构和功能深入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营养供给器官。肠道在人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体的能量输出制造营养、加工营养,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

肠道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

中医学将肠分为小肠、大肠两大部分。小肠位居腹中,上口起于胃的幽门部,迂回弯曲,下口与大肠相接,分界处叫阑门,阑门具有关闭、分隔的意思。阑门口以下即为大肠部分,亦居腹中。中医古籍将大肠分为回肠与广肠,紧接小肠处为回肠,下端则称为广肠,末端外口即肛门。

小肠:成人小肠长5~7米,其伸缩性个人差异很大。小肠始于胃的幽门,下经回盲瓣接续于大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后两者由小肠系膜悬挂于后腹壁,小肠中十二指肠管腔最大,管径3~5厘米,越向下越细,末端回肠仅为1.0~1.2厘米,所以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大肠:成人大肠长1.5~1.7米,在腹腔内围绕小肠形成框状,肠管比小肠粗,但管壁比小肠薄,其管径近端粗,向远处渐细,到直肠又增大,大肠亦分为三个部分:盲肠、结肠、直肠。

了解小肠的基本功能

什么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是小肠的生理功能。食糜由胃移行于小肠后,要停留一段时间,以便于小肠充分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这一消化过程相当复杂,它一方面进一步起着“受盛”和“化物”的作用,配合脾的运化功能,将经过消化而被吸收的精华营养输送给各个器官组织;另一方面小肠还必须把剩余的食物残渣推进大肠,废液则借助肾的气化渗入膀胱。

小肠内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为胰液、胆汁、肠液,起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作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内消化是人体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在小肠中,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与胃相同,小肠在消化期间也存在周期性的运动,其形式分为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两种运动形式。通常食糜从幽门部到回盲瓣大约要历时3~5小时。

许多营养物质也都在小肠被吸收。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对于大部分营养成分,当它们到达回肠时,通常已被吸收完毕,因此,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贮备。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则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的基本功能解析

大肠基本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要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吸收族维生素和维生素;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大肠的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来说是最合适的。

大肠的运动形式有3种

大肠的运动形式分为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一般在十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残渣中的水分部分被大肠黏膜吸收,同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残渣形成粪便。正常人的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此阈值时即可引起排便反射。

了解中医的“脾胃”概念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和降。脾胃的基本功能是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输,产生营气,化生血液,濡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又有将糟粕排出体外的功能。

了解脾的基本功能

脾主运化: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食物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食物入胃,虽然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但腐熟水谷,还要依靠脾的运化(再消化)、吸收,将水谷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再将水谷精微运输至机体各脏腑组织中,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运化水湿是指脾还有对水液进行吸收、转输、排泄的功能,是人体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把水液转化为人体内有用的液体,通过肺气的调节布散于全身,濡润、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并将多余的部分转至肺、肾,经肺、肾的气化作用,成为汗和尿液及时地排出体外,使人体维持着新陈代谢。可见,脾的功能与人体的体液代谢有关。

脾主升清:升清是脾的生理特点之一。脾气必须“得阳始运”,脾阳化生脾气,在阳气的升散力量鼓动下,水谷精微得以向上输送,这一作用称为“升清”,所以说“脾气主升”,它可以将体内营养成分的精微通过脾气升清的作用,运到人体的心、肺、脑、目、四肢、肌肉,使机体保持精神饱满、耳聪目明、体格健壮。

脾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开窍于唇,主运化水湿,脾统血,上下眼泡属脾,脾喜燥恶湿。中医学十分强调脾胃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脾升胃降,才能保证消化生理功能的正常完成。体质虚弱者或各种慢性病患者,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善加调理,才能获得祛病康复、增强体质的效果。

疏通气机: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均有赖于气机的畅通、升发。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性情舒畅。肝、胆之气郁滞或窜逆,均可引发各种病症,最常见的为胁肋胀满和胃脘部疼痛。

促进运化:肝的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密切相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调畅情志: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因素与肝气有关。保持良好的心态,情志开朗,是通过肝的疏泄、调畅气机来实现的。肝气郁结,情志不遂,可以影响消化功能。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

胃肠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过程离不开胃肠的消化功能。人出生之后,必须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胃肠经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转化为水谷精气,供人体使用。

同时,肾中先天之精亦需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欲正常呼吸亦必须依赖于水谷精微物质的充养和濡润。可见,气是由肾中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的。脾胃功能健旺,水谷之精微才能充养肺肾。

血具有营养和濡润的作用。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胃肠消化功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脾和胃的共同作用而生成水谷之精微,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运行于脉中,变化为血。

同时,胃肠的运动、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气的推动和血的濡养。

是什么损害了胃肠健康

如果把胃肠的健康看作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情志无疑占据了三角形的顶点,而饮食和体质、年龄、药物因素则是五角形的支撑架和基座。虽然情志对健康的作用不会迅速体现,但是情志会直接干扰到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健康。到底是什么损害了我们的胃肠?

情志因素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亦称“情志”。

正常的情感抒发可以稳定情绪、调节气血,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机体遭遇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七情”太过,则可引起脏腑气血紊乱,发生疾病。如果人体“七情”失调,就会直接伤及人体内脏,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故有“思伤脾,怒伤肝”之说。

情怀不舒、郁郁寡欢、情绪紧张易导致肝气郁结、疏泄无能;恼怒太过、肝气过盛、疏泄亢奋,均可损伤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异常,临床上多患有慢性胃炎、肠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病症。

七情中郁怒忧思过度,会使人体的大脑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胃镜下,可见胃血管壁血管痉挛,形成缺血区,胃黏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

肝胆疏泄功能异常,胆汁横逆,伤及胃气,致肝、胆、胃失和,胃气上逆。正如《灵枢·四时气篇》中所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临床上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者。现代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因素

适量的饮食及五味的和调为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如果经常感到饥饱不适,容易损伤人体脾胃健康。

饮食过少。食少则会引起人体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身亦失于滋养,无力推动运化(再消化)。临床上多见于严重萎缩性胃炎合并贫血者。

饮食过饱。暴饮暴食使宿食停滞于胃肠而壅滞不通,运化、腐熟功能受阻而致病。临床上多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者。

饮食偏爱生冷瓜果。饮食偏嗜恣食生冷瓜果,阻遏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或肥甘厚腻之品,聚湿生痰,郁而化热,胃肠积热,引起便秘、痔疮下血、腹胀、腹泻等症。临床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者。

嗜好烟酒、浓茶。长期过度嗜酒、饮浓茶,可酿成湿热困阻脾胃,影响脾胃功能。大量吸烟会耗伤胃阴,使之功能失调。烟草中的烟草酸可使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而发生胃黏膜病变。每日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实验证明,当胃内乙醇(酒精)浓度超过14%时,即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乙醇可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使胃黏膜损伤,甚至发生糜烂。

体质因素

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形成,通常情况下取决于体质因素的禀受,即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幼年时期体弱多病、失于调养有关。体质因素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体质决定是否发病。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故发病亦不同。体质健壮、正气旺盛者,则不易发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则易于发病。如脾阳素虚者,稍进生冷油腻之物,便会出现腹泻;而脾胃素来强盛的人,虽食生冷油腻,亦不发病。

体质决定疾病类型。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型亦不相同。如同一湿邪侵入人体,脾阳素虚者,易从寒化,而表现为寒湿困脾;胃热素盛者,易从热化,而表现为湿热中阻。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长期劳累、思虑过度,或久病未及时治疗,均会损伤脾胃之气,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减退,使气血运行不畅。

年龄与免疫因素老年性萎缩性胃炎

顾名思义,老年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有关。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成年之后,年龄越大,胃黏膜的保护功能越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增长1岁,其发病率平均增加1.25%。国内曾有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74.2%发生于40岁以上者,而30岁以下的青年人仅占8.7%。但是,老年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显示仅表现为单纯的胃黏膜萎缩,所以老年人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一种半生理现象,即人之衰老、正气不足所致。

A型与型萎缩性胃炎

胃体部黏膜萎缩的称型萎缩性胃炎。胃窦部黏膜萎缩而胃体部黏膜正常的称型萎缩性胃炎。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与先天性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胃炎,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绝大部分患者属型萎缩性胃炎。型萎缩性胃炎常伴有严重的贫血,这是因为患者血清中常存在着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自身免疫抗体,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而产生恶性贫血,但癌变率极小。

药物因素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长期滥用药物或服药无规律,同样会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脾、胃功能受损而发病。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布(芬必得)、阿司匹林等可直接破坏、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而产生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促进胃酸分泌,并使胃的保护性黏液分泌减少,从而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长期使用一些抗生素对胃黏膜亦有一定损害,尤其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还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引起伪膜性肠炎等疾病。大多数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会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甚至出现血性腹泻等症状。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过度忧愁、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忧虑、苦闷、恐惧、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当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胃肠健康同样是以心情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的。

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的关系

人在精神紧张、压抑、愤怒、悲伤的时候,往往食欲很差,甚至出现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这说明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其在致病中的作用。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脏腑功能。情志不舒,过忧,过思,过怒,可致肝气失调,并能伤脾,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胃的受纳、储存和排空受影响,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怒伤肝。思虑过度,情绪抑郁则伤脾。脾伤可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出现胸脘胀满、嗳气、泛酸等消化道症状。

人们在工作不顺心、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出现茶不思,饭不香,甚至上腹部饱胀疼痛、胸膈不舒、嗳气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情不畅,焦虑不安,或时时惊吓,精神紧张,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

情志因素引起胃肠不适的原因

人的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方面的信息,包括身体疼痛、外界温度、触压感觉及听觉、视觉、位置觉、进食、尿便意等,并能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的职能。在进食后,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觉器通过神经将“进食”这一信息传到大脑,一方面引起“饱”的感觉,另一方面经过整合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功能增强,而使胃逐渐排空。

但是,如果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状态时,大脑皮质由于其兴奋集中于情绪,便会对周围神经的感觉不敏感,而对周围神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下降,使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胃肠疾病。

有资料表明,人在愤怒和紧张时,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性病变。而人在恐惧、抑郁或思考时,能增加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由于胃运动减弱,长期停留在胃内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抑郁和忧虑者容易患癌症

凡是能引起情绪忧虑和紧张的各种刺激,均会导致血浆内皮质激素升高,使人体抗癌的免疫功能下降,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胃肠两大“情绪病”

胃肠是有感情的器官,它们的蠕动尤其是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的。人在愉快的情绪下进餐,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胃肠道蠕动加强,从而有益于健康;相反,长期在紧张、忧虑等恶劣情绪下进餐,容易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胃肠道的功能障碍更为明显,它能使人体胃肠的血管收缩,阻碍正常的消化活动。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是胃肠两大主要“情绪病”。

胃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因素什么是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的分泌及运动功能紊乱,其特点为消化道应激性亢进,在病理解剖方面则无器质性改变可见。

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常持续发病或反复发作,病程可积年累月。多数患者起病于思想矛盾、严重精神刺激、恐癌、过度紧张与疲劳的生活习惯等。许多胃神经官能症者,自感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伴有胃灼热、泛酸、食欲差,疼痛时间与饮食没有关系,而与精神、情绪改变关系密切。胃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有神经性呕吐、嗳气、厌食等。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也称为癔病性呕吐,往往在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呕吐前无明显恶心感,呕吐时无明显痛苦,呕吐量不多,呕吐后可照常进食,不影响食欲和摄入量。虽然长期并且经常呕吐,患者却可能无明显营养障碍。此外,呕吐也有属于条件反射性者,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也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神经性嗳气:这类患者常有反复地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自己认为是胃充气所造成的上腹部不适或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止。这种情况在转移其注意力后可缓解。

神经性厌食:有些青春期女性,因为害怕发胖,对食物产生神经性的厌恶感,表现为饥饿感消失,长期少食,体重极度减轻,甚至达到恶病质的程度。患者还伴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等。

胃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

胃神经官能症者还常伴有失眠、焦虑、精神涣散、头痛等其他症状。

一般认为,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引起胃的功能障碍。患病后家属亲友的过分关心议论,实际上是一种不良暗示,造成中枢神经调节作用紊乱,以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胃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紊乱,出现诸种症状。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异,以致临床表现各不一致。

胃神经官能症者大多自觉症状比较轻微,但也有很严重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患病后应树立治疗信心,注意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乐观、豁达地对待生活,消除疑虑及悲观心理,安排好饮食起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精神因素易导致胃溃疡

对于胃溃疡来说,长期精神恐惧、过度忧愁、愤怒,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是导致发生的原因之一。

临床发现,多数消化性溃疡病人是脑力劳动者,而且是性情偏激或多愁善感的人。巴甫洛夫学说认为,当在各种不良的因素,特别是长期的或反复的不良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的协调关系失常,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内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胃肠黏膜抵抗力减弱,人体的胃在胃酸的腐蚀作用下,不仅可诱发溃疡,而且还可使溃疡恶化。

情绪激动可使胃的紧张性和运动减弱,沮丧、紧张、恐惧、盛怒等精神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胃液酸性增强,引起溃疡或加重溃疡,甚至导致溃疡急性穿孔、出血。

国外某些医院观察表明,门诊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中,75%以上的人曾有精神、情绪异常的历史。

胃肠容易得哪些病

“我的胃不舒服”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也是现代都市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据临床资料表明,现代都市人患胃溃疡导致胃出血的比例逐年增多,而且频发于中青年人,每年的秋冬交替时节正是消化道溃疡病的高发期。据协和医院胃肠疾病诊疗中心就诊量统计,近来病人特别多,患者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长者都有。

常见胃肠病的分类

炎症、感染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菌痢、胃肠息肉等。

动力障碍性疾病: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消化性溃疡:如Barrett溃疡(慢性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应激性溃疡等。

肿瘤:如食管癌、胃癌、残胃癌、小肠癌、大肠癌、肛管癌等。

其他:如胃下垂、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壅滞、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中医学临床根据胃肠病各种症状,从辨证出发,上述疾病可归属于反胃、胃脘痛、胃痞、呕吐、泛酸、嘈杂、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范畴。

如何悉心养好常见胃肠病胃酸过多应多吃面食

“稀饭养胃”这种说法相信早已是深入人心,其实也不尽然。以前生活条件差,吃不饱、吃不好,患萎缩性胃炎的人比较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个时候,吃稀饭能够促进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还能提升血糖,所以才有了“喝稀饭养胃”一说。

但是,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后,人不但吃得好,也吃得更饱了,刺激胃大量分泌胃酸,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大幅增加。这部分病人并不适宜喝稀饭养胃。因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因此,养生不能拘泥于老的传统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胃病患者能否用“稀饭养胃”最好根据病情咨询医生意见。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现代都市人而言,应多吃馒头、包子、面条等面食,面食属碱性,可以让胃的酸碱达到平衡,有助于减少胃病的发生几率。

常吃夜宵易引发胃癌

首先是因为胃黏膜的上皮细胞2~3天会更新一次,这一再生修复的过程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的,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黏膜修复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其次,夜间睡眠时,吃的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会促进胃液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例如常吃一些油炸、烧烤、煎制、腌制食品,长时间滞留在胃中,就更容易对黏膜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发胃癌。

胃热要注意饮食清胃火

中医认为,胃热是指胃部受了邪热,通常是由于过量食用煎炸等燥热食物或嗜酒而导致胃部上火。得了胃热的病人会感觉口渴,而且喜欢喝冷饮,不喜欢喝热饮,当大量饮用冷饮后,胃部的不适感会得到缓解,另外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热首先要清胃火。胃热患者宜多食用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和泻肠热等功能的食物,如西瓜、豆腐、绿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 Y21nJHz6T/ieFUcMlKZcV9J9opTVNpR8IRPFBcf2leaEIgowHh9J7POTepcox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