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走进史前时代

法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夺目,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宰了欧洲文化进程的前进方向。目前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200多万年前,法国大地上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些史前居民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史前文化。

早期的法国先民

法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三面临海,北面隔着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遥遥相望,西面和南面分别面临广阔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早在200万年以前,人类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法国大地上的原始先民,是欧洲最早的居民之一。

早期的法国先民结群过着迁徙、游猎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用木头和石头制造工具。其工具主要是“万能手斧”,此类手斧用燧石打制而成,器身厚,一端尖锐,一端圆钝,可以用于砍砸、切割、挖掘等多种用途,所以称之为“万能”。因为当时人尚未懂得用火,因此只能生吃猎来的食物。

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早期智人开始在法国各地区出现。因其生活遗迹首先发现于今德国境内的尼安德峡谷,所以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他们大多居于洞穴或者岩棚(山岩峭壁的凹部)内,所以又被称为穴居人。尼安德特人的突出特点是身材矮小粗壮,头颅硕大,面部多皱纹,五官突出。他们已经懂得用火,能够用比较清晰的语言交流,会用兽皮制作衣服。其劳动工具也有了较大的改进,有些石器上已经安上了木柄,并能打造简单而粗糙的石刀和梭标。尼安德特人是欧洲最早实行墓葬的古人类。当时的随葬品主要是劳动工具、饰品和动物等。

距今约4万年左右,晚期智人出现了。因其骨骼化石最初发现于法国西南部的克罗马尼翁,因而称为克罗马尼翁人。他们在体质特征方面已与现代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与尼安德特人相比,克罗马尼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进。他们猎取动物时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抓到什么就吃什么。这主要得益于劳动工具的改进。当时的劳动工具日趋精细和复杂,甚至出现了绳索、渔网和弓箭。而弓箭的发明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射猎动物以果腹,也可以用来射击敌人以攻防。

除了狩猎、吃饭和繁衍后代以外,克罗马尼翁人竟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成就。保留至今的那些雕刻和绘画是如此的精致而成熟,以致于学术界一度怀疑它们并非出自克罗马尼翁人之手。克罗马尼翁人创造的艺术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雕刻和绘画。

动物和母性神雕像

克罗马尼翁人的雕刻作品初期以动物雕像为主,分为线雕和圆雕两种。雕刻用的材料包括石头、象牙、鹿角,甚至还有烧过的粘土。刻画的对象多为先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长毛象、驯鹿、鸟类和鱼类等。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有力,令现代的艺术家也为之惊叹。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具有特色的线雕作品是投枪器和“指挥棒”。投枪器是投枪的辅助用具,可以延长射程和提高命中率,上面通常刻有动物的形象,如鬣狗、野牛等。这些动物多是人们狩猎的对象,人们将其雕刻在投枪器上可能是希望通过巫术作用捕获更多的猎物。“指挥棒”因颇似现代管弦乐队指挥所使用的指挥棒而得名,其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指挥棒一般用鹿角制成,棒身上雕刻动物。有些指挥棒上刻有多个动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卷。其中的杰作是法国洛尔特洞穴出土的一根指挥棒,圆筒形的棒上刻满了图案:三只驯鹿正在缓行,几条鲑鱼在驯鹿的腿间游动。驯鹿悠然自得,鲑鱼活泼穿行,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圆雕类的精品以法国图克·道朵贝尔洞穴出土的泥塑野牛为代表。一雌一雄两头泥塑野牛位于洞内的一个祭台上。在祭台上的旁边,隐约可辨人类杂乱的足迹,并一直延伸到另一侧的洞壁。洞壁上的小龛里安置着一个黏土制成的男性生殖器。学者据此推断,这里可能是举行生殖崇拜仪式的场所。

从大约距今2.5万年前起,出现了人体雕刻。克罗马尼翁人的艺术品多以女性形象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些母性神雕像。这类雕像多以石灰石或泥灰石塑成,少数为象牙、骨头雕塑。雕像基本上是裸体形态,而且做了夸张处理:头部小且尖,五官模糊,乳房高耸丰满,臀部肥硕突起,腹部滚圆凸出,阴部明显,双腿都并拢成尖形。当时的人们直观地发现,肥胖的女人比瘦小的女人更加容易生育后代,养育的孩子也更健康。于是先民把丰乳肥臀同繁衍生育联系起来,加以夸张化并给予膜拜。

岩洞壁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具震撼力的是克罗马尼翁人的岩洞壁画。这些岩洞壁画的艺术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令人惊叹不已。这些壁画不是在洞穴高高的顶部,就是在幽深处,说明了先民作画的目的并不是供人观赏,而有可能具有某种巫术或宗教的意义。壁画中的一些动物形象有被尖状物戳划的痕迹,或用矛投射过的小孔。先民认为,通过“画出猎物并击之”这种交感巫术便可以捕获真实的动物。

洞穴壁画的作画手法主要有刻画和彩绘两种,有时这两种手法也会同时使用。作画颜料从矿物中提取加工而成,有红、黄、褐、黑等多种颜色。主要题材是大型哺乳动物,如长毛象、野牛、马、野猪等。画面以写实为主,有时也有抽象图形。先民不仅刻画了动物的静止状态,还利用岩壁的凸凹不平表现出了其逼真的动态形象,可见艺术水平之高超。法国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洞穴不仅是法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壁画洞穴之一。

中石器时代

公元前1万年左右,欧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气温逐渐升高,出现了类似今天的气候。动物群和植被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长毛象、野牛、野马等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动物,逐渐北移,有的甚至绝灭了。人类的狩猎对象由从前的大型动物转向小型森林动物和鸟类。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工具也有了相应改进,出现了细石器,即小型削薄的石片,这是中石器时代的标志。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有的地区不明显,例如中国的中原地区;有的地区则较为突出,譬如欧洲。

在法国,中石器文化以阿齐尔文化和塔登努文化为代表。阿齐尔文化约为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间,器物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把三角形、梯形或半月形的石片嵌入骨质和木质柄的凹槽中组成复合工具使用。塔登努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其石器类型与阿齐尔文化的相似,但尺寸更为细小,形状更符合几何形。巴黎盆地以北地区,大约自冰川消失后才有人类长期居住,在中石器时代属北欧马格尔莫斯文化范围。当地居民广泛使用木材建屋、制造弓矢,主要经济活动是渔猎。在这个时期,先民首先驯化了狗,牛、羊、猪等动物也随之被驯化,开始有了畜牧业的雏形。

巨石建筑

约从公元前6000年起,法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石器的制作技术从打制转向磨制,农业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先民懂得了种植小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猪,还会制造陶器。这些技能使他们过上了定居农业生活。

公元前1800年,法国进入青铜时代,当地居民学会了开采矿藏,用铜和锡来制造生产工具、武器及饰品。此时,农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重要谋生手段,农作物品种大为增多,耕地逐步扩大。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贫富分化,从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

延伸阅读

YANSHENYUEDU

拉斯科洞穴壁画

1940年,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被4个法国少年无意中发现。洞里面描绘了无数动物,简直像一个原始美术画廊,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拉斯科洞穴由前洞、后洞和边洞组成,洞穴之间有走廊连接。其中以绘有野牛、马等动物的前洞最为壮观。这些动物画尺幅巨大,线条粗健,飞动奔走的神态鲜明有力,很多是先用粗壮的黑色勾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上黑、红、褐色,极具立体感。在这些动物形象中,较常出现的是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马”。这匹马头部较小,身体肥壮,四肢短细,颜色渲染颇似水墨画,因与中国的奔马图甚为相似而得名。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中期,西欧、北欧出现了用巨大石料组成的建筑物,考古学界称之为巨石建筑。巨石建筑是史前时代重要的文化遗迹,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其中以西、北欧沿海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经过考古鉴定,布列塔尼地区的卡纳克巨石建筑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便已竖起,是世界上最早的巨石建筑。

这些巨石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立石和列石。立石是独立的整块巨石,尖端插入地中竖立,一般没有经过雕琢加工;列石则是由许多较小石块排列成队,或排列成环状。一般认为立石和列石都是宗教崇拜物。另一类是石棚,大多用作坟墓,有的仅有数块大石竖立,上面横放一块大石板;有的比较复杂,由墓道与墓室相连,墓室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通道由两列并行的直立石块组成。卡纳克巨石建筑分布广泛,类型繁多。据推测,这些巨石建筑的出现应与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原始宗教密切相关。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批印欧语系的民族从中欧迁到法国,他们与当地居民相融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0wX8eEhmrJhMYh8B8g1RJtNlGgudSSFVbhY22zgyyS44F7l7riyaLqeslUEvOD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