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异域风云谱传奇(2)

惨烈的战争--血战温泉关

温泉关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一场战役。新即位的波斯帝王薛西斯为了一雪马拉松战役之耻,率兵攻打古希腊。此刻的古希腊人已经学会了团结,他们在雅典和斯巴达的带领下迎战波斯。公元前480年,波斯大军和古希腊联军在温泉关相遇,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就此开始。

薛西斯的报复

在马拉松一役后,波斯帝国的光辉逐渐黯淡,大流士一世也在无限的遗憾中告别人世。雅典以及古希腊彻底成为波斯帝国的眼中钉,新继位的波斯王薛西斯,一心要报马拉松战役的一箭之仇,随即用了4年的时间准备了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波希战争--温泉关大战。在大战之前,薛西斯就带着他的波斯帝国游走在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试图劝说他们臣服于波斯。然而,勇敢的古希腊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在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波斯帝国的无理要求。

公元前481年,古希腊所有城邦召开了一次同盟会,正式结成军事联盟。根据协议规定,雅典和斯巴达是军事联盟的领导者,但是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经过其他城邦的同意。古希腊在慢慢凝聚成一个整体,这是在大敌当前之时最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薛西斯已经从波斯帝国多个国家100多个民族调集了数十万将士,浩浩荡荡向古希腊挺进。波斯大军一切准备就绪,薛西斯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兵分水、陆两路,逐渐靠近古希腊。

这个时候的古希腊联盟军队,也派出精锐部队在温泉关驻扎,准备在这里阻击波斯大军。温泉关是德摩比勒隘口的别名,它是连通古希腊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由于关口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故而被称为温泉关。温泉关关口狭窄,只能通过一辆战车,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希腊大军之所以把阻击地点选在了温泉关,是因为波斯大军最先进攻的就是古希腊的北部。波斯大军穿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以最快的速度征服了北古希腊。从北古希腊到南古希腊,温泉关是唯一的通道。古希腊军队只要守住温泉关,就可以守住南北通道,而且在温泉关伏兵可以阻止波斯舰队从玛利亚科斯海湾包抄古希腊军队的侧翼。波斯大军势不可挡,古希腊部队誓死抵抗,被称为西方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即将开始。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前480年

地点:温泉关

交战双方:波斯帝国、古希腊联邦

主要将领:薛西斯、李奥尼达

对峙温泉关

波斯大军从北而下的时候,正值古希腊两个重要的节日,一个是卡尼亚节,一个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卡尼亚节是斯巴达旧历法节日,是斯巴达人专门庆祝收获的日子。这个节日有着特殊的规定,节日期间不准兴兵事,他们认为这是对神的最大尊敬。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是整个古希腊人的盛大庆典,他们禁止在比赛期间发生战争,以此来表示对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敬畏。两大节日让斯巴达以及古希腊其他联邦难以下定决心应战,因为在历史上还没有人违背过节日规定。而在此前的马拉松战役中,斯巴达援兵之所以姗姗来迟,就是因为他们正在欢度卡尼亚节,无法及时出兵援助雅典。然而,这次战争不同于以往,斯巴达是古希腊联盟的领袖之一,不能因为节日的原因而把江山拱手送人。于是,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在尊重节日规定的基础上,仅带了300名勇士前往温泉关,而古希腊联军也因为奥运会只布置了几千人迎战。

单纯在人数上相比,古希腊联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这也让薛西斯更加信心十足。波斯大军很快也从北古希腊行至距离温泉关不远的平原,并在那里驻扎大营。薛西斯有充分的信心和把握在这场恶战中胜出,在他看来,发生在父亲大流士一世身上的失败只能在波斯历史上出现一次。要说薛西斯,也着实是个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他当初带着波斯大军行至赫勒斯滂海峡的时候,下令修桥。岂料桥造后没多久就被突如其来的狂风刮断,薛西斯盛怒之下杀了造桥的匠人,而且还把铁锁扔到了海里,声称要锁住大海。不仅如此,他还命人鞭笞海水,作为海水阻断他们前进道路的惩罚。薛西斯的自大由此可见一斑。

战争拉开帷幕,最先出招的是薛西斯。他派人给古希腊守军送去信件,说波斯大军人数众多,如果齐齐射箭,能把太阳都遮挡住,企图动摇古希腊军心。然而,斯巴达人是出了名的勇敢,打起仗来更是舍生忘死,怎么能被这两句言论吓倒。薛西斯见阴谋并未成功,只好派人密切监视古希腊联军的一举一动。

不久之后,前去监视古希腊军队的探子回报薛西斯,说古希腊人似乎并没有准备迎战,他们不仅没有荷枪实弹,还若无其事地梳头整装。薛西斯听罢十分惊讶,搞不清楚对手的意图。后来一些经验丰富的谋士告诉他,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那代表着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斯巴达战士的勇气并没能让薛西斯有所警惕,他依旧认为古希腊联军会自觉自愿投降。然而,两军对峙了几天,古希腊联军厉兵秣马,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思。薛西斯失去了耐心,他下令开战,企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征服不知死活的古希腊人。

血战温泉关

温泉关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进攻一方的波斯大军来说,这里不能进行大规模集团作战,连他们最得意的骑兵和战车也都无法进入狭窄的温泉关口,天时地利都不在他们那边。为了胜利,薛西斯一意孤行,派出步兵强行进攻,一拨倒下去,另一拨马上跟进。负责守卫温泉关关口的是斯巴达勇士,他们站在高地,利用地形优势击退一批又一批的波斯人。整整一天,波斯大军没能前进一步。他们每次进攻换回的都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如此惨烈的牺牲仍然没能让薛西斯觉醒,他始终不相信自己人数众多的大军竟然无法战胜守关的几百个斯巴达人。在轮番失败之后,薛西斯派出最具战斗力的万名战士继续强攻,可再精锐的部队也不过是去送死而已,这些精兵强将没有一个能逃脱生天。

就在薛西斯束手无策的时候,战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有一位当地的农民告诉薛西斯,有条路可以直接通到温泉关的背后。如果不是这位农民“好心”的劝告,斯巴达那300位勇猛无比的战士也不会成为历史上最令人敬佩和痛心的民族英雄。

波斯大军按照农民指出的道路,穿过一片杂草丛生的密林,渡溪攀崖,终于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到达温泉关背后,山顶抬足即到。本来在温泉关前后都守有古希腊联军,但是由于数日来波斯大军的接连溃败,驻守的古希腊联军放松了警惕,直到波斯人行至半山腰的时候,负责看守关口背后的古希腊联军才发现敌情,慌忙备战。

仓促之中,古希腊联军根本无法抵挡波斯的强大进攻。很快,波斯人铲平了古希腊联军的营地,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温泉关露出一个空虚的后背任波斯人宰割,善战的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此刻回天乏力。

战争在继续,然而古希腊联军却斗志全无。当李奥尼达知道波斯大军从背后包抄的消息后,特地将大部分古希腊联军调到后面,而自己则带着300名斯巴达勇士留在关口,对付从正面强攻的波斯军队。强悍的波斯大军汹涌而上,前后夹击,把斯巴达勇士团团围在温泉关。斯巴达勇士使尽浑身解数与波斯人交战,长矛、佩剑齐上阵,不管有多少进攻者,他们都拼死击退,保护着阵地以及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的安全。波斯大军咄咄逼人,凭借庞大的兵力攻杀斯巴达勇士。斯巴达勇士人数越战越少,而且被迫节节后退,能战斗的空间越来越小,直到被围困在一个小山丘上。

温泉关最终还是被波斯大军占领了,守关的300名斯巴达勇士全部战死。在此之后,波斯人再不敢小觑古希腊人,更不敢轻易嘲笑斯巴达人,300位勇士用最实际的方式证明了斯巴达人的英雄主义,也彰显了整个古希腊的爱国情怀。

雅典的殒落--羊河会战

希波战争之后,波斯帝国逐渐衰落,古希腊的外部矛盾暂时解除。可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古希腊的内部矛盾就激化了,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强邦都对古希腊霸主地位垂涎三尺。内部矛盾很快便上升为内部战争,而且战争一打就是28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羊河会战则是雅典在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大的失败,也是其衰败的开始。

两大霸主的争斗

在波希战争的50年后,雅典和斯巴达面临着一场不可规避的争斗。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当某个地区出现两个强大个体的时候,这两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而解决的争执,战争由此而生。

在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无疑是诸城邦里的两大巨头,而由这两大巨头所带领的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自然成了两个最大的对抗集团。提洛同盟的前身是在希波战争中结成的古希腊联盟,后来被雅典领导,成为雅典实行其霸权的主要工具;而伯罗奔尼撒同盟则是在斯巴达带领下的、对抗雅典霸权的最大联盟。事实上,这两个联盟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作用。提洛联盟的使命就是贯彻和维护雅典社会的民主制度,而伯罗奔尼撒同盟则支持斯巴达所钟情的寡头政治。民主制度和寡头政治,注定水火不容,而这两种制度的支持者都想将其推广到整个古希腊。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前405年

地点:阿哥斯波塔米

交战双方:斯巴达、雅典

主要将领:赖桑德、柯农

斯巴达和雅典本来就冲突不断,如果不是波斯对古希腊垂涎三尺,这两个城邦恐怕也不会有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期”。然而,“蜜月期”终归是短暂的,当波斯帝国辉煌不再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矛盾则上升为古希腊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在公元前431年彻底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古希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持续了28年,堪称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公元前436年,埃比达姆诺斯(今杜雷斯)爆发内战。支持民主制度的一派向科林斯求援,而贵族一派则向克基拉求助。克基拉曾是科林斯的殖民地,双方是不能碰面的冤家对头。埃比达姆诺斯的求助,无异于在点燃两个城邦的战火。而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间对伊奥尼亚海控制权的争夺,也因为这次内战再一次剑拔弩张。

巧合的是,科林斯是斯巴达的同盟国,隶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而克基拉在无法抵御科林斯的时候跟雅典签署了一份条约,动用了雅典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雅典本来不想参与,但是科林斯在海上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舰队,直接威胁到雅典的海上霸权,雅典无法坐视不理。结果,这场内战终于演变成了雅典和斯巴达两个集团之间的战争。

就在这个时候,米加腊也站在了科林斯的一边。米加腊也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成员国,跟雅典一直冲突不断,特别是在雅典对外采取贸易禁令后,更是对雅典恨之入骨。于是,米加腊跟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达采取行动,而此刻的斯巴达也不得不为了维护成员国的利益而出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此开始。

不战而胜的战役

历时28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经历了阿希达穆斯战争、尼西阿斯和平以及第二次战争后终于迎来了羊河大决战。确切地说,羊河会战是第二次战争中的局部战役,也是最后一场战役。

羊河位于塞斯都斯的东北方,战争发生地阿哥斯波塔米正是羊河河口,所以羊河会战又称阿哥斯波塔米大战。

当时,斯巴达海军将领赖桑德率领着大军在爱琴海一带赢得了不少场战役,占领了很多雅典所控制的城市和海域。不久之后,赖桑德又攻占了赫勒斯滂海峡,并以此为根据地顺势拿下重镇拉姆普萨卡斯。拉姆普萨卡斯是雅典重要的战略城市,它是雅典海上运粮专线的门户,如果雅典人不想挨饿,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击退赖桑德。

雅典海军很快在塞斯都斯安营扎寨,并在距离拉姆普萨卡斯仅有几千米的阿哥斯波塔米设置了几个岗哨和营地,在这里密切监视赖桑德的一举一动。赖桑德是个狡猾的用兵者,自从雅典军驻扎在羊河河口后,他就一直按兵不动,任凭雅典人在外不断挑衅。一连四天,赖桑德都对雅典的挑衅不闻不问,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一般泰然。雅典人却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们只想速战速决。然而,赖桑德大营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老谋深算的赖桑德早已暗地里派了一艘侦察船跟着雅典海军,专门监视雅典人在羊河河口上的活动。

第五天,雅典人又气势汹汹地扬帆起航去赖桑德帐前“例行”挑衅,这次他们依旧失望而归。在回转大本营的时候,雅典人到附近的西斯塔斯去运载补给。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赖桑德派出的侦察船早已把雅典人的路线汇报回总部,斯巴达海军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就等着雅典海军靠近西斯塔斯的时候突然出击。

雅典海军中计了,赖桑德只花数天就卸掉了雅典海军的思想警备,当敌舰突然冲出宿营地的时候,所有雅典海军包括其将领柯农都慌了手脚。柯农算是比较有经验的将领,但是却有勇无谋,当初有人提醒他将驻扎地从羊河河口换到西斯塔斯,却被他一顿臭骂赶出了军队。不想就是这样的疏忽,造成了雅典海军一败涂地。

伯罗奔尼撒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也称为“拉凯达伊盟人及其同盟者”,是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斯巴达是该同盟的轴心国。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形于公元前6世纪,那个时候同盟成员还不是很多,仅有包括斯巴达在内的十几个城邦,到了公元前530年的时候,伯罗奔尼撒同盟已经扩大为整个半岛最庞大的军事同盟。该同盟只有在遇到重大军事问题的时候才会生效,平时各城邦都只负责各自的城邦管理。公元前4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后,斯巴达跟同盟内部的成员国发生摩擦,终于在公元前371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爆发内战,并以斯巴达的失败告终。5年之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宣告解散,斯巴达的霸主地位也随之东去。

面对赖桑德的突然袭击,柯农束手无策,他的战士们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地方,舰船上更是没有充足的人手。更要命的是,所有停在羊河河口没有跟出来的雅典战舰,早已经被赖桑德大军擒获。也就是说,能够出战的就剩下柯农舰队以及随行的传令船。柯农眼见情况不妙,便带着自己的舰队仓皇而逃。

历史上所谓的羊河会战,其实根本没有多么激烈。雅典不战而败,斯巴达兵不血刃便拿下了羊河战役的胜利。在这场战役里,雅典停在河口上的近200艘战舰全被虏获,被俘虏的3000多名雅典战士,都被杀害。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终结

雅典海军在羊河会战中失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雅典,整个城邦都陷入了一片难以置信的情绪中。的确,在羊河大战之前,战局一直牢牢把握在雅典人的手里,这样突如其来的失败自然让雅典人惊讶不已。

消息传回的第二天,雅典选出了新的统帅,并且封锁了全城,弄得整个城邦人心惶惶。而在斯巴达方面,羊河会战的胜利对他们而言就是峰回路转的希望和机遇。斯巴达国王包桑亚斯立即召集盟军,全力以赴开往雅典,从陆地上包围了整个雅典城。与此同时,赖桑德的海上大军也封锁了雅典的海上通道。此刻的雅典,腹背受敌,城内可供使用的粮食也在逐渐减少。

就当下的情况而言,除了和谈,雅典找不出第二条生路。于是,谈判开始了。雅典的骄傲一时很难退去,因此在提出谈判条件的时候也不像是阶下囚,这种傲慢的态度让斯巴达以及伯罗奔尼撒同盟很难接受,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

雅典一天不让步,雅典城就要挨一天饿。百姓很单纯,他们只希望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其他一概不管。很快,在饥饿的侵蚀下,雅典所有的骄傲都被消蚀殆尽。统治者不得不同意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条件:加入同盟,承认斯巴达的领导权,并将势力范围控制在阿提卡和沙拉米斯。

公元前404年,赖桑德率领着海军进驻皮拉斯港,雅典所修筑的标志着其霸主地位的“长墙”被拆除,雅典时代逐渐远去。一场不算激烈的羊河会战却造成了一个城邦的没落。

马其顿的狂欢--喀罗尼亚会战

马其顿自成立以来就被古希腊视为蛮邦,既让人不喜欢又不得不对其严加提防。公元前359年,腓力二世成为马其顿的新一任国王,他上台后立即展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发展马其顿的政治经济,平定了西北边境的骚乱,攻陷雅典资源丰富的殖民地,设计了闻名世界的马其顿方阵,组建起一支最强大的军队。经过腓力二世几年的励精图治,马其顿逐渐从一个不起眼的城邦一跃成为一个耀眼的明星帝国。

腓力二世身上所具有的政治风范和领导特质充分体现在马其顿的强大上,然而他的目标不只是要让马其顿成为一个强大的小国,而是要成为整个古希腊的统治者。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当他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能力的时候,战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实现抱负的最佳手段。

马其顿的壮大绝对是古希腊意料之外的事情,当马其顿逐渐向外扩张的时候,古希腊这才突然意识到曾经不起眼的蛮邦正威胁着自己的和平。公元前346年,马其顿扩张的脚步已经遍及古希腊中部,古希腊南部城邦为了阻止马其顿称霸,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联军。公元前338年,古希腊联军跟马其顿大军在喀罗尼亚进行会战。在这场战役后,马其顿成了名副其实的古希腊霸主。

从蛮邦到帝国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前338年

地点:喀罗尼亚

交战双方:马其顿帝国、古希腊联军

主要将领: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腓力二世先后占领了波德那、波提狄亚、美敦尼、奥林图斯等城邦,将统治全古希腊的步伐越迈越大。公元前346年,一个天赐的良机让腓力二世有机会插手古希腊事务,加快了其称霸古希腊的脚步。这一年,底比斯和佛西斯展开了一场争夺德尔菲神庙财宝的战争。在底比斯的煽动下,不少古希腊中部的城邦加入了这次针对佛西斯的战争,要求佛西斯把从德尔菲神庙抢夺的财物还回来。佛西斯不甘落后,花重金招兵买马成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雇佣军,与诸城邦对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圣战争。

就在佛西斯势不可挡的时候,腓力二世突然挥兵南下,给毫无防备的佛西斯迎面痛击。由于马其顿的参与,佛西斯很快败北,并交还了从神庙中抢夺的所有财物。至此之后,腓力二世和他的马其顿就成为古希腊中部诸城邦的大救星,也顺势确立了其在古希腊中部的统治地位。

马其顿正在以无法遏制的势头朝着大帝国方向发展,这让雅典等传统强邦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为了抵抗马其顿,雅典、底比斯、科林斯、墨伽拉等古希腊南部城邦特地组织起一个反马其顿联盟,旨在消灭马其顿,防止它称霸古希腊。

腓力二世在夺取了古希腊中部的领导权后,开始向南挺进。联军为了阻止马其顿南进的步伐,在中部一些山区埋伏下重兵,试图在这里阻截马其顿大军。然而,腓力二世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温泉关,直逼底比斯。这完全出乎了联军的意料,原先的计划也都被迫放弃。眼看底比斯告急,联军只能撤到喀罗尼亚附近的高地上,在那里排兵布阵,等待马其顿大军的到来,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神秘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实现从蛮邦到帝国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喀罗尼亚会战中最亮眼的队伍。该方阵是腓力二世在底比斯方阵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由方阵步兵、骑兵、山地步兵组成,比底比斯方阵更具灵活性。其中,方阵步兵、山地步兵主要是为了保护直接接触敌人的侧翼而设,不仅起到了掩护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攻击力。

马其顿方阵里的每一个步兵都配有比普通长矛略长的武器,可以在近身搏斗的情况下占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当方阵采用密集型攻击战术的时候,有一定长度的武器就可以加大整个阵形的攻击力,能够很好地保护方阵中间的骑兵。

事实上,马其顿方阵也并非无懈可击,但就当时落后的军事技术而言,腓力二世的研究也不失为一项伟大的军事创举。这个方阵打破了传统方阵的不可变性,大胆挑战了方阵变形,在宽阔地域阵形列数和排数都较多,而在狭窄地域阵形则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方阵若想在战争时随时变化,就需要战士们每天辛苦地操练以及统帅的英明指挥,而马其顿人很幸运,因为他们有两个优秀的将领--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他们把方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古希腊联军方面,军队阵形长久以来都没有创新和突破,依旧选择以步兵为主的传统阵形。唯一一点跟之前不同的是,阵形中逐渐加入了一些骑兵,但数量十分有限。这样一来,古希腊方阵在战争中的行动就显得笨重而机械,面对灵活多变的马其顿方阵,赢的几率微乎其微。

命运的决战

喀罗尼亚在维奥蒂亚的北部,南临科林斯湾,东靠埃维亚湾,隶属于古希腊中部。公元前338年8月,腓力二世带领着马其顿大军抵达喀罗尼亚,闻名世界的喀罗尼亚会战就在此刻爆发。就当时的兵力而言,两军不相上下。古希腊联军有近3万的兵力,其中彼奥提亚人的军队约有1.2万人,科斯林等城邦军队1万人,此外还有联军特地花钱招募的5000名雇佣兵。在这些军队里,最让腓力二世害怕的就是彼奥提亚人的军队,该军队的核心部分是享誉古希腊的底比斯“圣队”。“圣队”的士兵皆是具有丰富战争经验的老兵,不仅熟知战争流程,而且个个用兵如神。

腓力二世少年时曾经在彼奥提亚的底比斯当过人质,他对“圣队”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底比斯本地的居民。在腓力二世眼里,古希腊联军只是临时拼凑不足为惧,但“圣队”的实力绝对不能小觑。

可以这么说,腓力二世在马其顿方阵上的部署,主要针对的就是底比斯“圣队”。马其顿方阵一共有3万多人,其中90%是步兵,其余皆为骑兵。负责正面与“圣队”较量的是马其顿太子,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当时的亚历山大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心一意要建立一些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马其顿的步兵是由腓力二世直接领导,他们所面对的是雅典大军。雅典军队作战一向十分勇猛,战争一开始就占尽上风,把马其顿方阵逼得节节后退。当雅典人认为联军将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马其顿方阵的后退行动都不过是腓力二世的计策而已,他了解雅典人的作战风格,于是便佯装后撤,让雅典人近身搏斗,好冲散对方的阵形。

腓力二世具有古希腊城邦首领无法比拟的敏锐和干练,在开战之前,他就已经把古希腊联军的实力调查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在联军里除了雅典人和“圣队”之外,其他城邦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因此,他亲自率兵对付雅典,而他最看重的儿子亚历山大则去迎战“圣队”。

雅典人看到马其顿大军不停后退,有些沾沾自喜,自以为对方怕了自己强劲的攻势,于是不断前进,逐渐脱离了联军的阵形。腓力二世的目的达到了,等到雅典一脱离联军,他立即命人冲进联军,打散了雅典和联军的进攻阵形和战斗节奏。联军的混乱连累了雅典人,腓力二世乘机将联军左翼一举拿下。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还在与“圣队”苦战,难分胜负。腓力二世见状立即派步兵前去支援,古希腊联军左翼已破,“圣队”孤军奋战,怎能抵挡得住马其顿的大军。马其顿步兵和亚历山大所带领的骑兵前后夹击,终于冲破了“圣队”的防线。至此,古希腊联军彻底告破。这次大战,雅典人差点全军覆没,“圣队”所剩之人也寥寥无几,而马其顿大军的伤亡却屈指可数。

喀罗尼亚会战,马其顿大获全胜,扫清了腓力二世称霸道路上的障碍,一年后,腓力二世就成为整个古希腊的领导者,马其顿成了名副其实的古希腊帝国。

孤注一掷的胜利--血溅伊苏斯

马其顿在喀罗尼亚战役后成为古希腊霸主,波斯帝国则摇摇欲坠,但两个强国之间的争斗却并没有停止。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带领3万将士南下,征服了许多波斯殖民地。波斯为了保住帝国之位,不得不与马其顿一较高下,两军最终在伊苏斯展开决战。历史就在这场战争中发生转变:强大的波斯帝国走向衰落,而亚历山大则带着他的马其顿走向辉煌。

波斯帝国的夕阳

在喀罗尼亚战争结束后,马其顿日益强盛,逐步走上古希腊霸主的地位。而当时的波斯已经日薄西山,大流士三世的胆怯和懦弱让整个国家经历了一场浩劫。其实在大流士三世登基之时,波斯帝国就已经千疮百孔,国内奸臣当道,国外印度、古埃及相继独立。大流士三世可谓是内忧外患,再加上本人比较保守,更是阻碍了很多新战略思想的发展。

此时的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昔日波斯的许多殖民地,包括小亚细亚地区及其沿海地带。波斯与马其顿之间又多了层难以调和的矛盾,大规模的正面战争已成必然。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盟军以及援军都到达小亚细亚中部的戈尔狄翁,与那里的亚历山大军队会合。至此,马其顿大军已有3万将士,他们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一路南下,征服了沿途大大小小的城邦。

面对气势如虹的马其顿大军,大流士三世急忙在波斯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古希腊雇佣军的一些将领们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并不算成功,波斯的贵族们保持了他们一贯的不可一世的作风,对与亚历山大的决战看得过于乐观,他们一致要求大流士三世跟亚历山大展开一战,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此战必赢。而古希腊雇佣军的将领们却不赞同,他们认为波斯军队的野战水平要比马其顿军队差得多,贸然一战势必凶多吉少。雅典将领卡里德姆就更加坦白了,他直接说波斯大军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不如花重金多招募些雇佣军,然后让自己率领他们与马其顿一决胜负。

卡里德姆的这番话严重地刺激到了波斯贵族,就连温和的大流士三世都无法接受,一怒之下,直接将卡里德姆斩首示众。然而,在不久之后,大流士三世就会为他轻易处死卡里德姆而后悔不已。会议的结果是大流士三世听从了贵族们的意见,决定带领波斯大军与马其顿决一死战。

不难看出,大流士三世虽有波斯帝王遗传下来的刚愎自用,却并非是个昏君,所以纵然他的心中对与马其顿的战争惴惴不安,但他却知道对一个刚刚登基的帝王来说,得罪那些手握重权的贵族们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无论他的决定如何,波斯帝国的辉煌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他注定迎来帝国的夕阳。

大战之前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前333年

地点:伊苏斯

交战双方: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

主要将领: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3年9月,大流士三世在索契驻兵。索契西边就是阿马努斯山,自身又是一片宽阔的平原,可进可退,看上去是块不错的战斗地。大流士三世估算马其顿大军不久之后就会到达索契,准备在这里迎战。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马其顿大军却迟迟没有到来,大流士三世的耐心在一点点失去,他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而谋士们却告诉他,索契才是最适合波斯大军战斗的地方。

然而,在索契苦等的日子实在让大流士三世无法忍受,他决定带着大军向马其顿所在的亚历山大城挺进,去那里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一意孤行,率领波斯大军浩浩荡荡绕过阿马尼斯山,进入伊苏斯。

伊苏斯在今天土耳其南部港口伊斯肯德仑附近,几千年前的战火已经消失殆尽,如今只剩下一片繁荣的商业景象。但在当时,这里却是马其顿大军的交通要道,亚历山大东征途中势必要经过小亚细亚,而伊苏斯则与其毗邻,若是让波斯占领了伊苏斯,那么整个马其顿的交通线将被切断,故而,伊苏斯一战在所难免。

大流士三世的部队到达之后,在伊苏斯大开杀戒,杀死了很多无还手之力的伤病员,后辗转来到北部的皮拉穆斯河(伊苏斯地域)北岸设防。亚历山大得知这一切之后,虽然惊诧不已,但却当机立断,带领大军连夜赶往伊苏斯。波斯大军虽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长久以来他们都习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战斗力大不及从前。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所驻扎的地方是一片狭窄的滩头,不利于骑兵和弓箭手的战斗,一旦决斗起来,赢的希望十分渺茫。亚历山大早已分析出了战争利弊,因此他有足够的信心赢得这场战争。

亚历山大的部队趁着夜色启程,离开亚历山大城后一路向北。大军行至宽阔地的时候,亚历山大改变了作战阵形,将军队两翼拉伸,分别由尼卡诺及其父帕曼纽指挥。两翼实力雄厚,人数众多,作战面积广阔,右翼到山,左翼到海,就像一堵人肉壁垒。

此刻的大流士三世也获得了马其顿大军的前进消息,立即派出骑兵和步兵约计5万人前去迎战,剩余的波斯大军则在皮拉穆斯河北岸排兵布阵。负责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是波斯重金招募的雇佣兵,对付马其顿左右两翼的是阵容庞大的弓箭手和轻装步兵。另外,大流士三世还在海边设置了一些障碍物,并召回了部分先遣部队,将其安排在军队右翼。大流士三世的作战计划是:避其锋芒,攻其不备。企图避开强大的马其顿方阵,进攻敌人薄弱的左翼,从而出奇制胜。

亚历山大是位具有卓越军事才华的政治家,他可以轻松从波斯大军的阵形中猜出大流士三世的意图。于是,他临时紧急调整方阵,将右翼部分兵力调往左翼,以对付敌人强大的右翼力量,然后又派出部分骑兵和弓箭手绕到右后方,利用那里绵延不断的山地地形阻击敌人的侧面进攻。紧接着,亚历山大从马其顿方阵里抽调出部分精兵强将包抄了波斯大军分布在山坡上的兵力,目的是牵制敌人的右翼部队。

双方的布阵就此告一段落,真正的决战马上开始。

吹响决战的号角

前一秒还十分安静的皮拉穆斯河岸边,瞬间杀声冲天,兵戈相交之声响彻云霄。马其顿大军右翼以雷霆之势冲向敌人左翼,伴随着腾腾杀气,让波斯大军不寒而栗。冲击的速度越快,对马其顿大军越有利,这样可以快速冲过敌军的射击范围,减少伤亡。波斯大军面对来势汹汹的马其顿士兵,心下立即一片惶然,弓箭手更是毫无还手之机便被马其顿大军冲散,四处逃窜的他们跟紧随其后的步兵方阵冲撞在了一起,波斯大军马上乱作一团。于是,伊苏斯战役上演了最滑稽的一幕:波斯大军的左翼战士在逃跑中彼此撞个满怀,人仰马翻,爬起来继续狂奔,也不管方向为何。马其顿大军则趁乱进攻,轻松拿下波斯大军的左翼。

把希望留给自己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在远征前,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分赠给众人。一位将军迷惑地问道:“陛下,您把财产赠给别人,自己留下什么?”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会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富饶的东方就是我未来的财富!”亚历山大的雄心激励了所有的将士,他们决心随他到东方去寻找更多的财富。

但是此时的马其顿方阵并非无懈可击,由于右翼行动迅速,位于阵形中央的步兵与其拉开了一段距离,就是这段距离,成为马其顿方阵的一大缺口。波斯大军趁机冲入缺口,将马其顿大军一分为二,并将其左翼逼至河边。马其顿战士奋力抵抗,但由于人员分散而受到了重创,死伤无数。眼看左翼告急,亚历山大当机立断带着右翼返回,从背后突袭波斯,这才解了马其顿左翼的燃眉之急。

至此,马其顿大军基本上都集聚在距离河岸不远的地方,开始向河岸驻守的波斯大军开进。此刻的亚历山大意气风发,他的队伍也不负所望,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充分的勇气和智慧。最终的决战即将在这里展开,亚历山大一边高呼口号鼓舞士气,一边带领部队缓缓前行。

面对来势汹汹的马其顿大军,波斯骑兵率先出战,与马其顿左翼厮杀起来。说实话,此时的波斯大军已经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假如大流士三世能够好好加以利用,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未必就是亚历山大。只可惜,大流士三世并没有信心继续再战,就在波斯大军忘我拼杀的时候,他抛弃了整个军队逃之夭夭。

主帅都跑了,将士们顿时军心涣散,于是,波斯大军紧急撤退。无奈波斯驻地地形狭窄,在撤退的时候,大批人马拥挤在一起,难以撤出。不少波斯士兵都在这个时候被汹涌的人群践踏而死,还有很多士兵被紧追不舍的马其顿大军就地砍杀,亚历山大控制了整个局面。

两军争锋变成了马其顿对波斯大军的屠杀,狭窄的皮拉穆斯河滩变成一座坟场,横尸遍地。天亮之后,亚历山大带兵占领了大流士三世营地,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儿。

大流士三世临阵脱逃的行为,彻底为他的帝王生涯以及波斯帝国画上了一个句号,注定了波斯的衰落。而亚历山大却从此慢慢崛起,成为千古之帝。 QpYMBMRR5gyhiDxX1M5FA9EB3mGWd/BGmcxKhD3gPO5qxqiwRTlFas9u/ILL2Z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