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神话之国(2)

神道教

神道教,又称神道,是日本历史最悠久、信仰最普遍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视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后来又赋予日本天皇神性,增加祖先崇拜和天皇崇拜。神道教原先没有特定的称谓,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守旧大臣为对抗佛法,借用中国汉字“神道”一词命名了它。此后,神道教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后成为“二战”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二战”结束后,裕仁天皇下诏废止神道教国教地位,使之重归民间。时至今日,神道教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80%。

神道教的由来

日本神道教起源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绳纹时代,日本的先祖们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所限,对周遭的许多事物和自然现象都充满敬畏之情,认为是它们在操纵着自己的命运。于是,为求得生存和安抚自己的恐惧心理,日本的先祖们开始虔诚地祭祀,自然崇拜随之产生。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崇拜逐渐演变成一种信仰,他们相信自然界各种生灵、山草树木都有神祇,且作为一种超能力存在。神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它够强大,就可以拥有受人祭祀的权利。这在宗教学上被称为泛灵多神信仰,也叫做精灵崇拜。

日本民族这种古老的信仰起初并没有固定的称谓,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祭拜形式。一直到公元5世纪,佛教来袭,引发信仰之争,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它。这时,一些对佛教持反对意见的保守派为维护本民族的信仰,开始频频借用中国汉字“神道”一词来称呼它,并进行大力宣传,但这还是没能阻止佛教在日本的全面推广。圣德太子摄政后,佛教成为日本的第一宗教,在全国迅速传播,而神道教虽然失势,但凭借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是得到了天皇的认可。《日本书纪》就有记载说:天皇信佛法,同时尊重神道。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神道教极为推崇天照大神,并宣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大神治理民间。这一说法迎合了日本天皇建立绝对权威的需要,所以天皇特意建筑规模宏大的神宫,用以供奉天照大神和皇室祖先。日本律令制社会建立后,朝廷在设置太政官的同时设置神祇官,命其直接隶属天皇,中央行政官吏不得干涉其事务。此后,与政权挂钩的神道教通过不断吸收佛教、儒家和中国道教的部分要义、精神,逐渐形成自己相对完备的宗教体系。

依附佛教发展阶段

神道教与佛教在初期之所以能够分庭抗礼,所仰仗的无非就是其庞大的群众基础,而佛教只是在统治阶层较为流行,但后来随着佛教在日本的不断发展,神道教的群众阵地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到了公元8世纪,佛教已和神道教一样被日本普通国民接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基于这种形势,神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寻求与佛教合作,而佛教也乐得与之化干戈为玉帛。就这样,两大教派开始融合,共同发展起来。

两大宗教融合的首要表现就是神宫寺的修建。神宫寺是神道教神宫与佛家庙宇的结合体。在神宫寺内,神职人员可以在人们拜祭的时候朗读祝词,而僧侣和佛教信徒则可以诵念佛经,如《金刚般若经》、《法华经》等。因为神道教认为他们所供奉的各路神仙也是认可佛法的,所以自然也喜欢听佛经。神宫寺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中叶,在公元8世纪开始大量修建。当时,在日本差不多有神社的地方,就有神宫寺。与此同时,佛教若有重大活动,也会知会神社和“神”,并获得“神”的认可。

再次就是“本地垂迹”理论的形成。伴随着神佛的关系越来越近,神道教内部开始形成一种“本地垂迹”理论。这种理论借用佛教关于佛祖化身入世、普度众生的故事来寻找佛与自家的神的关系。所谓“本地”就是佛陀。在佛教理论中,佛陀为拯救世人可以化身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为拯救日本人,化身天照大神来到日本列岛,这就是所谓的“垂迹”。根据这一说法,神佛毫无疑问是一家,不分彼此。后来,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神道教先后产生了“两部神道”和“天台神道”两个分支教派。

独立发展阶段

平安时代末期,随着日本天皇制的没落,武士阶层的兴起,佛教开始在日本走下坡路,而依附佛教的神道教受影响也逐渐衰败下来。当时,大片的神社土地被武士团侵占,神职人员被迫流离失所。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为重新稳定国家统治,就听从属下建议,决定重拾神道信仰。他不仅勒令武士团将神社土地全部归还,还修复了八幡宫以下的六十多个神社。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为朝廷祭祀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的伊势神宫抓住时机,创立了“伊势神道”。

伊势神道力图摆脱佛教的影响,首先否认了“本地垂迹”说,提出以神道为主体,以儒、佛、道为从属的新神道理论。伊势神道认为宇宙本原神是国常立尊,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国常立尊具有五行之首的水德,而伊势外宫所奉的丰受大神刚好就是水神,两者其实为一体。伊势内宫所奉的天照大神则是日神,具有火德,与丰受大神互相依存,共惠万物。伊势神道在立说时还吸取了许多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一种正直清净的道德追求,并首次完整地提出神国概念,要神国子民自觉维护神宫的权威和三大神器的尊严。

伊势神道的学说受到了新兴的武士阶层和农民的欢迎。在镰仓幕府解散后,新建的室町幕府承袭了镰仓幕府的神祇制度,继续推崇伊势神道。但很快,随着室町幕府末期战乱的又一次兴起,伊势神道走到了尽头,而接替它的是“神儒结合神道”。

神儒结合神道是日本在进入江户时代后,一些神道学者吸收儒学的理论,特别是明清朱熹理学,创建的新的神道学派。这个学派强调神儒合一,排斥佛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推崇儒学伦理,强调忠君爱国的“吉川神道”(亦称理学神道);集神儒结合之大成,彻底排斥佛教,主张道德主义的“垂加神道”。此外,还有一种“复古神道”,同时排斥佛教和儒教,主张从日本古典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探索古代神道产生之初的思想和本义,认为神道不只是祭祀祖先,还是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复古神道的思想对近代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日本国家神道的先声。

这一时期,日本民间也组建了形形色色的以神道信仰为主的宗教组织,这些组织在影响上虽然不比上述几个神道分支大,但都具有明确的教祖、独立的教义和严格的组织结构,并立有教名,在小范围内受到推崇,如“神道大教”、“黑住教”、“神道修成派”等等。至此,日本神道教终于摆脱佛教,成为具有自己独立思想体系的大宗教,为它之后成为日本第一国教奠定了基础。

获得“国教”殊荣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面临内忧外患的不利形势,新政府迫切需要全国子民团结起来,发展突围、共抗外敌。于是,就接受了改革派的建议,决定建立起“祭政一致”的国家神道。

新政府先是于1868年发布《神佛不得混淆令》,强令神佛彻底分离,紧接着又在1870年发布《大教宣布之诏》,将神道教定为国教,并恢复神祇官制度。《诏令》规定在日本的各种宗教中,神道教处于特殊地位,由政府直接管辖。各地必须开设神道宣传机构,神职人员在传道时务必与忠君爱国关联,使全国民众的思想统一到“尊皇、敬神、爱国”上来,为此政府还专门编撰了《宣教使心得书》、《大教旨要》等指导性书籍。1871年,为进一步提升神道教的地位和政府对神道教的控制,明确规定了各地神社的社格,使全国神社无论是官社还是诸社,都纳入到天皇的统治之下。同年又发布公告,要求日本民众将神社与自己的一生都结合在一起,从出生那天起,就要参拜神社,直到老死为止。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日本神道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1881年1月,日本全国神道大会召开,标志着日本神道国教化进程完毕。日本神道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后,终于打败佛教,成为日本第一大教。

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后,神道教被统治者在国家神道的教义基础上又加入“圣战”、“八肱一宇”等内容,为日本侵略战争披上了一层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为天皇效忠献身的“神圣”外衣,沦为日本军国主义蛊惑人民的精神麻药。所以“二战”一结束,美方就施压日本天皇于1945年12月发布《宗教法人令》,废止神道教国教的地位,停止全民神道教育。神道教恢复到普通宗教的地位。

神道教恢复到普通宗教的地位后,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依旧被绝大多数的日本国民所信仰。每逢神道教的重要祭典,参拜者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穿过鸟居,进入神社,在这里洗净双手,然后两掌相击,双手合十进行参拜。每年的11月15日,日本的3岁、5岁的男孩和3岁、7岁的女孩便会穿上日本传统和服,在大人的带领下来到神社参拜,以祈求能平平安安地长大。这就是日本著名的“七五三节”。除此之外,日本青年人的成年礼、毕业典礼和婚礼也多选择在神社举行。从这一方面来说,神道教其实已经蜕掉宗教的神秘外衣,转化成日本人民习以为常的民俗。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之一。646年元月,孝德天皇在革新派的支持下,参照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发改新诏书,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完成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

改革背景

圣德太子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为未能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奴隶制的基础,所以没能彻底地解决社会危机。在他死后,随着守旧派重掌大局,国内各方面矛盾进一步激化。

首先是部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部民是日本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他们辛勤耕作,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但氏姓贵族们却视之为草芥,任意驱使他们参与战争、营造宫苑别墅和寺庙陵墓等,结果一连几年农业歉收,导致百姓饥馑、灾情四起。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依旧过着肉林酒池的奢靡生活,但部民因为没有食物,不得不啃食草根,甚至出现了小孩含着妈妈的乳头死去的悲惨画面。于是,不堪忍受的部民纷纷逃亡,甚至聚集山林,以打家劫舍为生。

其次是统治阶级土地兼并斗争不断。部民的逃亡和斗争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停滞,氏姓贵族们的土地无人耕作,于是他们想出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租佃制。他们把自己大片的土地分块出租给百姓,然后收取地租,这种新的劳作方法重新调动起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贵族们的收入得以大增。于是受利欲驱使,贵族们展开了一场空前的争夺土地的斗争,有势者甚至还把国家的土地占为己有。这样,氏族与氏族之间、氏族与皇族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激化了。

面对日益加重的社会危机,再对比圣德太子之前一系列改革初见的成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日本社会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彻底地废除旧有的落后制度,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法则,改革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而恰在此时,圣德太子派往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回来了,他们带来了中国大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可学习的典范。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革新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苏我氏,搬开这个阻碍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诛杀苏我氏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更加嚣张跋扈。苏我马子的继承人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竟杀死了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这一暴行彻底激怒了皇族和支持圣德太子的贵族,他们开始秘密筹划打倒苏我氏的计划,其中带头者就是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自幼学习儒、佛及各家学问,胆识过人。他对苏我氏一族不顾君臣身份、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行为极为不满,早就生出灭之以清君侧之心,而中大兄皇子也一样。所以两人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马氏。很快,机会来了。

645年6月12日,新罗、百济、高句丽进贡的使者来到日本,日本天皇特意为他们举行了进贡仪式。按照礼节,大臣苏我入鹿必须陪席而且不可佩戴兵器,于是,中大兄皇子就安排杀手藏匿在大殿的一侧。苏我入鹿进来后,中大兄皇子第一个跳出来刺杀他,苏我入鹿一时不防,跌倒在了皇极天皇的御座前,他连忙跪下问道:“我有何罪?请天皇圣裁。”皇极天皇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就询问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大义凛然地答道:“苏我入鹿屠戮皇族,意图夺取皇位,理该处死。”皇极天皇听了,沉吟半晌,知道此事已经不可挽回,就退回殿内。中大兄皇子斩杀了苏我入鹿。消息传出后,苏我虾夷知道自家的好日子已经到头,就在家自焚而死,权倾一时的苏我氏家族就此灭亡。这次历史事件也被称为“乙巳之变”。

乙巳之变后,皇极天皇退位,孝德天皇即位,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从中国留学回来的僧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同时迁都大阪。

下发改新诏书

迁都大阪后,新政府参照唐朝制度,于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宣布王朝改新。新政府首先是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诏书言明从此土地归为国有,“部民”成为“公民”,从此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即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所分田地重新归公。租庸调制为公民所承担的义务。其中租指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调为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田1町征收绢1丈、2丈、布4丈。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户赀布1丈2尺”。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

其次是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天皇要群臣盟誓,树立“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的思想;废除贵族世袭制,在圣德太子“十二冠位”的基础上制定7色13阶冠位,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建立中央机构,将原先氏姓贵族统辖的大小诸国改为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统一调度;军事实行征兵制,京城设立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新制定的经济制度重新调动起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得以恢复并迅速增长。天皇为纪念这一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正式改国名“大和”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革新派的步伐也并未因此停住,他们继续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各项改革,并效仿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取经”,中日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

壬申之乱

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即位后,先立其弟大海人皇子为皇储,后又改变初衷,改立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大海人皇子对此很不满,遂退居吉野。天智天皇死后,大友皇子即位,是为弘文天皇,他一即位就招兵买马,准备进攻吉野。大海人皇子闻讯后先发制人,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打败天皇的军队,攻破近江。天皇于兵败次日自杀,大海人皇子登基,是为天武天皇。这次事件也被称为“壬申之乱”。

祸起萧墙

668年,在大化改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大兄皇子即位,成为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天智天皇即位后,因为膝下儿子无一成器,所以就破格立曾大力帮助自己登基的胞弟大海人皇子为皇太子,并将四个女儿嫁给他,以示拉拢。但在一次宴会时,大海人皇子酒醉后用长矛刺穿地板,这引起了天智天皇的极度不满,也让兄弟二人从此产生嫌隙。

671年,天智天皇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宣布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除天皇之外的最高官职,协助天皇总理朝政,地位相当于大化改新前的皇太子摄政。所以,这实际上是向全国人民昭示:大友皇子才是正统的皇储,大海人皇子将不再继承皇位。天智天皇为保障自己儿子顺利登基,甚至还吸收了一些对革新不满的守旧势力,这些人当政后,不断唆使大友皇子打击、孤立大海人皇子。而大海人皇子则因为大化改新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藤原镰足的去世,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同年十月,天智天皇病重,他派人召来大海人皇子,答应给其皇位。大海人皇子深知这不是兄长的本意,若自己答应,以自己目前的处境,只怕活不到即位那天,所以就谢绝旨意,奏请皇后即位,大友皇子辅政,自己毅然引退,移居吉野,坐观其变。果然,大友皇子不甘心屈居辅政位置,与其属臣密谋篡权,他们趁天智天皇弥留之际,迫使其认定大友皇子为皇位合法继承人。天智天皇刚一过世,尚在服丧期间的大友皇子就迫不及待地即位,即弘文天皇。

弘文天皇甫一登基,就把矛头指向了正在吉野韬光养晦的大海人皇子,他以修筑山陵为名,在京畿招兵买马,准备一举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壬申之乱

672年6月,得知消息的大海人皇子决定先发制人,他先遣家臣村国男依、和珥部君乎、身毛广等急赴美浓,联系各地郡司,要他们发兵,占据军事要塞。然后他本人亲率部众二十余人,经伊贺、伊势前往美浓、尾张。

大海人皇子学识渊博、才能出众,早年辅助天智天皇平息内乱,推行政治改革,在国内很有威信。而弘文天皇任用守旧派为执政大臣,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所以大海人皇子一路走来,不断有人投靠,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朝中大臣听说后十分害怕,有的收拾包袱准备逃往中国,有的则打算藏到深林中。

大敌当前,群臣各作鸟兽散,让弘文天皇气愤不已,也失去了迎战的先机。而大海人皇子则兵分两路,分别由纪臣阿闭麻吕与村国男依统领,直逼首都近江国和大和国。弘文天皇向东国和吉备(当时的日本国名,后来被分为了备前、备中、备后、美作四国)、筑紫(九州)派出使者,要求支援,但派往东国的使者被大海人皇子一方的部队截住,而吉备和筑紫则选择了观战。弘文天皇只集中了附近几国的兵力。

战争初期,弘文天皇在近江战场一度占据上风,响应大海人皇子起兵的大伴吹负因为孤军作战,几度出兵都不敌败走,但随着战争全面爆发,由纪臣阿闭麻吕指挥的来自美浓的援军到达,近江战场的形势就此逆转。

弘文天皇想袭击美浓,迫使大海人皇子回救,但由于指挥混乱,部队停滞不前,延误战机。双方于横河一带交火,大海人皇子一方连战连胜,最后双方都各自集结兵力在濑田桥展开决战。战争十分惨烈,史书记载:“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十里,列弩乱发,矢下如雨。”

这场大战以大海人皇子的胜利而告终,弘文天皇见大势已去,于第二天自杀。至此,为时两个月的内乱结束。因为事情发生在壬申年,故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后的第二年,大海人皇子登基,即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把都城迁回奈良,继续推进革新的事业。

日本的武则天--孝谦天皇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的国家,然而在日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10位女天皇。她们当中有的只是作为过渡性天皇一闪而过,有的却在历史画册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比如重用圣德太子摄政的推古女皇。然而,这些女天皇中,最著名的还是以貌美风流著称的孝谦天皇。她在退位后,却为了一个和尚再度登上皇位,结果差点酿成大乱。

第一个女性皇储

孝谦天皇生于718年(养老二年),父亲是圣武天皇,母亲是光明皇后,乳名唤作阿倍内。因为圣武天皇没有嫡出的皇子,所以在阿倍内20岁的时候就封她为皇太女,成为日本皇室第一个女性皇储。

阿倍内作为一个皇女能有这样的地位,是与她的母亲光明皇后的身世背景分不开的。光明皇后原名藤原光明子,是日本奈良时代重臣藤原不比等的女儿,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非皇室出身的皇后。她在嫁给圣武天皇以后,常常辅助其处理政务,是个十分能干的女子。后来,光明皇后没能生下儿子,就撺掇天皇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太女。天皇起初并不答应,因为他有庶出的儿子,但无奈光明皇后强烈坚持,藤原不比等又以权势相迫,天皇只好点头同意。749年,阿倍内在母亲和外公的支持下,顺利登上王位,是为孝谦天皇。

孝谦天皇遗传了母亲的政治头脑,她即位后一方面重用表兄藤原仲麻吕,提升藤原氏在朝廷的地位;一方面积极贯彻大化改新以来的各项政策,加强皇权,不做政治傀儡。孝谦天皇性格十分泼辣大胆,她以未嫁之身成为天皇后,不愿意像日本第44代元正天皇那样孤老终生,而是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表兄藤原仲麻吕相恋,为能日日见到情郎,就借口宫殿维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然与之同居。

754年,唐朝著名的高僧鉴真东渡来到日本,孝谦天皇请求其为自己授戒。此时,孝谦天皇已是中年,宫廷里的钩心斗角、情郎的日渐冷淡,使她心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感,于是便决定移情于青灯古佛。四年后,一心向佛的孝谦女皇让位给淳仁天皇,遁入空门。

以出家人身份再登王位

孝谦天皇出家之后,不甘寂寞的她很快和一个叫道镜的和尚厮混在一起。道镜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勾搭上孝谦天皇以后,便极力怂恿她再度出山为王,被热恋冲昏头脑的孝谦天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764年,孝谦天皇和道镜密谋擅权,藤原仲麻吕得知消息后率先起兵,但很快被镇压。事后,孝谦天皇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督察不力的理由废除了淳仁天皇,自己则重新登上王位,是为称德天皇。

称德天皇重掌大权后,立即提升道镜为太政大臣,并说她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做了皇帝,那么就理所当然由出家人担任宰相,辅助她管理国家。两年后,称德天皇又改封道镜为法王,让他与自己享受一样的皇室待遇。同时,把道镜的兄弟子侄纷纷封以高官,甚至把皇家的卫队和兵器库都交由道镜家的人掌管。

道镜此刻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穿皇袍、坐皇辇,可以任意出入宫闱重地,俨然是这里的主人,但道镜并不满足,他想再上一步取代称德成为天皇。769年5月,他暗中指使八幡宫的主神官阿曾散布“道镜即位,天下太平”的神谕。神谕发出后,立刻遭到王公贵族、大臣和大部分正直僧人的反对。但称德天皇却有些相信,她便派和气清麻吕为特使,前往八幡宫去确认神谕,并说如果神谕是真的,她愿意让位给道镜。一个月后,和气清麻吕取回神谕,上说道镜是个无道的人,竟敢窥视神器,天皇若要退位,还是应该选皇族的人,而像道镜这样的奸人,应该及早铲除。道镜听说后,便说这个神谕是伪造的,要求天皇严惩作假的和气清麻吕。称德女皇果然听从他的话,流放了和气清麻吕。

道镜经过此事后,知道巧取不可行,就干脆硬上,决定武装夺权。称德女皇此时已经病重,她得知这一情报后,便召唤道镜进宫,道镜怕有诈,托辞拒绝了。称德天皇通过这一点,终于明白自己是养虎为患。她趁着自己身子稍微好点,立即把平城京的守卫任务交给娘家人藤原氏,并留下遗诏,立年过花甲的白壁王(即光仁天皇)为皇太子。道镜的起事很快被镇压,称德天皇也于不久驾崩。

孝谦天皇先后执政15年,在这15年间,她的私生活虽然乱七八糟,但在政治上,她继续贯彻大化改新以来的各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司法改革,使日本社会在她的统治下进一步发展。

摄关政治

摄关政治是日本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所谓“摄关”就是“摄政”和“关白”两个职位的合称,具体说来就是天皇年幼时,由太政大臣代他处理国是,称“摄政”。天皇长大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处理政务,但天皇没有实权。摄关政治由日本大贵族藤原氏开创,共延续了二百余年,后被院政取代。

摄关政治的由来

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人口的大量增加,朝廷开始鼓励垦荒,并规定贵族可开垦500町步(1町步约等于99.2公亩),普通农民可开垦10町步,这一举措使日本的耕田面积迅速增加,但也推动了土地的进一步私有化。因为这些贵族把开垦出来的耕地建成庄园,为中饱私囊,找出各种借口向朝廷申请免除庄园的赋税,到后来甚至发展到朝廷的检田使、征税使等官员都没有权力进入庄园察看。这严重影响了班田制的实施,使日本律令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出现了裂痕。而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化,那就是大化改新以来不断被打压的贵族势力又开始抬头。其中,藤原氏的势力发展最为迅速,甚至超过了前朝的苏我氏。

藤原氏的祖先是和大友皇子一起诛杀苏我入鹿、推行大化改新的一代英豪中臣镰足,他死之后,天智天皇为纪念他的功德赐姓藤原。姓在古代日本是个极为重要的荣耀,不能随便世袭。中臣镰足有几个儿子,但只有不比等被天皇允许继承这个姓,因为不比等参加撰修律令、营造平城京(今奈良),作出了很值得称道的政治功绩。藤原不比等膝下有四个儿子:武智麻吕、房前、宇合和麻吕,这四人长大后都入朝当差,发展成势力强大的南家(得名于武智麻吕的府邸在城南)、北家(得名于房前的府邸在北面)、式家(得名于宇合曾任的官位式部卿)和京家(得名于麻吕曾任的官位左京大夫)。后来,南、式、京三家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逐渐衰落,只剩北家一枝独秀。

公元9世纪初,藤原北家一脉的冬嗣得到日本第52代嵯峨天皇的宠信,被任命为藏人头(官职名,主要负责机密文书、诉讼等处理工作),后来又一路被提拔为左大臣。藤原冬嗣十分有政治头脑,他知道想让自己家族的权势在朝中稳固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和皇室联姻,所以他在刚当上藏人头的时候就把女儿送进宫,做了当时还是太子的仁明天皇的王妃。此举让嵯峨天皇很高兴,便投桃报李地把自己的一个女儿源洁姬嫁给了藤原冬嗣的二儿子良房。这是日本皇族第一次把皇家女儿下嫁给臣子,之前从未有过,足见嵯峨天皇对藤原冬嗣的宠信。

藤原冬嗣死后,良房担起家族重责。他效仿父亲,也把女儿送进皇宫嫁给仁明天皇的儿子道康亲王,并青出于蓝胜于蓝地制造出一系列政治事件,将两个最主要的政敌伴氏和橘氏以谋反罪流放到了外地。827年,道康亲王即位,成为文德天皇。身为岳丈的藤原良房不费吹灰之力便逼迫文德天皇立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小外孙惟仁皇子为皇太子。文德天皇虽然很不甘心,但无奈体弱多病,不仅什么也做不了,还被逼把藤原良房晋升为太政大臣。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由皇族之外的贵族担任这一职务。858年,32岁的文德天皇突然暴病身亡,年仅9岁的惟仁太子不得不即位成为清和天皇。外公藤原良房见状,便以天皇年幼,不能执政为理由,心安理得地学起圣德太子总摄朝政,并于866年正式获得“摄政”称号。

良房死后,已经长大的清河天皇以为自己的苦日子熬到头了,就决定亲政,不再任命太政大臣,不想却引起了良房的养子藤原基经的不满。他很快带剑闯宫,逼清河天皇让位给阳成天皇。阳成天皇是藤原基经的妹妹高子所生,性格比较刚烈,不怎么听话,藤原基经就废了他,改立快到花甲之年的老皇子时康亲王为天皇,即光秀天皇。光秀天皇没想到自己在这把年纪还能当上天皇,就对基经十分感激,把一切国家政务都交由其处理,并特意颁发了一道诏书说,藤原基经是他的心腹,朝廷的事都要先问过他,由他决定,不必烦扰天皇了。光秀天皇去世后,他的儿子登上宝座,为宇多天皇。宇多天皇和他的父亲一样怕事,他也赋予藤原基经总揽朝政的权力,并发诏书说朝中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先“关白”(意思为“禀告”)藤原基经,然后再奏给他。自此,“关白”这一特殊职位便产生了,日本正式进入“摄关政治”时期。

这一时期,藤原氏不断地以外戚身份涉政,把持朝纲。天皇年幼时,由藤原家的人出任太政大臣,总理政务,称为摄政。天皇长大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依旧把持朝纲。日本大化改新以来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皇权再次被架空。

摄关政治的全盛时代

将藤原家族推向权力顶峰的是藤原道长。

藤原道长是在圆融天皇时期掌握实权的藤原兼家的第五个儿子。他天生性格豪爽,喜欢摆弄弓箭,箭术高明。但因为在家排行老五,上面又有两个非常能干的哥哥道隆、道兼而不怎么受重视。然而,命运很快显示出了对他的钟爱。955年,道隆、道兼相继因病过世,道长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此时,如果按照家族嫡传的习惯,应该由嫡长子道隆的儿子伊周接任关白之职,况且伊周的姐姐定子入宫之后深受当时在位的一条天皇的宠爱。然而,一条天皇的母后诠子却十分宠爱弟弟道长,对外甥伊周不怎么喜欢,于是就极力向天皇推举道长摄政。天皇起初并不同意,但无奈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流着眼泪请求,天皇最终动心,任命道长做了摄政。

藤原道长大权在握后,立即将自己的大女儿漳子送进了宫,并用权势逼迫一条天皇把漳子也封为中宫,与当时已是皇后的伊周的姐姐定子平起平坐,这便开了日本“一帝二后”的先河。漳子入宫以后相继生下两个儿子,大的为敦成皇子(即后一条天皇),小的为敦良亲王(即后朱雀天皇)。一条天皇退位后,继任的三条天皇虽然对藤原道长极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还是娶了道长的二女儿做了皇后,并立敦成皇子为皇太子。此后,藤原道长又变本加厉地无视人伦道德,将三女儿和四女儿送进了宫,分别做了后一条天皇和朱雀天皇的皇后。

就这样,靠着不断地与皇室的联姻,藤原氏的家族势力达到了顶峰,而一手导演出“一门四后”胜景的藤原道长更是得意非常。他在一次推杯换盏间写下一句“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的和歌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感。

摄关政治的衰落

藤原北家能在平安时代摄关二百多年,与它强大的经济势力是密不可分的。

藤原北家兴盛时期,正是日本的庄园制疯狂发展时期。那时候,新兴的小庄园主为逃避赋税,就投靠实力比较强大的贵族,请求他们予以庇护,并奉之为领主,称为“领家”。“领家”负责与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国司周旋,请其免除他旗下庄园的赋税。如果国司不买账,“领家”就进一步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奉之为“本家”。藤原氏就是这样一个势力庞大的“本家”,依附在他门下的“领主”遍及全国各地,所以每年有大量的财富源源不绝地流向藤原氏的仓库,而这也成为其政治斗争的砝码。

后来,随着庄园制的进一步发展,那些仰人鼻息的小庄园主的势力逐渐增强起来。他们开始组织起私人武装力量,用以镇压干活的庄民和反抗要税的国司,这些武装力量后又逐渐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武士团。武士团的产生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武士团在有了军事力量后,便开始寻求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槛就是自己曾经敬若神明的大“本家”藤原氏。

此时的藤原氏在经历过“一门四后”的辉煌后,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藤原道长的继承人藤原赖通没有女儿,所以不能效仿先祖和皇室联姻。而赖通的弟弟虽然有女儿,但送进宫后,始终不能生下一儿半女。这样,藤原氏与皇族的血脉联系便断了。1068年,后三条天皇即位,这是自宇多天皇以来170年间,第一个和藤原氏没有血缘关系的天皇。所以,天皇刚一即位就宣布亲政,励志改革。他不顾藤原氏的威胁,打破门阀限制,起用大批地位较低的中下层贵族参与朝政,改变了朝中藤原氏一家独大的局面。1069年,天皇又着力整顿庄园,企图掐断藤原氏的经济来源,却没有成功,但此举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藤原氏的力量。四年后,白河天皇接任后三条天皇成为新的君主,他继承了后三条天皇的遗志,继续为摆脱藤原氏的控制而努力。

白河天皇削弱藤原氏力量的愿望与新兴的武士团不谋而合,所以两者很快合作起来。而这一合作成果就是白河天皇在退位后,于居所外面修建了一座院厅,以太上皇的资格在院中听政,史称“院政”。院政的最高机关是“院厅”,起用身份较低但有能力的人担当各个职务,处理国家大事。这就相当于太上皇摄政,把权力再度夺回皇族手中,自然引起藤原氏的不满,但“院政”有武士团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做保障,藤原氏别无他法,只好认命。但“院政”并没有废除摄关,关白作为一个职务还可以继续存在,而且仍然只由藤原氏家的人担任,但显然已是有名无实。至此,长达两百多年的藤原氏“摄关政治”终于走到尽头。

“摄关政治”被取代后,藤原氏并未立即退出政治舞台。到了镰仓时代,藤原一脉的近卫家分出鹰司家,九条家分出二条家和一条家,这后分出来的三家和原有的近卫家、九条家组成“五摄家”,交替出任摄关职位,直至江户时代末期,但此时的摄关已无半点政治权力可言。明治维新后,“五摄家”被日本天皇列为华族之首,获得公爵称号。至此,藤原氏一族已在政坛上活跃了近千年。 8dKnSLnguiXCyooYPjNCr9QRE81stbEwvy/fY+yUdrOgJ+wRfq8ZLF1XukvEjI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