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神话之国(1)

神话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是传说中的日本皇室第一代天皇。《日本书纪》、《古事记》里记载他是日本神话中高天原的统治者天照大神的后裔,天生神力,英武不凡。他在继承王位后,经过六年艰苦的东征西讨,平定了各方诸侯,建立起统一的大和朝廷,成为日本开国之君和日本皇室的始祖。

神武天皇的英勇传说

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一日,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下凡,来到九洲日向的高千穗山峰,与这里的仙女木花开耶姬一见钟情,二人很快结合生下火降芹命、火明命和彦火火出见尊三个儿子。其中,老三彦火火出见尊长大后娶了海神之女丰玉姬,生下鸬鹚草葺不合命。鸬鹚草葺不合命对自己的小姨玉依姬情有独钟,二人成婚,然后生下五濑命、稻冰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四个孩子,其中若御毛沼命(《古事记》中则称为神倭伊波礼毗古命)即日后的神武天皇神日本磐余彦(神日本磐余彦为其死后的和式谥号)。

据记载,神武天皇天生神力,英勇非常,长到15岁时被选立为太子,娶了一个名叫吾平津媛的女子为妻,后来顺利登上王位。30年后,已经45岁的神武感到实力已足以平定天下,就与儿子们商讨东征。

经过精心的准备,神武在甲寅年十月出征,横渡濑户内海,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只用半年时间就到达河内地区的大和国。大和国的首领长随彦率兵迎战,几番交手后,神武突然收到神旨,责备他身为太阳神的后裔竟朝着日出的方向征讨。于是,神武赶紧撤军,绕道纪伊继续前进。途中,遭遇埋伏,自己的兄弟五濑命中箭身亡。之后,大军在过海时又遭遇暴风雨,神武的另外两个兄弟稻冰命和御毛沼命为平息神怒,以身殉海,最后只剩神武一人到达海岸。而神武刚登陆,就又犯了一个错误,误杀了邻近的居民。这让神极为生气,就惩罚神武全军中毒,动弹不得,后幸亏赖武瓮雷神赐予他布都御魂剑才解除法术。然而,神的惩罚并未就此结束,大军在前往中洲的山中迷了路,在神武急得到处乱撞时,一只八咫乌飞了过来,指引他逃出生天。

再度死里逃生的神武为了给兄弟报仇,不改初衷,继续东征,第二次与大和国的长随彦交起手来。交战之初,神武虽然竭尽全力,但还是无法取胜,后来一只金乌飞了过来,落在神武的肩膀上。金乌发出刺眼的光芒,长随彦军无法睁开眼睛迎战敌人,于是神武大获全胜,并乘胜追击。长随彦见大势已去,就与神武见面,说自己迟迟不愿意投降是因为他的妹夫饶速日命是天照大神的传人,故而怀疑神武是假的。于是,神武就和饶速日命见面,两人互交信物,确定了彼此的身份。饶速日命便杀掉长随彦,追随了神武。神武觉得大和才是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于是决定定居于此。此后6年,他又经过东征西讨,平定了周边部落,建立起统一的大和国。

辛酉年正月,神武天皇正式在原宫即位,对追随者一一论功行赏。在位76年后,神武天皇驾崩,被葬于亩傍山东北陵(一说葬在亩傍山詹北白祷尾)。

神武天皇是徐福吗

神武天皇的故事因为历史太过久远,而且充满神话色彩,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的。那到底是谁开创了大和国?神武天皇的原型又是谁?对此,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而坊间流传最多、最广的莫过于徐福求仙药来到日本,开创日本国的说法。

徐福是秦朝最有名的方士,公元前210年,他奉秦始皇之命,率领3000童男童女前往东海仙山求取长生不老药,结果一去不返。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徐福到了一个多水泽的平原地区,见那里阳光明媚、气候温和、民风淳朴,就留了下来自立称王。因为徐福出海的方向正好是东面,所以很多人都猜测徐福到达的地方就是日本。而根据考古发现,也确定了秦汉时期的确有来自中土的移民到达了日本列岛并定居下来,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徐福来到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史学界对此持保守态度,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徐福东渡的时候,大和国已经形成,而且在日本也没有找到确切的与徐福有关的考古发现。

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是,神武天皇的传说是日本皇室为神化自己而穿凿附会编出来的。在编排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英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还是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从小国林立发展为统一大国的过程。

日本三大神器

日本三大神器指草剃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简称“剑、镜、玺”),为日本皇室的信物。草剃剑又叫做天丛云剑,现存放在热田神宫里,传说为天照大神的弟弟须佐之男帮助一位国津神打败蛇怪后,在蛇窝里发现的神器。八咫镜又叫真经津之镜,现供奉在伊势神宫,传说是用天安河上的天坚石和天金山的铁锻造而成,挂在真贤树上可以代替天照大神发出光亮,让大地不再黑暗。八坂琼曲玉(也写做“八坂琼勾玉”),现供奉在日本皇宫里,为日本独创的一种祭器和装饰品,外观看起来像英文字母“C”。玉的上方挖有小洞,便于人们用绳子串起来。八坂琼曲玉的来历不像前两个那么传奇,但因为日文中“玉”与灵魂的“灵”发音一样,所以人们便把八尺琼曲玉看做十分珍贵的物品,选入天皇信物之列。

记在中国史书里的倭人女王--卑弥呼

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作者陈寿用不足千字介绍了一位倭人女王--卑弥呼。她善用鬼道,处世神秘,在邪马台国动乱期间登上王座,统治该国达70年之久。她在位期间,积极与中国建立友好邦交,并接受当时曹魏国的册封。她是日本有史记载以来的首位女性统治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借助鬼神之力登上王位

公元前2世纪末,日本列岛上最大的国家之一--邪马台国发生内乱。下属的三十多个部落互相争斗、冲突不止,而当时的男性国王却无能为力,渐失民心。这时,一位17岁的民间少女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她就是卑弥呼。

卑弥呼在当时是供奉太阳神的巫女,负责保管象征太阳女神的宝镜。她年纪虽幼,但十分聪慧,成功地预言了几次风雨的到来,得到了邪马台国人的普遍信任。当时的邪马台国正处在奴隶社会早期,已进入父系社会。但因为多年战乱,人口锐减,为保障人口数量,开始重新盛行一妻多夫制,女子地位较之以前又有所提升。再加上国人多以捕鱼为生,十分笃信太阳神对他们的护佑。所以,已建立起宗教权威的卑弥呼很快被各部落首领推举为新的国王。

当上女王后的卑弥呼为保持自己的宗教权威,刻意营造神秘的气氛。她居住在戒备森严的深宫里,由上千名奴隶服侍,平时很少露面,也不怎么接待官员。她把国中的日常事务都交付于自己的弟弟去处理,由弟弟传达她的命令,递送各级官员奏折。

卑弥呼统治期间,邪马台国已出现大率、大倭、大夫等官职,这些官职均由“大人”阶层出任。大率负责督察各附属国,大倭监管集市贸易,大夫则从事外交活动。邪马台国的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下户”和“生口”两大类。“下户”地位稍高,为自由民,可娶家室,平时租用“大人”的土地耕种,按时交纳赋税,占邪马台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劳动力。“下户”阶层与“大人”阶层等级分明,如两者在途中相遇,“下户”必须要避到草丛当中,或蹲或跪,两只手平放在地上,以示恭敬。在回话的时候,要说“噫”,如同现在的“是的”。“生口”是地位最为低下的奴隶,多为战俘或罪犯,可供统治阶层随意驱使,有的还被用来作为陪葬的人。

国家的安定和秩序的确立为邪马台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国内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还出现了文字的雏形。

与中国通好接受曹魏国册封

卑弥呼当政期间,南邻的一个大国狗奴国听说邪马台国如今的当政者是一介女流,立即生出轻蔑之意,并集中兵力准备攻打。卑弥呼自知不敌,便决定结交中国,依靠中国之力震慑狗奴国。

239年(三国魏明帝景初三年),卑弥呼派使者难升米带着牲口、精米、丝织品和金银等,横渡大海,经朝鲜来到魏都洛阳,表示愿意臣服于魏国,希望魏国国君能和卑弥呼女王永世交好。魏明帝欣然答应,并授予卑弥呼“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同时赏赐大量丝绸布匹和玉器珍玩。这件事震惊了日本列岛,狗奴国国王听说后,立刻打消了攻占邪马台的念头。

一年后,魏朝又派遣使者带着魏明帝的信函、金印、礼品来到邪马台国,会见了卑弥呼女王。卑弥呼在回信中对魏明帝表示了感激之意。由于当时的日本还没有正式文字,卑弥呼的贺信便由专人用汉语记录。之后,卑弥呼女王又三次遣使向魏国进贡,魏国也再次回访。这是历史记载的日本和中国最早的交往记录。247年,狗奴国再次攻打邪马台国,卑弥呼赶紧向魏国请求援助,但援军未到之时,卑弥呼就死在了战争中,死时已是90岁高龄。

卑弥呼统治邪马台国七十余年,终身未嫁。她在位时深受国民爱戴,人们为纪念她的功德为她修建了规模十分庞大的陵墓,光陪葬的奴婢就超过了一百。卑弥呼死后,邪马台国再一次陷入内乱之中,直到卑弥呼家族的另一位少女壹与继承王位,内战才得以平息。壹与同样擅通鬼神之道,她学卑弥呼与中国交好,向魏国和后来的西晋派遣过使者。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在266年后,邪马台国再未出现在中国的史书里。

统一日本的大和国

大和国,公元4~7世纪的日本奴隶制国家。在其统治期间,日本列岛首次完成了统一,奠定了日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基础。大和国以倭王为首领,对内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积极与中国修好,学习先进的文化。大和国的贵族为彰显其特殊地位,常在死后建造一种前方后圆的坟墓,古坟周遭围绕着被称为“埴轮”的黏土塑像。故考古工作者又称这段时间为“古坟时代”。

统一日本列岛

公元4世纪初,在日本九州近畿地区(今奈良县),逐渐兴起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加强大的国家。因其地处大和盆地,故得名大和国,又称倭国、大倭国。大和国以倭王为首领,对内实行部民制和氏姓制,发展生产力,对外不断兼并日本列岛上的其他国家,同时学习邪马台国,积极与中国大陆王朝互通友好。到公元5世纪初,大和国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征伐后,终于首次完成了日本列岛的统一。

统一日本后,倭王延续了其在九州的治国方法,将部民制和氏姓制扩展至整个日本列岛。其中,部民制主要针对被统治阶层。“部民”指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归属皇室的叫公部民,归属贵族的叫私部民。这些私有民因为劳动分工不同,还被分成了不同的部,如从事手工业的私有民称品部民,从事农业的称田部民。私有民社会地位低下,作为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名字常被冠以主人的名,或只是简单的职业名和地名。

和部民制相对应的是氏姓制,是统治阶层之间的社会体系。氏指贵族的直系和旁系血缘家族集团,他们的首领称为氏上,在朝廷担任要职。氏在大和国不仅拥有大片的沃土良田,圈养数以万计的部民,还拥有彰显其特殊地位的姓。姓原本是氏家族成员对氏上的尊称,后随着大和国势力的不断发展,倭王开始把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控制朝内的王公大臣,拥有了可以随意赐予或剥夺贵族姓的权力。在当时的大和国,姓的种类有臣、连、君、别、公、直、造、首、史、村主、稻置等,其中姓臣与姓连的地位最高。在大和国初期,正是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把持着朝政,他们分别掌管国家的祭祀、军事、外交、财政等,而公、直、首等姓只是地方豪族。

在日本列岛获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大和国有了向朝鲜半岛扩张的野心。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处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百济实力最弱,其君主为保住自己的统治,与大和国结盟,旨在利用大和国的军事力量来对抗高句丽和新罗。但谁知引狼入室,大和国利用这一契机,发动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并很快占领了其东南部的一些地区。但后来因为高句丽与新罗的联手对抗,大和国势力不断瓦解,最终撤出了朝鲜半岛,此次入侵行动以失败告终。

“倭五王时代”的中日交流

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6世纪初,大和国相继有五位国王统治过日本列岛,他们分别是赞、珍、济、兴、武,史称“倭五王时代”。这五个人在位期间十分重视与中国的交好,曾先后十三次派遣使者向东晋、宋、梁各朝朝贡,请求册封。

413年,倭王赞遣特使向晋安帝朝贡,这距离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朝贡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史书上未见任何与日本有关的记载。据学者推断,其中最大的缘由应该是日本境内接连不断的战乱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这在478年倭王武致中国刘宋顺帝的表文中可见一斑:“自昔祖标,躬摄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倭五王时代,大和国突然积极向中国王朝朝贡,除迫切的经济需求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当时,大和国正在朝鲜坐收渔翁之利,为避免被高句丽和新罗两国联手赶出半岛,便想到结交中国,利用中国的影响力制衡朝鲜半岛的形势。可惜,大和国的侵略战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对于大和国来说,虽然政治梦想破灭了,但由此重新建立的中日关系却为整个大和国乃至日本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深远影响。这个时期,来自中国和朝鲜的大量移民开始登陆日本列岛,这些被称为“渡来客”的外族人不仅带来了珠宝玉石、丝绸茶叶,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他们的影响下,日本的冶炼术、纺织术、制陶术都迅速发展,汉字、儒学和佛教也相继传入日本。

在大和国,精通儒学典籍的汉人常被朝廷重用,被委以史官或是财政方面的职务,并赐予姓氏,有的甚至还担任了大和国王儿子的老师。在贵族阶层中,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478年,倭王武就用汉字给中国南朝皇帝写了国书。

522年,中国南朝梁人司马达携带佛像来到大和国。国人不知佛教为何物,便将其称为异域之神,此时佛教传入日本民间。同年,百济圣明王遣使来日本,送给大和国一尊金铜佛像和一些幡盖及经书,并积极赞颂佛的无上功德,这引起了大和朝廷两路人马的一番激论和争斗。后掌握实权的倭王杀掉了排斥佛教的物部守屋,佛教得以在日本落地生根,并逐渐被改造成为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贯穿始终的修坟之风

大和国所在的历史时期被考古学家称为古坟时代。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人们十分热衷修建一种前方后圆式的陵墓。目前,已发现的古坟遍及(除北海道外)整个日本,其中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最为典型。

古坟的修建起源于公元3世纪末,当时工匠建筑技术水平较低,便直接利用天然土堆修建坟墓。坟形以前方后圆为主,方的部分比圆的部分低且平。死者埋在后圆部分,随葬品多为镜、剑、玉等宝器。坟顶和坟丘的周围放置很多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塑像被历史学家称为“埴轮”,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种生活写实。通常放在坟顶的是器具和房屋,放在坟周围的是栅栏式圆筒填轮。

等到了中期,开始在平地或台地上垒土修筑坟墓,坟形仍以前方后圆为主,但前方部分与后圆部分高度已相差不多。随葬品主要是马具、灰陶奴(须惠器)、铁制武器和农具等。中期古坟的规模巨大,其代表就是坐落在场市附近的前方后圆坟遗址。这座古坟相传为大和国仁镕天皇的陵墓。墓长480米,后圆部直径245米,高35米;前方部宽305米,高33米;周围有三道壕沟,包括壕沟在内总面积为46.4万平方米。据学者推测,要修建这座古坟,仅堆积土方就需要每天役使5000人干一年左右。

修建坟墓在大和国本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只有豪族族长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但进入公元5世纪后,大和国几个强大豪族间的争斗不断激化。在内战过程中,各地族长为增加战斗力,开始大量授予部族成员中的有功者修造小坟墓的权利。于是原来只是族长的坟,到公元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型坟群演变。到公元6世纪,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坟墓竟超过10万个。

大量小型坟群的出现,减弱了坟墓作为统治者地位的象征性。因此,从公元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初,倭王权开始限制修筑小型坟群,大化改新时《薄葬令》的发布最终将这股修建坟墓之风压了下去。

646年,大和国在经历一连串的内乱后,革新派掌握政权,开始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同时迁都大阪,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解体,律令制国家出现,大和国一步迈入飞鸟时代。

佛教来了

日本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日本佛教最早由朝鲜传入,期间曾引发长达二十余年的崇佛、抑佛之争,最终崇佛派取得胜利。至此,佛教在日本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为日本第一大教。日本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佛教影响很大,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借鉴创新的漫长过程。

崇佛、抑佛之争

据记载,第一个将佛教带进日本的是中国南粱人司马达。他于522年在日本的首都奈良建起一座简陋的草堂,在里面安置佛像,每天礼佛。当地人见到以后,不明白那是什么,只是简单地把它看做外来的神,不予理会。直至552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派使者给当时的钦明天皇送来一尊佛祖释迦牟尼的金铜像,日本人才第一次正式地观察和研究起这个外来的神像究竟是什么。

据说,钦明天皇拿到这份礼物后,立即犯起愁来,不知如何处理,便询问群臣。当时大和国掌权的两大贵族分别是苏我氏和物部氏。苏我氏的代表苏我稻目思想比较开放,他认为佛教源自印度,而后又传入中国,进而传入朝鲜半岛,教众无数,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主张日本也供奉佛祖,好与周边国家保持一致。而物部氏的代表人物物部尾舆思想则比较保守,他认为日本自有本民族的神,现在要是无端请来外族的神,势必会引起本民族大神的不满,从而降罪。这两大派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谁也无法完全说服对方。钦明天皇最终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请苏我稻目把佛像带回家去,先行供奉,看看结果如何。其实,就是拿苏我稻目做个试验,试验成功,就在全国推行佛教;试验不成功,就把这个佛像当做一件艺术品放到皇家仓库里去。

苏我稻目非常同意这个方法,于是就欢天喜地地将金铜佛像拿回家去,并将自己的一处私宅改为佛寺,发动全家人一起拜佛诵经。一段时间后,苏我稻目又自掏腰包在京城附近广修寺院,发动更多的人参拜佛祖,其目的就是在日本形成全民崇佛的胜景,给物部氏施压。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苏我稻目的愿望就要成真的时候,日本突然流行起一种瘟疫,很多人因此丧命。物部尾舆就乘机报告敏达天皇(此时钦明天皇已过世)说,这是本国大神对苏我氏的惩罚,请求天皇立即停止试验,并把佛像扔到难波(今大阪)的河流中去。敏达天皇听从了他的意见,毁掉了佛像,继而又将苏我稻目建起的伽蓝寺院烧掉,查封了各地的大小佛寺。苏我稻目见此状况,一时难忿,抑郁而亡。佛教在日本落根的第一步失败了。

得到统治者认可

577年,百济国再次派遣使者来到日本,这次进献的不再是佛像,而是佛经和造佛像及寺院的技工。继承父志的苏我马子见机又在日本掀起崇佛浪潮,而老冤家物部尾舆的儿子物部守屋也不相让,继续抑佛。苏我马子刚把佛寺建好,物部守屋就带人把佛寺给砸了。佛寺被砸之后,瘟疫再度发生,敏达天皇也患上了传染病。苏我马子便乘机回将物部氏一军,说正是因为物部守屋擅自砸佛,得罪了佛祖,天皇才有此业报。病入膏肓的敏达天皇听了后,立即撤销了之前的禁佛令,要求苏我马子赶紧重修佛院,诵读佛经,为天皇祈福。这是佛教第一次得到日本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自此佛教便在日本扎根。

敏达天皇最终还是因为瘟疫不治而亡。他死后,苏我马子联手敏达皇后,也就是自己的外甥女额田部皇女(即后来的推古天皇),除掉了物部守屋,成为日本大和朝廷最大的权臣。苏我马子掌权后,支持推古天皇登上王位,而后者刚一即位就任命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一样都是崇佛派的代表人物,他摄政以后,立即下诏在全国传播佛教,并将敬奉佛祖写进《十七条宪法》中的第二条。圣德太子命令大臣在朝堂上讨论佛经,并礼请百济、高句丽等地的高僧来日本为贵族子弟讲学。为更好地弘扬佛法,圣德太子还派遣学问僧随小野妹子入隋留学。就这样,在圣德太子的极力倡导下,日本社会上层首先形成了崇佛、敬佛的风气,而这种风气很快随着寺庙的不断兴建延伸至民间。

从“学中国”到“去中国化”

圣德太子之后,佛教在一代又一代继任天皇的支持下,发展势头丝毫不减。等到了奈良时代的中期,佛教到达了第一个高峰期。这时,大量的日本学问僧不惧生死,随着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求法,而中国的一些高僧也以大无畏的精神乘风破浪来到日本弘扬佛法。双方的交流使日本的佛教从早期的重视寺院兴建转化为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引入,出现了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律宗、华严宗六家宗派,史称“南都六宗”。“南都六宗”基本全部传自中国,本身创新极其有限。

奈良时代的佛教和政权联系比较紧密,僧侣常常卷入政治斗争中,这给日本佛教的发展埋下了隐忧。这也导致在奈良时代末期,随着战乱频仍,人们对奈良朝廷失去信心的同时,也对佛教开始有所排斥,曾经香火鼎盛的寺院逐渐门庭冷落。

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日本进入平安时代。此时,佛教依然备受推崇,但有鉴于奈良朝佛教徒乱政的经验,天皇开始对佛教进行一系列整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本土佛学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重视教义研究的天台宗和重视修行的真言宗得到朝廷的重视,迅速发展起来。

天台宗由最澄和尚从中国引入,此后,最澄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以《法华经》为基础,将天台宗、禅宗、密宗和大乘戒融会贯通,实现了“四宗合一”。真言宗原是密宗的一种,由空海和尚从中国引入。引入后,空海对其进行了改造,在中国密宗的基础上创立出“三密成佛说”,即完成“手密”、“口密”、“意密”便可成佛。真言宗吸收了神道教的一些思想,强调成佛时咒语的影响,这与中国密宗已大不相同。最澄的天台宗、空海的真言宗,开启了日本佛教“去中国化”的历程,也掀起了日本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自成体系

平安时代末期,新兴的武士阶级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频频发动针对旧贵族的战争,社会秩序再度动荡起来,佛教也受到波及。为求自保,许多寺院养起了僧兵,但很快就失去了对僧兵的控制,他们杀人放火、争权夺利,比之世俗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日本民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远离此地、寻找净土的美好愿望,这给日本净土系宗派的兴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日本的净土系宗派主要有净土宗、融通念佛宗和时宗三种。其中,净土宗后来又分离出净土真宗。净土真宗是日本特有的净土宗派,创始人叫做亲鸾,是净土宗创始人源空的关门弟子,撰有《教行信证文类》六卷。净土真宗在教义方面不同于其他净土系分支,强调修行的诚意,不拘于形式,所以教众甚广。

比净土宗稍晚兴起的是禅宗,此时日本已进入幕府时期。幕府将军十分欣赏禅宗以心传心、见性成法的修行方式和清淡寡欲、视死如归的修行宗旨,所以大力推广之。禅宗是由荣西和道元从中国引入的,前者在中国禅宗的基础上开创了临济宗,后者开创了曹洞宗。临济宗的信徒多为将军和武士,曹洞宗的信徒则多为地方农民,这种明显的区分,使日本产生了一句“曹洞土民,临济将军”的谚语。禅宗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茶道、花道、香道与书道等,都是由此而发。此外,日本在这段时间还独立发展了一种日莲宗。其创始人日莲十分推崇《妙法莲华经》,认为此经才是佛家正宗,因此与其他派系发生了很多冲突。

纵观这一阶段的日本佛教,虽然与中国佛教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已经是自成一系,大致勾勒出了日本现代佛教支系的版图。

德川幕府时代,佛教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等到明治维新时,日本天皇为建立国家神道,强制“神佛分离”,使各地掀起了沸沸扬扬的“废佛毁释”运动,日本佛教遭遇了自其传入以来最严厉的打击。然而千年发展铸就的基石不是那么容易被动摇的,时至今日,佛教仍是日本民众最信仰的宗教之一。

圣德太子摄政

圣德太子,日本飞鸟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摄政期间,面对矛盾丛生、权臣欺主的国内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改革,重塑了皇室权威。他学兼儒、释两教,思想开明,在他的主导下,佛教在日本得以迅速传播,成为日本最大的宗教。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先后四次派遣遣隋使来中国学习,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纪元。

不得不提的人--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日本第33代天皇,592年即位,628年卒于位上,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也是东亚最早的女性君主。她在位期间,任用圣德太子总摄朝政,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为日后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皇女,生于554年,是第29代天皇钦明天皇之女,母亲为当时的大权臣苏我稻目之女苏我坚盐媛。推古天皇年轻时姿色端丽,行为举止大度娴雅,于是被同父异母的哥哥--第30代天皇敏达天皇相中,立为皇妃,后又被册封为皇后。585年,敏达天皇去世,用明天皇即位,她成为皇太后。

两年后,用明天皇不知何故突然驾崩,朝中一时大乱。混乱中,推古天皇与舅舅苏我马子联起手来,他们一起将宿敌物部氏灭族,同时杀掉物部氏企图拥立的穴穗部皇子,改立泊濑部皇子为第32代天皇,即崇峻天皇。崇峻天皇一即位,就显露出对苏我马子把持朝政的不满,引起后者的记恨,派刺客将他暗杀。崇峻天皇的教训让苏我马子觉得男子不好控制,遂将目光转向女子,显然没有谁比自己的亲外甥女更合适的了。于是,592年,推古天皇便在苏我马子的鼎力支持下,力压反对派,成为日本第33代天皇。

推古天皇即位后并没有像苏我马子所希望的那样甘心做一个政治傀儡,而是积极作为、改革朝政。她任命厩户皇子(即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朝政。厩户皇子是她的侄子,在崇峻天皇遇刺身亡后,曾一度参与皇位争夺。但推古天皇并未因此而排挤他,反而册封他为皇太子,与其共掌国是,她的大度和卓越的政治眼光引来朝野上下一片叫好。

推古天皇在位时,外戚苏我氏的势力达到顶点,但她并非一味纵容,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天皇从不含糊。苏我马子曾向她请求受赐葛城县封地,她不答应,并说道:“你是我的舅舅,将国家的土地让给私人,后世的人不但会评价我是个愚蠢的女人,也会讥谤你不忠。”这番话有理有节,让苏我马子哑口无言,只得作罢。

推古天皇在位一共36年,期间,她从容地斡旋于各大豪族和皇室之间,为圣德太子的改革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628年,推古天皇病逝,享年74岁。

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采用“天皇”称号的日本君主(在她之前,日本的君主称为“大王”),也是日本天皇中走上神坛的第一人。日本皇权的神化自此开始。

马厩前出生的皇子

574年,一个可爱的小皇子在马厩前出生了。他的父亲桔丰日皇子(即日后的用明天皇)、母亲穴穗部间人皇女十分高兴,便给他取名“厩户”,即后来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小时候十分聪明,传言他刚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并能同时听10个人讲话而不乱,所以家人又给他起了别名叫“丰聪耳”,意思是说他比别人的耳朵多。

圣德太子聪明好学,他对来自中国的儒家典籍和佛教经文十分感兴趣,潜心研读。所以,当587年朝中大臣为是否接受佛法分成两大派激战的时候,他站在了拥佛派苏我马子这边,并参与了消灭宿敌物部氏一族的军事行动。崇骏天皇遭暗杀后,圣德太子被一群反苏我氏的豪族推为天皇候选人,但未能如愿登基。然则这并不代表他失去了一展抱负的机会,594年,推古天皇即位的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皇太子,授予“摄政”头衔,统领群臣。

圣德太子当政之初,为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和在日本普及佛教,他拜高句丽僧人惠慈为师,学习佛教;又跟随百济博士觉哿学习儒家经典。惠慈是当时高句丽的名僧,于595年(推古三年)来到日本,圣德太子与他十分投缘,二人曾边泡温泉边讨论佛法。觉哿是五经博士,教授圣德太子《易》、《尚书》、《诗》、《礼》、《春秋》。由于当时的学者往往是专攻一术、学兼百家,圣德太子在他们身上学到佛、儒二教要义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这为他日后的一系列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

重塑天皇权威

公元6世纪末,推古天皇即位前,日本国内的局势因为大和政权在朝鲜的战败而更加混乱。朝外,地方豪强不断兼并土地,扩充实力,部民不堪被奴役,纷纷逃亡;朝内,氏族大姓公然争斗,无视皇权,皇族力量十分薄弱。故推古天皇即位后,交给圣德太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他重整朝纲和社会法纪,重新建立起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来。

圣德太子为此首先制定了新的官位制度,即“冠位十二阶”。“冠位”为德、仁、礼、信、义、智六等,每等又分大小二阶。其要旨在于这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职权,不能世袭。朝廷可以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功绩来授予“冠位”,不必考虑出身门第。这一举措使普通人有了晋升社会上层的机会。天皇广纳贤良的同时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权利,为他们的醉生梦死、养尊处优敲响了警钟。

其次是拟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内容上主要为三部分,一是天皇拥有绝对权威,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士召民,以王为主”等。二是对官吏的要求,如“忠君尽职”、“以和为贵,以礼为本”、“明辨诉讼”、“见恶必匡”等。三是治国的方法,如“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等。

最后是神化日本天皇。圣德太子为树立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把过去的“大王”改称为“天皇”,宣扬天皇是神,借由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皇纪”以证明,将皇族历史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并照此逻辑编修了《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史书。

推行改革

圣德太子的改革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佛教的弘扬。在推古天皇即位前,日本关于是否信佛的争论已持续了多年,由此还引发了两大权臣的争斗。圣德太子本身属于崇佛派,他认为佛法可以更好地教化日本民众围绕在天皇的身边、忠于天皇。所以,在他摄政后,先以推古天皇的名义发诏书鼓励朝臣“兴隆三宝(佛教)”,然后以身作则,亲自注释佛经、广修佛院。圣德太子撰写了《三经义疏》,建立起四大天王寺、法隆寺、中宫寺等七座佛寺。统治者的示范让日本掀起了修建寺庙的热潮,一时之间,全国都在建立寺院,僧尼人数也是急剧增加。从此,佛教在日本落地发芽,代替神道教成为日本最大的宗教。

这一系列的改革让日本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也为圣德太子心中的另一个打算做好了准备。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此次访问不同于往常,小野妹子身上携带了一封特别的国书,上写道:“东天皇敬白西天皇。”意为日本君主与中国君主地位等同,此次访问不再是朝拜。圣德太子此举旨在改变日本对中国政权历来的屈从关系,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显示天皇权威。当时正被农民起义弄得焦头烂额的隋炀帝接到这样一封国书时,虽然心里不悦,但考虑到双方国内的处境,只好给予默认。

此外,圣德太子还派遣了8位留学生与小野妹子同行,这是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开端。这些留学生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直至充分掌握中国的文化制度后方才回国,他们在日后的大化改新及律令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圣德太子的改革卓有功效,但因为顾忌氏族大姓,特别是苏我马子的权势,未能从根本上动摇氏族的统治。622年,圣德太子壮志未酬身先死,死时才48岁。在他死后,已经积累起一些力量的皇族与苏我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菊花王朝

菊花王朝是日本皇朝的代称。因为日本皇室十分崇尚菊花,一直以16片花瓣的菊花图案为皇徽。菊花王朝自日本开国以来从未间断过,传至今日已是第125代,是世界上已知国祚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王朝。据日本《古事记》记载,王朝第1代天皇为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但大量史料证明,包括神武天皇在内的前10位天皇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为《古事记》虚构,目的在于完成天皇从人到神的过渡。菊花王朝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虽历经各种政治风波和社会改革,但由于日本国民对其始终如一的信仰从未被掌权者推翻过,故能一直传承下来,直到现在。 ePTvejuI4Mj32k8PNz+3ZXT8uhWdI+IhsINGvjeT9CujjaslQrX29irlvV5PJ5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