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3 刮痧、拔罐治疗常见病不用愁(1)

01.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由于感邪的不同、体质强弱不一,感冒可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夹湿、夹暑的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等。如果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流行性感冒”。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大杼、风门、肺俞、大椎、中府、尺泽、合谷、少商、风池、足三里穴,膀胱经,督脉,肺经。

〔操作顺序〕1.刮背部胱经发际下至第七胸椎,重点刮大杼、风门、肺俞穴,刮15~20次。2.刮风池穴,10~15次。3.刮督脉发际下至第七胸椎,大椎穴可以重刮,还可放痧,10~15次。4.刮肺经,10~15次,重点刮少商穴,在少商穴放痧。5.最后刮合谷穴和足三里穴。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大椎、风门、肺俞、肩井、身柱、大杼、督脉、膀胱经。

〔操作顺序〕1.沿督脉后发际下至腰骶尾部,背部正中后发际下至两侧肩外,以及膀胱经第一胸椎至骶尾部行走罐治疗,每天1次。2.对以上经脉循行线也可以采用闪罐法。3.取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和肩井穴留罐,留置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1次。4.刺络拔罐。取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和身柱穴,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分钟,取罐后清洁皮肤,消毒针眼。

注意事项

1.刮痧或拔罐后,饮热水,以协助发汗退烧,饮食要清淡。2.勿暴露出痧部位或拔罐部位,御寒为主。

02.头疼

严格地讲头疼不是病,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此外,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也可导致头痛。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太阳、曲鬓、风池、头维、百会、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血海、阿是穴。

〔操作顺序〕1.先从太阳穴刮起,向后刮至风池穴。2.从头维穴,沿颔厌、悬颅、悬厘穴刮至曲鬓穴。3.刮头顶部百会穴。4.刮曲池、合谷穴。5.刮阳陵泉、足三里,最后刮血海穴。6.如果效果不好的话还可以选用阿是穴,也就是哪疼刮哪儿。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太阳、阳白、中冲、印堂、膀胱经、督脉。

〔操作顺序〕1.头痛剧烈的患者,可选太阳、阳白、中冲等穴,如果高血压性头痛可选(两侧)太阳、印堂。具体方法为: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留罐10分钟,每日1次。2.在患者背部膀胱经的大杼穴至膀胱俞以及督脉的大椎至命门行走罐治疗,至皮肤出现红色瘀点为止。

注意事项

1.头痛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工作要做到劳逸结合,特别是脑力工作者。2.突然发作剧烈头部疼痛,并伴有其他症状时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03.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发痧”,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依临床表现可分为轻证和重证两类。轻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重证则表现为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而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汗。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太阳、风池、百会、印堂等穴。

〔操作顺序〕1.先由头部(从太阳穴至风池穴;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方式向全头刮拭);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顺着肌肉纹理方向。每个部位刮3~5分钟,以出痧为度。2.将食指,中指屈曲,蘸温水用两指中节提捏印堂穴及颈部,至皮肤紫红。

注意事项

1.中暑后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2.出痧后让患者饮1杯温开水(最好是淡糖盐水),休息15~20分钟。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膀胱经。

〔操作顺序〕1.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大椎穴放血,血止后在大椎穴留罐10~15分钟。2.在曲泽穴和委中穴的血络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留罐10~15分钟;并在金津、玉液穴处点刺放血。膀胱经施走罐法,并在十宣穴和关冲穴处点刺放血。

04.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一般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前,常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很快出现气急、哮鸣、咳嗽、呼吸困难、多痰,患者常被迫坐起,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出冷汗,痛苦异常,严重者可见口唇和指甲发紫。发作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才逐渐缓解。病情缓解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与常人一样。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风门、肺俞、心俞、胃俞、脾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曲池、商阳、定喘、足三里、丰隆、风府、大椎。

〔操作顺序〕缓解期治疗(冬病夏治):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重刮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穴,以皮肤发红及皮下有瘀点、瘀斑为度,再配以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重点选择在夏季每伏的第1天辰时刮拭,之后可每3~7天一次,最多不超过10次。

发作期治疗:1.先刮颈椎,沿督脉向下由大椎穴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脉旁的膀胱经,其中定喘、肺俞、志室穴加重;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任脉由上向下刮,膻中穴重刮,然后由内向外横刮,每一个肋间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重刮。2.刮上肢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由上向下刮30次左右。3.刮上肢外侧--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由上而下刮30次。3.双侧足三里穴重刮30次。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肺俞、风门。

〔操作顺序〕患者取坐位,取双侧肺俞、膈俞共4个穴位,用闪火法点燃后,将4个小型玻璃罐依次迅速叩在选定穴位上,留置10~15分钟后将罐起下。拔罐结束后,局部会有瘀血现象,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小水泡,一般不作特殊处理,1~2天可自行吸收,极个别较大水泡,可进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水液,涂上土霉素软膏即可。

注意事项

1.每次刮痧后喝开水或糖盐水一杯。2.哮喘每年刮痧、拔罐治疗2次,即在冬天三九和夏天三伏天治疗。坚持治疗可以预防哮喘发作。

05.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是受外邪影响于肺而发生的咳嗽;内伤咳嗽是因为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的咳嗽。刮痧治疗咳嗽的原则上是宣肺、散邪、化痰、健脾、疏肝;拔罐治疗咳嗽的原则是宣肺止咳。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肩井、肩、肺俞、风门。

〔操作顺序〕1.令患者俯卧或俯伏坐位,暴露背部,用刮痧板蘸香油,先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第二侧线及两臂的手太阴肺经,以刮出紫黑色沙点为度。2.然后刮肩井、肩、肺俞、风门等穴位出现紫黑痧斑,遂用泻法加强该穴的刮拭,直至痧斑高出皮肤,轻度灼痛为止,再刮另一侧。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大椎、风门、肺俞、膏肓。

〔操作顺序〕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等,将火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3~4天治疗1次(根据皮肤反应而定),5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外感咳嗽效果较好。青壮年或新病者多用泻法(力量重,速度快),久病或年老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力量、速度适中),以病人能耐受、刮后舒适为度。

06.肺炎

肺炎,属中医“咳嗽”、“肺闭”、“肺风痰喘”、“马脾风”、“风温”、“冬温”等病证范畴。一般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支气管肺炎则以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为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现代医学认为,肺炎为肺炎双球杆菌引起。中医认为,肺炎多因胃气不固、风热犯肺、内蕴痰浊、肺失宣降、痰热郁阻所致或由感冒转化而致。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肺俞、身柱、大杼、心俞、膻中,曲池、尺泽、丰隆穴、少商、中冲、十宣。

〔操作顺序〕先刮背部肺俞、身柱、大杼、心俞穴,再刮前胸部膻中穴,然后刮上肢曲池、尺泽穴,最后刮下肢丰隆穴,用泻法,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最后以三棱针点刺少商、中冲穴,各放血1或2滴,或点刺十宣(以出血为度)。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大椎、身柱、大杼、肺俞、孔最、肺俞、风门、膈俞。

〔操作顺序〕1.先在大椎、身柱及肺部听诊时哕音较明显的相应区,患侧肩胛区及胸区稍下端,留罐3~10分钟,2天1次。2.大杼、身柱、肺俞、孔最相应区采用刺络拔罐法,先在应拔部位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火罐,留罐5~10分钟。1天1次。3.大椎、身柱、肺俞、风门、膈俞。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7分钟。1天1次。

07.肺结核

结核俗称“痨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可伴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口干多饮等。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颈百劳、大杼、肺俞、胃俞、膏肓、天突、膻中、中府、列缺、太渊、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顺序〕先刮颈部颈百劳,再刮大杼至肺俞、胃俞、膏肓,然后刮天突至膻中、中府穴,接着刮前臂列缺至太渊,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膀胱经、肺俞、风门、肾俞、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顺序〕1.首先在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上下反复推动进行走罐治疗,1日1次。2.用闪火法在肺俞、风门、肾俞穴闪罐,至皮肤微红,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1日1次。

3.在肺俞、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留罐3~5分钟,2日1次。

注意事项

1.本病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2.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08.胃痛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膀胱经、胃经、脾经、心包经、中脘、天枢。

〔操作顺序〕1.先刮足太阳膀胱经:由肝俞穴处沿脊柱两侧向下,经脾俞刮至胃俞穴处;再刮腹部中脘、天枢穴处。2.刮足阳明胃经:由足三里穴处沿小腿外侧刮至丰隆穴处。3.刮足太阴脾经:由阴陵泉穴处沿小腿内侧向下,经地机、三阴交等穴,刮至公孙穴处。

拔罐治疗〔特效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肝俞、胆俞、期门、足三里、膀胱经。

〔操作顺序〕先沿膀胱经膈俞穴至大肠俞行走罐治疗,至皮肤出现潮红且隐见出血点,然后将火罐吸附于脾俞、胃俞、中脘、肝俞,留罐10分钟。

注意事项

1.刮痧拔罐治疗胃痛疗效明显,应按疗程持续治疗以巩固疗效;急性胃炎及胃溃疡有出血倾向者,应及时配合药物治疗。2.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饮食要定时,并少量多餐,保持精神乐观,戒烟酒。

09.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的发病是由于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所致。

刮痧治疗

〔特效穴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关、手三里、足三里、公孙。

〔操作顺序〕先刮背部的脾俞、胃俞穴,再刮腹部的中脘、天枢,然后刮上肢的内关、手三里穴,接下来刮下肢部的足三里,最后刮足部的公孙穴。

拔罐治疗

〔特效穴位〕膀胱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

〔操作顺序〕1.先在膀胱经行走罐疗法,自上而下,如此反复数十次,至皮肤起痧,1日1次。2.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穴行留罐疗法,留罐时间10~15分钟,1日1次。

注意事项

1.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2.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食物、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3.消化性溃疡患者可以适当做运动。 VHZJOnAH8CZkDC8s/tAxRiMWcByKLpMFMsVKTsIcNZFbQXQgWoqiw8bVbwVeou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