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医养生堂:家庭刮痧、拔罐一点通
《生活坊》编委会

Part 01 刮痧、拔罐如此简单

方便易学的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也是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刮痧疗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它的影响面大,简便易学而效果灵验,多为民间百姓所掌握,一般人用它给自己或他人治疗疾病可以分文不花。所以刮痧疗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医自疗中最受欢迎的方法。

刮痧疗法的昨日今天

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表面光滑的硬物作为刮痧器具,配以刮痧介质,包括食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进行反复刮拭,这些部位往往就是经络的循行部位、一些特定的穴位以及疾病反应点和压痛点等,直到刮出“痧疹”,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民间疗法。

刮痧是旧石器时代的自救法

在远古时代,人类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还会被毒蛇猛兽所伤。为了生存与健康,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寻求自我救护的方法。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现用手或石片刮身体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使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部位,并出现了为医疗专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砭石的应用早在7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河北蒂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第14号墓葬中发现的一种石镰,就是当时的医疗工具砭石的一种。

刮痧的历史传承

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最早见于《扁鹊传》中。在唐朝的时候人们用萱麻来刮治疾病。

明代时医书《医学正传》中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意思是治疗痧证,蘸热水搭在胳膊上,用萱麻团刮,中医称这种方法为“戛掠”,戛就是刮的意思。到了清代,不仅刮痧操作方法更详尽,而且还有刮痧的运用及各种痧证的辨证。郭志邃《痧胀玉衡》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面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

刮痧疗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者对刮痧疗法进行了继承及整理工作,出版了“刮痧小册子”。现代刮痧疗法在工具的选择上更为合理,以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也避免了瓷器类、生物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因素,还避免了现代化学品如塑料对人体皮肤造成的危害,同时体现了刮痧自然的特点。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身体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如今,刮痧疗法更受青睐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刮痧这种实用技术常常被看做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近几年来,维护人的自然生态、无毒副作用、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有效的绿色疗法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所以刮痧疗法被推为首选,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一种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疗的济世良法。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临床保健治疗学科。

选择适合你的器具和介质刮痧

刮痧器具随手可得

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用来刮痧的器具。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选用表面光滑无棱角的石块作为刮痧器具。在汉代的时候人们选用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调羹等瓷器作为刮痧器具。在唐代的时候人们选用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摘去枝叶,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作为刮痧用具。沿海或湖泊地区的渔民选择边缘光滑无损或磨成钝缘的蚌壳作为刮痧用具。此外,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也可以用来作为刮痧器具。例如汤勺、硬币、棉纱、头发、小酒杯及小茶盅等。

现在常用的刮痧器具是以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加工成长方形工具,边缘光滑,四角钝圆。刮板的两长边,一边稍厚,一边稍薄。治疗疾病多用薄面刮拭皮肤,保健多用厚面刮拭皮肤。关节附近的穴位和需要点按的穴位多用棱角刮拭。水牛角是中药,具有行气活血,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专/家/提/醒

刮痧板的保存有讲究,为了防止刮痧板裂口、弯曲、污染等。刮痧板应置于阴凉湿润处,必要时在刮痧板上涂一层食用油,用纸袋或塑料袋密封保存。

刮痧介质对证取用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避免皮肤损伤,增强刮痧疗效,操作之前必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

〔水〕一般治疗热证时用凉开水,治疗寒证时用温开水。

〔植物油〕具有除湿的作用。

〔刮痧油〕具有除湿、行气开窍等作用。

〔刮痧活血剂〕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另外,还有用液状石蜡、滑石粉等作刮痧介质的,主要起润滑作用。

刮痧疗法面面观

刮痧治疗时常采用的体位

俯伏坐位:适宜于头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部、下肢部及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仰卧位:适宜于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内侧,前侧部的刮痧治疗。

站立位:适宜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的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体位,暴露刮痧部位的皮肤,用75%酒精棉球对刮痧局部、刮痧器具及施刮者的手指进行消毒。

2.给刮痧部位的皮肤上涂上一层刮痧介质。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

3.刮拭的顺序一般为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刮四肢部时,呈离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时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时宜由内向外刮。

刮痧常用的4种方法

首先介绍一下如何拿刮痧板,刮痧板要用手掌握着,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心,保健时,刮痧板薄的一面对着手掌心。

刮痧法:刮痧法是最常用的刮痧方法。刮痧板的方向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倾斜方向是朝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一般为45度至90度。在刮身体较平坦的部位且面积较大时,刮痧板的1/2边长接触到皮肤,这种刮拭方法叫做面刮法,是刮痧法中最常用的。在刮拭肩部和胸部时,利用刮痧板的角部进行刮拭,这叫做角刮法。在刮拭一些软组织或者骨骼、关节的凹陷时,用刮痧板的角垂直向下按压,用力要重,按压片刻后,稍停顿片刻,再下压,多次重复,这叫做点按法。使用刮痧板的角与皮肤成20度夹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的转动,类似于按摩中的揉法,这叫做按揉法。使刮痧板与皮肤垂直,并用一定的压力进行短距离前后左右的刮拭,这叫做厉刮法,常用于疾病实证的治疗。还可以用刮板轻轻拍打体表皮肤,这叫做拍打法。

撮痧法:还有一些方法是不需要用到刮痧板的,在民间运用非常广泛。撮痧法就是其中一种,撮痧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在选定部位挤、挟、扯、抓,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印堂穴、太阳穴、胸腹部、颈部等部位。

挑痧法:指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皮肤,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五六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头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腰背部两侧俞穴和委中穴。挑痧的针可以选用专业的三棱针,也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用的缝衣服用的针,只要做好消毒就可以了,可以选择用75%的酒精消毒,也可以用火烤一下后使用。此方法在民间流传也很广泛,头痛可以挑痧太阳穴;胃脘痛挑痧中脘穴;腹痛挑痧肚脐两侧;胃、腹、腰痛均可挑痧腰背部俞穴;下肢抽筋挑痧委中穴。

放痧法:刮痧法施治以后会在皮肤表面出现痧痕,此时,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和普通缝衣服的针刺入皮肤,并放出少量的瘀血,这种方法就是放痧法。放痧法常用于窝、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刮痧时间有讲究

刮痧的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和病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而言,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痧治疗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采用重刮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时,刮拭时间可适当缩短为10分钟左右;采用轻刮的补法时可适当延长为15~20分钟。初次接受刮痧治疗时,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对于保健刮痧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为主。一般是5~7次治疗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6天,以上一次皮肤的痧痕褪去为准。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后不需要太多的处理。用干净的毛巾擦掉刮痧介质。也可以在刮拭部位做适当的按摩。刮痧结束后最好让病人喝一杯温开水,最好是淡糖盐水,并且休息片刻。

刮痧时要遵守的补泻原则

刮痧治病时应遵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基本原则。刮痧疗法虽然不像吃中药一样,有的药物具有补的作用,有的药物具有泻的作用,但在刮痧时手法的运用同样可以做到“补”、“泻”。刮痧的补泻主要体现在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及刮痧时间的长短,具体如下:

痧象与痧痕给我们的提示

在刮痧治疗后,皮肤会出“痧”。“痧”就是在刮拭部位皮肤出现潮红、紫红瘀斑,或者是紫红色的瘀点,我们把这些瘀斑或瘀点称为“痧象”或者“痧痕”。可以通过痧的部位、颜色不同,对疾病做出诊断,判断疾病的性质、疾病的轻重及疾病的恢复等情况。

痧色暗示病证

一般而言,完全正常的人刮拭之后不出现“痧”。另一方面来说,痧象越多,说明病情越重。痧色鲜红,呈点状,说明病变在表,生病时间短,病情比较轻,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说明病变已经入里,生病时间应该比较长了,病情较重,预后不好;如果痧象鲜明,多为热证,痧色紫黑,多为寒证。出痧多的患者,一般为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出痧少的患者一般为虚证,属于气血亏虚。

痧象反映病位

另外,痧象还可以直观地反映病位,刮痧治疗时一般在病源之处可见痧,病位面积小,痧象少;病位面大,痧象多。此外,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并且经脉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出痧的部位也可以反映疾病的部位,如果位于膀胱经上的心俞穴和心经循行路线上出现了痧痕,说明病变的部位在心脏。

通过观察痧象还可以判断疗效和病势。在刮痧治疗过程中,若痧象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由多变少,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有效。属于虚证者,刮痧后出痧由少变多,说明疾病在好转,治疗有效。如果出痧多,但是病情不见好转,说明治疗效果不佳。

刮痧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刮痧疗法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美容和日常保健等方面,其防治范围与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类同。

家庭常见疾病

感冒、发热、咳嗽、肺炎、中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痛、眩晕、晕厥、晕动症、高血压、贫血、低血压、糖尿病、甲亢、脑中风所致偏瘫、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力减退(健忘症)、心悸、失眠、神经衰弱、冠心病所致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慢性肝炎、胆囊炎、黄疸、胆石症;急慢性胃肠炎、呕吐、泄泻、呃逆、菌痢、胃痛、胃下垂、腹痛、习惯性便秘、结肠炎;腰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遗精、阳痿、早泄、癃闭、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癔症、癫痫等。

骨、关节常见疾病

落枕、颈椎病、肩周病、网球肘、肘关节扭伤、损伤麻木、末梢神经炎、肩背冷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屏气、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痛、腓肠肌痉挛、腱鞘炎、腱鞘囊肿、腕管综合征、腕关节。

扭伤、颞颔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外伤后遗症、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足跟痛等。

五官常见疾病

牙痛、鼻出血、近视、慢性鼻炎、白内障、青光眼、麦粒肿、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等。

女性常见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子宫及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常见疾病

小儿惊风、小儿发热、百日咳、小儿疳积、小儿腹泻、小儿麻痹、小儿遗尿、小儿肌性斜颈、小儿痄腮。

日常美容保健

单纯性肥胖、青年痤疮、黄褐斑、妊娠斑、雀斑、老年斑、面部皱纹增多、脱发、秃顶、斑秃等。

禁忌证

刮痧疗法尽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也有其局限性,以下禁忌证在刮痧治疗时应引起重视。

1.久病、年老、极度虚弱的人慎刮。

2.有危重症的病人忌刮,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脑中风发作等病人。

3.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前后二阴、肚脐处禁刮。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禁忌刮痧。

5.皮肤高度过敏,有传染性皮肤病,如疔疮疖肿、皮肤感染等,外伤疤痕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处刮痧治疗。皮肤溃烂、破损及红肿、感染处应禁忌刮痧治疗。

6.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及女性的乳头忌刮痧治疗。

7.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颈部禁刮。

轻松有效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致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常,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所致。拔罐后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力,这种负压作用于经络穴位上,能够开泻腠理,使病邪或者一些病理产物从皮毛吸出体外,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促进脏腑经络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拔罐疗法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泄热解毒、行气活血、舒筋活脉、消肿止痛、拔毒排脓、强壮身体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拔罐疗法的这些治疗作用的原理有以下几点:

负压作用

拔罐的负压使局部充血、瘀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还会出现小血管的破裂,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可以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作用,不仅能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使人体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体内的废物、毒素排出加快,从而减少或消除止痛物质对机体的刺激作用,从而使痉挛缓解,疼痛减轻。另外,这种温热作用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造成的罐内负压,使得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选择适合你的拔罐工具

拔罐器的种类及特点

牛角罐:牛角罐是取牛角中的角质,将中间制成空筒,横断面是罐口,并将罐口打磨光滑。这种罐具吸附力强,但由于不透明,不能观察,所以不宜做刺络拔罐用。

陶罐:陶罐光滑圆整,肚大,口和底较小,此罐吸力强,消毒方便,同样不能用作刺络拔罐,且容易打碎。

竹罐:竹罐口底平,四周光滑,中间略粗,两端略细。使用前先用温水浸泡几分钟,可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气,竹罐还可以用中药煎煮后制成药罐,效果更佳。竹罐的缺点是长时间不用会干燥,容易裂口漏气,并且不透明。

玻璃罐:玻璃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其外形如球状,口小肚大,优点是罐口光滑,适合走罐,质地透明,可以观察拔罐过程中皮肤的情况。缺点是易碎。

铜罐和铁罐:此类罐由铜和铁等金属原料加工制成。优点是不易碎,吸附力强,传热效果好。缺点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皮肤。

抽气罐:抽气罐是一种用透明塑料制成的。上面加置活塞,它可以将管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内产生负压。其优点是使用方便,不用点火,不怕烫伤,使用安全。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走罐。

电罐:电罐是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集温热、磁疗、电针等综合治理方法为一体的新型罐具,其特点是使用安全,不易烫伤,可以控温和控制负压。缺点是成本高,携带不便,并且不能施其他的拔罐方法。

橡胶罐:此罐是以橡胶为原料制成的罐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规格,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但是负压不够强,无温热感,不能施其他拔罐疗法,不能高温消毒是它的缺点。

拔罐操作的其他辅助材料

燃料:采用95%的酒精作为点火用的材料。可以使用酒精灯或用小口瓶装酒精,以便点火时蘸酒精方便。

点火工具:可以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棉球作为点火工具,点火蘸酒精时要注意酒精的量,以不滴为度,过多酒精容易滴在病人的身上而导致烫伤。

火源:用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火柴作为火源。

介质:在行走罐法的时候,需要用介质润滑皮肤,常用的介质有液状石蜡、按摩乳、甘油、松节油、凡士林、植物油等。

药物:行药罐法的时候,需要把竹罐放在药液里煎煮,其中药物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的药物为主。如桃仁、红花、元胡、香附、黄连、生姜等。

其他工具:行刺络拔罐法的时候需要梅花针、皮肤针或者三棱针。如果没有这些专业的用具,用家里日常用的缝衣服的针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好消毒工作。

火罐的吸附方法

火罐是指用火燃烧掉罐内的气体,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拔罐要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选择适当的罐具,做到吸拔有力,还要防止吸力过大。下面简单介绍最常用的火罐的吸附方法。

闪火法:以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用一头缠有小团纱布或脱脂棉在95%酒精中将棉团浸湿,于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在底部或中部迅速绕2~3圈后退出,再迅速将罐扣在选择好的部位上,这样就可以吸住。本法操作的原则是动作要快,罐口离要拔罐的部位不要太远,火焰在罐内不要停留太久。此吸附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投火法:将燃烧的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迅即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拔在要拔罐的部位上。此法适用于拔身体侧面的部位,一面纸片和酒精棉球掉在皮肤上,灼伤皮肤。此法系传统拔罐法之一。

架火法:用一种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橡皮盖、姜片等隔热好的东西为中介。直径要小于罐口。再用酒精棉球置于摆好的中介物上,点燃棉球后,迅速扣罐在其上。

贴棉法:将脱脂棉撕成薄薄一片,略略浸入95%的酒精,酒精不宜过多,贴于罐内上中段,点燃后立即将罐扣在要拔罐的部位。此法吸力强,操作也简便。

滴酒法:在拔罐前,预先将95%的酒精滴少许于罐内底部,注意酒精不可以滴太多,也不要滴到罐口,并加以滚动,使酒精均匀沾湿罐壁,用火柴点燃酒精后迅速拔在要拔罐的部位上。

常用的拔罐方法

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又称坐罐法,指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为5~20分钟不等,视病人和疾病的情况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定。一般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罐法,即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或压痛范围小的情况。

二是多罐法,即多罐并用,又被称为排罐法。罐具一般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置。若身体强壮罐具排列可以紧密些,若身体虚弱,罐具排列稀疏些。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

闪罐法

闪罐法是一手执罐,一手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或系有棉团的铁丝,点燃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拔在病人患处,随后立即取下,反复操作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为止。此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处。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或拉罐法。选择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罐具,然后在要拔罐的部位,薄薄涂一层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或者其他植物油。采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以后,手握罐底,稍倾斜罐体慢慢来回推移。方向是前、后、左、右,还可以做旋转。反复数次,直至皮肤潮红出现瘀斑。适用于身体面积大而平坦,肌肉丰厚结实的部位,如背、腰部。

刺络拔罐法

此法又被称为血罐法。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者缝衣针,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疾病情况,对出血量的要求,迅速点刺数下或十数下,轻者皮肤出现红晕即可,中度以微出血为度,重者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迅即拔罐并留罐,留罐约15~20分钟。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拭净血渍,罐内血块应清洗干净。

针罐法

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针刺穴位后,将针留在穴位上,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罐。使针体罩于罐内。一般以玻璃罐为宜。留罐10~20分钟,最后起罐取针。还有一种方法是针刺后取掉针,再以针刺部位拔罐。

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罐法选择竹罐为罐具。竹罐在拔罐之前经药液蒸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肤上。此法既有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还可以发挥中药的作用以提高拔罐的疗效。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选择。

温罐法

温罐法是在留罐的同时,在治疗的部位加上红外线仪进行照射,或用艾条温灸患者罐体周围的皮肤,可以提高疗效。此法多用于寒凉潮湿的季节,或有虚寒,寒湿的病症。

不同罐象的临床意义

罐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部位,病情的严重性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正常人做保健拔罐时,一般没有罐象,或者罐象不明显,并且罐印会很快消失。

罐象紫黑而暗或者发紫且有斑块,说明有瘀血或者是寒证,如瘀血性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感受了风寒邪气也会是这样的罐象。

罐象如果是散布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罐象颜色为淡紫,一般提示是虚证,如果伴有斑块,提示虚证伴有血瘀。如果在肾俞穴处呈现这种罐象提示肾虚。

罐印颜色鲜红,一般为热证,提示体内脏腑有积热。

罐象如果在大面积走罐后集中在某穴及其附近,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拔罐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拔罐疗法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可使用。

家庭常见疾病

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泄泻、腹痛、习惯性便秘等。

骨、关节常见疾病

落枕、颈椎病、肩周病、肩背冷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屏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痛等。

五官常见疾病

结膜炎、鼻炎、牙痛、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等。

女性常见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子宫及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常见疾病

百日咳、哮喘、消化不良、遗尿、小儿疳积等。

皮肤常见疾病

带状疱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等。

禁忌证

拔罐疗法简单易学,但也不是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1.皮肤局部破溃或高度过敏,以及患皮肤传染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2.形体消瘦,皮肤失去了弹性而松弛者,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3.有重度水肿,病情严重,心衰、呼衰、肾衰者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穴不宜拔罐。

5.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忌用拔罐疗法。6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7.在体表大血管处、静脉曲张、癌肿、外伤者不宜拔罐。

8.抽搐、痉挛、醉酒等不宜拔罐。

拔罐注意事项

1.施术前,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局部体位,选择适合的罐具。

2.火罐操作时,不能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不可太多,一旦滴落到皮肤上发生烫伤。

3.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掌握好火候,罐具适中,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数目较多时,注意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

4.留罐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罐内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肢凉、周身冷汗、脉细弱,应立即取罐让病人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5.取罐时应一手握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食指按压罐口边上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即可脱落,切忌生拉硬拽。

6.若出现烫伤,小水泡可自行吸收,不必处理,若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细针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UEgzkb2dNuZZJEGWLCUE85Ycxh2Uc2I3eiT+d5sZmlEvvtsJ9WWLsqDrp6eJm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