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1)

暴力的预言--《安吉里之战》预言人类将毁于暴力

《安吉里之战》被称之为达.芬奇艺术作品中“杰作中的杰作”、人类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据考古学家披露,从达.芬奇遗留下来的相关草图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在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中隐藏着他的另一个神秘预言,那就是人类将毁灭于自身的暴力。这正好与达.芬奇笔记本中记录的一个预言相吻合。但遗憾的是,《安吉里之战》早在1530年就已经神秘失踪。据说《安吉里之战》是被受美第奇家族之邀、改建五百人会议大厅,并重新绘制一幅新壁画的艺术家瓦斯里藏了起来,同时也有人称《安吉里之战》还未完成就夭折了。苦苦寻觅《安吉里之战》踪迹的塞拉西尼博士决定找出真相,让人们一睹《安吉里之战》的真迹。塞拉西尼博士会成功吗?人们最关注的是达.芬奇的预言会成为事实吗?他预言的依据又是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暴力的恶性循环吗?达.芬奇的这个预言究竟暗示了战争的暴力还是人性的残忍呢?这些问题一直备受科学家们争议。

1.《安吉里之战》:人类毁灭于暴力的预言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最完美的杰作,那《安吉里之战》就是达.芬奇最神秘的作品。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追寻它的下落。

1494年,在佛罗伦萨地区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被驱赶后,新任统治者为了颂扬佛罗伦萨军队在1440年战胜米兰军队的经典战役,试图将雄浑壮阔的战争场面永远呈现在后世的眼前。于是,1503年佛罗伦萨当局邀请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市政五百人会议大厅中绘制了一幅战争壁画,这就是著名的《安吉里之战》。

《安吉里之战》是达.芬奇作品中少有的以军事为题材的艺术杰作,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安吉里之战》没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知名度高,但它却被科学家们称之为人类绘画史上的“奇迹”,以及“经典中的经典”。

据记载,《安吉里之战》的尺寸比《最后的晚餐》还要大3倍。《安吉里之战》取材于15世纪佛罗伦萨与米兰之间的战争,画面展示了战争中骑士与战马躯体相互纠缠和屠杀的恐怖情景,画中的人物与战马形成了一个穿插重叠的整体形象,流露出骑士与战马的切肤之痛。后人把《安吉里之战》中骑士与战马的感情看做是战争中“疯狂和野蛮”的最佳体现。

虽然神秘的《安吉里之战》消失了数个世纪,但考古学家从达.芬奇遗留下来的相关草图中发现,在《安吉里之战》中隐藏着达.芬奇的另一个神秘预言,那就是人类将毁灭于自身的暴力。这正好与达.芬奇笔记本中记录的一个预言相吻合。

有学者解读说,与《最后的晚餐》一样,《安吉里之战》同样是达.芬奇对人类命运的暗示。所不同的是,《最后的晚餐》暗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而《安吉里之战》则暗示了“人性中的残忍”,透露出了达.芬奇对人类暴力的看法。不管是哪一种,达.芬奇都意在暗示“人类将自取灭亡”。

相关历史学家透露,他们在达.芬奇的一个手抄本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人类总是这样,贪婪的欲望就是人类的本质,也是一切罪恶心的根源。他们对于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的渴望程度,可以令他们相互背叛、掠夺和残杀。然而,至高无上的权力仍旧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希望像神一样支配世界,希望所有的人都像尊敬神一样来尊敬他们。当这种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他们便会千方百计地对整个世界制造灾难,战争也成为他们使用的一种必要手段。殊不知,残暴的战争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结合达.芬奇手抄本中的这段话,以及他绘制《安吉里之战》时的历史背景,即意大利正处在一个政治动荡时期,当时显赫一时的美第奇家族被驱赶,新的统治者上台,历史学家们认为,达.芬奇预言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极有可能与美第奇家族兴衰的过程有关。依据历史记载,美第奇家族在被新统治者取代前,曾显赫一时。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原本是托斯卡纳的农民,后来凭借经营工商业致富。在13世纪时,美第奇家族成为意大利的贵族,进入了佛罗伦萨政府。

美第奇家族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成员是萨尔韦斯特罗.美第奇,他在1378年镇压了当时震动整个佛罗伦萨地区的梳毛工起义,也正是在这一年,萨尔韦斯特罗.美第奇被选为佛罗伦萨政府的委员会主席。1381年,佛罗伦萨民选政府倒台,萨尔韦斯特罗也被逐出了佛罗伦萨。后来,美第奇家族的乔瓦尼.美第奇分支兴盛起来。乔瓦尼.美第奇的银行赚取了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地区的首富,他的长子科西莫.美第奇还代表银行接管了教皇的财政大权。但是在1433年,由于卢卡一战失败,阿尔毕齐家族取代了乔瓦尼.美第奇家族,科西莫.美第奇被判流放10年。第二年,科西莫.美第奇重新被新长老召回,后又依靠民众的大力支持,将阿尔毕齐家族驱赶出了佛罗伦萨,同年在佛罗伦萨建立起了僭主政治,成为了佛罗伦萨地区的独裁统治者。1469年,科西莫.美第奇的儿子皮耶罗去世后,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美第奇上任。在1478年,在西克斯图斯教皇的指使下,反对者在大教堂里袭击了洛伦佐及其弟朱利亚诺。朱利亚诺当场被刺死,洛伦佐则身负重伤逃走。在佛罗伦萨民众的鼎力支持下,洛伦佐揭穿并挫败了教皇的阴谋,用武力逼迫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向自己屈服,维护了自己在佛罗伦萨的政治地位。随后,洛伦佐又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机构,即七十人会议,并以此代替了旧的百人议会团,真正稳固了自己在佛罗伦萨的政治地位。直到1494年,法国大军入侵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才被驱赶出佛罗伦萨。

另一方面就是那个时期的意大利战争。最初,意大利战争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为首的国家为争夺意大利领地而展开的封建战争,后来演变成了以法国和西班牙为首的欧洲争霸战,战场主要是在意大利的领地上。

当时,与意大利相邻的法国为了争夺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在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时,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查理八世作为安茹王朝的继承人,属于法兰西王朝的旁系,有权接管斐迪南一世的领地)宣布继承那不勒斯王国王位。他于1494年8月底率两万五千名士兵、136门大炮,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入侵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查理八世与在阿斯蒂区域等候的2.3万皮埃蒙特军队会合,共同向那不勒斯开进。由于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各国抵抗不利,查理八世的大军于1494年12月穿过罗马全境,侵入那不勒斯。1495年2月,法军成功占领了那不勒斯。

法军在攻占那不勒斯王国之后,其肆意掠夺和残酷的暴行,以及新的征收捐税政策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公愤。于是,意大利各国决定对法国发起全面起义,同年3月,米兰、威尼斯、西班牙以及神圣的罗马帝国共同组织了“反法神圣联盟”。同年5月,法军撤出意大利,7月在塔霍河谷与反法盟军展开激战。反法盟军将法军困在塔霍河谷,但由于盟军间相互协调失利,使得法军在3个月后成功突出重围。1496年,法军撤出那不勒斯王国;149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奉行先王的政策,征服了米兰,在1499~1500年间,又相继攻占了米兰和伦巴第。1501年,法国与当时米兰的盟友西班牙签订了共同瓜分那不勒斯王国的条约。根据协议规定,那不勒斯王国由法国和西班牙共同拥有。但是在1503年春天,法国与西班牙在那不勒斯王国分配区域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因分赃不均,双方展开了一场那不勒斯王国争夺战。之后,法国取得了那不勒斯王国的控制权。直到1503年的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班牙军队击败了法国军队,又将那不勒斯王国收入囊中。从此,那不勒斯王国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历史学家指出,在那种残酷的历史大背景下,达.芬奇受雇于画一幅讴歌战争的壁画。从达.芬奇本人来说,作为一名艺术家、一位基督徒,无论是从基督教的教义或者人道主义来讲,他都是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没有正义的战争是残暴的,更是违反上帝眼中人道和真理的行为。在这一点上,基督徒乃至于每一个反对战争的人,都坚决反对战争中的相互残杀和掠夺行为。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崇尚和平的,一切破坏和平、违反真理的行为,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和毁灭。这也是基督徒们信奉的真理,这就像他们的教义一样--反对战争,反对社会上的一切罪恶。

历史学家说,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不只是艺术,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历史,展现出了人性。它之所以伟大,不只在于达.芬奇的神奇技法,更在于战争瞬间呈现出的人性的卑微、冷漠和残忍。达.芬奇抓住了那一刹那,人与动物共同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渴望、悲怆和绝望,将一幕剥去了幻想外衣的战争逼真地呈现了出来。

据相关科学家透露,不久前他们发现了一份疑是达.芬奇《安吉里之战》的手稿。在手稿的背后有一段描述性的话:“战争是少数人的意志和多数人的行为造就的罪恶,它虽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残暴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因此,人们反对战争,更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生命是宝贵的,在生存与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看看吧,他们扭曲的面孔、张大的嘴,那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求,这一切原本无人可以剥夺。是谁将他们推向了人间炼狱?没有谁,因为他们本就生活在一个被战争污染了的暴力世界里。他们只有挥动着手中的长矛,拼命地厮杀。杀红了眼的他们,像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冷漠的眼神足以让整个世界感到恐惧。他们没有退路,人类更没有退路,在无休止的争战和杀戮中,人类将自取灭亡。”

科学家说,这份手稿背面的文字说明了达.芬奇在绘制《安吉里之战》时的心理活动。一位科学家解释说:“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达.芬奇反对战争,他更希望许许多多的人与他一样反对战争。他认为,无论是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都避免不了其暴力的本质。暴力势必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战争暴力。战争暴力会给人类带来恶性循环,整个世界将笼罩在无休止的战争之中。长此以往,人类终将在自身的暴力中毁灭。”

虽然达.芬奇对战争有这样的看法,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此也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画对人类作出预言。因此,他将人类将毁灭于自身暴力的预言借助《安吉里之战》这幅画传递给了人类,并希望人类为了自身的长久生存,停止后患无穷的战争。

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达.芬奇关于人类暴力的预言源自于他那幅未完成的作品,即《博士来拜》。他们认为,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中重复着早期《博士来拜》里的骑士形象--野兽一般的骑士,惊恐的战马,他们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幽灵一般。在《博士来拜》朦胧、飘渺的画面之间,这些如幽灵般的面孔使达.芬奇突然联想到,人性中的残暴会使人类走向灭亡。因此,达.芬奇在《安吉里之战》中隐藏了这一人类预言,欲将自己的这个想法传递给人类。

也有科学家认为,达.芬奇的这一预言没有任何根据,这极有可能是他在绘制《安吉里之战》一画时的突发奇想。

对此,一位科学家感叹地说:“无论达.芬奇的预言是否有根据、是否会成为事实,值得肯定的是,它的确触动了人们的心。艺术也只有触动人心才能称之为伟大,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不愧为杰作中的杰作。”

遗憾的是,美第奇家族与共和国的权力争夺战使《安吉里之战》神秘失踪。1512年,西班牙军队一举推翻了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美第奇家族又重新夺回了佛罗伦萨的统治权。1527年,共和国政府又重新将美第奇家族赶下台,再次重建共和国。1530年,美第奇家族彻底推翻了共和国,重新控制了佛罗伦萨地区,并邀请艺术家乔治奥.瓦萨里在五百人会议大厅里重新绘制了一幅壁画,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安吉里之战》这幅伟大的艺术杰作。

2.《安吉里之战》:绘画史上一大谜团

《安吉里之战》在当时被称做是一个“奇迹”,围绕它的争议一直存在。比如达.芬奇究竟有没有将其完成?这幅画后来被人毁掉了吗?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安吉里之战》也就成了绘画史上的一大谜团。

但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考古跨学科中心负责人、艺术史学家塞拉西尼博士却明确指出,《安吉里之战》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从1503年开始,达.芬奇大约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安吉里之战》的绘制。与达.芬奇同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认为,《安吉里之战》是达.芬奇所有作品中最伟大的一幅。塞拉西尼博士认为,在那个时代,这幅画估计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知名度还要高,而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贝温尤托切利尼还将《安吉里之战》誉为开天辟地之作。

这幅描绘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名画,一直是艺术领域中人与动物结构以及动态素描的典范之作,几十年来,就连像拉斐尔这样著名的艺术家们都纷纷效仿,临摹学习。在16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重新恢复了对佛罗伦萨的统治政权,重修五百人会议大厅,并邀请当时极负盛名的艺术家乔治奥.瓦萨里在原来画有《安吉里之战》的墙壁上重新绘制一幅壁画,即《卡辛那之战》。自《卡辛那之战》成功问世后,达.芬奇著名的壁画《安吉里之战》就神秘失踪了。它的不知所踪令欧洲的艺术家、史学家,乃至欧洲整个艺术界都为之魂牵梦萦。

对于达.芬奇《安吉里之战》的消失之谜,研究达.芬奇画作的专家们认为,《安吉里之战》是根本不存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达.芬奇在绘制《安吉里之战》时已经51岁,胡须开始发白,但他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并没有因为上了年纪而衰减,在一番精心构思后,达.芬奇决定亲自调试新型颜料和外部涂层油,一次次涂在墙壁上做实验,在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情况下,又一次一次修正配方。经过长达18个月的努力,《安吉里之战》终于绘制成功了,画面气势磅礴,画中的骑士与战马栩栩如生,像随时都会从墙壁中奔驰出来一样。但是问题出现了,墙壁上面的颜料迟迟未干,而达.芬奇已经等不及试验亲手配制的外层涂油了。于是,他让助手抬来两个大火盆烘烤壁画,以便让壁画上面的颜色迅速变干。不料,壁画上的颜料迅速融化,似一条一条五颜六色的小溪般缓缓流淌,达.芬奇赶紧将两个火盆移开,但已经来不及了--壁画已经被毁,达.芬奇18个月的辛劳也因此毁于一旦。

更多专家坚持另一种说法:古代欧洲的坦培拉绘画技法是一个特殊的画种和绘画技巧。达.芬奇在使用坦培拉绘画的同时,逐渐发现了其缺陷和不足,比如颜料的色彩之间难以有效地融合,色彩的光泽度与柔和度不够明显,以及壁画在潮湿的气候环境下,容易发霉和抗低度碰撞能力减弱等。总之,绘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达.芬奇意想不到的难题。最终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导致这幅伟大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

塞拉西尼博士对第一种说法提出了质疑。他对达.芬奇用火盆烘烤壁画这种说法的解释是,达.芬奇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不会犯那种用火盆烘烤壁画的常识性错误的。每个画家都明白这样做极有可能使壁画上的颜料加速融化,达.芬奇没有理由不知道,更没有理由拿18个月的心血去冒险。况且,作为一名卓越的艺术家,耐性是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达.芬奇的耐性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达.芬奇的名作很多,比如同样是壁画的《最后的晚餐》和油画《蒙娜丽莎》等,这些伟大杰作的绘制过程无一不花费了他很长时间,这是任何一个缺乏超强耐性的艺术家都做不到的。因此,他绝对不会因为急于求成,而用火烘烤还未完成的壁画,犯下一个连普通画家都不可能犯的常识性错误。

对于第二种说法,塞拉西尼博士有些愤怒,他认为这是后人对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的不尊敬、不信任。塞拉西尼博士承认,古代欧洲的坦培拉绘画技法在各方面的确存在着不足,但达.芬奇既然应承了绘制这幅画,他就应该有把握能把这幅画成功地绘制出来。况且,与绘制《最后的晚餐》一样,绘制《安吉里之战》同样是达.芬奇亲手调试的颜料,且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试验,直到他完全满意时才开始真正动工的。

因此,塞拉西尼博士坚决反对《安吉里之战》根本不存在的说法。相反,他认为《安吉里之战》是极其成功的,它甚至可以和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或《蒙娜丽莎》相媲美。塞拉西尼博士认为,《安吉里之战》的失踪是人为造成的。为了揭开《安吉里之战》失踪之谜,塞拉西尼博士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寻觅。他花了许多时间对五百人会议大厅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找到《安吉里之战》绘制地点的相关线索。

1975年,塞拉西尼博士终于有了答案,他在瓦萨里为五百人会议大厅创作的壁画《卡辛那之战》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信息--在这副壁画中的一面旗帜上居然写着一句意大利文“Cerca,Trova.”意思是“只要寻找,一定会找到。”

这使塞拉西尼博士眼前一亮,他在想,这是否是瓦萨里的暗示?暗指有什么东西隐藏在《卡辛那之战》这幅壁画下面?这幅画当初真的是被瓦萨里隐藏了起来吗?那他为何又要给出暗示?专家们普遍认为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已经被瓦萨里摧毁,或者由瓦萨里将《卡辛那之战》直接绘在了《安吉里之战》的原画上,将其覆盖了。

专家们认为,瓦萨里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的《卡辛那之战》能够光辉闪耀。但塞拉西尼博士不这样认为,他一直坚信《安吉里之战》并没有被摧毁,因为艺术家瓦萨里不仅是达.芬奇狂热的崇拜者,也是第一个为达.芬奇写传记的人。塞拉西尼博士一直深信,艺术家对于艺术品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更何况是《安吉里之战》这种伟大的艺术杰作。因此,他认为,瓦萨里只是将《安吉里之战》藏匿了起来,并没有将其摧毁。然而专家依然解释说,极有可能因为瓦萨里的嫉妒心导致他摧毁了《安吉里之战》。而塞拉西尼博士认为,瓦萨里作为《绘画、雕塑、建筑大师传》一书的作者,没有人比他更崇拜艺术的魅力、更了解艺术的价值、更懂得纪念艺术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了,所以他绝不会摧毁《安吉里之战》。

据说,瓦萨里在看到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时,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神啊,这是你赐予的吧,它们看起来是天上的灵物,而非凡间的事物。”塞拉西尼博士说,从瓦萨里的感受中可以体会到他心灵深处对这幅画的崇拜,以及对艺术家达.芬奇的由衷崇敬。

塞拉西尼博士在想,会不会是瓦萨里为了掩人耳目,又在原壁画《安吉里之战》上面铺砌了一层新墙壁?随后在铺的新墙壁上绘制了《卡辛那之战》呢?换句话说,即《安吉里之战》会不会就隐藏在墙壁的夹缝之中呢?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让塞拉西尼博士找到这个答案,但是一直以来,塞拉西尼博士都没有忘记寻找《安吉里之战》的下落。

自2000年以来,塞拉西尼博士借助红外线拍照、激光测绘等新技术,利用先进的雷达和热敏成像设备,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卡辛那之战》后面墙壁的一个空隙上。这个空隙正好在那面写有“只要寻找,一定会找到”的绿旗上,空隙的大小正好可以容纳那幅消失了的壁画《安吉里之战》。

这个结果为塞拉西尼博士的探索迎来了转机。种种迹象已经能让他确定,瓦萨里的确没有将《卡辛那之战》直接覆盖在《安吉里之战》上面,而是砌了一面新墙壁,绘制了自己的《卡辛那之战》。这个发现让他对《安吉里之战》就隐藏在两面墙壁的夹缝之中的想法深信不疑。

但是,如何才能让佛罗伦萨政府相信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还存在,而且就隐藏在五百人会议大厅的两面墙壁的夹缝之中呢?在一次科学研讨会上,塞拉西尼博士公布了这个难题,并呼吁科学家们共同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这幅伟大而又神秘的《安吉里之战》重见天日。有科学家向他提出建议说:“或许可以用中子束的方法‘看’这幅画是否在两墙的夹缝之中。”

塞拉西尼博士得知,达.芬奇在绘制《安吉里之战》时结合使用了防水油性材料和有机材料。这些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氢原子,中子束与氢原子发生碰撞和反弹后,不同的材料与中子束发生碰撞时会产生不同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的信息可以帮助塞拉西尼博士捕捉到《安吉里之战》的一些斑斓色彩,有机会使其复原。

塞拉西尼博士把科学家提出的方法上报给了佛罗伦萨政府。对此,佛罗伦萨政府也特别感兴趣,只是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太过于冒险,因此不允许塞拉西尼博士把《卡辛那之战》的壁画移除,去寻找一幅只是“可能”会存在的艺术杰作。不少历史学家们也这样认为,去探寻一幅不确定是否存在的画作,有些不值得。最后,佛罗伦萨政府商议决定,只要塞拉西尼博士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他们将会派遣专家组将瓦萨里的《卡辛那之战》移除。

接下来,塞拉西尼博士借助“中子活法分析机”对达.芬奇绘制《安吉里之战》时所用的颜料进行了全面的探测。终于,在2007年初,意大利官方同意塞拉西尼博士在五百人会议大厅追录《安吉里之战》的下落。相信,塞拉西尼博士一旦探测成功,将有望解开人类绘画史上的这一谜团,人们也将看到《安吉里之战》这一神秘杰作的真迹。

不管是《安吉里之战》藏身何处,还是瓦萨里为何要给世人留下暗示,这些都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安吉里之战》中达.芬奇关于人类毁灭于暴力的预言。

人类真的会灭亡于自身的暴力吗?达.芬奇的预言真的存在、真的会成为事实吗?又或者这仅仅只是危言耸听?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或许你会有所领悟。

3.战争暴力后患无穷:人类历史上的恶性循环

达.芬奇所指的暴力是什么?从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中不难看出,那就是战争暴力。

拥护和平的人们一直存在着一种幻觉,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之中,人类似乎是最有感情和思想的动物。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纵观人类几百万年来的行为,可以说人类是所有物种之中最残忍、最冷血的动物。否则,我们如何解释古老的预言家们、现代权威的科学家们所预言的人类末日呢?如何解释他们对于这个提供了生存环境的地球竟会感到绝望呢?

自古以来,地球上就一直充斥着杀戮。最早的战争与屠杀是以人们居住的区域为中心展开的,越往后战争的范围越广,直至扩展到全球。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曾居住着布须曼人、黑人、俾格米人、高加索人,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还居住着古埃及人。这些古老的非洲部落为了争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长期发生各种争斗。黑人在尼罗河上游建立了一个库施王国,将首都建在咯士穆北部的麦罗埃。库施王国时常遭到埃及人的挑衅、掠夺和屠杀,埃及人还将黑人称之为努比亚人。终于,饱受凌辱的黑人建立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王国,并于公元前751年一举征服了古埃及,开始了对古埃及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统治,但这个实力超强的王国最终却灭亡在了埃塞俄比亚人的手里。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落也同样争斗激烈。由于高加索人与黑人离苏丹大草原最近,农业和冶金业发展相对先进,他们便借助自己掌握的铁制兵器对布须曼人穷追不舍、步步紧逼。布须曼人接连败退。当时,一支名为“班图人”的军队更是一枝独秀。据史料记载,班图人是一个承袭黑人语言的非洲民族,他们从喀麦隆高原开始,在公元初年侵入刚果盆地,征服俾格米人;又于公元600~900年间向刚果盆地东南部入侵,征服了布须曼人。后来,班图人又与霍屯督人的一个部落(同是黑人)联合将高加索人、俾格米人和布须曼人赶出撒哈拉沙漠,随后陆续建立起了加纳王国、桑海王国和马里王国,成为非洲大陆名副其实的独裁统治者。

在非洲北部崛起的柏柏尔人为了争夺黄金,向黑人建立的这些王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1076年,加纳王国被狂热的阿尔摩拉维德人推翻。黑人民族元气大伤,而在1591年桑海王国被摩洛哥人歼灭之前,马里王国早已土崩瓦解。

相互争战和屠杀不仅仅在非洲大陆进行,美洲大陆也同样上演着类似的悲剧。据历史学家透露,居住在美洲的是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同属于蒙古人种,其中印第安人在两万年以前或更早就来到了美洲大陆,在他们之中,至少有99%的人是乘海水退潮或渡过白令海峡登陆美洲的古印第安人的后裔。爱斯基摩人登陆美洲要比印第安人晚很久。

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上建立起了三个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其范围从厄瓜多尔中部一直延伸到智利中部,共约3000多英里。在这三个文明中,最为好战的是阿兹特克人。阿兹特克的男人都配带武器,军火库也始终都被武器塞得满满的,以备不时之需。正是因为拥有众多武器,阿兹特克人从邻近的部落中掠夺了不计其数的财物,比如盾牌、军服、食物、宝石等。

因此,阿兹特克人被称为是最残忍的部落,这在其宗教活动中斩杀的人员数量上也可见一斑。在阿兹特克祭司们的心里,人类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水吞噬,或者是处在太阳熄灭后的黑暗之中。祭司们认为,要彻底消除这些隐患和威胁,就必须用活人来献祭才能告慰天上的神灵。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来献祭,阿兹特克人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大肆破坏,烧杀抢掠,致使整个美洲大陆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贝尔纳.迪亚斯是一位西班牙人,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我永远忘不了索科特兰寺庙外的广场上,那里整齐地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头颅,肯定不下10万个,我再强调一遍,一定有10万多个。同样,在广场的另一边,那里尸横遍野,到处都是人类残存的尸骨,没有人可以数得清有多少。除此之外,许多布满鲜血的头颅被悬吊在柱子上。不用奇怪,在索科特兰整个部落都可以看到与之相同的情景。”

然而,称霸一时的阿兹特克人最终也逃脱不了被覆灭的命运。数百年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兹特克人被科特斯带领的殖民军队击败并奴役着,科特斯还用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病毒对阿兹特克人实施了血腥“大屠杀”。另一种说法是,真正让阿兹特克人灭亡的是当地一种名为“cocolitzli”的瘟疫病毒。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有效证实。如今,阿兹特克文明只存在于废墟和博物馆之中,但促使阿兹特克文明崛起的战争暴力却依旧在今天频频发生,或许,导致阿兹克灭亡的血腥杀戮或者致命病毒也仍旧潜伏在某个角落,正准备侍机而动。

根据后人在古希腊文明中心克诺索斯的考古发现,古希腊时期建立的克里特岛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同样古老而辉煌。在那个时期,克里特岛人使用的青铜制器与古埃及人使用的基本一样。这个古老的文明后来被一个野蛮的民族歼灭,这个野蛮的民族就是当时居住在中亚、小亚细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觊觎克里特岛人所取得的成绩和拥有的财富,于是横跨爱琴海入侵克里特岛,一举摧毁了古希腊文明的中心之城--克诺索斯城,使之成为一片废墟。从此,古希腊文明迅速倒退,重新回到了畜牧业和农耕业的落后时代。公元5世纪前后,这支游牧民族又摧毁了古罗马文明,公元10世纪前后,他们再次入侵欧洲。

在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也以居住地为出发点,迅速对外扩展。如果说东方的游牧民族是以陆地为进攻基地的,那么西方人则是从海洋出发,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冲向了全世界。在这场对世界的疯狂掠夺中,西班牙人、法国人、葡萄牙人、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以及后来居上的日本人轮番上阵,在不同的时期时扮演了不同类型的“打手”。

不但如此,他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也在私底下互相角逐,将这个本就已经没有和平可言的世界变得更加残忍和恐怖。

葡萄牙只是一个欧洲的小国家,他们征服世界一是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二是靠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强敌较量勇者胜。这个“勇”就是诉诸武力,绝非谈判。在曼奴埃尔国王时期,葡萄牙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他们终于对世界吼出了这样的声音:“我是整个世界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要强大。”

同葡萄牙一样,西班牙也只是西方的一个小国家,国小野心却不小--他们向世界发起了挑战。强大的海军力量使西班牙征服世界的气势如虎添翼,180名士兵就能占领80万平方千米、600万人口的印加王国。当时,印加国王对西班牙侵略者发出了无奈又绝望的呼声:“你们的行为是何等的奸险狡诈啊,我像对待兄长一样敬重你,而你却让我和我的子民遭受如此惨痛的结局。”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征战,到16世纪时,西班牙在欧洲的疆域已经从一个弹丸之地扩充到了巴利阿利群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和那不勒斯王国,落入其魔掌中的还有尼德兰、除巴西之外的拉丁美洲、菲律宾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等,位于欧、美两大洲间的大西洋也在其管辖之下。在那个时期,五大洲之中除大洋洲之外,到处都有西班牙的领地,西班牙也因此成为世界霸主。

有一句话说得好:“永远都不要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因为没有谁可以一世强大。”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欧洲列强混战中杀出了一匹强悍的“黑马”,那就是当时有“海上马车夫”之誉的荷兰。1581年,荷兰宣布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此不再效忠西班牙;1596年,荷兰的第一支海军舰队抵达印尼,将葡萄牙人扫地出门,以暴力征服了印尼;1605年,荷兰强占了摩鹿加群岛的帝利岛和安纹岛;1609年,在荷兰的迫使下,西班牙不得不与荷兰签订长达12年的休战协议。之后,荷兰凭借其超强的海上实力进行对外征战,通过东、西两个印度公司进行一系列殖民活动。1619年荷兰攻占了印尼首都雅加达,并在此建立了殖民总部。荷兰人颁布了严酷的“商业制度”,对违反者进行残酷镇压。班达人因为把豆蔻卖给了爪哇人及外国人而惨遭血洗,导致1万多人被杀,800多人被流放。

1621年西印度公司成立,同时,荷兰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海外殖民地,即新西兰;1623年,荷兰人占领了圭亚那;1625年,荷兰人强行从印第安人手中以60盾“购”得了整个曼哈顿岛,接下来又向东扩张到了哈特福特,向南延伸到了特拉华河畔,由此建立起了新尼德兰殖民地;从1630~1640年的10年间,荷兰又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上的5个岛屿。它还与法国联手,攻占了圣马丁岛。至此,荷兰人建立起了一个比荷兰本土还要大60倍的殖民地。

英国作为一个落后的欧洲小国,占地面积仅仅只有24.4万平方千米,眼看着诸多列强在欧洲的地界上巧取豪夺、不可一世,却又无可奈何。直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才开始崛起,迅速发展。此刻的英国人再也不把西班牙人、荷兰人放在眼里了。伊丽莎白女王当时宣称:“海洋和空气,一切的一切都归世界人所共同拥有,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任何个人。”随后,英国也加入到殖民者的队伍中来,大规模地投入到争霸世界的战争中。

根据相关历史专家考证,仅在18世纪时,英国人就参加了7场世界争霸战,分别是奥格斯堡同盟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詹金斯耳朵之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七年长战、北美独立战、拿破仑战争,其中“七年战争”尤为重要,它为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19世纪以后,英国为了巩固自己的霸权主义“成果”,把建立强大的“有形帝国”作为了基本国策。在1874年,英国兼并了斐济;1882年,英国武力攻占埃及;1883年,将苏丹收入囊中;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间,英国还将领地扩展到了东非、南非、北非以及亚洲等地,并且将对中国香港的占领延伸到了新界和九龙。至此,英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达到顶峰。到1900年时,英国殖民地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780万平方千米。到第一次世界战争结束后,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帝国”了。

如其他殖民帝国一样,英国的迅速崛起也是一场血腥的暴力战争。为了征服荷兰殖民者的后代布尔人,英国殖民者不惜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调集几十万的兵力,采取堡垒战术,对抓到的布尔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英国人在对待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屿上土著人的问题时,手段更加残忍,他们把英国监狱内极端凶残的罪犯送到塔斯马尼亚岛屿上,这些罪犯在几十年内就把土著人全部杀光了。土著人的最后一个男人死于1869年,而最后一个女子死于1876年。这名女子名叫特鲁格尼尼,在被凶残的罪犯杀害时,她苦苦央求罪犯给她留个全尸,然而这个最后的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在她刚刚被杀死之后,罪犯们便迅速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手术刀,将其尸体解剖。后来,英国人把她的骨骼陈列在了澳大利亚的霍巴特博物馆中。

由以上的记载人们不难看出,战争暴力是人类历史上一颗恶性循环的毒瘤。 u0p9lPr4M+Q2o8FefAEv+vK55CN+oIZmq4CgxuoI7WPpJzAbTYVgc1iML80FFY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