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史料

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

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中对三国军事实力已经有简略的论述,他称:“魏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蜀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吴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三十万人。”

《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不是真杀八万,而是“破”敌八万。

汉末,史书上多出现动辄“十万”“百万”的字样,实际是有浮夸,或是流民,非纯粹军队。而“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队中服役,有时刻准备着的“预备役”的性质。

曹魏地广人众,有人口440余万,军队30余万,重要谋臣20余人,主要战将30余人。孙吴次之,人口230余万,军队20余万,有重要谋臣10余人,主要战将20余人;刘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万,军队10余万,有主要谋臣七八人,重要战将十余人。

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

与三国历史的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史事经过、典章制度、生活习俗、人物功过、人物性格、官制、礼仪、时间、地域等或是不准确,或是弄错,或是有意虚构,或是过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曹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官渡一战,以弱胜强,是决定整个北方格局的一战,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场著名的大战。

三国时期的军队制度和兵器也极其具有时代特色: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是黑色,所以又叫“玄甲”。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诸葛亮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

盾在三国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一般是木制。小盾也有叫“钩镶”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具有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

三国时的刀剑种类很多,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环首刀越长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予摧。左右死伤者略尽”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董卓砸吕布,使的都是它。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像董卓之类人极其少见。

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是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

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噩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青龙偃月刀,因刀背如锯齿,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现于唐宋时代,用于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所用。《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丈八点钢矛,又名丈八蛇矛,长一丈八(约4.14米)。历史上张飞所使矛没有名称,而东晋的陈安曾用过丈八蛇矛。丈八点钢矛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

铁脊蛇矛,程普用的长矛,其矛杆为铁铸,曾用它于汜水关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轸。而在现实中的铁脊蛇矛应是矛头为铁铸。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骹。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涯角枪,赵云的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出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

诸葛枪,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

方天画戟,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中,吕布之戟长一丈二。历史上,方天画戟是一种仪设之物,并非用于实战。

长柄铁锤,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得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

铁蒺藜骨朵,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两种兵器的混称。蒺藜,即蒺藜棒,棒头附以铁刺、铁丁,如刺猬毛,因其壮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骨朵,也属兵器棒类,一端如蒜头状,用以打击敌人。

大斧,徐晃的兵器,通常用这种兵器的武将都是勇猛威武的人,如西凉大将韩德,零陵邢道荣。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蘸金斧,东吴孙桓部将李异的兵器,是在斧头上镀金的大斧。

三尖刀,纪灵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称三尖两刃刀。刀尖分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个三棱形铁鐏,其用法以扎、绞为主。纪灵曾用它两度与关羽交战。其主要打法为支、拿、架、别、削、刺。

截头大刀,庞德的兵器,其刀头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却要厚不少。

马岱宝刀,马岱和钟繇交战时用的刀。

古锭刀,孙坚在汜水关时用的兵器。被关羽所斩的徐州刺史车胄也是用这刀的。

衠钢槊,周泰在赤壁之战时用的兵器,是纯钢的长槊。

丈八长标,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蛮的特有武器。

王双大刀,王双用的大刀,重六十斤。

吕虔刀,晋书记载:吕虔有一口宝刀,听人说,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带,便把它送给了别人。

龙泉剑,程普于赤壁之战时用的宝剑。后晋张华夜观天象,见牛斗之间有剑气照于江西,于是在灭吴之后,派预章人雷焕去丰城任官,结果在县衙后石匣中找到龙泉、太阿二剑。

倚天剑,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赋》中“拔长剑兮倚长天”的话命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称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

青釭,砍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剑。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后在长坂坡被赵云杀其夺之。

七星宝刀,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谋刺董卓。

双股剑,又称雌雄剑,刘备起兵时请良匠用镔铁打造的。一鞘双剑,据说两剑可合为一把宝剑使用。

松纹厢宝剑,共两口,南蛮王孟获和诸葛亮第一次对阵时的兵器。其剑身上镶有如松纹一样的剑纹。

孟德剑,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于幽谷得之”。

思召剑,袁绍所有,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记载,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飞景三剑,曹丕所造。《典论》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厉以(石)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炉,巨橐自鼓。灵物仿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

文士剑,杨修献于魏文帝曹丕的宝剑。魏文帝爱杨修才,修诛后,追修,修以宝剑与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杨修剑也。”

蜀八剑,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镇山剑,蜀后帝刘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吴六剑,吴大帝孙权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皇帝吴王剑,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建衡元年铸。

日月刀,西凉大将韩德的四子韩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两口。

百辟宝刀,曹丕为魏太子时所造。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挟,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龙鳞刀,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

百辟匕首二,曹丕所造,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曙似朝日,名曰扬文。

铁鞭,黄盖使用的武器,为六角形,曾用它打中蔡瑁的护心镜。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

钢鞭,文鸯的兵器,在乐嘉桥边文鸯曾用它两次杀入魏将丛中,打死不少魏将。

四楞铁简,蜀将傅佥的兵器,简,当为“锏”,类似鞭,四棱形,铁制。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将李鹏眼珠迸出。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

双铁戟,典韦的兵器,重八十斤,后于宛城之战被胡车儿盗走,致使典韦战死。

诸葛连弩,诸葛亮在蜀时制造,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

宝雕弓,汉献帝许田围猎时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纹,镶有宝石、玉器为装饰,故名宝雕弓。

鹊画弓,孙坚在汜水关所用的弓。弓身上绘有喜鹊图案以求吉祥。

虎筋弦弓,吕布辕门射戟时的弓。因为是用老虎的筋作为弓弦的,所以能轻易地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

两石力之弓,拉力为两石(240斤)的弓。古代开弓力量大小以石为单位计算,一石为120斤。黄忠和王双都是用这种强弓的。

手戟,太史慈所用之物,《释名.释兵》记载:“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投掷击敌的戟。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握执,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董卓曾“拔手戟掷布”。而孙策也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当即将他杀死。晋张协《手戟铭》: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遇干将。严锋劲技,擒锷耀芒。

短戟,典韦在濮阳救曹操时所用的暗器,比手戟略短,虽没手戟精致,但很实用。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

飞石,又称没羽箭。许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众人多取石子准备,亲自用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但后来在战场上从未见其再用。

流星锤,王双所用的武器。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

飞刀,南蛮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暗器,曾用它射中蜀将张嶷左臂,令其翻身落马被擒。

铜挝,马超战张飞时曾用它投向张飞,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

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丹阳兵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谦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劲敌。“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

陷阵营是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高顺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戮,其人其军均为时人乐道。

白耳兵,是刘备的亲军卫队。白耳兵的指挥官是陈到。陈到随刘备身经百战,蜀国建立后封亭侯,征西将军,协助李严镇守白帝城,《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夷陵蜀军战败,陈到与傅彤断后,傅彤战死,陈到率白耳兵数百,几百杆枪就挡住了吴军的追袭,白耳兵战斗力非同小可。

公孙瓒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白马义后来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

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立。无当飞军的战士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这支军队富有特色,是一支职业雇佣军。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

三国时代骑兵得到了很大发展,骑兵战术也突飞猛进。

战术一:步骑协同作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征关中韩遂、马超。曹军“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

战术二:骑兵布阵。《三国志.魏下.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征韩遂、马超,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恐。

战术三:长途奔袭。《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南下荆州,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仓猝之中,刘备根本无法拒战,全军溃败。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曹军占领江陵。

战术四:四面包抄和中心突破。《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群雄讨董卓时曹操胁全军追击董卓军,卓将徐荣以骑兵应战。由于曹操军作战勇敢,徐荣一直占不到便宜。于是他就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四面包抄曹军,从中间突破,曹军应声大乱。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趁夜遁去。

三国时对于军队的管理与训练都十分重视,三国都依法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并严明赏罚,以确保其施行。

曹操曾颁布《论吏士行能令》、《军令》、《败军抵罪令》等,被魏军一直奉为治军的法令、制度。

三国初形成时期的兵役制度还是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到了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曹操、刘备、孙权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

三国时沿袭汉制,对士兵有抚恤制度。士卒死亡,规定要收敛葬埋,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华佗靠中国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种学问,诊断孕妇所怀的是死胎还是活胎--而且能预先分辨男女。他有一次去看一位曾做过甘陵长官的夫人,这位夫人怀孕六个月,腹痛不安,华佗视脉后,因为恪于礼教,无法亲自探摸病妇,只好令婢女隔帐代摸方位。婢女告以胎位在左,华佗不但断为男胎,而且认为胎已死,果然服药后,下一男形死胎。

华佗教人健身祛病,行五禽戏。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的运动,这五种禽兽是虎、鹿、熊、猿、鸟,又虎之步、鹿之跳、熊之摆、猿之腾、鸟之飞之势,都寓有一种运动的原理,运动时,采其一种,出汗为止,日日行之,可以延年益寿。

张鲁雄踞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为一经二名。

三英战吕布是臆造的,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诸葛亮三气周瑜纯属虚构,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正史对诸葛亮的肯定,简单地说是他的清高、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为国捐躯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认真和严明。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在正史中却找不到。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败在张郃的手下。中间四次的战役,司马懿不愿意和诸葛亮对垒。每一回,诸葛亮在四五个月内,军粮吃完,便不得不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要激怒司马懿出战,不成。月底,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簿书,223年主簿杨颙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簿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诸葛亮感谢他的提醒,后来杨颙死了,诸葛亮哭了三天。

诸葛亮不会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诸葛亮器重马谡,刘备临终前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仔细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228年,诸葛亮重用马谡为先锋,结果被张郃大败于街亭。

《三国演义》里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但《魏略》和《九州春秋》上却记载着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三国演义》中用相当多的文字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等,其实纯属虚构,在正史中根本都没有记载。诸葛亮辅佐刘备后执行的第一个任务是过江东,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中“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也都是罗贯中编撰的故事。之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参与打仗。

公元222年,刘备被陆逊在夷陵打败,兵丁士卒损失殆尽。他回到白帝城,大病不起。在刘备准备伐吴之前有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然而一向主张联吴的诸葛亮却一言不发。事实证明,当时诸葛亮的地位甚微,诸葛亮知道自己的建议起不到任何作用,就不言一声。这个在刘备败回后得到了证明,当时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是刘备的核心谋士,法正去世后诸葛亮依然没有进阶核心。

史载,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按照遗诏共同辅佐少主刘禅。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名爵低于诸葛亮。刘禅登基后,李严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架空了他军事统帅的权力。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直接夺了李严的兵权,最后清除了李严。

《三国演义》上的“六出祁山”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诸葛亮四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到达了祁山。

曹植的《洛神赋》中写的洛水之神据考证是曹丕的妃子甄后。《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关于洛神是谁的争议和对曹植的批评从古至今从未间断。唐彦谦曾说:“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宋人刘克庄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朝人王世贞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伧父耳。”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郭嘉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里最核心人物,其战略眼光之独到和察人目力之精准,堪称绝世,无人能及。但只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在北征乌丸清剿袁氏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陈宫任中牟县县令时,曹操谋刺董卓不成被到处画图捉拿,慌乱中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捉住。但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陆逊是吴国著名儒将。他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222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猇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陆逊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遂忧愤而死。

大司农桓范在渭桥兵变的时候,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隘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了。”蒋济对司马懿说:“他很可怕,但我看曹爽未必敢听他的计谋。”桓范跑到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为曹爽分析形势,慷慨激昂地说:“许昌城中的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我们马上前去,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咱们不用怕。”谁料曹爽说:“我现在不指望再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就行了。”桓范听后,气得差点昏厥,哭骂道:“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可你却如此窝囊,可怜可叹啊!”

曹操去世之时,虚岁六十六,死于头风;刘备去世之时,虚岁六十三,死于痢疾与并发症;孙权去世之时,虚岁七十一,也是死于“风疾”。所谓风疾,是血压过高所引起的各种毛病。

孙权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好酒之人,而且喜欢“闹酒”。他生平好客,常常举行宴会,总想叫所有的参加宴会之人都喝得七歪八倒,甚至烂醉如泥。

汉、魏时称今天的台湾为夷州。三国时,台湾高山族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高山族人经常到吴国的会稽出售他们织的布,滨海的会稽人也多有到台湾去的。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州。这是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

乌丸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公元187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公元250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山越是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主要居住于中国南部(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住的部落。因此陆逊曾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生活在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其强大势力曾威胁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两支后就式微了。公元前2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相继衰微。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188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匈奴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

羌是隶属于藏系的游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主。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经常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公元184年,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头领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

氐是隶属藏族,压迫蜀国成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勇猛善战闻名。东汉时代,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公元221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公元304年,氐族的酋长李雄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是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是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少数民族。其中的最大一支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少数民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加了叛乱的行动。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并非就此平息,公元233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R3oB/gcg5BwRX+u9J4zmJnXrTTWjsCF5E+lDaslpWGh9fy0H6xKPdMZa8QP08P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