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史实

陈寿的《三国志》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面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基本上取材于《三国志》。可以说,没有陈寿的《三国志》,不可能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历来有所谓“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一些古本的《三国演义》,署名往往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把陈寿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之一,这就充分说明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血缘关系。陈寿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后代宋、元人编出来的。三国史书上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人情同手足是符合历史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借用元戏剧中的“桃园结义”,更深刻地塑造了三人誓同生死的义薄云天。

《三国演义》和戏曲里有“怒鞭督邮”这一段,都说成是张飞所为,搞得生动夸张,但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刘备当安喜县尉不久,朝廷诏令各州郡,淘汰县级以军功为长吏的人,刘备也在被淘汰之列。负责裁汰工作的督邮来到刘备的地盘,刘备前去求见,可督邮装病不予接见。刘备大怒,带人冲进去将督邮绑出,将自己的官印挂在他脖子上,并狠狠地抽了他二百鞭,弃官而去。

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完全是两个人。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地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

历史上的关羽和《三国演义》里被神化的关羽有很大不同。历史上关羽既没有骑过赤兔马,也没舞过青龙刀;温酒斩华雄的事情完全夺了孙坚的功劳,诛杀文丑则是曹操的谋略,就连他斩杀颜良这件事的第一功臣也应该是荀攸而非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华容道之事也是与史实大相径庭;杀车胄、杀蔡阳则是夺了刘备的功劳;至于单刀赴会,这件事情的真正英雄是鲁肃。总之,演义中的关羽不是人,而是神。不过,演义中的关羽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关帝君也早已被千家万户供奉起来了。

公元208年,马腾与韩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马腾只得带全家(除了马超)前往许昌投奔曹操,曹操让他在邺城做官。马超则仍然留在西凉。曹操以后几次让他到许昌,都被马超拒绝。211年,曹操在宛城练兵,马超、韩遂疑为图己,遂起兵攻打长安。因为马腾在邺城,曹操手下都认为马超不会造反,结果毫无准备的长安城瞬间就被西凉兵攻占。曹操闻讯后,立即带兵前往潼关,与马超交战。结果曹操大胜,一举平定了西凉。马超只得和从弟马岱、属下庞德前往汉中投奔张鲁。而曹操回到许昌后立即将马腾诛灭三族。马腾之死,马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像《三国演义》中先有马腾的被害,才有马超的谋反。

历史上的马超和《三国演义》里写的差别也很大。为了把曹操塑造得更残暴,罗贯中将曹操杀马腾和马超起兵的顺序变了一下。这样一来,事实的本质就变了。其实对马腾家族的灭亡,真正该负责任的是马超。而且在马超死的时间上,罗贯中让马超又多活了近三年的时间。马超病逝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并非像演义中病逝在诸葛亮南征之后。另外,“锦马超”一词在正史中也未见记载,马超在潼关之战时已是三十六岁,应算是中年将领,而不是年轻将领。

历史上的黄忠和《三国演义》中写的差别也很大。黄忠的年龄是大了一点,但黄忠不过比刘备大了12岁,和赵云比起来只差9岁左右,在蜀汉内部也不算是十分老的。黄忠并没有参加刘备的伐吴之战,也许是后人不愿这位大将无声息地死去,所以又让他多活了一年,还斩杀了东吴几员大将。

历史上的赵云虽有很多功劳,但官职始终不大。因为是亲兵队长的身份,使得他不可能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在蜀汉内部,赵云甚至只能算一名文官。但赵云确实是难得的一员将领,从后人送他一个“五虎将”的名号中可以看出。关于赵云的年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长坂坡时赵云好像还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小将,而诸葛亮南征时赵云就已经是一员白发飘飘的老将了。其实长坂坡之战(208年)距离诸葛亮南征(225)年相隔最多不超过十八年,怎么会使一个青年人就变成了老年人了呢?一般认为,赵云在长坂坡时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病逝时大概就在七十岁左右。至于传说中的血战长坂坡,史书上没有这一场战斗的描写。更为关键的是,史书上并未有糜夫人自杀的描写,这也就意味着赵云很有可能是在长坂坡同时救出了甘夫人、糜夫人和刘禅。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野心家,他城府很深,连曹操也看不透他。由于后人对诸葛亮的神化,司马懿就成了反面人物。其实司马懿在带兵作战方面,远比诸葛亮要厉害得多。

历史上的孙坚,武功盖世,是一员虎将。但不知为什么,在后代的戏曲中,孙坚被丑化成了一个小丑。《三国演义》说孙坚是一只“江东猛虎”,但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的功劳还是被刘、关、张瓜分了。

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三国演义》中周瑜用美人计来骗杀刘备,被诸葛亮破解。史实上周瑜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但是为了美化诸葛亮,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人,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的笨得出奇的人。

孙权把妹妹许配给刘备是真心实意的,也是一次政治性联姻,并没有借此逼刘备归还荆州,更没有要是不归还荆州就杀了他的意思。二人成婚的时间是在建安十四年(209)的冬天,这一年刘备刚当上荆州牧。刘备“过江”则是在第二年,即建安十五年(210),这时孙刘早就完了婚。他过江去见孙权,为的是向孙权提出得到南郡太守周瑜管辖之下的一部分地方的要求。《三国演义》的作者,从诸葛亮“多智”的性格特征而虚构出来,并加以种种改造,造成了既曲折多变又完整和谐的“刘备过江招亲”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在历史上,刘备与孙尚香成亲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所以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

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奇才。但由于后人对关羽的神化,而吕蒙又是生擒关羽的人,所以历来对吕蒙的评价都很低,甚至《三国演义》里让他死在关羽的亡魂之下。

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说是最棒的一位。但由于后人的“拥刘贬曹”,使得陆逊这位“杀害刘备”的彝陵英雄也受到了很不公正的评价。

《三国演义》里的张昭是一个典型的投降主义者。其实历史上的张昭是一个非常敢于直谏的刚直之臣。一次,孙权与众将酒宴,以酒泼洒君臣,要与大家一醉方休。众人都不敢言语,唯有张昭拍案而起,说孙权是无道的纣王。孙权一听,满面羞愧,立即中止了酒宴。张昭在政治上的远见也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一次,孙权要派人到襄平去封公孙康为燕王。张昭力劝,结果惹得孙权大怒,用手按宝剑说道:“我对您的忍耐已经是够大了,我生怕我会一不小心杀了您。”张昭立即告病回家。孙权叫人用土去填张昭的门,张昭就让人在里面把门堵上,表明自己决不屈服。后来孙权派往襄平的人果然被公孙康杀了。孙权后悔不及,立即到张昭门前去请罪。张昭在儿子的搀扶下出来,君臣和好。

历史上的刘琮在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三国志.刘琮传》中载:“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后又“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出曹操的凶险狡诈,先是让刘琮与其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后命令于禁在半路上拦杀,才有了刘琮被害的结果。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写的鲁肃老实得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很有才能的战略家,孙权非常器重他。《吴书》载:“肃为人方严……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成了东吴军政方面的领导人物。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贬低鲁肃来抬高诸葛亮,所以他在诸葛亮面前,就显得笨头笨脑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写庞统死于落凤坡,历史上庞统不是死于落凤坡,而是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所伤。《三国志.庞统传》中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三国演义》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书,在书里,鲁肃是一个妄图杀害关羽的阴谋家,但他被关羽的威风所震慑,吓得说不出话来,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正好是相反。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三国志.鲁肃传》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裴松之注所引的《吴书》说得更具体。书云:“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前去)就羽。”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并没有记载,是裴松之的注里引用的几种书里提到的,但说法很不一样。《魏书》曰:“太祖(曹操)以卓(董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还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郭颁《世语》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取《魏书》,而选择了《世语》和《杂记》,是出于塑造曹操形象的需要。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写孔明用智激周瑜,指出如果要曹操退兵,只需把江东“二乔”奉上即可。诸葛亮为了使周瑜确信其事,还背诵了曹植所写的《铜雀台赋》,特别指出赋中的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大怒,遂铁定联刘抗曹。原因是大乔是孙策的老婆,小乔是周瑜的老婆。这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在历史上,曹操的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即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又写于此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孔明所念的“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也是赋中所无,是作者所杜撰。这里所说的“二乔”,是指台上东南相连的那桥状的建筑物,与“大乔”和“小乔”两姊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八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在到达古城之前的途中,遇到了周仓。周仓向他表白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表示希望能当他的步卒,一生为他执鞭坠镫。关羽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收留了他。从此,周仓便随着关羽,出生入死。周仓这个人物,虽然正史上没有,但《三国演义》里也不是完全凭空捏造。《三国志.鲁肃传》所记的“单刀会”上就有一个人所说所为很像《三国演义》里的周仓,因此人们就说这个不知名字的人,便是周仓。又《山西通志》云:“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作者写关云长刮骨疗毒,以此来衬托关羽的英雄本色。《三国志.关羽传》云:“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这个给关羽“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的医者是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不是华佗。因为华佗已于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杀害了。而关羽的刮骨去毒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即曹刘在樊城大战的时候。这时,华佗已死去十一个年头了。

三国历史上的蒋干并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只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才子,以善辩著称,在江淮一带稍有点名气,与周瑜是同乡。因为这个缘故,曹操就请他去说降周瑜。蒋干去作说客,白跑一趟,没有被骗,也没有上当。周瑜先主动点破蒋干来作说客的行径,使蒋干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真正来意,只好含糊其辞说是来叙谈参观的;继而,周瑜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使蒋干感到再也没有必要空费口舌。于是,蒋干这个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的雄辩家败阵了,两手空空,回去复命。

《三国演义》中提到荀彧因反对曹操即公位之事被鸩杀,事实上荀彧并没有当面反对过此事,只是在背后议论过而已,他也没有被曹操赐死,而是在征讨孙权时病死于寿春。《三国志.荀彧传》中载:曹操“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荀彧的侄子荀攸更是曹操的宠信,他也是病死于征讨孙权途中,曹操为此痛哭不已,而《三国演义》为了丑化曹操竟编造了荀攸被气死之事。《三国志.荀攸传》载:“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由此可知庞统原本就在荆州地区为官,后荆州被刘备占领,他也自然而然地做了刘备的属下。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周瑜比诸葛亮大六岁。周瑜二十四岁授建威中郎将时,诸葛亮才只有十八岁,还在隆中高卧。建安十三年(208),周瑜三十四岁,已经是一个有丰富军事经验和组织才能的大将了,诸葛亮这时正好初出茅庐,二十八岁。他与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后接触总共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周瑜在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就在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了。而《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骄傲好强,不能容人的人。作者正是用周瑜这种骄傲狭隘的性格,衬托诸葛亮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的精神境界。这两种不同性格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诸葛亮老成持重,城府很深;周瑜年轻气盛,不能容人。这两个人年岁的大小,给人的感觉是,孔明老,周瑜少。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孔明借箭,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干过“借箭”这回事,真正“借箭”的人是孙权,地点也不在赤壁,时间却在赤壁之战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魏略》载: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和他相拒一个多月,胜败未分。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根据这个史料,经过一番加工改造,并一再变换“借箭”的人物,最后才移植到诸葛亮身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一直为人们所乐道。其实“空城计”只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魏末晋初人鱼豢《魏略》所载的魏人文聘事。这个记载说:孙权率领着数万人攻打魏将文聘,当时正好下暴雨,城墙崩塌没有修好。“(文)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迷惑他)。乃敕(命令)城中人使不得见(隐蔽起来),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对他的部属说):‘北方以此人(指文聘)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援。’遂不敢攻而去。”这是“空城计”最早的来源。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所写,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三国志.潘璋传》中载: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无记载。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三国志.姜维传》说:“太守(指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逃)保上邦(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甘肃冀县),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姜维投降诸葛亮,是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有通敌行为,把他抛弃,不准他进城回家。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收容了他,之后,又加以重用。裴注所引《魏略》对此事所述,稍有不同。《魏略》云,姜维进不了天水,但回到冀县的家里,“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姜维和上官子惰)不获已(不得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姜维是以冀城军民代表的身份去见诸葛亮的。两项记载都说明,姜维是主动投奔诸葛亮,诸葛亮很高兴地接纳了他,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曲折动人。

庞统,襄阳人。时人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他与诸葛亮还是表亲,称诸葛亮为兄。他很敬佩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推崇他。早年,庞统曾在东吴待过,但并没有什么建树。赤壁之战后,经鲁肃推荐给刘备,被任命为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就是说没有政绩,被刘备罢了官。他一生最突出的功绩,是协助刘备夺取益州。但在进军雒县的战役中,“为流矢所中,卒”,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庞统这个名气很大的人物形象时,从史料中找不到很生动具体的事实,于是就只好借助于想象和虚构。

《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这个记载清楚地表明,关羽是被曹操活捉押回许昌的,他的投降无条件可言。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拥刘抑曹”的思想,把无条件降曹,改为有条件降曹;把他背信弃义,变成为坚守信义。作者通过张辽的口,说出关羽若拼死,就有“三罪”,保全性命则有“三便”,他最理想的出路是投降曹操。这时关羽便理直气壮地提出“三约”。经曹操的同意,便达成了投降协议。这“三罪”、“三便”和“三约”,没有一项不是为关羽投降辩白的。

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查无实据。在《平话》里,“皇叔封五虎将”是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前,而《三国演义》里,则是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

《三国志.武帝纪》云:“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说的是曹操因“大疫”而主动从赤壁撤军。《三国志.先主传》云:“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军引归。”《三国志.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具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这里说得更具体。曹兵因饥疫,“死者大半”,他们只好在撤退前把还剩下的船烧了。赤壁一战,曹军失利,固然是由于周瑜的火攻,同时也因为疾疫,吏士多死,曹操不得不北撤。天灾是造成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有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历史上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三国演义》作者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YdXbgKCV7fWJHmtGKNEiosq3RidGIlAvtdxge/9G0eSJmrDijCNal2oVB7fUit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