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领袖之道--如何赢得人心(1)

不可自作聪明

【原文】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出自《史记.殷本纪第三》

【译文】

纣刚刚登基的时候,聪明绝顶,智慧过人,见闻之广博远超寻常人。而且他身体强健,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而毫不畏惧。他的聪明能够终止别人对他的进谏,他的语言能够掩饰自己的过失,他将天下人的成就与智慧都视为己有,认为谁都比不了自己。纣爱喝酒,喜欢亲近女人。

【解读】

纣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有名的暴君,不是因为他的愚蠢,而是因为他过于聪明。过于聪明而又自作聪明,是我们人生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大缺陷。以纣王的聪明尚且沦为暴君而身死无地,我们就更有理由注意这一点。

错误都是自己造成的

【原文】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译文】

侯生和卢生两个人商量说:“始皇帝的为人,天生刚烈残忍、自以为是,从一个诸侯起家,吞并天下,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以为自古以来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他专门任用治理监狱的官吏,使这些官吏成了自己的亲信和心腹。博士官虽然有七十人,却都是后备充数得不到重用。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皇帝的命令行事,一切决策都是皇帝自己决定。皇上还喜欢以杀戮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天下的人都害怕获罪并想保持住自己的俸禄,没有谁是真正竭力尽忠的。皇上不能听到有关自己过失的言论,因而变得越来越骄横放纵,下面的人都因慑服于皇上的权威而常用说谎隐瞒的办法来取得皇上的信任和宽容。秦的法律规定,一种方法不能试验两次,如果第一次失败就要被处死。占卜星相云气的有三百多人,他们都是良士,却因为畏惧和忌讳而刻意阿谀奉承,不敢直言皇帝的过失。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牍,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重量,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因此两个人就逃跑了。

【解读】

秦始皇也是个很聪明、很有作为的人,但就是因为太看重自己的聪明了才不听别人的意见而一意孤行,所以手下的人就去刻意奉承他,甚至说谎欺瞒他,这难道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吗?看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才能提高自己的成就。

隐瞒自己的错误是不智的

【原文】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译文】

赵高向秦二世进谏说:“先皇帝(秦始皇)统治天下很长时间了,所以群臣们都不敢为非作歹、进谗言。现在皇帝您正是青春年少,刚刚继承帝位,怎么可以在朝廷上公然和群臣决策国事呢?若是有决策出现失误,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在群臣面前。况且天子处在万人之上,本来就不应该让下面的人随便听到您的声音。”于是秦二世就经常隐居在禁宫中,和赵高一起决策各种国事。这以后公卿大臣们就很少能朝见到皇帝。

【解读】

秦二世并没有接受他父亲的教训,为了避免自己决策的失误干脆不与大臣们商量国事,自己躲在深宫中坚持己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才是真的授人以柄啊。我们在生活中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和错误,并积极想办法去改进,而不能自欺欺人地去逃避错误,隐瞒自己的不足。多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才能把事情越做越好。

规矩很重要

【原文】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译文】

高祖刘邦每五日见一次自己的父亲太公,像一般家庭那样行父子相见之礼。太公家令对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没有两个君王。现在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他却是国君啊;您虽然是父亲,却是国君的臣子。哪有叫国君拜见臣子的道理呢?这样下去,皇帝的威信就得不到保证。”后来高祖再来见太公,太公就拿着扫帚在大门迎接并倒退着行走。高祖大惊,连忙扶住太公。太公说:“皇帝乃一国之君,为什么要因为我而乱了国家的法度呢?”于是高祖就遵奉太公为太上皇。高祖认为家令的话说得很好,就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解读】

刘邦赐给那个家令黄金五百斤,表明他心中是十分认可家令的话的,只是他自己不能直接说出口。对于刘邦来说,最大的事业莫过于治理天下,那么在事业上就不免要牺牲一些家人的利益,按照规矩来办事。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做事情也应该按照规章制度来办理,不能任人唯亲、因小失大,不能用亲情来代替原则。真正爱护你的家人会像太公对待刘邦那样支持你、理解你的。

要勇于承担责任

【原文】

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出自《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译文】

皇上(汉孝文帝)说:“我听说天下的祸乱都是出自怨恨,而福恩都是来源于道德。大臣的不对之处,应该由我来承担责任。如今负责秘祝的官吏把这些过错全部推到下面的大臣身上,这更加显示了我缺乏仁德,我非常不赞成这样,应当取消。”

【解读】

做人要勇于负起责任。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某个工作环节出现了失误,就把责任一味推给部下,是极不可取的态度,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才是当务之急,因而这样做才更具凝聚力。孝文帝能成为一代明君绝不是偶然的事情。

态度公正,别人才能信服

【原文】

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出自《史记.晋世家第九》

【译文】

晋悼公问他的大臣们谁是当今可以重用的人才,祁傒推荐了解狐。解狐,是祁傒的仇人。悼公再问,祁傒又推荐他的儿子祁午。君子说:“祁傒真可以说是不偏不倚了!推举外人不避开自己的仇敌,推举内亲不埋没自己的儿子。”

【解读】

选拔任用人才要有公正的态度,不以个人的成见和亲疏来衡量,而是客观地根据他们的能力来对待,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不要疏忽细节

【原文】

与宋华元伐郑。华元杀羊食士,不与其御羊斟,怒以驰郑,郑囚华元。

出自《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译文】

郑国公子归生讨伐宋国。宋国的华元带兵抵抗郑军。华元杀羊犒劳士兵,却没有给为他赶车的羊斟,羊斟发怒,赶着车直奔郑的军营,华元被郑军俘虏了。

【解读】

做事要尽量公平公正,尤其是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是重要的,疏忽了小地方,往往会酿成大错误。

不可凌驾于制度

【原文】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译文】

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讨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做了将军,带领军队去抵抗燕、晋两国。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卑微贫贱,大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难以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地位低,威信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大王宠信、受人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齐景公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别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军营大门集合。”第二天,穰苴率先来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傲慢无礼,且认为将军已去军中,自己只做监军,就不着急去军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顿军队,宣布了规章和军令。等他部署完毕,已经到了傍晚的时候,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迟到?”庄贾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已侵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穰苴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

【解读】

规章制度不是给某个人制定的,而是大家都应当遵守的,任何身份和级别的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作为管理者,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减少偏颇,公正对待大家,这样的制度才具有约束力和威信,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原文】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译文】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就派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可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也办不到了。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解读】

庄周是道家思想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和大学问家,如何会为那些虚浮的功名利禄而折腰呢?这就是圣贤之士,他们不会因为物质以及其他客观环境而改变和动摇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个人品德。人都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品格,而不要一味地奉承,屈尊于世俗中那些无谓的功名富贵。

凡事应该以理服人

【原文】

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译文】

大将军卫青说:“我侥幸以皇亲贵族的身份在军队中当官,不担心我没有威严,而周霸劝说我要树立个人威信,这不符合我的想法。虽然我的职权允许我斩杀有罪的将军,但是凭我尊宠的地位不敢在国境外擅自诛杀,如果把情况向天子详细报告,让天子自己裁决,由此表现作为臣子的我不敢专权,不也是可以的吗?”

【解读】

身居要职的卫青虽然大权在握,但他行事为人却仍然很小心谨慎,以身作则,不敢专权霸道。有理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如何讲道理、表现道理,且能够让大家信服你,这才是关键的地方。不论你是普通职员还是部门领导,要想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和信服,无疑只有以身作则,处处为榜样示范,以表现公平、公正,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是良好的、有益的。

得意也不能忘形

【原文】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译文】

陆生时常在皇帝面前谈论《诗经》和《尚书》等儒家典籍。高帝听到这些就很不高兴地骂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骑在马背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经》和《尚书》!”陆生回答道:“您是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况且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护,文武并用,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智伯都是因为极力炫耀武力而致使国家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后,也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贤圣人,那么陛下您又怎么可能取得现在的天下呢?”

【解读】

个人英雄主义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只是个人主义。尤其是很多成功的个人,当他们到达一定的事业顶峰或者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骄傲地自以为是。不论是非曲直一概以自己的主张去评判事物,这样得到的结果只可能是失败。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太多这样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不能得意忘形。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我们做起事来才可能成功。

以身作则

【原文】

上欲自击陈豨,蒯成侯泣曰:“始秦攻破天下,未尝自行。今上常自行,是为无人可使者乎?”

出自《史记.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译文】

皇上(高祖)曾经想要亲自去讨伐陈豨,蒯成侯流着眼泪劝阻道:“从前秦始皇攻取天下都不曾亲自出征打仗,现在皇上您经常亲自出征作战,这难道是没有人才将士可用了吗?”

【解读】

越是身居要位高职,越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同和钦佩,才得以服人心、得民意。如此受人爱戴、尊重、佩服,说话、做事自然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如果一个职位很高的领导,从来都只是动动嘴皮子,而不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那么下属就算畏惧他的权力,也未必会信服他的能力。

关心别人,体恤下属

【原文】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出自《史记.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译文】

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并问他:“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长者吗?”田叔回答说:“微臣哪里能够知道啊!”文帝说:“先生是长者啊,应该会知道的。”田叔顿首叩头说:“从前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但是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使云中郡损失惨重而被免了职。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却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战死了几百人。长者应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说孟舒是长者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之所以为长者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之时,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跟随赵王张敖到他要去的地方,想要为他效死卖命。自己哪里料到以后要到云中郡做太守呢!汉和楚长期对峙交战,士兵疲劳困苦,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来到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辛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却登城拼死作战,就好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使他们作战呢!”于是文帝说:“孟舒的确是贤才啊!”文帝后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

【解读】

要想真正地关心到别人,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看待问题,才可能知道别人的难处,自己也才可能从中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如果自己是领导,则更应该了解和体恤下属的难处,和他们相处应该平等亲密,知其甘苦和烦忧。同时真正地替他们考虑和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领导才容易得到下属的喜爱和尊敬。上级对下属如是,下属对上级也当如是,彼此关心尊重才能扭成一股绳,才能做成大事。

凡事不可因小失大

【原文】

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译文】

于是皇上(景帝)静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只是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是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拒绝天下的。”

【解读】

人是社会的动物,有时候难免因为顾全大局而作些个人的牺牲。上文的例子表明,为了达到或者完成一些事情,包括理想追求等等,人免不了必须作一些牺牲。我们不能仅仅单纯地凭借个人好恶来决定是非曲直,甚至因为个人的一些偏好而不顾大局。俗话说,舍不得羊羔套不住狼。自然,这里所谓的牺牲是指为了去追求和达到正确的、美好的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和理性地分析得失。当牺牲必要时就该毫不犹豫地牺牲,而不是作无谓的、盲目的牺牲。只有有价值的牺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牺牲。

要有节俭的美德

【原文】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

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译文】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马宫和大司空甄丰下诏书说:“听说治理国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使百姓富裕很重要,关键在于节俭。《孝经》上说:‘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了。’‘礼,在不好把握其分寸的时候,宁愿节俭也不要奢侈。’从前,管仲做齐桓公的丞相,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然而仲尼说他不知礼,这是因为他奢侈过度,简直都可以同国君相比了。禹住的是矮小的房屋,穿着粗劣的衣服,后代圣人无不遵循他的做法。由此可以说,国家政治隆盛时,君王的德行优厚,没有高过节俭的。用节俭的美德教化子民,那么尊卑的次序就会形成,而父母兄弟间的骨肉恩情就会更加亲密,引发纷争诉讼的不良社会根源就会消失。”

【解读】

以前有德行的好君王禹,身为君王却只是住在矮小的房屋里,穿着粗劣的衣服。而官做到丞相的管仲,虽然他有盖世的才能帮助齐桓公匡正天下,却在生活中因过度奢侈而被孔子说为不知礼。奢侈所带来的腐败以及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和可怕的。杜甫不是有诗揭露讽刺那些奢侈无道的官吏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秩序的关键。

善于管理

【原文】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虽其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

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译文】

待到秦王嬴政掌权,他蚕食天下,吞并列国,号称皇帝。嬴政统一国内的政治,毁坏诸侯国的都城,销毁诸侯的兵器,熔铸成钟虡,以显示不再用兵动武。善良的平民百姓免于战争的灾害,碰上圣明的天子,人人都认为得到了新生命。假如秦朝宽缓其刑罚,少征赋税,减轻徭役,尊重仁义,轻视权势利益,崇尚忠厚,鄙视投机取巧,改变风俗,使国内百姓得到教化,那么世世代代都会安宁。但是秦朝不推行这种政治,却因循从前的风俗,使得那些专做投机取巧之事的人得以进用,而那些忠厚诚信的人却被斥退;法律严酷,政治严峻,谄媚阿谀的人很多,皇帝天天听到他们的赞美声,于是心意满足,想入非非。嬴政一心想要扬威于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扩张土地,推进国境,戍守住黄河以北的地方,让百姓急运粮草,跟随其后。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领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监御史禄凿通运河,运送粮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经过长时间的相持,粮食乏绝,越人攻击秦兵,秦兵大败。

【解读】

只有好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才可以让一个国家或者企业长久地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反之,糟糕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只会把一个国家和企业引向歧途,最终导致灭亡与失败。善于管理的人,知道该如何让更多的人敬服并为之效力,而那些一味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只能够在虚名中自我毁灭和败落。

明察秋毫

【原文】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之留意幸察。

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译文】

凡是明察之人在事情发生之前都能预见到它的出现,智慧之人在祸害还未形成之前就能避开它。祸患本来多半隐藏在暗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之时。所以谚语说:“家中积累千金,不坐在堂屋檐底下。”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说明大事。我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解读】

善于观察的人,往往能够看到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他的见识就不至于愚昧和肤浅。善于观察就会养成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就能够从很多看似微小不值一提的事物里看出大道理,而后就能够借鉴、对比,调整和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行动。

凡事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原文】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译文】

汉五年,项羽已经被杀死,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就开始论功行赏封地。群臣纷纷争功夺利,一年多了功劳大小还是不能决定下来。汉高祖觉得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赏他为酂侯,享受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不满地说:“我们身披战袍铠甲,手拿锋利的兵器,将士多的身经百余次战斗,少的也有几十次,攻克城池夺下土地,功劳大小各有差异。可是萧何却没有参加过战斗,根本没有立下过什么汗马功劳,只知道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子,他的封赏反倒比我们这些打过仗的、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将士还要高,这是为什么啊?”汉高祖问大家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大家都回答说:“知道。”于是,汉高祖接着问:“知道猎狗吗?”大家又回答说:“知道。”汉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是不是猎狗?而放开猎狗的绳子,告诉猎狗猎物所在、指挥猎狗去捕捉猎物的是不是猎狗的主人?现在你们的功劳是只能捕捉到猎物,就像猎狗一样。至于萧何,他是放开了猎狗的绳子并且指挥猎狗去寻找和捕捉猎物的人,他的功劳就像是猎人。再说了,大家跟随着我一起打天下四处奔波作战的,无非只是个人,一家多的也只不过是两三个人而已。而萧何却是整个家族好几十个人都在跟着我,为了平定天下而出力,这个功劳我怎么能够忘记呢!”于是所有争功的大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列侯全都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封赏,等到了功劳的排名次时,群臣们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他所立下的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皇上因为觉得已经委屈了有功劳的大臣们,对萧何的封赏已经很多了,至于这个排名次就不再好意思跟大臣们为难,然而自己内心里还是很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的。这时候,关内侯鄂千秋向皇上进言说:“群臣们的议论观点都错了。曹参虽然有野战攻城夺地的功劳,但这只不过是一时间的事情,皇上与楚军彼此相持了五年之久,常常有作战失败、伤亡惨重的时候,光是皇上只身逃脱楚军的追杀就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却能够时常在关键时刻从关中派遣兵马人员补充损失,他派遣的几万人马奔赴前线正好赶上皇上短兵缺将的危急时刻,这些事情可都不是皇上下了命令叫他这么干的,这样的情景发生过很多次了。楚汉在荥阳相持好几年,汉军军队没有粮食,萧何又从水路把关中的粮食运送到军中,使得军中的粮食供应从来就没有缺少过。陛下虽然多次因为失败丢失山东一带的大片土地,然而萧何却总是保全关中地区等待陛下。这样的功劳难道不是千秋万世不朽的功劳吗!今天即使是失去上百个曹参这样的将士,汉朝天下会有什么亏损?汉朝就是得到他们也未必见得能够保全,怎么能够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千秋万世那样的不朽功劳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排第二位。”汉高祖听了高兴地说:“好!”于是高祖就这样确定了萧何的功劳和排次都为第一位,特别恩赐允许他可以佩带着剑、穿着鞋上朝,并且也不用按常礼觐见皇上。

【解读】

不论赏罚还是待人接物,客观公正的态度很重要,它可以让人更全面地处理问题,而不至于因为片面狭隘的观点影响歪曲事实。在工作中,当别人的确因为劳苦功高得到了奖励,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确有他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而不是死钻牛角尖,以自己主观的标准去判断别人的才能,更不该去妒忌和不满。

要轻名利重节操

【原文】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出自《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译文】

“大凡贤者为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顾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位居显位也不恭敬他;看到染有污点的人,虽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不以为喜,失去富贵荣华也不以为恨;如果不是他的过错,虽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解读】

所谓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一类的东西,大都是空洞虚浮之物。通常正直的人或者好的官员与领导,他们都是很看轻这些东西的。他们只知道保持自己的品格和节操,洁身自好而不同流合污。为了抨击黑暗腐败的人和事物,哪怕是丢弃了官职权位,包括所谓的荣华富贵,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们也都在所不惜。可见节操是正直的人们多么看重和尊崇的品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为人和事迹才会被人们所铭记和称赞,而与他们相反的那些奸诈、贪图私利、无恶不作的坏人,则无一不被人们唾骂和憎恨。名利的东西本就可有可无,即便是好的名声和理所当然的利益也一样是如此,那些正直的好人、好官、好领导绝不会因为失去这类东西而感到羞愧和不安的,他们只担心自己会失去良心、道德、节操,失去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言行如一

【原文】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出自《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译文】

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而百姓都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仿。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解读】

孙叔敖虽为丞相,却很正直,他既居高不傲也不好大喜功,总是身先士卒地做表率,从不用权势压人或者要求别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就能够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像他一样,安分守己,好好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贤人和榜样的力量,不需要过多的教条和管束,仅依靠自己身体力行来教育和感化周遭的人们。所以,作为领导阶层的人,更多的时候应该学习这种作风,而不是用职权和死板的规矩去约束和管理他人,如果能够把自己当成一种尺度,并时刻以这种尺度来呈现自己,那么无形中你也会是别人的尺度。当然,这种尺度是良性的,是对自己以及大家都有益处的。这样的表率作用才会有意义和价值,才真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学习。

不推诿责任敢于担当

【原文】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出自《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译文】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处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解读】

拥有正直和高尚品德的人,对自己总比对待别人更严格。李离知道自己审查听证过的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自己死罪!如果换做我们是他,或许我们就没有这样的勇气来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过失,甚至会推诿给下属或者别人,想方设法地推脱自己的责任。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执法者来学习和反思。而法律之外的事情,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犯了错误是否也有勇气自我检讨并且惩罚自己呢? SJfMuwlHOvjQjXNLIVO6zWQnAjxc/wyEWqOl71Cbh34oEArbh6j21BN+U3ayyV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