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与成才的基础(2)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但他们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里,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并走上了音乐道路。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个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父母对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俩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每天,父亲去上班以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深具教养的女性。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很多时候,还是婴儿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亲哼着的这些有着和谐节奏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的时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过来。在摇篮里他一边玩着他的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的笃”的马蹄声时,他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小柴可夫斯基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摸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个性内向,缺乏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之一。柴可夫斯基从小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和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密切。母亲是柴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是给他适时的安慰,平复他的心灵。但是,柴可夫斯基怪异的脾气随着年纪日渐增长。但,从小由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为此,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

知识就是财富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中国当代社会,人们的思维里还存有古代那种“唯钱、唯权才是人生财富”的观念。有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时更直接的给孩子灌输“钱、权”思维,这不仅损害了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凡是做家长的都要更正自己的观念,要正确的认识“钱权”的问题,树立知识才是真正财富的观念。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引领风骚,最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

在犹太人看来,学习知识最甜蜜。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们第一次去学校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都是用蜂蜜写成的,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将石板上的蜂蜜舔掉。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一些甜果。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有甜头。从这种正式的风俗仪式上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在《塔木德》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

在以色列,有一个富翁的儿子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他的父亲最后对他彻底绝望了,只教他《创世纪》一书。后来,他们居住的城市遭到了敌军的攻击。敌人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国王来到了这个城市,并视察了男孩被囚的监狱。国王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自己有一本书不会读。

“这好像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本书有没有人会读?”

“有一个人会读,他现在正关在这个监狱里,我这就带他来见您。”典狱官说道。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现在国王那里有一本书,如果你不会读的话,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你要是死在这儿的监狱里,总比被国王砍掉脑袋的好。”

男孩说道:“我父亲只教我读过一本书。”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将他打扮了一番,然后把他带到了国王那里。国王把书拿给他,男孩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国王听他读完后,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只是要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国王赏给了男孩一些钱,并派人送他回家。

圣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后,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惟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费尽心血教他的孩子《圣经》、《圣徒传记》和《密西拿》,那他该接受多大的奖赏呀!”

为此,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贫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贫穷,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且不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

犹太人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由此便产生了对知识这种财富近似贪婪的欲望。

众所周知,犹太人四处漂泊,没有家园,散居在世界各地,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只有依靠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用知识去创造财富,从而由财富来为自己争得一条生路,一方生存发展的空间。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识却会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有了知识,财富也会随之而来。这正是犹太人流浪数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在犹太人的眼里,有知识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来引导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贵的,他的地位比国王还要尊贵。

他们认为,父亲值得尊敬,但拉比比父亲更值得尊敬,因为在整个群体中,拉比是最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这位学识和智慧都很高的人。假如一个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他不会选择一个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的青年,而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统治者都要让位。在以色列,这个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以色列建国之后,由于著名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世界和以色列人民的爱戴。以色列人民向他发出了邀请,请求他来做以色列国家的总统。爱因斯坦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因为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根本无心插足政治。

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总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身份是那样的尊贵,科学家怎么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在他们的眼中,谁拥有知识,谁就是最聪明的人,这些人掌握着宇宙的真理,把国家交给他们管理,一定会使这个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知识的崇拜和热爱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在犹太人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大船上,有很多大富翁,但船上还有一个犹太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着财富的多少,拉比听后说:“我认为最富有的人应该是我,你们信不信。”这些富翁听后,大笑了起来,认为他是在说梦话。

船在航行的过程中,遭到了海盗的抢劫,富翁们的财产都被抢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泊,大船好不容易才抵达一个港口。拉比以他高深的学问赢得了港口人民的欢迎,他开始在学校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在路上碰到了和他一起坐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每个人的处境都很悲惨。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你以前说得对,你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你拥有知识。”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来勉励后人--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知识胜过钱财,它会让人受用一生。

犹太人对知识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无知的人不可以做商人。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容易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买卖的犹太商人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伙伴:“你能告诉我大西洋底部有多少种鱼吗?”合作伙伴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大西洋底部的鱼类和做钻石生意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他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特殊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如果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可见他也同样熟悉钻石这个行业,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赢利。

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会拥有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拥有智慧的人做起生意来,必将如鱼得水,大量的财富也会随之而来。

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做父母的必须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知识才是财富的观念,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教育要从学童抓起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教育是最神圣、最有意义的事情。犹太民族有个观点是:“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學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將是一個貧窮的家庭。”

决定一个孩子终身的是他的童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人在这一生当中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人的一生漫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际遇与偶然性。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是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人类奋斗的动力。孩子代表了希望和未来,因此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就成了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所必须面临的一项课题。

有一个命题,在许多民族中有着争议: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在犹太社会里,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爱因斯坦是犹太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而且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他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使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孩子天赋很高,就能够取得成功;孩子天赋不高,就不会有所作为,这样就不能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

许多教育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但是,人们却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的任务是吃饭,而不是学习。事实上,孩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就是从出生到三岁前。因为这一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小时候所处的不同环境,有的人可能变成有用之才,而有的人则会平庸一辈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给他很好的教育,同样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如果所有的孩子受到的教育都一样,那么他们的命运决定于禀赋的多少。

多数教育家认为,婴儿在零至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即模式学习;后者是意识学习,即主动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其实天才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科学家研究得出,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力,它在人体内秘密地潜藏着,表面上是不容易看出的,这就是潜能。

很多人说每个人都有潜能,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很多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高智商的人不一定会有所作为,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高的人肯定比较自由、快乐,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乐,而早教是决定智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一个精于教育的母亲曾说:“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把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拿给他看,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这与很多国家永远只用一种颜色的奶瓶是不一样的。我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的食欲总是非常好。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总是试图把这只奶瓶抱紧。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的奶瓶给他喂奶时,他就会表现得非常不开心,头会不停地摆动,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表示他的抗议--皱着眉头。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的摆动小鼓就会随之发出声音。孩子会感到非常开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不同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很快就会把这些颜色记住。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教育专家也说:“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把粗糙、光滑等形容词教给孩子。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总喜欢往嘴里送,这时,家长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有些东西是不能往嘴里放的。”

教育孩子要从孩子幼时就开始,父母不能把孩子的童年当成无事期,让我们牢记这段话:“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教育方式的选择很重要

教育孩子也应该赏罚分明,孩子作的好,就应该适当奖励一下,做得差,就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要勇于进取。

斯特娜夫人在对女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借助美丽、公正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如果女儿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在她枕头旁边就会有“仙女”放上的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如果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偶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偶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有一次,女儿把一个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后来,当她回来找到娃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妈妈说着抱起小娃娃,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同情地说道:“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决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女儿说:“你把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对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

有一天,女儿要到一个同学家去,母亲答应了,并规定她必须在十二点半以前回来,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好的电影或戏剧。可是,女儿迟到了十分钟才到家。

当女儿进来时,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她看了一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

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女儿哭了,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这真遗憾”。

为了对孩子灌输进取勇敢的精神,斯特娜夫人还注意给女儿讲述伟大人物的忍耐故事。有一次,新来的女佣把她花费了一周时间做的法语练习给扔掉了。当时女儿感到很灰心,她对妈妈说:“我再也不想做第二遍了。”由于这件事和卡莱尔的故事相似,妈妈马上就给她讲述了这个故事:卡莱尔花费几年功夫将法国革命史的原稿完成了,谁知却被不知情的女佣当引火纸烧掉了。但是,他没有责备女佣人,而是重新鼓足勇气再写,终于又把这部巨著写成了。

接着妈妈又给女儿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奥德邦先生花费20年心血制成的鸟类图被老鼠咬碎了。他并没有消沉,又重新绘制。

听了这两个故事,女儿再也不感到灰心了,她又重新开始补做法语练习。

有些孩子天生的牛脾气,有时父母必须采取别样的方法才能说服孩子。

3岁的卢克不爱吃青豆,晚餐时,爸爸下定决心要让他把那些湿漉漉的小东西吃下去。

这是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意志顽强的孩子之间的典型冲突,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训斥、威胁、哄骗和不厌其烦地劝说,父亲仍然没能达到目的。眼泪汪汪的卢克紧闭双唇坐在那里,一小勺青豆还在看着他。

那位爸爸靠着更严厉的威胁,终于设法把一勺豆子塞进了孩子嘴里。但是,卢克根本就不肯把它们咽下去。直到临睡时,妈妈除了把孩子放到床上,让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之外别无选择。

爸爸妈妈都很困惑,卢克为什么会那么倔强?

第二天早晨,妈妈在卢克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小堆糊状的豆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琪琪5岁,她的弟弟2岁,他们对菜花深恶痛绝。父母知道,与其每次费尽口舌,不如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于是他们在餐桌上经常讲故事,“呀,今天琪琪采了几个蘑菇?几个大的?几个小的?弟弟愿意当小灰兔还是小黑兔?你们比比谁采的蘑菇多?小兔子应该吃蘑菇才会变成大兔子。”

父母让姐弟俩当兔子采蘑菇,而菜花就是他们的蘑菇。这个方法奏效啦。两个孩子似乎忘了他们原来与菜花的深仇大恨,非常乐意吃菜花。爸爸还做了个小不倒翁,不倒翁摇到那个碟子旁边,孩子们就要吃那个菜。游戏改变了餐桌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孩子们高高兴兴,再也不挑食了。

有些父母认为吃饭就要像吃饭,但是在刚才的例子里,我们发现游戏并没有分散孩子吃饭的精力,相反,游戏密切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且父母避免了潜在的冲突,赢得了胜利。有时既然父母已经知道了孩子最讨厌的方式,就应该尽量避免采取,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

吉米是个9岁的小男孩,每天早上,他很难从床上起来。躺在床上的感觉真不错,他多么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妈妈对此有时能够容忍,有时会发脾气,而吉米却丝毫没有改变:慢慢起来,很不情愿地吃完早饭,然后慢悠悠地去上学。为此,妈妈感到很烦,但又显得很无奈。

后来妈妈买了一个闹钟,她把闹钟送到了儿子的房间,顺便在桌上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知道你不喜欢别人早上太早叫醒你。现在你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候起床。爱你的妈妈。”吉米又惊又喜,他来到妈妈身边,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喜欢别人叫醒我?”妈妈笑着对他说:“我会算呀。”第二天早上,当闹钟响了之后,吉米赶忙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见了,微笑着说:“孩子,现在还早,再多谁会吧?”吉米语气坚决地说:“不,我上学要迟到了。”

孩子在得到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教育时,会情不自禁的接受。这是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里必须掌握的技能。

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

教育孩子不仅要关爱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成长。一个孩子只有在身体和内心都健康成长的情况下才能成才。

阿伦念8年级,在被退学的边缘摇摆,他专门欺凌弱小,擅长惹是生非,制造麻烦,更是个偷窃高手。

每天阿伦的老师都会叫他的学生背一则伟大思想家的格言。在点名时,老师会用一则格言来点名,如果学生想算出席的话,必须说完这则格言。

“艾丽丝.亚当斯--没有所谓失败,除非……”

“你不再尝试。我来了,许拉特先生。”

因此,在这年结束时,这个老师带领的年轻学生已经背了足有150则伟大的思想格言。

“认为你能,或认为你不能--总有一个对。”

“如果你看到了障碍物,你的眼睛就已远离了目标。”

“所谓犬儒学派,就是指那些知道每一件东西的价格而不懂它们的价值的人。”

当然,还有拿破仑.奚尔斯的:“如果你能想到它,相信它,你就能达到它。”

没有人比阿伦更爱抱怨这个每日的例行作业--直到他被迫退了学。此后,老师有5年没看到他,但有一天,他打电话给老师。他假释出狱后,在附近的某一所学院修习一门专业技术的课程。

他告诉老师,在他被送进少年法庭后,被载到加州青少年法院监狱服刑,他变得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拿了一把刮胡刀试图割腕自杀,他说:“你知道,许拉特先生,当我躺在那儿,生命一滴一滴地流失时,我忽然想到有一天你叫我写20次的那句无聊格言:‘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忽然它对我起了作用。只要我活着,我就不算失败,但如果我让自己死掉,我绝对是个失败的死人。所以我用仅存的力气求救,开始了新生活。”

在他听到这句格言时,它是个鹅卵石。当他身处危机需要指引的那一刻,它变成了钻石。因此尽量收集鹅卵石,就能够期待一个充满钻石的未来。

溺爱孩子等于残害孩子的生命

溺爱是一种慢性毒药,它会降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变得娇气十足,一旦注入孩子体内,就会使他慢慢消亡。所以父母千万不能溺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就真的等于杀害自己的孩子。

一个冬天的晚上,3岁的罗布随妈妈一起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罗布突然发现装在自己口袋里的糕点不见了。那块糕点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糕点。罗布摸摸空荡荡的口袋,罗布难过地哭了起来。家里人都来安慰他,并答应第二天给他买很多好吃的东西。但是,罗布并没有停止吵闹,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我就要那快糕点!你们快去给我买!”

罗布打着滚哭闹,家里人心疼孩子,便拿着手电筒,“倾巢”出动,他们沿着回来的路仔细搜寻。眼看到了半夜,糕点还是没有找到,妈妈被逼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向朋友要了一块糕点。

罗布长大了,他看上了一个女孩,但这个女孩并不喜欢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水果刀将自己的手腕割破……

由于抢救及时,罗布活过来了,但是他却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用得着这样吗?天下的好女孩多得是,再找一个不就得了。”

“我喜欢他,我一定要娶他!”他恨恨地喊道。

上面的故事是一个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做父母的对于喜欢破坏东西的孩子一定不要纵容,要使他们在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启发。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他善于运用教育法则去教育培养孩子,启迪孩子的童心。他的儿子聪明伶俐,卢梭夫妇非常喜爱他。

一天,夫妇俩带着儿子上街,在一个商店里,儿子被玩具柜里的小积木、小车等玩具吸引住了。

“爸爸,给我买辆小马车吧!”儿子拉着卢梭的手说。

“买玩具可以,但必须答应爸爸的条件。”卢梭说。

儿子眨了眨他那双小眼睛,心想爸爸给他买玩具,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爸爸,我答应你的条件。”他高兴地说道。

“买玩具是用手开发智力,如果你不爱惜玩具,故意将玩具摔坏或丢失,我就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卢梭严肃地说道。

“爸爸,你放心吧,我决不会那样做的。”儿子高兴地说。

“真的能够办到吗?”卢梭认真地说。

“有妈妈作证。”儿子回答说。

“好!”

卢梭伸出手指和儿子拉了勾。于是高高兴兴地给儿子买了小积木、小马车等许多玩具。天天玩着这些小积木、小马车模型,6岁的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时间一长,他便对这些玩具失去了兴趣,于是把这些玩具都砸烂了。

一天,卢梭从书房里出来看到那些被砸烂的玩具,心里难过极了。他当时没有批评儿子,只是想:“儿子这样不爱惜东西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帮他改正这个毛病。”

没过多久,儿子又吵着要卢梭的夫人为他买玩具。卢梭夫人没有同意。儿子便坐在地上大声哭叫,卢梭夫人动了恻隐之心,便来向卢梭提出再给儿子买玩具。

“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了儿子有意损坏东西,养成了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可是件大事。”卢梭对夫人解释说。

卢梭夫人点了点头,认为卢梭说得有理。于是夫妇俩都不再理会儿子的要求。儿子尝到了父亲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随意损坏东西了。

卢梭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了重大的启示:孩子有意摔坏了玩具,就不给他新玩具玩;孩子打碎了房间门窗的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就让他受冻;要是孩子有意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等等。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做父母的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可这样就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破坏了他们自我成才的能力。我们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等待,让孩子自己产生想要读书的欲望,不懂得“等待”的父母,会变成“问题父母”。

孩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前,作文本上只有几行字。爸爸、妈妈斜倚在沙发上,眉头紧锁,脸上阴云密布。孩子一会挠挠耳朵,一会抓抓头发。手里的笔握住又放下。

“写了几句?”爸爸终于打破沉默。

“七八句了,妈妈,下一句该写什么?”孩子惶惑不安地问。

“一个下午,就写了七八句,还有脸问下一句。”爸爸忍无可忍,提高了嗓门,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父亲的朋友小王正好在他家做客,他听了之后,连忙把做父母的拉到另一房间。“孩子的作文怎么样?”小王关切地问他们。“头发都烦白了,哪是他写作文,简直是我们在写作文。”做父亲的正在气头上,直摇头。

“你们平时怎么辅导?”

“买《优秀作文选》给他看。”

小王注意到桌上《优秀作文选》参考书堆得老高。

“请问,看的效果怎么样?”

“一本也没看完,每次看都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

“为什么?”

“每次给儿子读《优秀作文选》时,刚开始心情蛮好,读着读着,一股无名之火就往上冒。最后总是忍不住对儿子说:人家是人,你也是人;人家一个脑袋,你也一个脑袋;人家能写那么好,你为什么写这么糟!”

家长的心态似乎失衡了,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孩子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你自己能写这么好?”小王不禁问道。

“我也写不出来。”男主人的进攻停止了,说话音调降下来了。

小王继续乘胜追击:“你也写不出来,硬要让孩子跳三尺高,你不是硬要破坏孩子的感觉吗?”

男主人一怔,心想难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不愿把问题拦在自己身上,但又觉得小王讲的话有道理,不禁问道:“那你说怎么教孩子写作文?”

小王娓娓道来:“教孩子写作文其实和教孩子学说话的原理一样。孩子开口说话时,你们都是天才的赏识教育家,本能地把要求降到最低、最低。当孩子第一次能够说出喝水的意愿时,哪怕只讲一个字“水”,甚至“水”都讲不清楚,讲成“堆”字时,你都会激动得忘乎所以。唉呀,不得了!儿子会说水了,赶紧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听。

一个“堆”,传遍了整个家族;一个“堆”,儿子成了凯旋的英雄,尝到了学说话的无限喜悦。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学会了人世间最难学的口语吗?”

父亲听得入神了,身子向前倾了倾,面部表情放松了些,拍着脑袋说:“对了,有道理,可是口语毕竟与书面语言不一样啊!”

男主人的疑惑还未完全消除,他想知道具体的方法。“其实本质是相同的,假如你孩子学说话,第一次表示要喝水时,开口便说:‘爸爸,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你保证吓一跳,认为这孩子有毛病。为什么?因为那时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是异常的,说一个字反而是正常的。”男主人听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了。

小王继续说道:“你的心态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的状态,孩子的作文刚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写得好反而不太正常,再不好的作文里面总有几个通顺的句子吧。作文里头的好句子,难道不就是学说话的堆字吗?”

男主人完全被折服了,脸上已是晴空万里。他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船,而以往他连码头在哪里都不知道。 WqlqidvUh1N2SpUTWYBQa+3AubwLbXXkNl4EGoJ/sFUkQWZfbOpv28Oqr1CeTi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