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李问渠

第一章--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与成才的基础(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浅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经由父母的结合而诞生,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续,是希望,是未来,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石。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爱的人,是他们的依靠。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那明亮宛如星辰的眼睛无时无刻的不在追随着父母的身影,他们那一颗稚嫩而躁动的心无时无刻的不在感受着父母带给他们的一切。他们模仿父母、学习父母,无论是身形坐卧,还是举动言谈,都无不带有自己父母的痕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任由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做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呢?该如何尽到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呢?这是一个问题,是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该思考的大事,这事关孩子一生的成败。

孩子向父母学习不外乎是两种方式:通过遵循父母的教导而学习,或者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而进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比他们的谆谆教导要更为强大有力。比如父母让孩子不要吸烟,而他们自己每天却要抽上几根,那么孩子们就会认为抽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如果父母都喝酒,孩子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喝酒这一个事实。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做出好的榜样,而不需要对他不停地进行口头教导。

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父母整天在家里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而从来不去改善工作环境,这样只能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事实:只需要抱怨就够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和所说的话都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如果父母只满足于毫无新意的行为方式,对人生职业规划到游戏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肯定会继承他的这一人生哲学。

犹太《律法书》中说:

有一个人在经常有妓女光顾的市场上为儿子开了一家香料店。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父亲来了,正好碰到儿子和妓女鬼混在一起,他气得直哆嗦,禁不住喊道:“我要杀了你!”

有个朋友来了,对父亲说:“一切都是你的错,是你使你的儿子走到了这一步。你不做其它的生意而是教他卖香料,你不在其他的地方的市场而在红灯区开商店。你希望他怎么样?”

在家庭中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他们的翻版,不久便会继承他们对工作、对休闲时光的态度。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称他为“亚圣”。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苦度日。当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坟地,他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几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儿去上坟,烧纸,摆供品,孟子看什么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看这样不行,于是将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

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竞相牟利的商人,讨价还价做买卖,邻居家是整天杀猪宰羊的屠户,街口上卖假货的小贩满嘴谎言……孟子又对商人的那一套赚钱的办法有了兴趣,便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了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想这样下去不行,就又搬了家。

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学堂。这次,看到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孟子也开始学习礼仪,渐渐懂得礼貌并要求上进了。孟母觉得这是正经路子,就在这儿长住下去了。

以后,孟子进学堂读书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学习。

有一次,还没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就溜了回来。正在织布前织布的孟母见到这种情形就停手问道:“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会儿!”孟子放下书册,转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得很长的一匹布拦腰剪断了!孟子愣了,呆呆地看着母亲,觉得不可理解。

孟母叹了一口气,缓缓对儿子说:“我织的布,一下子从中间剪断,不就没用了吗?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不就相当于我把这匹没有织完的布剪断吗?没上完课就回来,也是不能学成的,织布,读书都是一个道理!”望着散断下来的布丝,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从此以后,孟子再也不逃学了,并且能够专心读书了。

父母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能从父母那得到最直接的指示,他们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话,父母的教育能给他们的人生注入成功的因子。

家庭教育的意义--简析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的基础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里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希望。明确的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展开家庭教育。

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这是犹太社会流传的一句极为睿智的格言。这里所说的人类指的是犹太民族。

犹太民族是个极度重视教育的民族,每个父母都是家庭教育的高手,他们终始如一的贯彻着这一观点,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犹太人是以“文化”立“族”的,对于他们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存在同在,才能使它成为每一历史时期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借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最终说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犹太人为什么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神圣感、崇高感的情感。犹太人之所以赋予孩子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那是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集体失意的孩子们来自我们希望的国度。

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当孩子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已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怀孕的妇女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必须让她吃得好。在穷苦的家庭,即使大家都饿着肚子,也不能饿着孕妇。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里人就会找孩子交谈,讨论问题,有时甚至还同他们一起嬉闹,这是犹太人采取的一种很特殊的教育方式。这种风格的教育风行于犹太人的各个阶层,他们在培育孩子思考和论说能力的同时,培育出了一颗犹太心灵。这种培育犹太心灵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的母亲一定会把蜡烛点上,父亲则把手放在孩子们的头上念诵祝福词。犹太人家里都设有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蜡烛点燃以前,父母会引导孩子往小箱内投硬币,作为捐献。到安息日的下午,富人家的父母不会把钱直接交给穷人,而是让孩子把小箱子里的钱拿出来送给穷人。

犹太人认为,这些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慈善之心,让孩子知道去爱人。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却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成果,每个作父母的人在教廷教育的时间长廊里扮演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教师。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家长比教师更多了一点职责就是关爱。总之我们在教廷教育里的一句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在分析了犹太人教育子女的历史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种族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究其优秀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宗教和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位于首位的是教育子女。《圣经.申命记》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王,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你要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谈论他们。”犹太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试图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以后,以色列历任国家领导人对教育都很重视,前总统纳冯教授就在卸职以后又当上了教育部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著名科学家卡齐尔1978年卸去总统职务之后,毅然来到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经常给学生们授课,三尺讲坛成了他的工作平台。尽管以色列各届政府所面临的客观大环境不尽相同,施政纲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不变。他们都“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教育制度的目标,是把儿童造就成这个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处的民主和多元社会中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正因为犹太人重视教育,才使得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经济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的工、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冠,并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大量出口。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社会,16岁以下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几乎扫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

现在,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的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国家和家庭的能否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又必须从孩子身上着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育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没有教育就没有希望,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里接受的第一次正式教育,做父母的人必须明确思想,坚定观念,搞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whWYcdVtqJ2jcFiDbk1fbXS2t1MwAUCxaHQAz/S+xDrn9fxsu2f1MuvnoJFGgU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